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内在矛盾性

摘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太宰治是日本青春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生涯虽然很短暂,但其作品却屡获奖项,在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运用文献查阅、文本细读等研究方式,对《人间失格》展开深入探究。基于这一点,本文从四个部分论述太宰治《人间失格》中人物心理的内在矛盾性。第一部分,详细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第二部分,分析《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表现,即渴望爱又远离爱,渴望融入社会又对社会充满恐惧,既是绝望的又充满希望。第三部分,从作家个人的成长环境及时代和社会背景两个方面来分析太宰治《人间失格》中人物心理矛盾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对人物心理矛盾的分析探究《人间失格》传达的思想实质。通过以上研究来感悟太宰治《人间失格》小说创作颓废绝望的背后实质上是对社会,对时代无声的反抗,是太宰治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个向度更好的了解太宰治文学。

关键词:《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矛盾性;成因;实质。

绪论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对于太宰治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不断成为文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与此同时太宰治的小说《人间失格》[]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欢迎,对于《人间失格》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人间失格》中太宰治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家广泛认同《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遗书,充满了“丧”的精神文化气息。

在1909年6月19日,太宰治于日本青森县出生。童年时期的太宰治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写作天赋,与此同时,他也立志成为一名作家。在21岁时,太宰治喜欢上了咖啡馆的一名女侍,并相约投海自杀。幸运的是,两人自杀未遂。在1936年,太宰治撰写了《晚年》一书,并获得了文学界的认可。此外,《斜阳》、《富岳百景》等作品出版于太宰治婚后。随后,太宰治名声大噪。在1948年6月13日,年仅39岁的太宰治自杀身亡。需要注意的是,《人间失格》是其代表作之一。

从实际情况来看,《人间失格》是具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二战结束后,新潮文库获得了《人间失格》的出版权。根据统计数据所示,该作品拥有六百万本的发行量。究其原因,该作品能够较好的反映出时代特点,引发大量读者的共鸣。以故事主人公为例,叶藏胆小怕事,却又极为敏感。恰逢乱世,人性丑恶之处尽显。从家人朋友到老师同学,都让叶藏异常无奈。在此基础上,他放弃灯红酒绿的生活,专心于实验室内的研究,企图找出人类生存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人间失格》的现代性与普遍性极为超前。在创作过程中,太宰治以纯真的少年心态,描述了一个又一个荒诞的故事。他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又无法摆脱环境的影响,只能采用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面对生活。“丧”文化只是其精神实质的载体,笔者认为《人间失格》冲破颓废的精神世界,会使读者精神升华,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分析入手,深入发掘其创作的精神实质可以使大家对《人间失格》这部作品更加深入了解。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人间失格》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统计资料所示,国内学者高宇、张凝以及徐金凤都对《人间失格》进行过研究。具体而言,《太宰治的自我映射》是由高宇撰写而成[];《人间失格》映射的人格面具是由张凝撰写而成[];试论《人间失格》的私小说性质是由徐金凤撰写而成[]。在研究过程中,有学者依据主人公大庭叶藏与作者太宰治有着高度的相似人生经历,指出《人间失格》的私小说痕迹明显。不过,许多学者持反对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太宰治与叶藏的人生经历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具体包括丑角精神、存在感较弱以及自杀经历等方面。由此可见,太宰治就是叶藏的人物原型。

在研究叶藏精神时,国内学者郑世凤、谢冰欣、杨丽、雷婧以及魏丽芳都对《人间失格》展开过深入探究。具体而言,《失去做人资格》的内在反抗精神与表面必然性是由郑世凤撰写而成[]、《人间失格》研究是由谢冰欣撰写而成[]、杨丽的青春的迷茫与自我救赎[]、《探寻绝望背后的精神力量》是由雷婧撰写而成[]、《人间失格》中“家庭之利己主义”批判意识是由魏丽芳撰写而成的[]。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以太宰治为基础,对叶藏的精神世界展开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学界选取叶藏的家庭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家庭利己主义带来的影响,从而研究个人利己主义,探求绝望背后的精神力量发掘《人间失格》包括的精神内涵,在迷茫中对于自我进行救赎的反思,是探索精神的反抗,从叶藏的个人角度出发寻求其自身的精神内涵,从思想上对《人间失格》进行解读。

在研究“我”的角度时,国内学者的研究视角极为全面。具体而言,《沉沦与新生:论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三重视角是由顾陶淘撰写而成的[];《堕落之神叩问人性的决战——论太宰治《人间失格》“真我”与“伪世”的抗争》是由刘沛婷撰写而成的[];《太宰治小说《人间失格》中的自我意识》是由毕洁如撰写而成的[]。通过上述三篇研究,从“我”的角度解读《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大庭叶藏,以主人公大庭叶藏的视角揭露日本二战后人人自危、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以独特的角色设定展示出人性最真实也最难堪的一面,以如椽大笔抒写对世间善源的苦苦追寻和对纯真妄求之现实的扼喉之痛,其作品中透露的人性思想熠熠生辉。

在研究基督思想时,许多学者对《人间失格》展开详细研究。具体而言,《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罪意识”解读》是由史永霞和成诗怡撰写而成[];《《人间失格》——大庭叶藏的罪与罚》是由张婷撰写而成[];《《人间失格》与太宰治的基督教思想》是由蔡超撰写而成[]。通过上述三篇关于太宰治基督思想的研究,通过对主人公一生所犯之罪的凝视,表现出作者对世间诸般罪恶的思考与自我救赎的尝试。在论文方面关于死亡道化的研究:《太宰治作品中死亡意识的文化解读》是由杨涟竹撰写而成[];《向死而生:太宰治文学的审美诉求》是由李树根撰写而成[];唐琴的太宰治文学中的“道化”分析[]、张红的太宰文学中的“败北者”形象[]、王笑凡的太宰治对贵族身份的认知[]五篇《人间失格》中死亡意识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太宰治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味极浓,并且期望获得读者的认可。需要注意的是,太宰治的作品被普遍认为是消极而沉闷的,是其个人死亡体验的文本宣泄,充满虚无主义的味道。然而,纵观太宰文学可以窥知,在这种阴郁绝望的创作基调背后,潜藏着其本人独特的审美态度。

在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将《人间失格》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使研究成果变得更加准确。具体而言,《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多重叙事视域下的《人间失格》》均为胡毅美撰写而成[];《《沉沦》与《人间失格》的比较研究》是由秦雨禾撰写而成[];《环境与自我主体的建构——郁达夫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与太宰治《人间失格》比较研究》是由范国英撰写而成[];《莫言“丑角精神”与太宰治“丑角精神”之对比——基于《牛》和《人间失格》的解读》是由王晴晴撰写而成[];《X“垮掉的一代”与日本“无赖派”之比较——以《在路上》与《人间失格》为例》是由李俊学撰写而成[];《比较文学视野下“多余人”形象的倾向之反思——《少年维特之烦恼》与《人间失格》》是由朱雅雯撰写而成[];《唯美与颓废——《沉沦》与《人间失格》的美学透视》是由王英和王熙宁撰写而成[]。通过上述七篇研究,能够找出《人间失格》与其他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性,并寻求两者之间的联系渊源。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灵感与触动,但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总是在一方面或者多方面具有共性。《人间失格》的内容不论是在叙事手法、表达感情、传递精神和传播思想等方面与其他作品总是存在着某种重合,不同的文学作品与《人间失格》的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作品之间的相同部分和不同的表达,深入探讨的是求同存异的研究。

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成果较多,具体包括谢燕、沈英莉以及马千红等人。需要注意的是,《比较《人间失格》两种汉译本中对女性描写的翻译研究》是由马千红等人撰写而成[]。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要以本国语言为基础,尽量保留作品风格及特点,使语义变得更加准确。通过这种方式,探求译本中的女性形象。不同的译本对于《人间失格》中女性形象的研究也是不同的,翻译的女性形象是《人间失格》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众所周知不论是太宰治还是大庭叶藏,他们的身边总是出现了很多女性,女性形象是他们生活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的译本对于女性形象的翻译总是因为语义或语法实际等影响因素而导致翻译成不同的译本而有区别。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人间失格》汉译实践报告》是由霍威宇撰写而成[];而《《人间失格》五种汉译本翻译的比较》是由袁斌撰写而成[];《《人间失格》三个译本中的人物表情翻译对比研究》是由陈翠撰写而成[];《对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心理描写的翻译比较》是由任静撰写而成[];《太宰治《人间失格》汉译本的比较研究》是由曲默怡撰写而成[];《太宰治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是由于梅撰写而成[];《试论文学作品中间接心理描写的翻译》是由方新月撰写而成[];通过上述七篇研究,对同一作品的多个译本进行比较,可以从实践中凝炼出理论,也能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汉译本的不同往往跟译者的翻译水平息息相关,不同译本之间的填词造句形成的语义也千差万别,这就给研究者提供了比较研究的方向,大家对《人间失格》作品的不同理解,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正确性,论证太宰治的思想主张。

(二)国外研究现状

通过对知网中《人间失格》相关论文的查阅,国外的研究文献能查到的非常少。以下研究文献出自相关研究论文,据笔者收集整理,主要分为作品的定位与自传、作品论、作家论和人物形象论四个研究方面。具体阐释如下:

根据统计资料所示,国外学者对作品自传与定位的研究较为详细。具体而言,《太宰文学中的考察》是由千田实氏撰写而成——关于近代文学中的事实性和虚构性[]中指出作者和主人公的境遇很相似,但是不能把主人公叶藏和作者太宰直接联系在一起。虽说是私小说,但不能原封不动的表现生活,无论多么接近真实,都不可避免地将虚构的要素编入其中,作家的作品映射作家自身各种各样的表情、行动、言行是肯定的,我们不能完全否定。

从作品论的角度研究:《太宰治事典别册国文学》及《全作品事典《人间失格》》是由东乡克美撰写而成[]、《撒娇》的构造[]两篇论著是由土居健郎撰写而成。在研究过程中,他指出《人间失格》讲的是一个被女人所爱慕,然后毁灭男人的故事。两人对于《人间失格》这部作品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作品论是作家个人对于《人间失格》作品的分析,从一个作品的整体角度看整个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作品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环境、事件等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研究。

从作家论的角度研究:有清水昭三先生的《椎名麟三之神与太宰治之神》[]、岸田秀太宰治论序说——精神分析的作家论——文艺读本太宰治[]两篇对于《人间失格》作家论的研究,通过《人间失格》的主人公叶藏来探求作者太宰治的人生历程,研究者把太宰治带入作品之中,通过作家之口,研究《人间失格》中作家的成长历程,通过一部作品来了解作家,反向推论,逆向思维,另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来发掘《人间失格》这部作品的精神价值,作品是研究作家太宰治的重要佐证,对我们研究当时的“无赖派”文学具有重要价值,侧面研究当时的社会现状,以文学的角度看二战后的社会精神风貌。

从人物形象论的角度研究:有佐佐木启一先生的《戏剧与空间》[]、三好行雄在《人间失格》的解说[]两篇关于大庭叶藏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讨论,大庭叶藏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时代、社会环境和作家个人经历结合所引起的反思,是对当时社会思潮和个人命运的抗争。一个作品的主人公形象是作家树立起来的“人设”,从人物形象论的角度看《人间失格》这部作品,解读大庭叶藏的人物形象,这不仅仅是主人公一个人的形象,还有堀木、比目鱼、良子、老板娘等无数人的人物形象,他们栩栩如生的存在着,从这些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上各色人物在作品中的映射,反应出当时社会的生活场景,从小见大,见微知著,对我们研究当时社会,研究太宰治及其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通过笔者对以上资料的整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太宰治及其文学作品《人间失格》的研究从多角度出发,探求《人间失格》的研究有很多局限性,从某种程度来讲,对于《人间失格》的研究多方面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使我们深入了解太宰治及其文学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基础。除此之外,研究人员也要选取其他角度,全面研究《人间失格》的特点。

如私小说的探求是一种作家与作品某种程度的融合,太宰治与大庭叶藏是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我们可以去探求两者的经历的共性,但我们不能把两者的经历混为一谈。通过对大庭叶藏的人物分析来探求太宰治的自我意识、罪意识和基督教的关系等研究,这类研究是影响《人间失格》创作形成主人公大庭叶藏这个人性格、意识和最终丧失为人资格的分析研究,我们知道,作品是作家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能否定太宰治个人经历对《人间失格》中大庭叶藏形象的塑造,但我们也要清楚,叶藏不是太宰治,叶藏只是太宰治在作品中的人生投影。死亡、道化的研究是叶藏对社会的反抗也是太宰治这个无赖大师对当时二战后的社会思潮的反思与救赎。不同文学作品与《人间失格》的对比研究是找出两个作品之间的影响与联系,从而进行比较两者的异同。太宰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是太宰治生活中出现的女性在其作品中的映射,我们都知道太宰治的一生是围绕女性生活的一生,他的五次自杀里也充斥着女性的身影。至于《人间失格》不同译本在中国的流传研究,跟翻译方式密切相关。具体而言,翻译人员的眼界、对日本文学的研究和对太宰治的研究水平决定了《人间失格》出现不同的译本。

目前,对于《人间失格》的研究还有待我们深入发掘完善,笔者在已有的研究角度中深入发掘《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内在矛盾性,分析造成作品内在矛盾性的影响成因,更进一步探求《人间失格》传达的思想内在实质。

三、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笔者从《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入手,运用文本细读和文献查阅法分析主人公对自我的评价认识以及他对周围人的评价认识,分析《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表现,从作家个人的成长环境及时代和社会背景两个方面来分析太宰治《人间失格》中人物心理矛盾的原因。通过对人物心理矛盾的分析探究《人间失格》传达的思想实质,感悟太宰治小说《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折射的思想实质。

(二)研究意义

第一,研究的理论意义。通过对《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研究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二战后的日本社现状,看到战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太宰治及其文学作品的思想。

第二,研究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研究对比我们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叶藏丧失为人资格作为借鉴,可以使我们更好的适应社会,通过对《人间失格》的品读可以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强大。

四、研究方法

第一,文本细读法。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人间失格》这部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列出作品中的矛盾性表现,进而结合当时的时代社会背景,作者太宰治的人生经历分析影响矛盾性创作的内在成因,并对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展开深入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又能完善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体系。

第二,文献查阅法。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利用网络数据库、图书馆以及期刊等方式,收集有关太宰治及《人间失格》研究的论文和期刊,研究总结《人间失格》创作的内在矛盾性及其成因。深入了解太宰治的人生经历和社会时代背景,深入挖掘太宰治个人对《人间失格》创作的内在矛盾性所表达的思想实质。

第一章《人间失格》中人物的自我评价及对周围人的评价

本章通过分析《人间失格》主人公大庭叶藏对自我的评价认识以及他对周围人的评价认识,来分析主人公大庭叶藏的人物性格特征,得出结论正是叶藏本身的性格特征直接造成了叶藏心理的矛盾性。

一、对自我的评价认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胆怯懦弱、太过敏感是叶藏的自我评价。他害怕陌生环境,也不敢跟熟人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叶藏的生活状态极为糟糕。

叶藏的生性懦弱敏感。因为懦弱,叶藏无法有坚定的意志,那些不敢拒绝,不敢反驳他人的行为也正因此而生。他多次看到那飘摇在电线杆上的风筝,如同自己。实际上,要么就放手飞远,要么就老老实实的降落到地面,可他和风筝偏不,都是一根线牵挂着,随风做着那要去不去的姿态。他不做任何人生的选择,因为他自视毫无价值,懦弱到宁可被蹂躏,也不抗争。但是这懦弱由何而来呢,我觉得是他的家庭带来的,威严让他学会屈从,让他心生对人间的恐惧,他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都夸张放大,最后就索性不作为。但是这样的自己,叶藏也是厌恶的,这样的状态导致的后果叶藏也是厌恶的,他活的毫无希望,抗争与不抗争的结果都是凄惨的,这样的叶藏值得我们深思。

叶藏对人类充满恐惧与不安。叶藏从小时候就对父母和周围人产生恐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从小父母的亲情缺失,无法与他人建立起正常的关系。幼年时期的叶藏很难见到父亲。究其原因,父亲的工作地点较远,很少获得回家的机会。即便他回到了家也是一副十分严肃的表情,让人不敢靠近。叶藏也从未提起与母亲的相处。由此可推断出,在叶藏的童年时代,他是家庭情感缺失的孩子。等到他读中学就去外地求学,彻底失去体验父母陪伴与家庭温暖的机会。在此基础上,叶藏的性格缺陷愈发明显。他很难信任别人,无法融入陌生环境,再加上敏感脆弱,导致恐惧心理越来越强烈。叶藏对人类的恐惧与不安伴随了他短暂的一生。

在生活中,叶藏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自然难以俘获佳人的芳心。再加上朋友的利用,使他感到越来越恐惧。基于这一点,妥协退让成为叶藏获得友谊的主要方式。除此之外,他还混迹于各个角落,观察学习人性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那三张照片能够反映出叶藏的一生。在介绍照片时,主人公以“古怪”等词语来形容自己,反映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不会厌恶主人公,也不会反感太宰治,反而会产生同理心。随后,叶藏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欺骗。在童年时期,叶藏目睹了父亲的演讲。在父亲面前,仆人们交口称赞,而在私下里,仆人们却认为父亲的演讲极为枯燥。叶藏意识到欺骗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活下去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叶藏认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内心深处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他对这个世界是厌恶的,提不起丝毫的兴趣。

从叶藏对自己的评价认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胆小鬼,一个害怕棉花都能受伤的人,他对世界的理解与人格格不入。一个随波逐流努力去适应社会的人,注定了叶藏内心的矛盾不可避免。我们可能都是叶藏,我们其实不应该对书中他的性格和行为而感到羞耻和愤怒,因为他可能就是我们在彷徨无助时的缩影。简而言之,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可能是叶藏。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以叶藏的性格为基础,对生活环境与个体性格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究。由此,我们可以看见叶藏性格是有缺陷不完整的。

二、对周围人的评价认识

叶藏对周围人的评价认识是他认为周围世界是恐怖的,他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能理解的,他认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正常的。

叶藏认为周围世界是恐怖的。叶藏用一种麻木、 扭曲、放弃抵抗的方式诠释着自己对这个恐怖世界的理解。叶藏出生富贵,却罕有得到关爱和理解,为了让他人相信自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他极力地取悦身边所有人,上到父母,下到身边的侍从。但这种谄媚,却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好处,而只是单纯地想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生怕别人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正常的孩子。 倘若讨好失败,他便诚惶诚恐,内心崩溃,若讨好成功,他又反而会更加小心谨慎,如履薄冰。无论结果怎样,叶藏都无一日安宁。 而对于女人性和社交,叶藏更是有若无可言状的怪异的不安。

叶藏认为周围的人都是不能理解的。也许很多人认为叶藏是个怪胎,就连自己都认为他不同寻常的怪异,明明如此好的家庭背景,能使叶藏幸福快乐的生活一辈子,可他还是感到异常痛苦。究其原因,丰富的物质很难提升幸福指数。不仅如此,这种生活带来的只能是机械的听从,或者说是毫无意义,绝对不允许反抗的听从。在叶藏的心里,大人面前,推辞或者说不都是一种罪孽,会遭来责骂和厌恶的罪孽,正因为这种想法,促使叶藏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表达过自己的想法。他不断迎合别人的脸孔和心情,看到他们因为自己拙劣的表演而笑破肚子的模样,但其实真正耻笑他们的人是叶藏,但是他真的快乐吗,也许有过。不过,叶藏的快乐时光少之又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叶藏早已忘记所有的快乐时光。与此同时,叶藏从没想过自己今后会是如何,没有想过从小那份惧怕人类的心情会一直伴随到他死亡,也许他只是想把这种娱乐大众的想法当成童年唯一的快乐,但这种想法太过深厚,深厚到他无法忘记,无法摆脱的地步。叶藏认为堀木是最能了解他的人,他不用再堀木面前扮演小丑模样,但是堀木只是把他当做经济来源,并完美的利用着。叶藏开始一次次徘徊在女人身边,甚至因为生活的感伤而选择和对方一起殉情,只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死掉。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一些陌生的面孔问他殉情的经过时,他的眼神里似乎带着更多的无奈与悲哀,他其实是想死的,这个念头他曾经有过。

叶藏他认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是正常的。叶藏认为自己是个怪物,并为此感到忧虑。在他的认知当中,周围人都是正常人。而人一旦沉迷在一个想法中,就很难脱离,叶藏从认识到这一点后就从未改观,他认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并不断朝这个方向走。叶藏害怕人类,害怕他们脸上所展现的微笑与心理的丑陋,他认为所有人都是带着假面的恶魔,这也是他们的一部分,他必须接受,也必须适应,但是一旦出现恐怖心理,心理的伤口便会叫嚣的让他逃离。别人都是正常的,只有叶藏是个怪物。人生就像是一个独木桥,我们永远只能往前走,却无法回头,一旦选定了自己的人生,即便那是个错误也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选择和被选择只会出现在童话中。人类是执着的,不愿承认错误的,所以叶藏不断地告诉自己是个怪物,是个不被世间允许的存在,他的人生在充满戏剧化的同时,也充满了悲哀。很多话他没办法说,也不敢说,因为胆小,也许并不是这样,只是因为这个丑陋的世界,才会有丑陋的他,或许真正清醒的人只有他,其他人仍旧被迷障遮蔽着,那些最原始的思想全部被埋没。

通过对叶藏自我的评价认识和对周围人的评价认识,叶藏的性格总体可能认为这个世界是阴暗的恐怖的难以融入的。纵观叶藏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说自己最悲哀处就是他没有拒绝别人的能力,生怕拒接别人会在别人心中剜开一道难以愈合的伤口。这种在我们看来十分难以理解的性格,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一生。正因无法拒绝,才会千方百计地迁就别人,渐渐地,便开始想办法取悦别人来使自己变得安心。需要注意的是,叶藏的性格与普通人存在较大差异性。究其原因,在环境的影响下,他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较为超前。对读者而言,叶藏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极为特殊,不过,叶藏对家人及朋友的评价,使我们看到正是叶藏本身的性格特征直接造成了叶藏心理的矛盾性在作品中的表现。

第二章《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

本章通过对《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矛盾性分析,通过细读文本,列举作品中叶藏渴望爱又远离爱,期待美好的爱情又承受不了爱情之重,叶藏渴望融入社会又害怕社会,在绝望与希望的边缘徘徊。

一、渴望爱又远离爱

(一)渴望父母的关爱又心存距离感

《人间失格》中多次描写了大庭叶藏对父母关爱的渴望。每个孩子从小的认知都是从家庭和父母身上开始的,叶藏也渴望着父母的关爱,同时又对这个父母存在着距离感。在细读《人间失格》的过程中,从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太宰治笔下的叶藏对人类的害怕与自卑。《人间失格》中有一段描写一家人吃饭时的情景:

“在老家时,家族成员足有十几个。大家将菜肴分成两列,并面对面落座。我最年幼,当然是坐在最下位。”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叶藏的地位很卑微,甚至直接被忽视。而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他既没得到父亲的关爱,对母亲的印象也很淡,再加上家庭氛的沉闷更让他充满了压抑感。叶藏在内心上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叶藏童年时,父亲去京东办事,让孩子们自己挑选礼物,轮到叶藏时,叶藏语塞惹得父亲生气,为了让父亲消气,叶藏半夜偷偷在父亲的日记本上填上了父亲想给他买的礼物狮子头。叶藏渴望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叶藏的母亲在文中几乎没有提及,文中开头描述了叶藏的家庭生活,紧接着写了父亲买礼物事件,本文的最后,借助老板娘之口“都是他的父亲不好”。从始至终叶藏都是渴望家庭父母的关爱,同时心中又害怕得到关爱,心中的距离感让叶藏与爱隔河相望,终不得见。

叶藏通过故意逗笑大家来寻找存在感,叶藏渴望得到这份来自家庭和父母的关爱。然而,简单的爱往往与普通人而言很容易得到,对于叶藏而言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究其原因,叶藏太过敏感,又毫无存在感。在患得患失之际,他不得不远离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叶藏的家庭较为富裕,且拥有丰富的物质,但很难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以叶藏为例,他的内心极为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叶藏的性格缺陷愈发明显。由此可见,按照等级排座的吃饭,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着距离。对于家庭成员而言,家是最为坚固的堡垒。不过,缺乏交流的家庭会对儿童发展构成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叶藏变得更为孤僻与敏感,为悲剧的人生埋下了伏笔。

(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又远离生活实际

叶藏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叶藏对生活的热爱是憧憬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叶藏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东西,生活实际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不能被他所理解。火车上的飞行应该像外国游乐场一样有趣有趣,但只发现步行者穿过铁轨。地铁的存在,叶藏认为,地面运输过于普遍,并且以实际实用为目的,让人更感兴趣。同样的,枕头,床单和被套都是实用的。后来叶藏明白了人生中的许多东西都是为了促进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增加精神生活的乐趣。叶藏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又远离生活实际。

叶藏对于生活实际不能理解,尤其是人们的微笑和奉承。叶藏小时候,他的父亲是政XXX一员,邀请名人来村里讲课,剧院里坐满了人。会后,叶藏表示:“参加会议的一些人对父亲的开幕演讲表示不满,一些人对着名人士的着名人士的演讲表示不满,还有一些人觉得会议很无聊,但会议结束后回家。有趣的是叶藏发现,这种相互欺骗的方式对双方都是无害的,安全的,而且反常的是,这种情况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发生。在叶藏的中学里,他虽然和亲戚们住在一起,但为了缓解他的恐惧,常常扮演“丑角”,让亲戚们感到幸福,表妹们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分享叶藏的乐趣。表面上虽然有着和谐的关系和轻松的气氛,但是当我的室友离开时,表妹会对叶藏说朋友不是好人。就连叶藏的玩伴堀木也没有真正理解叶藏。他们初中时相识,两人在一起喝酒,同时加入地下组织。不过,他们无法理解彼此。以酗酒玩游戏为例,堀木说他并未被收监受侮辱,他是第一个发现堀木没有把他当作人看待的人。无论是为了躲避人们而扮演“丑角”,还是人们之间的伪善都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疏远,叶藏也远离了生活实际。

论《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内在矛盾性

论《人间失格》人物心理的内在矛盾性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196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8日
Next 2022年12月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