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新媒体的日新月异,造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粉丝与偶像产生了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社会关系。基于新媒体交互性和娱乐性的特点,粉丝和偶像两者之间关系的转变为粉丝经济创造了先决条件。移动互联的时代,粉丝们的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力作用于偶像,一改以往粉丝在追星文化中弱势地位,两者稳定地维持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然而,粉丝在对偶像的审美过程中随着权利的泛化,对偶像的牵制作用也愈发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偶像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新媒体 偶像粉丝 关系
一、引言
新媒体的日新月异使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技术的革新,新媒体的运用实现了信息的高效的互通,网络追星成为了信息交互中的娱乐方式。新的媒体环境孕育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偶像,诸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类选秀节目的热播,各类人气偶像应运而生,他们坐拥着数目庞大的粉丝拥趸,偶像与粉丝之间产生了有别于以往的新型社会关系。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偶像与粉丝的社会关系进行论述,从当前新媒体的特性和造星文化的角度上,细致剖析二者相互关系的具体内涵。
二、新媒体的特性
(一)交互性
新媒体的交互性体现在信息传播形态的多样化上。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新媒体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还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新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进行互动性表达以及娱乐、获取信息的需求。”[1]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新媒体的新在于技术上、形式上以及理论上革新。尤其是手机媒体的革新,对信息交互的可行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报刊、户外、广播、电视作为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成为“第五媒体”,而杨春兰博士则在她的文章中指出:“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2]。由此可见,手机成为了新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手机的多功能化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其娱乐功能在大众传播中实现了逾越空间的即时信息交互。微博、抖音、百度贴吧、虎扑、知乎等手机应用程序的推广,为用户提供了社会热点的讨论平台,而偶像明星在这些平台中也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关注。粉丝用户们能够在被关注者的页面留言,从而实现了偶像与粉丝的互动。这些平台上的直播功能更是实现了偶像与粉丝的实时互动。
(二)娱乐性
新媒体的娱乐性反映出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资讯的需求。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而新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传递着各种对社会有娱乐价值的信息。娱乐价值已成为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最平实的追求。网络用户每天接收海量的信息,但不是所有信息都照单全收,而是由网络消费者根据个人喜好而参与到网络环境中去。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信息交互性的实现,网络社交平台不断更新换代,人们愈发追求更潮流的娱乐方式。然而,新媒体环境下流行着碎片化的阅读,用户们追求在闲暇之际获得茶余饭后的娱乐资讯,他们更倾向于接收感兴趣的、有娱乐性的信息。偶像明星本身就是社会娱乐中的被关注者,他们身上往往有着丰富的议论性和娱乐性,这正正满足了粉丝追星过程中的娱乐需要。
三、偶像的诞生
(一)造星机制的转变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娱乐圈的造星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过去几十年里面,香港娱乐圈是中国娱乐产业中的先行者。自1967年TVB正式创办以来,这个影响了几代华人的传媒巨擘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造星机制——“邵氏”成立了无线艺员培训班,贯彻了明星制的理念,以自产自用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业务能力在线的明星,正是他们撑起了香港,甚至是整个华人娱乐产业的半边天空。开台以来,培养出台前幕后的华语影视制作团队和演艺明星数以百计。而中国大陆的娱乐圈是在1980年代后逐渐发展形成,表演艺术产业进入学校,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学校培养出一众出色的演员、歌手,而其中演技、颜值、专业上的佼佼者,收获了一批忠实的粉丝,成为了明星。但在这种运作模式中,明星与粉丝有着遥远的距离感,在身份上是泾渭分明的两类人,明星难以接触,粉丝在造星过程里的反馈作用并不明显,在其中任意环节中难有实在的参与感。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粉丝在造星文化中的影响力慢慢发生转变。明星和偶像的概念也逐渐模糊,而“偶像”渐渐被视为明星身份的另一种表述。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一批批歌唱新秀得到成功。以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例,作为国内同类节目的先行军,它创造了选秀节目的收视奇迹,其骄人的影响力甚至延续到了今天。即使新媒体的技术支持力较现在薄弱,却仍然焕发出惊人的传播效果。比如,在短信投票环节中,观众能够发送信息短信,为自己想支持的选手投票,观众成为了掌控选手去留的抉择者,这一举打破了旧日粉丝在造星任意环节中的被动地位。《超级女声》及紧随其后的《快乐女声》《快乐男声》的成功举办,为华语音乐圈输送了一大批人气和业务能力兼具的音乐选秀,像李宇春、刘惜君、张靓颖等偶像明星在如今的华语乐坛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近几年,养成系偶像的出现更是一改粉丝在娱乐文化中的弱势地位。TFboys就是养成系偶像的代表案例。TFboys是伴随互联网产业崛起而红起来的男子演唱组合,他们的成功同时对整个行业有着独特的参考价值和社会意义。“从娱乐产业的角度来说,TFBOYS沿袭了日本杰尼斯的练习生模式,采取了更加讨巧的养成式偶像模式,让网友们清楚地感受到他们从萌娃成长为美少年的过程,如同一个公开的养成计划,开启了互联网思维意识。”[3]纵观当今娱乐圈,偶像低龄化已成为不可挽回的局面。“出名要趁早”这种传统观念十分适用于当前的造星产业中,更因受到互联网思维意识的影响,稍有点才艺和颜值的年轻人便有了更多成名的渠道,他们有幸借着新媒体赶上这个时代通往“出名”直通车。《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的开播,直接将养成类真人秀综艺节目推向大众,引领了粉丝经济的迅猛发展,并伴随着全民话题的火热讨论,产生出庞大的数据流量,将中国的选秀节目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在过去借助新浪微博等平等,粉丝对于各自偶像的了解更加深入,粉丝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移动互联背景下,粉丝经济与造星机制有着互文性与一致性,网络造星顺应而生。”[4]
(二)产生的影响
诚然,造星机制的转变意味着粉丝文化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冲击下将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粉丝在新的造星模式下承担着更多的要求。过去的造星文化中,粉丝存在的意义并没有被粉饰,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粉丝地位日渐式微的尴尬局面。传统媒体塑造的偶像,大多集颜值与才华于一身,有着不可撼动的权威性和不可接近性,因此粉丝和偶像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然而,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粉丝在网络造星的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成为了造星的主力之一。
粉丝职业化是新的造星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特征。“职业粉丝”按照字面意思来解释,那就是以当粉丝为职业。粉丝变成了职业,等同于粉丝与偶像之间关系的转变,他们不再是纯粹的主客关系。随着信息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实现,娱乐圈以更多快捷的方式高效地输出新的偶像,一批批新秀借着粉丝的影响力而匆匆出道,甚至形成了令不少旧明星诟病的浮躁之风。“相对于传统媒体塑造的明星,网络塑造的明星更依赖粉丝的力量。由于自身不再具有过去明星身上权威性、不可接近的特征,网络明星需要用贴地气的方式与粉丝紧密互动,让自身商业价值保值。如果没有后续的持续曝光,海量信息和不断制造的新明星,会让一夜爆红的明星昙花一现。”[5]职业粉丝与偶像构成了利益相关的关系,并且两者能有效地运用营销手段以引导大众,从而形成更多的流量,为偶像塑造出完美的形象。
四、粉丝与偶像的社会关系
(一)相互依存关系
粉丝和偶像作为两个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的组织,在维系两者稳定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之间是互惠互利的,两者互取所需,产生共生相互依存关系。“移动互联时代,无论传统或是网络造星机制,都不再是中心点和粉丝之间简单的传受机制,而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中心点与粉丝之间相互依存的交互机制。”[4]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并非是一个单向的利益输送行为。从表面上看,虽然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造成了时间、金钱、精力等一切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损耗,但他们同样接收到了源自偶像身上的精神上或物质意义上的反馈。对偶像自身而言,明星是自己的身份,偶像是自己的职业,粉丝是他们的服务对象。
1、偶像是粉丝文化的审美对象
粉丝对偶像的审美活动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在明星偶像盛行的时代,各类明星偶像的“美”正是粉丝们所欣赏和崇拜的。欣赏和崇拜是两个具有浓重的情感色彩的汉语词汇,欣赏的意思是认为好和喜欢,崇拜的意思是尊崇奉拜。显然,无论是欣赏还是崇拜都是审美的现象。而在粉丝文化中,审美活动的主体就是粉丝,客体是偶像。美是属于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诚然,审美是由主观意志驱动下进行的活动,而粉丝作为主动的一方,对偶像有着严苛的标准——偶像们的“美”,可能是其出众的才华与实力,或者是其惊为天人的姣好容貌,甚至乎是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一切被认可的难能可贵的内在和外在的综合。粉丝们大多是年轻人,有着时尚流行的心态,对“美”有着执着的追求,而新媒体孕育出一批批杰出的偶像,正正满足了他们审美的需求。
2、粉丝是粉丝经济的消费者
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追星有着更多种多样的形式。新的媒体环境中更是衍生出新型的粉丝经济。粉丝成为了粉丝经济的消费者,他们参与到各项商家盈利的娱乐项目中。这种经营性创收行为被称为粉丝经济,实质上就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运作模式。线上商业平台的出现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使得粉丝的购买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在过去数十年年里,偶像明星在娱乐产业中的创收行径比较单一,基本上就是从粉丝购买歌星专辑、演唱会门票,以及明星所喜欢或代言的商品等种种消费行为中获利。反观当下,互联网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粉丝经济在文化娱乐在大行其道,商家们以各种方式销售商品或是提供服务,甚至以各种奇趣的方式应用到一切可进行创收的粉丝消费活动中。粉丝们在商家推广的消费平台上,通过线上操作,实现兴趣点的聚集,从而形成各个有一定秩序和规模的应援群体,以层出不穷的应援方式支持和表达对偶像的喜爱,而一切的应援手段都离不开庞大的消费开支。
3、两者之间彼此依赖
偶像和粉丝之间彼此依赖,最直观的表现是互利互惠,即意为物质、精神的互相有利,彼此受益。
偶像是活跃于娱乐圈的艺人,他们从事表着表演艺术方面事业。艺人们披着“偶像”的外衣,并以它作为工作的身份,做着娱乐大众的工作,并以此进行着各种创收活动。以偶像周杰伦为例,2019年9月16日23时,周杰伦新歌《说好不哭》在各个音乐平台中发布,这首歌一上线就刷爆了各类社交网络平台,无论是在朋友圈还是微博,这首歌骤然间有着惊人的讨论热度,更是在12小时以内由QQ音乐官微宣布,2019全新数字单曲《说好不哭》在QQ音乐数字专辑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成为QQ音乐平台历史销售额最高的数字单曲。诚然,《说好不哭》的成功离不开当前新媒体独到的营销手段,更离不开花了真假白银购买数字专辑的粉丝。其实,偶像们都拥有着数目庞大的粉丝群体,粉丝群体并不单单从专辑上支持自己的偶像,还会以更多的实际行动为偶像的创收活动买单。如若没有一众粉丝的支持,先不说创收活动无法顺利进行,对偶像也是种极大的精神摧残。毕竟,对多数偶像而言,粉丝并不是数据,不是流量,不是变现的本钱,他们也能从粉丝身上得到足够多的精神支持,偶像对粉丝同样是真心真意,并心存感恩与感动。
粉丝为偶像消费的同时,他们自己本身同样获益,这种获益多见于精神上。与购买市场上流通的实体商品不同的是,粉丝的消费行为更加注重参与感和互动感。粉丝观看偶像拍摄的剧集和节目,花钱听偶像创作的歌曲,在偶像的演唱会上应援,购买偶像代言的商品,以及参与其他各种与偶像相关的活动,通过参与实践表达对偶像的热爱与支持。当然,粉丝参与其中,不仅得到了满足感和快乐感,对他们自身而言,追星确实有着温暖的意义。粉丝将偶像视为追求的对象,并打心底里认为偶像能驱使自己不断进步,并变得更加优秀。2014年,一位微博用户将ID改名为“胖颖飞刀”,原因是他成为了赵丽颖的粉丝。当时关注他的人不多,而他为了赵丽颖自己学了剪辑,并高产地输出高质量的与赵丽颖的相关的原创剪辑作品,不定时地更新关于赵丽颖的图片和动态,吸引了大批赵丽颖粉丝的关注,而如今他已成为了赵丽颖粉丝圈中拥有一百多万粉丝的大V。无庸置疑,“胖颖飞刀”实属粉丝圈甚至是整个娱乐圈中追星的励志典范。诚然,偶像是粉丝的信仰。粉丝愿意并乐于花心思花精力花金钱去创造一个信仰,而这个信仰是粉丝生活的动力,是粉丝情感的寄托。粉丝群体在内心对偶像寄托了情感与幻想,优秀的偶像对粉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且为粉丝在生活中传播出正能量。
(二)粉丝对偶像的牵制作用
1、粉丝是粉丝文化的主导者
当前新媒体造星环境发生转变的主要表现是粉丝权利的泛化。网络造星的主导权掌握在粉丝手上,“网络造星的平民化与互动性更注重粉丝的个体表达,使粉丝充分地掌握主动权。”[4]粉丝能自主选择偶像,并甘心耗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支持他们的偶像,占了主导地位的粉丝甚至能够代表偶像为他们发声。同时,粉丝作为互联网的用户,在网上的一言一行产生了流量,流量的多少决定了偶像的影响力,而偶像的影响力同样以其他方式反馈给粉丝。
伴随着网络信息的广泛传播,粉丝能够以更多样的方式支持喜欢的偶像。以《偶像练习生》为例,由节目组设定的晋级方式是选手的网络选票多的则占优胜。粉丝透过官方渠道为偶像进行投票“打call”,观众在观看节目期间也能进行投票支持,比如说农夫山泉作为节目的冠名赞助商,它开设公众号投票通道,粉丝可以在公众号上对偶像进行投票支持。冠名赞助商与节目组联动以引起粉丝与投资方的消费互动。另一个鲜活的例子是《2019中国新说唱》的总冠军赛制,其规则更是将粉丝的作用粉饰得淋漓尽致——作为冠军候选的说唱选手们需要在赛前在互联网上尽可能的拉得最多的选票,因为票数的多少直接影响冠军赛中选手们的最终成绩。形如《偶像练习生》《创造101》这类选秀节目的火热则是粉丝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合理表现,偶像频繁地从这类节目里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让粉丝获得了更多以新媒体作为媒介的与偶像互动的机会。“这样,偶像的每一次成功都和粉丝的用心守护直接相关,粉丝也会通过种种维持偶像地位的行为而获得成就感。”[6]粉丝执于参与到偶像的养成计划中,一旦偶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那就是粉丝在付出过程中得到的反馈,这也是两者互相成就了对方的结果,可以说两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2、粉丝是偶像形象的塑造者
传统的经纪公司会根据自己的评估标准去给艺人预设好“人设”,而是新媒体造星模式下的经纪公司会通过粉丝的喜好反馈来设定每一位偶像的形象。人设是近年来兴起的网络热词,它的意思是指人物的性格、爱好等在大众视野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包装。该词从2016年开始扩展到娱乐圈,常用来形容明星对于自身的形象定位,或者扮演的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粉丝能够对偶像形象进行二次加工,从而形成了粉丝基于个人意念和欲望的投射。“当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反映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而不自知时,我们称为投射,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没有使用完全公正而客观的证据”[7],因而偶像形象具有可塑性。为长远的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论是偶像本身还是其背后的公关团队,他们力求营造出一种大众接受,人们喜闻乐见的外界人设。既然粉丝追捧偶像是出于对偶像形象和魅力等的认可,那么偶像会在一定程度上遵从粉丝的意志,去迎合这种被喜爱的设定。毕竟,粉丝是偶像市场中消费者,而市场一旦形成,就必然有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参与。为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投资者需要不断更新客户所需,而粉丝消费者就是他们服务的客户。针对粉丝的消费需求和客户至上经营理念,一种好的偶像设定成为了投资者的营业产品。粉丝在参与追星的任意环节,都能起到巩固和加强偶像人设的作用。粉丝之所以有创造和重塑偶像人设的能力,归因于新媒体环境下追星行为对偶像本身有极大的约束力。“明星个人形象的定位、吃喝玩乐的嗜好、花边新闻的种类,如此等等,其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获得最好的市场回报。”[8]诚然,偶像形象的决定权归于粉丝。以人气偶像吴亦凡为例,他在担任《中国有嘻哈》和《中国新说唱》的明星制作人时期受到了大众的质疑,而其经纪团队始终贯彻着“YoungOG”的人设。无论是演技还是说唱上,吴亦凡受到了来自网络的非议,其公关团队仍一直拿捏着实力派偶像的人设在娱乐圈大行其道。然而,他在今年推出了一首《大碗宽面》,表明了他在质疑声中承认了自己能力上的短板,一改以往实力派偶像人设,反而吸粉无数。吴亦凡及其经纪团队的精明之处在于,意识到了新媒体时代大众对偶像要求和自身内在因素之间的矛盾。背离大众意愿的偶像人设,只会引得千夫所指。
3、粉丝是偶像的拥护者
作为偶像的追随者,粉丝有着拥护自己信仰的动机,他们在拥护偶像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对偶像的情感表达出来,而这种情感往往充满主观性,他们会把偶像视作为近乎完美的化身。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粉丝的追星行为可以用光环效应来解释。光环效应,也叫做晕轮效应,在这里可解释为,偶像的形象或风格等受到了粉丝的青睐,对在符合自身审美情趣的粉丝而言,偶像的某些优质特点能够被放大和粉饰,而缺点能够被缩小甚至是忽略。偶像是值得粉丝信仰的存在,说明偶像本身确有着值得可圈可点之处。粉丝或喜欢他们的颜值,他们的声音,他们的才情,以及一切美好的优点,都成为了粉丝追捧偶像的理由,这些吸引粉丝的特质,会进一步让粉丝对偶像的其他的形象都美化,用网络上流行的“粉丝滤镜”来解释,即粉丝看待自己喜欢的艺人偶像等,会自动过滤掉他们缺点或不足之处,怎么看怎么好。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对偶像来说,话题度和美誉度对十分重要,两者直接影响着自身能够获取资源的多寡和层次,且二者缺一不可,而粉丝就是经济力,只要能迎合大众喜好造好的“人设”,为偶像提高话题度和美誉度,这也是粉丝对偶像的价值体现,因而也造成了偶像“人设”盛行的新媒体环境。“人设”之于明星相当于包装之于商品,更便于吸粉,而偶像塑造出的积极向上的正面、讨喜形象,粉丝也会乐于拥护这种设定。然而,“人设”立得越多,就有越多“人设”崩塌的危机。“人设”崩塌也是娱乐圈常见之事,好比TFboys中的成员王源抽烟事件,颠覆了过去青春、阳光、向上的翩翩少年形象。事件发生之后,粉丝们纷纷为王源辩护,他们抛开了以往塑造的年轻偶像的形象不谈,就事论事,以一切合乎逻辑的论调讨论着事件本身。其实,“人设”崩塌是个很有趣的怪圈。就该事件而言,普通人不在乎抽烟,但是王源的粉丝很在乎,所以普通人觉得“王源粉丝觉得王源抽烟很离谱”这件事很离谱,但由始至终,粉丝的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自己的偶像。“所以粉丝会做一些事情去维护这种自己所迷恋的优秀‘形象’,甚至订上一些自己喜欢的‘标签’,为偶像树立形象,让他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找到情感的寄托。”[9]诚然,“粉丝滤镜”的本质就是粉丝对偶像出于本能的拥护,而最常见的维护偶像的方式是控评,有效的控评会使大部分人陷入对流量偶像认识的误区。控评,网络流行词,即操控评论,常见之于微博,粉丝们会有纪律、有组织、有规模地将夸赞偶像的评论顶上热门,或是举报些恶意评论,在很多存在争议的议题里面,或有赞许的,或有抨击的言论,或有情绪化的,或有理性的发言,以及一切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不过,一旦这些议题渗入了流量偶像相关的信息,那么评论区往往就会成为粉丝们维护偶像的战场。数量即正义,粉丝的千篇一律的评论内容能有效地掩盖大众对事件的各方面看法,而且非粉丝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都会受到群体的影响,“群体没有逻辑推理能力,不能辨别真伪或任何事物形成正确的判断。”[10]这样以来,偶像的风评和口碑得以巩固,并能使他们居于难以撼动的优越中。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的概况和造星机制的转变,揭示了就偶像与粉丝两者之新型的社会关系。在经济迅猛发展和娱乐业兴盛的环境之下,无论是从偶像还是粉丝的角度来说,新媒体的发展都对两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各自承担着因自己选择的身份而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偶像和粉丝两者需要彼此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包容和关怀,并且双方都要学会正向的表达,从而形成良性的互动。偶像和粉丝一样,有着独立的人格,偶像不必附和由粉丝制定的不真实的人设,他们更应正确地引导粉丝,敢于发声,而粉丝也应理性地提出更多关于追星的思考,并以正确的方式追星。
参考文献
[1] 黄蔚.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创新[J].科教导刊(下旬),2015(08)
[2]杨春兰.2005,手机与他媒体谁是待嫁的新娘[J].传媒,2005(10)
[3]吴立湘.TFBOYS自解爆红原因:有礼貌、颜值高、懂维护
[4]鲁昱晖.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J].新闻世界,2016(10)
[5]高嘉玮.网络环境下的媒介与明星文化[J].传媒论坛,2019(06)
[6]张隽隽.互联网环境下“小鲜肉”与粉丝互动关系浅析[J].西部学刊,2018(02)
[7] 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21
[8]李松.粉丝与偶像的张力关系及其反思[J].江汉论坛,2013(10)
[9] 张允鸣,安雨琴.互联网造星现象下的粉丝消费行为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09)
[10]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0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