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俚曲的传承与保护-以淄博市洪山镇蒲家庄为例

近年来,关于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备受关注,并颇有争议,基本存在两种声音:一是,传统戏剧已跟不上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可将其放入市场自生自灭;二是,传统戏剧是文化遗产、地方标志,应由政府“包养”起来。聊斋俚曲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聊斋俚曲的简介

  (一)作者介绍

  聊斋俚曲又被称为“蒲松龄俚曲”,顾名思义,我们就可以看出,聊斋俚曲是由蒲松龄创作的。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是当时的淄川也就是如今的山东淄博人。蒲松龄是清朝时期我国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年幼时出身于一个比较富足的书香家庭,后来蒲松龄家道渐衰,其父于是弃文从商,但其见识广博、学识深厚,这就使蒲松龄从小收到了较为良好的家庭教育。19岁的时候,蒲松龄开始参加科考,成为了当地首位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的秀才,在当时被人们广为赞颂。或许是时运不济,或许是官场黑暗,也或许是别的原因,之后的四十几年,蒲松龄开始了他漫长的科考生涯,却屡战屡败,直到年过古稀才勉强考上了贡生。蒲松龄自幼喜爱民间文学,他成年分家后在自己的家里设了一间书房,把这个书斋命名《聊斋》,并在书斋专设了一个喝茶聊天的茶棚,在这个书斋的茶棚里,蒲松龄听人讲了无数的奇怪诡谲的故事,他认真地把这些故事加以改编然后记录下来,合成一本民间的鬼怪故事集,就是现在的《聊斋志异》,这本书是蒲松龄作品中流传最广的一部作品,除此之外,蒲松龄还创作了一些诗集、文集戏曲,还有通俗俚曲即“聊斋俚曲”,本文,笔者将重点对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的传承和保护进行论述。

  (二)戏剧起源

  蒲松龄创作的聊斋俚曲总共有15种,分别是《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禳妒咒》、《富贵神仙》、《磨难曲》、《墙头记》、《寒森曲》、《增补幸云曲》、《耍孩儿》、《玉娥郎》、《粉红莲》、《叠断桥》、《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因为《磨难曲》是由《富贵神仙》改编而来,二者被算作一种俚曲,因此在蒲松龄的墓碑上只刻有十四中聊斋俚曲。这些俚曲大约有一半改编自其编写的《聊斋志异》中的短篇故事,如《姑妇曲》、《慈悲曲》等,还有一些是由蒲松龄收集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来。如《蓬莱宴》、《俊夜叉》等。蒲松龄不惑之年因生活困顿,以在淄川周村的贵族西铺毕家做私塾老师为生,毕家作为当地的乡绅大家,一直有编写演唱俚曲的习惯,蒲松龄身在毕家教书30年,深受这一传统的影响,再加上为了讨好毕家的老夫人,遂亲自创作了15部聊斋俚曲。这些俚曲的篇幅根据写作时间的先后,从短逐渐变长,演唱形式也由简单的琴曲说唱逐步演变为可以搬上戏台演出的地方的代表性剧作,蒲松龄的写作风格从关注各人的悲喜逐步转变为能引起大众情绪共鸣。这些聊斋俚曲流传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但是仍然深受山东淄博人们的喜爱,从这就可以看出,这些聊斋俚曲是极具价值,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作品。

  (三)传承形式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靠书面文字的形式传承,有的靠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来传承。总结下来,传统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有四种:第一种是通过我国传统的习俗来传承,比如我们通过过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传承文化;第二种是通过现存的一些传统建筑来传承文化,就像我国的长城、敦煌石窟等;第三种是通过艺术或文字的形式传承,比如我国的聊斋俚曲是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传承、《论语》通过文字记载形式传承;最后就是传统思想的传承,如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这主要通过一代代人言传身教来进行传承。聊斋俚曲作为山东淄博的一种传统文化,它主要是通过当地人的戏剧表演来传承,由于聊斋俚曲的剧本只用文字记录了这些曲目的故事情节,而没有记录与之相对应的曲谱,因此,这种剧目的演唱形式、曲调等只能通过山东淄博地区的蒲氏后人通过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形式来传承,这就为我们现在研究这些聊斋俚曲的具体曲调及其种类形式等带来了一些困难。

  二、山东省淄博市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调查

  聊斋俚曲从创作完成至今,已经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历史,它以蒲氏家族及其后人为主要的传承者,生动地再现了清朝时期百姓们的人生百态,备受山东淄博人民的喜欢,一直被传唱至今,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誉为是清代俗曲的活化石,并且在2006年的时候,被第一批收录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当今社会,由于科技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电视剧、广播、电影等多种文化形式开始冲击传统的文化市场,人们的审美价值和取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聊斋俚曲这种地方戏剧表演形式更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为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山东淄博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2016年的7月份,笔者以聊斋俚曲的创始人蒲松龄先生的家乡-山东省淄博市洪山镇蒲家庄为调查地点,调查了当地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

  (一)调查目的

  由于传统的文化市场受到冲击,再加上聊斋俚曲只是一个地方性的剧目,远没有京剧、豫剧等流传范围广阔的戏剧形式引人关注,这些都使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堪忧,因此,笔者对洪山镇蒲家庄为调查地点,对当地的聊斋俚曲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了解,希望能从中找出聊斋俚曲传承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据此找出相关的对策,使聊斋俚曲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并且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以便其传承人有更高的积极性传承和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笔者运用了座谈法、问卷调查法、上网调查法、文献资料查阅法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其中,问卷调查法是笔者采取的最主要的调查方法。

  (三)调查经过

  1.座谈法
  笔者以聊天的方式对浦家庄的村民进行了走访调查,笔者在调查的过程中询问了一些关于聊斋俚曲的问题,比如是否喜欢聊斋俚曲,家里得小孩子是否了解和喜欢聊斋俚,最喜欢聊斋俚曲的哪一个剧目等,曲并问及一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比如对聊斋俚曲的保护有什么建议等。
  2.问卷调查法
  笔者调查时将山东淄博洪山镇蒲家庄的调查对象分成了四个年龄阶段,即5-20岁、21-35岁、36岁-50岁、50岁以上,并且从每个阶段选取100人,加起来总共400人参加了这次调查问卷。
  问卷的内容有:
  问题选项比例(%)
  性别男54
  女46
  年龄5-20岁4
  21-35岁26
  36-50岁42
  50岁以上28
  受教育水平小到初中15
  高中36
  大专29
  本科及以上30
  您是否了解聊斋俚曲不了解26
  知道一点44
  非常了解30
  您是否喜欢聊斋俚曲不喜欢28
  还行42
  非常喜欢30
  您更喜欢看电视剧还是聊斋俚曲的表演电视剧44
  聊斋俚曲56
  您觉得是否应该传承聊斋俚曲应该52
  不应该16
  不关心32
  您是否会参加关于聊斋俚曲的宣传活动会16
  不会51
  看情况33
  您觉得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宣传聊斋俚曲拍成纪录片,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体进行宣传57
  在全国各地进行表演,让观众现场感受聊斋俚曲的魅力23
  把聊斋俚曲的表演形式做成明信片,发放给本地以及外来的游客19
  多举办一些聊斋俚曲的宣传活动11
  您认为聊斋俚曲逐渐衰落的原因是什么年轻人多外出打工,继承者减少17
  聊斋俚曲的市场前景堪忧19
  XX的宣传保护力度不足18
  本村村民缺乏保护意识21
  电视剧、电影等现代剧目的冲击14
  您是否会关注电视、电脑上的聊斋俚曲的信息?会39
  不会37
  碰到了就关注24
  有的人认为,聊斋俚曲衰落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现象,不应该给予太多关注,对此,您有何看法?聊斋俚曲是淄博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应该保护62
  同意上述观点12
  和我没关系,我不关心22
  3.上网调查法
  笔者上网查阅了很多关于聊斋俚曲的信息,并对一些网民对聊斋俚曲的了解程度、喜爱程度、有什么好的发展保护建议进行了询问。
  3.文献资料查阅法
  笔者在淄博市的图书馆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对其从古至今的传承和保护状况进行了了解。
聊斋俚曲的传承与保护-以淄博市洪山镇蒲家庄为例
  4.调查总结
  问卷调查总共400份,有效回收390份,其中5-20岁年龄段回收调查问卷96份,21-35岁年龄阶段回收98份,36-50岁年龄阶段回收97,50岁以上年龄阶段回收99份,笔者通过这些收回的调查问卷以及其他的一些调查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
  (1)36-50岁和5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人都有80个以上的人了解聊斋俚曲并且喜欢聊斋俚曲,5-20岁年龄阶段了解聊斋俚曲的不够10人,喜欢聊斋俚曲的不足6人,21-35岁年龄阶段的人60%了解聊斋俚曲,但只有不到20人喜欢聊斋俚曲。
  (2)5-20岁和21-35岁两个年龄阶段都有90个以上的人喜欢电视剧多过聊斋俚曲,36-50岁年龄阶段有52人更喜欢电视剧喜欢,35人更喜欢聊斋俚曲,50岁以上的人有88人都更细化聊斋俚曲,只有极少数人更喜欢电视剧。
  (2)不论哪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超过90人认为应该保护和传承聊斋俚曲。
  (3)36-50岁,50岁以上阶段的人大部分认为应该把聊斋俚曲的舞台推向整个中国,而两外两个年龄阶段偏小的阶层则更多的人为应该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宣传聊斋俚曲。
  (4)5-20岁年龄阶段只有17人愿意参加聊斋俚曲的宣传互动,21-35岁年龄阶段有22人愿意参加聊斋俚曲宣传活动,26-50岁年龄阶段36人愿意参加宣传活动,50岁以上有80人愿意参加宣传活动。

  三、聊斋俚曲的传承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进程速度加快

  从笔者对蒲家庄村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急剧加速,世界的文化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各地方文化之间的影响不断加剧,再加上科技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受到现代媒体如电视、电脑、手机等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蒲家庄为代表的淄博人的传统的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很多年轻人对聊斋俚曲的了解和喜爱程度远远不如其对电视、电影等节目的喜欢,这就使得聊斋俚曲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

  (二)缺乏展示平台

  随着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以蒲家庄为例,在上个世纪,村里的电视机、手机等电子产品数量很少,而且村民们也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大多都在家种地,在当时娱乐设施少,而村民们闲余时间较多的情况下,农闲时和过节时村民们就会去观看聊斋俚曲的表演,甚至有很多村民直接参与聊斋俚曲的表演。到了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电视、电脑等开始出现在家家户户,人们的娱乐方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在外打工,这就使村里可以表演聊斋俚曲的人员减少,再加上聊斋俚曲作为一个地方小剧中,大多都是现场表演,很难登上电视等先进宣传媒体进行表演,这些都促使聊斋俚曲展示平台的减少,造成聊斋俚曲的逐渐衰落。

  (三)缺乏明确的保护意识

  从笔者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村民仍希望传承和保护聊斋俚曲这中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笔者进行新走访调查的时候,问及村民该如何保护,大部分村民都提不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村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虽然他们大多都认为应该传承和保护聊斋俚曲,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甚至喜欢聊斋俚曲,更别提让这些年轻人来学习聊斋俚曲以便传承了。那么,聊斋俚曲究竟谁来传承,谁来保护?没人能回答。如果不能提出明确的传承和保护聊斋俚曲的方法,那么,这就只能成为一纸空话。

  (四)没有进行创新,不能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聊斋俚曲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还保留着原来的形态,没有紧密结合现代的文化形式进行创新,这样做,使得聊斋俚曲很难收到年轻人的喜爱甚至是理解。聊斋俚曲毫无疑问是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但是,一成不变的聊斋俚曲很难适应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社会,蒲家庄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少观看聊斋俚曲的表演,因为它表演形式陈旧、剧情推进慢,与如今流行的“快餐文化”背道而驰,可以说,这是聊斋俚曲传承和发展面临的最艰巨的问题。

  (五)缺乏开发利用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本应是山东淄博必不可少、举足轻重的文化产业资源和旅游文化资源,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聊斋俚曲根本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旅游开发,没有形成一条稳定的文化产业链,为地方经济贡献应有的力量。从事聊斋俚曲表演的红洪山镇蒲家庄人不能从中获取足够的经济利益来供养家庭,因此,表演的积极性不高,难以吸引村中年轻人学习传承,不利于聊斋俚曲表演的人才队伍形成。
  保护聊斋俚曲的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一)文化部门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保护意识
  上文中,笔者提到,蒲家庄的村民虽然都希望传承和保护聊斋俚曲,但是,都缺乏明确的保护意识,因此,淄博市当地的文化部门应该多到蒲家庄进行实地宣传,给村民普及保护和传承聊斋俚曲的正确方法,并使村民真正意识到传承和保护聊斋俚曲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进而使聊斋俚曲得传承和保护付诸实践。
  (二)与时俱进,敢于创新
  聊斋俚曲的表演内容形式过于陈旧,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应该在保留原有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聊斋俚曲进行创新,让这种流传几百年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吸引更多的人观看,进而提高表演者的积极性,使更多的蒲家后人愿意学习这种传统的文明。但是,创新一定要把握分寸,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将原有的表演形式改的面目全非,这就失去了我们创新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对聊斋俚曲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将旅游开发和文化产业融为一体,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XX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蒲家庄的旅游开发,走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并重的的旅游开发之路,加大对蒲家庄的聊斋俚曲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体验这种传统的文化形式,蒲家庄当地还可以从保护聊斋俚曲的角度开发一系列文化商品,如聊斋俚曲的影碟、纪念册等,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当地村民的收入,提高俚曲表演者表演的积极性,还能够使传统的聊斋俚曲的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车振华;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白澈;清代初期文人的商业意识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常瑛华;《醒世姻缘传》语序类型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6]宫泉久;清初山左诗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蒋纯焦;一个阶层的消失[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曲金燕;清代文言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9]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10]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1]李荣昌;;蒲松龄一生的经济状况[J];寻根;2011年04期
  [12]郑炜华;;论蒲松龄人生痛苦的来源[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0年00期
  [13]李开周;;谣言促成的婚事[J];青年博览;2011年15期
  [14]刘文婧;;《蒲松龄研究》创刊以来的学术考察[J];大舞台;2011年06期
  [15]杨宝春;;聊斋戏的艺术形态研究[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16]胡海义;吴阳;;蒲松龄科举屡试不第原因考辩[J];文艺评论;2011年06期
  [17]姚锋;王雪娥;;蒲松龄与《聊斋志异》[J];青苹果;2005年Z1期
  [18]刘秋娟;;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至情思想[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9]杨士钦;;百善孝为先——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孝道的推重与弘扬[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20]谷国伟;;蒲松龄聊斋诗稿[J];青少年书法;2011年16期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69.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25日
Next 2020年11月26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