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在南方

摘要

辛亥革命及其先声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的领导下从南方爆发,逐渐蔓延到全国的。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朝廷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薄弱,而西方世界体系的扩张从东南沿海进入,最先影响了中国东南地区。在此基础上,南方的起义次数极多。再加上孙中山生于香山县,是西方影响下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他领导的革命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南方人,活动地区也是南方。南方朝廷力量薄弱,故而会党力量强大,新军也容易受到革命宣传,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在中部同盟的领导下,辛亥革命在南方爆发。

关键词: 孙中山 新军 会党 中部同盟会

一、引言

海内学者公认,决定中国二十世纪的命运并影响其整体面貌的是中国革命。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个决定中国命运和历史走向的革命——以西方现代性为模本的辛亥革命和以苏联现代性模式为目标的共产主义革命。对于这两次革命各自的特点、性质、过程和结果以及这两次革命的关系,海内外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且形成了汗牛充栋的论述。但是如果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对比两次革命,不难发现,这两次革命均是发源于中国南方并在南方取得了重要成果的。

为何中国革命尤其是辛亥革命发源于南方?本文从内外两个大的方面提出解释:

第一,从中国本身的历史地理条件来看,南方尤其是东南方历来交通不便,再加上政治影响力不足,在天高皇帝远的情况下,更容易生长出反对力量,推翻以往的统治中心。

第二,中国近代史本质上是一个起源于西方的世界体系伴随着殖民贸易和资本主义扩张而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接受者的地位。中国文明自身的天下体系面对着西方的世界体系走向崩溃,转而全面拥抱西方文明和世界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面向海洋的东南地区在地理上自然更容易接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从而对旧有体系提出挑战,表现为辛亥革命的元老勋贵们绝大多数都是南方人。

二、中国历史地理的大棋局

以中共长征为分水岭,中国革命从南方走向了北方,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共产主义革命为何要走向西北?这实际上是辛亥革命的客观结果。

辛亥革命本身起源于南方,并在南方巩固了统治,以南京为统治中心建立了南京国民XX。因此,南方是国民XXX主要活动区域。与此同时,蒋介石的基本盘也在南方。xxx在南方革命始终难以动摇国民党统治的根基,所以通过长征走向了西北,以陕北为根据地,长期建设和扩充实力,最终通过三大战役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在北方的军事力量。因而国民XX一度有了划江而治的提议,但是最终未能谈妥,xxx遂选择进军,跨过黄河,犁庭扫穴,国民党只能撤往更为东南的X一隅,在X的羽翼下重新站稳脚跟。

从西北到东南,这不仅是二十世纪的现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会发现东南方很容易出现割据势力。与此同时,南方的割据XXX很难统一全国。不过,南方发生叛乱的概率非常高。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地理的走向。中国整体的自然地理走向可以分为三个阶梯,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故政治统治和权力的控制也往往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衰弱。以秦岭淮河为分界线,进入南方之后,更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泊密布,这样的地理形势造成了西北统治中心施加影响力的衰弱。尤其是武夷山之后的福建,五岭以南的岭南地区,距离统治中心遥远,更是天高皇帝远,中央集权XX要想向这里施加影响力较为困难,故而在这里生长出了宗教、宗族、会社等异于朝廷统治的势力。

宗教势力反对朝廷的革命是起源于两广地区的“太平天国运动”,而辛亥革命则更多吸纳了宗族和会社的力量,这都是由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但这样的地理条件也为中共后来长征战略转移到北方,自北而南,统一全国埋下了伏笔。

三、西方世界体系从东南进入中国

中国古代史的主要线索之一是中国面向欧亚大陆内陆,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华夏族群不断交流冲突。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就是中国不断遭受来自东南海上的西方力量的冲击,并逐渐被纳入西方世界体系。

所谓世界体系,是对全球化存在状态的一种解读理论。沃勒斯坦研究该领域时,撰写了《现代世界体系》。在书中,他提到了资本主义世界观的变迁。简而言之,在16世纪,欧洲各国通过地理开拓和殖民掠夺,不断向外扩张,逐渐把该体系带到南北美洲、非洲以及亚洲。而在19世纪末期,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已经在全球建立。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就是英国试图用暴力战争将中国纳入自身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开始。世界体系进入中国,并展开扩张,是从海洋进入的,于是中国东南就成为了最初接纳西方世界体系和西方文化思想的地区。与此同时,国内的首批资产阶级应运而生。

清朝末年面临内忧外患的处境,清朝进行表面上的自我挽救,实施新政以此来改变国内矛盾,却给了资产阶级发展的机会。新的阶级不同于以往的农民阶级,他们深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有政治纲领、思想,与世界接轨。他们利用报纸和刊物发表革命言论,并翻译国外先进思想,冲击封闭的国民大脑。

在组织形式上,他们吸纳了在中国东南逐渐成为气候的秘密会党,成立了革命组织,吸引接受国人士,并且敢于实践,在东南地区,清廷统治薄弱的地区,率先组织起义冲击腐朽的清王朝的统治。这批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就是孙中山。

四、孙中山与南方革命组织

南方是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的桥头堡。孙中山是广东人,家乡靠近澳门。由于家境殷实,他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孙中山成为国民XXX创始人。与此同时,国民XXX主要成员也大都是南方人,熟悉南方的地理环境,故而孙中山和革命组织的早期活动和武装起义主要发生在南方。

从实际情况来看,岭南远离政治统治的中心。由于面向大海,其贸易环境极佳。而孙中山生于此地,经常接触到海上贸易商,很容易就接受来自西方文化的影响。

孙中山的家乡翠亨村距离澳门非常近,多有澳门富豪来此营建别墅,故而孙中山的童年对外来文化并不陌生。孙中山的亲戚长辈也有不少到外国谋生的,主要是X和南洋。孙中山的两个叔父年轻时去了X挖金矿,父亲则去过澳门谋生。孙中山的大哥长十五岁,成年后即前往夏威夷岛檀香山谋生,归国后又带着孙中山前往X檀香山,并让孙中山进入X学校开始系统接受西方教育。

在革命过程中,孙中山将基地设于檀香山。根据资料显示,孙中山于1904年11月建立兴中会,并撰写了《兴中会章程》。随后,他明确指出侵略者要将中国变成殖民地,并试图奴役华夏儿女。在他的带领下,大量爱国人士加入兴中会,使该组织成为振兴中华的核心力量。为驱逐侵略者,孙中山积极寻求海外华侨的协助,全力扩充兴中会的人数,并组织会员筹备武装起义。

在孙中山的努力下,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正式成立。需要注意的是,该组织的前身是华兴会与兴中会。随后,孙中山成为同盟会的领导人。为增强同盟会的实力,孙中山积极扩充会员数量,不厌其烦的宣传革命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同盟会的实力越来越强,认同民主共和思想的同胞数量激增。为驱逐侵略者,同盟会接连举事,使清XX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孙中山早年的经历对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和他领导的革命组织及活动大多发生在南方。

第一,早期兴中会成员大都是海外华侨,来源集中在广东以及夏威夷地区。孙中山在海外的经历让他认识到说服华侨比较容易,而且海外华侨身居国外更容易认识到弱国子民的难处。他们接触世界先进思想机会更多,迫切希望能够改善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第二,广东地区地处南方通商口岸,运输业较发达,有利于革命党开展活动,运送物资。简而言之,清XX的主要武装力量聚集于北方。而广东较为偏远,交通并不发达,导致清军增援效率不高。再加上当地的清军无论数量还是战斗力都不及皇城周边城市和军事重镇,武装起义的军事难度会相对小些。

第三,东南靠近海洋,为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失败提供了出逃的机会。

从实际情况来看,孙中山领导的多处起义均位于南方。究其原因,清XX对南方的控制力不足,导致孙中山的主要活动范围都是在南方。

为推翻清XX的统治,孙中山派遣心腹前往各地收集情报。随后,他又亲自分析西南地区的形式,并将其当成突破口。自1907年起,孙中山在四年之内,整整领导了8次起义。在起义过程中,孙中山极为注重地利、人和以及撤退路线等因素,而西南区域恰巧能够满足起义条件。不过,孙中山的主要活动区域均在南方,却未注意到北方的局势,导致革命形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五、南方的会党

孙中山发动武装起义,依靠的力量除了同乡和海外华侨组成的革命组织之外,还逐渐重视依靠分布于南方的会XXX力量。所谓会党,也就是在朝廷XX和宗族之外的秘密结社。南方朝廷统治力量薄弱,所以一直以来大量的会党、宗族等民间结社组织力量颇为强大。

以太平天国为例,洪秀全加入会党,并结识了杨秀清。在杨秀清的协助下,两人笼络了林凤翔以及石达开等人。经过密谋,众人决定发动起义。随后,三合会、三点会以及天地会的成员蜂拥而至,使洪秀全等人的力量大幅度提升。清廷措手不及,派出平叛部队后,却连战皆败。而洪秀全借此机会,一口气攻陷多个重镇,并建立了太平天国。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XX建立江南、江北大营,对太平天国进行围剿。恰在此时,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叛乱,导致南京被围。

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湘军中生长起来的哥老会开始逐渐流行起来,标志着会党最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会党至成立以来绝大部分在南方。

根据资料显示,山堂是会XXX基本单位。经过百余年的发展,会党成员数量众多,势力范围遍布全国,并逐渐成为抗击清XX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清XX自然视会党为眼中钉。自康熙朝开始,清廷多次派人围剿会党,但始终未能如愿。与此同时,会党共组织了85次起义。在这其中,南方是起义次数最多的地区。虽然起义未能成功,但却有效打击了清XX的统治。由此可见,会党对起义的帮助极大。

六、南方新军

除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和会党以外,作为辛亥革命支柱力量的新军也呈现出鲜明的南方特色。

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浴血苦战,却难求一胜。清XX痛定思痛,决定组建新式陆军。简而言之,学习西方的训练方式,采用全新战术手段的部队,被称为新式陆军。需要注意的是,新式陆军的战斗力远胜传统军队。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1911年,清XX共拥有17万新式陆军。在新式陆军的影响下,清XX获得了喘息之机。

从实际情况来看,清XX对新式陆军寄予厚望,并不断增发武器、粮饷以及装备。不过,新式陆军的指挥官是袁世凯。他包藏祸心,将新式陆军变成私人武装,并胁迫清帝退位。随后,袁世凯登基称帝。从新军中生长起来的军阀们在袁世凯称帝后竞相起兵反对,并在袁世凯去世后逐渐崛起,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北洋军阀统治时代。而南方新军则成为了革命的重要支柱,甚至成为了中共早期的重要武装力量。

在训练新式陆军的过程中,袁世凯公权私用,任人唯亲,将新军变成了私人武装。虽然袁世凯胸怀大志,但清XX并未察觉到异样,仍将其当成救命稻草。而袁世凯召集文人墨客作为幕僚,撰写各种文章,意图扩大政治影响力。在此基础上,清XX彻底失去了对新式陆军的控制。而袁世凯借此机会,率新军杀入紫禁城中,逼迫清帝下诏退位。

在此过程中,袁世凯笼络新军内的高级将领,并成立了北洋军阀集团,具体手段包括义结金兰、钱权交易、门生义子以及联姻等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中高级将领都站在了袁世凯的身后。需要注意的是,袁世凯深谙带兵之道。他明确赏罚机制,使士兵感恩戴德。随后,公然宣扬对自己的崇拜,并以功名利禄诱惑之。在愚兵政策的影响下,袁世凯的威望越来越高,并逐渐超过了清XX。除此之外,袁世凯采用“造神”的形式,命令基层军官供奉牌位。长此以往,新式陆军只服从袁世凯的命令,为清帝退位埋下了祸根。另外,袁世凯老奸巨猾,笼络了不少文人墨客,并要求他们撰写文章,到处宣传袁世凯的功绩。通过这种方式,为日后称帝做好铺垫。

从实际情况来看,南方军队与北方军队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前者是推翻清XX的核心力量,而后者则是捍卫清XX的政治工具。与此同时,南方的军队大多由贫苦百姓组建而成。当苛政杂税过多时,南方百姓就会揭竿而起。除此之外,会党是新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清XX成立以来,会党始终高举反清大旗,成为了清廷的眼中刺。再加上会党组织严密,成员数量较多,斗争经验极为丰富,很容易影响到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南方军队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对于新军而言,其革命倾向并不强烈。究其原因,新军的革命意识较弱,且并不隶属于革命党。因此,要想推动革命形式,革命党必须控制更多军队,增强军事、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革命党要积极宣传革命理念,争取到新军的支持。需要注意的是,湖北革命党人为起义做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湖北革命党人的宣传力度极强。具体而言,其宣传形式及宣传途径多种多样,使社会各界都能理解革命理念。与此同时,湖北革命党人冒着生命危险,到处举行演讲和游行。在他们的宣传下,社会各界的革命意识越来越强烈,革命理念也广为传颂。经过不断的努力,湖北的革命形势日渐明朗。

从实际情况来看,湖北革命党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革命初期,他们创办的组织极为松散,不仅无法形成凝聚力,反而遭到清XX的重创。随后,湖北革命党人痛定思痛,先后成立了多个新社团。在吸纳团员时,湖北革命党人详细审核团员的经历,提高了组织的凝聚力。为增强军队的领导力,湖北革命党人设置总社,对新军进行引导和监督。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总社会慎重挑选联络员,防止革命成员的名单泄露出去。简而言之,总社在传达指令时,要提前召集各营代表,逐级传达相关指令。在此期间,各营并不单独联络。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就把革命组织与新军严密的编制系统结合起来便于有效地领导革命,因而形成了武昌新军首义的基干力量。其组织的发展对象由以下级军官为主改变为以士兵为主,更加迅速地壮大了革命力量。文学社的社员至1911年7月已有五千多人,占当时湖北新军的30%左右。其后,文学社与共进会两大革命团体的成功合作,不仅实现了单纯革命力量的壮大,而且使留日学生与新军士兵紧密结合,使得湖北的新军士兵运动与革命的领导者同盟会直接联系起来,这就更增添了湖北革命党人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七、中部同盟会与武昌首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革命组织的创始人是孙中山。与此同时,紧密结合的会党和新军则是革命的主要力量。这三者都体现出鲜明的南方特点。武昌起义的直接领导者——中部同盟会,也主要活动在南方地区,促成了辛亥革命在南方的爆发。

在黄花岗起义遭到镇压后,同盟会损失惨重。许多会员痛定思痛,决定成立中部总会。需要注意的是,总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招揽人才,积极联络各地义军,使革命力量互通有无。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减少革命人员的伤亡,进而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以武昌起义为例,中部总会积极联络各省义军,要求负责人采用不同方式,全力增援武昌义军。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增加起义成功的概率,又能分担武昌义军的压力。

在起义前夕,武昌义军与中部总会取得联系。双方经过商讨,确定了举义细节。随后,共进会以及文学社纷纷响应,协助武昌义军造势。最后,各方势力达成共识,并承诺协助武昌义军对抗清军。同盟会抓住机会,派遣工作小组前往两湖,并积极筹备起义事宜。当义军做好准备后,中部总会极为关注事态进展,许多革命领导人亲赴武昌,帮助起义军扩大政治影响力。

在起义成功后,中部总会迅速做出反应,联络各地爱国志士,要求他们按照事先承诺对武昌义军进行增援。为扩大政治影响力,中部总会派人前往X,联络孙中山回国领导革命。与此同时,中部总会持续宣传革命理念,动员社会各界加入同盟会。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的革命前景极为明朗。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部总会对武昌起义的影响极大。当起义成功后,同盟会迅速派遣会员前来增援。不过,中途发生意外情况,导致宋教仁未能及时赶往武昌。简而言之,南湖炮队于9月24日发动起义。地方XX有所察觉,派遣清军前往武昌镇压起义。武昌义军无奈之下,只得提前举事。经过浴血苦战,清军被迫退出武昌。而起义军缺乏斗争经验,竟推选黎元洪为领导人。等宋教仁到达武昌后,湖北革命XX早已成立。不过,同盟会并未放弃努力,而是继续领导武汉地区的革命斗争。

当武昌起义爆发后,各地爱国志士纷纷响应。同盟会迅速做出反应,派遣革命小组前往武昌,协助义军组建XX,并积极联络其他各省。在同盟会的协助下,武昌起义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此同时,中部总会的势力范围也随之得到扩张。需要注意的是,武昌起义的爆发节点较早,导致同盟会并未做好准备。不过,中部总会的后续行动,也为武昌起义提供了帮助。对于清XX而言,武昌起义的爆发,使其彻底失去了统治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的革命形势愈发明朗。

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并对起义军进行支援。紧接着,杭州起义爆发,使清XX腹背受敌,陷入困境当中。在此期间,中部总会成员四处活动,筹集革命资金,为各地义军提供物质援助。不仅如此,总会还承担起联络各省义军的任务,使各部遥相呼应,对清军形成致命打击。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部总会的全力协助,是武昌起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过程中,中部总会不断积累革命经验,对局势的掌握能力大幅度提升。随后,总会领导人调整战略方针,对清XX的统治形成沉重打击。在总会的带领下,全国的革命前景极为明朗,使清廷彻底失去翻盘的希望。

八、结论

辛亥革命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是经过前期各种起义行动,给中国大地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在人们心中让其生根发芽。南方相较于北方容易革命是当时的形式所迫,南方无论在经济还是思想上面都是领先于北方的。源于各种屈辱的战败条款,南方主要港口及沿江城市对外开放,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先进思想的传播,并为南方革命当人提供了物质基础。

总结全文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及其先声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先驱的领导下从南方爆发,逐渐蔓延到全国的。中国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朝廷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薄弱,而西方世界体系的扩张从东南沿海进入,最先影响了中国东南地区,这两者共同决定辛亥革命最早爆发于南方。

辛亥革命领袖孙中山是广东人,正是在西方影响下崛起的革命领袖。在他的带领下,同盟会成为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组织。需要注意的是,同盟会的主要成员就是南方人。他们熟悉南方的环境,在清王朝统治薄弱的南方地区,策划了多次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作了充足准备。

南方处于清王朝统治的薄弱地带,面向海外,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故而在南方会党力量非常强大,南方的新军也容易接受革命宣传,两者的紧密结合成为了辛亥革命的支柱力量。在东南成长起来的湖北新军在中部同盟会的领导下,开启了辛亥革命。

注释

参考文献:

1.张 难 先 : 《湖北 革命知之 录》 第 2 0饥 2 3 8、 2 68 、 2 4 6、 1 79 页 。

2.《 辛 亥革 命》 ( 四 ) 第 2 89 页、 ( 四 ) 第 2 8 9页 、 ( 一 ) 第 5 2 5页 。

3.戴执礼编: 《 四川保路运动史料 》 活 第3 12 页

4.冯兆基:《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 , 第110 页。

5.梁启超:《新史学》 , 载《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九, 中华书 局 1989 年版, 第 34 页。

6.贺觉非:《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下册, 中华书局 1982 年版, 第 365 页。 张蕾蕾、华强:《清末新政与士阶层的互动———以军事 变革为例》 ,《学术月刊》2004 年第1 期。

7.《丁未十二月十九日致湖北张统制》 ,《张之洞电稿》丙 编第 2 3 函,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 档案甲第 182 ~ 1 02 页。

8.《论民智不进之可忧》 ,《 东方杂志》 1904 年第 9 期, 社 说, 第 217 页。 《观〈申报〉所记杭州中学堂学生肇事感而书此》 , 《申 报》光绪二十八年四月十二日, 第1 版。 《论学堂》 ,《申报》光绪二十九年一月十九日, 第 1 版。 《观〈申报〉记电饬严防匪党事有感而言》 ,《申报》光绪 三十年十月十八日, 第 1 版。 《说学》 ,《申报》光绪三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第 1 版。

致谢

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在南方

辛亥革命为什么发生在南方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135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7日
Next 2022年12月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