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人物的生存困境是许多作家作品的主题,同样,毕飞宇的作品主题也有较多涉及人物的生存困境,但他用极具个人特色的书写方式描绘人物的生存困境。毕飞宇的生存困境书写涵盖了小,青,中年三代及边缘群体的生存困境。在困境中塑造了顺从者,矛盾者,反抗者三类人物形象。他用他独特的书写方式描绘了人物的生存困境,浓重的渲染为小说奠定感伤的情感基调,注重困境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知人物在生存困境下的挣扎,焦虑,疑惑,表达了毕飞宇对困境人物的关切和同情。同时,毕飞宇的困境书写也对当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让读者明白如何不让悲剧再度重演。
关键词:毕飞宇;生存困境;困境书写。
一、引 言
毕飞宇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受先锋作家的影响较大,所创作的作品大都渗透着他对历史的怀疑,如《孤岛》、《叙事》等,作品中都隐含着较强的哲学思想。后期毕飞宇的创作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不再关注历史,他将他的目光转向现实,成为了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物的疼痛,聚焦人物的生存困境。《青衣》是毕飞宇文学创作前后阶段的重要风水岭。在这一阶段中,毕飞宇的写作方法日趋成熟,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写法与风格。人物的生存困境在毕飞宇后期的创作占比较多,本文就力图对毕飞宇生存困境的书写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毕飞宇小说中人物的生存困境进行归类,以揭示人物所处的困境,对人物的生存困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接着分析毕飞宇生存困境塑造的人物形象,再接着分析毕飞宇表现生存困境的艺术手法,了解毕飞宇独特的困境书写。最后研究毕飞宇生存困境书写的意义。
二、多重生存困境
(一) 普通人的生存困境
1.儿童的生存困境
儿童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群体,儿童似乎不存在困境。但这只是我们的片面认识。毕飞宇在《哺乳期的女人》中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处于困境中的儿童。
《哺乳期的女人》中的旺旺因父母常年在外务工,而极度缺乏父母的关爱,尤其是母爱。旺旺没有喝过母乳,所以他对母乳十分渴望。他对母乳的渴望实际上也是对母爱的呼唤。当旺旺看到家门对面的惠嫂喂养孩子母乳的时候,母乳的气息萦绕在他的身边,母乳对旺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在强烈的吸引力下,旺旺走到惠嫂面前,希望品尝母乳,却不下心咬伤了惠嫂的乳房。这一举动在村里被人误解,认定旺旺是坏孩子,旺旺的爷爷也认为旺旺学坏了,爷爷没有询问旺旺原因,没有理解旺旺。爷爷不准旺旺再出门丢人现眼。
旺旺渐渐地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虽然惠嫂最后理解了他,在文章结尾惠嫂给旺旺喂奶,旺旺最后拒绝了,旺旺对惠嫂说你不是我妈妈,最后跑开了。旺旺在渴望母乳,渴望母爱与自我情感限制间挣扎,一边是自己梦寐以求,时时围绕在自己记忆中的母乳的气息,一边是伦理,即惠嫂不是自己的母亲。旺旺陷入了矛盾,处于两难的境地。
2.青年人的生存困境
青年在父母的规划和自己的规划间徘徊,在他人的议论与自我间矛盾。这就需要青年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标。但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有勇气寻找自己所热爱和向往的事物。
《雨天里的棉花糖》中的红豆是一个娇羞的男孩,他生性多愁善感,喜欢拉二胡,这让身为军人的父亲火冒三丈,父亲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一番模样,于是决定送儿子上战场,希望儿子在军营中练就男儿本色,让儿子像他一样成为一名英勇无畏的军人。但终究红豆与军人特质不合,红豆在战场上成为战俘,被遣送回家。父亲忍无可忍,对红豆破口大骂。至此红豆更加封闭。
红豆在父母的强迫下从事并不适合自己,自己也不喜欢的工作。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的失败,让红豆产生了挫败感与失落感,也彻底击垮了红豆的自信心。红豆将自己封锁起来,不愿再与他人接触。红豆在战场上的经历成为他日后的梦魇,他的睡梦里都是子弹追着自己,青蛇在自己床下的情景,甚至连他最喜欢拉的二胡都蒙上了梦魇的阴影,二胡的弓像蛇一样弯弯曲曲,红豆再也找不回那个爱拉二胡的自己。这些红豆不愿想起的记忆始终缠绕着他。被遣送回家后,红豆终日被梦魇折磨,最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平原》中的三丫因村里人们的议论而不敢追求自己的爱情,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同样,吴蔓玲也因为害怕他人的议论而将自己对端方的爱慕之情藏匿心中。
红豆,三丫和吴蔓玲都是青年,他们对自我尚未有完全的信心,所以容易在自我与他人间摇摆,犹豫。一边是自我,一边是他人的舆论,他们在两者间艰难抉择。
3.中年人的生存困境
人到中年,身体状况发生变化,于是就越来越珍惜自己的时间,越想好好把握自己机会,希望有所成就。但有时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青衣》中筱燕秋年少成名,但因为筱燕秋的一次错误,《奔月》剧目被搁浅了,筱燕秋从此退居成为幕后老师。筱燕秋的青衣梦破碎了,她的大好年华荒废了。二十年后,一位烟厂老板让《奔月》剧目再次搬上荧幕,筱燕秋的眼里看到了希望,她要重拾自己的青衣梦,好好把握这次机会,以弥补自己二十年来的青春时光。年龄问题,她需要拼命地练声,减体重,以达到公演要求。筱燕秋圆满完成第一次公演,第一次公演的成功让筱燕秋心生喜悦,二十年前的她又回来了,她迫不及待迎来第二次公演。但就在第二次来临前,筱燕秋发现自己怀孕了,为了不影响自己的第二次公演,筱燕秋决定吃药堕胎。但吃药毕竟影响自己的身体,影响自己的第二次公演,就在公演前的几个小时,筱燕秋还在医院恢复身体。筱燕秋因身体疲乏,想在医院休息一会为今晚的公演养足精神,没想到自己睡得过沉,错过了自己的公演。当她赶到公演地点时,已经有一位年轻的青衣代她上场了。她知道自己再也无法拿起自己的青衣梦了,她终究还是错过了,终究还是败给了日益孱弱的身体。
筱燕秋用尽全力把握来之不易的机会,可是在艺术行当中,年龄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事情有时不是用心就能完成的。筱燕秋的努力在身体条件面前显得相当无力和苍白。她和年龄进行博弈,但结果显而易见,败局已定,自己的大势已去,无论自己如何力挽狂澜,也无济于事。
(二) 盲人的生存困境
毕飞宇不仅关注健全人的生存困境,也将目光投注于残疾人的生存困境–盲人的生存困境。毕飞宇的小说《推拿》就为我们揭示了处于社会边缘盲人群体的生存困境。
1.物质生存困境
盲人因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被许多工作单位拒绝。推拿是盲人唯一可以从事并被许多人认可的工作,盲人较常人失去了更多的工作选择,所以盲人格外珍惜推拿工作,自然盲人对辛苦赚来的工资分外看重,绝不轻易浪费。如文中写到“小孔的钱一旦沾上她的手,她一定要掖在咯吱窝里,你用机关枪也别想嘟噜下来。”①工资对盲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关乎盲人的生存,文中的王大夫面对弟弟的债主时说:“你们把钱叫钱,我们把钱叫命,没钱了,我们就没命了,没有人会知道我们瞎子会死在哪里。”②文中还写到了推拿工作的艰辛,如“对王大夫来说,一分钱的损失也不能接受。他的钱不是钱,是指关节上赤豆大小的肉球。是骨头的变形。是一个又一个通宵。是大拇指累了换中指,是中指累了换到肘部,是肘部累了再换回食指,是他的血和汗”③
2.精神生存困境
在《推拿》中,盲人面对的不仅有物质困境,还要面对精神困境。盲人虽说都属于盲人群体,但盲人与盲人间也是有区别的,分为先天盲人与后天盲人。与先天盲人相比,后天盲人承受的打击更大。后天盲人经历过两个世界,一个是光明的世界,一个为黑暗的世界。后天盲人无法承受这巨大的反差,无法接受自己是盲人的身份。他们极力想要回到光明的世界。在身份的转换间,他们需要做出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斗争,需要经历一场凤凰涅槃的脱胎换骨。这对后天盲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推拿》中的小马就是一位后天盲人,在九岁时,因为一场车祸失去了双眼。父亲不敢告诉小马事情真相,小马意外听到医生与父亲的谈话,得知真相,小马当场崩溃,小马的希望破灭了。九岁的小马做出了惊人的举动,割颈,从此小马的脖子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推拿时,客人经常问到小马脖子的伤痕,小马毫不忌讳,十分淡然地告诉客人,当时不想活了呗。从小马的语气中可以想象小马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接受这一事实,需要多大的斗争才能换回淡然处之的态度。
《推拿》中盲人面临的精神困境还有健全人给予的精神负担。都红在唱歌方面极具天赋,音乐老师发现了都红的音乐天赋,便让都红学习钢琴,都红不愿,音乐老师却这样对她说,“你一个盲人,唱歌能有什么出息?什么是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一定要给自己找麻烦,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一句话,一个残疾人只有经历了千辛万苦,做并做好他不方便的事,才具备直指人心,感动时代,震撼世界的力量。”④都红最后妥协了。都红在汇报演出时,女主持人向观众介绍都红都红是要报答回馈社会。都红觉得十分反感,都红认为自己不欠社会什么。至此,都红再也不碰钢琴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只是供健全人宽容,同情。
健全人给予盲人的精神负让盲人无法活出真正的自己,盲人在健全人的阴影下生活,盲人似乎永远也摆脱不了健全人的影子。健全人帮助有时是自私的,虚伪的,他们没有考虑盲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盲人需要的是尊重,最好的帮助是尊重,而不是施加给他们的压力与负担。
三、毕飞宇困境书写塑造的人物形象
面对困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有些人选择逃避,顺从,有些人处于矛盾状态,既屈服,又抗争,有些人选择顽强地反击,抗争。毕飞宇生存困境的书写就塑造了这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一)顺从者
毕飞宇的小说顺从者形象大都是通过舆论困境塑造的。在强大的舆论困境面前,人物渐渐地失去自我,逐步向舆论屈服,成为舆论的牺牲品。如《平原》中的三丫,为了村里人口中的舆论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村里人都以为三丫为爱殉情,而来三丫的家门口一探究竟。村里人的舆论于三丫而言是致命的,原本只是假死的三丫为了村里的舆论送上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哺乳期的女人》中的旺旺,因自己对母爱的渴望而被村里人误认为是坏孩子,村中人对旺旺的误解让一位儿童产生自己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是一个坏孩子。毕飞宇通过塑造顺从者的形象,透过展示顺从者的悲剧,引发人们对困境的思考。
(二) 矛盾者
毕飞宇作品中的矛盾者是一类徘徊于自我与舆论间的人物形象,是一类中间人物,他们一方面畏惧舆论的强大,向舆论屈服,一方面又不想被舆论束缚,想要展露真实的自我。矛盾者在舆论与自我间挣扎。矛盾者面对的是舆论与自我的选择,在前一阶段舆论占上风,人物按照舆论的方向表现自我,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物在舆论的压迫扭曲下,越来越想找回真正的自己,于是在最后阶段,人物展现了真正的自己。但人物展现真正自己都是通过发疯这一途径实现的,如《平原》中的吴蔓玲,《雨天里的棉花糖》中的红豆,人物没有在正常状态下展现自我,而是在非常态下表现自我,发疯状既能态使人物远离舆论关注,不受舆论的影响,又能让自己得到完全的释放,这就表明矛盾者实际没有冲破舆论的禁锢,矛盾者始终有舆论的考虑。矛盾者应对舆论的态度是一种退让式的反抗。
在毕飞宇塑造的矛盾者形象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人物在困境中的矛盾,扭曲,挣扎,感受到人物对困境摆脱的渴望。
(三) 反抗者
与矛盾者面对困境的退让式反抗相比,毕飞宇笔下反抗者面对困境态度就更为刚烈。反抗者敢于直面困境,就像鲁迅所说的,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青衣》中的筱燕秋就是这样的勇士。筱燕秋在告别舞台20年后,终于重登戏台。但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她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年轻时的巅峰水平,为此,她疯狂地减肥、练声。什么阻止不了筱燕秋对戏剧的热爱。自己与舞台的阻碍有多少,筱燕秋就一一克服。终于,筱燕秋迎来了自己第一次公演,并且圆满完成了。然而在第二次公演前,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不能登台唱戏,这对爱戏如命的筱燕秋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就在第二次公演时,筱燕秋在场外,独自一人唱起了《奔月》。从另一种意义来说,筱燕秋战胜了自己,筱燕秋已经成功了。
《推拿》中的都红也是一位强烈的反抗者。都红在一次汇报演出中,因人格尊严受到侮辱,便决定放弃音乐。在推拿工作中,都红因一次意外导致自己的手指受伤,这对于一位靠手吃饭的推拿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推拿房的同事们决定为都红捐款,但都红拒绝了,都红不能接受自己亏欠他人,都红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同事,都红最后离开了沙宗琪推拿,在物质生存与个人尊严间,都红选择捍卫自己的尊严,即使都红的行为可能导致她失去工作。
毕飞宇通过塑造困境中的顺从者,矛盾者,反抗者,表达了他对身处困境人物的关切和同情,也激发人们对人物困境的思考。
四、生存困境的书写方式
文学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毕飞宇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他不仅仅满足于如何再现现实困境,如何表现现实困境也是毕飞宇创作时考虑的重点。毕飞宇以他以他极具个人特色的书写方式书写人物的生存困境。
诗性地描写困境毕飞宇诗性地描写困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浓重的渲染,二是物象的贯穿。
1.浓重的渲染
浓重的渲染使小说完全被意蕴覆盖,犹如诗歌中的意境,使小说充满了诗意。小说人物的艰难处境也在意蕴气氛的烘托下,更显人物的悲剧性。凄清悲凉的景物描写总是与小说人物面临的困境与痛苦相伴相生,渲染了悲剧的气氛,奠定了感伤的情感基调。如《青衣》中筱燕秋准备第二次公演的当天,作者安排了充满寒意的冬天,在冬季雪花纷飞的大背景下筱燕秋开始的自己的公演,富有隐喻意味的冬季,也预示着筱燕秋理想的破灭。文末写到“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雪花在飞舞,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⑤筱燕秋就是在这样雪花纷飞的冬夜,还在顽强的抗争,但这样的抗争注定是无用的,失败的。在《雨天里的棉花糖》中,在红豆出现异样时,作者这样写到:红豆妈听了这话一屁股坐在了天井的地砖上。冬季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来临的⑥。冬季意味着生命力的消失,暗示着红豆即将走向生命的悲剧。
毕飞宇在小说中也多次运用雨,风,星空,雪具有伤感意味的景物呈现小说人物所处的艰难困境以及人物内心的挣扎与苦闷。这时的自然气象描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更在于表现人物的情感,是人物情感的外化。
在人物命运的决定性时刻,作者适时安排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季节,让人物在季节的大背景下行动。而在人物具体活动时,在人物出现细腻,真实的情感时,作者又通过风,雨,雪等具体的景物描写为人物的情感抒发营造氛围。季节为小说人物的行动创设背景,景物描写为人物的情感流露营造气氛。季节与景物描写使整篇小说无不沉浸在伤感的基调中,基调始终在小说中蔓延,散发,使小说更具独特的意蕴和气质。如诗的意境悠远绵长。正如韩松刚评价毕飞宇小说时所说,毕飞宇的小说赢在了诗意。⑦
2.物象的贯穿
毕飞宇在小说中也善于运用物象。这些物象如诗歌中的意象一般,寄托了一定的寓意,为作品涂上了底色,小说被物象所营造的凄冷哀伤的氛围包裹围绕。如《青衣》中的青衣。文中这样定义优秀的青衣,哪怕你是一个七尺须眉,只要你投了青衣的胎,你的骨头再也不是泥捏的,只能是水做的。⑧这句话揭示了青衣的特征,柔美、多愁善感。因此,青衣就是忧郁柔美的象征。青衣的物象在小说的贯穿为小说笼罩了凄美的气息。《雨天的棉花糖》中二胡物象也贯穿整篇小说。二胡为小说主人公红豆最喜欢的物品,二胡的曲调婉转哀怨小说中的二胡承载的是悲伤幽怨的内涵。二胡悠远绵长,如泣如诉的特征为小说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氛围。
(二) 注重困境人物的心理描写
浓重的渲染使小说充满浓郁的感伤气息,在感伤气息的包裹下,毕飞宇将笔触指向人物的内心,描写人物的在困境中的心理活动。一步步向人物的内心深处挖掘。毕飞宇曾说,我所认为的宏大是人物内心的的纵深、开阖。是人物精神上的渴求。⑨毕飞宇的文学追求和旨趣决定了毕飞宇在困境书写中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毕飞宇关注困境中人物的内心的波涛汹涌,希望描绘出波澜壮阔,层次丰富的内心世界,希望将困境中人物的渴望,追求,进退两难的心理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王春林在评价毕飞宇的作品《推拿》时曾说,毕飞宇是法心灵的书写方式。⑩其实不仅在《推拿》中,他的诸多作品都对人物的心理做出细致的描述。在《哺乳期的女人》中,着重描写了旺旺对母乳渴望的心理,在《雨天里的棉花糖》中,大力描绘了红豆的自我怀疑,自暴自弃的心理,在《青衣》中,对筱燕秋执着梦想,不甘放弃的心理有较多的描述,在《推拿》中对盲人希望独立生活,不愿依靠外界帮助的心理也有颇多叙述。注重描写人物在困境中的心理活动是毕飞宇独特的困境书写方式。
毕飞宇在人物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极高的天赋。人物在困境中的心理状态有时较难表达,人物细腻微妙的情感变化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在毕飞宇的小说中,人物在困境中微妙的情感变化,挣扎的心理活动都有准确地呈现。如《青衣》中关于筱燕秋的矛盾心理是这样写的:这承诺是一把剑,筱燕秋亲眼看着自己被这把剑劈成两个,一个站在岸上,另一个则被摁在了水底。⑪这句话准确描述了筱燕秋矛盾纠结的心理,一方面她想全力担任戏剧角色,另一方面,碍于现实,她又答应了将自己的角色分一半于学生春来。筱燕秋在欲望与理性间挣扎,取舍。她不断与自己做着心理斗争,她看到了两个自己,一个在水面,一个在岸上。毕飞宇通过准确细腻的心理描述,使读者准确体会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矛盾。在《推拿》中,毕飞宇也细致描绘了盲人推拿师王大夫要不要为弟弟偿还赌债的心理,文中这样写道:弟弟是作为自己的补充来到这个世界的。如果不是自己的眼睛,父母说什么也不会生这个弟弟,即使生,也不会把他当作纨绔子弟来娇养。这个债必须由自己来还。⑫这段心理描写准确写出了王大夫的对现实的无奈。
毕飞宇用他细致,准确,形象生动的人物心理描写,将人物在困境中的心理进行准确地描绘,至此,人物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物的细腻的情感不再抽象深奥,难以捉摸。人物的心理活动最能表现人物的真实想法,外在的行为举止有时并不是人物真实想法的反映,人物的心理是人物的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读者能够清晰准确地把握人物的轮廓,感知人物的形象特点。通过毕飞宇的心理描写,读者了解明白了人物焦虑、疑惑,读者也更能切身体会人物所处的生存困境。毕飞宇采用无我⑬式的文学书写方式,真实再现了困境中的人物心理,通过困境人物的心理的挣扎、矛盾、苦闷,侧面反映人物的生存困境。
(三) 在对比中表现困境
1.困境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对比
毕飞宇在小说中还通过对比手法,即困境状态与理想状态的在小说中比重的对比,人物在困境状态的比重多于人物在理想状态的比重,以此表现困境的难以挣脱。
作者在《青衣》中就花费大量笔墨在筱燕秋如何克服身体年龄的缺陷以及现实的残酷,而对筱燕秋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却一笔带过。筱燕秋拼尽全力克服身体缺陷迎来了自己在舞台的绽放,就在筱燕秋认为终于能重拾旧日梦想时,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她终究没能战胜现实,没能摆脱困境,困境又一次卷土重来。《雨天里的棉花糖》也有相同的表现方法。红豆喜欢拉二胡,文中关于红豆拉二胡的描写相对较少,而对于战场的描写相对较多。毕飞宇关于战场潮湿瘴气,枪林弹雨,到处出现的蛇的环境描写特别多。红豆的战争记忆深刻影响着他的生活,对他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创伤,成为红豆无法摆脱的困境。
毕飞宇对小说中人物在理想状态与困境状态的比重是不同的,往往是困境状态的比重多于理想状态。在强烈的对比中,在理想的电光火石与困境的永久持续间,突显了困境的难以摆脱,人物终究还是陷入困境之中。
2.人物在常态与异态下的对比
人物因为受外界舆论的影响,常常不能展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而要按照舆论所要求的说话行事。人物时常带着面具生活在众人面前,众人只能接受人物带面具的样子。渐渐地,面具侵蚀真实的自己,人物失去了真实的自己,成为了一个异己的人。带着面具的自己终究不是真实的自己,人物渴望展示真实的自己。因在正常状态下因受到公众的注目不能释放自我,人物就只能在异常状态下展露自我,放松自我。在人物看似疯狂的状态或举动下,隐含着人物真实的自我。
如《雨天的棉花糖》中的红豆,红豆在最后疯癫了,红豆在疯癫的状态下一直做的事情就是他在寻找红豆,他要杀了红豆,他要杀了他自己,他要杀了那个戴面具的自己,他要让真实的自己显露出来。他曾发出杀了我我就是我的呐喊。红豆发疯时在外人看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举动却是红豆心声的吐露。《平原》中的女XX吴蔓玲,为了在外人面前保持能干的形象,她从不显示自己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她竭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但在朋友的婚礼上,在没有外人的关注下,她被朋友的婚礼,浪漫的爱情深深吸引,她流露出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吴蔓玲喜欢端方,但她始终不敢向对方袒露自己的情感,她将自己对端方的情感积压在心中。在最后,吴蔓玲疯了,文中这样描写到;吴蔓玲像狗一样扑向端方,咬住端方的脖子,说;我抓到你了。吴蔓玲疯狂的行为是她对端方压抑已久的情感的释放。
毕飞宇将人物真实情感的释放,流露都设置在异常的状态下,人物在常态下无法展示真实的自己,所以只能在异常状态下展露真实的自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异常状态是人物抒发自己情感的唯一途径与通道。人物在异常状态下将自己积压多年的情感顷刻释放,宣泄。人物在异常状态下的行为举止有多疯狂,人物就在正常状态下有多压抑。人物在常态下与异态下的行为反差有多大,人物在现实环境中就有多克制,这也在侧面反映出现实环境对人物的限制和压抑。
五、毕飞宇生存困境的书写意义
毕飞宇曾说悲剧是文学的巅峰,这也许也是毕飞宇书写生存困境的原因。在困境中,我们能看到人物抉择的艰难,丰富的心理,而这些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困境面前,我们能感受到人的主体力量发挥,他们或因恐惧向困难屈服,或摇摆不定而成为游走于自我与他人间的徘徊者,或以一己之力向困境发起冲击的抗争者,他们有的脆弱,退缩,逃避,有的刚强,坚毅,果敢,在悲剧困境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真真正正,情感丰富,有血有肉的人。毕飞宇始终以人作为困境书写的主角,关注人的精神渴望,关注人的价值尊严。贺绍俊在评价《推拿》时这样说道:毕飞宇的盲人书写打破了古往今来盲人的文学形象,毕飞宇将盲人作为一个正常人进行书写。⑭
毕飞宇的困境书写不仅开拓了文学题材,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毕飞宇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者,他关注现实,反映现实,他的许多作品都取材于现实,作品的切口都较小,主角也都是平凡的小人物,这让他的作品紧贴社会现实,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如《哺乳期的女人》、《青衣》、《雨天里的棉花糖》、《推拿》。这些作品也让我们反思现实,让我们反省如何不让悲剧再度重演,多多关注少年儿童的精神陪伴,多一些的宽容度,不要让自己成为舆论中的一员,同时自己也要树立较强的自我意识和人人平等意识,盲人也是普通人,我们不该带着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和我们一样,需要被尊重,享受所有作为人的权利,作为人的尊严。这些都是毕飞宇的作品带给我们的现实思考,也是毕飞宇作品现实意义所在。
六、结语
毕飞宇对人物生存困境的书写,为我们构绘了现实生存图景。毕飞宇不仅关注常人的生存困境,还关注边缘群体盲人的生存困境,拓宽了文学题材,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在生存困境面前,毕飞宇塑造了顺从者、矛盾者、反抗者。在毕飞宇塑造的三种人物形象中读者感受到人物应对生存困境时的艰难,人物内心的种种矛盾挣扎,感受到了人物的主体力量不同程度的发挥,感受到了作者对困境中人物的关切和同情。毕飞宇塑造的三种鲜活丰满人物形象,丰富了读者的文学审美,为读者展现了立体真实的处于困境中的人物。同时,毕飞宇的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让读者在阅读中反思当下。
注 文
① 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6.
② 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623.
③ 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6.
④ 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161.
⑤ 毕飞宇.青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70.
⑥ 毕飞宇.雨天里的棉花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138.
⑦ 韩松刚.毕飞宇小说的诗意[J].扬子江评论,2015(5):81.
⑧ 毕飞宇.青衣[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31.
⑨ 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850
⑩ 王春林.法心灵的日常化叙事–读《推拿》及毕飞宇小说的文体特征[J].扬子江评论,2018(6):47.
⑪ 毕飞宇.青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49.
⑫ 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416.
⑬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60.
⑭ 贺绍俊.文学的尊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15.
参 考 文 献
[1]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毕飞宇.雨天里的棉花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3]毕飞宇.平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毕飞宇.青衣[M].北京:2013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5]毕飞宇.推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6]韩松刚.毕飞宇小说的诗意[J].扬子江评论,2015(05):81-85.
[7]王春林.法心灵的日常化叙事–读《推拿》及毕飞宇小说的文体特征[J].扬子江评论,2018(06):47-51.
[8]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9]贺绍俊 .文学的尊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0]吴义勤.感性的形而上主义者[J].扬子江评论,2000(06):49-57.
[11]王彬彬.毕飞宇小说修辞艺术片论[J].文学评论,2006(06):80-84.
[12]汪政.热闹的毕飞宇[J].南方文坛,2004(04):58.
致 谢
毕业论文终于完成,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林翠萍老师。她在我论文完成的过程中,无论是开题,初稿,二稿,三稿直至定稿都十分认真细致地教导我,并给出她的修改意见。论文完成之际也是毕业之时,四年的大学时光匆匆而过,在此,也要感谢在校期间老师同学给予我的帮助,谢谢。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