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节缩略词研究

缩略现象自古有之,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双音节缩略词不断涌现。因此,双音节缩略词的研究是历时性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界对缩略和缩略语的定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是对缩略词的界定有待进一步研究。有关双音节缩略词的构造机制,学术界的各种观

  引言

  学界对于缩略的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学到词汇学的转变。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关缩略的词汇学研究逐渐变多,缩略词也被放到语言的历时性层面去研究。在缩略词中,双音节缩略词是最主要的一类,所以对双音节缩略词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有效地去认识和理解缩略词这样一种词汇单位,以及探究缩略词的构词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对缩略词的认识不断加深。郑阳寿(2000)认为,“从一些相对稳固的较为复杂的词、短语中抽取主要成分,构成表示与原词语相同意义的词,这种简短词语就是缩略语。”俞理明(2002)指出,“缩略是语流中,表意固定、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词、词组、短语等,在整体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出于表达上的需要,截取其中部分形式凑合成一个结构残损的新形式来代表原来的原形式,把它作为一个话语的基本单位在句中使用。”
  但是,学界对于缩略词的构词机制和实践运用中的规范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本文将对符合条件的语料进行描写和分析,进一步探讨双音节缩略词的构词机制和使用中的规范化问题。

  一、缩略词的由来和界定

  (一)从缩略现象到缩略语

  缩略现象在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在先秦文献中这种现象被注释为“语急”。例如,《公羊传·隐元年》:“母欲立之,已杀之,如勿语而已矣。”注:“如”即“不如”,齐人语急也。“语急”被理解为在快速的对话中,省略文字。[[[]俞理明:《汉语缩略语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页。]]
  宋代以后,有关缩略现象的研究广泛地出现在文人笔记中。对缩略现象的研究超出了文本,延伸到了口语。有些缩略是认为是“合音”现象,如“廿”和“卅”。
  到了清代,文人更是注意到人名、地名、年号等专有名词的缩略现象。
  上世纪三十年代,陈望道先生(1932)提出“节缩”辞格:节,就是节短语言和文字;缩,就是缩合语言和文字。[[[]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自此,缩略现象被引入到修辞学研究中。
  上世纪四十年代,学界开始从词汇学角度出发,研究缩略现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从词汇角度研究缩略现象成为主流。
  在八十年代后期,马庆株(1987)最先使用“缩略语”这一名称。[[[]马庆株:《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运用》,《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3期,第20~22页。]]因为这一术语从字面上就涵盖了“简缩”和“省略”这两种词语简化方式,且英语中己有“acronyms”(首字母缩略语)这一概念,运用“缩略语”这一名称有利于与国际语言学界接轨和交流。因此九十年代至今,“缩略语”的称名趋于一致且得到广泛认同,并己经成为比较规范和固定的概念名称。
  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学者们对缩略语定义的讨论十分热烈。
  徐耀民(1988)将缩略语定义为:“人们出于求省求便的心理、习性和目的所造成的一种词语的简缩形式。”[[[]徐耀民:《缩略语的划界和规范问题》,《语文建设》,1988年第3期,第33页。]]
  郑阳寿(2000)认为,“从一些相对稳固的较为复杂的词、短语中抽取主要成分,构成表示与原词语相同意义的词,这种简短词语就是缩略语。”[[[]郑阳寿:《缩略语简论》,《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43页。]]
  俞理明(2002)指出,“缩略是语流中,表意固定、高频率使用的多音词、词组、短语等,在整体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出于表达上的需要,截取其中部分形式凑合成一个结构残损的新形式来代表原来的原形式,把它作为一个话语的基本单位在句中使用。”[[[]俞理明:《汉语缩略语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页。]]
  黄廖版的《现代汉语》(2011)将缩略语定义为,“语言中经过压缩和省略的词语。”[[[]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09页。]]同时,缩略语也被认为是词汇单位。
  从种种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缩略语是原词语经过简缩或省略形成的,缩略语原词语还存在关联。换句话说,缩略语是原词语的简缩形式或简缩形式的集合。由于是一个残损结构,应该被视作残损语素的结合,且在具体语境中并不影响表意。

  (二)从缩略语到缩略词

  “缩略语”和“缩略词”是两个看似相似的概念,但是两者所包含的内容并不相同。
  缩略语是原词语的简缩形式或简缩形式的集合,是残损语素的结合。在历史长河中,缩略语在“缩略”现象中不断的发展,起到了简略表达的作用,并且从口语延伸到了书面语。所以说,这是一种历时性的发展,缩略语能在交流中起到简化和替代的作用,也得到了历史的承认。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缩略语在表意上需要结合语境的,脱离语境,表意就存在不确定性。“提干”在政治生活中,是“提拔干部”的缩略语形式,但是在个别语境中也可以成为“提起精神干活”的缩略语形式。所以说,缩略语是临时性的、不稳定的,表义不固定。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缩略语是原词语形式上的变形,并且这种变形和原词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官微”,既可以是“官方微信”的缩略语,也可以是“官方微博”的缩略语。又如“邮政编码”,有“邮编”和“邮码”这两个缩略语。所以说,缩略语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单独表意会造成交流的障碍。
  缩略词则是被固定下来的可以单独表意的缩略语。换句话说,是缩略语词汇化后演变成的新词,并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取代了原词语。例如“地铁(地下铁路)”“手机(手提式移动电话机)”“空调(空气调节器)”等等。可见,缩略词的意义已经是被固定了,成为了社会约定俗称的概念。所以,缩略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少存在表达的障碍。
  缩略词是缩略语能产性的表现,而缩略词成为新词并逐渐进入现代汉语基本词汇也呈现出一种趋势。

  (三)缩略词的界定

  缩略是语言文字使用中的变化现象。人们在一个词语中选择部分语素来代替这个词语的整体,从而产生了新的词语形式。
  俞明理(2000)对“缩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他认为“缩略语就是在整体意义不变的前提下,出于表达的需要,截取其中部分形式合成一个结构残损的新形式来代表原来的全形式,把它作为一个话语的基本单位在句中使用。”[[[]俞理明:《汉语缩略语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21页。]]
  王吉辉(2001)提出了确定缩略语的原则,“其一是缩略语原式成分之间的关联要有经常性,也就是说原式必须是固定的;其二是明确缩略语的两种生成方式一缩合和节略;其三要考虑原式与新式之间的关系。”[[[]王吉辉:《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0页。]]
  综合两位先生的研究,结合缩略语的词化。现对缩略词界定原则进行总结:
  别称词不是缩略词。例如:“上海——沪”“湖南——湘”。因为缩略词与原词语仍有对应和替代关系,所以“沪”和“湘”都是别称词不是缩略词。
  拼音字母缩写词不是缩略词。虽然两者都表现为词语形式的简缩,但缩略词的语素与原词语之间保持了一定的相关性,而缩写词则只是为了书写和交流的简便,与原词语形式没有太大关系。随着汉语拼音的推广,出现了汉语词组拼音首字母缩写,但这种形式仅仅只限于书写或标记,如“HSK一汉语水平考试”“GB一国家标准”等。
  英文字母词不能视为汉语缩略词。汉语缩略词应该是以汉语为基础的,是指在由汉字组成的原词语基础上通过减缩得到的缩略词。像“B超”“T恤”,这些词就不是缩略词。
现代汉语双音节缩略词研究

  二、双音节缩略词的构词机制

  缩略词由原词语进行缩略和词化而来。在有限的语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双音节缩略词在缩略词体系中占优势。本文语料来源为袁晖和阮显忠主编的《现代汉语缩略语词典》和BCC语料库,我们可以从丰富的语料中总结出双音节缩略词的构词机制。

  (一)语素提取法

  在总结语素提取法时,首先我们要确定这种构词方法的应用范围。对进行该种构词的词语原形式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语素提取的过程,是在单个词语的所有意义段中进行语素选择。意义段,就是对词语内部或词语间的词的组合情况进行意义分析后分割而成。例如“家用电器”就有“家用”和“电器”两个意义段。
  举一些例子。例如,“超额支出——超支”“孔子和墨子——孔孟”“泰山和北斗——泰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等等。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大致可以分出两类语素提取的情况。
  1.双意义段的语素提取
  第一种情况出现在词语内部,常见于四字短语。例如:
  (1)X1Y1型:家用电器——家电公共关系——公关税收制度——税制
  (2)X1Y2型:外交部长——外长公共道德——公德免除考试——免试
  (3)X2Y1型:等待工作——待工抵抗洪水——抗洪检查办理——查办
  (4)X2Y2型:抵抗衰老——抗老当面讲授——面授耳聋儿童——聋童
  以上提出的词语原形式都有两个意义段组成,即都由两个词组成。如果用XX表示第一个意义段,YY表示第二个意义段,那么以上四种情况产生的缩略词格式分别是X1 Y1、X1Y2、X2Y1、X2Y2。仔细分析后,我们能够发现四种格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意义段中语素的提取上,大多采用了能够概括意义段的语素。提取出来的语素并不影响意义段的表义,即能充分地还原。
  四种格式虽然都是提取语素后形成的,但各自在选取语素上都有差异。双音节词要由词根与词根组合而成,上述各个意义段中词根组合大多都是联合型,这为语素选取提供了可能。意义相似或相近的词根,都能表示一个词的意义,在省去其中一个语素后,原词的意义仍然保留着。一些偏义复词在省去不重要的语素后,意义不变。从上述例子中,语素的提取重在“义”,意义的保留程度自然为语素的选取提供了参考。
  除上述列举的四种例子外还有一些“单语素词+双音节词”或“双音节词+单语素词”组成的词语。例如:
  (5)飞机场——机场上海派——海派海岸炮——岸炮高智商——高智
  (6)电力网——电网动力源——动源
  以上两种例子,在提取语素时我们仍看作是在两个意义段中进行的,所以不再赘述,但仍要注意着类例子是包含在语素提取法中的。
  总之,在缩略词形成后,我们仍然可以根据这些残损的语素复原出原来的词语。
  第二种情况是并列词语。例如:
  (7)孔子和孟子——孔孟泰山和北斗——泰斗品德和才能——德才
  将官和校官——将校编辑和导演——编导报纸和刊物——报刊
  (8)动画、漫画——动漫编辑、校对——编校财务、会计——财会
  从以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语素提取常见于同类或相关普通名词的并列组合。这一类语素提取,其对象较为清晰,多为这类词中的代表性语素。
  2.多意义段的语素提取
  多意义段即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组成的词语,常见于多音节词。例如:
  (9)中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协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
  (10)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高考股票买卖市场——股市
  和平谈判会议——和会光纤通讯电缆——光缆
  这类词的语素提取比较特别。从一定的话语环境出发,这类词中的人们熟知的意义段会被省去,具有特征的意义段会被保留,然后再进行语素提取。像“股票买卖市场”缩略为“股市”,“股市”是从“股票”和“市场”两个意义段中提取语素,因为“市场”涵盖了“交易买卖”这一特征,所以“买卖”这一意义段被省去。
  这些多音节词里还有许多专有名词,虽然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但是随着交流的增加,人们已经对这类词语进行了缩略。像熟知的“北约”和“东盟”,“北约”保留了该组织的地理特征和缔结方式,“东盟”保留了该组织的地理位置和组织性质。

  (二)语素截取法

  语素截取法,就是在单个词语的所有意义段中进行语素截取。主要分为两种,截取前段和截取后段。
  1.截取前段
  截取前段的情况主要出现在节日和机构名称的使用中。例如:
  (11)机构名称:清华大学——清华复旦大学——复旦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都是学校名称。清华大学因为坐落在清华园中,所以得名“清华”。复旦大学的“复旦”二字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这两所大学的命名显然是与众不同的。许多大学都会因所在省市得名,诸如,“安徽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旦使用截取法对他们进行缩略,就会和许多省市名称相混淆,造成歧义,所以在缩略时只能使用语素选取法。而“清华”“复旦”名字出处有典故,两所大学作为我国高校的排头兵,影响力也很大,所以这样的缩略词在交流和传播过程中,逐渐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
  (12)节日名称:五一国际劳动节——五一六一国际儿童节——六一
  这两个节日名称中都有日期数字,“五一”指5月1日,“六一”指6月1日。这两个日期数字也是具体放假的日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五一”“六一”逐渐成为约定俗成的节日替代词,采取语素截取简单明了。
  2.截取后段
  例如:
  (13)当头棒喝——棒喝广播电台——电台
  直接截取后段语素的情况很少。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在出现在人们所熟知的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在语素截取法中与语素提取法一些情况进行区分。例如语素提取法的例(3)、例(5)和例(6)中的词仍然要看作是在两个意义段中进行的语素提取,而不是截取意义段。

  (三)数词概括法

  数词概括法就是使用数词对并列词语的语素或义素进行概括,从而形成新的缩略词。主要由两种情况。
  1.“数词+语素”式
  例如:
  (1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
  废料、废水、废气、废热——四废
  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化
  这些缩略词都是从重大事件中提出的。每组的各个词语都是并列的,并且都有一个相同的语素。
  2.“数词+义素”式
  例如:
  (15)猪、牛、羊——三牲
  金、银、铜、铁、锡——五金
  马、牛、羊、鸡、犬、豕——六畜
  每组的各个单语素词都是并列的,并且具有相同的义素。
  总之,数词概括法比较容易理解,依此形成的缩略词只能说在一定时期可以单独存在和使用,但会因为无法完全的还原而逐渐被淘汰。所以,数词概括法应当选取简单的并列词语进行缩略,“双百”、“三峡”、“五金”等等,在日常使用中已经完全被接受,旧的提法被逐渐取代了。

  三、双音节缩略词的词化程度判断

  (一)词义的固定性

  词义的固定性是指缩略词在表达意义和内容上已经固定。一些词化程度高的缩略词,例如“手机、空调、地铁”等,都可以替代原词语,自由的使用。同时我们也已经想不起原词语是是什么。
  而有些缩略词的使用需要结合一定的语境。离开一定的语境,它们的意义就变得不确定。在数词概括法形成缩略词中,如:
  (1)四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2)四废(废料、废水、废气、废热)
  它们虽然与所替代的原词语具有相关性,但是抽象性的概括使人们只记住了缩略词的形式,却无法仔细记得其所对应的原词语内涵,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必须经过还原才能传达原词语的意义。这些缩略词对原词语和特定语境存在依赖性,所以在词化程度上是稍低的。
  (二)表义的整体性
  表义的整体性是指两个保留或新造的语素,同时表达原词语的意义,无法直接用各自释义的方法还原出原词语。例如:
  (3)手机(手提式移动电话机)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无法用“手”和“机”这两个语素组词还原“手机”的原形式。三峡的本意也与“三”“峡”两个语素无关。
  又如:
  (4)反贪(反对xxxx)防尘(防止灰尘)
  这些词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可以通过字面直接还原出原词语。“反”是反对,“贪”是xxxx。“防”是防止,“尘”是灰尘。因此,这些缩略词词化程度是稍低的。

  (三)使用的范围

  原词语的使用背景和社会属性会影响到缩略词,例如:
  (5)手机(手提式移动电话机)高中(高级中学)空调(空气调节器)地铁(地下铁路)
  这些缩略词,在人们交流使用的时候,不会因为交流双方不同的社会背景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所以其词化的程度高。
  而有些缩略词受一定的时代和领域的局限,只能在短时期或小范围使用。例如:
  (6)国大(国民代表大会)
  这是解放前由国民党单方面召开的行宪会议。解放后,政治领域不再出现和使用。
  (7)四包(包技术、包原料、包设备、包销产品)
  只在商业活动中使用,离开了商业领域,普通人很难了解其意义。所以这类缩略词词化程度稍低。
  (四)功能性
  功能性是从语法的角度出发,考察双音节缩略词的分布能力和组合能力。
  1.分布能力
  分布能力,就是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有些缩略词的原词语是名词性的词语只能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但是经过缩略之后,具有了谓词性词语的特点又可以充当谓语了。
  例如,“家暴”的原词语是“家庭暴力”。以下举一些例子
  (8)家暴是许多家庭存在的问题。
  (9)邻居曝光了丈夫的家暴。
  (10)家暴的手段
  (11)丈夫家暴妻子。
  从(8)(9(10)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家暴”仍然具有原词语的一些性质,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但从(11)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家暴”具有了谓词性特征,可以重当谓语了。
  这些分布功能增强的缩略词显然是词化程度较高的。
  2.组合能力
  组合能力,就是缩略词与其他词或语素进行组合,形成新的词或短语的能力。例如:
  (12)公交(公共交通)
  已经形成了“公交站、公交车、公交线路、挤公交、赶公交、新型公交”等不同形式的词或短语。这类词的组合能力很强,能够轻松地与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组合在一起。因此,它们的词化程度程度较高。
  又如:
  (13)安检(安全检查)
  形成了“地铁安检、机场安检、演唱会安检”等。只能与名词组合在一起,其应用的形式比较单一,所以词化程度稍低。

  四、双音节缩略词的规范化

  (一)双音节缩略词的使用现状

  1.具有社会性
  缩略现象基于语言的实际运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不同的缩略词,人们常把缩略归咎于现代社会沟通的需要。从传播媒体对缩略词的使用情况来看,缩略词也展现出其相应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例如:
  (1)彩电(彩色电视)。“据统计,在我国城镇里,彩电、电冰箱等高档消费品的百人拥有量,是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当年处在我国现今人均收入水平时期所望尘莫及的。”(《瞭望》1988年3月24日)
  (2)空调(空气调节器)。“往后将铺上地毯,安装空调”(《文汇月刊》1987年第四期55页)
  (3)手机(手提式移动电话机)。“看他们开小车,着名牌,提手机,定期美容,着实羡慕一番。”(《新安晚报》1995年1月18日)
  (4)考研(报考研究生)。“考研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中国教育报》1992年4月9日)
  这些词都是随着时代发展出现的。又由于人们的接受情况不同,那些音节较长同时拗口的词语,例如“手提式移动电话机”,容易造成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障碍,所以对这类词语进行缩略是十分必要的,并且随着信息传播的手段不断丰富,人们为了方便交流,不断地对词语进行了缩略。
  2.从小众性到全民性
  许多缩略词在使用中收到行业领域、地域的限制,它们最初只在某个区域或群体中小范围使用。随着人们交流和交往,一些缩略词走向流行,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
  (5)清华(清华大学)。“我在清华呆了十年。”(《红旗》1970年第八期33页)
  (6)北大(北京大学)。“清华、北大、师大等校也下厂进行宣传工作。”(《新华月报》1951年第四期762页)
  由于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的知名度已经从教育界走向了全社会,所以些学校的缩略词逐渐走向了全社会。
  (7)炒股(炒买炒卖股票)。“医生想出了一个办法,让这些病人每天都沉醉在炒股的巨大欢乐之中。”(《中国股市风云录》15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
  炒股,从一个市场经济下的新型经济活动从商业人员手中传递到社会各阶层中。
  3.从新词进入一般词汇
  同指代概念、意义或新生事物的新造词一样,新出现的缩略词也是新造词。在产生初期会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得到频繁的使用。例如:
  (8)抗联(东北抗日联军)。“他们以能继承抗联英雄的革命事业而万分自豪。”(《人民日报》1961年2月3日)
  (9)农中(农业中学)。“有的地方结合居民点的调整,不但解决了农中的教学用房”,而且连师生住房也一并解决了。”(《人民日报》1959年1月12日)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缩略词一部分成为了旧词成为历史,而一部分完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般词汇。例如:
  (10)三餐(早餐、午餐、晚餐)。“陈女士触景伤情,三餐吃不下饭。”(《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3月10日)
  (11)失忆(失去记忆)。“甚至是患失忆症杀手,也必定会过目不忘。”(《广州文艺》1987年第2期61页)

  (二)双音节缩略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同形异义
  由于语言的意义是无穷的,语言的结构是有限,这就导致了缩略词可以由不同的词语形式缩略而来。例如:
  (12)文艺。既可以是文学艺术的缩略,也可以是文化艺术的缩略。
  更多情况出现在数词概括式缩略词。例如:
  (13)四包。可以指单位包职工、学校包学生、街道包青年、家长包子女,也可以指包技术、包原料、包设备、包销产品。
  (14)三查。既可以指查阶级、查思想、查作品,也可以指查思想、查工作、查干劲。
  人们时常要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交际领域,同形异义情况的出现并不偶然。
  2.同音异形
  由于汉字能分化同音词、辨义能力强,所以尽管汉字产生了许多同音词,但仍能区分。放在缩略现象中,不同意义的原词语由于选择了同音语素进行缩略,就会产生同音异形的情况。例如:
  (15)陆基(陆地基地)陆积(陆地面积)
  (16)三牲(猪、牛、羊)三生(博士生、硕士生、学士生)
  (17)三丝(塑料丝、尼龙丝、麻丝)三私(私收票款、私收运费、私带旅客)
  3.同义异名
  原词语出现了两种形式不同、意义等同的缩略词。例如,
  (18)幼托和托幼,都是指托儿所和幼儿园。
  (19)邮编和邮码,都是指邮政编码。
  这类缩略词应该从接受程度和使用情况的角度进行整理,从而确定标准的缩略词。
  4.生造误用
  人们为了称说简便,在交流中会将很多词语进行临时性缩略,有生造嫌疑。例如:
  (20)警消(警察与消防人员)。“有两位民众在警消赶至后,自行由房子楼梯走道逃生。”(《中时晚报》1993年4月10日)
  (21)抄抓(抄家和抓人)。“他们煽起的打砸抢和抄抓之风,有增无减。”(《历史在这里沉思》,华夏出版社出版,1卷83页)
  警消就是警察与消防人员,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警消”一词,从社会认可度来说,“警消”过于简练,往往难以第一时间理解其意义。抄抓就是抄家和抓人,“抄”和“抓”可以运用在很多物体上,仅仅凭“抄抓”,很难想到抄家和抓人,这就是生造,不应缩略。

  (三)规范双音节缩略词的原则

  1.表义明确
  每个缩略词所指代的事物或概念是确定和固定的,应避免同形异义和同义异名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语素选择进行考量,对相似的事物进行特点的区分。例如:
  (21)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
  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两个词语形式相近,但是选择能突出每个词语的不同特征的语素,能有效地避免“民会”这样的缩略词出现,造成语义不明。
  (22)邮政编码——邮编邮政编码——邮码
  邮编和邮码都代指邮政编码,但是邮编在生活中接受程度更高,所以邮码应该被淘汰。
  (23)村民委员会——村委村民委员会委员——村委
  分开使用时,我们最好结合语境补充说明。群众找村委帮忙,最好是说明具体“村委会”或“某委员”,才不会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还有一些数词概括式缩略词,因为由数字和语素或数字和义素两部分组成,若脱离语境容易造成理解的困扰。例如:
  (24)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四化
  这类数词概括式缩略词,缩略的内容很多,虽然在一定范围能独立使用,但是超过具体范围会造成理解偏差,所以在使用时要注意结合语境。
  2.避免同音
  同音异形的缩略词在人们在口语交流时,容易造成困扰。上文提到的,陆基(陆地基地)和陆积(陆地面积)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在对话语境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缩略词。
  若对方同自己的知识背景相似,交流内容为同一行业或专业的事物,则可以在交代具体事物的前提下使用缩略词。若对方同自己的知识背景完全不一致,则应主动减少缩略词的使用,以防对方不了解沟通的内容,造成理解的偏差。
  3.注意词化程度
  注意词化程度是根据生造缩略语的误用为缩略词这一情况提出的。
  首先要解决的是生造缩略语的问题。一个新的缩略语是由那位最初频繁使用其原词语的人创造出的。他是为了交流和称说的简便,同时内心也存在创新的期待。判断这个新的形式是不是新的缩略语还是生造缩略语,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当这个新的形式开始从他传递到他周围的人,又从他周围的人传递到更大行业,更大的领域,最后到全国。这个过程是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接受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当接受程度不断变高,那么这个新形式也就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新的缩略语了。
  其次要解决缩略语误用为缩略词的问题。缩略语是无法脱离语境且不能单独使用的,也就是说缩略语离不开话语环境。而缩略词因为被广泛认可,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单独使用的词,判断是否为缩略词的一个依据观察其词化程度,直观的方法是看其在主流媒体和报刊中的使用频率。当越来越多的例子丰富其使用情况,那么这个缩略语不断词化,成为一个缩略词。
  只有当这样两个过程完成以后,一个开始被认为“生造的缩略语”才成为一个能被全民使用的“缩略词”。

  结论

  本文从缩略词的由来与界定、双音节缩略词的构词机制、双音节缩略词的词化程度判断和双音节缩略词的规范化等四个方面对双音节缩略词进行了研究。
  缩略词脱胎于缩略语,但与缩略语有所区别。缩略语是临时性的、不稳定的,表义不固定,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单独表意会造成交流的障碍。缩略词则是被固定下来的可以单独表意的缩略语。换句话说,是缩略语词汇化后演变成的新词,并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取代了原词语。缩略词是缩略语能产性的表现。
  双音节缩略词的构词机制是复杂的。学界主要有两种学说,“代表字”说和“第一语素”说。但是这两种构词机制,并不能完全概括构词机制。本文经过大量语料分析,将构词机制概括为三种,分别为:语素提取法、语素截取法和数词概括法。其中,每种方法下,又分别细分出两个小类。本文的构词机制可以概括为“三种六类”,相信能充分地概括出双音节缩略词的构词规律,从而归纳出双音节缩略词的构词机制。
  缩略词是缩略语词汇化的产物,所以缩略词之间有词化程度不同的现象。本文词义的固定性、表义的整体性、使用的范围和频率、功能性等四个方面考察双音节缩略词的词化程度,考察的标准已经相对成熟。
  在缩略词的规范化中,本文阐述了缩略词的使用现状,从使用中的问题出发,总结了三条规范化原则。在实际使用中,缩略词的使用情况会更加复杂,三条规范原则仍然不能完全规范缩略词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本人才疏学浅,精力有限,无法在本文中更细致的举例说明,但我相信在未来仍有机会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俞理明.汉语缩略语研究——缩略:语言符号的再符号化[D].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马庆株.缩略语的性质、语法功能和运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
  [4]徐耀民.缩略语的划界和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88(3).
  [5]郑阳寿.缩略语简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1).
  [6]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俞理明.词语缩略的界定及其理论诠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8]王吉辉.现代汉语缩略词语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9]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10]杨春明.当代汉语数字缩略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1]赵荣琳.现代汉语机构类缩略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12]蒋向勇.现代汉语缩略语构造的取首原则及其认知理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5).
  [13]何亚红.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词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4]赵霞.缩略语的词化[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5]盘珊君.词汇构式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缩略语研究[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
  [16]钟嘉陵.现代汉语缩略语的性质、构成及规范化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
  [17]侯敏.缩略语使用的层级性特点及其规范问题[J].语文建设,1996(6).
  [18]王吉辉,焦妮娜.现代汉语缩略语规范原则(草案)[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9(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422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8日
Next 2021年9月2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