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叠音词的应用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基于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隽永自然的比兴技法以及重章叠句的民歌,陶染了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而且在诗歌的语言应用上也是独具风格。其中叠音词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诗经》的一大重要语言特色,不仅可以从侧面充分反映和体现出先秦时期汉语诗歌双音化的语言特点,同时对于增强先秦时期诗歌的情感和表达语言效果、营造和美化诗歌的意境、增强诗歌韵律上的美感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深刻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以《诗经》为研究样本,聚焦于叠音词的语义功能和实际运用展开全面研究。

关键词:《诗经》,叠音词,分类,语法,艺术

绪论

叠音词也被称之为“重文”、“重言”,具体是指由相同音节重叠而构成的词语。这种叠音词的使用能极大地加强我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感应,它使我们的听觉感觉到回环复沓和声音表达的美,叠音词也可以通过表达渴望和悲伤的声音来传递情感。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这种叠音词的方法和含义来表达真切的情感。《诗经》中记载了宏大的叠音词种类和数量,绚丽多姿的四言诗和叠音词的广泛应用,为后世的墨客和文人学子研究提供了卓殊的文学语言,特别是为近现代诗歌文学语言的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范式,其意义和影响也自然是十分深远的。自《诗经》往后,我国许多民族乃至历代杰出的诗歌文学家都从中汲取了叠音词的营养,不少鲜活自然、俊美动人的四言诗和叠音词生生不息地被广泛应用到了诗篇中,展现了很多描情写意摹貌的经典名篇和佳句,从汉魏六朝时期琅琅上口的乐府民歌、文人诗,到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及元曲,不胜枚举。《诗经》中许多的叠音词语在历经几千年以后,至今仍然被活泛在一部分人们的日常使用语言中,如”赳赳、滚滚、奕奕”等;一部分诗歌中带有这些叠音词的四言诗句成为常用的成语、俗谚,如”白发苍苍、兢兢业业、忧心忡忡、信誓旦旦、战战兢兢”等,探究《诗经》的语言,可以有效的分析和揭示个别现代传统汉语叠音词语的源流和发展。《诗经》中记载的叠音词具体训释研究的起源最早可以回溯到汉代,对于《诗经》中叠音词研究的著述《毛诗故训传》中就已记载了许多叠音词的具体意义,《尔雅》还专门为《诗经》中的重叠词设立了同义评点,徐慎的《说文解字》也广地泛引用了《诗经》中重叠词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其意义。后世训诂学家在阐述叠音词方面给予高度重视和重点关注。直至明末清初学者们已经开始广泛地着眼于对《诗经》中叠音词的分类、功能、特征和词义展开深入研究和系统诠释,为叠音词研究提供大量真知灼见,基于此基础之上,许多的学者充分结合现代中国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对《诗经》中叠音词的运用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其结构分类与语义的新的知识点和见解,使我们愈发清晰明了的理解和认识了《诗经》语言中的各类叠音词。但目前大部分学者对《诗经》中的叠音词的研究多数还是集中于以邵晋涵先生主要代表的《诗经》中叠音词的结构分类是叠音合成词还是叠音单纯词,对于叠音词在《诗经》中如何充当任语法功能以及语义功能少有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将在充分借鉴前人的语言学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调查法及结合现代文献语言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和实证,进一步的探析叠音词在《诗经》中的分类以及其功能。这一类语言学课题的研究与提出有利于全面系统和综合的深入分析《诗经》中叠音词的结构以及运用,同时对于进一步的理解这些叠音词在其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结构以及运用也是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辅助作用。

 

《诗经》被视为孕育我国诗歌文化的温床,在我国璀璨绚烂的文化中具权威地位。《诗经》中极富特色的语言运用赋予其崇高的艺术成就,其中,叠音词广泛出现在《诗经》的各个篇章中。根据已有的统计结果显示,《诗经》共有305篇,出现叠音词的作品篇数就达到189篇。鉴于此,研究《诗经中》叠音词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现象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诗经》中叠音词结构分类

邵晋涵先生对《诗经》中叠音词类型的划分,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按照叠音词单字所代表的寄义与构成它整体叠音词词义的联系,将叠音词总的分为以下两大类:一类是”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通俗来说是单字字义与所构成叠音词整体词义相同;另一类为”单举其文即异义者”,通俗来讲就是单拿出其中一个字的含义与所构成的叠音词的整体词义并不相同。【1】赵克勤先生在此基础上将两类称之为”叠词”和”叠字”,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叠词”是指词汇短语经过变换而构成的合成词,而”叠字”是指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一般来说,如果组成叠音词的两个单音词字的结构、读音、含义完全相同,它就称之为”叠音合成词”,若构成叠音词的单字音节相同,且只存在1个语素,此时将叠音词定义为“叠音单纯词””。

(一)《诗经》中的叠音单纯词

所谓“叠音单纯词”是指由两个形状、声音、意义相同但只有一个语素的单音节词组成的单纯词。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出现在《诗经》中的叠音词有48%为叠音单纯词。根据学者对叠音单纯词的既定认知,叠音单纯词中包含2个发音、语义一致的单词,但二者只代表2个音节,与叠音词所构成的实际意义无直接关联”①就《诗经》中对叠音单纯词的实际运用方式来看,却与这一既有认知存在矛盾之处。

《诗经》中叠音词的应用

《诗经》中叠音词的应用

《诗经》叠音单纯词根据其构词方法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按照“依声托事”的方式对现代语言中不存在对应单字的叠音词进行准确的记录。换而言之,由于语言中所出现的叠音单纯词不存在与其基本词义相对应的文字,此时用一个与声音相似或接近的词来表示它,举例说明:

敖敖:《诗•卫风・硕人》:“硕人敖敖”。【3】(P76)《毛传》:“敖敖,修长高大貌。”【4】而《说文・出部》:“敖,出游也。”【5】(P591)

根据“敖”是“邀”之本字,对【auau】一词的读音进行标示,此时“敖”的词义并不指人肢体上的修长、伟岸。

旦旦:《诗•卫风•氓》:“信誓旦旦。”【3】(81)郑笺:“言其恳恻款诚。”【6】

在此处,旦被通译为人诚恳认真的样子。“旦”的原字义为日出,此时用于对【tantan】一词的读音进行标示,旦字的单词义与“恳切、坦诚”无直接关联。

由上可知,构成叠音词的单字在叠音词中作作为音节存在,其所具备的字义不复存在,由此出现“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义”的情况。

第二种是专门设计单字,来实现对叠音词音义的描述和记录,举例说明:

怲怲:《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怲怲。”【3】怲,释训曰,怲怲、忧也。毛传曰,怲怲、忧盛满也。怲怲与彭彭音义同,故云忧盛满。《说文・心部》:”怲,忧也,从心,丙声,兵永切,古音在十部,读如旁。从心丙声。《诗》曰:’忧心怲怲。’”【5】

粼粼:《诗・唐风・扬之水》:”扬之水,白石粼粼。”【3】毛传曰,粼粼,清澈也。【8】《说文・巜部》:”水生厓石间粼粼也,从巜,粦声。”【5】根据“粼”的原意,它指的是清澈的水的颜色和外观。

上述的例子说明汉语中的”怲”、”粼”等叠音单字,在《诗经》及先秦时期的其他典籍中出现的方式均为重叠,由于并未对其进行详尽的记录和单独的运用, 因此此类叠音单字不作为独立的单音词存在。叠音单纯词的语素为唯一的,而此类叠音单字的语素也是唯一的。而二者的差异在于后者所构成的单字字义存在的功能仅在于对其构成的叠音单纯词进行记录。根据学者许慎的研究结果可知,在推测单字所构成的叠音词词义时,可将单字的形状、语言结构和实际涵义作为切入点。由此可知,此类构成叠音单纯词的单字除去具备音节意义外,还同时兼具2个音节传达语义的功能,其单字字义和叠音词的词义间存在血肉联系,否之则无法衍生出与其叠音词单字词义存在逻辑关联的意义。

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可知,2个相同音节对应1个语素是叠音单纯词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其中,单字可能是假借语义或记录叠音词词义而产生的;前者中的单字字义与叠音单纯词的整体词义间无直接关联,而后者则与叠音词的整体词义存在血肉联系。

(二)《诗经》中的叠音合成词

叠音合成词是指由相同音节、语义和发音的单音音节以及2个语素共同构成的叠音词。根据笔者的统计结果显示,《诗经》中出现的叠音词中有52%为叠音合成词,举例说明:

惴惴:《诗・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3】毛传曰,惴惴,惧也。【9】《魏书‧阳固传》:“心惴惴而慄慄兮,若临深而履薄。”苏轼《秦始皇帝论》:“与禽兽争一旦之命,惴惴焉,朝不谋夕。赵歧注:”惴,惧也。”所以,”惴惴”意思与”惴”相同。

悄悄:《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3】辛弃疾《踏莎行》:“吾道悠悠,忧心悄悄。”蔡邕 《司空临晋侯杨公碑》:“忧愠悄悄,形于容色。”《说文・心部》:“悄,忧也。又《诗・陈风・月出》:”劳心悄兮。”【5】所以”悄悄”意义与”悄”相同。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意义与构成单词的单音节词的意义相同是叠音合成词的基本特征,它实际上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同时又是包含不同语素的复合词。

在《诗经》出现的叠音合成词一般为历史典籍中出现的遗留词和常用词,对其进行识别的难度较低。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些词的引申义在现代语言中鲜少出现,因此对其进行掌握的难度较高。举例说明:“矫矫”(盘根错节的样子)、“芃芃”(郁郁葱葱的样子)、“筏筏”(飘扬的旗子的样子)、“芃芃”(郁郁葱葱的样子)。

需要指出的是,《诗经》中的一些叠音合成词虽然有自己的字义,但选择一些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例如:

明明:《诗・鲁颂・有駜》:”夙夜在公,在公明明。”【3】按”明明”通”勉勉”。马瑞辰通释:“在公明明,犹言在公勉勉也。”

养养:《诗・邶风・二子乘舟》:”愿言思子,中心在于养养。”【3】毛传曰,养养然忧,不知所定。”马瑞辰通释:“《尔雅·释詁》、《説文》曰:‘恙,忧也。’养与洋皆当为恙之假借。”黄中黄《沉荩》:“恨不即时扰乱满清之全局,组织新XX以代之。才常之设心既如是,而藎尤养养动于心,不能自己。”

以通假字形式出现的叠音合成词,其单字字义与叠音词的整体词义完全不同,且不存在逻辑联系,与单拿出其中一个字的含义与所构成的叠音词的整体词义并不相同的叠音单纯词存在高度一致性。为避免二者的混淆,需要对其本字字义进行考察。

二、《诗经》中叠音词的词性及语法功能

(一)词性

对《诗经》中叠音词词性的分析和判断,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由郭锡良先生提出,他指出《诗经》中出现的叠音词均可视为形容词;第二种观点由向锡先生提出,按照他的观点,《诗经》中出现的叠音词兼具形容词、动词、名词等多种词性。他们粗略地指出,《诗经》中大多数叠音词是形容词,只有五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五个叠音动词指的是”处处”、”吉吉”、”语语”、宿宿”、”信信”,名词为“燕燕”。

按照郭锡的观点,《诗经》出现的叠音词共有353个,均属于状态形容词的范畴。向锡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诠释,并对重叠造词的原因进行推测,其中之一可能是现代汉语修辞和造词的需要。通过将“燕”与“燕”重叠构成,可以直接将句子统一为四言句,这与下文句子相匹配。与此同时,《诗经》中的重叠构词可能还与方言存在一定关联。按照向锡的分析,现代汉语中重复单字构成完整词语的现象屡见不鲜。与此同时,重叠式“燕燕”在其他古籍中也有充分的证据,如《汉书·外七传》中就有这样的童谣:“燕燕,尾涎涎。”

虽然《诗经》中的叠音词以形容词为主要词性,但也存在词性为动词和名词的叠音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向锡先生的研究成果,将对以下不同方面展开分析:首先,按照向锡的提法,《诗经》中六个叠音词的意义与语境相匹配。举例说明,诗经中先后出现4次“采采”。其中,出现在“采采衣服”、“蒹葭采采”中的“采采”词性为形容词,而在“采采卷耳”中的采采则作为动词,从而实现上下文语境的联系。这首诗的意思是妻子思念远方的丈夫,这样解释显示了诗歌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意义。为了深刻诠释主人公在才在采摘过程中中的犹豫不决、彷徨失措,“采采卷耳”不应翻译成“长势旺盛的卷耳”,而应当翻译为“反复的采撷,却始终无法把手中的箩筐装满”的人,先秦时代其他的诗经文献中双音节形容词寥寥无几。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形容词。由此可知,先秦时期对语言的运用存在错综复杂的特征,且呈现出不断创新的趋势。此时可以更为灵活和开拓的视野来看待《诗经》中出现的六个叠音词;第三,自向锡先生肯定诗经中叠音词的动词词性和名词词性以来,语言学研究的学者相继在诗经中发现“哀哀父母”、“子子孙孙”等动词性叠音词和和名词性叠音词。因此,在分析和统计重复的单词在《诗经》中,本文认为,重复的单词的词性在《诗经》不能简单地分为形容词,应该尽可能丰富,如动词和名词的词性,以便更好地反映它的意义和时代的特征。

(1)形容词性叠音词

这类叠音词数目最多,占《诗经》叠音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描写对象十分广泛。

描写人的,如:硕人俣俣,公庭万舞。(《邶风・简兮》)【3】“俣俣”在《诗经词典》中译为:魁梧健美的样子。

描写动物的,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小雅・鹿鸣》)【3】朱熹《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描写景物的,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小雅・采薇》)【3】“依依”在《诗经词典》中译为: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2)动词性叠音词

现代语法学认为,这类词是动词的重叠。然而,根据“重言”或“叠字”,这种词也可以说是重叠词。动词重叠在《诗经》中偶尔出现,其主要功能是表现动作的连续性。如:

采采卷耳,不盈顷箧。(《周南•卷耳》)【3】“采采”在《诗经词典》中译为:采了又采。

(3)名词性叠音词

叠音名词这类词是名词的重叠,也可以说是名词性的叠音词,在《诗经》中出现次数很少,如: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邶风・燕燕》)【3】(P34)“燕燕”在《诗经词典》中译为:燕子。

(二)语法功能

判断一个词作为一种语法功能作用于句子,不仅要看句子的形式和位置,还要准确地结合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和思考,要想真正做到实现对于语法结构和语义的全方位验证,就不能够以联系上下文的形式,将书面结构相同的叠音词归于一类语法功能。举例说明,在《召南·小星》中出现的“肃肃宵征”中的叠音词是指一个人快速的行走,其句子成分为状语;而在《周南·兔置》中出现的“肃肃宵征”则是指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状态,其句子成分为定语。在这两首诗歌中的叠音词格式相同、性质一致,但结合其上下文语境可知,二者的语法功能和句意存在鲜明的差异。

(1)充当主语

叠音词可作为主语成分。其中,《邶风・燕燕》出现的叠音词“燕燕于飞”,此处用于指代一种对燕子的亲昵称呼。而在《小雅・楚茨》中出现的子子孙孙,勿替引之【3】则可以翻译为希望子孙后代能够延沿袭传统习俗和礼仪传统。

(2)充当谓语

叠音词可作为句子的谓语。其结构存在BCAA和AABC两种结构,在诗经中大量出现以叠音词作为谓语的范例。举例说明,在《陈风•泽陂》出现的中心悁悁,其意思是指内心的惶恐恐惧;而在《豳风・七月》中出现的春日迟迟,其意思是指春日的太阳较晚才落下;出现在《豳风・东山》中的輿輿者邘用于形容春日蚕蛹卷曲蠕动的形态;出现在《鄘风・鹑之奔奔》中的“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中出现两个叠音词,分别为奔奔和疆疆,二者均指雌鸟与雄鸟在天空中相伴相随的飞翔;出现在《周南•芣苢》中的采采芣苢,类似于劳动口号的节奏,可直接翻译为“人们反复不停的采芣苢”。

(3)充当定语

叠音词可作为句子的定语存在。所形成的句子结构为AACD。出现在《曹风・蜉蝣》中的诗句“采采衣服”,其中的叠音词用于形容服饰的华贵和多彩。出现在《大雅・旱麓》中的诗句“莫莫葛藟”则用于形容茫茫无际,是对葛藟进行修饰的定语。出现在《周南•兔置》中的赳赳武夫,赳赳作为武夫的形容词,用于展示其英姿勃发、威武高大的样子。

(4)充当状语

叠音词可作为句子的状语成分存在。所形成的句式结构为CDAA、AACD。其中,出现在《豳风・七月》中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此处的叠音词是指凿动冰面的声音。出现在《小雅・伐木》中的诗句“伐木丁丁”作为伐木这一动词的状语,用于形容伐木工作所产生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出现在《小雅・斯干》中的诗句“约之阁阁”“椓之橐橐”虽然同样采取D之AA的结构,但二者书写格式的含义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之”在剧中均扮演着状语代词的角色,分别用于指代绳子和墙土,而两个动词的意思则分别为约束、夯实等,由此可将其句式结构转化为“阁阁约之”、“橐橐椓之”,所代表的意思分别为拉紧绳索、夯实墙土。出现在《诗经》中的叠音词一般可位于句子的不同位置,存在形容词、名词等不同词性,可作为谓语、定语等不同成分存在,鲜少出现作为主语的叠音词。

三、《诗经》中叠音词的艺术功用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论及古典中国诗歌的叠音艺术时:”是以叠音为诗人感物,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诗人之采附声,亦与诗人随心而徘徊。故灼灼壮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瀌瀌拟风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他举叠音词六例,从”写气图貌”、”属采附声”等角度推析,叠音词最鲜明的作用其实在于摹景状物,拟声绘形。据此,本文略将《诗经》中的叠音词分为以下三类。

(一)拟声

在音乐化的中国古代,诗与乐融为一体,注重节奏感和音乐的韵律美。拟声的主要目的是描写和模拟自然物发出的各种声音,使诗人具有真实的听觉,使景物具有声音性和生动性。在《诗经》中,叠音词被广泛用于描述和模拟自然界万物的节奏和声音。可以看出,这种艺术手法在当时已经成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丰富文化认知。

(1)模拟风雨山水等自然界的声音

在《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模拟大自然声音的叠音词。无论是模拟风雨雷电之声,还是模拟自然山水之声,使用叠音词可以使语言表达变得具体形象、感情充沛,达到自然的节奏感和复沓感。例如:出现在《小雅・古风》中的诗句“习习谷风,维风及雨”,此处所使用的叠音词用于展示风声的此起彼伏,在风雨缠绵的恶劣环境下,一名弃妇内心的哀伤与痛苦显露无疑。而“虺虺其雷”用于描绘沉闷而可怖的打雷声,让读者不由地联想到雷雨交加、天地昏暗的精心画面。出现在《小雅・蓼莪》中的诗句“南山烈烈,飄风发发。”(《小雅・蓼莪》)【3】中”发发”为大风的呼啸声,”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郑风・风雨》)【3】中的”潇潇”则指的是风雨骤急之声。

(2)模拟飞禽走兽等动物的声音

《诗经》运用多种叠音词来模拟各种动物的鸣叫的声音,模拟的对象包括鸟类、昆虫、野兽等,生动逼真的叠音词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真实的声音。

出现在《周南・关雎》中的诗句“关关雎鸩,在河之洲【3】所运用的叠音词是指在河州边盘旋和栖息的雎鸠声声和鸣,让男人联想到身姿绰约、美好艳丽的女子。出现在《郑风・风雨》中的诗句“风雨凄凄,鸡鸣喈喈”,其对叠音词的运用用于展示鸡鸣叫的声音,在风雨缠绵的恶劣天气下,乡舍里的家禽尖锐而惊慌的鸣叫,而被凄风苦雨所困扰的女子心中却满是喜悦之情,她盼望在风雨之中见到自己的母亲和倾慕之人。在狂风骤雨中鸡群的鸣叫声在她来看,充满了欢欣鼓舞的气味。

出现在《召南・草虫》的诗句“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此处对叠音词的运用描绘了万物凋谢的秋天草虫独自哀鸣的景象,秋天的悲伤凋零,和草虫的声声哀叹让妇人们的心中充满惆怅和悲伤之情,因与丈夫的分离而满是思念。出现在《小雅・鹿鸣》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此处的叠音词用于形容小鹿悦耳的叫声。根据朱熹对《诗经》的注解,“呦呦”本意是形容动物间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在辽阔而安静的原野中,群鹿悠闲的啃噬着苹草,悦耳而悠长的叫声在原野中回荡,由此奠定诗歌优美、和谐的基调。在《小雅・小弁》中出现的诗句“菀彼柳斯,鸣蜩嘒嘒”,通过叠音词来描绘急促而聒噪的蝉声,由此呈现出热闹非凡的景象。

(3)模拟人及其行为发出的声音

除去模仿动物的声音中,诗经中部分诗歌还通过叠音词来模仿和描绘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声音。如《王风•大车》中出现的诗句“大车槛槛,毳衣如菼”以及“大车啍啍,毳衣如璊”,第一个叠音词用于描绘马车在迅速飞驰过程中所产生的声响,让人感觉到汹涌澎湃,第二个叠音词则用于描绘马车在缓慢行驶时碾压路面的声音,让人感觉沉闷不适,从而生动的展现诗歌中人物在恋爱过程中的心潮翻涌与痛苦不安。在《周颂・执竞》中出现的“钟鼓喤喤,磬莞将将”则通过叠音词来描绘钟鼓等祭祀乐器的铿锵有声,用于烘托祭祀现场的沉重、庄严与肃穆。诗歌中重复运用叠音词来延长诗歌的韵律,由此赋予其悠扬深远的情感基调。

(二)绘形

在《诗经》中,叠音词被广泛用于描写生活中的山川、风、花、雨、雪等景物。它们细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特定的形象、神态和表情,使人仿若如临其境。

(1)描绘自然现象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河水和大自然之貌的诗句,因此也出现大量通过叠音词来描述自然风光恢弘与壮阔的现象,如《卫风·硕人》中出现的“河水洋洋”、《卫风、氓》中出现的“汤汤”、《邶风・新台》的“河水浼浼”等。其中,《卫风·竹竿》中存在诗句“淇水滺滺,桧楫松舟”,此处的叠音词用于形容水静静流淌的状状态;《小雅・瞻彼洛矣》存在诗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此处的叠音词用于形容水的深邃广袤。以上叠音词多用于对水的流动形态、声音进行形容和修饰,在描摹声音、外观等过程中采用不同手法,从而彰显出水势的差异,如平静缓慢的河流、奔腾汹涌的江河等,诗歌引入叠音词这一特殊的表现手法,激发读者身心产生共鸣,此时产生深刻的印象,并联系自身的身体和心灵进行主观上的想象,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特殊场景中和时空中,产生身临其境、酣畅淋漓的体验,由此对自然的伟力、生命的绵延不止而产生敬畏与崇敬之心。

(2)描绘花草树木

《诗经》中也曾记载有大量的描写当地花草树木的茂盛景象。在《王风・黍离》存在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此处的叠音词用于展示稻谷生长的繁茂与旺盛;在秦风•蒹葭》中存在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处的叠音词同样用于描绘描绘蒹葭茂盛生长的形态,而在下文中出现的“蒹葭采采”、“蒹葭萋萋”等则描绘出蒹葭在不同时间段的生长形态。由上可知,叠音词是形容植物茂盛的重要手法,依托差异化的叠音词能够展现出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充满变化的形态。

叠音词用于描摹花、石。在《周南·桃夭》中就有着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中,第一个叠音词用于形容桃花盛开时茂盛蓬勃的形态,而第二个叠音词则用于形容春日桃花的娇艳与动人。在《小雅·采薇》中出现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其通过叠音词来展现弱柳扶风的婀娜万千,在细雨绵绵、 大雪沉沉的归来之时,回忆起戌卒出征时随风摇摆的春日杨柳,心中满是物是人非的悲戚。在上述内容中,笔者结合具体案例对诗经中叠音词的用法进行说明。由上可知,诗经中的叠音词与自然存在紧密联系,以细腻的笔触、充沛的情感去展示大千世界中草木、 花石的形态。水流的激荡缠绵、婉转平静,花草树木的繁盛蓬勃,以及一切来自于客观世界变化多端的自然景象,均透过叠音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情,在他们内心激起最深的涟漪,从中深刻感受和体会到了这一大千自然世界中万物的成长、衰落与死亡。形态各异的自然景观对读者的视觉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并赋予读者和谐、统一的体验,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和情感特征。

(三)刻画人物神态及心理活动

除去描绘自然景象外,《诗经》中还存在大量用叠音词用于描绘人的样貌神态、肢体动作和心理活动,用于帮助读者更为直观、深刻地理解诗歌中不同的人物形象、情感特色和思想观念。

(1)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

描写诗歌中人物的形态和特征的诗词有很多。举例说明,在《周南・兔置》存在的诗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此处叠音词用于展示一个人孔武有力、威严高大。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脑海中即可浮现武士捍卫国家、奔赴战场时的英姿勃发,并由此理解诗人对武士的赞叹和敬佩。

除去描绘人物形态,诗歌中还存在大量用于描绘人神情的叠音词。如唐风•蟋蟀》中存在的诗句“良士瞿瞿”,用于描绘妇人对良人小心翼翼、行事谨慎的状态。《小雅・宾之初筵》中存在的诗句“温温其恭”,此处的叠音词用于形容妇人在觥筹交错的宴席上严格的恪守君臣父纲,所展现出恭敬是从的神情;《小雅・巷伯》中出现的诗句“骄人好好”,此处的叠音词用于展示妇人得志时喜不自胜的神情;《卫风・氓》中存在的诗句“氓之蚩蚩”,通过叠音词来描绘农民笑容满面、憨态可掬的神情;《周南・苹苢》中存在的诗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运用叠音词来展示人们重复不停的采摘动作,由此形成类似于“劳动号子”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让读者产生轻快愉悦的体验,感受到妇女辛勤劳动、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

诗经中通过运用叠音词来塑造和描绘人物,彰显出诗歌中不同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借助丰富多变的动作描写和神态刻画来提升主人公形象的饱满度,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一类,运用叠音词来描写忧伤、恐惧、悲哀等负面情绪。在《召南・草虫》中出现的诗句“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运用叠音词来展现人的惴惴不安、心绪不宁。而这一句诗的后文中则通过“忱心惙惙”来展示诗人因无法和心上人相聚的凝重和悲伤。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原有的烦躁不安、寂寞难耐,逐步演变为担忧害怕、悲伤恐惧。第二类,除去描写诗人的愁绪和弃妇的哀怨外,叠音词还可以用于表现诗人的家国情怀,对动荡政局的不安和担忧。在《王风・黍离》中出现的诗句“行迈靡靡,中心摇摇”,通过叠音词来书法诗人心中的苦闷压抑,其思想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澎湃,并最终产生震撼人心的文字效果,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国家行将就木时所产生的悲凉之情。

上述诗歌中对叠音词的运用,让人真切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不同的叠词烘托和刻画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仅寥寥数语,就能够巧妙而精准的描绘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内心世界,并带给读者别具一格的人物鲜活感。

结语

本文对《诗经》中叠音词的结构分类、语法功能和艺术功能进行了综合分析,一方面体现了《诗经》中叠音词的巧妙运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义。除此之外,《诗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诗歌总集,涉及军事、政治、劳动、爱情、婚姻等诸多方面,鲜明地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风格。因此,研究先秦语言,《诗经》是一扇不可忽视、必须经过的大门。《诗经》叠音词的使用为先秦语言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口。在先秦时期并未出现系统的语言学,缺乏研究语言的专用方法和典型性的成果。但在先秦时期,仍然存在着非自觉的语言研究和非自觉的研究成果,即《诗经》和《诗经》所体现的语言思想。千百年来,《诗经》中的许多叠音词仍在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如神采奕奕、落木萧萧、滔滔不绝、战战兢兢、悲悲戚戚等。部分诗句的字词出现轻微的变动,如《曹风·蜉蝣》中所出现的衣裳楚楚,在现代语言中转变为衣冠楚楚。在《小雅·角弓》中出现的绰绰有裕,转变为绰绰有余;在《诗经·唐风·杕杜》中出现的独行踽踽,其字词顺序发生颠倒,转变为踽踽独行。与此同时,部分叠音词的词义也发生相应变化。如《周南·桃天》中的“桃之夭夭”,在现代社会中的语境中常被引申为“逃之夭夭”,二者的词义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诗经》叠音词,可以很好的揭示部分先秦语言的传承现象。

参考文献

[1]邵晋涵.尔雅正义(上中下)/十三经清人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12月:卷六十六.

[2]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54页.

[3]王秀梅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

[4]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卷六.

[5]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7月.

[6]李学勤.毛诗正义 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卷二十一.

[7]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卷十三.

[8]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卷七.

[9]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3月,卷八.

[11]王引之.经义述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10月;卷三十.

[12]陈奂.诗毛氏传疏[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8年12月.

[13]向熹.诗经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14]何倩怡.浅析叠音词在《诗经》中“拟声状物”的运用[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第56页.

[15]郭珑.诗经叠音词新探[J].《哲学社会科学报》,2000年第二期:第49页.

《诗经》中叠音词的应用

《诗经》中叠音词的应用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30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7777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1月30日
Next 2022年12月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