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19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被高尔基誉为“极少令人怀疑他们描写的事件、人物性格、思想感情逻辑的正确性”[[[]李公昭:《新编英国文学选读》,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2页。]]的那些诚实艺术家之一。他的小说以其生活的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为背景,具有相对浓重的地方色彩,是维多利亚时代社会的缩影。
《远离尘嚣》一书可谓是托马斯•哈代在文学界的奠基之作,唤醒了当时维多利亚时期众多“沉睡”中的女性,引发了她们对自己目前生活状态的思考。《远离尘嚣》写于1874年那样一个妇女处境“黑暗”的时代,而小说也向读者展现出一幅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生存状态的全景图。《远离尘嚣》中的女主人公芭丝谢芭,是一个不断想要争取婚姻自由和经济独立但最终却失败了的女人,小说中塑造的奥克、托伊以及伯德伍德这三个人物形象,对芭丝谢芭一生的心态转变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前学术界对于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所反映出的哈代婚恋观、宿命观等都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而人物的心路历程还尚有一定的研究空间。《远离尘嚣》中的女主人公芭丝谢芭一生坎坷,通过解读芭丝谢芭的心路历程,分析其不同阶段产生不同心态的原因和影响,能够进一步丰富芭丝谢芭的人物形象解读。
一、初出茅庐时的浮躁
“初出茅庐”这一时期具体指的是芭丝谢芭从一个需要依靠姑妈才能生存的贫穷少女,转变为一个拥有自己农场的富有农场主这一阶段。在这一时期芭丝谢芭所集中体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就是浮躁,她的浮躁一方面表现在与生俱来的虚荣心理,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其逐渐形成的自负心理。
(一)与生俱来的虚荣心理
对于芭丝谢芭来说,不论是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还是自身成长的小环境,都是她虚荣心理的“孵化剂”,具体体现在注重自己的外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乎自己的社会地位这三个方面,而这种心理的产生,无疑对她后来的心态转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虚荣心理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原因。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受宗教观念和父权制度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因此,芭丝谢芭的虚荣心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要在社会上博得和男人同等的关注度。这一点在小说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芭丝谢芭第一次去卡斯特桥集市上做买卖时,就引起了十分广泛的关注,因为在这之前集市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女人,当大家纷纷夸赞她的能干时,芭丝谢芭的内心十分高兴,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她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也能够像男人一样在集市上做买卖。而同样在集市上的农场主伯德伍德却并没有注意到芭丝谢芭,这让她很不高兴,当女仆利蒂指明这一点时,芭丝谢芭面露不悦地说:“他干嘛要回头看我?我并没有要求他看我。”[[[]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虽然言语中表达了她对伯德伍德没有关注自己的这件事情毫不在意,但是不难看出,在虚荣心理的作用下她十分地沮丧和不甘心,其他所有人都很欣赏她,而卡斯特桥集市上最富有、最重要的人却对她满不在乎,这也为芭丝谢芭后来为了引起伯德伍德的注意,给他寄出情人节卡片埋下伏笔。
形成芭丝谢芭虚荣心理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她从小的家庭环境。一个人的自身实际情况如果与内心需求不一致,就会产生虚荣心理,以掩饰内心需求的不足。芭丝谢芭的虚荣心理源自于对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爱与被爱的需要,以及得到别人肯定的需要。芭丝谢芭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姑妈一起生活,十分贫苦,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很穷,都得要我的姑妈给我提供住处。”[[[]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正是因为从小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里长大,她才比任何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赞许,以填补内心的不足和需要,这种补偿心理让“虚荣”这颗种子在芭丝谢芭的心里生根发芽。
“虚荣”是芭丝谢芭在浮躁的心态下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之一,作品中也有多处体现。虚荣心理让芭丝谢芭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貌,“她一定很虚荣”、“她最大的特点就是虚荣”[[[]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便是芭丝谢芭留给奥克的第一印象。在她乘坐马车时,趁车夫下车捡东西的间隙,从包袱里拿出镜子,迎着阳光在镜子里欣赏自己的美貌,当周围人夸赞她的美貌时,她也会感到很高兴,这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在芭丝谢芭刚接手她叔叔的农场时,伯德伍德前来拜访她,而芭丝谢芭当时在清扫灰尘,“她惊慌地看着自己满是灰尘的裙子说:‘利蒂,我不能这样去见他,下去告诉他我很忙。’”[[[]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她很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想要在外人面前始终保持自己最美的模样,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外貌的肯定是芭丝谢芭虚荣心理的一大体现。虚荣心理让芭丝谢芭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芭丝谢芭的姑妈告诉奥克,芭丝谢芭有十多位追求者,让奥克非常沮丧,并且准备回去的时候,芭丝谢芭特意追上奥克并且告诉他:“我姑妈说有许多年轻人在追求我,我想说她搞错了,事实上,我从来也没有过。”[[[]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这句话在平常人看来,也许是芭丝谢芭想要接受奥克的求婚,因此而向他解释,但事实上芭丝谢芭拒绝了求婚,她只是在虚荣心理的驱使下,不想别人错误地评价自己,想要维持自己冰清玉洁的形象,甚至有点享受奥克追求自己的过程。当芭丝谢芭拒绝伯德伍德的求婚时,奥克指责她行为不检点,芭丝谢芭忍受不了这样的指责,向奥克喊道:“我不能允许任何人指责我行为不检点!”“你现在就走吧,别让我再看见你!”[[[]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0页。]]芭丝谢芭不能容忍任何人用她所认为不恰当的词语评价自己,在她看来,这有损自己的形象和地位,渴望得到别人的追求和夸赞是芭丝谢芭虚荣心理的又一大体现。虚荣心理让芭丝谢芭十分在乎自己的社会地位,当奥克的农场破产,误打误撞来到芭丝谢芭的农场谋生时,双方对对方目前的生活状态都很吃惊,芭丝谢芭“很高兴自从他们上次见面后,自己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她很庆幸自己与奥克再次相逢时,已经从一个贫穷的少女变成富有的农场主,而奥克只是一个落魄的牧羊人而已,这种社会地位的悬殊让芭丝谢芭感到很骄傲,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
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对别人肯定自己的极度渴望让芭丝谢芭在为人处世时,时刻受着虚荣心理的主导,不论是美丽的外貌,还是别人对自己的夸赞,抑或是高人一等的农场主身份都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心理,让芭丝谢芭的内心开始变得自负起来。
(二)逐渐形成的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是芭丝谢芭在这一时期心态浮躁的另一具体表现,与虚荣心理有所不同的是,芭丝谢芭的自负心理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内心经历了从自卑到自信,再到过度自信这一过程后逐渐形成的,不论是高估自己、低看别人、还是不愿意接受他人观点,都是芭丝谢芭内心自负的体现。
起初的芭丝谢芭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自尊心十分要强,并且也为自己贫苦的出身而感到自卑。当奥克第一次向芭丝谢芭求婚的时候她拒绝了,“我个性很要强,我需要一个能管得了我的丈夫,我肯定你做不到”[[[]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这是芭丝谢芭对奥克的正面回绝,但通过小说后文“你的农场刚刚起步,找一个有钱的女人对你来说更明智”[[[]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8页。]]。不难发现本质上是芭丝谢芭内心的自卑催使她拒绝了这场婚姻,当时的芭丝谢芭十分贫穷,需要依靠她的姑妈才能勉强存活,在她的思想观念里,自己的身份地位配不上奥克,奥克找一个和他一样有钱、有地位的女人结婚才是最合理的选择。
而在继承叔叔的农场后,芭丝谢芭改变了自己从前贫苦的生活,她不再为自己曾经低下的身份感到自卑,取而代之的是她内心对自己农场主这一身份的骄傲和自信。她打发了原先的农场经理杰本•宾尼威斯,向所有农场的雇工宣告要自己来管理农场,芭丝谢芭的这一决策让工人们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在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女人们都是在家里服侍丈夫和孩子,从来没有过一个女人像她这样在外面抛头露面。然而事实证明,芭丝谢芭的确有这样的能力,她将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就是芭丝谢芭内心自信的原因所在,她也能像男人那样经营好自己的农场,她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着十足的自信心。
适当的自信心能够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但过度的自信就是内心自负的体现。工作和情感上的一帆风顺让芭丝谢芭的内心变得自负,其自负心理集中表现在高估自己、低看别人、不愿意接受他人观点这三个方面。高估自己主要体现在芭丝谢芭接管叔叔的农场后一切都很顺利,这种顺利让她认为即使没有奥克的帮助,自己也有能力打理好农场,于是在一次争吵后解雇了奥克,然而当农场的羊都误食了三叶草即将胀死时,她的眼里满是泪水,在纸上写下“盖伯瑞尔,别抛弃我!”[[[]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2页。]]再次恳求奥克回到农场解救自己的羊群,正是因为她对自己能力的高估让农场险些破产。低看别人主要体现在芭丝谢芭对奥克的轻视,当女仆利蒂问她是否有人向她求过婚时,芭丝谢芭这样回答道:“有过,不过,他有点配不上我。”[[[]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一旦被求婚就会赶紧接受,且被认为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而芭丝谢芭却认为奥克在各方面都配不上自己,然而后来不论是羊群生病还是遭遇暴雨,都是那个曾经让她看不起的奥克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对奥克的轻视是芭丝谢芭自负心理的重要表现。不愿意接受他人观点是芭丝谢芭身上最为突出的缺点之一,不论是奥克先前指责她不应该玩弄伯德伍德的感情,还是后来将托伊虚伪的面纱揭开,建议芭丝谢芭不要与他结婚,芭丝谢芭始终置若罔闻,不接受他的观点和建议,并将他赶出自己的农场,在自负心理的主导下,芭丝谢芭认为只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才正确,这也为她最后内心的绝望埋下了伏笔。
这一阶段芭丝谢芭的内心经历了从自卑到自信,再从自信到自负的过程,逐渐形成的自负心理让芭丝谢芭的内心变得浮躁,她在高估自己的同时贬低了别人,并且听不进他人的合理意见,这为她接下来对婚姻的错误选择埋下了伏笔。
芭丝谢芭在“初出茅庐”这一阶段所展现出的浮躁心态,来自于在她内心深处的虚荣与自负,从一无所有到坐拥农场,芭丝谢芭身份的转变令人羡慕,这也注定了她会存在爱慕虚荣、骄傲自大的心理缺陷。随着芭丝谢芭经历的不断丰富,浮躁的心态成为她心路历程的开端,也为她接下来心态的进一步转变做出了铺垫。

二、追求自由时的迷茫
“追求自由”这一时期具体指的是芭丝谢芭成为继承她叔叔农场的农场主后,自主选择婚姻的这一阶段,而“迷茫”也正是“浮躁”过后的必然结果,不论是面对伯德伍德时内心的矛盾,还是面对托伊中士时内心的犹豫,都展现了芭丝谢芭在这一时期迷茫的心理状态。
(一)面对伯德伍德的内心矛盾
芭丝谢芭与伯德伍德之间的故事源于情人节卡片事件,正是这张情人节卡片让伯德伍德对芭丝谢芭心生爱慕,面对伯德伍德的求婚,芭丝谢芭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自己并不喜欢伯德伍德,而另一方面唯有接受伯德伍德才能弥补自己之前的过错。
为了引起农场主伯德伍德对自己的注意,芭丝谢芭在情人节寄出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和我结婚吧”的字样,任何人收到这样的卡片都会产生误解,伯德伍德也不例外。与别人不同的是,伯德伍德是一个感情强烈的人,“他爱谁或是恨谁时,是全心全意的”[[[]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因此,当伯德伍德一次又一次真心诚意向芭丝谢芭表达爱意时,她十分后悔自己做过寄情人节卡片这样一个愚蠢的行为,曾经的幼稚和不成熟让芭丝谢芭的内心陷入矛盾。
从情感角度来说,芭丝谢芭不能接受伯德伍德的求婚,因为她并不喜欢伯德伍德这样的男人。正如她自己所拒绝的那样:“我觉得尽管我非常尊敬您,但这并不足以让我接受你的求婚。”[[[]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我并不爱你!”[[[]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芭丝谢芭理想中的婚姻是以双方相爱为前提,而伯德伍德不论是从学识还是财产方面来说,虽然都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结婚对象,但是芭丝谢芭并不爱他,这一点在“请原谅我,先生!我无法像你那样爱”[[[]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44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在她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不会幸福,这就是芭丝谢芭面对伯德伍德时内心矛盾的一个方面。
从道德角度来说,芭丝谢芭应该接受伯德伍德的求婚,因为唯有这样才能弥补自己之前对伯德伍德的戏弄。芭丝谢芭之所以能够冷静地考虑伯德伍德向她的求婚,是因为她觉得“既然是由于自己给他寄了情人卡而开始了这场求婚,就不应该拒绝他”[[[]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芭丝谢芭认为,如果不是自己给伯德伍德寄出情人节卡片,伯德伍德就不会关注自己,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之后的这一系列事情,接受伯德伍德并且和他结婚,是对自己曾经捉弄他的惩罚,唯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免受良心的谴责,因此,道德观念的束缚是芭丝谢芭面对伯德伍德时内心矛盾的另一个方面。
这一阶段芭丝谢芭的内心已经逐渐褪去了曾经的虚荣和自负,她在面对伯德伍德的求婚时,内心开始变得纠结并且矛盾,这种矛盾来自于情感和道德的对立,让芭丝谢芭不知所措,内心陷入迷茫。
(二)面对托伊的内心犹豫
芭丝谢芭与托伊的相识可以说是芭丝谢芭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转折点,不论是外貌还是性格,托伊满足了芭丝谢芭对爱情的所有想象,因而对托伊心生爱慕,然而受伯德伍德和奥克的影响,芭丝谢芭面对这段感情时的内心有所犹豫。
托伊的甜言蜜语和能言善辩是让芭丝谢芭心动的首要原因。当他们第一次在树林中相遇时,托伊便毫不吝啬地夸奖她:“我一生中见过许多女人,但我从未见过像你一样漂亮的女子。”[[[]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5页。]]“可我不能看着你,说你不漂亮。”[[[]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对于这样一个明显在赞赏自己的男人,芭丝谢芭自然不可能忽视他的存在,而这些甜言蜜语,在之前奥克和伯德伍德追求她时都没有说过,这让芭丝谢芭觉得托伊是唯一一个能够真正欣赏自己的男人。芭丝谢芭对托伊心生爱慕的第二个原因是托伊英俊潇洒的外貌。通过小说中的描写,英俊、绅士是托伊留给芭丝谢芭的第一印象,当托伊在山坡上给芭丝谢芭表演舞剑时,芭丝谢芭更是被托伊的外貌迷得晕头转向,“‘太神奇了!’她叫起来”“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跌坐在草地上”[[[]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此刻的芭丝谢芭就像是一个初恋的少女,沉浸在爱情带给她的甜蜜里。
伯德伍德和奥克是让芭丝谢芭在面对托伊时内心迟疑的重要因素。当芭丝谢芭发现自己所爱之人是托伊而并非伯德伍德时,写信拒绝了他的求婚,这让伯德伍德十分忧伤和愤怒,面对伯德伍德对她的质问,芭丝谢芭的内心极其愧疚和矛盾,她明白,是自己的幼稚和鲁莽让伯德伍德对自己动心,自己一旦和托伊结婚就会产生良心的不安,这不是一个遵守妇道的女人应该做的事,因此,对伯德伍德的愧疚是她这一阶段内心犹豫的原因之一。奥克得知芭丝谢芭对托伊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后,立马去告诫她不要犯下这种荒唐的错误,托伊中士根本就配不上她,当奥克把托伊的种种劣迹一一揭露在芭丝谢芭面前时,她的精神几乎崩溃。一方面,她不敢相信自己爱慕的人像奥克口中说的那样不堪,另一方面,她也知道奥克不会欺骗自己,他所说的就是实情,她急切地向利蒂寻求保证:“利蒂,对我保证托伊中士不是坏人,他不像人们说的那样追逐女人。”[[[]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因而,对托伊花花公子身份的怀疑是这一阶段芭丝谢芭内心犹豫的另一原因所在。
英俊潇洒、爱说甜言蜜语的托伊让芭丝谢芭心生爱意,但内心对伯德伍德的歉疚以及奥克的劝诫,让芭丝谢芭在面对这份情感时,不敢坦荡地迎上去,这两者的对立让她犹豫不决,内心迷茫,不知如何抉择。
这一阶段的芭丝谢芭不再像从前那样,做任何事情都受着虚荣和自负心理的主导,她的内心开始变得矛盾和犹豫。她想要追求婚姻自由、反抗传统的婚姻模式,但又心存顾虑,这正是她心态迷茫的重要表现。内心迷茫的芭丝谢芭失去了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最终在犹豫和矛盾中,还是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她在内心迷茫的时刻,选择了托伊,这也是她的心态从迷茫向绝望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三、遭受打击时的绝望
“遭受打击”这一时期具体指的是从芭丝谢芭与托伊的婚姻失败到与奥克再次结合这一阶段,曾经内心的迷茫让芭丝谢芭选择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而这之后便是无尽的绝望。这里的绝望一方面表现在与托伊感情破裂后内心的悔恨,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与奥克再次结合时内心的麻木。
(一)与托伊感情破裂后的悔恨
芭丝谢芭跟随自己的内心,选择了自认为幸福的婚姻,而婚后托伊性情的改变以及范妮的突然出现,对芭丝谢芭产生了巨大的打击,让芭丝谢芭为自己的这段婚姻感到悔恨不已,是她内心绝望的开端。
结婚后的托伊与婚前判若两人,他整天游手好闲并且不务正业,这是芭丝谢芭内心悔恨的“导火线”。在芭丝谢芭农场所有的干草和麦子全部收割完毕后,托伊代表芭丝谢芭在大谷仓邀请所有人举办了一场丰盛的晚宴,当奥克提醒托伊麦垛可能会因为暴雨遭受损失时,托伊不以为意,继续邀请大家喝白兰地。即便是芭丝谢芭去制止他时,他仍旧不听劝阻,反而对芭丝谢芭说:“你别犯傻!”[[[]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0页。]]正如奥克所言,一场暴雨来临了,而托伊因为醉酒完全帮不上任何忙,当奥克和芭丝谢芭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麦垛的损失时,“托伊兴高采烈地吹着口哨回到房里”[[[]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对农场是否有损失毫不关心。自己为了救麦垛差点遭遇不测,而丈夫却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自己带给他的富裕生活,此刻的芭丝谢芭第一次对她的丈夫感到失望,并且开始后悔自己的这段婚姻。此外,托伊还大肆地挥霍芭丝谢芭的钱财,整日沉迷于赛马,并为此而输掉了很多钱,把芭丝谢芭当成了他的“钱袋子”。哪怕芭丝谢芭再三苦苦哀求他不要再去赛马了,他仍然不听劝阻,在托伊的心里,“他对她的爱已有所减弱,不再对她言听计从了”[[[]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托伊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对芭丝谢芭甜言蜜语,而对于芭丝谢芭来说,她的内心对这段婚姻充满了遗憾和悔恨,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有遗憾了,遗憾我们俩的爱情已经到头”[[[]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范妮的出现和死亡让芭丝谢芭的内心彻底感到悔恨和绝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让芭丝谢芭看到了托伊珍藏在表盖里不属于自己的头发,那一瞬间,芭丝谢芭坚强的自尊心,以及内心仅存的对托伊最后一丝美好的期待,全部都土崩瓦解,芭丝谢芭终于意识到托伊并不可靠,她恨自己那么轻率地爱上了自己这位英俊的丈夫,后悔自己不听奥克的告诫与托伊结婚,“芭丝谢芭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范妮病死后,托伊亲自为她立碑下葬,“芭丝谢芭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她可从未见过他这样伤心”[[[]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芭丝谢芭再一次感到悔恨和悲伤,这个死去的女人对托伊来说,比自己更加重要,“芭丝谢芭嘴里发出长长的一声绝望而愤怒的叫声”、“她径直跑到房子外面,身上裹着一件斗篷,在外面待了一整夜”[[[]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内心的悔恨让芭丝谢芭不愿再直面这个负心汉,她为自己与托伊鲁莽地结婚感到深深懊悔,她后悔自己为什么在伤害伯德伍德的同时,葬送了自己的婚姻,更后悔为什么没有听奥克的劝诫。如果自己没有和托伊结婚,那么现在的自己肯定还是像从前那样风光,但是一切都已于事无补。
曾经的犹豫不决让芭丝谢芭在人生的转折点选择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游手好闲、对旧爱恋恋不忘的托伊让芭丝谢芭的内心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也让她意识到幻想中的爱情并不能维持一段长久的婚姻,优秀的个人品质和富裕的资产,同样也在婚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是这种悔恨的心态加速了芭丝谢芭内心的绝望。
(二)与奥克重新结合时的麻木
托伊在给范妮下葬后,为了躲避芭丝谢芭只身前往巴德茅斯,芭丝谢芭的生活得到了短暂的平静,但接踵而来的打击再一次将她击垮,圣诞晚会上伯德伍德枪杀托伊,并且自己被捕入狱,芭丝谢芭的心彻底“死了”,最终在麻木的心态下,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结婚对象——奥克。
在托伊离家出走后,芭丝谢芭的内心十分麻木,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芭丝谢芭既不觉得高兴,也不感到伤心,她对将来没有什么期望。”[[[]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唉,真想继续过这一年多的这种日子,既没有希望,也没有恐惧,既没有欢乐,也没有忧愁。”[[[]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69页。]]托伊打破了芭丝谢芭曾经对婚姻生活的美好幻想,在经历过沉重的打击后,芭丝谢芭的内心变得麻木起来,她对身边的一切都不再感兴趣,只求能够安稳平静地度过下半生。
当面对伯德伍德的再次求婚时,芭丝谢芭的内心已然麻木。托伊失踪后,伯德伍德再次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芭丝谢芭很同情这个男人,因为她曾经深深地伤害过他,所以向伯德伍德承诺,只要他愿意娶她,并且托伊始终没有找到的话,自己六年后就嫁给他。对于芭丝谢芭来说,既然自己幻想中的爱情破灭了,那么接下来跟谁结婚都无所谓,她对爱情已经彻底绝望,正如她自己所说:“这个人的未来掌握在我的手中,这是对我的惩罚。”[[[]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68页。]]在芭丝谢芭看来,如果和伯德伍德结婚能让他心满意足,那么自己愿意满足他,麻木的心态让她对美好的爱情不再渴望。
当然,芭丝谢芭内心的这种麻木同样体现在托伊死亡时。圣诞晚宴上托伊的突然出现让伯德伍德备受打击、精神失常,不受控制地将托伊枪杀。面对惨死在自己面前的丈夫,芭丝谢芭并没有表现出正常女人会有的害怕和悲伤,反而是“坐在地上,平静地捧着托伊的头”[[[]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74页。]],语气平淡地安排奥克去卡斯特桥请医生。对于芭丝谢芭来说,此刻的托伊已经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丈夫,而更像是一个与自己并无关联的陌生人,她独自给死去的丈夫洗净、穿衣、准备埋葬,内心的麻木支配着她有条不紊地完成了善后工作。
在经历了托伊死亡、伯德伍德入狱的事件后,芭丝谢芭对婚姻感到绝望,内心的麻木让她“与对她忠心耿耿的奥克结了婚”[[[]朱宪生:《外国小说鉴赏辞典2,19世纪下半期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976-977页。]]。一方面,伯德伍德和托伊相继从她的生活中离开,除了奥克,没有更加合适的男人让她依靠;另一方面,奥克已经成为芭丝谢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农场火灾到羊群生病再到暴雨袭击,每一次都是奥克将芭丝谢芭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正如芭丝谢芭自己对奥克所说:“没有你我怎么办呢?”[[[]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由此可见,芭丝谢芭与奥克的结合是必然的结果。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希望后,芭丝谢芭将自己的农场交给了奥克经营,曾经那个认为自己能管理好农场的自负的芭丝谢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内心麻木、对身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只会依靠丈夫生存的躯壳。“小说结尾虽然是在一片庆贺婚礼的鼓乐声中结束,但是全文那浓厚、阴郁的悲剧意识却是难以抹去的。”[[[]李华田:《托马斯•哈代作品赏析》,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而芭丝谢芭最终也将以这种麻木的心态继续过完自己的后半生。
内心的麻木让芭丝谢芭不再向往婚姻和爱情的自由,她选择了妥协,一个能让她依靠并生存下去的男人才是她所需要的,托伊的死亡、伯德伍德的入狱,让奥克成为唯一一个也是最合适芭丝谢芭的结婚人选。
这一阶段的芭丝谢芭经历了与托伊感情破裂后的悔恨、与奥克重新结合时的麻木,在这两种心态的催化下,曾经内心迷茫的芭丝谢芭变得彻底绝望。其心态从“迷茫”到“绝望”的转变,也宣告着芭丝谢芭向父权制度挑战的失败,她还是从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新女性回归到了依附丈夫生活的普通女人。
结语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中芭丝谢芭的心路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出茅庐时的浮躁、追求自由时的迷茫、遭受打击时的绝望。奥克、托伊和伯德伍德这三个人物形象都对其心态的变化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在“初出茅庐”阶段,芭丝谢芭刚刚从一个落魄少女转变为富裕的农场主,身份地位的大幅度提升让原本就内心虚荣的芭丝谢芭又增添了一份自负,在虚荣和自负的双重作用下,浮躁心态的产生是必然的结果。在“追求自由”阶段,芭丝谢芭一直渴望获得一份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但是在面对托伊和伯德伍德时内心的矛盾和犹豫,让她的心态从浮躁变得迷茫,而在迷茫之下,对婚姻错误的抉择也预示着芭丝谢芭的心态将向绝望转变。在“遭受打击”阶段,芭丝谢芭经历了托伊的背叛与死亡、伯德伍德的入狱,她为自己曾经选择的婚姻悔恨万分,在经历人生的重大转变之后,芭丝谢芭的内心变彻底麻木了,她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深深的绝望。
芭丝谢芭心路历程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社会环境的影响,维多利亚时期男尊女卑的观念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从浮躁到迷茫,再从迷茫到绝望,这不单单是芭丝谢芭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更是那个时期无数想要反抗父权制度却失败的女性的心路历程。托马斯•哈代通过《远离尘嚣》这部作品传达出了对男女平等的美好渴望,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与启迪。
参考文献
[1]李公昭.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托马斯•哈代.远离尘嚣[M].张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朱宪生主编.外国小说鉴赏辞典2 19世纪下半期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4]李华田.托马斯•哈代作品赏析[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5]何宁.哈代研究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聂珍钊,马弦.哈代研究文集[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7]陈熹宇.哈代创作论集[M].北京: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8]聂珍钊,刘富丽等.哈代学术史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4.
[9]托马斯•哈代.还乡[M].王守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10]玛丽•克劳福德,罗达•昂格尔.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M].上海:中华书局,2009.
[11]Paul Turner.The Life of Thomas hardy[M].New Jersey:Wiley-blackwell,200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