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鼎钧《左心房漩涡》中的乡愁意蕴与回归意识

王鼎钧被誉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左心房漩涡》是他笔下一部经典的散文著作,这部散文经典倾注着王鼎钧所有的情感哲学,浓缩着王鼎钧自上世纪四十年代离开故乡后的漂泊情感,反映了一代华人在异乡几度漂泊流离中的心路历程。《左心房漩涡》中有大量关于故乡风物及故人故事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浓厚的乡愁意蕴。而且王鼎钧还善用多种修辞手法,将中国古典诗词融入到散文创作中,使得整部作品流露出作者向中国古典抒情传统的诗意回归,其中对乡愁和回归的书写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王鼎钧 《左心房漩涡》 乡愁意蕴 回归意识价值体现

王鼎钧是当代著名的华文文学大师和散文大家,他在散文、小说、评论、剧本和诗歌等领域均有突出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中更是独树一帜。在中国X的现代文学史上,王鼎钧被视为X乡土派的散文代表,开创了“乡愁美学”。这座让后人难以逾越的散文高峰,是王鼎钧“经历七个国家、看五种文化、三种制度”的这种不同寻常的经历累积而成的。因此,王鼎钧笔下的乡愁是异常醇厚的,如他在《左心房漩涡》里说道乡愁对他而言是“一个复杂而美丽的结”。《左心房漩涡》是王鼎钧抒情散文的巅峰之作,全书共4部33篇,用“我”对“你”的呼唤、寻觅、对话写成,包含着“后世”对“前生”的呼唤、游子对故土的寻觅、“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对话。[2]本文的论述将以王鼎钧笔下的乡愁意蕴与诗意回归为中心,探究其乡愁的根本原因、书写的表现形态,进而阐释《左心房漩涡》对乡愁与回归书写的价值体现。

一、王鼎钧《左心房漩涡》的创作背景

(一)身处时代的漩涡

王鼎钧,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信奉基督教。1940年,中国处于抗日战争时期,15岁的王鼎钧成为了流亡学生离开了故乡山东,足迹从此开始遍布大半个中国。少年的他,在这段长途流亡迁徙中,第一次对乡愁有了认知。在抗战末期,他选择了辍学从军,随国民党军队宪兵团经转多地。虽然他途经的这些地方不是生他养他的故乡,但承载着王鼎钧在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他的笑与泪,以及他的成长。

1945年至1949年,四年的国共内战,谁也不曾想到竟会令两岸陷入一场时代的漩涡之中。1949年国民党撤退至X,弱冠之年的王鼎钧又从中国大陆的异乡被迫来到X这座陌生的孤岛。第二次的离乡,殊不知看不到头。在《如果》中,他写道:“当时,那时,几千人露宿月台等火车,由动脉到静脉流着希望和绝望,像等一桩命中注定的姻缘。”离开故乡的二百多万的大陆军民,完全没有做在X长期定居的心理准备,他们期许着总有一天他们能够重新回到大陆,回到故乡。然而,时间让这二百多万人的回乡希望变成了绝望。

来到X成家立业的王鼎钧,经历了X由近代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巨变。却在1975年,他选择了再次离乡,前往X定居。这是王鼎钧的第三次离乡,这次离乡不仅仅是异乡,更是异国,但这一次是他对自己的自我放逐。正如他在《你不能只用一个比喻》中写道:“大陆是回不去的家,X是醒了的梦。”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掀起了划时代的热潮。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思想观念开始多元化,中国大陆与外界的联系日益便捷与紧密。在X的王鼎钧和大陆的亲朋故友彼此隔绝了30年以后,得以重新取得联系,从此开始通信。这一通信,仿佛把王鼎钧在中国大陆切断了的神经一根一根连接起来,可以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手术。于是,王鼎钧把他这40多年来的悲欢离合,大半辈子所经历的碰撞、阵痛的真实写照,情感真实、炙烈地写在了《左心房漩涡》中。《左心房漩涡》于1988年正式出版,全书将主体一分为二,皆用“我”对“你”的呼唤、寻觅、对话写成,包含着“后世”对“前生”的呼唤、游子对故土的寻觅、“东半球”与“西半球”的对话。[2]整本书33篇散文脉络一贯,是王鼎均深陷在时代漩涡之下喷涌而出的乡愁再现,作者的这份心怀中国的民族情怀,让每一个中华儿女读了都为之动容。

(二)作者对故土的思与爱

除了王鼎钧身处时代漩涡的独特经历之外,王鼎钧之所以会创作出《左心房漩涡》这样一部经典的散文集,还有源于他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对故土的思与爱。“左心房漩涡”一词,出现在《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一文中,他感慨道:“那流经我们心房心室的漩涡,书本上读不到,电视上看不见,XX未记,社论未论,考证未考。”王鼎钧把对故土的思与爱,比喻成“左心房漩涡”。左心房,是浪漫的情感象征,流经左心房的血液是永远带着新鲜氧气的血液,犹如不停涌动出真挚情感的喷泉,是支撑一个生命体活着的“水泵”。王鼎钧把中国大陆比喻成左心房,那便是他心中对故土的思与爱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流逝、地域的离别,他逐渐懂得人不能真正逃出故乡,乡愁就是海外游子在异乡日日夜夜内心不停挣扎、灼热的感情佐料。

王鼎钧逃不出故乡,也回不了故乡。因为他是异乡养大的孤儿,他的故乡都是从异乡演变而来。他在《左心房漩涡》中提到他曾做梦回家,在梦中竟找不到回家的巷路,只因他离家太久了。自从定居X,他从此未回过中国大陆,也未曾回到X。他渴望回到故土,却不敢还乡,还乡对他的意义只是由这一个异乡到另一个异乡,回到故土,只会是个仓皇失措、张口结舌的异乡人。如他在《中国在我墙上》一文中所讲,“四十年可以将人变鬼、将河变路、将芙蓉花变断肠草。四十年一阵风吹过,断线的风筝沿河而下,小成一粒沙子,使我的眼红肿。”

但他迫不及待地要解开乡愁这个结,解开他的前半生。虽然他的肉体无法回归故土,但他借由直白的文字来书写他浓烈的情感,用文字来代替他跨过时间、空间的维度,不断地拾回那些掉落的片段和日历,写下自己对故土的思与爱,于是成就了作品《左心房漩涡》。

二、《左心房漩涡》中的乡愁意蕴

在首篇《明灭》,王鼎钧就写下:“忽然接到你的信,忽然看到你的名字,看到你的笔迹,我的眼睛忽然盲了……我那切断了的生命立时接合起来。”“你”对“我”的来信,让“我”惊喜万分、措手不及,让“我”记忆起脑海里的过去。“我”对“你”的回忆、呼唤,在笔者看来,不单单是指有血有肉的人,还是通过书信体的对话来倾诉对乡愁的思念与感情。字里行间满是浓浓的乡愁,时间把他和故乡分离了很久,他挣扎着打开回忆的匣子,重新遇见故乡风物、那些年遇见的故人故事。

(一)故乡风物

中国地大物博,王鼎钧曾仔细地、热烈地、忧伤地看遍中国历经的一切。虽然王鼎钧说他自己不是餐菊的隐士、吐霞的诗人,但对人文的兴趣与日俱增,大过自然。可是,游子面对故乡的大地山川怎能不涌起情思呢?于是王鼎钧寄情山水、以物托思、咏物托情,把乡愁倾洒在故乡风物上。

王鼎钧的乡愁在空间地理和时间历史上跨度很大,几句话就览几朝几代。在《看大》里,他借海伦·凯勒的三天光明,倾诉着自己对祖国的思念。“看湖看海,看草原如天,看长河如地裂,看群山如天崩。唱出唐宋元明清,唱出金木水火土,唱出汉满蒙回藏,唱出稻粱麦黍稷,唱出一元万象两仪四时三教九流六欲七情八德十诫百福千变亿载兆民。”这一段话,足以看出王鼎钧的文字功底,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熟悉和热爱。他感慨国土是画,是无边无涯无框的画,是自下而上的长卷,他自愧三天怎能把这副巨画看完、看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着每一代华夏子孙。黄河是中国的动脉,黄河是每个中华儿女的灵魂的项链,是我们受洗的那一盂水。在《黄河在咆哮》这一篇里,王鼎钧写到他在纽约听到合唱团唱《黄河》,怒吼翻滚的黄河,他犹如回到流过血流过汗、为保卫国家与敌人作斗争的岁月中去。别人听到的只是浅浅的一句歌词,“暴风雨呀来了,暴风雨呀来了”,但在王鼎钧听来,钢琴低音部分的翻滚是“敌机低空盘旋带来的不详的预感”,旁人只顾着欣赏歌者清晰的速度,“扛起了洋枪土炮、拿起了大刀长矛”,却不像王鼎钧那样可以体会“庄稼汉丢下锄头抓起武器的那份儿慌忙迫切”。“黄河啊……你代表了历史,也走出了历史,你,已经不是人人能唱,甚至不是人人能听、人人能懂的了。”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今黄河在哪里?旧曲新奏,他不忍再听,他不能不听。艺术太近,黄河太远。黄河如斯,往事如斯,令身在异乡的他潸然泪下。

除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王鼎钧还记着他老家城外山上的那棵石榴树。似乎在任何一个游子的记忆中总会有那么一棵树,春夏秋冬来来去去的变化,它依然挺立在那,也挺立在游子的心里,永远不能忘怀。在《红石榴》这一文里,王鼎钧清楚地记忆着,家里城外有座小山,山顶上有座庙,庙的后面有棵石榴树。树上结着仅有的一个石榴,又红又大。他本想把它摘下来送给一个人,这件事却黯然夭折。随着时间的推移,王鼎钧年年有梦,山越来越高,踮起脚尖还能看到那棵石榴树,但山那边的地平线淹没了那个人,山这边的地平线涂掉了他。40年的时间把他往前推,把他脑海里的记忆逐渐模糊,但他仍奋力地把那颗石榴树牢牢记着,即使石榴把他忘记了。

中国在他的眼底,中国在他的心上。赤条条来,易,赤条条去,难。他细细看着疆界道路、山脉河流,回忆起记忆中的故乡的一切。如果可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他希望这旅程的终点站是故乡。

(二)故人故事

生命体的交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每个人的交集都存在着一定的意义。萦绕在王鼎钧心间的,不只有山水风物,还有故人故事。

在《左心房漩涡》整本书里,不难看出,王鼎钧感谢和怀念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想念在抗战中,教他合唱的那位指挥春雷的人。王鼎钧在《春雨·春雷》中写道:这个教歌者,使他们这群流亡学生在精神贫血的穷山恶水之中也还能有不落人后的地方,使他们的空虚的老境里还有大时代的余音。那位教歌者,站在干涸的血迹上挥动着手,指挥着这群流亡学生高歌,让他们从恐惧的海洋里捞起旋律,用歌声把犹如古墓的村镇重新汇聚澎湃。一句“我们带来救亡的火种”,让王鼎钧不会忘记那个人、不能忘记这首歌,是那个人守护了他们的心灵,是那个人教会了他们不能放弃一丝生机的希望。“我们从敌人的屠刀下冲出,痛尝够亡国的残害耻辱,遍身被同胞热血染红,满怀牺牲决心和最大的愤怒。”这首摇荡性灵的歌,让人咀嚼了会流泪的歌,是可以重新点燃生命的火种,还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让抱团的流亡者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的难得的温情。

再如王鼎钧在《眼科诊所和眼睛》里,提到的那位为他施医的眼科医师。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救死扶伤的医生的存在尤为重要。“如果那诊所也变成瓦砾,我想我会变成瞎子。”王鼎钧闭着眼睛走进那个诊所,治疗了几天后,又在暗夜被医师送上火车,虽然到最后他还是没能见到那名医师的眼睛是怎样的,但他异常地想念他。他感激这位医师,在他看不见的情况下抚平了他不安的情绪。他挂怀这位救了他眼睛的医师,他想要寻他、访他,想知道他的晚年是否安康。自那以后,他对眼科医师有特别的感情,他发现眼科医师的眼睛都特别有光彩,有神韵,有亲和力。这是他在那次短暂的失明之后收获的强烈感情,因为任何人在摸不着北的漆黑一片时,绝望是必然的。而那名眼科医师恰是在此时给予了王鼎钧光明,把他从黑暗的世界里拯救出来,带给他新的希望。

除了上面这位给了他光明的眼科医师,王鼎钧还想念、感谢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的一位大汉。他在《写下格言的汉子》一文中直言,这个大汉是他的英雄,他想念这个人。因为,那名大汉在冰里雪里中救下了快要冻死的王鼎钧一行人。大汉向这群大孩子、小大人伸出的手,是传递给肉体即将结冰、灵魂快要出窍的濒临冻死的人的希望。“人,一生的精力多半用来改正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是大汉说给王鼎钧的一句话,王鼎钧这40年来把它当成格言记住。不怕雪不怕冷的大汉,心里却对老家裹着小脚的一名女子充满愧疚,他俩虽互有好感,但因大汉参加了反对缠足运动不经意伤了她的心。后来,两人不再见面,大汉去当兵了。大汉在冰里雪里、血里火里、生里死里,旧业都随征战尽,被枪炮震碎了人生,他却时常想起那名小脚女子,不知她嫁人没有,他想娶她,给她放脚。王鼎钧喜欢他,喜欢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王鼎钧想找到他心中的这名英雄大汉,想知道他是否回到了故乡,是否为那名小脚女子放脚。“水流千遭归大海”,也许王鼎钧在写下大汉的这个故事时,他在思索,如果自己当初没有离开故乡,那他现在就不是在乡愁路上迷失方向、为自己偏离的航道不断苦苦纠正的异乡人了。

人与人的相遇很奇妙,既然遇到,那就是有一定的缘分。虽然不知他们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不知道他们以后穷通荣辱,生老病死,也不知将几时重逢,相见不识。但是,王鼎钧非常感激这些帮助过他的人,他把这群善良的人们都放在了左心房上,他不会忘记他们,不能忘记他们,不敢忘记他们。因为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他,是他们才成就了现在的王鼎钧。

三、《左心房漩涡》中的诗意回归

王鼎钧认为:“文学的血统是诗,散文小说都以诗为依归。”[3]不读诗写不成散文,所以我们可以在《左心房漩涡》里,随处看到有关诗意回归的内容,给我们传递强烈的情感共鸣和美感享受的情境。

(一)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写就诗化散文

在首篇《明灭》里,王鼎钧委婉含蓄地把自己的前半生比喻成一块擦得干干净净的黑板。又把自己的生命比喻成沾了胶水、揉成纸团的史页,被人一页一页地揭开。再把自己比喻成一个被人救起的怀珠的蚌。在他不停转化的比喻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变化过程。从一开始的一块干干净净的黑板,他把自己的前半生隐藏起来,他不愿回忆起40年前在故乡发生的事情。而当他收到来自故乡的来信后,他变成了揉成一团的纸慢慢揭开,从安之若素的堕落转向吐露心声。最后再把自己比喻成被人救起的怀珠的蚌,可想而知他的珠就是藏在左心房的故乡,他想要别人读懂他,他也想要读懂别人。我们不免可以从他的这种递进式的比喻中,穿进书中随着他的文字回忆起那段过往,让人感同身受地心酸。

在《水心》一文里,王鼎钧写到自己呼唤故乡的名字的时候,就像是呼唤一个失踪的孩子。这一种自揭伤疤的比喻,王鼎钧把自己当成一个异乡养大的孤儿,他没有故乡,他找不到自己的故乡。而且,他并不是一开始就直言说想念故乡,而是小心翼翼、递进地呼唤、追忆、思考,他的故乡究竟在何地。他说他的故乡只在传说里,只在心上、纸上,因为当他走近它,睁开眼,记忆的故乡底片就粉碎了,曝光成为白版。他不是一个没有故乡的异乡人啊,只是他远离故乡多时,故乡对于他来说仿佛失踪了一般,想找而找不到,想回而回不去,王鼎钧巧妙地借用修辞手法写出了心中的无奈情绪。

在《春雨·春雷》中,王鼎钧运用比喻、夸张和拟人手法,描写了一段很精彩的革命战士用音乐在宣传抗战的场景:“他们以脚趾为钩,与猿猴争路……让山中的石块也想脱胎变成炸弹,参天古木恨不得立即倒地成枪……歌声挂在峭壁上,绕在树干上,绣在流泉上,点化鸡鸣狗吠,连风过林梢都是在奔走呼号。”这一段直白文字的生动描写,让我们这群生活在和平年代的XXX青年叹为观止,仿佛置身其中。王鼎钧就这样用简单的一段话把那个年代里的抗战美感给描绘出来,一副栩栩如生的画卷映入我们眼前:猿猴、山上的石块、参天古木、歌声、峭壁、树干、流泉、鸡犬和风这群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生动起来,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我们中国革命先辈们不服输的热血情感。简单的文字组成了一幅丰富的画作,正是王鼎钧散文的美感诗化体现。

在《写下格言的汉子》里,王鼎钧用反复、递进的手法写下自己在冰天雪地里的崩溃:“哪有山,哪有水,哪有大豆,哪有高粱,哪有使命,哪有归宿。只有雪,只有白,只有死走,只有走死。”这是王鼎钧在快要被冻死前的所感所悟,这时的他只是名流亡学生,在寒天里抛去万物,只剩下生与死的疲倦心灵。又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场冷雪天,“天地冷成一个透明的混沌,等盘古来敲破,而盘古不来。天等着收魂,地等着收尸,天覆地载中,人自大自杀。漫天是雪,雪花大如手掌,飘成漫天讣闻。”从这里不免看出,王鼎钧的内心已经绝望了,用颓废的文字来描写“大雪杀人”的场景,流露出窒息的气氛。而且,王鼎钧对这些场景的描写,更是突出了大汉对王鼎钧他们这一行人的救命之恩,大汉的形象愈加伟大,他的英雄这一称呼的由来便有了充足的解释。

(二)古典诗词的融入

王鼎钧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中国古典诗词十分喜爱并运用得得心应手。他在写作《左心房漩涡》时,很擅长自然贴切地引用或者化用古典诗词,为自己表达思想感情所服务,使乡愁散文充满诗意,意蕴也更加深长。

在上文提到的《写下格言的汉子》里面,王鼎钧介绍他们这群流亡学生一行人,引用了《论语》里的一句“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就这样王鼎钧自然、简单地介绍了这群学生的大概年龄和人数。这样的方法妙在不用铺陈过多的言语来介绍流亡学生各自的身份,而且还增加了文学的味道,更易对场景进行描绘。随着大汉故事的展开,王鼎钧接着引用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里面的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的是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突出了空间的辽阔,“人未还”则指的是战争给驻守边疆的战士一直坚守前线,突出了时间的久远。王鼎钧这时引用了这两句诗,是把王昌龄的诗意与大汉的大半辈子以及自己的心境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可以更清楚了解大汉的命途,并写出了他自己对战争的愤懑情感。

又如在《脚印》这一篇里,王鼎钧写下捡脚印的传说,为自己作一次回顾式的旅行,回忆起故乡发生的一切。当然,他知道这是不真实的,写下“事实是访旧半为鬼,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分别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赠卫八处士》里的“访旧半为鬼”和贺知章《回乡偶书》里的“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诗的相同点都是表达了游子重回故土才发现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感慨和无奈之情,这也是王鼎钧的内心真实感受。他引用古典诗词来穿越时空的界限,与千百年前的诗人们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40年的乡愁挣扎,就算再强烈,也抵挡不过时间的沧海桑田,记忆中的事物虽是清晰不变,但是在现实中或许早已变化甚至不在。王鼎钧对这两句诗的运用,本意相同的叠加情绪,更加感染读者,让我们充分体会他的情感。

除了引用古典诗词,王鼎钧在《左心房漩涡》里还会化用古典诗词,让行文更具诗意感和意蕴感。在上文提到的《黄河在咆哮》这一篇文里,王鼎钧在纽约听合唱团唱《黄河》。王鼎钧是带着亲身经历的历史感来感受这首歌的,但他感觉到这首歌已经脱胎换骨,历史变成了声乐,于是他化用“诗神”苏轼《前赤壁赋》里面的“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写下“羽化登仙,翩翩飞临”。虽然是化用诗句,但是同样的给了我们一种超脱飞仙的飘渺情景,让我们在脑海里可以浮现《黄河》这首歌的场景变换和体会在听众席上的王鼎钧的感受。音乐中的怒吼和暴风雨,是幻是真,让王鼎钧的记忆出现了偏差。再到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王鼎钧还化用了“诗仙”李白《将进酒》里面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写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半头白发听高音绕梁”。原诗和化用都是描绘黄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但王鼎钧化用的这句诗在《黄河在咆哮》这一文里化用得巧妙。首先前面部分不变,都是以黄河的伟大衬托出生命的渺小脆弱,王鼎钧后面写下的“半头白发听高音绕梁”,这是王鼎钧对本人的一种自我描写。年过半百头发斑白的他坐在异乡的歌剧院里听着高音绕梁的黄河,更能显示出一种生命沧桑之感。浓浓的乡愁喷泻而出,这是一名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除了以上所举的例子,《左心房漩涡》里面还有很多诗意回归的情景例子。不管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还是融入古典诗词,我们都可以发现王鼎钧对诗意回归的灵活运用,让整部作品更具文采。这是王鼎钧乡愁散文特征的一大表现,让我们可以在文字里面领悟他的情感和享受文字活灵活现的美感。

四、《左心房漩涡》对乡愁与回归书写的价值体现

(一)文学价值

民族的危亡、中国人的苦难始终是一个沉重的文学主题,但我们通读王鼎钧的作品中,你却很难发现彻底的沮丧、沉郁和悲观失望的影子。[4]他会在苦难后重新给读者展现希望,把人道精神丰富在乡愁散文的境界中,给我们带来慰藉感。王鼎钧的乡愁散文创作,遵循一般的创作思路同时,他还勇于创新。除了上文提到的诗意回归,王鼎钧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就诗化散文、融入古典诗词之外,还用“故乡的眼,异乡的心”在乡愁散文的创作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叙述语言和叙述题材进行突破。

在叙述语言上,王鼎钧的文字如同陈年旧酿,也如那夜光杯中醇厚的葡萄美酒。你可以跟随他的笔墨回到历史的弄潮里,亲身经历那段战火纷飞、随时做好牺牲的悲愤年代,感受他的乡愁慰藉。一开篇,王鼎钧就把自己比喻成分尸了的蚯蚓,在《明灭》里,他写道“就在这一明灭之间,我那切断了的生命立时结合起来。”还有在《惊生》里,“自从能够和你通信以后,我坐立不安,切断了的生命不是一下子可以结合起来的。”他就是用这种特别的言语来倾诉乡愁,让我们无法捉摸他下一个语句是什么修辞,令我们万分期待。分尸了的蚯蚓可以在泥土里用它再生的力量长成完整,于是王鼎钧把分尸了的蚯蚓当成自己,一半是他在故乡的前半生,一半是他的现在。他现在在异乡里迫不及待地想要连接过去,追忆乡愁。

又如《失名》这篇文章里,王鼎钧的朋友穿着一身褴褛,坐火车汽车、大路小径地来看他,于是王鼎钧写下“你的泪珠在我的内心轻轻爆炸”,“轻轻”和“爆炸”,一柔一刚,是多么违和的一对组合,在这里却衬托出当时王鼎钧对友人的到来的感动却又沉郁的氛围。再如《中国在我墙上》里,王鼎钧看着墙上的中国地图寻思,此时的中国对他而言只是一幅沉默的画,他问自己怎么就从画中掉出来了。他循着画在记忆里游走,写下“一直走,一直走,走得汽车也得了心绞痛”,是汽车心绞痛吗?不,是王鼎钧,是他在中国地图里失声痛哭,是他借汽车来诉说自己的乡愁。由此可见,王鼎钧对乡愁的叙述语言上,惯用简单、具体的实物来塑造一种庞大的意象氛围来衬托他的情绪,以此倾诉自己的乡愁。

在叙述题材上,王鼎钧的乡愁不是壮阔波澜伟大的,而是铺叙在他怀念的人和事物,以及在异乡的点滴。在上文提到的《眼科诊所和眼睛》一文里,王鼎钧是这样开篇的,“眼科医师的眼睛该是什么样子?清澈?温和?安定?明朗?”,接下来他没有急着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写他的眼睛在战火中是如何受伤的。而是用文字娓娓道来他在炮火很凶猛的那年,他的世界碎成瓦砾的那年,眼睛暂时失明的他被眼科医师救治,“我摸到医师的手,这是好久没有摸到的温暖与柔软,有热泪外冲,冲开了眼皮,隐约有光,这是一个吉兆。”就是这么一个从未谋面的眼科医师,让王鼎钧思念了40年,也是他在异乡盼望回到故土的念头。

又如《园艺》这一篇里,王鼎钧讲述他在异乡把自己的后院打造成各省花卉图鉴,去年把小院规划成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形状种上金钱菊,分成三种不同的颜色,烂漫了六个月。今年换成云南、贵州和广西,郁金香大色娇艳。他把他的乡愁,寄托在园艺上,把园子铺满他想象中的遥远辽阔的省份,提供了一块 精神得以驻足的乐园。再如在《脚印》这一篇里,王鼎钧告诉我们一个传说:“人死了以后,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拣起来。为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王鼎钧借此传说来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和缅怀,去看大江南北大河上下大漠内外。而且他要拣回的不止脚印,还有上文所提到教歌者教给他们流亡学生的歌声,还有那用钢铁还原成浆再还原成的泪。

故乡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他如何忘得了。王鼎钧就是这样,用他特有的叙述语言和题材,把他的乡愁中的人和事物串连起来,变成一座从西半球回到东半球的桥梁,让一名年过半百的老人“回家”。

(二)社会价值

《左心房漩涡》这本书,王鼎钧在倾诉乡愁的同时也是在书写他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它是对心酸世事的苦吟,是对无情世界的至情,是过往岁月的深邃洞观,是四十年情感蓄积的倾情表达。[5]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情怀历久弥新。无论是谁置身于这种文化氛围之中,却又不得不离开这片富有历史文化的土地时,他一定会化身为一个传统文化的怀旧者。王鼎钧虽然身在异乡异域,但他没有抛弃中国的根,没有忘记传统中国的情怀。而且,他的回忆和书写不仅仅局限在个人情感中,而且还寄寓了一代中国人的事和情,具有一定的家国情怀。例如在《年关》这一篇文里,王鼎钧就赞美了中国人过年的氛围,对辞岁、迎喜神、祭祖、拜年、放爆竹、贴对联,有着除旧布新、送旧迎新、推陈出新的价值意义。他在里面写道:“中国历史悠久,摧枯拉朽的撞击和摧心裂肝的丧失接踵,先贤借着过年教育后人,使人人能够在变局中处理感情。可以说,这也是‘为生民立命’。人,从昨天活过来,昨天十分重要,但是人毕竟要投入明天。”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王鼎钧在《左心房漩涡》里有一大部分都是在追忆那些事,追念那些人。但是从中我们彻悟了一些道理,昨天的美好如同玫瑰花香一般扑鼻,但我们要迎接的是明天的太阳,而不是昨天的夕阳。这是王鼎钧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的一种思想和理念。

面对波澜起伏的人生中发生的种种,在王鼎钧看来这些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安排。他理解生命、接受生命,珍惜经历过的一切,也期待着充满变数的未来。如他在《夜行》这一篇的文末说:“走夜路走得多了不会遇见鬼,看聊斋看得多了才会生出鬼来。那我们别读蒲松龄,我们读达尔文。”饱经忧患的王鼎钧仍然对人生持有积极旷达的心态,“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近代史的苦难,是我们每个国人的痛。但若一味地沉溺于过往的悲伤而举足不前,这是不可行的。身为XXX中国青年的我们,要秉持历史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要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王鼎钧还把中国的未来希寄托在了中国青年的身上。如在《看苗》这一篇文里,展现了王鼎钧对新生生命的喜悦与信心。“我清清楚楚地感觉到,苗给人们的喜悦,甚于穗;那一地嫩绿给人们的信心,多于遍野金黄。”、“看他们将来的大苦大乐,大成大毁,大破大立,大寒大暑,大梦大觉,我来看中国的前途,中国的前途在他们是何等人,不在大坝大桥大楼大厂。”经历过大成大毁、大破大立的王鼎钧,身处过动荡不安的年代,感受过人性的善良,清楚惊于人性的恶。他相信,善与恶、光与黑暗的现实存在是必然的。但他始终坚信中国未来的发展路途光明宽阔,同时期许着中国青年可以明确身为未来主人翁的意识,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爱国教育不可缺不可少,因为有国才有家,家国情怀是一个民族存在的火种。身为中国当代青年的我们,应主动地正确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勿忘国耻,勿忘国恨,了解我们国家现在的岁月静好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的存在,就是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和未来,“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结语

《左心房漩涡》作为王鼎钧抒情散文的巅峰之作,以乡愁“记录了一个时代”,流露出人类坦诚脆弱的真挚感情,作为一个异乡游子,无论身处何地,也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下,仍然终其一生在对故乡呼唤、寻觅。《左心房漩涡》是王鼎钧身在西半球,对话远在东半球的故乡风物、故人故事的一部思乡离歌,里面的内容有喜有悲、有爱有恨、有甜有苦、失意中却带有希望。王鼎钧用自己独特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风格写就了这部散文经典,对语言和叙述题材均进行了突破,是我们写文章时值得去揣摩、学习和借鉴的。“时代要每个人都做英雄,我们毕竟是凡夫俗子。”在怀乡的主题下,王鼎钧还带着伟大的家国情怀,在乡愁与回归书写中凸显着一颗炽热的爱国心,表现出一代知识分子开阔的胸襟和冷静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鼎钧.左心房漩涡[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6.

[2] 王金城.论王鼎钧的“大乡愁”书写[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7(03):85-93.

[3] 李晔.海外著名散文家王鼎钧访谈录[J].当代文坛,2006(04):19-21.

[4] 黄雅莉.王鼎钧的乡愁情结与爱国情怀——以《左心房漩涡》为探究中心[J].海南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06):65-82.

[5] 牛静,王有亮.蚌病怀珠 流光万彩——读王鼎钧《左心房漩涡》[J].世界华文文学论

坛,2015(01):50-54.

论王鼎钧《左心房漩涡》中的乡愁意蕴与回归意识

论王鼎钧《左心房漩涡》中的乡愁意蕴与回归意识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699.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2日
Next 2023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