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语谐音(又称“舞文弄墨”)是利用越南语语言中的同音、多义现象以造成言语中讽刺、诙谐、暗示的作用的修辞手段。越南语谐音可以分成同音、近音、同义的谐音。越南语谐音丰富地体现深刻讽刺、批判的态度,诙谐、幽默的风格以及越南人的避讳。汉语谐音及越南语谐音的共同点在于生成基础、语言相关要素、语法功能、分类、文化涵义等几方面。语言的生成在各个社会背景下都是同样的原理,在生活中,人们为了更好地联系,就这样语言应运而生,而且快速传播,于是就形成了地区的通用语言,谐音的出现也是这样的道理,但由于各地生活环境和制度的不同,谐音又会有所不同。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分析汉语和越南语谐音的异同点出发,做好这项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和越南语言学习者更好地认识自己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越南人学习汉语和中国人学越南语。
Tóm tắt:Đồngâm tiếng Việt(cònđược gọi là”múa mực”)làphương tiện tu từsửdụng hiện tượngđồngâm,đa nghĩa trong ngôn ngữViệt Namđểtạo ra tác dụng châm biếm,dídỏm,ám chỉtrong lời nói.Hàiâm tiếng Việt cóthểchia làm hàiâmđồngâm,cậnâm,đồng nghĩa.Tiếng Việt hàiâm phong phúthểhiện tháiđộchâm biếm,phêphán sâu sắc,phong cách hài hước,hài hước vàsựkiêng dècủa người Việt Nam.Điểm chung giữa hàiâm tiếng Hán vàhàiâm tiếng Việt lànền tảng sinh ra,các yếu tốliên quanđến ngôn ngữ,chức năng ngữpháp,phân loại,hàm nghĩa văn hóa……Sựhình thành của ngôn ngữtrong các bối cảnh xãhội khác nhau làcùng một nguyên tắc,trong cuộc sống,mọi ngườiđểkết nối tốt hơn,vìvậy ngôn ngữđược sinh ra,vànhanh chóng truyền bá,dođóhình thành ngôn ngữchung của khu vực,sựxuất hiện của hàiâm cũng làđạo lýnhưvậy,nhưng do môi trường sống vàchếđộkhác nhauởkhắp mọi nơi,hàiâm sẽkhác nhau.Trong bài viết này,tác giảsẽxuất phát từviệc phân tích nhữngđiểm tươngđồng vàkhác biệt giữa tiếng Hán vàtiếng Việt,làm tốt công tác nghiên cứu này,một mặt giúp người học tiếng Trung Quốc vàtiếng Việt nhận thức rõhơn vềđặcđiểm ngôn ngữcủa mình,mặt khác cólợi cho người Việt Nam học tiếng Hán vàngười Trung Quốc học tiếng Việt.
关键词:汉语;越南语;谐音
一、前言
语言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谐音也是在语言的发展中衍生,在生活中谐音在生活中的使用率更高,而且更加地适用,谐音的出现增加了我国语言的多样性,也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汉语中出现的谐音都是中华人民在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越南语谐音现象也是越南语的语言现象形式之一,是利用越南语语言中的同音、多义现象以造成言语中的讽刺、诙谐、暗示的作用。越南语谐音可以分为同音、近音及同义三大类。现在社会迅速发展,也为汉越南语谐音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新东西、新事情纷纷出现,导致新词语的产生、新的谐音方式流行。所以笔者对汉语谐音和越南语谐音很感兴趣,通过本文研究给中国学习越南语的人和越南学汉语的人更多有参考价值的材料、给他们更好的学习参考材料。
二、汉语谐音现象概括
(一)汉语谐音现象的定义
关于谐音的定义,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解释。在对谐音的研究中,这一研究吸引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都对谐音进行了研究,并且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结论,对谐音的定义,也都是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本文将采用李世之在《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中对谐音的定义:“谐音是运用字词之间的音相同或相近,即相谐的关系,来表达思想的一种语言现象[李世之.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2).19.]”。又如胡光美的论文《汉语谐音现象研究》所载:“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它是属于修辞方面的语音应用,具有特殊的构成方式,是语言表达者为提高表达效果进而有效地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在汉语辞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胡光美.汉语谐音现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汉语的谐音巧妙地应用了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
在我国谐音的使用已经渗透于我国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谐音的相关现象。这是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中,中国人认为好的彩头可以带给自己好的运气,虽然这只是一种,但都表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的向往,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见到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在中国的婚姻现场中,干果可是必不可少的一种食物,因为在中国的传统中枣、栗子、桂圆、核桃等干果都象征着幸福美好等好的寓意,其中花生人们一般理解为“花着生”它的意思就是吃了花生可以使家族人丁兴旺,生儿育女;由栗子和枣的谐音,表达的意思就是“早立子”,也就是祝福新郎新娘早生贵子。在生活中,中国人民对谐音的使用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和向往。谐音现如今也是中古汉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使中国汉语更具魅力和意义。谐音展现了中国人们在语言上的创造力,展现了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萨丕尔(1939)所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谐音在发展中已经成长起来,是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属于汉语语言现象,而还是一种文化现象。
(二)汉语谐音现象的特点
1.民族性
有一名著名学者曾经说过“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一个民族的语言,两者相互联系,在联系中共同发展。汉语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汉文化,谐音作为语言中一种特殊的现象,谐音也不例外,谐音的发展展现出一个民族文化的繁荣。
2.时代性
事物跟随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变化这就是时代性,所以时代性具有可变性。语音是活的,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所以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很大差异。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就是说没有社会的存在也就不会产生语言,在社会发展中,语言也会跟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社会的发展到达一定的阶段,语言的发展也会在发展中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而改变,所以说如果语言在发展中停滞不前,那一定会被社会抛弃,而产生新的语言。所以说谐音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而且充分满足社会的需求,所谐音的发展十分快速。其实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谐音的使用,但是当时的使用并不是很频繁,传播的力度也比较小,这都是现如今在考察古籍中的发现,可见谐音在很久前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算(蒜)你狠”、“蓝瘦香菇(意为难受想哭)”,各种谐音层出不穷,正是其时代性的生动体现。
3.地域性
在世界中,我国是民族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虽然大多数人都是汉族,而且全国大部分使用的是普通话,但是其他民族基本上也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语言,不仅如今在汉族中,由于南北社会环境的差异巨大,也产生了许多的方言,谐音的现象也随着这种现象出现在各个民族之中。
4.临时性
现如今,世界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追求效率,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快速的,而且每时每刻在社会中都会诞生新事物,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我们也需要用语言来介绍这一新事物,所以在现在发展中,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速,语言在发展中也需要步步紧跟社会的发展,所以语言就具有一定的临时性,而广泛使用的谐音也具有临时性。
(三)汉语谐音现象相关的语言要素
汉语谐音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一下几个要素影响:
1.语音方面
根据研究发现,谐音于原有的语言基本都是近音和同音的关系。
同音也就是谐音和原有的语言读法一样,在很多歇后语中,大多是同音相谐。比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找舅”谐“照旧”)”。语言主要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谐音和本体至少在两方面是相同的。谐体和本体语音听起来相近,是近音相谐。比如在汉语中,有句骂人的话是“王八蛋”,其中一种解释认为“王八蛋”原指“忘八端”,“八端”是指忘记了“礼义廉耻孝悌忠信”这八种品德的人。
2.语义方面
语义这一因素对谐音的使用比较小,在生活中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任何东西创造出谐音。
3.语法方面
一般说来,谐音的词性、功能特点语言单位级别、结构性质不会发生变化。
4.语境方面
谐音和语言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
此外,谐音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条件,谐音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使用环境、使用标准和使用方法。
(四)汉语谐音现象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汉语谐音现象可分为以下四种几类:
1.按谐音的功能分类可分为修辞性和构词性两类谐音。比如在戏剧《雷雨》中,鲁侍萍在和周萍(鲁侍萍儿子,但是两人没有相认)对峙的时候说“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时鲁侍萍是不能挑明自己的身份,所以当她回答时才说出这句话。在这里,作者巧妙的使用谐音在表达人物的语言,从而使人物的形象和特点更加鲜明地呈现给读众。在现代的很多商业广告中,利用汉语谐音的构词性仿造了很多新词,比如说服装店的“衣名惊人”(一鸣惊人),热水器店的“随心所浴”(随心所欲)。
2.按谐音的性质分类,可分为汉字与汉字、汉字与数字、汉字与外来词、数字与外语词的谐音。
3.按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明谐与隐谐两类。中国人过年时常说“年年有(鱼)余”;结婚时,用桂圆意指“圆满”。
4.从语音角度分类,可分为同音谐音与近音谐音两类。比如同音谐音,梁山泊军师“吴用”-“无用”;近音谐音,上海骂人时说“十三点”,用以形容那些傻里傻气或言行不合常理的人。
(五)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内涵
1.表示中国人在生活中对美好的向往
现如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的事物也越来越多,不同的人追求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拥有无数的财富,有人希望拥有渊博的知识,还有的人则希望自己可以一生平安,这都是现如今大多数人共有的愿望,人们在生活中时时刻刻保持着对这些愿望的追求。在生活中,许多人也会把自己的追求寄托于谐音,给与自己心里暗示,自己一定能够满足自己的愿望。
2.表示诙谐幽默的风格
谐音最先产生于社会中都是为了社会的便利,在发展中谐音的作用不断增加,现在谐音的发展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性,在人们相互打趣,逗乐中也开始大量地使用谐音,而且谐音在这方面往往具有奇效,能够很好引发人们的笑点。
3.表示讽刺,批判的态度
谐音和汉语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而且在一定方面。谐音的使用的效果比汉语更好,在进行批判时使用谐音往往会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三、越南语谐音现象概括
(一)越南语谐音现象定义
越南语谐音现象是越南语的“Chơi chữ”(谐音)形式之一。按《越南词典》:“Chơi chữlàlợi dụng các hiện tượngđồngâm,đa nghĩa,….trong ngôn ngữnhằm gây một tác dụng nhấtđịnh nhưbóng gió,châm biếm,hài hước…..trong lời nói”(越南语的谐音是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多义现象以造成语言中的一定作用,如暗示、讽刺、诙谐等)。另外,按2007年出版的《文学术语词典》:“Chơi chữlà‘lộng ngữ’,…các hình thức của lộng ngữrất phong phú,trongđócó:nói lái,dùng từđồngâm hoặc gầnâm,dùng từgần nghĩa,tách một từthành các từkhác nhau”。(“Lộng ngữ”的种类也很多,其中包括:说倒音、用同音词或近音词、用同义词,将一词分成不同的词)。由此可见越南语谐音现象就是谐音形式的一种艺术手法。
(二)越南语谐音现象特点
1.民族性
谐音不仅反映出越南人民含蓄、内向的民族心理,而且通过探索民间歌谣,读者能看出越南整个民族阶级战斗中的象征。他们对腐败封建社会坚决反抗,为自己自由幸福的生活而战斗:
Từngày TựĐức lên ngôi,
Cơm chẳngđầy nồi,trẻkhóc nhưri.
Bao giờTựĐức chếtđi
Thiên hạbình thìlại dễlàmăn.
这首歌谣概括越南在嗣德帝时代下的社会背景。这首歌谣的“bình thì”词已运用了谐音形式。“Bình thì”词带着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和平时间”,第二层含义就是“推翻嗣德帝的XX”(因为“Thì”和嗣德帝名称的谐音)。
2.时代性
越南语谐音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有的逐渐消亡,有的仍然还流传至今,但原有的意义却改变。
比如:以前和现在越南语还用“đểu”和“cáng”。可是随着时代变化,这两个词的意义发生改变。以前“đểu”和“cáng”(意思是像轿之类的东西),如果在“đểu”和“cáng”前面加上“phu”字意思就是车夫,叫做“phuđểu”“phu cáng”。“đểu cáng”连在一起是指社会最低阶层的名词。现在“đểu cáng”变成了骂人的话,形容一个人恶劣的道德品质。
3.地域性
越南谐音地域性最明显地折射就是各个地方的出现,越南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也形成了各种各种的方言,根据方言的不同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地区,其中河内及其附近的地区较为现代化,这里的人们受教育水平高,所以大部分人说普通话,又称京话。比如:té(普通话:泼水;方言:摔倒);ló(普通话:出现,方言:稻子);răng(普通话:牙齿,方言:什么);cậu(普通话:妈妈的弟弟,方言:妈妈的哥哥)。
(三)越南语谐音现象相关的语言要素
1.利用同音词
例如:“Bàgiàđi chợcầuĐông
Bói xem một quẻlấy chồng lợi chăng
Thầy bói xem quẻnói rằng
Lợi thìcólợi nhưng răng chẳng còn.”
第一个“lợi”是指“利益”,但下句的两个“lợi”是说“牙龈”。(意思就是,有一位老太婆想拖卜师算个卦,看看现在结婚有什么利益,卜师却说:牙龈依然还在但是牙齿已经就没了。)
2.利用近音词
例如:“Cótài màcậy chi tài
Chữtài liền với chữtai một vần”
“Tài”(才能)与“tai”(灾祸)是近音词。(意思就是有才华、才能的人需要谦虚,不能认为自己很厉害而傲慢,不然会遇到灾祸。)
3.利用叠音词
例如:“Đoạn trường thay lúc phân kỳ
Vócâu khấp khểnh,bánh xe gập ghềnh.”(阮攸《翘传》)
上面2个句子出自《翘传》,作者是阮攸,阮攸利用叠音为诗歌创作音乐。阮攸使用越南辅音(声母)“kh”khấp khểnh(龃龉)和“gh”gập ghềnh(疙疙瘩瘩),使读者感觉到这条路颠簸不平、疙疙瘩瘩的,以此借谐音形容路不平,很难行走,让读者感觉到危险。
4.利用说倒音
有很多说倒音的形式,如留声母,换韵母:mèo cái→mài kéo,tròchơi→trời cho;全部都换,前者变成后者,声调不变:đầu tiên→tiềnđâu,từđâu→đầu tư;换声母:caođẳng→đau cẳng;换韵母,换声调:bímật→bật mí等。
5.利用多义词
例如:“Còn trời còn nước còn non
Còn côbán rượu anh còn say sưa”
这里出现的“say”:是“say rượu”(醉酒)或“say tình”(醉人)。(意思是天地还在,买酒姑娘也在,他还醉,这里的“醉”有两个意义:第一是醉酒,第二是醉人。)
(四)越南语谐音现象的作用
越南“谐音”现象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表示讽刺、批判的态度
越南语中的谐音与汉语谐音不同的是,越南语的谐音大部分都是表示批评,讽刺不良现象;而汉语的谐音则会蕴意这美好希望。越南语中的谐音现象在越南的民歌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2.表示诙谐、幽默的风格
诙谐幽默是越南人骨子里的风格,一声意味深长的笑声就是他们越南人民这种风格的最好体现。当然这样的语言表达艺术常常会给人们增添生活的乐趣,这种谐音也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也可以缓解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
3.表示越南人对凶杀、不好事情的避讳
越南语中的谐音,除了会表示批判,富有幽默等蕴意,大部分的谐音也会表示他们对一些事情的忌讳。古时的越南人常用的表示避讳的谐音大概分为:为君王讳、当权者讳、为圣者讳、为吉利讳、数字避讳、事业避讳……直至今日,在越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还是会有许多方面有避讳的说法,比如:婚丧嫁娶、节日饮食、出行居住、礼仪服饰等各个方面。
四、汉越语谐音现象的共同点
(一)特点
由于汉语谐音和越南语谐音都是利用词语语音的相同、相近的语言现象,因此两者都有共同的本质,两者都有民族性、时代性、临时性的特点
(二)生成基础
汉语谐音和越南语谐音都与语音系统关系密切,在形成上都要有一定的语音基础支撑。这里所说的语音基础通常指的是在汉语和越南语中语言的同音、近音、同义现象。
可以说汉语、越南语的谐音现象都是来自于民族心理。语言现象的形成往往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有很大的关系。不管是汉语谐音还是越南语谐音都是其民族语言的一份子,当然也是该民族文化心理的体现。我们所提到的民族心理指的是该民族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民族信仰等等。
(三)语言相关要素
汉语和越南语中的谐音现象可以从语言体系中的语音、语法、语义以及语境四方面分析:
1.语音方面,汉语和越南语的谐音都是以两者语言体系中语音的相近或相同为前提的,如果语音有差异便不构成谐音现象。
2.语法方面,两者在某些方面有许多的相似点,在构成句子时,汉语谐音和越南语谐音都不受词性和语法的约束。
3.语义方面,在这个方面两者之间完全相同,谐音和本体之间的联系是可有可无的。
4.在语境方面,两者在语境方面也是完全相同的,多数情况下谐音的使用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四)功能
汉语和越南语的谐音都可以作为语言描写时的一种修辞手法,都具有同样的修饰功能,即拥有同样的语言表达功能,运用谐音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五)分类
如果从谐体和本体的语音关系的角度来看,两者都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同音类型及近音类型。在汉语和越南语的谐音现象中都存在谐体和本体的语音关系问题。这两者在这个角度看来可以划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即同音类型和近音类型。下面将会详细分析两者在这两种类型上的不同表现:
1.同音类型
汉语谐音: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越南语谐音:(1)Em bịcốcđầu我头上挨了栗暴
(2)Cái cốc bịvỡ杯子被摔破了
在两个句子都有“cốc”字。读法一样,意义不一样。
(1)cốc意为栗暴,把手指弯曲起来打人头顶叫凿栗暴或
打栗暴。也说栗凿。
(2)cốc意为杯;杯子,盛饮料或其他液体的器具,多为圆
柱状或下部略细,一般容积不大。
2.近音类型
汉语谐音:和尚往山洞—没事(寺和事近音,“没寺”和“没事”近音相谐)。
越南语谐音:
(1)Con cò,con vạc,con nông(nông-一种鸟)
(2)Ba con cùng béo vặt lông(lông-毛)con nào.(意思是有三只不同种类的鸟,三只都一样肥胖,不知要杀哪只。)
在2个句子里,“nông”和“lông”是近音词,读出来只有声母“n”和“l”有点差别,韵母“ông”读法一样。
(六)文化涵义
文化内涵:两者都表示其民族心理的诙谐、幽默风格。
汉语谐音:一个乡里开会,由于谐音,村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不要浆瓜,咸菜太贵了。”(同志们,乡民们,不要讲话,现在开会了。)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浆瓜。”(现在请乡长讲话。)乡长说:“兔子们,虾米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同志们,乡民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用大碗吧。)
越南语谐音:Một người phụnữtoàn diện(全面),sáng diện(打扮、穿着),trưa diện(打扮、穿着),chiều diện(打扮、穿着),tối diện(打扮、穿着)。(这里第一个“diện”是指全面,后面的几个“diện”是指打扮穿着,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一个全面的女人:早上打扮,中午打扮,下午打扮,晚上打扮。)
五、汉越语谐音现象的不同点
(一)语音文字方面
在汉语中,语音的音节是有限的,但是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有限的汉语语音却可以表示无限的意义,在语言的表达含义上意义是范围限制的。所以在汉语体系中难免会出现大量的同音字、近音字。汉语谐音不仅出现在单词、语素的单位上,而且还能出现在词组的单位上。
虽然越南语也有同音、近音现象,但是却远远没有汉语中近音和同音现象那么多;因为越南语中每一个音节只有唯一的一个越南拉丁字来表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越南语谐音总是表现在单词、语素的单位上,很少看见词组的谐音。
作为表义文字的汉语,它只有唯一的一个文字系统。然而,与汉语不同的是,越南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它拥有两个文字系统,分别是纯越词系统和汉越词系统这是两个并列的文字系统。由于上述的理由,而汉语谐音限于汉字谐音,但是越南语谐音就可形成纯越的谐音及汉越的谐音。
(二)分类方面
单从相似的角度对两者进行分类的话,因为两者之间有许多的相似点,所以不是很容易划分,因为两者大体相同。从谐体和本体的性质差异上来说,汉语和越南语谐音可以分为:汉字与汉字的谐音、汉字与数字的谐音、汉字与外来词的谐音、数字与外来词的谐音。
两者的差异表现在越南语谐音包括越南语和汉语的谐音,但实际上还是和汉语的谐音有许多的差异存在。
(三)文化涵义
第一,在越南语的谐音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用来表示对某些现象得到批判或讽刺,这种现象在汉语中也存在,只不过并没有越南语中那么广泛的存在。
第二,一直以来,中国人和越南都有趋吉避凶的心理现象,但是两个民族的人确实从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汉语的写因更多的是由趋吉倾向,但是越南语中更多的是避凶。
通过本文可以看出,汉语谐音和越南语谐音有很多共同点和不同点。谐音主要是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多义现象以造成言语中的讽刺、诙谐、暗示等作用,谐音可以分为同音、近音及同义的谐音等三大类。汉语谐音及越南语谐音的共同点在特点、生成基础、分类、文化涵义等方面。在特点方面上,两者都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在生成基础方面上,两者的语音基础就是语言的同音、近音。在分类方面,两者都可以分为同音类型及近音类型。至于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语音、文字、分类及文化涵义方面。
结论
现实生活中,谐音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汉语的谐音现象产生于汉语语音、汉民族的共同心理现象和比较特殊的使用环境。所以,汉语的谐音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特征。他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汉语语音基础、民族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谐音的分裂也有许多种,可以按功能分、按性之分、按表现形式分或从语音角度分……表现出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越南语谐音是利用语言中的同音、多义现象以造成言语中讽刺、诙谐、暗示的作用。越南语谐音可以分成同音、近音、同义的谐音。汉语谐音及越南语谐音的共同点在于特点、生成基础、分类、文化涵义等方面。两者的不同之处,就是语音文字、分类及文化涵义。
参考文献
[1]曾剑平,王华.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1.46-48.
[2]陈丽梅.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意[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32.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43-145.
[4]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72-73.
[5]李世之.试论汉语中的谐音字[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2).19.
[6]胡光美.汉语谐音现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
[7]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卷三,1981.170.
[8]帕狱尔.语言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893.215-221.
[9]萨丕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4.
[10]王苹.汉语谐音表达的客观基础[J].修辞学习,2000.48.
[11]张鸿苓.中华民俗览胜[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249.
[12]张廷兴.谐音民俗[J],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73-81.
[13]周翠英.新谐音现象特征分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3).34-40.
[14]周晓红.社会时尚的三大表现形态[J],南京大学学报,1994.63-70.
[15]陈丽梅.汉语谐音现象的文化蕴义[D].云南师范大学,2006.
[16]陈煜.谐音文化及其语用价值[D].内蒙古大学,2004.
[17]黄氏秋水.汉语谐音现象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与越南语对比)[D].湖南师范大学,2012.
[18]阮氏秋霞.汉语谐音现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3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