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夔州诗内容
今天的奉节,古时称之为夔州,处于巴渝之地,在湖南和四川交界之处,西连川渝,东下吴楚,自古便是俊才辈出和流放官员的必经之地[[[1]傅驰.刘禹锡夔州诗词写作特色论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p28-32]]。相比之前刘禹锡被贬谪的地方,离京城更近,感念皇帝的恩德,也带着有能发挥自己政治才能的空间的期盼,所以丁忧期满的刘禹锡随即奔赴到夔州开始他新的为官历程。由于刘禹锡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为官多年的经验,处理夔州的公文事务自然不在话下,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遍赏夔州的风景,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在夔州的这段经历,成为了他文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了更高的成就。
在夔州生活的这段时间,他进行了了很多类型的诗歌创作。而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可分为:赠友诗、咏史怀古诗以及民歌体乐府诗,其中最具有个人独创性的是他写的竹枝词。尽管在之前杜甫也曾寓居夔州,发现了竹枝词独特之处,他曾写道:“竹之歌为好,画舸莫迟回。”[[[2]康西灿,段晓来,刘星池.浅谈刘禹锡在夔州的文学创作[J].赤子(中旬),2013(07):p94]]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继续深入下去,这就由后来者刘禹锡居上,拥有了一番文学上的成就。
(一)赠友诗
这类诗多是刘禹锡写给自己的知己、朋友的。作为彼此之间的酬谢赠答,内容多为告知友人自己在贬谪地的所见所闻,或者是对友人职位变动的关怀。主要有《寄朗州温右史曹长》、《寄唐州杨八归厚》、《寄杨八寿州》、《送裴初士应制举》、《和乐天题真娘墓》等。刘禹锡到达夔州后写的第一首诗即《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首故有属焉》:
天外巴子国,山头白帝城。波清蜀栜尽,云散楚台倾。
迅濑下哮吼,两岸势争衡。阴风鬼神过,暴雨蛟龙生。
硖断见孤邑,江流照飞甍。蛮军击严鼓,笮马引双旌。
望阙遥拜舞,分庭备将迎。铜符一以合,文墨纷来萦。
暮色四山起,愁猿数处声。重关群吏散,静室寒灯明。
故人青霞意,飞舞集蓬瀛。昔曾在池籞,应知鱼鸟情。
云安就是夔州,刘禹锡到达贬谪地后立刻给他的好朋友韩愈和白居易寄去了这首诗,诗里也是描述了他对夔州这个地方的第一印象。相比于之前他从小所生活的江南地区和被贬官之前的中原地区,来到了夔州,一切都显得似乎多了些苍凉的意味,既是风景的原因也是心境所致。“天外”表明刘禹锡对这个地方的陌生感和疏离感,“白帝城”即为三国刘备当时托孤的地点,伴随着汹涌的波涛、云散后楚襄王阳云台的倾倒,狂风呼啸、暴雨滂沱,阴沉的风景无不衬托出作者此时刚到此处时郁闷的心情。严阵以待等待新官上任的军队、交换文书等一系列严肃的场景,更增添了威严雄壮的气氛。等到夜幕降临,群山渐渐隐没了轮廓,只听得远处哀怨的猿声不是飘进耳中。仪式结束官员们都散去,屋内又变得安静无声,只有一盏忽明忽暗的灯光,映衬着作者的孤寂与落寞。身处异地,怀念远在他乡的故人,回忆着从前在一起时快乐的时光,感叹知己朋友之间“鱼鸟情”的可贵。更希望以前的好友能在仕途上给予自己一些帮助,使他能在境遇上有所改善。
除了寄诗向朋友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想,也有对朋友的经历送去自己的关心关怀的。这些朋友中既有他的亲人也有与他同朝为官的同僚。
比如他的诗中经常出现的杨八,就是他长子的岳父——杨归厚。他们是亲家更是彼此相知的知己密友。刘禹锡写下《春日寄杨八唐州二首》对杨归厚被贬到唐州的遭遇表示安慰。
其一:
淮西春草长,淮水逶迤光。燕入新村落,人耕旧战场。可怜行春守,立马看斜桑。
随着天气转暖,淮西河畔春草渐渐茂盛,淮水一带风光旖旎。春燕也飞入村户人家寻找合适的地方搭筑新窝,在以前发生战争的地方,人们又开始了新的一季的忙碌。农户们在辛勤耕耘,准备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可惜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刺史春日要巡视属县,只能立在马前看着斜桑。这首诗写给在唐州做刺史的杨归厚,此时正值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回大地,万物都在为到来的春天做着准备,人们都在享受着春天带来的愉悦。此时只有刺史需要为属县里的事情忙碌,无暇欣赏这美丽的春光。刘禹锡虽远在夔州,却也能想到此时在唐州的亲人,给他寄去这封信,表明对他的关心,让他身处异地也不感到孤独,有人在挂念着他。
其二:
漠漠淮上春,莠苗生故垒。梨花方城路,荻笋萧陂水。高斋有谪仙,坐啸清风起。
淮河以上的地方春天已经到来了,杂草肆意生长在以前堆积的石头附近,梨花开放在去往方城的路上,芦苇嫩芽在萧陂水边冒出来了,杨归厚在居住的地方,闲坐长啸,悠闲自得。这首诗相比第一首情感寄寓更强烈,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刘禹锡希望杨归厚好好欣赏美丽春光,心态放宽,能以“飘飘欲仙”之态,在唐州生活得悠闲舒适。
除了和亲人之间的诗歌往来,刘禹锡有一些和朋友之间的唱和诗,就比如他的好友白居易,他专门编了《刘白唱和集》,在夔州时期便留下了许多。有《和乐天题真娘墓》、《和乐天柘枝》。
《和乐天题真娘墓》:
薝卜林中黄土堆,罗襦绣黛已成灰。芳魂虽死人不怕,蔓草逢春花自开。
幡盖向风疑舞袖,镜灯临晓似妆台。吴王娇女坟相近,一片行云应往来。
看到眼前的情景,心生感慨,两人以此为主题唱作了这首诗。真娘墓地虽已荒凉,从前的“罗襦绣黛”早已化为灰烬,但是坟前的蔓草每到春天仍会开花,人们不会因为她的死而惧怕她,坟前的幡盖被风吹动好像真娘在舞动她的衣袖,摆放在坟前的案台就像真娘的梳妆台。吴王娇女的坟和真娘的距离很近,作者想象她们两个的魂灵会互相作伴。与之主题类似的还有一首诗是
《和乐天柘枝》:
柘枝本出楚王家,玉面添娇舞态奢。松鬓改梳鸾凤髻,新衫别织斗鸡纱。
鼓催残拍腰身软,汗透罗衣雨点花。画筵曲罢辞归去,便随王母上烟霞。
“柘枝”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舞种,出自楚王家,舞姿优美,舞者舞之更显娇态,妆容上由原来的松鬓变为了鸾凤鬓,服饰雍荣华美[[[3]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79]],随着急促的鼓点声,舞者摆动纤细柔软的腰肢,出的汗都浸透了罗衣,像一朵朵花,最后随着歌曲结束,舞者退场,犹如仙女跟随王母回到天上,画面美丽奇幻,令人陶醉。
(二)咏史怀古诗
虽然刘禹锡被贬谪到夔州,可是他并不是一味地感到心中苦闷,郁郁不得志,他感受到夔州这一地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肯定有很多的名胜古迹,他决心走进大自然,去排解心中的苦闷情绪,让大自然疗愈自己。因此,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咏史怀古诗。与之前的杜甫相比较,刘禹锡在咏史怀古诗上有了很大的创作突破。他将当地历史景物和要抒发的情感结合在了一起,取材的范围也更广了。同时,他还借助古人的针砭来讽刺朝廷的腐败风气,现实生活的黑暗,题材选择上更具深意。他在夔州创作的咏史怀古诗有《蜀先主庙》、《巫山神女庙》、《观八阵图》等。选取的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借古讽今,抒发内心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感念之情。
《蜀先主庙》: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蜀先主刘备卒于白帝城永安宫内,就在夔州奉节县,《方舆胜览》卷五七夔州路:“蜀先主庙,去离奉节县六里。”“英雄”一词是有出处可寻的:历史上曹操对刘备所说的虽如今天下人才济济,但真正称得上英雄的也只有你我二人了![[[4]高文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p113]]那些内心有远大志向,不愿轻易因畏惧而放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过了世世代代那种严肃、令人敬畏之气也不会消减分毫。天下三分,继而各方呈现鼎立之势,“五铢钱”指重五铢的钱币,在这里代指汉室朝堂,他相信只有汉王朝能一统天下。颈联中的“相”是是指丞相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得以创建蜀国大业,但可惜的是刘备的儿子刘后主——刘禅不似一个称职的君主。尾联直言刘后主投降魏国,蜀国原有的伎乐如今却在魏宫前演奏,实在可笑,也极具讽刺意味。
这首诗堪称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经典之作,通过用典、借古讽今的手法,看似在写刘后主有了诸葛亮这样贤明的丞相辅佐却还是败给了魏国,蜀国灭国,原因就在于刘后主“不象贤”,实际上是在暗讽唐穆宗的无能。整首诗虽然极力在表现这个“蜀”字,但是也在字里行间涵盖着这个“魏”字,没有十足的诗歌功底是不可行的。寥寥几笔,没有一个字从表面看上去是典故,但是这些字又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大诗人杜甫亲自来写的话,也不过是如此了。”[[[5]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p274]]从这起起伏伏几十年的从政经历当中来看,当唐穆宗即位时曾一度善待他这一党派的官员,让他觉得似乎有了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贬谪的日子越长,他发现这只是一种幻想。唐穆宗还是没能摆脱沉迷酒色的恶习,不想改革,尽管刘禹锡委婉上书表达过改革的想法,不过就像是对牛弹琴,没有任何改变。刘禹锡不能直接表达内心的失望,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三)民歌体乐府诗
刘禹锡在夔州创作的诗歌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应该是他首创的民歌体乐府诗。经历了永贞革新的失败,一系列的贬谪,从朗州、连州到夔州,他慢慢地从原来内心愤懑不平,到学会乐观地去看待自己的处境,从贬谪地的环境当中汲取生活的力量,找到了写作的源泉,开始遍访民间各地,感受民俗风情,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民歌体乐府诗。
这些民歌体乐府诗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竹枝词》。
竹枝词一共有11首,分为两组,一组9首,一组2首。是刘禹锡根据巴渝本地风俗特色的民歌改编而成,诗词迎合文人笔调。既具有当地特点,同时又能被广大文人所接受,登上大雅之堂。主要分成两类:与男女爱情有关、与当地民风习俗有关。其中描写男女爱情的大多是女子失意、哀怨的情绪。
《竹枝词九首》其四: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冯寄狂夫书一纸,住在成都万里桥。
这写的是丈夫远行,妻子在家急切地盼望丈夫归来的同时又带有些许埋怨的情景。
《竹枝词九首》其六:
城西门外滟预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城西门外的石堆,年年翻滚的波浪不能摧毁它、腐蚀它。但是人心不能像这石头般坚硬,表现出女子对丈夫变心,抛弃自己的行为的愤怒、懊恼。
《竹枝词九首》其一: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陌上动乡情。
描绘出了白帝城头和白盐山下在春天到来时的情景,也写出了蜀地南北人民之间友好往来,南边的人高歌一曲就唤起了北边人的乡愁。
《竹枝词九首》其三: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这描写了夔州当地人在欢庆节日时的场景,桥东和桥西的杨柳正因春天的到来,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人来人往,歌声连绵不绝,两岸的花都已经竞相开放,家家户户喝着酿好的春酒,好不惬意。如此美好的春景,都在作者的笔下展露了出来,仿佛眼前就出现了那样欢腾、热闹的场面。

二.夔州诗艺术特色
刘禹锡在夔州创作了很多诗歌,内容涉及他在夔州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巴渝地区特色。就这些诗歌的艺术特色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风格上大多以积极向上基调为主,呈现出雄浑豪迈之气概,诗的语句方面语言含蓄精简,而且写作手法也是各式各样,有用典、借代等。
(一)风格雄浑豪迈
古代很多文人在经历了贬谪后大都是郁郁寡欢,选择隐居,远离世俗纷争,但是刘禹锡却选择的是积极地去面对他所遭遇的这一切,所以他在夔州创作的诗句风格打大多是雄浑豪迈、勇敢乐观的。结合上文他的诗,从赠友、咏史怀古、唱和这些诗都是不畏惧仕途、生活中所经历的挫折,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鼓励他的朋友们。如:“史笔枉将书执尾,朝缨不称濯沧浪。”(《寄朗州温右史曹长》)。“枉将、“朝缨”这些词语都透露出刘禹锡的不甘,也勉励朋友不要自甘消沉。“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蜀先主庙》)“英雄气”、“凛然”凸显出英雄的气概,是苍茫雄健的。读着这些诗句,能感受到刘禹锡在创作时是怀着一种充满激情的心态来创作的,他的诗句中会选用一些“山”、“海”、“浪”的意象,除了受到夔州地貌的影响以外,更多的原因是来自于他眼界的开阔、内心的豁达,这些宏大的意象都证明了他不再拘泥于一些小事上,更倾向于通过这些事物传达出他的情感,不仅宽慰了自己,也给了朋友们动力与信心。
(二)语言含蓄精简
刘禹锡在进行诗歌创作中推崇语句的含蓄精简,用精炼的语句表达出内心真实的情感。他曾说过当诗人内心的情感体验越细腻微妙,情感有了抒发的契机,得以表达出来,成为了文章文字,语言的神奇精妙,经过几代人不断地传唱歌颂就会逐渐成为诗歌。[[[6]孙丽.刘禹锡诗全集.[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8年,p97]]刘禹锡认为诗歌创作中是在遣词造句中蕴含深刻的内涵,但更应该做到的是只用简短的文字就可以表现出丰富的情感。诗歌的语言要传达出更多的语言之外的东西,蕴含更丰富的情感。所以,必须要很认真的来对待诗歌的创作。
刘禹锡诗句中的语言都是含蓄精简并且寓意深远的。比如:“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棵山榴依旧开。”(《伤愚溪三首》其一),“山榴”是柳宗元亲手种植的,他也创作了《新植海石榴》、《始见白发题所植海石榴树》,如今他去世了,刘禹锡作为他的挚友,面对他的去世,内心十分悲痛,来到他的住地,看着他生前种植的石榴树依旧在开放,感慨万千,表达对故友的怀念。“桂岭雨馀多鹤迹,茗园晴望似龙鳞。”(《寄杨八寿州》)“鹤迹”指仙人归隐的地方,暗示作者希望杨归厚能在贬谪地能够做一个洒脱的人、“龙鳞”是写当地的茶园的茶叶数量多,像鳞甲一样依次排列。寄寓作者希望杨归厚不要消极低沉,要相信直言劝谏的人最终会得到皇上重用,有一个好的仕途。
刘禹锡认为在语句精简的同时要传达出一种宏大深远的意境,这才是“境生于象外”。如:“轩皇传上略,蜀相运神机。水落龙蛇出,沙平鹅鹳飞。”(《观八阵图》).前两句境象皆备,不仅营造了一种历时悠久的意境:轩皇传递上古经略,蜀国丞相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且还附和着水落龙腾、鹅鹳腾飞之物象[[[7]刘禹锡著,崔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p84]]。如果诗歌只是一味的渲染意境、气势而忽视了具象化的事物,便会显得有些空泛。这种有“言外之旨、象外之韵的写法算的上是刘禹锡诗歌的一大特色,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三)写作手法多样
刘禹锡诗歌中的写作手法也是多样的。用典、比兴、比喻等手法都是常见的。他把这些手法运用到夔州诗的创作中,力图将他在夔州的生活,内心的感慨记录下来。用典手法:如:“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蜀相》)。首联就用了三国典故曹操煮酒论英雄,高度称赞了刘备作为一位流传千古的英雄,他的英勇气概历经千秋万世也不会随之消失。比兴的手法有:“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浓愁。”(《竹枝词九首》之二)。刘禹锡看着四周漫山遍野的桃花,拍打着岸边的江水,以此起兴,将“花的衰败”比作变心的郎意,“奔腾不息的流水”比作少女对心上人浓浓的情意。既符合青年男女情感变化时的心情,也贴合夔州当地的特色。又如“瞿塘漕漕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竹枝词九首》其七)。以夔州当地著名的瞿塘峡起兴,瞿塘峡地势凶险,自古以来道路就是不通畅的,但尽管如此,和人心比起来算不了什么,表明人心的险恶。像这样的竹枝词里不仅有起兴,还穿插着比喻,有着夔州当地的特色,同时内容也易于理解。总之,从写作手法来看,真的体现出了刘禹锡的创作才华,运用多种手法,将诗句所要传递的内容和夔州当地特色相结合,令人称叹。
三.夔州诗独特性
(一)诗歌体裁
诗人在借助诗歌传递某种情感的时候,会选择用某种体裁来表达。盛唐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说某种体裁固定的要用哪种题材,但诗人们都逐渐形成了一种规定,到了晚唐便变成七绝主要来写边塞诗,七律主要来写赠别、咏史怀古诗,五律多用来写山水田园风光,诗人刘禹锡的诗歌中一直最为出名的就是他的七绝。7无论从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影响深远的。然而,在被贬夔州时期,他在七律和五律上的成就反而更高。七律以赠别诗为主,和白居易唱和的尤其,有近40首,他将内容和夔州当地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加入了咏物的体裁,如《和乐天题真娘墓》,借咏真娘墓寄托深思:斯人已逝,但不孤单,有知己陪伴,而且花每年还是依旧开放。刘禹锡在夔州还写了很多这样的咏物七律诗,他率先发掘出了咏物七律诗这一体裁,古往今来,对于这一类型的题材的不断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除了七律,刘禹锡在五律方面也有作改变。尤其在夔州期间,因为看到夔州当地一些前朝故地,有感而发,写下大量咏史怀古诗,如《蜀先主庙》、《观八阵图》、《巫山神女庙》感叹帝王人生,又在其中蕴含对自己人生的的感叹。《蜀先主庙》中:“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通过前朝辉煌的历史和灭国后惨淡景象的对比,以古讽今,暗含对当朝君主的不满,他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想法,委婉转达,也不失为他在经历了许多曲折后自己的心静的调整,不再那么激烈,更浑厚圆融了。
还有一种体裁不得不提,就是他在夔州时期创作的竹枝词。在《夔州县志》中有记载:“渔樵牧耕,好唱竹之歌。”[[[8]李俊.论刘禹锡刺夔期间的人生心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12):p1-5.]]但是竹枝词毕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起源,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是无处可考的。刘禹锡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关于竹枝词的创作原因,他也在相关的书籍中有过这方面想法的表达:全国各地的诗歌种类是很多的,音调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带给大家的快乐是有所共鸣的。当自己来到流行竹枝词创作的地区,看到乡里的孩童们联合起来欢奏《竹枝》这样的曲目,吹着自制的竹笛,还配上鼓等打击的乐器来增添气氛,在一旁舞蹈的舞者们扬动裙摆随着音乐的变化调整舞姿。正是因为受到这样的感染,作者才有了创作竹枝词的想法。[[[9]肖瑞峰.论刘禹锡谪守夔州期间的诗歌创作[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版),2014,27(06):p1-8+p55]]对于一些传统的诗歌的体裁进行改良。,融入自己的风格特色,将诗歌内容和当地百姓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将绝句和竹枝词的调相结合,这是刘禹锡擅长的,绝句诗的创作,同时也不乏屈原的影响,在读完《九歌》后,以组诗的形式来标注竹枝词,这种形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
(二)诗人心态
经历了政治生涯中的一系列变迁,从受重用的高官到因“八司马事件”遭遇贬谪,由朗州、连州到了夔州,一次次的打击与失望,也在不断挑战诗人的心理。到了夔州,看到巴渝地理风貌,感受到当地淳朴的百姓的热情,他开始敞开心胸去悦纳一切,走遍了夔州的各个地方,采风,用心去体会大自然的美,人的美。相比经历了贬谪到达夔州的杜甫,白居易消沉、颓丧的状态,从刘禹锡的诗里我们更感受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清新之美。[[[10]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p101]]如:“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竹枝词九首》其二)所选择的意向都带有清新明媚的感觉,相比其他时期的作品,如:“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在时空转换中增添对现实的无奈但又不直接表达出来,情感也显得含蓄惆怅,对比下来,明显地感觉到了心态的转变。刘禹锡一直以来的创作风格就是以“雄浑豪迈”著称,他的诗歌中选择的很多景物都是山、河或者一些大型的动物。比如在《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中所描写的“迅濑”、“山峡”、“猿”等现实场景,给人的感觉是空旷的、开阔的,这是他刚到夔州写的诗,在其中不乏透露出一些孤独空虚之感,但总的来说还是积极的、乐观的,受到自然环境的触动,他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调整过来,在这里有所作为。再如《畲田行》中描写当地百姓生产作业时的场面,“缦山腹”、“烧卧木”等等这些夔州当地才有的独特的生产方式,作者是真正地深入到百姓中间去观察的,也从侧面反映他的心态转变:安然自得,享受当下,这种随遇而安中也隐含着他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会因为境遇的变化丧失心中对美的追求,不刻意地逃避现实,坦然面对。
结语
刘禹锡素有“诗豪”之称,相比于他的好友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所写的诗而言,他的诗歌完整地反映出了他的政治生涯的曲折经历,生活的变迁和情感的变化。本文采取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从夔州诗内容、艺术特色、独特的文学价值三方面进行研究。虽然他在夔州创作的诗并不算多,但是内容广泛,赠友、咏史怀古、民歌体乐府诗,尤其是竹枝词,可以算作是很大的亮点。研究发现刘禹锡诗词语言含蓄精简并且寓意深远的,其创作手法多样,通过用典、比兴、比喻等手法,将诗句所要传递的内容和夔州当地特色相结合,独树一帜。题材上,开咏物七律之先河,同时写下大量五律咏史怀古诗,创作并推动了竹枝词的发展,在传统的乐府诗体裁上也进行了创新,他将诗歌内容融入了生活。他的这些变化正是他在心态上从仕途失望之中走出,投身于夔州生活,投身于自然,因此从刘禹锡的诗里我们更感受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清新之美。
参考文献:
[1].卞孝萱,卞敏.刘禹锡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刘禹锡著,崔蜕园笺证.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孙丽.刘禹锡诗全集.[M].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8年
[4].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5].高文忠.刘禹锡诗编年校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傅驰.刘禹锡夔州诗词写作特色论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
[7].康西灿,段晓来,刘星池.浅谈刘禹锡在夔州的文学创作[J].赤子(中旬),2013年
[8].刘禹锡,刘禹锡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9].李俊.论刘禹锡刺夔期间的人生心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
[10].肖瑞峰.论刘禹锡谪守夔州期间的诗歌创作[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版),2014年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