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哲学思想

摘要:文学与哲学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割舍的。文学是哲学的一种体现。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单纯朴实,给人一种美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边城》这部充满湘西风土人情的七万字长诗。在此,笔者想通过研究《边城》中沈从文所透露的哲学思想。作者一生崇尚自然,敬畏生命。从边城这个桃花源式的社会中,处处透露其生命哲学的观点。本文主要通过儒家,道家,佛家和西方的哲学思想这四个方面来探讨沈从文的人生哲学,让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宁静、心灵的洗礼的同时对于现代浮躁生活的反思。

 关键词:哲学;生命观;《边城》

  一、引言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之作,沈先生通过描绘边城美好的世界表达内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含蓄的透露着理想与现实对比的悲凉。在这理想的世界中,诉说着茶峒小镇故事,像一首优美的抒情诗,风景优美的如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边城读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人性之美和风俗之美。边疆人诚实、朴实、热情和团结。

沈从文通过描绘着美丽的乌托邦世界,隐含着中国传统的为人处世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表现着西方对人自身反思的哲学思想。此外,它还体现在《边城》的文字、风情和优美的景色中。这些也不例外,都给了我们美感。本文从多个角度提出论证,使“边城”之美更为直观。许多路要自己走,才能知道迂回曲折,许多故事只有在能感受到人的触摸之前才能被反复阅读。读过多次《边城》,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但最直观和深刻的是故事中发生的小世界向你展示一切美好。,纯粹得背后却给人有种莫名的辛酸感。令人不得反复思考时代在进步,而生命的该如何完整。

在二十一世纪,它是怎样找到的,也找不到这样的纯洁而不染世俗的地方。沈从文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是北京学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这项工作是支撑他建立的湘西世界的坚实支柱。通过对湘西宁静、和平、淳朴、民风民俗的描述,对现实生活中古代美德和价值观的消失表示遗憾,并对现代文明中物质物质的泛滥进行了批判。倡导湘西人民的生活方式,努力重建国民的性格和人格。《边城》这一书籍有很多体现哲学思想的地方,本文就从哲学思想的角度进行一一的总结。从这部作品中探讨沈从文先生如水的人生哲学。

 二、沈从文哲学思想形成的由来

  (一)京派作家——沈从文

京派作家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五四”运动后的狭缝中诞生,京派作家是一批学着型文人。他们向往自由,崇尚自然,支持文学的纯粹性,反对文学政治化和商业化。其作品主要描写真、善、美,追求古朴,纯真与人性的善良。沈从文先生是京派作家第一代表人物,同时《边城》也是京派文学的代表之作。其文风淳朴,反映中国乡村底层人民生活的原始风貌。

虽然充满乡土气息的京派文学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况的发展格格不入,受到不少的批评与讽刺。但是回归到文学本身,《边城》这部田园式牧歌却犹显珍贵,绽放异彩。《边城》是沈从文湘西系列的代表之作,其中蕴含着作者浓浓的乡土情结。然而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茶峒山城这个地方无疑是作者幻想而出的乌托邦世界。那里的山民有着纯真的热情和粗犷的性格,主人公翠翠和外公过着宁静的摆渡人的生活,山水优美,给人一种岁月悠长的感觉。

 (二)边城中地方与人物的原型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人,很多读者误以为他笔下的边城是凤凰古城。其实不然,沈先生在故事的开头明确交代了地点。“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条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的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茶峒山城的原型实际是如今的湖南省花垣县。

茶峒小镇位于湖南,贵州,重庆的交界处,沈从文先生也生长于川鄂湘黔的交界之地。湘西独特的秀丽风光闪耀着灵性。正如沈从文的自述一样湘西的柔软却坚韧的水文化对他日后的为人处事和创作风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边城依山傍水,丰富着他的情感,陶冶着他的情操。而另一方面,楚地文化虽然融于传统文化之中,但也作为一个断裂的文化形态与湘西文化相互交融。湘西这片土地给我们保留了活生生的文化原始形态。

故事中清澈如水的女主人公翠翠,是沈从文先生虚构的美好少女的形象。我们不难发现,沈从文先生的其他的多数作品中也描写了好多这类型单纯的少女,塑造了一个个质朴的少女形象。沈先生在《水云》中提到,而翠翠这一形象灵感来源于三个女人,一个是沈从文先生的妻子张兆和,另一个是一次在线铺偶遇的劳动少女和青岛崂山的“一个乡村女子”。作者对于翠翠这一形象倾注了许多的美好情感,她活泼好动,单纯如莲。是作者“爱”与“美”的理想化身。

为什么沈从文先生热衷于在作品中塑造一系列如翠翠一类的少女呢?按照原型批评论学家弗莱的理论:“原型即典型反复出现的有约定意义的意象。”故事中的茶峒山城依山伴水,悠闲宁静的自然环境实则是个世外桃源。而故事中的人物纯真善良,充满着原始淳朴的乡土气息。沈从文先生着墨于描写边城中美好的一切,他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更为突出。塑造的故事越纯洁美好,越与现实的残酷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表达出沈从文对边城生活的渴望之情。

沈从文在水云一文中提到,他写边城的初衷就是想写一点不现实的东西,不需要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他所塑造的桃源世界边城,从中折射出湘西原始的生态美,更突出了充满生命力的完美世界。

 三、崇尚自然与生命的思想

  (一)效法水德,厚德载物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与世无争是道家思想主要内容。水无所不容,顺势而流。《边城》以湘西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在一个美丽的故事的开场白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湘西画卷:“从四川到湖南,有一条东方之路。”。那一条涓涓流淌的碧绿江水承载着这里的风土人情。水承载万物的自然品性体现着道家“以柔克刚”,至柔至善的哲学思想。沈从文的作品处处体现着波澜不惊而水润万物,施不求报的优良品德。在风景秀丽的湘西,一个偏僻的小镇,生活在渡船上两人:爷爷和孙女翠翠,年龄超过七十岁的爷爷,身体还是很健康的,孙女翠翠是一个聪明机灵,天真而不精致的乡村姑娘,是小河边上一个绿色的芽,白色的羊,跟在爷爷后边可爱的人,健康和美丽,性格单纯活泼,纯洁的一尘不染,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祖孙二人以摆渡为业,在水面上过着宁静安详的日子。整天与青山绿水相伴,相依为命,他们乐于助人,安贫乐道,诚实和善良。

绕着山涧,鞠流,大概三百年就要汇入茶河河,如果有人走过山溪,就是一英里到了城市边缘的溶洞。至于小溪的背面,差别不大。二十英尺宽,一张纸做的大床。静静的水或深埋的艾草到达底部,但仍然清澈的河水,你可以数着游在那里的鱼儿。小说中的清澈的河流,水镇的一座山,踩高跷的河街,攀登引缆渡船,故事中的人物与事物与水联合在一起,自然的向前细流。

《边城》中体现了湘西水乡的风土人情,放到现在,《边城》仍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这个喧闹的社会里,或许湘西人的风土人情才是我们需要去借鉴的,内心如水般的平和,少一分浮躁,人与人之间要多一些信任,少一些无畏的争执,面对爱情,我们要去追求那份纯真,保留那份美好。莫有“一时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的遗憾。

(二)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边城》的世界,一切都被宁静、祥和的氛围所笼罩。小说中对这种自在自为人生形式的展现可以称得上俯拾皆是。无论是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还是从老船夫等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抑或从傩送、翠翠、大佬之间的三角恋爱上,都能闪耀出顺其自然的光芒。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点的提出并不仅限于《边城》这一部作品,在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作品中,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自然景物、风貌。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景物、风俗人情的出现并不是作为背景或陪衬,而是前景、主题,是作者在反复地向读者灌输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边城》以其独到的思想认识和艺术表现方式,绘制了一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恢宏画卷。没有欺压,没有鄙俗,没有地位、权势的区别,没有都市小市民的铜臭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爱”。道家的理想中的社会就如这样,人民自由自在的活动,社会自然和谐安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

青山绿水旁,与世隔绝,有着古老而简单的感觉,诗意显得有些神秘。这种气氛的人朴实善良,这里的任何人都很快乐。沈从文成功的展示了一种“美丽、健康、不违背人类生命的形式”。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是居其一焉,清楚地说明了人与万物是平等的。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山傍水而居,“有一个简单而清新的世界”在一个边陲小镇,靠近“乡村社会的田园诗之美”;但是,在这个奇幻的村庄里展现了朴实的泥土乡风。中秋节的时候,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他在月光下的爱情;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到河边,门是锁着的,吊角楼看龙舟比赛,在河里捉鸭子,”任何人谁抓住了鸭。谁将是鸭子的主人;十五;舞龙、舞狮、焰火、鞭炮等;小镇的所有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这里的村民们没有勾心斗角,每逢时节家家户户其乐融融。

四、总结

《边城》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是沈从文美学思想的体现,文中体现最多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性美。沈从文是个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家,他的作品融写实与寄梦于一体,《边城》这部笔调流畅,风格清新,语句优美的七万字长诗,体现了原始自然的生命之美与人性之美。但是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所带来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命哲学的深沉思考。

本文总结了《边城》中体现的湘西山水之美和风情之美,最重要的也是篇幅最长的分析了《边城》体现人性之美。《边城》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值得我们去细细的品读,慢慢的品味。我们当代人为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繁杂的工作使我们疲于奔命,不停地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追求物质利益和享受生活的时候,我们往往忽视了对自我本身的审视。重新品读《边城》与领略当中的边城之美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内心的精神世界与当代浮躁功利情感精神世界的反思,重新对空疏浅薄的内心思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第1版,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5

[2]李平.《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沈从文.《沈从文自传》[R].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9

[4]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3

[5]赵园.《沈从文名作欣赏》[J].中国平和出版社,1999.3

[6]沈从文.《湘西散记》[M].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1982

[7]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M].骆驼出版社,1987.8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哲学思想

浅析沈从文《边城》中的生命哲学思想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5月26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350.html,

Like (6)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5月25日
Next 2023年7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