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用典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善用典故的名家,他们在词用典方面各有其特色。首先,从典故来源方面,苏轼的词多使用经、史、子、集中的典故,异彩纷呈,辛弃疾的词多从苏轼、“李杜”诗词、《史记》以及《世说新语》等著作中吸取精华。其次,所选典故内容方面,苏轼的词多

   “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手法之一,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被广泛运用。何为“用典”,古今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https:​/​​/​www.baidu.com​/​s?wd=%E8%AF%AD%E8%A8%80%E6%96%87%E5%AD%97&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Y3n17hmhf3PjTkPW03PhNB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3En1msn1bknWT4P1mYPWb1PjRz"\t"_blank​),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然则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1]。”用事典就是“略举人事”;用语典就是“全引成辞”。
  罗积勇教授在《用典研究》中也给用典下了定义:“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2]。”并且进一步指出:“引用典故,关键不在于‘引’,而在于‘用’,即引来之后是否为我所用,是否产生了或例证、或比较、或替代的功用[2]。”
  当研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是否用典时,应该参考罗积勇教授对用典所下的定义,其重点在于作者是否在主观上刻意的使用这些故事和词语来匹配作者创作时情感的表达流露。因此,在判断东坡和稼轩词是否使用了典故,就需要在具体的词作中进行研究,不应泛泛而谈。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璀璨的明珠,都是善用典故的名家,他们的词在用典方面各有其特色。苏轼词创作的最大特点是“以诗为词”,而在词中大量的运用典故正是他“以诗为词”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典故的运用上,苏轼是具有一定理性思考的,用或不用,都是从词作的整体艺术效果来考虑的。因此,苏轼的词虽用典故多,却不影响他的词作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辛弃疾词中也大量运用典故,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文为词”。辛弃疾借典故来抒发自己的不便表达之情,自然大气。本文依据统一的用典标准,参考“苏辛”词集笺注本,对“苏辛”词用典进行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二人的词在用典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苏词用典概况

  (一)用典统计

  根据王宗堂、邹同庆的《苏轼词编年校注》所收录的331首词,对东坡词用典进行了统计。共得苏词用典798处,从总体而言,苏词中用典词283首,占苏词总数85.5%,未用典词48首,占苏词总数14.5%。苏词所用典故中,事典254处,占用典总数31.8%,语典544处,占用典总数68.2%[3]。

  (二)典故来源

  从典故来源看,苏轼的词多使用经、史、子、集中的典故,异彩纷呈,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
  经部典故的使用。经部典故中使用最多的是《诗经》,一共有24处,约占东坡词经部典故使用的一半。其次,经部典籍中入词较多的有《论语》,共10处。《左传》、《尚书》、《周易》等经部典籍入词较少。虽然在苏轼的词中经部典故整体上使用的较少,但这些化用几乎都是妙笔生花,在词中大放异彩。如《少年游》(去年相送):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不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4]。
  本词就是化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飞雪似杨花和杨花似雪这两个比喻贯全于整个上阙,去年将丈夫送至余杭门外,大雪如同杨花飘落、飞舞。可如今春天将尽,杨花似飞雪一样的飘落、飞舞,却不见思人归来,怎能不让人牵挂呢。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典故,比拟工整,语言精巧,精美绝伦,更能将思念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又如《沁园春》(孤馆灯青)中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辛弃疾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借孔子的话语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情怀。
  史部典故的使用。苏轼喜欢读史部典籍,苏词中的事典大都出自于史部典籍之中,史部典故在苏轼的词中共有164处,占苏词用典的20.6%。苏词事典大多都来源于以下9部史部典籍:《晋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南史》、《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总而言之,史部典籍为苏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事典运用自如,一气呵成,增强了词的抒情功能,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为苏词用典打下了基础。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5]。
  “左牵黄,右擎苍”二句典出《梁书·张充传》:“值充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亲射虎,看孙郎”二句典出《三国志(​http:​/​​/​baike.baidu.com​/​view​/​6440.htm"\t"_blank​)·吴志·孙权传》:“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出《史记(​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t"_blank​)·冯唐列传》。这些史书典故的化用自然,与言志融为一体,更好地抒发了作者保卫边疆、渴望报效朝廷的远大政治抱负。
  子部典故的使用。苏轼学识渊博,诸子百家均有所涉及,其中对道家的庄子和佛家尤为青睐。苏词中使用的子部典故大都出自于:《庄子》、《列子》、《世说新语》、《老子》等著作中。这些子部典故的化用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抽象地思考,加深了词的意境。如《永遇乐》(明月如霜):“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化用了《庄子·内篇·大宗师》:“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通过对《庄子》中典故的化用更加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对人生的感伤之情。
  集部典故的使用。苏轼在词体文学创作中大量引用前人的文学作品,比如活用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柳永、陶渊明、白居易、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给这些典故赋予了新的生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大放异彩。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
  表1-1苏词典故来源例举
  词牌名用典句典源
  渔家傲(送客归来灯火尽)莫学时流轻久困《史记·苏秦传》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搔首赋归欤《论语·公冶长》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谁见幽人独往来《汉书·叙传下》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千里不留行《庄子·说剑》
  十拍子(白酒新开九酝)狂夫老更狂杜甫《狂夫》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秾艳一枝细看取李白《清平调》(其三)
  点绛唇(我辈情种)我辈情种《世说新语·伤逝》
  南歌子(日出西山雨)日出西山雨,无情又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定风波(雨洗娟娟嫩叶光)人画竹身肥拥肿白居易《画竹歌》
  菩萨蛮(城隅静女见何人)城隅静女见何人《诗经·邶风·静女》
  行香子(一叶轻舟)算当年、虚老严陵《后汉书·遗民列传》
  昭君怨(谁做恒伊三弄)谁做恒伊三弄《晋书·恒伊传》
  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千古风流阮步兵《晋书·阮籍传》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艳歌余响个,绕云紫水《列子·汤问》
  满庭芳(归去来兮)空回首、弹铗悲歌《战国策·齐策四》
  满江红(江汉西来)狂处士,真堪惜《后汉书·祢衡传》
  木兰花令(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叶上三更雨温庭筠《更漏子》
  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事
  临江仙(谁道东阳都瘦损)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卓文君事
  减字木兰花(贤哉令尹)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临江仙(四大从来都遍满)寒藻舞沦漪柳宗元《南洞中题》

  (三)典故内容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个人的文化素养高,为其成为北宋中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苏轼一生得意时少,失意较多,始终存活于党争的夹缝中。儒家思想在他的人生中占主导,道、佛家思想也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被贬时,深得道家风范,使他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物我两忘。苏轼不断地反思自己的人生,表现出豁达的人生观。虽通过典故来抒情言志,有消极的情绪在其中,但更多的是豪迈、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千古风流阮步兵”中的典故出自《晋书·阮籍传》中。又如《临江仙》(谁道东阳又瘦损):“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中的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再如《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中的典故出自《晋书·陆机传》。在《满江红》(江汉西来):“狂处士,真堪惜”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祢衡传》。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典故内容多涉及一些文化名人等,通过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豪迈、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通过使用这些典故,苏轼多抒发一种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风格豪迈,呈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坚信人生不全是风雨也不全是阳光,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充满了自信,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6]。
  苏轼通过对古战场的缅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才华、气度、功名的凭吊,来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功名事业未就之情。虽有低沉、消极的思想在内,但仍掩盖不住他的旷达、豪迈之情,以及追求功业的雄心壮志。

  (四)典故用法

  在苏轼的词中有明用典故、暗用典故、正用典故、反用典故之分。
  明用典故就是作者使用典故时直接指明典故出处或典故出自何人、何事,让读者能很清楚的想到所使用的典故,一目了然。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君不见周南歌汉广”中将作品的名字《诗·周南·汉广》直接用入词中。又如《少年游》(玉肌铅粉傲秋霜)“谁能借箸,无复似张良”直接将所用典故中涉及的人张良清楚明了地交代出来。
  暗用典故就是作者使用典故时将其稍加改变,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让读者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出所用典故出自何人、何事。如:《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夜阑相对梦魂间”化用杜甫《羌村三首》(其一)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又如《渔家傲》(送客归来灯火尽)“莫学时流轻久困”中使用《史记·苏秦传》的典故。这两处暗用的典故,巧妙地化用其意,与自己的词体文学创作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正用典故,词中所用事典、语典的意义、抒情效果同原文呈现的效果一致。如《南乡子》(裙带石榴红)中的“一点灵犀必暗通”化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与原文无异。
  反用典故,就是词中所用事典、语典的意义抒情效果与原文呈现的效果各不相同。如《南乡子》(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了郑谷《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郑谷以重阳次日菊花遭遗忘,来讽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苏轼用“蝶也愁”来抒发良辰易逝,应尽情玩赏之情。苏轼反用典故,另造新意,使人耳目一新。

  二、辛词用典概况

  辛弃疾学习和继承苏轼在词体文学创作中的精华,也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

  (一)用典统计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本所收的626首词来看,稼轩词涉及有来历出处的词句约有1500处之多,其中能判定性质的典故663个,涉及的主要人物共766人次,总计371人[7]。
苏辛词用典

  (二)典故来源

  辛词也大量运用典故,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文为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8]。”刘熙载《艺概》也说:“稼轩词龙腾虎掷,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天资是何异[9]。”总而言之,辛词用典丰富、灵巧、多变,别开生面。
  而辛词中的典故多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世说新语》、《庄子》、《诗经》、《楚辞》、苏轼、秦观、白居易、李白、杜甫从等前人诗词著作中吸取精华,按己所需,活用前人典故,且蕴以新意。对前人诗词典故的借用,如在《满江红呈》(赵晋臣敷文):“一舸归来轻似叶,两翁相对清如鹄”借用苏轼《题别子由诗后》:“见茅檐照水间,两翁相对清如鹄”。又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就使用了《世说新语(​http:​/​​/​baike.baidu.com​/​view​/​39662.htm"\t"_blank​)·汰侈(​http:​/​​/​baike.baidu.com​/​view​/​6749136.htm"\t"_blank​)》篇中的典故,典故的使用更加表达了作者对年少时抗金战场生活的怀念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在《卜算子》(千古李将军):“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中就化用了《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想驰骋沙场、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
  表2-1辛词典故来源例举
  词牌名用典句典源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史记·武帝本纪》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满江红(汉水东流)人尽说、君家飞将,旧时英烈《史记·李将军列传》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后汉书·班超传》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今我来思,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
  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万物《庄子·逍遥游》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秋晚莼鲈江上《世说新语·识鉴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世说新语·汰侈》
  满江红(暮春)红粉暗随流水去,园林渐觉清阴密秦观《望海潮·洛阳怀古》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雾竹黄庭坚《念奴娇》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谁劝杯中绿白居易《和梦得游春诗一百韵》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楼作,和李清宇韵)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列子·黄帝篇》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独立苍茫醉不归杜甫《乐游园歌》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日暮天寒,归去来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满江红(汉水东流)谈兵玉帐冰生颊苏轼《浣溪沙》
  满江红(中秋寄远)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苏轼《水调歌头》
  满江红(汉水东流)但从今、记取楚台风,裴台月王安石《千秋岁引》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晋书·谢安传》
  满江红(汉水东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后汉书·马援传》
  青玉案(元夕)宝马雕车香满路郭利贞《上元》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苏轼《次韵刘景文登介亭》

  (三)典故内容

  就辛词用典整体而言,其典故涉及的人物、内容与苏轼有很大的不同。辛弃疾主要是选用一些王侯、将军、侠义勇士及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之人为素材。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0]。
  词中连用四个典故,典故中所涉及的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物,作者渴望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保卫山河,为国效力的远大志向,饱含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1]?
  这首词中连续用了四个典故,典故中所涉及的人物有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他们都是有远大志向的英雄人物,他们四个人的人生经历、政治抱负等与辛弃疾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典故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呈现出一种豪壮悲凉的气氛,展现出稼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政治理想。再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12]。
  这首词中运用了历史典故,涉及李陵、苏武、荆轲等历史人物,借历史人物的壮志难酬、英名破裂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理想难以实现之情,沉郁悲凉。
  通过使用这些历史典故,辛弃疾多抒写人生失意、悲哀、壮志难酬、批判讽刺的消极情绪。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3]?
  化用《晋书(​http:​/​​/​baike.baidu.com​/​view​/​42587.htm"\t"_blank​)·张翰传》、《三国志(​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440​/​5060578.htm"\t"_blank​)·魏书·陈登传》、《世说新语(​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9662​/​17441030.htm"\t"_blank​)·言语》等典故在词中,对四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进而表明自己想要报效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最后叹息韶光易逝,曲折迂回地抒发出自己想有作为却难有作为、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留下了英雄热泪。又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12]。
  这首词中化用汉代李陵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历史典故,涉及李陵、苏武、荆轲等历史人物,通过抒发历史人物的壮志难酬、英名破裂来抒发自己失意苦闷、怀才不遇、理想难以实现之情,沉郁悲凉。

  (四)典故用法

  较于苏轼,辛词的用典手法更加多样,主要有:暗用、反用、分散用、一典多用等。如:《满江红》“胡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中反用了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之意。又如在:《木兰花·滁州送范倅》“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三首词中都用了《晋书·张翰传》中“莼鲈”这一典故,但在三首不同的词中,辛弃疾根据当时的境遇、人生经历以及想要抒发的感情赋予了“莼鲈”这一典故不同的意蕴,彰显出不同的感染力。这才是真正的一典多用,充分显示了辛弃疾在词用典上的灵活与多变。
  辛弃疾能在反用典故之后再对其翻出新意,赋予新的情感在其中。如《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中的“路断车轮生四角”反用了陆龟蒙《古意》中“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这个典故。陆龟蒙是希望车轮能有四个角,以此停住,就可以留住行人,表达了一种希望之情在其中。而辛弃疾则是恨天寒冰雪深,就像车轮生了四个角无法前进,使自己追上友人的步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怨。反用典故,翻出新意,写出了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一个典故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凄婉缠绵。

  三、“苏辛”词用典异同

  从对苏轼、辛弃疾词用典的统计来看,辛词用典数量多于苏词,辛词比苏词更多地使用典故和前人词汇,扩大了词的再现手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开拓性。
  从典故来源看,苏轼的词多使用经、史、子、集中的典故,异彩纷呈,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辛弃疾博览群书,典故多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世说新语》、《庄子》、《诗经》、《楚辞》、苏轼秦观、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前人诗词著作中信手拈来,另造新意,使人耳目一新。
  苏词的典故内容多涉及一些文化名人等,通过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豪迈、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辛词典故涉及的人物、内容与苏轼有很大的不同。辛弃疾主要选用一些王侯、将军、侠义勇士、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之人为素材。
  苏轼和辛弃疾在抒情性质方面各有不同,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桓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4]。”苏轼和辛弃疾在用典的抒情性质方面各抒其情、各言其志。苏词多借典抒发一种建功立业、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而辛词多抒写人生失意、悲哀、批判讽刺的消极情绪。通过典故的化用将各自的感情在词体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赋予了这些典故新的生命,让它们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苏辛词用典的不同,主要是由他们生活时代、社会环境、政治遭遇、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和政治抱负等不同所造成的。

  四、“苏辛”词好用典故的原因

  苏轼和辛弃疾都喜欢在词中使用典故的原因是,既能表情达意,又能使词典雅含蓄,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中国古代文人都讲究含蓄的表情达意,用典故正好可以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比如,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末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如果改成“凭谁问,吾且未老,尚能征战”,不使用典故,不能更加贴切地写出作者当时的心境和感情,也表达不出他和廉颇一样老当益壮,雄心壮志依旧在。
  苏词的娱乐功能减弱,抒情功能增强,打破了婉约词的传统,语言高度诗化,大量运用典故,以诗入词,大量从古籍典著和前人诗词中选用典故,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苏轼好用典故的原因:首先,与他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关联,他博览群书,视野广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为他在词体文学创作中使用典故奠定了文学基础。其次,也与他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他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因此想借历史典故中的人和事来抒发自己不便抒发之情,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与远大志向,同时也传达出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好用典故的原因: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激烈,政治环境险恶。他是一名军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一心想着报效朝廷,保家卫国,收复失地,他是北人南归,一系列主张均不被重视,甚至还屡遭排挤,他的政治抱负与远大理想不能实现。因此,他喜欢使用历史典故在词中,引经据典,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悲愤抑郁之情。他多选用一些王侯、将军、英雄侠士、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的人物为素材,这些人物更能展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其次,也和宋代词的创作特点有关。他和苏轼都同为豪放派,学习和继承了苏轼的很多词体文学创作技巧,受苏轼的影响,学习如何吸取前人诗词、著作中的精华为我所用。

  五、“苏辛”词用典的意义

  苏轼的词用典,形成了“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宋代的诗词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打破了以往词体文学中多写爱情、离愁别恨,而是多写悼亡、怀古、仕途失意、人生奥妙等,通过引经据典来表情达意,使他的词在内容和境界上远远超过他人。典与情互相融合,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大量使用典故,使他的词体语言更加诗化,典雅含蓄,言简意赅。他从经史子集著作中大量选取话语、词汇、人和事,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增加了词的哲理意蕴,为读者思考人生、超越自我提供方向,可以帮助读者树立豁达的人生观。典故的使用,使词在叙述时具有替代性,这种浓缩性的叙事方式,让作者的抒情变得曲折、深刻、婉转。总之,苏词的用典使词的娱乐功能减弱,抒情性增强,将诗词之间的鸿沟填平,为词体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典故的使用也为他的词作增添了不少色彩,为他成为北宋中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苏轼的词用典为辛弃疾的词体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换句话来说就是词史上没有东坡就没有稼轩。
  辛弃疾的词用典使他的词具有十足的大家风范,语气跌宕,感情郁勃,使他的内心感情自然地流露在词之中,将他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挥洒在创作之中。他所选用的典故内容、典故人物都是一些富有阳刚之气、英雄气概的侠义勇士、将军等,从而使他的词具有一种不寻常的雄阔之气,艺术境界辽阔,无人能及。辛弃疾多用典故,且对典故蕴以新意,按己所需,活用典故,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更加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不便表达之情。
  典故的使用使辛词呈现出一种“以文为词,以议论为词”的特点,辛词是继苏词之后宋词历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苏辛词用典为宋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极大地提高了词体文学的地位,开拓了词意和词境,扩大了词的深度和广度,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增加了词的含蓄性和形象性。
  更重要的是,苏辛词用典对整个中国诗词的发展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如对金元时期的党怀英、元好问等人产生了直接影响。乃至对清代的诗词复兴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代文学家胡适先生对苏辛的词推崇备至,甚至在他的著作中提倡宣扬苏辛的词风、表现手法等。由此可见他们的词影响深远,而词用典为他们的词体文学增添了不少的活力和色彩。

  参考文献

  [1]刘勰,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38.
  [2]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
  [3]罗晨.苏轼词用典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5):123-132.
  [4][5][6]王宗堂,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59,146,398.
  [7]陈学组.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用典之量化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0(9):16-23.
  [8]吴衡照.莲子居词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83
  [9]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11][12][13]邓广铭.辛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48,553,526,31.
  [14]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22.
  [15]顾随.苏辛词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3-120.
  [16]黎烈南.辛词为何大量用典[J].文史知识,1992(3):106-109.
  [17]桂琳.稼轩词用典探微[J].北方论丛,2003,177(1):74-77
  [18]胡勇.论义山诗与稼轩词用典的几点差异[J],2008,23(1):24-27.
  [19]李世忠.北宋词政治抒情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3-167. 
  [20]周炫.浅论稼轩词的用典特色[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9(4):71-76.
  [21]白福才.论辛词用典的成因[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2):85-87.
  [2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24-35,73-9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16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2月9日
Next 2020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