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志怪类小说集,讲述了近五百个志怪故事,为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的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描绘了大量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构建了各种光怪陆离和精彩绝伦的故事,可以说是涵盖了社会百态。蒲松龄笔下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是《聊斋志异》的精华所在,也为许多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许多研究的人物形象,其中男性妖怪这一类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首先,本论文将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进而运用归类法和分类比较研究法来分析《聊斋志异》中的男妖形象。《聊斋志异》中男妖形象的出现较多且比较复杂,本文运用这些方法来试图从关注度较少但又大量存在的男性妖怪群体出发,分析并归纳其类型及他们的形象特征,继而探究分析作者在描述该类形象时所在意义以及情感,以便对整个浩大纷繁的《聊斋志异》研究工作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男妖形象;类型;意义
绪论
(一)研究意义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作者蒲松龄也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并且通过这部小说让世人所熟知。全书共8卷,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共计40万余字。其内容光怪陆离,无奇不有。主要描写狐鬼妖怪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封建官僚制度黑暗,封建婚姻以及批判科举制度。通过这部小说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来补偿他的心理维持平衡。该书诞生以来,也为古代文言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也让广大读者和学者所喜爱,并使其作品成为创世名作。
《聊斋志异》中的女妖形象栩栩如生,她们也是许多学者所钟情喜爱研究分析的主要人物,但与之对比之下,男妖形象则不像女妖形象描写的那么的丰满。《聊斋志异》作为描写狐鬼花妖文本的集大成者,男妖形象的描写就略显单薄。
笔者在对《聊斋志异》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到,该作品与男性形象有关的篇目达到了200多篇,并且在这数篇中也有很多男性妖怪形象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即此类形象多为故事中的关键人物。这类形象能够将作品所要传达的内容充分表达出来,同时能够有效地促进主人公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本文以男性妖怪形象为切入点,对其类型与具体形象的具体特征展开深入分析,研究作者对此类形象创作的特点与意义,试图思索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对《聊斋志异》展开深入的探究。
(二)研究现状
当令人惊叹的古代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面向大众开始时,对于它的研究就络绎不绝,被学术界许多文人墨客所喜爱和研究。据学者的有关研究,上个世纪国内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成果发表情况如下:各类报刊发表相关主题文章一千七百余篇,相关专著出版七十余部。并且学者们研究的角度较为丰富,包括对《聊斋志异》版本的研究、对作者思想的研究、对《聊斋志异》人物形象的研究等。
作品中不同形象的描写是能展现出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对于审美观念的体现。所以对于人物形象分析的研究,是大多数学术界的研究者重点研究的对象。并且在《聊斋志异》中多以女性形象的篇目居多,作者对于女性形象中女妖的人物形象描写也比较鲜明。因此,学术界对于女妖形象的研究分析比较多,也比较完整。
但是对于男性形象的研究成果就比女性形象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男妖形象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目前为止,对于男妖形象研究的文章多以异类男性和男狐的形象所展现,如安徽大学魏贝贝的《<聊斋志异>中的异类男性形象研究》,将《聊斋志异》中的非人类男性形象分别归类为“男妖”、“男鬼”、“男神”三种。作者又具体将男妖分为两大类动物篇和植物篇。对于动物篇做了详细分类为狐狸和其他动物。在狐狸这个类别下,作者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形象为狐翁、狐少年和恶狐。并且在这三种类别中又细致地分析了三类形象的形象特征并形成诸多小类。这篇文章详细的分析出了男妖形象的人物形象,对于这种研究方法的研究思路是有可取之处的。在其他涉及男妖形象的研究中,如许学宁和樊林的《<聊斋志异>中男狐形象探析》中作者从男狐形象的性格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贾海建在《<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中,具体分析了狐书生、狐父、狐仙以及狐仆的人物特点。但以上两个研究在分类的梳理方面都存在不足。
《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所引发的作者的情感,就是许多研究者所研究的对象。许多研究者都想了解出作者有着什么样的心理和作者想表达的情感观点。如陈建萍在《论<聊斋志异>中男性形象折射出的蒲松龄内心世界》中,对蒲松龄的内心世界进行分析,从他科举失败的失落到被社会黑暗打击的无奈,也体现出他作为私塾先生的理想追求。而贾西的《人性与狐性的交织互补—从<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看蒲松龄的性情观》是通过对狐精的分析,从痴情和重义两个角度分析研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这两个研究都是主要以人物塑造和故事的影响所引起的作者的内心情感。另外,还有大量的文章从作者的创作思想研究等方面出发,对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意义进行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学术价值。
学术界对于《聊斋志异》的研究成果已经非常丰硕,对于人物形象研究的论文发表也有很多,但对于男妖形象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稀少。本篇论文立足于男妖形象来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归纳其整体特点,进而分析此类形象所呈现的独特性,由此探究男妖形象在《聊斋志异》中所代表作者蒲松龄的情感和意义,从而为《聊斋志异》的研究贡献出一份力量。
一、《聊斋志异》中的男狐妖
《聊斋志异》作为一部著名的古代短篇文言志怪的旷世小说,对于它的研究的学者有许多,并且对于鬼妖的研究,成果丰硕。那么作为一部集狐鬼妖怪为主的小说,一提起“妖”,首先要了解其由来。比较早对“妖”做出解释的古籍有《说文解字》及其注和《左传》。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妖”最早作“祅”:“祅,地反物为祅也”。段玉载注:“祅省作祅,经传通妖。”在《左传》中也出现过关于“妖”的定义,即“地反物为妖。”在此之后,还有很多古籍也有对“妖”的概念的解释。例如,《搜神记》中对“妖”的定义:“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于休咎之怔,皆可得域而论矣。”《搜神记》也是我国志怪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通过这些定义,我们了解到,古人对“妖”的概念最初是与平时不同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生物或形象。到了现在,“妖”的定义逐渐趋于稳定,即指有异常的物体、妖物等,与古人的认识有所不同。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聊斋志异》女妖形象研究的成果较多,但对于男妖形象的研究较少。据统计《聊斋志异》中描写妖的篇目大概有114篇,在一共有494篇的《聊斋志异》中占全篇的1/4。然而在这些篇目中,蒲松龄大多数描写女妖形象更为突出,并有着许多性格饱满的女妖形象。但在这其中也有47篇描写了性格特点不同的男妖形象。对于他们的描写也不比女妖形象的塑造有所不同。下面就开始展开对男妖形象的研究。
(一)狐妖
在《聊斋志异》中对于狐妖这一词来说,更为突出的是关于女狐形象的表现。因为自古以来“狐狸精”都是对于女性狐妖的形象的展现。但对于《聊斋志异》中男狐形象的表现也有许多,本文对马瑞芳的重校批注本进行了统计,得到如下数据:涉及男狐形象的内容共27篇,塑造了29个男狐形象。笔者以这些男狐形象的年龄为基础,根据其年龄特征,将他们分为狐叟(翁)、狐少年和狐中青年三类。
1、狐叟(翁)
“狐叟”即男性狐妖中的年老者,这里的年老者不是指狐妖本身的年龄老,而是狐妖所化身的人类形象是老者。《聊斋志异》中共有数篇涉及到狐叟形象。例如,《狐嫁女》一文中出现的“一老翁”形象、《灵官》中描述的“有翁”中的“翁”、《青凤》中“独叟出”中的“叟”、《刘亮采》中描述的自己造访的老叟,“自言狐姓”、《周三》中的“有狐居村民家”,人们都看到那家有“一白发叟”、还有《河间生》“有狐居其中,常与主人相见,老翁也”等。
在《聊斋志异》中篇目的狐叟形象类型大都以父亲、朋友和复仇的形象出现。但这些形象也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具体如下:
(1)知书达理,文雅有礼
《聊斋志异》中的大量狐叟,虽然是狐妖,但他们更像人。因为他们不仅有人的外表,还有更多丰富的人的文化内涵,他们丰采高雅,望之俨然。马瑞芳认为《青凤》中的狐叟“谈吐有致,礼数周全”,是完全按照传统礼法行事的礼数周全之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男性狐妖形象中的狐叟也如人类社会的老者一样,会在晚辈的行为上给予纠正,在道德教育上,也是遵从封建礼教,反对男女私会,所以《青凤》中的狐叟指责青凤“贱辈辱吾门户”。在《灵官》中,狐叟形象也是文雅有礼的,这一狐叟形象不只文雅,还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他在出来见友人之前,一定要“投水自濯讫”、“蛰隐穴中凡百日,垢浊始净”。《周三》中的狐叟是一个具有热心与侠义的形象,自己无法帮助人类解决作祟的坏狐妖,就去求助其他朋友来解决,不仅知书达理,还乐于助人。《九山王》中的狐叟形象租赁房屋一直记得要交房租,十分懂道理也十分懂礼数。
(2)心胸开阔,乐交朋友
蒲松龄的创造下狐叟形象不仅是一个满腹诗书、彬彬有礼,而且喜欢与人结交朋友,并大多都是主动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来相处。《雨钱》中的狐叟形象特别喜欢结交朋友,他总是主动与人相处,遇到品行高洁的人更是急着想要成为好友,当他认为秀才品德高尚时,直接便透露了狐仙的真实身份,并表示“慕君高雅,愿共晨夕”。在《刘亮采》中,狐叟同样是一个喜欢拜访他人、以交友为乐的形象,他对拜访的人说“闲处人少,惟我两人,可与数晨夕”。这些都表现出蒲松龄笔下的大多数的狐叟形象都是一个有礼数、乐与人结交的形象。
(3)明辨是非,恩怨分明
在蒲松龄笔下的狐叟形象也有部分都是以因机缘巧合的情况下,与人类结识,进而成为莫逆之交。每个狐叟形象也有着自己的一个道德评判的标准,去面对各种事情都有着自己的判断。如《潍水狐》中的狐叟形象有能知道县令前世是驴,并且不愿与他交往。即使作为老翁的男狐与驴都是属妖类,但他懂得洁身自好,不与其同流合污 ,懂得明辨是非分明。在《周三》中的狐叟形象虽然与作恶多端的狐妖同属一类,但他也会为帮助人类的生活铲除邪恶。在《聊斋志异》中也不缺少一些狐叟形象是那种恩怨分明、重情重义、有恩报恩、有仇报仇,遵守着人间的礼法,是非分明的狐叟形象。如《九山王》和《遵化署狐》中的狐叟形象都以人间的礼法与礼貌的与人相处,但李姓者和邱公却依然对狐妖赶尽杀绝,并激起他们复仇。这两个都是化身为老叟的男狐,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并为自己报了仇。
2、狐少年
狐少年,即所化人类形象外表是少年的狐妖。在《聊斋志异》中,有很多涉及到这一类型男性狐妖的篇目。例如,在《黄九郎》中,“年可十五六”的少年狐妖;在《娇娜》中,“一少年出”中的“少年”也是狐妖;在《马介甫》中,描述为“容服都雅”的狐少年以及《胡四公子》中的“美少年”;《双灯》的“后一年少书生、锦貂炫目”等。这些都是在篇目中称之为狐少年的男妖形象。
《聊斋志异》中狐少年形象特征多种多样,比狐翁形象更加明显。具体有以下特征:
(1)容貌俊美,赏心悦目
蒲松龄笔下的少女狐形象大多数都是极具美貌和魅力的形象,更何况狐少年的形象外貌。例如:在《娇娜》中,狐少年面貌俊美、头脑聪慧,作者形容他“丰采甚都”、“过目成咏”。在《黄九郎》中,狐少年黄九郎同样长相俊美,被形容为“丰采过于姝丽”,因此何生十分爱慕黄九郎,以至于在九郎离开后思念成疾,夜不能寐,日夜消瘦。在《胡四公子》中,狐少年的眉目美得像画,并且“衣裳楚楚”,使人不禁侧目。在《侠女》中,作者更是直接形容狐少年为“姿容甚美”。以上的容貌俊美的狐少年形象,也让不少女性读者所喜爱。
(2)温柔而雅,重情重义
《聊斋志异》中的狐少年形象不仅拥有俊美的外表,性格也是温柔体贴,正义善良,重情重义。如《青凤》中的孝儿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敬爱长辈,孝顺有加,对亲人都是很好。《娇娜》中的皇甫公子和人类孔生之间互相帮助和互相扶持。《黄九郎》中的黄九郎见何生对自己的喜爱变得日渐消瘦也答应他无礼的要求,并在之后何生由死转生后,两人又结为朋友,并为他做媒。《马介甫》中的狐少年马介甫为了朋友多次帮助教训悍妇,并不辞辛苦地多次劝解朋友。还为朋友抚养父亲和侄子。《胡四公子》中的胡四公子与张虚结识,一直以礼待人,并也帮助张虚识破骗人的巫婆的计谋,两人渐渐变成至交。胡四公子也多次帮助张虚度过各种生活遇到的困境,雪中送炭,不求回报。以上这些男妖形象都能体现出他们鲜明的性格特征。
3、狐中青年
在诸多的男狐形象中,除了狐叟和狐少年,这些文中有明确的年龄特征的男狐中,也有一类在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年龄特征语言的男狐形象。不过通过研究作品中也可以推断出这一类形象是狐妖中的中青年。《聊斋志异》中有很多中青年狐妖的形象出现,例如,《周三》中的“虬髯铁面”狐妖,《真生》中被贬的狐仙,《狐入瓶》中的祟石氏狐妖,《贾儿》、《农人》中的祟妇之狐等,都是中青年狐妖形象。
虽然有的中青年狐妖的年龄没有直白地展现,但性格特征还是比较突出的,具体有以下特征:
(1)无理取闹,不失可爱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十分有趣可爱的青年狐妖形象,就是《狐氏》一篇中的男狐胡生。这个青年男狐变为秀才形象,在一户人家教书,后来他爱慕这家的姑娘,想要娶其为妻。主人坚决反对并与其闹翻,最终就开始了人和狐之间的战争。最可爱的是打仗的狐兵用上了很多幻化而出的武器、帮手,并且他的坐骑是草虫所化的驴,武器是高粱所化的刀和蒿梗所化的箭,帮手的巨人是他用草编织出的,就连说要烧掉主人家的屋子也是唬人的假话。最终,这场人类与狐妖的所谓大战演变成了一场闹剧,最后经过双方谈判达成和解,胡生想要娶的人没有娶进门,反而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主人家的儿子为妻了。在《狐入瓶》中,这里的男性狐妖形象虽然身为狐妖,但是却因一个妇人的加害而惨遭杀害,结局悲惨。何守奇评此文中“狐愚而妇智”。在《农人》中,男性狐妖反而是怕人的,他在几年前曾遭遇危险,所以,直到后来也总是害怕甚至求饶。当农人生气的时候,狐妖“即哀告乞命”,可怜又滑稽。《念秧》中,男性狐妖智慧过人,并且喜欢帮助人类。《真生》中,男狐不与世俗相同,十分看重情谊,并且守信,让人敬重。
(2)无端害人,自作自受
《聊斋志异》作品中的男狐形象,并非所有都以正面形象示人。在中国历史观念中,狐天生狡猾,蒲松龄刻画的狐妖形象也存在这一特性,他描写了很多关于女狐祟人的故事,同时也包含很多祟人的男狐形象,他们最后的结局都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在《狐入瓶》中,狐妖结局十分悲惨,只余“毛一堆,血数点”。在《周三》中,狐害人,于是也落得悲剧下场:“血点点盈阶上”。提到的这些结局悲惨的男狐形象,或无端崇人,或是阴险狡诈,或是被人愚弄,可见这些男狐形象也是存在着狐妖的“妖”的特性,然而这些形象的男狐都是没有好的下场。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中的各种的男狐形象有的是正面的,有的是反面的。但大多数都是以善良仁义的方式来表现。蒲松龄这样的创造,主要是蒲松龄结合了他的成长经历以及身处的现实环境。所以无论是正义的还是反面的,都具有狐妖的特征。
二、《聊斋志异》中的其他妖类
虽然《聊斋志异》中男狐妖的篇目居多,但也不要轻易忽略了其他男妖形象。《聊斋志异》也有着许多独特个性的男妖形象,这些鲜明的形象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在《聊斋志异》中其他妖类的男妖形象类型也比较多,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由妖幻化成人,另一种是由人幻化为妖的两种类型。以此特性就划分为纯男妖和伪男妖。
(一)纯男妖
“纯男妖”就是指本性是妖并由妖变成人的男妖形象,在诸多的篇目中有许多动物形象变幻成人的妖。如马、鱼、鸟、乌龟、蛇、蟹、鼠、香獐和虎等各种精怪。其中《素秋》、《鸽异》、《二班》、《八大王》、《三仙》、《于子游》和《苗生》等这些篇目大多都是具有相对正面意义的代表男妖形象。
如《素秋》中的俞恂九。他是一条修炼成精的大蠹鱼。他与俞慎相识,并结为知己,后因乡试落榜,便忧思过度死去。异史氏曰“蠹鱼之痴,一何可怜”!并且作为哥哥,他对素秋可以说是宠爱有加。在最后死的时候也不忘把妹妹托付给愈慎。《鸽异》中的男妖形象中,有一位通过一只鸽子幻变成的少年,他发现张公子非常喜欢鸽子,便送给了他两只非常特殊的鸽子。但是这两只鸽子却被别人吃掉了,后来少年将全部的鸽子都带走了,少年自以为找到了这些鸽子的主人,但最后却以悲剧收场。再如《二班》中的两只虎妖为了能够将母亲嘴角的两颗赘瘤治愈,就知道寻找行医者的帮助。这两只虎妖形象非常特殊,他们是懂得孝敬父母,知道感恩的虎妖。行医者在狼群受困,他们为了救助行医者,不怕困难,最后将行医者从狼群中救出来。《八大王》主要描述了冯生将一只鳖放走,最后收获了鳖精八大王的报答,得到了一双神奇的眼睛,可以寻找周围的宝藏。《三仙》中一书生偶遇三个秀才并与之交谈喝酒互作文章,以文会友,后因书生凭借文章高中。后来打听才知道这三名秀才是由蟹、蛇、蛤蟆幻化成人的。此三仙慷慨好客,实在让人敬服。和《于子游》中“一少年入,儒服儒冠,自称于子游,言词风雅。”由鱼妖变幻的俊美少年形象。最后还有《苗生》中,苗生是一个非常粗鲁的人,对于书生卖弄学问的行为他非常厌恶,于是,苗生“伏地大吼”,变为一只猛虎,向诸客扑去,而后咆哮着离去了。在这篇故事中,作者借苗生表达了自己反感“得意津津者”的情感。《鸮鸟》中,一少年在讽刺贪官污吏杨县令后,一跃跳上桌子,化为鸮鸟,“冲帘飞出”,站在院中的树上回头看着屋子里大笑的人。主人拿起东西扔向他,鸮鸟便笑着飞走了。
但对于正面的代表男妖形象,在《聊斋志异》中也有几篇反面代表的男妖形象。这些男妖形象大多数都是以崇人、害人等危害人间这一鲜明特征的表现。《申氏》中,刻画了可恶的龟形象,《汪士秀》中三鱼精到处作恶多端,幸好汪士秀及时出手,将三鱼精击退。《五通》中,五只妖怪也因淫乱人间,后被正义者铲除。这几个男妖形象就是妖的邪恶的象征,并且一个也没好的下场。
还有几个由鼠和香獐幻化的老叟形象。虽然没有像狐叟形象的那样描写的拥有高尚道德品格,但都是以一个慈祥和蔼,观念开明的父亲形象来呈现。这几个男妖的老叟形象都在故事中起着一个比较的重要的作用。如《阿纤》和《花姑子》中这两位老父都是对女儿的婚事有推动故事人物主线发展的作用。他们往往都是同意人与妖结婚相恋的,并对人类极大的好感,也没有因为自己与人类存在的本质区别的差异就不能相识相爱,他们都是合力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这两个故事的主线提供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在《聊斋志异》中植物类纯男妖的男妖形象大多是花卉类。那么花的品性,大多受风流雅士所喜爱。在许多的诗词歌赋中,以花赞扬人的高尚情操的不可胜数。许多文人墨客都偏爱以花草明志,比喻自身的高洁脱俗的品格或对美人的追求和喜爱。如同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中所描述的那样,无论菊、牡丹还是莲,都有自己高洁的品质,值得人学习。蒲松龄也许多描写花妖形象的故事,但描写男妖形象的篇目却只有一篇。
《黄英》讲的是相依为命的陶氏姐弟,结识了喜爱菊花的马子才。陶三郎和黄英都是治菊高手,但陶三郎买菊为生,并且因此发家致富,扩大产业。马子才看到陶氏门庭若市,起初并不认同他买菊的行为,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马子才才开始慢慢接受,后来也渐渐地接受陶氏的贩菊行为,并与之重新交好,经常喝酒聊天。后因马妻去世,迎娶了姐姐黄英,在一次喝酒中结识了马子才的朋友曾生,陶三郎与曾生一比高下,两人“纵饮甚欢相见恨晚”,在“计各尽百壶”后,陶三郎“玉山倾倒,委衣于侧,即地化为菊。”马子才知道了陶氏姐弟是由菊花变幻的人。马子才也不曾有不好的想法,并对姐弟俩更加尊重。从那之后,陶三郎也多次与曾生饮酒。后来陶三郎因喝太多的酒而醉死了,后被黄英埋入盆中“九月既开,短干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陶三郎作为一个商人有着做生意的聪明头脑,并且也拥有高雅的君子形象特征。通过陶三郎的举止,我们能够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感受到君子身上的气质与美德,如此高雅。
(二)伪男妖
伪男妖,就是指本性为人并由人变成妖,又成为人,其来回转换,被称之为伪男妖。这种变幻是对指人的变形。关于变形,黑格尔的理论是这样的:“使本来意义与形象的统一变为对立,或是由其中一项转变到另一项”。这段话的可以这样理解:变形即人类变为其他生物,并不再具有人类的属性。在《聊斋志异》中也有不少的这样的篇目。如《向杲》中为报杀兄之仇的向杲,化虎后成功扑杀仇人,令人惊叹。《阿宝》中为情痴发狂的孙子楚,因爱慕阿宝成病,于病梦中灵魂出窍附身到鹦鹉上,“振翼可达室”,最终感动阿宝,收获幸福的爱情。《竹青》中的鱼客变成了黑衣队乌鸦和雌鸟相遇,最后发展成恋人,他通过穿上与脱下黑衣的方式进行变幻,拥有人和妖的两种形态,享受着鸟类和人类的美好生活。《促织》中因儿子误杀蟋蟀而被母亲指责,投井身亡,在全家水深火热的时刻幻化成蟋蟀,并为家庭渡过难关,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些描述让人赞叹不已,通过对这几位伪男妖形象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从他们身上能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犹如烈火般澎湃,正是由于这种澎湃的情感,才会为尝夙愿甘愿化做妖怪。
三、《聊斋志异》中男妖形象的意义
《聊斋志异》固然主要是以志怪而闻名,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志怪而描绘出神奇的故事背景、塑造出这些特色鲜明的男性妖怪形象的。蒲松龄曾说过:“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些话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情感,表明此书也是他聊以寄情的途径。作者将对社会的看法与自己心中所想借《聊斋志异》中的奇异世界和男妖形象表达出来。狐妖鬼魅不过是现实社会和作者的心理的曲折反映。蒲松龄笔下的男妖形象,既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总体来说,《聊斋志异》中的男妖形象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以妖为友,孤独自照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曾说过,他是一个孤单的人,寒冷的季节里也无人相伴,“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他认为,与他为知音的“在青林黑塞间乎。”蒲松龄有过很多乡试的经历,但最终全部落榜,所以,他的一生多是在做私塾先生,收入微薄,又是寄人篱下,所以生活贫困,这也是他敏感细腻的原因之一。有才之士,又无处施展。蒲松龄就是一个拥有满腹经纶又只能做一个教书先生的人。他虽然有才,但对于生活的贫苦,也让他无法释怀。让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来回交替,处于在一个尴尬的状态。26岁的蒲松龄就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到70岁的时候才专注于自己的家庭,从他的一生来看,与家人相聚的时间很少,他内心感到十分孤独,蒲松龄在外漂泊的时候,感受到最多的情感就是友情。但在那时的社会环境,蒲松龄很难找到与自己趣味相同的知己朋友,于是就只能在青林黑塞之间寻找寄托。古时文人骚客都是以一物来寄托情怀,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以菊花陶冶性情。蒲松龄却只能在创造中塑造人物来代表他的知己朋友,在作品中大多以妖为友,寄托孤独。《聊斋志异》中的男妖形象,其实就是作者孤独寂寞、知音难寻的真实写照,同时体现出作者对友谊的期盼,体现出他将笔下的妖鬼当作朋友的孤独。在故事《娇娜》的结尾,异史氏感慨说不羡慕孔生有美貌之妻,但羡慕他有这样的密友。与密友不时一起饮酒畅谈,密友的音容笑貌也可以带来轻松与快乐,这是远胜于肉欲之情的啊。读者读罢也不觉感叹,不止娇娜,文中的皇甫公子也称得上是可以交心的腻友。在故事《灵官》中,也有人与狐成为好友的情节。并且在马瑞芳曾评价胡四公子中,说他作为“狐朋友”甚至胜过了亲兄弟。故事《马介甫》中,有人狐“焚香为昆季之盟”的情节。《黄英》中,异史氏说傅奕因醉而死,为世人所惋惜。但世人却依旧以饮酒为乐事。甚至把这种“佳醉”种在院中,就好像经常与好友见面一样,“不可不物色之也。”就是讲述了人类与花妖的友谊。和《素秋》中,鱼妖与人“又益亲洽,因订为昆仲”。
蒲松龄对于现实生活的失望,更能让他把自己寄托于虚幻的琉璃世界里,在那里营造出一个诚信和谐友善的乌托邦。在蒲松龄的笔下,现实生活中的人在互相伤害欺骗中来回流转,而作为妖的男妖形象却品格高尚,不入俗流,不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人一定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在清风徐来的时候让人感到朋友的温暖。这便是体现出蒲松龄对于描写人妖之间友情的寄托,并能写的那么深刻和纯粹。
(二)以妖为镜,刺贪刺虐
《聊斋志异》是一部志怪小说,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一部讽刺小说。郭沫若评价此书作者蒲松龄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从郭沫若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聊斋志异》的讽刺小说属性,因为“刺贪刺虐”四个字就是表达了其创作目的。书中的所谓妖鬼奇事,也只是人间的写照。蒲松龄撰写了许多鬼妖形象,以鬼怪世界反映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黑暗,封建社会的残酷,让人无处诉说,作者只能在那茅草屋里搭出了自己的虚幻琉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随意诉说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唐太宗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不管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周围的事物来审视自己,审视这个世界。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刻画的男妖形象也可以将其当做一面镜子,蒲松龄以妖为镜,反映现实,刺贪刺虐。通过对人与妖的对照,描绘出一个人不如妖的世界。
在《潍水狐》中狐翁租用李某的房子,并与许多人交往,品性端正热情接待,但唯独不与县令交往,并偷偷与宾客说,他前世是头驴,即使现在看起来好像是高等人,但依然是个容易醉的东西,“仆固异类,羞与为伍。”蒲松龄通过狐翁对那些势力小人进行强烈的讽刺,对封建官僚进行了强烈抨击,就连狐妖都不屑与其为伍。在《九上王》中,也是狐叟以礼待人,人却暗起杀心。在这里作者也批判了屋主没有仁义道德,最终举族消灭。在《促织》中因当时社会要进贡蟋蟀,使得百姓民不聊生,无法度日。异史氏曰:“加之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蒲松龄也大大的批评了那些趋炎谄媚的权贵,官员的贪恋和隶役的肆虐。让百姓民不聊生。在《苗生》中苗生因无法忍受迂腐之人的卖弄而吃人,蒲松龄也借苗生的行为,批判了对“得意津津者”的鄙弃和厌烦。在《鸮鸟》中鸮鸟也化身少年讽刺杨县令的xx腐化。蒲松龄也批判了当时官员的“性奇贪”。
蒲松龄撰写的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他批判吃人社会与封建官吏制度的武器。作者蒲松龄的一生中也写了许多揭露人民的灾难和痛苦的大量诗和文章,并对其批判。蒲松龄通过这些作品就是为了引起当时的执政者的关注,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生活。就如在《上布政司救荒急赈书》中,蒲松龄身存大义,冒死“为民请命”。他用严谨的话语对当时的恶“山左之奇荒”进行如实的阐述,呼吁官府除恶扬善,救济贫困百姓。也正因为这篇文章,康熙皇帝才注意到地方官吏欺上瞒下、匿灾不报的行为感到震惊,并“不敢稍有懈惰”,火速的救济百姓。作者蒲松龄也体察民情,百姓之所以民不聊生,不仅仅是来自自然的灾害,更主要是来自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榨。正是基于这些行为,蒲松龄怀着极大的愤慨,对贪官污吏丑行,给予极大的揭露和讽刺。这些作品中男妖形象也是作者讽刺社会的强有力的武器。
(三)以妖为媒,线牵万千
《聊斋志异》中多数作品也有不少婚恋题材的作品,并且这些故事大多也是以人妖相恋来进行描写。但在这些作品中的男妖形象有的都是以配角的方式出现,并且这些男妖的出现往往都是作为一个故事情节的推动的基本设定,有了他们才能使故事完整无缺。所以有些男妖形象就是一个对故事穿针引线的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蒲松龄一生坐馆教书,这漫长的岁月中生活比较安逸。但安逸的生活环境也让蒲松龄生活充满寂静和无限的孤独。且蒲松龄一生只接触两位女性,一个是相貌平平,沉默寡言的妻子刘孺人和才貌兼备的红颜知己顾青霞。妻子刘氏出生于秀才之家但却不识字,没有半点才情雅趣。对于富有活力和浪漫情怀的蒲松龄而言,这对他的理想的婚姻生活和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区别。然则红颜知己顾青霞虽然气质非凡,是他理想的佳人对象。但后来知己却成为了蒲松龄朋友孙蕙的小妾,就让他与知己的一场短暂的又美丽的邂逅成为了一场美好的梦。并且蒲松龄对顾青霞的爱情幻梦于泡沫一般随时间慢慢消散,这也却成为他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美好回忆。这段回忆也化为枯燥无味的坐馆生活中安慰自己孤独的一丝阳光,最终只能将这样的美好回忆以理想的状态写进书中。当蒲松龄在撰写人与妖相恋的作品时,大多都是以女妖形象为主描写人妖相恋的故事,但作为为数不多的男妖形象。他们大多都是来作为媒介来展现,来寄托作者蒲松龄向往的理想的婚姻生活。
蒲松龄笔下理想的人妖相恋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利用男妖形象来作为媒介,让蒲松龄自己沉浸在自己创作的人妖相恋的故事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如在《阿宝》和《向青》中的男主角都是以化身为妖怪为媒介来与相爱的人在一起的故事。然而在《阿纤》和《莲花公主》中是以做为妖怪的老叟形象为媒介,来撮合他们各自的女儿与人类结合。还有在《娇娜》、《青凤》、《素秋》和《黄英》这些作品中以男妖化成的兄弟形象来,充当媒介的作用,使他们成为这些人妖相恋故事的推动因素。但也有几篇作品中男妖充当着人妖相恋媒介的阻碍者,就像在《青凤》和《长亭》中的叔父和父亲的男妖形象。通过这些表明蒲松龄利用男妖形象来作为媒介,展示他认为的人妖相恋。也有一些形象是阻碍者,来代表封建迷信的社会中因种种世俗之见和一些门户之见而无法在一起相恋的男男女女。这也体现了蒲松龄理想中的爱情和反对封建婚姻,揭露封建婚姻规则对人的压迫。因此,通过蒲松龄创作的人妖相恋的故事为媒介,来映射现实的残酷、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表达爱情理想的完美寄托。
结 论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独特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出色的审美眼光,塑造出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情高雅的男妖形象。这些男妖形象也和所有其他故事人物一样,都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心血塑造出来的,作者在这些类人物的刻画的付出也不必其他人物少。通过这些人物也极大的描绘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百态,用采用传奇的方法隐晦地展示了明末清初的社会的特征。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赋予了男妖形象的各种风格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在民生凋敝、败俗伤化的社会风气中依然保持本心。这也是作者对“上安下顺,风清弊绝”的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因此,本文通过这些男妖形象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男妖形象的几大类,分别论述了狐妖和其他妖类的整体性形象特征以及在对两大分类进行细化的研究分析,并且又论述了从男妖形象在小说中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引发出作者对于男妖形象的情感,期望可以展现出来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对《聊斋志异》中男妖形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对于男妖形象分析的程度不足之处,还希望以后有机会对其进行更加严谨细致的解读。
参 考 文 献
[1]杨伯峻编着《春秋左传注》(复文图书出版社,1991年),册上<宣公十五年>.
[2][汉]许慎.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台北:天工书局,1996.
[3][晋]干宝.搜神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 中华书局,1979.
[4]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79.117.
[5]梁天鸿. 《聊斋志异》男性神仙形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8.
[6]段钧译,杨萍.浅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J].文学教育(上),2018(12):42-43.
[7]蒲松龄.《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许学宁,樊林.《聊斋志异》中男狐形象探析[J].文学教育(上),2016(09):38-39.
[9]魏贝贝. 《聊斋志异》中的异类男性形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5.
[10]蒲松龄.《聊斋志异》[M].马瑞芳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2.
[11]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12.
[12]高光起.谈鬼话狐《聊斋》[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
[13]蒲松龄.《聊斋志异》[M](但明伦批评),袁健、弦声校点,齐鲁书社,1994.
[14]钱兴地.蠡测《聊斋志异》狐翁形象:父辈、友邻和复仇者[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6(6).
[15]高志源.《聊斋志异》女妖形象研究[D].暨南大学,2002.
[16]张祥芳.《聊斋》人狐之恋故事研究[D].青岛大学,2016.
[17]浦日材.杨宗红.寺观空间的文学意蕴——以“三言二拍”为例[J]. 文艺评论, 2015(2):4-4.
[18]冯娜. 古典小说中的妖女形象及其文化蕴涵[J].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6(11):87-87.
[19]张庆民.张人勐.论《聊斋志异》人化异类问题[J].蒲松龄研究.2019.
[20]丁祥倩.从《聊斋志异》爱情故事里的男性形象看蒲松龄的两性观.[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2):91-93.
[21]蒲松龄.聊斋志异[M].马瑞芳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12.
致谢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就要结束了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了。回首过去的时光,心中倍感充实。当我写完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如释重负,感触良多。
首先诚挚的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她在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来指导、审查、修改我的论文。并且在研究论文的过程中一次一次的询问老师,老师都不辞辛苦的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本论文的从选题到完成,都是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完成,也倾注了老师的大量心血。对于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所能表达的。同时,也由衷的感谢四年来所有老师对我的细心教导、同学和朋友的关心和帮助,并且也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和照顾,让我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后再次对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