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诗文中的达观新探

 摘要

北宋的“一代文豪”欧阳修,他是北宋文学和文化精神发展的桥梁。在北宋那样一个“重文轻武”的时代,欧阳修的创作心态也由初入仕的意气风发到被贬期间的闲适、豁达。本论题就是探究欧阳修在贬谪期间的所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达观心态,以他的作品入手来探究欧阳修诗文“豁达、乐观”的创作心态。主要围绕身处贬谪时期欧阳修的不同作品来探究其创作心态,并且结合不同维度对比的方式,多维度分析欧阳修的达观心态。

 关键词:欧阳修人生经历;诗文创作;达观心态

 一、欧阳修的达观心态概述

欧阳修是一代文宗,影响后世文风千年,他作为一个落魄寒门,不断地经历人生中各种难以言喻的挫折与痛苦,却依旧保持乐观心态,直面所有挫折,由出身孤寒的小人物到名垂青史,被曾国藩精选的“千古三十二圣哲”,在政治方面、文学创作方面都有一定从成就。其中,他所创作的诗词语言平易、境界真挚,曾一度代表了宋代诗词的最高水平。后来,他带头发起的诗文“革新运动”一改颓废诗风,开创了诗词创作的新时代。从欧阳修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的处世哲学,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哪怕不断地经历人生中各种难以言喻的挫折与痛苦,却依旧保持乐观心态,直面所有挫折,,以坚忍不拔的豁达去面对人生中的的起起伏伏。其中他遭遇贬谪的时期,他达观的处世心态展现最为淋漓尽致。

 二、欧阳修的达观心态的形成原因

  (一)时代因素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文学领域,创作风格和内容也会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风格有一定的关系,诗词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体现。欧阳修曾经辅佐三个皇帝,作为北宋朝中的重臣,他同时在文坛上也堪称领袖级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也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的不同程度影响。

我国北宋在立国后,历经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得到一定恢复,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方面,还是在文化和社会方面,北宋已经实现了空前的繁荣。到宋仁宗时期,宋朝的经济社会已经非常稳固,北宋王朝社会和谐、外部安宁,富裕起来的人民追求天朝的奢华风气。当时,大宋的生产力在世界各国中都是首屈一指的。北宋朝廷也非常重视社会发展:这使得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除此之外,人口的进一步增加、经济大幅度增长,让民间的商业活动也日益繁盛。朝廷高度重视商业经营,东京汴梁城及其他大城市的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发展起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在我国的北宋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了。欧阳修在自己的诗歌中写到,“南产错交广,西珍富印巴。水载每连舶,陆输动盈车……”[1]生动展示了当时社会生产之丰富和各地商业往来之频繁,商人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物质生活的进一步丰富,让文人的思想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个时期,不但诗歌题材进一步丰富,衣食无忧的上层社会开始精心研究文学艺术,进一步提升了诗词的艺术水平。

在政治上,北宋的商业活动比前朝更繁盛,此外朝廷实施的科举制度进一步打破了困扰中国社会数百年的门阀制度,民间有识之士和寒门才子有了通往政治中心的渠道,这些才子逐步成为后来的政治中坚力量。同时,北宋朝廷实施高度集权制度,朝廷还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国家策略方针,宋王朝在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深深的社会危机,因此朝廷政治日益腐朽衰败。一些有识之士积极探求如何重建新的政治秩序,因此在社会改革方面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因此北宋王朝出现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这就导致朝廷上风云激荡,充满了斗争。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些有识之士受到各方思想的影响,他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丰富,和汉唐的浪漫不同,北宋朝廷上思想更加理性,更容易受到家国情怀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责任及义务的熏陶。通过北宋大量诗词作品来看,维护朝廷的权威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北宋的朝廷中,欧阳修是杰出政治家的代表,他一边积极参与政治改革,一边进行诗词创作。他的作品也不同程度受到当时思想、政治、社会的影响,因此他创作了许多和政治有关的诗文。由于政治改革失败,欧阳修曾经被贬到偏远地区,而偏远地区的独特风光和物产,也成为他的创作源泉,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灵感。在他的身上,思想观念饱受当时政治风气、社会风气的影响,这让他成为了北宋最包容大成的文学大家之一。

总的来说,北宋时期社会生产力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边境和军事上稳定,政治改革导致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加上朝廷重视文化的国策长时间实施,都让北宋的文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些社会上层的文人衣食无忧,他们有了更充足的精力去研究诗词歌赋。这样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伟大的欧阳修,他在北宋政坛、文坛一直长盛不衰,为朝廷举荐人才并且使他的诗文作品也同时具有时代的他个人的独特色彩和豁达的鲜明旗帜。

(二)家庭与个人因素

公元1007年,欧阳修出生在我国四川省的绵阳市,而他的父亲是个进士,他老成持重,家中比较富足,因此劳动之余每天坚持读书。遗憾的是,欧阳修不到3岁就经历了丧父之痛。母亲郑氏只能带着欧阳修去找投奔远在随州的叔叔。幼年丧父、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使欧阳修的性情顽劣、一蹶不振,反而为他的性格注入了一份坚韧。后来,欧阳修到了开蒙年纪,上不起私塾,郑氏便拿一根芦苇,在地上描了一个大大的“一”字,跟他说这个字念“一”。这便是“欧母画荻”的典故。[2]

宋仁宗时期,欧阳修通过科举考试,在刚刚年满25岁就被朝廷选中,到洛阳任职。来到洛阳后,他和上司钱惟演一见如故,两人在政治上、文学上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欧阳修年轻气盛,在洛阳又结识了好友梅尧臣,二人谈诗作赋,交游广泛。有一年春天,梅尧臣到洛阳面见欧阳修,二人一起到郊外游玩,饮酒赏花,谈古论今,真情所致,欧阳修写下了《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在这首词中,他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这时他在政治上风头正劲,前程非常美好,但在社会生活中,他也流露出知己难寻的伤感。[3]

可见,欧阳修的身世并非出生贵族,生长环境并非优越,可是他却从未放弃,不断在困难中成长。他的早期的创作心态是积极向上,豪情壮志的。即使没有如他所愿,高中进士,他依旧是对未来充满希望,这为他后期达观心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欧阳修的达观心态在贬谪中的体现

  (一)夷陵,以诗文勉励自我的达观

景祐三年,欧阳修因范仲淹遭贬,被降为峡州夷陵县令。当年十月,欧阳修来到了滁州任职,随即他向皇帝上书了《滁州谢上表》,以表达自己的忠诚之意。欧阳修非常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在到达滁州任职之后,他虽然也有一些失落,但毕竟受儒家思想多年的浸润,他还是胸怀天下,积极进行地方治理,闲暇之余吟诗作赋,一些诗词恰到好处的展示了他的进取精神。比如“惟有壮士独悲歌,拂拭尘埃磨古剑。”“磨古剑”是借物咏志的写法,作者以此来展示自己不甘平庸,积极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态。在这个时期,他撰写的《书王元之画像侧》也深刻展示了他以王禹偁为榜样,立志爱民如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决心。在这个时期欧阳修创作的《春日独居》中有名句“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之句,深刻展示了他关注民生、以地方发展为己任的豁达胸怀。作者以诗句来修养个人之志。

诗人被贬为峡州夷陵心情极为低落,这时创作了《戏答元珍》。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末见花”以质疑起笔,二句互为因果。此二句可以理解为“山城未见花”乃是“春风”吹不到这里所造成的,也可以理解为由“二月山城未见花”,推断出“春风”不到天涯。就诗句表层意思而言,“春风”当为自然界之风,因为山城偏远,故而即便到了二月,此处仍没有温暖的春风,山城之花也因此没有开放。从深层意思来讲,此处的“春风”有象征意义,亦可理解为皇恩。诗人由于被降职,到了来年二月,仍感受不到“春意”,由此尽显诗人被贬后的落寞感伤之情。这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同样一语双关,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诗人被贬,内心十分敏感,故而对生活中花开迟这么细小的事情分外在意。愈是在意,愈显示诗人内心的痛苦。那么,“二月山城未见花”真的是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吗?白居易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名句,主要是说四月时节山下的花儿都凋谢了,而山寺的桃花才开始盛开。按此逻辑,“二月山城未见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4]可见欧阳修来到贬谪之地一年了,仍旧没能释怀,心情失落。颔联借助夷陵的两样物产—橘与笋,暗示了春天即将到来的事实。此二句画面感很强:虽然有雪“压枝”,但毕竟是“残雪”,更何况依然有橘子挂在枝头;雷虽是“冻雷”,但毕竟春雷一响,万物复苏,而且竹笋在春雷中被惊醒,就要“抽芽”、破土而出了。这无疑给欧阳修精神的力量,诗人看到了无限的生机,不想一直沉沦下去,想让自己振作起来,这在“犹”“欲”二字上得到充分显现。然而被降职的痛苦,不会这么轻易摆脱,它在不经意间会卷土重来。颔联运用了先视觉后听觉,表达了诗人的些许希望。颈联则由听觉切入,再次抒发了被降职的落寞、痛苦之情。春天来了,在南方过冬的大雁要飞回北方故里,它们在北归途中的叫声把诗人拉回到了被降职的现实中,触动了他无尽的多思之情:连大雁都要回归故乡了,自己却依旧被困在这个偏僻的山城。“人不如物”的情愫油然而生。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故乡,想到了京城,也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归期,他的敏感在此时达到了高潮—“病入新年感物华”。人最容易在生病、举家团聚的节日和万家灯火的时候想家,而这三个因素偏偏都遇着了,这怎能不让人伤心?本应喜庆的春节,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诗人的优伤再度袭来。但并没有因此任由自己悲伤,而是再一次选择振作起来,表达出不屈之意。

欧阳修在此次降职之前,普在洛阳任职,尾联有两处对比,即洛阳与夷陵对比,牡丹与野芳对比。就地方而言,一个是大唐的陪都、大宋的“西京”,一个是偏僻的山城;就花而言,一个是国色天香的名品,一个是山中之野芳。欧阳修于此处宽慰自己:虽身在偏远的山城,但自己毕竟在繁华的洛阳待过,领略过甲天下的洛阳牡丹,那么再看到这山城之花,又有什么可遗憾、介意的呢?诗人洒脱之情“虽晚”与“不须嗟”中表达得淋漓尽致。“野芳虽晚”与第二句诗“二月山城未见花”相呼应,诗意贯通,结构严谨。这首诗感情丰富实真挚,在感情抒发上经历了感伤——振作——再感伤——再振作的变化过程,充分体现了宋诗节制情感表达的特点,同时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标题中“戏”字表明,这是与友人间的戏谑之作,但纵观诗人当时所处的境遇,可以看出诗人真实的情感,又可以看出诗人不甘沉沦、力图振作的豁达的一面。全诗在叙事中有议论,议论中有抒情,清新自然。以诗文来勉励自己,把贬谪当作提升自己的契机,不沉溺于贬谪到愁苦之中。

对欧阳修的一生来说,被并非一件坏事,在这段时光中,他怡然自乐,非常闲适,大量的时间进行诗词创作,可以说这里是他人生的又一新起点。在青年时期,欧阳修怀才不遇遭遇了贬谪,后来他仍然以平和心态看待自己的荣辱进退,并不由于不如意而逃避社会,放弃仕途。虽然在他写的诗词中,也有个别揭露官场的阴暗面,并表达了自己想要隐居山林的思想,但每当朝廷危难之际,他都能挺身而出,在政界再显身手,积极为朝廷建言献策,这一时期的他是积极进取的、不断地勉励自己,偏重入世精神。

 (二)滁州,醉翁寄情山水的达观

颍州、亳州,成就超然于世的庆历五年(1045年)十月,欧阳修来到了滁州任职,随即他向皇帝上书了《滁州谢上表》,以表达自己的忠诚之意。欧阳修非常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在到达滁州任职之后,他虽然也有一些失落,但毕竟受儒家思想多年的浸润,他还是胸怀天下,积极进行地方治理,闲暇之余吟诗作赋,一些诗词恰到好处的展示了他的进取精神。比如“惟有壮士独悲歌,拂拭尘埃磨古剑。”“磨古剑”是借物咏志的写法,作者以此来展示自己不甘平庸,积极希望有所作为的心态。在这个时期,他撰写的《书王元之画像侧》也深刻展示了他以王禹偁为榜样,立志爱民如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决心。在这个时期欧阳修创作的《春日独居》中有名句“常忧任重才难了,偶得身闲乐暂偷。”之句,深刻展示了他关注民生、以地方发展为己任的豁达胸怀。

在滁州期间,欧阳修的诗歌创作非常多,而且风格水平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展现了他别具特色的才华。如:欧阳修写的诗句“人生行乐在勉强,有酒莫负留琉钟。”体现了他的豁达和行乐思想。在这里任职时,欧阳修曾多次外出游玩,并造访了多个奇山异水,在此期间他还和人民群众一同去游历附近的山水,在扬州,他把游历中采摘的荷花插在了自己的画盆中;在杭州,他曾经自己泛舟到著名的西湖去散心赏景,由此可见他的官职虽然低了,但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自在。多年的外地生活让他深切了解到了百姓的疾苦,醉情于山水之间,表达了欧阳修逍遥自适情怀。在遭遇贬官之后,他也曾内心无比郁闷,但醉心于山水之中让他暂时忘却了仕途的困顿,他全身心投入到滁州宁静的田园生活中,与民一同游玩宴饮[6]。在欧阳修《秋怀》诗中,作者详细描写了秋天的街市,那些菊花非常美丽,生机勃勃,这些和朝廷上一些人占据高位却碌碌无为、沉溺现状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采取了以乐景写实际的哀景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在艺术手法方面的娴熟和巧妙。虽然自己远离朝廷,但欧阳修仍然关心朝廷的大事,时刻关系国家的兴衰和民间的疾苦。诗中有一句“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这里隐约透露出作者的归隐之意,在阅历人间沧桑,看尽官场黑暗之后,他也有了远离庙堂是非地的想法,在山野之中逍遥自在,过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是非常不错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中,他写到自己没有喝多少酒,就醉了,最后隐含说自己是忘情山水,沉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欧阳修在滁州的诗歌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文章太守的才华与风流。这一时期的他不再以写作诗文勉励自己,而是将自己的心境与诗文融合在一起,以表达个人独特的心境,造就了独属于欧阳修风格的达观心态。

 (三)颍州、亳州,成就超然于世达观

致仕居颍期间,欧阳修为自己的《采桑子》联章词写了首序言,其中他如数家珍般列举了前代名士的做法。他为这些人的超凡脱俗而感动,在这些古代先贤身上,欧阳修看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超越现实,以获得心灵上的自由与快乐。此时,欧阳修已经把仕途看的非常淡了,他坦然面对上苍的安排,接受了自己的命运,从而身心全部获得自由。他在《采桑子》中写道:“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在欧阳修的视野中,他认为自己是“知命”的,并不是说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前途和运气。命运是不可知的,他认为只有清醒认识这个问题,自己虽然在小船中游荡,但已经成为仙人一般了。

宋治平四年(1067年),欧阳修由京城移知亳州,在这里工作期间,欧阳修始终保持一颗悲悯之心,他仍然在这里忘情山水,品味人间美食,“若无颍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均寄托着他恬淡、真情的民间生活愿望。施培毅认为,这一时期欧阳修虽然身居地方XX,但他“早已心游家园了”,从牢笼中解脱出来,他已经真正获得了自由。

而对于欧阳修而言,贬谪似乎已不是“无妄之灾”,反而成了人生中的一场难得际遇,让他在迷茫苦闷中,再次萌生出全新的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他所经历的的贬谪之地,不再是他临时待过的一个地方,而是成了他精神上的再生之地。通过贬谪之地的风水所养,成就了欧阳修的内心所修,是他能够成为在困境中不断涅槃重生的“达者”,而他的对于一次次贬谪的每一次心态变化,绽放出了属于他自己超然于世的达观。

 四、时势造英雄,欧阳修与苏轼共承一脉的达观

  (一)同样遭遇贬谪的人生经历上的达观

苏东坡也是宋朝一“大文豪”。他和欧阳修有着相似的经历,苏轼还曾经被贬到现在的海南岛,当时那里是还未开发的土地,到处人迹罕至,荒凉无比。而欧阳修的超然态度,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此期间,他也模仿欧阳修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比如《食荔枝二首》中“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此类名篇佳作,大多数是这一时期写出来的。苏轼是欧阳修的门徒,他的思想和行为深受欧阳修影响。在他的身上也充分展示了儒家思想的烙印,而他的仕途波折也和欧阳修大体相同,虽然在朝廷上屡遭打击,但他初心不改,仍然不忘报效朝廷。当任杭州通判时,苏轼致力于诗词的创作。杭州的山水非常别致,他吸取欧阳的风格特点,以游赏为内容写下了许多的经典名篇。其后,他虽然多次遭受朝廷重臣的排挤,但无论到哪他寄情于山水,醉心大自然的思想却传承了下来,游赏大自然美景,放浪于大自然间,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力量。

(二)作品上,同样豪放寄情山水的达观

欧阳修和苏轼都是诗词创作的大家,他们都能让自己的词雅俗共赏,别有一番韵味,而且他们都把诗词作为排解内心苦闷的方式和力量,只因他们经常保持一颗平常心,以超出常人的豁达和宽广胸怀去看待世界的不公,他们的作品无形中造就了一种超然脱俗的气势,这种气势又让他们的词具有与众不同的情怀。比如,欧阳修曾经写过一首《朝中措》。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表面上看他是在写山水,实际上他并非真的只写山水,描写山水只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情怀和思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寄情山水,都在通篇的巧妙构思中。可说是,他的诗词韵味、气质和情怀缺一不可。而“平山栏槛倚睛空,山色有无中”是其中的名句,这句气势非常雄伟,是作者豪放情怀中尽显苍凉韵味的代表作之一。苏轼的词有一种旷达之风,豪放之情。有一次,苏轼来到扬州平山堂,想起自己的恩师曾经在这里工作,他亲手写了“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的句子[8]由此可见,苏轼对欧阳修的崇敬和模仿,尤其对欧阳修词风韵味的学习,向往之情。此外,苏轼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非常细致,这和欧阳修也有一致性“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在这里,作者把溪水、沙路、杜鹃等都写的如诗如画,真真切切描摹出了一幅非常宁静的画面。然而,自古以来杜鹃叫声都是悲凉的,它容易让人生愁,而作者此时的心态虽然有悲凉的意思,但总体来说是向上的。他以溪水来比喻事物有发展变化,因此人生在世不能只为了自己的白发而伤感。当时,苏轼在仕途上多次遭受打击,生活也非常艰苦,但词中体现的却是他“但令人饱我无愁”[9]的宽广胸怀。他以放眼域内的胸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表现出一个文学泰斗的乐观人生与高尚情怀。

(三)苏轼的达观与欧阳修达观的异同

在性格和处世方式上,苏轼和欧阳修也有一些差异,欧阳修往往是借景为自己进行情绪释放,因此他的词没有多少消极情绪,并展示出一种豪放风格;苏轼往往是借景阐释哲理,表达内心的旷放。欧阳修的词以抒情写景为主,而极少展示哲理成分;而苏轼的词则除了写景抒情之外,往往直写自己的想法和抱负。[10]苏轼在西湖时,曾写也《玉楼春》一首。在题目中便写了“次欧云西湖韵”。由此可见,苏轼对欧阳修的敬佩和模仿。在苏轼的词中,有对人生的有苦短和世界永恒的深刻感受;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哲理层面的思考和理解,有自己身处逆境的旷达情怀;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式的遥望宇宙,探索自然奥秘的空灵想象。

不可否认的是,苏轼的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欧阳修风格的影响,但他同时也有自己的创新和发展,苏轼的风格和旷达情怀,是欧阳修达观心态的继承和延伸,更体现了欧阳修达观诗风对后世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结论

欧阳修达观应对人生的现实意义:

从文学层面来看,欧阳修,他是清醒自由的,但从国家层面来看,他又甘愿在朝堂上几度沉浮。人生的道路虽然有时候是本人无法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总是悲苦的,真正的智慧人生不是千方百计逃避苦难,而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并能在怀才不遇的旅途中放松心情,享受人生的美好。

欧阳修对人生理想的顽强坚守也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欧阳修敢于推动政治改革,对朝廷的阴暗面开刀,在被贬之后他仍然胸怀天下,时刻关注局势变化,一心为朝廷的革新与富强而出计献力。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中,有许多人无法真正理解挫折的意义,心胸狭窄,不堪逆境折磨而选择了自暴自弃。在挫折面前,不妨静下心来认真品读欧阳修,学习他笑看人生风云的豁达态度,学习他走出人生困局的智慧与才华,在人生的道路上重新树立奋斗的信念,扬起自己远大的理想风帆,不惧人生中的任何风浪,通过努力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磊.一代文宗——欧阳修[J],《作文通讯》,2021,(02):67-70.

[2]本刊综合.“达者”欧阳修:心向自由,身兼天下[J],记者观察.2020,(31):90-95.

[3]霄羽.欧阳修:即使天塌下来也要带着微笑[J].《风流一代》,2020(32):20-21.

[4]王魁星.于平淡中见豁达——欧阳修《戏答元珍》简析[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21,(01):22-23.

[5]范宝承.披文入情察人之魂——从《醉翁亭记》看欧阳修[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2-136.

[6]陈思瑾.欧阳修颍州时期文学创作及其影响[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2):71-75.

[7]施培毅选注.欧阳修诗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1-5.

[8]刘德清.欧阳修论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东坡词论从[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10]韩珊珊.欧翁领路人,疏隽开子瞻:浅析欧阳修对苏轼词风的影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

 致谢

时光飞逝,四年大学生活稍纵即逝。在这短暂而充实的四年中,我得到了老师、同学和朋友的热切关怀和真诚帮助。在学位论文完成之际,我想要向在大学生活中所有给予过我帮助和鼓励的人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对我的悉心教导。从论文的选题、构思、撰写到最终的定稿,老师都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以四两拨千斤的话语,让我获益匪浅,十分感谢老师的及时解答。同时我也很欣赏老师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学术的钻研精神和严谨的学风,这些都是值得我去终身学习的。

其次,感谢全体领导和老师,多亏他们的教育和关怀,我学到了专业的知识,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最后,感谢我的同学们在我撰写论文时给我的肯定和鼓励,正是因为他们我才能充实的度过每一个的日日夜夜,完成这四年的学业。

毕业在即,希望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铭记师长们的教诲,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及时勉励,不断精进,无限进步。

欧阳修诗文中的达观新探

欧阳修诗文中的达观新探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11月2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1345.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11月25日
Next 2023年11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