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创作的小说开创了中国小说新的里程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鲁迅小说中有众多民风民俗的描写,我们从这方面进行剖析,不难发现作者的意图是让读者了解到旧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反映底层民众的国民性,故其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鲁迅的三部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有多个涉及丧葬仪式及程序的描写,整体来看是一个比较分散的模块,但整理起来可以看出鲁迅小说中丧葬习俗的涉及和描写其实也是想告诉读者当时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借此来揭示出底层民众的病苦,从而拯救国民性。因此鲁迅小说从丧葬文化这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
关键词:鲁迅;《明天》;《孤独者》;丧葬;丧葬的文化内涵;
OnthefuneralcultureinLuXun’snovels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founder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Lu Xun’s novels have opened a new milestone in Chinese novel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here are many folk customs in Lu Xun’s novels, from which we analyze it,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author’s intention is to let readers know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old China. Reflect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 of the bottom people, therefore its literary works have important research significance, in lu xun’s three novelslike Shot,Hesitation,New story focus on the description of funeral ceremony and procedure, as a whole, it is a relatively scattered module, but the arrangement can see that the funeral custom in lu xun’s novels is also intended to tell readers about the destruction of human nature in feudal society at that time, so as to reveal the suffering of the bottom people and thus save the national character.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Lu Xun’s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eral culture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Lu Xun , tomorrow,lonely,funeral, cultural connotation.
引言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出生于旧社会,自小见惯了人间的悲苦。长妈讲述的各种故事以及他进私塾读书的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902年,经历了家庭变故的鲁迅决定去日本留学,抱着救国救民的心态在医学院学医,学医归来后他看到的却是麻木、腐朽、落后、愚昧的中国同胞。鲁迅明白了,就算医术再精湛,也无法拯救国人的灵魂。他放下手术刀,用笔写下一篇篇激昂的文字,并希望以此来拯救国民,挽救民族危机。
有一部分学者偏向于鲁迅小说中的丧葬文化进行过研究,对丧葬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进行发掘。众所周知,丧葬所举行的一些仪式是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基本所在。民国时期,鲁迅是第一人,他是第一个把丧葬文化运用于小说作品当中,对他所在的社会进行批判进行讽刺。鲁迅的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这种位置是他人无法取代的,鲁迅小说中包含着许多丰富而又复杂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他要借此开启民智的意愿。以丧葬文化为例,鲁迅将幼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以及自身情感倾入到作品当中,既能增强作品的渲染力,又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此基础上,笔者选取“丧葬”为研究对象,针对鲁迅小说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体会作者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对于改造国民性的决心,以及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审视与批判。
我们人类从一生下来就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便是死亡,同时死亡也是我们人类灵魂最后的归宿。在这种情况下,丧葬文化应运而生。简而言之,死者的亲属为了表达思念之情,采用的哀悼以及祭祀方式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丧葬文化。通过对丧葬文化的研究,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时代特征。在此基础上,可以认定丧葬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丧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白喜事里的白事,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在处理白事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差异性。究其原因,其地理位置与风俗习惯均为主要影响因素。举办葬礼能够起到两个作用,分别是悼念死者和招待访客。在此过程中,农村的风俗习惯会对葬礼形式产生重要影响。虽然无法避免死亡,但葬礼却能使活着的人安心。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丧葬习俗和丧葬文化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在很早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和仪式。
每个人都知道世界变化,万物轮回,这个世界有生便有死。人类从古至今都对死亡心存敬畏,人死而不能复生,这是生物界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都知道死者为大,逝者安息,所以不管死者生前是怎么样的,死后都会举行隆重的丧礼,让其入土为安。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一直信奉死者只有埋入大地才能安息,因此便有丧葬文化出现,此等习俗,延续至今。
生者都是想让死者走得安息,走得风光,同时也寄寓了生者对死者美好的祝愿。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就有它存在的道理,死者大为天。丧葬仪式使逝者安息,轰轰烈烈的走完这一生是我们作为后辈所要表达的一切精神寄托与表现。不管是哪一种丧葬方式都是一种信仰,被人们赋予好的象征,是一种表达对死者尊重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思想观念下都会形成不同的丧葬方式,能流传至今的都被后人们寄托了非同凡响的意义与文化内涵。
一、鲁镇下的丧葬风俗
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丧葬话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鲁迅文章中的丧葬描写具有很深的韵味,值得我们细细去体味。通过对葬礼的细节描写能够充分反应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情世故。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许许多多麻木死板的人。鲁迅的大多数小说中都是描写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社会环境,想通过叙述人们普普通通的生活来反映当时国民的劣根性。在鲁迅先生《呐喊》小说集里的短篇小说《明天》主要讲述了在鲁镇生存的寡妇单四嫂和她的儿子宝儿相依为命,在小说开篇,作者粗略介绍鲁镇的情况,并阐述了单四嫂子的生活状况。讽刺的是,单四嫂子为了养活她自己和三岁的儿子不得不半夜纺纱来维持生计。与此同时,酒店里的狐朋狗友却在胡吃海塞。生活在相同的区域,贫富差距异常明显,更衬托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好几天没有听到纺纱的声音,原来是宝儿病了,单四嫂以为睡一觉到明天就会好了,可是第二天早上单四嫂发现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单四嫂知道不妙便赶忙带着宝儿去看医,可最终宝儿还是没能活过来。因此一场赋予悲剧意义的丧葬仪式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宝儿死后家门口聚集了好多人,有王九妈、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王九妈见宝儿已经去世便命令烧了一串纸钱,意思是报丧,告知左邻右舍单四嫂家的宝儿已经去世了;用两条板凳当床,把宝儿抬上去,给宝儿穿了寿衣,接下来就是棺木的问题,单四嫂子的积蓄都拿出来给宝儿抓药了,只好拿出自己仅有的首饰换取了一口棺材。单四嫂子找来儿子的玩具,并将其放到枕边。她心中悲苦,泪水不绝涌出,哭一回、看一回,仍旧不舍得离开。最终还是王九妈直接拉住单四嫂才让棺材草草合上。至此,宝儿的丧礼结束了,单四嫂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了梦乡,等待她的又是一个“明天”。
在小说《明天》中,鲁迅以一场葬礼为框架,为读者展现了丑恶的人性。当单四嫂子遇到困难时,鲁镇上的居民不仅袖手旁观,还挖空心思的占便宜。他们无视同伴的苦难,甚至颇有幸灾乐祸之意。在这篇文章中丧葬仪式的描写恰恰反映出了国民的冷血,麻木,死板,愚昧,等劣根性。当葬礼结束后,众人匆匆忙忙的吃过晚饭,立刻一哄而散。也就是说,他们压根没有意识到单四嫂子内心的痛苦,而是将葬礼当成了一项活动。甚至可以说,他们对这项活动充满了期待。鲁迅表达出了这个社会的人世丑态,也表达出在当时的旧中国农村人民的生活,鲁迅在文中对丧葬事件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国民劣根性。
虽然鲁镇也有“义冢”的存在,但单四嫂子面临的处境,恰恰揭露了鲁镇的黑暗与伪善。再加上葬礼仪式上的情形,充分展示了人性的丑恶,进一步把单四嫂子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可以说丧葬仪式不仅是对宝儿的埋葬描写,也是对人们冷漠,无情的写照。虽然较其他的丧葬程序来说宝儿的丧礼算是简单的了,可作为一个夭折孩童的丧葬仪式也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二、丧葬仪式下的“新青年现状”
鲁迅的作品《在酒楼上》,故事一开始所说因回乡无聊去酒店巧遇朋友吕纬甫,刚开始还不知道上来的是自己的朋友,只能听出脚步走的比酒馆慢便猜测不是酒馆,而是来客人了。多年后的再次相遇映入眼帘的是他那乱蓬蓬的须发,毫无血色的面颊、消瘦的身形。不仅如此,他的精神也有些颓废,眼睛里也没有了以往的神采,变得死气沉沉,只有环顾四周看到废园的时候才会闪出以前的神采。而在十年之前他与“我”都是充满斗志和激情的青年知识分子,吕纬甫向“我”讲述了他这十年所经历的人生故事,历经种种场景之后的他就又回到了原点。
老朋友见面彼此寒暄过后,吕纬甫说此次是为三岁即死的小弟弟掘墓迁坟而来,因为堂兄来信说他的坟边已经渐渐涌上了水,怕过不久会被水淹了,母亲知道后急得夜不能寐。却因自己没时间没钱一拖再拖到现在趁着假期前来迁坟。听他说在城里买了口小棺材雇了几个人下乡迁坟,到那以后他让土工掘出坟墓,可是什么也没有了,本可以不必在迁或者草草了事把土填平,棺材卖了就行。不过,他却俯下身子,将地上的泥土收入棺中,再埋到父亲坟墓附近。由于砖墙遭到破坏,所以又花了半天时间监工让其盖好。这所有的一切除了安慰母亲和填补自己的空虚以外似乎毫无意义,这也正是他精神被掏空化的表现,他为了让母亲心安,不惜摒弃了以前主张的启蒙理性精神和个性主义,曾经的热血青年变成了现在意志消沉、精神颓废、麻木无比的人。同时作者也从侧面向我们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下对知识分子的摧残以及他们的悲惨命运。
《孤独者》中鲁迅主要描写了两场丧葬的过程,首先是主人公祖母的葬礼,其次是主人公的葬礼。在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名叫魏连殳,是一位思想开明的文化青年。他对封建思想深恶痛绝,并敢于与之作斗争。在亲戚的眼中,魏连殳是个怪人,也极为不好惹。从实际情况来看,魏连殳是新青年的积极代表,代表的是新文化、对封建社会文化的不支持,可以说文中的魏连殳就是作者的折射,
在文章的布局阶段,作者便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魏连殳。在祖母去世后,魏连殳出席了葬礼。亲戚们分列两侧,预计着丧葬仪式一切照旧。在他们的指示下,魏连殳来到灵前躬身施礼。亲戚们望着魏连殳窃窃私语,想要挑出些毛病,但又有些惧怕魏连殳。终于在一位亲戚的带头下,众人七嘴八舌的嚷了起来。虽然这是当地的传统,但终究令人极为不舒服。不过,连殳也是他们挑剔什么改什么,从不争辩。望着温顺的魏连殳,亲戚们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他们认为魏连殳屈服了,也成为众人当中的一员。当一系列的丧葬程序下来之后,终于盖了棺,连殳从头到尾都没有动神色。整个丧葬仪式庄严而肃穆,程序整套下来也算齐全,没有丝毫的遗漏,在葬礼的最后,魏连殳的一声长嚎撕破暗夜,划破长空,从此鲁迅拉开了文化批判的序幕,魏连殳是吃“洋教”的新党,是新文化的代表,此次新旧文化的碰撞从祖母的葬礼是否一切照旧拉开帷幕,在族人眼里,魏连殳不仅是个“异类”,还是个不安分的人。有他在,葬礼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族人们十分提防魏连殳。虽然文章中描述的是葬礼过程,但实际上也突出了作者对腐朽,僵化,保守,落后的封建专制文化的猛烈抨击。
第二次葬礼,没想到是魏连殳去世了,先前还与他有所往来,没想到一段时间没见就已经天人永隔,几个算着比较亲的人戴着孝为连殳守着灵,孝帷上也没有别的东西,前面只有一张方桌上摆着些饭菜。相识一场,只是鞠了一躬,看了一眼问清死因之后便也回去。在他的葬礼上,他穿的衣服是土黄的军裤和金闪闪肩章的军衣,魏连殳到死都与封建的社会做着最后的斗争,他们也默许魏连殳穿着那样的殓衣,揭示出人们心中的专制文化开始动摇。
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魏连殳是一个失败的启蒙者,他经过一段时间的“乞求”之后,他患上肺病而死,这与当时阴暗的时代环境有很大的关联,在那样的一种时代环境中,主人公因精神压抑患上肺病而死,他死后的穿戴,鲁迅在文章中有一段描写“一条土黄的军裤穿上了,嵌着很宽的红条,其次穿上去的是军衣,金闪闪的肩章……”魏连殳死后的穿着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见的那种寿衣,而是具有XXX意像的军衣,可见他的死并非偶然,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他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到死都在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做对抗,在这种对抗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XXX启蒙思想的新青年燃烧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的不仅仅是自我,更向我们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历史。
三、鲁迅小说中丧葬仪式的“棺材”意像
在鲁迅的小说中多次提到了“棺材”这一字眼,棺材似乎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丧葬的核心之一,鲁迅也于文中赋予了它独特的形象与象征。所以在《明天》中宝儿因病救治不及时而去世后,单四嫂第一件事就是要凑钱来买棺材,即使拿出仅剩的几件首饰,也要弄到棺材成殓尸体。究其原因,这是她作为母亲最后能为儿子做的事了。
《在酒楼上》吕纬甫为素未谋面的弟弟“迁坟”第一件事做的就是去城里买口小棺材,好用来承载弟弟的尸骨,可是挖开坟墓之后什么也没有,他也没有卖掉棺材,而是用新棺材包裹着未必含有弟弟的泥土重新下葬,埋在了父亲的坟边,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想让母亲心安,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求个心安。
《孤独者》中关于魏连殳与他祖母的葬礼也都着重描写了棺材,不管是魏连殳为他祖母大殓最后放入棺材,还是魏连殳自己的葬礼,鲁迅一进正门便看见一副棺材的特写中,作者都给予了“棺材”重要的意义。魏连殳在他祖母的葬礼上一声没哭,可盖棺之后就忍不住了,可能是因为这是见祖母的最后一面,这也说明了棺材对于他来讲就是一种精神寄托。其实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丧葬习俗保留的更多的只是程序和习俗,而失去亲人的痛苦只能当事人独自承受,遗忘然后深深地埋葬。
《弟兄》中也写到沛君在梦境里,曾出现涉及棺材的描写。当沛君扛着棺材来到众人面前时,大家对于沛君对弟弟生病的表面热情赞不绝口,这所谓的仪式在人们心中是认可赞许的。但其实我们知道沛君对弟弟只有利益间的斤斤计较,这实际上也暗指了鲁迅和周作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尽人意。
“棺材”是活着的人对死了的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一种表现,到了鲁迅的小说中,棺材似乎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也是葬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四、结语
在漫长的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弃医从文,企图想要从病学的角度来“窥探”国人的精神世界,赋予疾病一定的隐喻含义,简而言之,鲁迅把“疾病”当成政治象征。在创作过程中,鲁迅将他对国家的安危、对国民的思想精神的担忧都在他的小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因此他便认为要想改变封建迷信思想的国人就得“医治”其精神,看病就医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国人,得让国人自救。这是鲁迅写小说的目的之一。而鲁迅小说中的丧葬描写也是他想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其中之一。
由此,从鲁迅作品中丧葬仪式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他想推翻封建社会的旧制度,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旧思想,推广新民主的理想。不管是对宝儿丧葬的描写还是和魏连殳相关的两次葬礼上的“亲身经历”都体现了鲁迅对当时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并且想要以此来唤醒民众,呼吁人们要奋起反抗,要认清社会的现实,唯有这样才能获得民主,实现民主自由。在创作过程中,鲁迅以笔为刀,不断揭露旧社会的恶习,并勇于斗争和批评。而这一点,在他写的文章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整体来说,鲁迅把民俗当中存在的丧葬仪式作为文学创作的一部分,很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学习。鲁迅在作品中,不仅抨击了旧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还深入挖掘人性特点,使人们意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当环境不佳时,人性也会变得丑恶,愚昧甚至是被现实摧残的快要“异化”,深刻的揭示的“国民性”,体现了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怀抱着对民族的希望。
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开创了中国小说的XXX,他记录了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折射出旧社会的黑暗与绝望。需要注意的是,其语言文体形式并非作品的核心内容,他的小说融合了思想文化的创造和变革,从而揭示黑暗的社会以及国人的愚昧无知,他的小说以笔杆为武器深深的扎进了敌人和国人的心脏,给予他们致命一击。就像鲁迅文章中的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参考文献
朱崇科.《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型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2郭茂全.《丰繁的民俗事象——鲁迅小说和散文的民俗表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一期
[3]徐吉军、贺云鹏.《中国丧葬礼俗》[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张全之.《祭祀仪式:鲁迅小说的文化人类学阐释》[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刊》1999年第四期
[6]吴晓玲.《论鲁迅小说创作与吴越民俗之渊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年第三期
[7]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肖国栋.《论鲁迅小说死亡叙事的特点》[J].《学术交流》2009年第三期
[9]伍茂国.《论传统叙事伦理在鲁迅小说叙事中的境遇》[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第一期
[10]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赵稀方.《从民俗学角度研究鲁迅小说》[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三期
[12]宾恩海.《试论鲁迅小说与故乡的民间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六期
致谢
首先我想真挚地感谢我的导师田德芳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审查和修改我的论文,这篇论文的每个章节和每个段落,都离不开她的细心指导。在她的指导下我才顺利地完成了这次论文的写作。还有教过我的所有老师们,你们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一直是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榜样;你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学习思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的论文写作不仅提高了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我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由于经验匮乏、能力有限论文中难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加指教。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