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导读教学策略研究

《格列佛游记》不仅蕴藏了作者斯威夫特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还承载着作者耐人寻味的讽刺艺术。文章从《格列佛游记》的两大特色出发,研究适合作品和学生的教学策略。采取比较联想、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斯威夫特对于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以及卑劣人性

  引言

  《格列佛游记》是18世纪讽刺艺术的集大成之作,斯威夫特在书中创造的荒诞世界征服了全世界的读者。这部作品题材特别,主题深刻,发人深省,采用虚拟的情节去表现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矛盾,具有极高的艺术特色,被教育部选为小学“成长经典”必读书目。针对这样一部经典外国名著,紧密结合作品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耐人寻味的讽刺艺术,选择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采用探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联想、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作者对于激烈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卑劣人性的讽刺与批判;采用情境教学,利用赏析语段、分角色朗读的形式感受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和充满魅力的讽刺语言。旨在帮助学生深层次品味经典作品,创造轻松、愉悦的名著导读课堂氛围,培养学生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小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和感受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探究教学,理解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

  《格列佛游记》作为小学高年级推荐阅读书目,最大的魅力之一就在其深刻丰富的主题思想。作品中最值得深思的主题莫过于激烈的党派之争与教派之争、卑劣的人性两个主题。结合斯威夫特的写作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斯威夫特采用影射的方式将17世纪辉格党与托利党激烈的党派斗争、英国清教与加尔文教激烈的教派之争融入到这个夸张荒诞的小人国,使得现实与荒诞融为一体,有力地表现出了主题,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作品的字里行间也深刻地反映出了人性的卑劣,从作品的细节之中我们也能明显地体会到作者斯威夫特对这样卑劣人性的无奈与讽刺,这些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都非常值得学生品味。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结合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探究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们将现实与作品进行对比联想,独立思考,品味激烈的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通过学生们小组合作讨论、畅所欲言的方式,共同探究,感受作品中细节处体现的卑劣人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文阅读能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对比联想,品味激烈的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

  斯威夫特是英国著名的讽刺作家,他幽默诙谐的文字,无一不在显露他对于17世纪英国社会混乱的无情讽刺。17世纪主战的辉格党与反战的托利党在政坛上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英国政坛一度变得混乱不堪,作者斯威夫特也曾陷入两党斗争的泥潭,他为托利党写下了许多反战的文字,在作品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斯威夫特对于殖民战争的反对和批判态度。英国清教与加尔文教本是同根同源,却因为教会仪式上的分歧产生了激烈的矛盾,着实有些荒唐。斯威夫特在作品中借“高跟党”与“低跟党”、“大端派”与“小端派”的激烈斗争将矛头直接指向17世纪英国激烈的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主题深刻,引起人们的反思。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问题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导学生将了解到的信息和知识比较联想起来。比较联想为主的策略下,适当地融入能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语言表达、朗读的教学策略,使得课堂更加趣味性,调动学生阅读名著与品读名著的积极性。
  首先,为了激发学生们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每位同学阅读书籍之前,组织学生在课前搜集17、18世纪英国的资料,例如:“斯威夫特热衷于把作品内容与政治斗争联系起来,以他所特有的鲜明而带有讽刺性的机智来鞭打社会丑恶,捍卫自由原则”[[[1]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第3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5页。]]。不仅仅是作者风格的介绍,学生还可以查阅有关辉格党和托利XXX历史、清教与加尔文教的渊源、作者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在课前就让同学们结合多媒体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前搜集资料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策略之一,这一方式旨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请学生们分享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在引导学生品味激烈的党派斗争与教派斗争时,教师可以先在课件上出示原著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些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作品中描写激烈的党派斗争的内容,试着去理解作者想要表现出的主题思想。例如:教师可以出示“帝国有两大政党互不相让,因为一XXX鞋跟高些,另一XXX鞋跟低些,两党间仇恨很深”[[[2]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引导学生们赏读这一段,作者用幽默夸张的笔触,展现了小人国政坛上两党纷争,频繁激烈的党派斗争对君主的统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君主陷入到党派斗争的漩涡之中,这无疑加剧了这一现象,政坛官员为一个荒诞的理由争论不休,无一人关心民生民计,使得社会开始动荡、国家开始混乱,从文字中我们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党派斗争引起社会混乱这一现象的无情批判和讽刺。
  其次,在分析完作品的这一主题思想时,帮助学生联想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英国社会的现实,让同学们将辉格党、托利党与作品中的“高跟党”、“低跟党”联想起来,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出示刚才同学们分享过的一些知识,例如:辉格党和托利党是长期活跃在英国政坛的两大政党,实际上在天主教问题上两党仍然保持一致,却在政治意见上截然不同,使得两党在政坛上进行了激烈的党派斗争,官员们明争暗斗。辉格党较为激进,主张发动战争,而托利党较为保守,反对战争,两党在政治上难分仲伯。教师此时可以采用引导的方式,提出问题,例如:同学们仔细看看,这两者有何异同呢?,引导学生将两者比较起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借作品中的“高跟党”、“低跟党”影射现实社会中的辉格党、托利党,直接揭露出激烈的党派斗争使得XX官民被权力与斗争蒙蔽。国家官员不再关心民生民计,甚至为了斗争而斗争,权力斗争凌驾于XX统治之上,最终带来的是社会的不安定、XX的动荡和国家的分裂。表达了作者对荒唐无理的党派斗争的嘲讽与批判,突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中激烈的教派斗争时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在学生们课前了解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细心的同学应该能够发现,作品中不光描写了激烈的党派斗争,还写到了什么斗争呢?”这一问题,帮助学生转换思路和视线,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大端派”、“小端派”激烈的斗争。教师可以在学生们普遍找到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分析经典段落,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例如:“大端派”、“小端派”的争论点就在于吃鸡蛋时从哪一端打破,读者读到这里时会被这荒诞的理由引得发笑。从斯威夫特的文字中我们了解到,“大端派”和“小端派”对于利立浦特和不来夫斯古人民来说是一种信仰,是宗教一般的存在,而这两个宗教争执不休的原因仅仅生活习惯上一个小小差别,实在荒诞不堪。持续激烈的宗教斗争最后引发了本国频繁发生的动乱,甚至引发了邻国之间战争。宗教非但没有起到其作为信仰的作用,反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行为,表达了作者斯威夫特对于激烈的教派斗争的强烈不满和讽刺。接着,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出示英国清教与加尔文教的相关知识,例如:英国清教本是加尔文教传入英国之后形成的新教,两者本是同根同源,但却因为在教会仪式上存在一些分歧,产生了持续不断的教派斗争。教师此时可以通过提问两者异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对两者进行比较和联想,体会作者的深意。作者借“大端派”、“小端派”影射英国清教与加尔文教的紧张关系,通过夸张的文字警醒人们,宗教本就是人的一种信仰,无论信奉什么宗教,都该秉持宗教自由的观念,而不是打着宗教的名义捆绑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最后回归朗读学习,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读出作者的警示与不满,加深学生们的体会,突出作品的主题。
  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描写的激烈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理解作者对于激烈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给社会带来动乱的讽刺和批判,教师在阅读前组织收集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上紧密结合探究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联想的方式将作品中创造的夸张影射与社会现实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究能力等等,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想法,符合新型教学观的要求。

  (二)小组合作,感受卑劣的人性

  卑劣的人性一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各个时代的作品中都有表现,斯威夫特的文字虽然幽默诙谐,但却足够细腻,在一些细节的设置上非常精妙,字里行间深刻地表现出了人性的卑劣,提高了作品的深度。作品中有关于卑劣人性的描写比较多,学生自行细致品读能够理解,因此,我认为可以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探究,促进学生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卑劣人性。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作品的另一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出示原著中表现卑劣人性的语段作为示例,引导学生思考语段中的深意,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例如:海军大将勾结其他官员指控格列佛叛国,仅仅是因为格列佛受到君主的信任和宠爱,仅仅是出于嫉妒,公报私仇。充分地体现了人性的卑劣,引起人们的反思,展现了作者斯威夫特对卑劣人性的批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经典语段进行赏析,从语段中体会作品的主题。
  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作品中其他表现卑劣人性的情节、细节等。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同学们,作品中其实还有很多地方直接地揭露卑劣人性这一主题,你能找到吗?同学们可以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下,老师会请几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分享”。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做到有方向地读书,有方向地探究。小组合作讨论非常注重合作学习的氛围,为了使得合作探究的效果更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思考探究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组内进行表达。采取这些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也能够提升一些不自信同学的自信心和勇气。在学生讨论和探究的时候,教师可以在教室内适当走动,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探究的情况,适当地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在空白处做上批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加深他们的印象。
  等每个小组合作讨论的差不多时,教师可以请小组派代表上讲台进行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找到的细节,例如:小人国王宫失火,格列佛救下王后,但却受到王后的报复等等细节,感受作品中着重表现的卑劣的人性这一主题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同学们的勇气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分享完毕,可以请其他同学点评或者教师自己点评,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和表达的积极性,形成和谐、放松的合作学习氛围,使得小组合作探究策略的效果更好。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朗读,学生朗读,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点评,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信心,加深体会,理解作者斯威夫特对卑劣人性的批判。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鼓励学生阅读,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读书,学会表达,加深学生对卑劣人性这一主题的体会和感悟,将听、说、读融汇在一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标准倡导下的新型教育观。
  “名著导读的课型主要有三种:一是读前导,旨在激发学生对未知文本的阅读欲望,二是读中导,旨在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名著作品丰富的内涵,三是读后导,旨在激发学生,使其对名著有更深入乃至创造性地理解,创造表达的机会”[[[1]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上海: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1页。]]。为了使学生们理解作品中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教师努力将阅读前指导、品读时引导、赏析后朗读三者结合起来,在阅读前组织学生搜集资料,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运用对比联想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品味激烈的党派斗争和教派斗争,感受卑劣的人性。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善用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主题之后,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对作者感情、作品主题进行再体会。
《格列佛游记》导读教学策略研究

  二、情境教学,体味耐人寻味的讽刺艺术

  “斯威夫特能够赋予纯真以魔力,对败坏却嬉笑怒骂,这正是他的天才所在”[[[2]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张辉选编,秦露、林国荣、严蓓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349页。]]。斯威夫特作为英国讽刺艺术的代表人物,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将讽刺艺术融入整部作品。《格列佛游记》虽通篇讽刺,但作者在创作时巧妙地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不光有夸张式的讽刺,还有对比式的讽刺还有反语。纵观这些讽刺的文字,读来诙谐幽默,惹人发笑,增添了作品的文学性和趣味性,深刻又生动地反映了自己的主题思想。
  针对多样的讽刺手法,诙谐幽默的讽刺语言,我认为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情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情境教学,让学生站在小说中人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问题,往往会产生非常独特的体验和想法,这种教学策略容易吸引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情境教学形式众多,结合《格列佛游记》内容和主题,教师在这里主要采用语段赏读和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推己及人,设身处地,是感受小说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策略。

  (一)赏析语段,感受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

  《格列佛游记》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无情地揭露了英国统治阶级虚伪的面具,将他们的贪婪、恶劣、腐败暴露在阳光下,让他们受到世人的谴责和批判,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不断地被警示,时刻进行反思。斯威特福通过这些讽刺手法,这些讽刺手法虽显不同,看似独立,又融会贯通,交织在一起,使得斯威夫特讽刺艺术声名远播,值得一看。
  面对多样的讽刺手法,如何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对语段进行赏读,改变传统课堂沉闷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小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品中随处可见夸张性讽刺,教师可以先从这方面入手,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读出作品中用到夸张性讽刺的语句,注意读出夸张的感觉,让学生从直观的语句和语气中感受到夸张性讽刺的特点。例如“我一口就要吃两三块,还有像枪弹那么大面包,我一口也吃得下三个”[[[1]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每辆肉车上的肉足够我两三口吃的,每辆酒车上有十小坛酒,我把酒倒在一起,一口喝了下去”[[[2]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数字和夸张的运用,突出了格列佛与小人国人民的身材、体型差距。也反映出皇室极度奢靡,用这么多食物去满足一个人的需求,而这些食物全部是从百姓处搜刮来的,讽刺意味明显,影射了英国人民受到极大的压迫。范读将教师的语言、情感、学习氛围和小说魅力结合在一起,将枯燥的名著导读课堂氛围转化为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教师可以请学生先说说从教师范读中体会到什么,再引导学生对语段进行赏析,体会各中深意,最后让学生自己再来读一读,看学生能否将夸张、讽刺的语气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收获切身的体验,引起共鸣。
  《格列佛游记》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夸张变形的讽刺,完整读完这部作品时,不难发现作品中还有对比式讽刺。对比式讽刺正反两面放在一起品味,集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强化作品的讽刺意味,增加艺术魅力。教师可以先提出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整部作品中寻找答案,例如:小说中存在多处对比你能找到吗?在解答这一疑惑时引出作品中常用的对比式讽刺手法。小说中最为明显的一组对比关系自然是小人国和大人国了。在小人国,格列佛不仅仅是体型上的巨人,更因为思想先进,是思想上的巨人。小人国的大臣靠谄媚上位,爱嫉妒,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扭曲事实陷害他们,国王和王后更是“恩将仇报”的典型,他们贪婪成性,没有契约精神,令人不齿。格列佛在大人国则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东西”、“小矮子”,成为王公贵族的一个“玩具”。但是这里没有尔虞我诈的官场,也没有激烈的党派斗争,更没有忘恩负义、过河拆桥的国王。通过这样尖锐的对比,表现斯威夫特对英国政坛和殖民主义的批判和讽刺,增加了讽刺的深度。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对语段进行赏析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补充。从对比式讽刺中更能体会到作者斯威夫特的犀利,加深学生对斯威夫特讽刺语言的体会,最后请学生读出比较和讽刺的语气,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小说中反语的巧妙运用同样使得作品,作者并不直接告诉你句子的真实意思,而是将它藏起来,只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去理解,理解之后又会被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所折服。《格列佛游记》中多处运用反语的讽刺手法,通过反语将作品的讽刺意味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例如:“那时我是如何渴望自己有德谟西尼斯或者西塞罗的辩才,让我能够用最适当的言词描述一下我国的丰功伟绩,国泰民安,借以称颂我可爱的祖国”[[[1]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读到这里你会以为斯威夫特在夸赞英国的一些事迹,可是仔细阅读文本你会发现这句话是反话,大人国国王直接揭露出了英国XX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从法庭、议会到财政政策错漏百出,难道这就是格列佛所谓的“丰功伟绩”吗?作者运用这样的反语,轻松地达到了更深层次的鞭挞,无情表达了斯威夫特的不屑和批判,强化了讽刺的效果,耐人寻味。教师同样可以采用先范读,采用最直观的方式进行体验,再让学生说说运用反语的句子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从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感受斯威夫特讽刺语言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手法。最后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的方式读出反语特别的语气和深度,加深学生的体会,促进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言和情感帮助学生创设情境,通过一系列的设疑,启发和引导学生们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积极主动地创设利于感受的情境。在充分的思考和探究下,请同学起来回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体会小说多样的讽刺手法和讽刺魅力,积累自己写作的一些方式方法。通过教师的范读,加深同学们的独特体验,进一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最后回到学生的朗读,语文是帮助学生培养听书读写能力的学科,朗读是体会《格列佛游记》讽刺艺术最直接的方式。

  (二)分角色朗读,品味充满魅力的讽刺语言

  “《格列佛游记》有机智和讽刺,有巧妙的构思,洒脱的幽默,泼辣的讥嘲,痛快淋漓,它的文体精彩绝伦,至今没有人用我们这艰难的文字写的比斯威夫特更简洁、更明快、更自然的”[[[1]高继海:《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纵观整本小说,斯威夫特的语言并不华丽,小说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讽刺语言显得较为直接和诙谐。读斯威夫特的小说,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他的语言直接简洁,甚至有时稍显粗俗,但这样的语言却又不是诙谐幽默,引人发笑,充分地突出了他语言文字中的讽刺意味,直接却又诙谐,两者并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成就了斯威夫特讽刺语言的独特特点。
  阅读之后不难发现,斯威夫特将很多直白又诙谐的语言隐藏在人物对话中间,为了更好地体会人物的情绪和作者的思想,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境,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角色朗读,并不就是指分配给不同学生不同角色就是分角色朗读,而是指分配给学生能够体会人物心境和思维的语言进行朗读体会。斯威夫特直白、简洁、诙谐、犀利的语言贯穿整部作品,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人物对话,简要地进行赏析。例如:格列佛说道,“大家应该明白我谈到的这个国家独创的制度,我并不推崇他们由于具有人类堕落的天性的腐败政治,要知道,那些凭借跳绳得宠而获得高官厚禄……党派斗争愈演愈烈,所以目前这么劣迹才达到高潮”[[[2]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作者通过这段直接简明的文字,将英国政坛官员阿谀奉承,卖官鬻爵的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英国腐败的政治暴露于大众的视线之下。这样直白的、掷地有声的语言反而更加能让我们读出作者对英国XX的无情嘲讽和批判,更发人深省。
  又例如:大人国国王说道,“我根据你自己的叙述和我费了好大劲才从你那里挤出来的回答看来,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你的同胞中,大多数人都是大自然让他们在地面上爬行的最可憎的害虫中最有害的一类”[[[3]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大人国国王从格列佛的话语中,他明确感受到英国社会混乱,政治腐败,官员们贪婪,就连财政策略也不清不楚。同时,他还了解到英国人到处发展殖民扩张,掠夺别国的资源,于是他将英国人说成是“最可憎的害虫中最有害的一类”[[[4]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2页。]],这样幽默诙谐的语言引得读者忍俊不禁,斯威夫特借大人国国王之口表达了自己对英国XX的无情讽刺和批判。
  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同时展示这些人物对话,在引导学生对这些讽刺语言进行简要赏析和体会之后,请几位同学扮演对话的人物,自由选择格列佛或是大人国国王等角色,再现人物对话的场景,揣摩他们说话时的语气,读出作品讽刺语言直白简洁、犀利诙谐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转换面对课文朗读时的枯燥厌烦心理,在与同学、与老师的互动式朗读中,提高学生朗读的热情。从朗读中创设情境,在朗读中再认识、再体会,加深对小说主旨和语言艺术的理解,符合情境教学的要领。分角色朗读还能充分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不拘泥于部分同学。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运用活动方式,采取小组比赛制度,学生自己做评委,选拔出最优秀的朗读者、扮演者。通过这种方式告别传统枯燥的名著导读课程,向轻松、活泼的名著导读课程转变,师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克服学生的不自信,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朗读能力。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彻头彻尾的讽刺小说,它不光有发人深省的讽刺主旨,更有耐人寻味的讽刺艺术。无论是语段赏读,感受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还是角色朗读,体味小说的讽刺语言,旨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感受能力。《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融夸张、对比和反语为一体,文章中直白又诙谐的语言,引人发笑也引人深思。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创造新型的趣味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不光将目光局限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上,还通过一些趣味活动,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符合新课改下的教学观要求。

  结语

  《格列佛游记》作为一部世界级的经典讽刺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教育部纳入小学“成长经典”必读书目。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现状,教师将《格列佛游记》的主题思想和讽刺艺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探究适合这部作品的、适合学生的导读教学策略,致力将传统枯燥、无趣的名著导读课堂氛围转换为轻松、活泼的名著导读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运用探究策略理解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想,结合了作品具体的内容进行导读。作者斯威夫特在作品用了较多影射,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英国历史,培养学生比较联想、结构知识网络的能力,领悟作者对党派斗争与教派斗争的批判与讽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聆听能力,促进多元能力共同发展。采取小组讨论方式感受作者对人性卑劣的不满与无奈,引起人们深思。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兴趣出发品读名著,增加课堂互动,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情境教学体味耐人寻味的讽刺艺术,讽刺艺术一直是《格列佛游记》的最大亮点,不论是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还是充满魅力的讽刺语言,都围绕着一个“读”字来进行。情境教学利用直观的感受、细致的赏析和学生自己的朗读,转换课堂氛围,感受夸张式讽刺、对比式讽刺和反语的魅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创设情境,让学生切身地去感受人物的思维和想法。

  参考文献

  [1]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张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M].曹凤鸣,译.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2015
  [3]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M].张辉选编.秦露、林国荣、严蓓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吴志谦、蔡文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艾弗•埃文斯.英国文学简史[M].蔡文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7]高继海.英国小说名家名著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邓彤.整本书阅读的六项核心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9]倪岗.中学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策略[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8
  [10]朱自清.读书指导[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1]饶杰腾.语文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14]祝辉.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
  [15]蒋承勇.世界文学史纲(第3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4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日
Next 2021年9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