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纪映淮的诗歌作品大量散佚,各著作收录诗歌不全,一些明清著作简略记载纪映淮生平
经历,对她的人生事迹和评价大都用一句或一段话简述。关于纪映淮的研究专著还未出现,对纪映淮其人的研究和作品研究尚待深入的挖掘和完善。于是我阅读记载纪映淮的相关书籍,整理纪映淮现存的诗歌和生平事迹,查找纪映淮所处历史和时代背景的资料,探讨她的生平经历和所处环境对作品的影响,归纳和分析纪映淮诗歌作品的内容、思想、艺术特点和影响接受,旨在通过对纪映淮的全面审视,能为明清女性文学的研究起到助力和参考的作用。
一、纪映淮家世与生平
纪映淮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诗人、词人。她的诗词创作跟她的家世和自身经历有分不开的关系。通过分析纪映淮的家世和生平经历,可以深入了解这位女性诗人和她的诗词创作缘由。
(一)纪映淮家世
纪映淮的父亲纪青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约卒于顺治五年(1648)。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中记载:“青,字竺远,上元人。为诸生,好为诗古文。谭言颖绝,不得志于有司。入天台国清寺投耆宿雪堂为僧,繙阅藏典,力扫宗门,虽天童亦所不与,他无论也。久之游西湖,不耐寂寞,冠巾归江东,以诗酒游山水间。”[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年,第663~444页。]纪青是金陵人,明朝天启年间的进士,为人清高有学识,擅长诗文。他经常在家里与文人雅士聚会去交流才学,在和众多文士交往中,纪映淮的诗歌创作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影响,为日后成为优秀女性诗人打下良好的基础。
王士祯的《池北偶谈》中也写道:“金陵纪青,字竺远,能诗。少为诸生,弃去,入天台国清寺为僧,久之复舍去。其子映钟伯紫,尤负诗名。女名映淮,字阿男,尝有《秦淮竹枝》。”[王士祯:《池北偶谈》,山东:齐鲁书社,2007年。
]纪青的儿子纪映钟,字伯紫,在诗歌方面有成就。纪青和纪映钟都是明末爱国遗民诗人,在明亡后不愿在清朝做官,曾入天台国清寺为僧。纪映淮自幼跟兄长纪映钟学习诗歌,受到兄长的影响,博览群书,之后创作诗词。
纪映钟之女纪松实也是清代有才华的女诗人、词人。徐乃昌撰录的《小檀栾室闺秀词钞》卷十记载:“纪松实,字多零,幼敏慧,善读书,教以词赋,试笔即工。有《怀孟堂诗词》。”[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浙江:浙江出版社,2018年。]纪松实自幼聪明,喜欢读书,擅长词赋。可见,纪映淮一家都爱好读书,擅长诗词,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二)纪映淮生平
纪映淮(1617~1691?),字冒绿,小字阿男,江苏南京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后嫁到莒州,为杜李之妻,婚姻幸福。可好景不长,清兵入关,明朝覆灭,纪映淮的丈夫杜李抗清被杀,她守寡节孝,在困苦生活中独自照顾老小至终老,诗歌被王士祯误传后绝笔停作。纪映淮的生平大致可以分为闺中时期、婚姻时期和守寡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看出她的人生历程对她诗词创作的影响。
1.闺中时期
明万历四十五年秋,纪映淮出生在南京秦淮河边的一个书香家庭,取名有淮。她是江南才子纪青之女,诗人纪映钟之妹。纪映淮的母亲刘玉涵原也是个有才情的世家官宦小姐。民国《重修莒志》载:“纪映淮,幼娴姆训,性贞静,通经史,尤工韵语。”[庄陔兰:《重修莒志》,山东:莒县新成印务局,1936年。]由此看出,纪映淮从小在母亲刘玉涵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个娴雅文静的女子,她博览史书著作,贯通经史子集,尤其擅长韵语。纪映淮天性聪敏,自幼有很高的才情禀赋,成长受家庭诗风熏陶,喜读诗词,如李清照、柳永的诗词,在闺阁时期就有才女的称号。她创作的《即景》、《桃叶歌》和《秦淮竹枝》等诗词令人称赞。民国《重修莒志》中纪映淮《列女》传也写道:“阿男与侄女松实,俱擅诗誉。”[庄陔兰:《重修莒志》,山东:莒县新成印务局,1936年。]可见,纪映淮与侄女纪松实擅于作诗,都有诗名。
2.婚姻时期
明天启二年,纪映淮的父亲纪青在进京赴考时结识了莒州人杜其初,纪青一家和杜其初一家有来往。后杜其初成为莒州进士,他的儿子杜李是个青年才俊,闺秀才女纪映淮和他相互爱慕,欣赏对方的诗词才华。崇祯七年(1634年)两人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婚。民国《重修莒志》中写了纪映淮的事迹,“及笄归莒明故进士杜某之子杜李为妻,事舅姑以孝称。李本诸生,侍栉之暇,分韵联吟,擘笺斗捷,阃以内宾如也。”[庄陔兰:《重修莒志》,山东:莒县新成印务局,1936年。]婚后杜李对纪映淮关怀备至,两人生有一子,他们夫妻二人经常吟诗作对,很是恩爱,有如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那样联吟分茶,琴瑟和鸣。纪映淮和杜李两人都喜爱文学,有忧天下兴亡的情怀,他们心灵契合,有文学共鸣,相互之间充满尊重和爱,纪映淮的诗词作品也愈发成熟。不久纪映淮的公公杜其初病逝,家道中落,生活变得贫苦,但夫妻两人同甘共苦,仍十分恩爱。
3.守寡时期
清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记载:“壬午城破,夫被难,淮与姑先避深谷中,毁面觅衣食供姑,得不死;身与六岁儿皆忍饥冻。柏舟三十余年,以节孝旌闾。诗词系少时作,称未亡。曰:‘此非妇人事也,少作误为人传,悔不及。’遂绝笔不作。”[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北京:上海书店,1987年。]1642年,纪映淮的丈夫杜李参加抗清战争,和知州景淑范等人坚决地守卫莒城,城被攻破后慷慨赴义。纪映淮携家中老小去乡下避难,后听到杜李阵亡的消息,悲痛欲绝。当时官方的统治思想程朱理学,崇尚女子贞洁守寡不另嫁他人。纪映淮恪守妇德,孤苦伶仃,独自照顾七十岁的婆母和养育年幼的孩子,生活艰难。面对明朝灭亡和丈夫阵亡,她悲愤写下一些反映现实的哀伤之作,因少作被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误传,她就此绝笔,觉得写诗也不是一个为生计奔波的妇人应该做的事,多年来她一直守寡节孝,康熙二十年前后纪映淮去世。后来在战乱中纪映淮的许多诗词遗失,令人悲叹!一代才女纪映淮遭逢乱世的命运也令人叹惋感慨。

二、纪映淮诗歌创作
纪映淮的诗歌作品,因为年代久远、战争动乱等原因,从后世各类有关纪映淮的书籍记载中,整理出仅留存的十余首诗词。历来对纪映淮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著名诗作《秦淮竹枝》和生平轶事上,其他诗文作品方面的分析解读较少。我们只能通过分析这些尚存的诗歌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点来推测她的思想情感,勾勒出她丰富的精神世界和艺术面貌。
(一)诗歌题材内容
通过对纪映淮诗歌作品的归类,诗歌的题材可以分为咏物诗,闺怨诗,咏史怀古诗等。纪映淮常常咏物写景抒发情感,在闺阁中会创作一些幽怨哀伤的诗词,时常也会思古幽怀。
1.咏物抒怀
在《秦淮竹枝词·咏秋柳》和《传言玉女·咏残梅》两首诗中,纪映淮咏物抒怀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著名的《秦淮竹枝词·咏秋柳》:
栖鸦流水点秋光,爱此萧瑟树几行。不与行人绾离别,赋成谢女雪飞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光景图,图里秋柳上有栖息的鸦,下有流水。纪映淮却喜欢这几行萧瑟的柳树,柳树萧瑟枯黄的枝条系不住离别的行人,可曾经柳絮飘飞时,引发了多少人的诗意呀,诗人想像谢道韫那样留下以飞絮比雪的千古名句。古人总写秋柳是颓败之意,而纪映淮笔下咏秋柳却有欢快之意,表达了诗人乐观欢快的心境以及对自己天赋的自负。这是纪映淮的早期作品,她的早期生活安逸,诗歌风格清新明快。
再如《传言玉女·咏残梅》上阙“疏梅枝上,昨夜又经春雪。依依窗外,恰对人寥寂。冷淡孤芳,一种幽情殊绝。休吹长笛,好留馀馝。”纪映淮描写窗外树枝上稀疏的梅花,昨天又经历了春雪,在寒冷的天气里孤独的散发芬芳,恶劣的东风吹着它瘦弱横斜的枝条,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气氛。词人纪映淮借梅花喻自己,在动荡的生活中孤苦寂寥,像残梅一样境遇凄凉。纪映淮面对国破夫亡,对自己悲惨的命运感到无奈悲恨。
2.闺阁情思
纪映淮具有传统闺阁才女式的多愁善感,写下《南歌子·秋思》、《暮春·调寄桃园忆故人》和《小重山·秋闺》等闺怨诗,最令人赞叹的闺怨之作是《小重山·秋闺》:萧瑟幽闺更漏长。庭前丛桂发、暗飘香。月明露白渐生凉。轻风起、时拂郁金裳。远雁一行行。相看还伫立、怯空房。幽怀几许总难量。兰缸灺、花影欲窥窗。
这首词是纪映淮听到她的亲戚讨论起她的亲事后创作的,词风惆怅抑郁,言有尽而意无穷尽。纪映淮在寂寞深闺中,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怎样的,不知道会嫁与何人,词中自然流露出多愁善感的思绪,表现出伤感的情调,词人的幽怨情感跃然纸上。词里“漏长”指时间长,描写庭前一丛丛桂花开了,暗自飘香,夜晚月亮明亮,天气变凉后露珠渐渐形成,轻盈的风有时吹拂着郁金香,远处一行行的大雁。词人伫立看着这些景象,不想回到空荡荡的房间里,心中怀有多少幽思,总是难以估计的,旁边燃兰膏的灯照着花,花的影子大概想进窗内吧。纪映淮心思细腻,状物细致,把孤寂的心境表现的淋漓尽致,词中幽思绮语堪称闺情绝调。
3.咏史情怀
纪映淮从小喜欢读诗词和史籍,她的诗作《秦淮竹枝》中“赋成谢女雪飞香”一句提到东晋才女谢道韫,《桃叶歌》中写到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和他的爱妾桃叶的故事。《小重山·端午》这首词更能体现诗人的咏史情怀,下阙“一岁一番新。年光催短鬓。暗伤神。感时怀古欲沾巾。湘江渺,何处吊灵均。”纪映淮怀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诗人想到湘江水波渺茫,曾经投入湘江支流(汨罗江)的一代伟人屈原,现在又在湘江的哪呢,我们应该去哪里悼念屈原呢?屈原这样洁身自好的忠臣不愿随波逐流的活着,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而被流放,他的国都楚国郢都被攻破后,屈原不愿投降秦国去为秦国效命,于是跳入汨罗江,纪映淮敬佩他的民族气节。而纪映淮本人也是个具有清高气质、孤傲不屈的人,即使自己生活艰难,也拒绝被有杀夫之仇、亡国之恨的清朝官员接济。这首怀古词是纪映淮在端午节生病时写的,词人孤独的闲坐在窗前暗自伤神,又想到一年一年过去了,每年都是新的,感叹时光易逝催人老,在词中抒思古幽情,感身世之叹。词里包含了无限哀思,有浓厚的伤感色彩。
(二)诗歌艺术特点
纪映淮诗歌语言婉约含蓄,修辞方法丰富形象,常用拟人和用典的手法。诗歌意象繁复多样,多用“栖鸦”、“杜鹃”、“残梅”等意象,皆是孤苦清高之物,大都体现凄凉悲苦之意,带有鲜明的个人特点。意象的品质往往反映作者的气质和性情,纪映淮本身具有的清高气质和孤寂心境从意象的品质中反映出来。
1.婉约含蓄的抒情语言
纪映淮待字闺中时,所写闺怨诗借景抒情,语言婉约含蓄。例如纪映淮诗作《桃叶歌》把一个妙龄少女对爱情的向往之情表达得纯美而婉转,诗人借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向往之情。而诗人作为闺阁女子,自然含蓄表达爱情。再如《小重山·秋闺》中“漏长”、“空房”等词语以及诗人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诗人委婉地抒发了自己孤寂的心情。
后来纪映淮随夫定居山东莒县多年,家道日渐衰落,丈夫也早已在明末抗清的战争中阵亡,她独自奉养古稀之年的婆母和照顾年幼的孩子,生活凄苦,这一时期的作品含蓄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生活艰难的怨恨之情。如《南歌子·秋思》:
翠菊娇秋色,金蓉衬晚霞。倦来无力倚红纱。恨杀孤鸿一点、叫天涯。
词作中秋思之情表达的内敛含蓄,抒情方式委婉曲折。诗人怨恨看到一只孤单的鸿雁在天地间哀伤地叫着,由孤鸿联想到自己,面对悲凉的人生感到疲倦无力和孤寂哀伤,没有心情去观赏秋天娇艳的菊花和晚霞下的金蓉,而只有想念去世的丈夫和远方娘家人的情感,词中弥漫着因为战乱而无法相见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2.丰富形象的修辞方法
纪映淮的早期著名诗作《秦淮竹枝》中的一句”赋成谢女雪飞香”运用“咏雪”的典故。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载,谢安寒雪日尝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道韫答:“未若柳絮因风起。”[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自信的女诗人纪映淮在《秦淮竹枝》中自比东晋时期著名的才女谢道韫。在纪映淮十六岁的时候,父亲纪青的至交杜其初带着儿子杜李前来拜访,纪映淮和杜李两人一见钟情,她写下《桃叶歌》:
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犹古渡新。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春。莫谓供凭览,因之可结邻。
诗中揉进一个历史典故,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常在秦淮河的渡口迎送其爱妾桃叶。纪映淮饱读诗书,在诗词中常常运用典故,诗词令人回味无穷,足以见得诗人功底的深厚。
纪映淮的很多诗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词精辟,浑然天成。如《暮春·调寄桃园忆故人》:
楼前花逐东风舞,惟有杨花堪妒。一味入帘户,不管愁人顾。枝头杜宇声偏苦,叫得斜阳欲暮。门外残红无数,零落横塘路。
这首词中“逐”字用拟人手法,把花当作人,写楼前的花追逐东风,在东风下舞动。这样的景象一味的映入眼帘,不管不顾充满愁绪的词人。词里描写枝头的杜鹃一直悲苦的叫到傍晚夕阳西下,门外无数残败的花零散凋落在水塘里和道路上。“红”借代花,全词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诗人以凄婉悲凉的笔调抒写了缠绵悱恻的愁绪。再如《春日幽居》中的一句诗“流水穿林寻野鹤,夕阳归树护栖鸦。”诗中“寻”和“护”两个字,把流水和夕阳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的写出流水的流淌长度长,能穿过林子去寻找野鹤,温暖的夕阳能护着栖息在树上的乌鸦,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春日图画。还有《小重山·秋闺》中“郁金裳”、“花影欲窥窗”,《鹧鸪天·有感》中“乳燕窥”等诗词中的诗句都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繁复多样的诗歌意象
纪映淮年少时,她的诗情才华就呼之欲出,如写景诗《即景》:
杏花一孤村,流水数间屋。夕阳不见人,牯牛麦中宿。
这首诗写了暮春时分纪映淮眼前见到的富有情趣的景。诗歌意象有杏花、村庄、流水、屋舍、夕阳和牛,整首诗由繁复多样的意象组合起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给人很强的画面感。这恬静古朴的田园风光被这位女诗人写的清新可爱,令人遐思神往。
后世现存纪映淮的诗大都运用了许多的意象,以景抒情。诗中同是运用“栖鸦”这个意象,《秦淮竹枝》“栖鸦流水点秋光”中“栖鸦”在一种和谐欢快的情境中,而《春日幽居》:
细竹深阴覆碧纱,石床书帙昼抛斜。半帘细润侵寒雨,一衲孤馨染落花。流水穿林寻野鹤,夕阳归树护栖鸦。春山淡漠无人共,遥倩诗囊贮乱霞。
其中“栖鸦”这个意象则在孤寂冷淡的氛围里。这首七律是纪映淮怀念父亲,想象父亲纪青在天台山清国寺隐居生活和环境时所做的诗。父亲纪青在国破家亡,失去爱妻的沉重打击下,厌倦战乱和世俗,不愿在清朝为官,看破红尘,于是入天台国清寺为僧。纪映淮虽然惦念父亲,但还是尊重父亲的选择。经过岁月的打磨,这时期纪映淮的诗作也更加成熟,这首七律诗正体现了她诗作的成熟。
纪映淮遇国难家亡,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品意象的选择与年轻时大为不同。如《鹧鸪天·有感》中一句“春归过去鹃啼血。”其中运用了“杜鹃”这个意象。《暮春·调寄桃园忆故人》中“枝头杜宇声偏苦”也写了“杜宇”,即杜鹃,杜鹃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纪映淮常常用杜鹃这个意象衬托这时期自己悲伤的心情。
纪映淮喜爱梅花高洁的品质,经常在诗词中运用“残梅”这个意象。如《传言玉女·咏残梅》中描写了孤傲的残梅不惧恶劣的风雪,独自立于枝头散发芬芳。还有《醉桃源·早春》中两句“疏帘不捲早春寒。残梅倚石栏。”由此看出这首词也写了“残梅”这个意象,残梅在早春寒冷的天气下倚在石栏上。全词直接流露出词人愁绪萦绕的伤感,词人面对自己不幸的境遇,生命的悲剧情韵油然而生,但词人本身清高的气质是苦难磨灭不了的。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即使残缺成为残梅,却仍然孤傲绽放,诗中意象“残梅”的运用反映了词人自己高洁的品质。
三、纪映淮的影响及接受
虽然纪映淮留存于后世的作品数量很少,相关史籍记载亦有缺漏之处,但是有关她生平轶事的诸多传说在当时被广为流传,有一定时代影响。后世文人大多称赞纪映淮的诗词,对她的人生遭遇深感痛惜。她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才女,是一颗被掩盖光芒的明珠。研究她的影响及接受,可以让这颗明珠熠熠发光。
(一)同时代的影响
纪映淮自小才华馥比仙,是个有较深文学修养的名媛闺秀。她初渡秦淮时创作的一首《秦淮竹枝》,当时唱红了秦淮河两岸,并传唱到扬州。后来到扬州任职的王士祯听到这首诗,赞叹它婉曲别致、颇具神韵,有李清照诗歌的风格,欣赏诗人超凡的才华,也想目睹一下诗人风采。王士祯不仅在朝为官,而且是清初杰出诗人,是诗坛巨匠,创“神韵说”。康熙年间,王士祯因公事到江宁(南京),在秦淮河畔有感于这里的人和事,暮然想到曾经自己称赞的诗作《秦淮竹枝》及诗人纪阿男,于是写下《秦淮杂诗十四首》。其中一首是对纪映淮诗的唱和之作:
十里清淮水蔚蓝,板桥斜日柳毵毵。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
诗中有意以“淮”暗指本诗所咏之女子纪映淮,表达了对纪映淮的倾慕以及无缘与她见上一面的遗憾之情。而这首诗引发了一场文坛龃龉,嶙峋在《阆苑奇葩: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中评说道:“纪映淮闻之,认为自己少作误为人传,悔不及,遂绝笔不作,实在可惜。”[嶙峋:《阆苑奇葩: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北京:华龄出版社,2012年。]《清代闺阁诗人征略》记载:“王阮亭尚书作《秦淮杂诗》,多言旧院时事,内有‘栖鸦流水空萧瑟,不见题诗纪阿男’句。阿男兄映钟寓书责之云:‘以青灯白发之嫠妇,与莫愁、桃叶同列后世,其谓之何?’阮亭谢之。后入官礼部郎中,乃力主覆疏旌其闾,笑曰:‘聊以懴悔少年绮语之过。’”[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北京:上海书店,1987年。]王士祯写下的这首诗,在当时是有失庄重,不尊重纪映淮的表现,纪映淮因此绝笔不作。王士祯道歉并请诏为纪氏建木坊旌表其节孝。后来王士祯让在莒州任职的侄子王启大搜集纪映淮的诗歌,在《池北偶谈》中收录了纪映淮遗诗数首,对她的诗词有“婉约以易安词为宗”[王士祯:《池北偶谈》,山东:齐鲁书社,2007年。]的评价。
纪映淮的诗歌在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有一定社会影响。清代营州生员复试曾以《秦淮竹枝》中“栖鸦流水点秋光”这句为文章的题目。纪映淮的生平事迹和诗词作品也被选入地方史志及多种集子。
(二)后世接受情况
纪映淮著有《真冷堂词》,因兵祸离乱诗词大多遗失不见,只留存诗词十余首,但诗词大都被后世认可称赞,被零碎收录在各个著作里。纪映淮的生平事迹也被简要记载下来,并被后人写入列女卷中。嶙峋的《阆苑奇葩: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中收录了三首纪映淮的诗《秦淮竹枝词》、《即景》和《桃源忆故人·暮春》,简介和评说了作者事迹。谢无量的《中国妇女文学史》中收录两首《绝句》和《小重山·秋闺》,提到王士祯《渔洋诗话》称其《秦淮柳枝词》中“‘栖鸦流水点秋光’,佳句也。”[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王英志的《清代闺秀诗话丛刊》中介绍纪映淮并引用其作品《咏秋柳》,略加评点。还有叶恭绰的《全清词钞》卷三○和徐世昌编的《晚晴簃诗汇》卷一八三也收录了纪映淮的诗词。现夫子庙桃叶渡口牌坊上的楹联就是化用她及笄之年所写《桃叶歌》诗中的名句“楫摇秦代月,枝带晋时春”。施淑仪的《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卷一、钱仲联的《清诗纪事》列女卷、许绍锦编的《莒州志》卷十(列女卷)和庄陔兰的《重修莒志》都记录了纪映淮的生平事迹。期刊《春秋》中一篇文章:刘树江《纪映淮与王士禛的笔墨“官司”及“毁坊”事述》,论述了纪映淮没有毁坊的事实。
后世文人高度评价纪映淮。例如,邓之诚在《清诗纪事初编》卷一中评价纪映淮“楚楚有致,似过其兄”[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觉得纪映淮的诗词水平大约超过她的哥哥。清人苕溪生《闺秀诗话》称之“诗才与映钟相颉颃”[曹福华:《纪映淮:一缕诗魂陨乱离》,《江苏地方志》,2015年。],评价她的诗才和她的兄长纪映钟不相上下。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记载:“大诗人王士祯读了《咏秋柳》后禁不住赞叹再三:‘盖赏其风神也’”[沈德潜:《清诗别裁集》,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可见王士祯非常欣赏纪映淮诗作的风韵神采。后人为纪映淮因诗歌被误传而绝笔不作感到可惜,为她遭遇人生剧变感到惋惜。清代陈芸在《小黛轩论诗诗稿》中对纪映淮的遭遇感慨道:“流水栖鸦句有神,阿男犹是女遗民。如何皆令悲离隐,沦落江湖感喟频。”[曹福华:《纪映淮:一缕诗魂陨乱离》,《江苏地方志》,2015年。]《江苏地方志》中的一篇文章《纪映淮:一缕诗魂陨乱离》也表达了对一代才女纪映淮香消玉殒的痛惜之情。
结语
纪映淮创作的二百多首诗歌因战乱大部分遗失,现存的作品虽然少,但是通过对其研究现状的梳理,我发现纪映淮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和探讨。论文主要从三个部分对明末清初才女纪映淮展开研究:第一部分研究家世与生平,生平大致分成三个时期:闺中时期、婚姻时期和守寡时期。第二部分为诗歌分析,诗歌题材内容大体分为咏物诗、闺怨诗和咏史怀古诗,诗歌艺术特点主要从婉约含蓄的抒情语言、丰富形象的修辞方法和繁复多样的诗歌意象这三个方面着笔。第三部分论及纪映淮同时代的影响和后世对她的接受情况。我对纪映淮的人生事迹和现存诗歌进行较为恰切的分析解读,希望能对明清女性诗人纪映淮研究有帮助。
纪映淮是明末清初江苏南京秦淮河一带有名的才女,《秦淮竹枝》等诗歌被传为佳话,为我们隐约勾勒出一个清高孤傲的女性诗人形象。她直面不幸的人生境遇,那种坚贞不屈的气节令人敬佩。通过研究她的人生要际、诗歌作品、气质性情和后世文人对她的接受情况,考察她对王士祯等诗人的影响,在凸显她个性的同时,对明清以来江苏地域女性诗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也对女性文学史研究起到助力和参考的作用。女性诗人纪映淮是值得学者们更多的研究和关注的。
参考文献
[1]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2]王士祯.池北偶谈[M].山东:齐鲁书社,2007.
[3]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M].浙江:浙江出版社,2018.
[4]庄陔兰.重修莒志[M].山东:莒县新成印务局,1936.
[5]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M].北京:上海书店,1987.
[6]刘义庆.世说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1.
[7]嶙峋.阆苑奇葩:中国历代妇女文学作品精选[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2.
[8]谢无量.中国妇女文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M].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2012.
[10]叶恭绰.全清词钞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徐世昌.晚晴簃诗汇[M].北京:中华书局,1929.
[12]钱仲联.清诗纪事列女卷[M].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2003.
[13]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14]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5]赵晶晶.纪映钟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6]曹福华.纪映淮:一缕诗魂陨乱离[J].江苏地方志,2015.
[17]刘树江.纪映淮与王士禛的笔墨“官司”及“毁坊”事述[J].春秋,2019.
[18]孙峰.古诗中的秦淮四季[J].江苏水利,201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