浅谈“三”字的特殊意义和用法

“三”字在甲骨文时期就出现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在中国文化中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表示数目的数词。了解“三”字的多种特殊意义和用法,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文化意义以及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语用中更加准确的使用“三”字的各种用法,避免出现乱用,

  1.引言

  “三”字自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在许多人的认知中,“三”这个字所存在的意义就是作为一个数词,并无其他特别之处。但恰恰是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三”字,实际上却映射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此前已有专家学者对“三”字进行过研究,并取得不少研究成果。但前人大多都是将研究角度放在了“三”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上,忽略了其特殊方面。本论文将以“三”字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用法为研究对象,从多角度出发,让人更深入地了解“三”及其背后所蕴含着的丰富的中华文化意义,同时帮助人们在现代汉语中更加准确地使用“三”字,在语言交际中也能更好地应用。这将对“三”字的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有所启发,人们也会对“三”字有深刻的认识。

  2.“三”字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1基本意义

  “三”字的基本意义就是其数目义,即二加一之和。“三,数名。”[1]“二与一为三。”[2]都是对“三”字数目义的说明。
  “三”还有一基本意义就是表示多次、数次或多数。唐代诗人杜甫所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其中的“三重”为几层的意思。“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三致”为多次表达的意思。这些都体现出“三”字表多次的意义。[3]

  2.2基本用法

  “三”字的基本用法为用作数词。也就是对数字的计算,在此用法上,“三”与其他数字的实际用法无差别,故此处不做赘述。

  3.“三”字的特殊用法

  3.1实指

  “三”作为数词,表数字的基本用法虽然也是实指,但这只是最普通表面的一种实指。这种数词“三”前后具体列举出所指人、事、物,即可断定为实指。如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实际上“三”字的实指还存在着许多的特殊情况,需要结合常识、文史知识进行判断。[4]如:
  (1)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5]“三”字与年、月、日等表示时间含义的量词相结合,指具体的时间段。“期月”表示的是“一年的时间”,相对应的,“三年”则应该是确指“三年的时间”。
  (2)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6]古礼要求守孝三年。根据古代礼节,判断是实指。

  3.2虚指

  “三”字作为中国文化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其除了实际计量和标记功能之外,还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具有虚指的功能,充分的体现着中国文化中模糊简约的数据统计特征以及魔化夸张的文化透视和文化审美。[7]
  “三”字虚指可表“多”意,存在夸大型夸张手法,例如,“三几天”“狡兔三窟”“一波三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宫三千佳丽”等,并非确切数字,表示众多、时间长等含义,有着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三”字也可以呈缩小性夸张,表示“少”,例如“三言两语”“三句话不离本行”“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杯两盏”等。
  当然,除了单独成句或成词外,“三”字还有与其他字词进行结合来表达更多的含义:[8]
  (1)“三”字与动词相结合,往往用作副词,表虚指。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9]。
  (2)“三”字与名词相结合,要注意语义演变与历史典故,实指后演变为虚指,如: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0]三军是周朝的制度,指诸侯中的大国可拥有军队三军,因此用“三军”作为军队的通称。这里的“三军”不能简单理解为“三支军队”,经过语义演变,“三”在此处是虚指意味。由此可见“三”字具有由实转虚的功能。
  (3)和与之相邻的数词结合,诸如“三三两两”“二三子”“三心二意”“不三不四”等等。此类情况十分特殊,下文详述。
  这种“言过其实”的运用实际上是一种鲜明而独特的修辞手法,在数量多少或程度深签上加以适度的夸张,“夸而有度”,能够通过模糊性来表达抽象的东西,虽然不及切实数字计数本身的精确,却更加富有意境和韵味,表现了一种模糊审美,并突出强调效果。

  3.3与其他数字的连用

  “三”字与其他数字的连用比较常见的包括如下情况:
  (1)与“二(两)”与“四”连用,虚指数量多少,是一种镶字表达法,例如,“接二连三”“三朋四友”“颠三倒四”“三长两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
  (2)与“五”“六”“七”“九”对举,虚指表示“多数”,如“三江五湖”、“三令五申”“三推六问”“三年五载”“三七二十一”“三教九流”等。
  (3)“三”字还可以正反颠倒或倒数使用,如"两三次"与"三两次"。但其他数字只能正序使用,如“四五次”不能说成“五四次”。“三”字的倒数可体现在成语“五次三番”“三三两两"上,但其他数字例如“七上八下”“七七八八”就不能倒数使用。这就体现出了“三”字的灵活性。
  (3)另有一种相对特殊的情况,即“三”的倍数延伸,像“六”“九”“一十八”等,常见词句如“六六大顺”“女大十八变”“九泉之下”“九牛一毛”等,也是用来表示“多”的含义。[11]

  4.“三”字的特殊意义

  中国文化与“三”字的渊源颇深,我们一向认为“三”字蕴含着“天、地、人”的和谐意义,故有说“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12]意思也就是说“三”字具有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的意义,体现着天地宇宙与人生社会之间“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意义。[13]
  “三”引入到文化领域后,也确实从其最初单纯对数目的描述渐渐延伸出了诸多文化内涵,描述数字的客观实在性被削弱,出现了虚指的情况,抽象意义更重。

  4.1成语中的“三”字

  为了方便分析,笔者将从不同类别的含“三”成语、不同文化意蕴的含“三”成语以及不同描述类别的含“三”成语三个角度来分析含有“三”字的成语。
  4.1.1不同类别的含“三”成语
  基于上文所述,“三”字最基本的就是对数量的度量,含有实指和虚指两种。
  关于实际表达确切数字的成语,如描述梅、松、竹三植物的“岁寒三友”;“三皇五帝”中的“燧人”“伏羲”“神农”三位早期帝王;“三顾茅庐”则指刘备三次前去南阳诸葛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另外还有“三纲五常”“三姑六婆”“三寸金莲”等。
  而不精确表达数字的“三”,更为有趣,就如上文所提到的,可以表示多,可以表示少,也可以完全没有实际含义。
  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只用作凑足整个成语音节的,则如“欺三瞒四”“推三阻四”、“不三不四”等。在次示例中我们会发现,“三”“四”常做连用,这是源于《易经》中三爻与四爻居于六爻中间位置,而中间则被认为象征光明正道,通透自然。因此上述成语示例去掉“三”和“四”,也依旧能够构成完整的词义,“欺三瞒四”变作“欺瞒”、“推三阻四”变为“推阻”。再有一层疑问,既没有实际意义,直接去掉表达不更为简练?不添加“三”、“四”确实不影响其大体意思,但是其效果则大不相同,“欺瞒”与“欺三瞒四”就少了多次欺骗的意味,表达效果就有所减弱。[14]
浅谈“三”字的特殊意义和用法
  4.1.2不同描述类别的含“三”成语
  “三”字几乎是伴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很多文化观念都深受“三”的影响,其可以用来形容人物,如“三省吾身”“两面三刀”“安世三箧”“举一反三”等,诸如此类皆可以形容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等;亦可以形容文化艺术成果,如“入木三分”“绕梁三日”“六韬三略”等,用作形容书籍、艺术的经典;还可以来描述时间、频次等,如“日上三竿”“三年五载”“几次三番”。
  4.1.3不同文化意蕴的含“三”成语
  伦理纲常、君臣制度、宗教思想、民风民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中十分典型的文化,“三”字与他们同样有着不解之缘。“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作为行为规范与人际关系调节标准而存在;君臣制度中要求君主能够“奉三无私”,“三无私”即“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15]“三公九卿”则是古代官僚制度的典型说明,与其相似的成语包括“三槐九棘”“三九之位”“三朝元老”等,皆可表达位极人臣的尊贵地位;与宗教相关,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则有“三生有幸”“皈依三宝”等,此处“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三宝”则为“道宝、经宝、师宝”;与习俗相关的则如婚嫁习俗中的“三媒六证”“三茶六礼”,用来表示婚姻的合法性。

  4.2名著中的“三”字

  可以说“三”在中国人心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数字,众多著作中多多少少必然会使用这个“三”字。特别是“三”字与哲学理论密不可分,典型的有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三”表达的就是一种极致的“多”,属于一种满数的概念。类似的,孔子也认为“发于一,成于二,备于三”,表达了“数成于三”的数理观。
  近现代著作中也常能见到“三”的身影。例如,鲁迅先生读书的“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也有人解释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也就是以三种味道来形容读三种古籍作为解释,此处“三”用作实指,表确数。
  当然,“三”表示少的情况也有,例如,关汉卿在作品《救风尘》中提到:“我道那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此中所言“三”表示的是少数的意思。

  4.3诗词中的“三”字

  中国诗词中,“三”字出现的频率不可谓不高,多用于数量及程度等的虚指和夸张表达等。
  例如苏东坡在好友赴远方上任时所赠诗句:“永谢十年旧,老死三家村。”郑守师表达的是“叹年老,伤离别”的情感,自己已然垂暮之年却不在故乡,而好友也要奔赴远方,此处的“三家村”并不是村庄的名字,也不是说这家村庄只有三户人家,而只是用来形容这个村庄人烟稀少,远离热闹,极尽孤僻,这样的情景描写,更加凸显了离别之伤感。又如路由在《剑南稿》中所作“夜阑扶策绕中庭,云够三三两两星。”星星数量之多自然无法计数,此处的“三三两两星”表达的仅仅是月朗星疏的景象,作者闲庭踱步,斟酌词句,偶然间抬目远望,看庭上天空寥寥数颗星星,更加映衬出内心的寂寥。[16]
  由此可见“三”字与中国文化的密切联系,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的了解“三”这个文字。

  5.“三”字特殊意义和用法在语言交际中的理解和应用

  “三”字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以常用谚语或寓言故事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三”字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如:“不管三七二十一”“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等。
  且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交际中,“三”字又有了各种新的意义,人们在使用中需要注重其理解和应用。
  现代汉语中有新生词“小三”“三儿”“第三者”,这些词都是指虽无夫妻之名但长期与有已确定的恋爱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一方保持情人关系的人。这里面的“三”字有了多余、插足的意思,为贬义词,贬义色彩强烈,具有特定指向,且通常情况下默认为女性。人们在平日的语言交际中,对于这种“三”字的使用通常伴随着厌恶的心理情感。在日常语用中,应避免对一般人使用此种“三”字,以免造成与他人的误会、尴尬。
  在歌词中,“三”字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歌曲《三天三夜》中就多次使用了“三”字。歌词中写到:“三天三夜的三更半夜,跳舞不要停歇。三天三夜的三更半夜,漂浮只靠音乐。三天三夜的三更半夜,全身只剩汗水。”这里面的“三”字并不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数字三,而是具有夸张的修辞手法。这里的“三”字突出了兴奋的状态,扩大了人们的心理情感,烘托了浓烈的气氛。在日常的语用中,此种“三”字通常在使用者想要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状况下使用。

  6.结语

  “三”字作为一个在汉语语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与中华文化的渊源颇深,“三”字引入到文化领域后,在其基础数字描述的功用上,又延伸出了诸多文化内涵,非常值得我们探讨。本文以“三”字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用法入手,分别从成语、名著、诗词方面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深入探讨了“三”字的文化内涵。同时,本文还对“三”字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进行了举例分析,以期能够加强人们对“三”字的理解,并借此对“三”字的本体和应用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但笔者深知,我们的研究与探索肯定是初步的、粗浅的,甚至是不无可商的。这是由于本人学养的缺乏所决定的。笔者在为拙文的种种不足而深感不安的同时,更希望有各位老师与同道拨冗赐正,更期待着对“三”字的特殊意义及用法研究的美好明天。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陈彭年、丘雍.《广韵·下平声·谈·三》[M].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03.01
  [2](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3]毕野.浅谈含数字“三”成语的文化内涵[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29(07):58-61.
  [4]李博泓.国学经典《论语》中数词“三”实指功能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1,(38):27-28.
  [5][6][9][10]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M].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7]裴长春.人们何以钟情于数字“三”[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4).
  [8]孟守介.说“三”,——数词漫谈[J].铁道师院学报,1993,(2):31-33.
  [11]刘娟.略说嵌有数字“三”成语的文化意蕴[J].文教资料,2017(03):26-27.
  [1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2-1.
  [13]李金树.模糊语言学视域下的“三”字夸张研究[J].唐山学院学报,2013,26(04):70-72.
  [14]沈玉慧.“说三道四”——小议数字的文化内涵[J].时代教育,2014(13):165.
  [15]礼记·孔子闲居[M].北京:中华书局,1980:1617
  [16]郭华.汉语中数字“三”的语用文化分析[J].现代语文,2006(11):127-12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94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10日
Next 2021年9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