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兴宁传统赏灯习俗历史悠久,赏灯节不仅是兴宁人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兴宁人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兴宁传统赏灯习俗的起源和现状,独特的赏灯活动,包括请花灯、上灯、暖灯,以及隐含的文化内涵,包含文学内涵、寻根文化、娱乐文化、封建观念等。
关键词:兴宁 上灯 文化内涵
兴宁,隶属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99%以上的人口为客家人。在兴宁,元宵节也称为赏灯节,赏灯也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也在客家人中是独一的、最能表现兴宁的习俗的一个节日。兴宁赏灯习俗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请灯,将花灯从外面的地方迎接到祠堂,二是上灯,将花灯吊在祠堂正厅,这也是整个赏灯习俗最重要的一部分,三是暖灯,将花灯降下来,也预示着春节的结束。兴宁的赏灯习俗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赏灯节,它是客家人向祖先添丁报喜、宗亲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形式。
兴宁赏灯习俗历史悠久,赏灯不仅是兴宁人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兴宁人对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大多数人对赏灯习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赏灯活动的形式上,对其历史渊源相知甚少,更无从谈起其隐含的文化内涵了。因而我想通过对兴宁传统赏灯习俗的历史发展、活动过程、文化内涵这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对兴宁传统赏灯习俗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大家对这一习俗有个较为清楚的了解,从而对这一习俗文化进行创新与传承。
一、兴宁传统赏灯习俗的起源和现状
(一)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灯节、赏灯节等。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在元宵节的晚上大家都会在家吃汤圆和出门赏月,庆贺这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和万物复苏的夜晚。街道上灯火辉煌,人头攒动,大家赏月、猜灯谜、燃放烟花炮竹等,将延续对新春庆贺的活动又推向一个高潮,是代代相传的一种习俗。
在兴宁地区,赏灯也叫“赏丁”,又叫“上灯”,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客家民俗。兴宁赏灯历史久远,久负盛名,但是“上灯”最早从何开始已经无从考究了,大部分的说法是兴宁的客家人在南迁时形成的一种习俗。因为兴宁的客家先祖到达兴宁的时候,人口少,力量小,因而就有了想多生男丁的想法,所以兴宁赏灯有双重意义。一是观赏花灯,二是庆祝添丁(在客家话中“灯”同“丁”谐音)[1]。“灯”在客家方言中与“丁”同音,是希望与光明的象征,灯灯相序是种族延绵不绝的象征。五次南迁不仅使兴宁客家人远离故土,客居他乡,也需要宗亲们相互团结,共同抵御战争和自然灾害,战胜困难。“上灯”就是凝聚宗族群体、强化宗族情感的一个平台[2]。因此,为了让后代们记住自己的祖先,也为了本族宗亲的团结,更为了让祖宗得到安慰,以及客家人从小形成的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念祖、尊祖的优秀品德,借用“灯”来庆祝“添丁”的祭祖活动由此诞生并世代相传。每一年,通过祭祀活动将本族的“添丁”情况以“上灯”的形式告诉祖先,以慰祖先的在天之灵,而且同一宗族的人也可以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促进团结,形成一股宗族的凝聚力量,与此同时也将客家人特有的“上灯”文化传承下来。
(二)现状
客家人把元宵赏灯之俗带进了兴宁地区,演变成了兴宁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赏灯习俗,而且王导著也认为兴宁传统赏灯是脱胎于元宵佳节。兴宁的祖先由中原南迁,自然而然把原本中原地区的节日也带到了兴宁。但是如今的兴宁传统赏灯习俗与元宵节已是大不相同了,在后来兴宁本土文化的发展和本地民俗的形成中,已改变了原来的节日内涵,形成了兴宁新的独特节日,唯有独一的共同特点是赏灯,其他的节日含义、形式等已经完全不同了[3]。在2018年,兴宁上灯习俗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在兴宁,基本上每家每户都不会错过赏灯活动的,而且每个人都知道赏灯的活动形式,赏灯习俗也推动了客家花灯技艺的传承。一年一次的赏灯习俗必然受到大家关注,赏灯的花灯更为重要,这也推动了花灯艺人的创新能力,花灯艺人之间相互借鉴,听取花灯灯主的建议,力求来年自己做的花灯可以更加出彩。近年来,兴宁传统赏灯习俗和客家花灯越来越受到地方XX和民营企业的关注[4]。兴宁颐和湾花灯文化产业园就是以客家花灯为主要特色建造的,让兴宁传统赏灯习俗这个非遗项目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二、兴宁传统赏灯活动过程
在兴宁有“兴宁赏灯大过年”这样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兴宁赏灯比过年还要重要。为什么呢?兴宁在以前就有“小南京”之称,在浓厚的经商氛围下,兴宁人抓住商机,备足货物,远走其他县去做生意。当时的年代交通不发达,等到做完年前最好的生意在回家时,回到已经年初二年初三了,回来收拾房屋,置办年货,才开始过年。新年的热闹迟到了一两天并没有什么大关系,可是错过的祖宗的祭拜该怎么办呀?聪明的兴宁人想了个办法,那就在赏灯这天大办特办,弥补过失。所以,在兴宁,外出的游子过年可以不回来,但是赏灯一定会回来。
(一)请花灯
每个姓氏的祠堂都有固定的赏灯日,在赏灯日到来之前要先去“请花灯”,花灯一般是提前准备好的,放在镇里的“姓氏祠堂”。到了“请花灯”的日子,宗祠的负责人会召集全村的男女老少,拿出鞭炮、锣鼓、竹篙等,热热闹闹地走向“姓氏祠堂”。当“请花灯”的队伍来到存放花灯的地方时,由宗族里德高望重的人说几句吉祥话,然后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这样才可以把花灯扛走。扛花灯的人也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的,他是从新丁的家庭里筛选出来的。所谓“新丁”,即是指前一年出生的男孩。“丁首”是前一年中最先出生的男孩,“次丁首”是第二个出生的男孩。如果一个村里前一年不止有两个“新丁”,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那么由头两个先出生的“新丁”的家庭代表来扛花灯;如果村里没有“新丁”或者是只有一个,则由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来代替,村民统称他们为“灯主”。“新丁代表”用竹篙扛起崭新的花灯,向村里祠堂出发,把花灯“请”放在祠堂正厅的八仙桌上等待赏灯。如果路上遇上别的请花灯的队伍,那就更热了。一路上锣鼓喧天、姓氏彩旗迎风飘扬,鞭炮声更是从不能未断绝,一直响到把花灯迎会祠堂。当“请花灯”的队伍路过时,每家每户都会在自家门口燃放鞭炮迎接他们,一时间,整条道路都铺满了红红的一叠鞭炮纸屑。炮声延绵不断,愈加响亮也预示着人丁愈加兴旺。
(二)上灯
兴宁赏灯一般是从年初九开始,每个宗族的时间可能都不一样,也可能是在同一天,这也是兴宁传统赏灯习俗最高潮热闹的一部分。在“上灯”之前,兴宁客家还有个“抢白花”的习俗,这个是由明末清初粤东地区的“放水灯”习俗演变过来的。屈大均《广东新语》云:“海丰之俗,元夕于江干放水灯,竞拾之。得白者喜为男兆,得红者谓为女兆。”并有《海丰元夕灯词》一首曰:“元夕浮灯海水南,红灯女子白灯男。白灯多甚红灯少,拾取繁星满竹篮[5]。”“白花”是代表男丁,“红花”是代表女丁,一般“白花”是用白布手工制作的,在“上灯”之前由宗族族长或“灯主”抛出,抢到“白花”也暗示着这家里头会添男丁。
在赏灯这天,上午宗亲装扮祠堂,做好赏灯准备工作。下午大家就陆陆续续来到祠堂门口的禾坪看舞狮表演,现场锣鼓声、鞭炮声伴随整个赏灯。等到了赏灯的接灯的时间,由“灯主”带上“灯子”在祠堂的祖宗排位前,奉上贡品,分发烧好的香烛,老人一声令下,开始进行祭拜祖宗。新丁一般是由有其母亲抱着拜祖,旁边老人就在族谱上添上新丁的名字,告诉祖宗又添新人了。祭拜结束后,老人会先让大家安静下来,讲一讲歌颂祖先的话,众人来到代表男丁的花灯下,老人大喊一声“高升”,代表男丁的花灯就在众人的注目下和笑声中缓缓升上到祠堂横梁的正中央。随后鞭炮声从祠堂门口响到各家各户的家门口,鞭炮声一响,各家各户也开始了赏灯之宴。
兴宁赏灯宴席也是很有特色的的[6],“上灯”仪式结束后,燃放鞭炮,各家各户也开始了欢乐的宴席。在兴宁客家人的饭桌上,鸡鸭鱼肉是肯定少不了的,即使再穷的人家家里添了新丁,也肯定会舍下血本来请客摆酒。亲朋好友之间也不是送红包的,是送鞭炮和衣物的,现在基本上以送鞭炮为主,越大越好,越多越好。饭桌上大家举杯庆贺,祝贺发财高升、学业有成、家庭美满等,三俩亲友小酌叙谈心事,酒友们猜拳比输赢。晚上屋外禾坪组织统一燃放鞭炮、烧烟火(一种纸扎工艺),放孔明灯祝福许愿,舞龙舞狮闹个不停,这也是村里小朋友最喜欢的部分了,大人放任他们尽情玩,一直闹到半夜,甚至直到第二天早上。
兴宁的赏灯宴席是十分热闹的,而且时间很长,并不是短短的一两天,而是长达八九天。据说客情好客的兴宁人为了让所有的亲戚都可以聚聚,所以各个宗族之间会特地错开赏灯的日子,这样基本上从年初九开始,兴宁人就天天都是在走亲访友中度过的,直到所有的赏灯结束,才回归正常的生活,所以就有人说兴宁的赏灯宴席是没完没了的。
(三)暖灯
“暖灯”就是将花灯再“请”下来,把花灯用火烧掉,再清理好祠堂里的祭品等。“暖灯”相对于“上灯”而言则较为简单,宗族负责人先点好香烛,拜祭列祖列宗,然后把悬挂在祠堂中央的花灯慢慢地放下来,花灯上好看的简直图案就拿下来送给“新丁”做玩具,其余的支架部分就抬到祠堂的禾平上,进行统一的燃烧,用火暖化。在暖灯这天,兴宁人也会把家里用来为过年做准备的菜拿来吃掉。暖灯过后,也就意味着兴宁人春节结束了,大家回归正常的日常生活中,上学的上学,外出打工的努力赚钱,家里的继续耕作守好家,每一人都为下一次的赏灯而奋斗。
三、兴宁传统赏灯习俗的文化内涵
(一)文学内涵
兴宁传统赏灯不单可以看到兴宁客家人对祖宗的尊敬,也能在祠堂的堂号、祠联中体会到文学内涵。
在祠堂显眼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镌刻在上方的堂号,一般位于厅堂的中央或者门楼前。客家祠堂的堂号是反映家族历史的活化石, 在宗族文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内容不仅反映了家族的根源, 也透显出客家祠堂浓重的教化意味以及客家人善良美好的心理愿望和道德情操[7]。从内容上看,有的以是故土之名为堂号的,追寻故土、缅怀祖先,例如张姓的“清河堂”,叶姓的“南阳堂”,赵姓的“天水堂”等;有的是以祖先的功德、事迹为堂号的,如李姓的“柱史堂”,因为李姓始祖李耳曾为柱下史官,杨姓的“四知堂”,杨氏后世为彰其祖辈等清廉之风;还有的是以勉励后代、激励子孙为堂号的,如林姓“忠孝堂”,是由于宋仁宗题“忠孝”于侍御史臣林悦的族谱之上, 为彰显荣耀, 更为劝勉子孙后代, 林姓族人以此为堂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客家祠堂的堂号采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通过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来认识它,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客家堂号是家族流传世系,区分分族的标志;是客家人崇宗敬祖的体现;也是客家文化中追寻祖先、歌功颂德、和睦敦亲的表现。
在客家祠堂中与堂号息息相关的是祠联,也叫楹联。祠联贴于祠堂或围屋大门侧或直接用黑漆裱刻在祖祠上堂龛台两边红柱上,前者称祠门联,后者称为堂联。通用祠联多反映寻根文化和崇祖敬祖的意识,一般是不限姓氏祠堂使用,专用祠联一般是特定一个姓氏祠堂专门所使用的,反映本姓氏的历史渊源,故也称为“史记联”。祠联的使用是要与堂号相对应的,祠联也是堂号的阐释、扩展和接续[8],体现了崇尚祖先、修养身心、训教勉励之意,与堂号意义相匹配。有在内容上,有描写姓氏寻根的通用祠联,如:阮姓的“泾渭世泽,陈留家声。”可以从中看出阮氏的姓氏源流,阮氏为皋陶之后,在殷商时已有阮国,在今甘肃的泾川县,后又在河南开封成为当地的王族。有描写歌颂祖宗、弘扬先辈恩泽的,如巫氏的“开拓黄连,创造宁清明建都邑,立千秋大业;抚平蛮寇,诏封威武王侯殊勋,享万世荣昌。”对巫氏先祖巫罗俊立功建业、念恩崇敬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还有描写人生志向的,如范氏的“世第号高平,立志宜高,立心宜平,方不负高平世泽;家声宗文正,以学博文,以身守正,庶无失文正家风。”这表达的就是振兴家族、维护家风之志。祠联所能表达的内容不仅仅是这小小的一角,它更像一部活生生的客家“家训”,抒发着客家人的家国情怀[9]。
祠联相对于堂号而言采用了更多的修辞技巧。最普通也是最常见到的是对偶联,因为祠联也是一种对偶文学,包括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如王氏的祠联“三公槐树,一甲梅花。”数字对数字,物对物,卜氏的祠联“钜野振家声,续署乌罗,文学渊源东鲁重;杭川为牧守,疆开太古,风规道理西河传。”句式对仗工整,运用典故进行事对。其二是修辞联,采用了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等修辞手法,如林氏的祠联“乾八卦,坤八卦,卦卦乾坤已定;鸾九声,凤九声,声声鸾凤和鸣。”运用反复修辞法,对仗工整,是描写婚庆的佳作。其三为技巧联,包括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二)寻根文化
客家,顾名思义就是客居他乡的意思,客家人原籍是河南地区的中原人,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人迁徙从魏晋到清末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客家“五次大迁移”。第一次迁徙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八王之乱”和“五胡华乱”的影响,大批汉人从中原地区南迁到江淮流域。第二次迁徙发生在唐朝末年,受到战乱与灾荒的影响,又一次迁移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三角地带。第三次迁徙发生在两宋时期,宋、元双方交战,为了寻求安定,客家人再一次迁徙,迁移到梅州、惠州一带。第四次迁徙发生在清朝初年,受到满族入土中原的影响和客家人人口膨胀的因素,主要向四川和台北迁徙。第五次迁徙发生在清朝末年,向海南省地区迁移[10]。无论是无情的战火还是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这都夺去无数人的性命,甚至会导致整个族群的灭绝。客家人客居他乡,客家先人们担心本族人人丁不兴旺,族姓会消失,祖宗血脉不能延绵下去,所以更需要宗亲们相互团结,共同抵御战争和自然灾害,战胜困难。
客家人寻根文化源于客家人的多次南迁,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思乡之情愈加浓郁,特别是迁移至海外生活成长的客家人们。例如身在印尼的客家人,他们身在印尼,却始终心系中国。为了不忘本,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学习华文,少数老人们还保留着中国国籍。还有就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X客家人,一个X海峡,阻挡了多少客家人归家之路呀,直到政策开放后才回到故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幸运回去看一眼,客死他乡、远离宗亲的老人们也数不胜数,这也让他们子子孙孙更加坚定要带着先人们的遗愿回到故乡,寻找自己的根。客家人坚持不懈的寻亲,也是文化的寻根,通过文化寻根增强对客家族群文化的认同,重新构建客家文化,而兴宁客家人南迁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传统赏灯习俗,也是兴宁客家人寻根文化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
“上灯”中有个活动仪式是祭拜祖宗。祭拜祖宗,是兴宁客家人一直以来的都坚持的一种活动。无论有好事还是不好的事情发生,都会烧香告诉祖宗,以求得到心里的一丝满足。这种崇宗敬祖意识刻在兴宁客家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既是兴宁客家人的一种传统思想,也是一种独特的精神传承。
在祠堂里祭拜祖宗也显现出祠堂的重要性,祠堂是宗族处理家族事物和举办祭祀活动的主要地方,重修祠堂是海外客家人对祖宗的崇敬,也是寻根的重要表现[11]。一般来说,重修祠堂都是在原有祠堂的基础下进行翻新与扩建,极少数会寻找新地在重建一座。特别是近年来在寻根热的热潮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客家人想要对祠堂更加重视了,举办各种祠堂祭祀活动、翻修族谱、恳亲大会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宗族的团结,也为很多海外的客家人寻找宗源提供了依据与方便。随着时间的远去,客家祠堂更是显现祖宗成就的一个地方。
从添加新丁的族谱、拜祖宗的活动,到祠堂的堂号、祠联,都一一可以看出客家人对祖宗的崇敬之心。走进客家祠堂,就像走进了这个宗族的历史长河,从中可以看到宗族的迁移历史、祖先的丰功伟绩以及我们的传承之心。缅怀祖先、勉励后代,祠堂文化带给客家人丰富的精神食粮,也让客家后代们以此为鉴、以此为荣,做人做事把握好一个度,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把客家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兴宁传统赏灯是兴宁客家人寻根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兴宁客家话更是一种不忘根的传承。客家人的老祖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宁卖祖宗田, 不忘祖宗言, 宁卖祖宗坑, 不忘祖宗声”,可见客家方言在每一个客家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这也是客家祖训中的一部分,据说,要是忘记了客家话的客家人是不可以上祖坟,也不可以祠堂的,因为忘记了客家话就是等于忘记的客家的老祖宗,那你就和这个宗族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不论客家人迁往何处,又在何处定居,他们都把客家话世世代代的传承了下了,即使是远居海外的客家人,也同样会讲客家话,可能会讲得比较生疏,讲得不是很标准,但是他们没有,也不能忘记,这是他们寻根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三)娱乐文化
兴宁传统赏灯是整个宗族集会的一场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娱乐也成为了兴宁赏灯的一种生活活动方式。兴宁地处山区,人们以耕种为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兴宁客家人习惯于用舞龙舞狮来庆贺欢乐佳节,表达祈求平安、驱逐邪恶的美好愿望。在现在的兴宁客家人看来,兴宁赏灯更注重的是团圆,不仅是家人团圆,也是亲朋好友的团圆聚会,这离不开兴宁客家人热情好客的品质。在赏灯宴席上大家把酒言欢,享受着这片刻的欢愉,禾坪上舞龙舞狮展现出了表演的艺术魅力,迎来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声,鞭炮声延绵不绝,烟花绚丽多彩,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为大家带来了赏灯佳节的祝福,这使得忙碌了一整年的兴宁客家人可以放松娱乐,享受赏灯欢庆。
(四)封建观念
从兴宁的赏灯习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客家人对男丁的重视程度是远远高于女丁的,这是深受我们传统封建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在兴宁的赏灯中有个需要注意的一点可以看出,那就是在灯进入祠堂时,女人决不能比等或男人先上堂,否则将会惹来不好兆头,惧怕明天生女多。直到现在很多老人都还存在这种想法,根深蒂固,少数年轻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今年自己家生的是女儿,看着别人家赏灯的热闹,自己心里暗暗嫉妒,暗想明年我也要生个儿子给你们瞧瞧。其实在各种宗族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各家各户都是以男丁为代表,女人基本上没有出现的。但是随着思想的慢慢开放,这种重男轻女的观念也慢慢地在消失,在梅州有些地方,甚至女丁也是可以赏灯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客家文化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存精弃粕。
参考文献
[1]浅谈兴宁传统花灯的传承与发展 .兴宁市人民XX.2018-08-16[引用日期2019-04-18]
[2]张华.客家“上灯”习俗与花灯的产业化传承保护——以广西北流市民乐镇新旺村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2):110-117.
[3]王导著. 跟转兴宁[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151.
[4]周云水.粤东北客家花灯与“吊灯”习俗研究[J].文化遗产,2016(03):147-156.
[5]南方网.兴宁赏灯大过年 最体现当地民俗的节日.
[6]张俊华.客家民俗节日活动的体育文化与特征——以兴宁赏灯为例[J].辽宁体育科技,2015,37(06):96-97+102.
[7]安春燕.客家祠堂堂号的文化意义阐释[J].龙岩学院学报,2017,35(03):13-16+28.
[8]黄晓珍.客家祠堂的文化内涵研究——以三明客家祠堂为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35(04):6-9.
[9]包诗林.客家祠堂楹联全景式的整理与解读——评《中国客家姓氏祠堂楹联》[J].地方文化研究,2017(03):106-112.
[10]黄娟. 客家文化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
[11]罗勇.文化与认同——兼论海外客家人的寻根意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2):191-195.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