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提纲》寥寥千言,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当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读完《提纲》后,从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中得到启发,有感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将自己学得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天的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寥寥千言,但一个半世纪以来,它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对当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在读完《提纲》后,从马克思的实践的观点中得到启发,有感于当代大学生应该走出校门,积极参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将自己学得的知识用于指导实践。

  一、马克思在《提纲》中所阐述的实践观点

  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他的新哲学观,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份宣言书,所以,提纲不仅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一种批判和清算,而且也是对哲学研究领域的新的界定,马克思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人们通常以为,马克思这段话的主旨是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理论性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其实是对传统的哲学研究方法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以前的哲学没有解决真理标准的问题,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观点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思想。就是说,这一条是从一个侧面对实践问题的深入,说明只有实践才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只有在改造客体对象的实践中才能证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
  在《提纲》中,马克思这样写道:“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把实践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研究得出的结论。这其中包含着三个层次的含义:1、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而且也产生人们的社会关系。2、以劳动为基础内容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3、社会实践也是社会意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的社会意识不管正确与否,都是人类的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都能在社会实践中找到它的根源。所以马克思讲:“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提纲》对实践的认识论意义的理解与现在通常解释的基本精神是相一致的。通常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的动力,是认识的检验标准,是认识的归宿。但同时,人们也将马克思对实践是认识世界的根基这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教条化。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意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是马克思首先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确立。离开科学的实践观,便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离开实践的观点也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观是整个《提纲》的灵魂,也是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集中表现,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观当作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这也就意味这他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经被我们大家所接受和认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改变世界的哲学。它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建立在它的实践性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真理的动力。马克思在一个半世纪以前所提出的这一基本理论,今天不仅指引着我们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且也对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做出了指导。从事任何的工作和事业,都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身制定的计划,用作行动的理论指导是否正确有效,都有待于接受实践的检验。我们只有坚持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调整和改进工作思路才能取得实践的理想成果。
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感

  三、马克思实践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启发

  (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

  马克思指出的“革命的实践”使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着人们的主观世界,使人们在实践中加深着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提升着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获得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悟,从而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增强他们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最终实现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学生们就不能够单纯地坐在教室里听着刻板、僵硬的理论知识,而应该对参加一些校外实习活动,学生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它与书本理论的不同,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在实际演练中学会如何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相融合,进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立足社会实践,准确定位

  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在哪里,适合的职业是什么,工作的能力如何等等问题都必须在实践中才可以找到明确的答案,任何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都缺乏现实性,故都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立足点,只有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才能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和能力,并根据其本身的特点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大三、大四学生而言,其进行教育实习、社会实践就更有必要。众所周知,在当下人才市场中,人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招聘单位也是对大学生们提出种种要求和条件。在用人单位开出的条件中,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一个具备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应聘中往往更容易成功。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大学两三年专业理论学习,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感性的理解和把握。但“天下英雄皆我辈,一入江湖立马催。”要更好地融入社会,将自己的所学为所用,还必须经过一次实习,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再深化,升华为理性认识,只有这样,大学生们才能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对自己从事的岗位职责也有更深切的体会。另外,实习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将更加有助于大学生踏上社会,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因此也更坚定了他们从事相关行业的决心。

  (三)发现不足,调整提高

  大学生们自恃象牙塔下的天之骄子,有很多的学生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对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浑然不觉。这种骄傲的状态将非常不利于他们今后步入社会,从事被人管理的岗位工作。但是,如果这类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往往就会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空想家而非实干家。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会调整学习思路,端正态度,从而不断完善自己,为日后步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实践不仅是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途径,也是发现自我、客观评价自我的一面镜子。

  参考文献:

  [1]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东﹒马克思学新奠基——马克思哲学新解读的方法论导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3.
  [4]颜悦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教育思想及时代意义[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05-108.
  [5]宋湛﹒试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11(12),3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48.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25日
Next 2020年11月25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