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域下的李商隐的诗歌研究

摘要

李商隐一生几乎都过着幕府游历的生活。而他丰富多彩的民俗诗歌也大多写于他幕府游历时期,长期的漂泊生涯也让他对异域的民风民俗有深刻的感受。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可见到对唐代时期民风民俗的描写。而岁时节日,饮食,居住建筑,宗教信仰是他民俗诗里最典型的几类。李商隐能在诗歌中广泛反映民风民俗的原因,是归于他个人的幕府游历生涯与唐代民俗文化的兴盛。

关键字:李商隐;唐代;民俗文化

1、 李商隐生平创作及其研究现状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诗人,他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六百余首,一生历经坎坷的他却留下感人肺腑的诗歌篇章。这给后人留下很大的研究价值。在学界,已有众多学者对李商隐做了研究。从清朝开始至当今社会都有学者从不同方向研究李商隐。他们把视角投向诗歌的研究上。其中包括对艺术特色、无题诗、爱情诗等都有涉及。以下我对李商隐的生平创作和研究现状两方面来做阐述。

(一)李商隐生平及诗歌创作

李商隐(约812-858),字义山,号玉溪山,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人,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后来迁居到郑州,郑州有李商隐的祖坟祖产,因此李商隐也把郑州称为自己的故乡。李商隐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诵读经书,七岁就能弄笔墨纸砚。十二岁时父亲去世,李商隐为了养家糊口,靠为别人抄写文书和出卖劳动力谋生,相当的辛劳。但在成年之时仕途之路布满荆棘,逢牛李两党之争,给他的科举之路带来诸多不顺。尽管李商隐才华横溢但却一生都郁郁不得志。但他的诗作可谓是让人惊叹。千百年来李商隐已成为晚唐时代极具代表性的卓越诗人,现存诗歌作品约五百九十四首,又有集外诗十六首。李商隐六百多首诗歌中,诗歌体裁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和古体诗。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内容大致为咏史诗、无题诗、写景诗等。这些不同题材内容的篇章中,都是诗人的人生体验与人生感悟。

(二)李商隐诗歌研究现状

从明朝末年到清朝末年,由道源的《义山诗注》为开端,先后陆陆续续出现了十几部,并且都流传到了今天,而且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例如:钱龙惕的《玉谿生诗笺》,朱鹤龄的《李义山诗集笺注》,吴乔的《西昆发微》,陆昆曾《李义山诗解》,整体看来,此期对商隐其诗的研究与定位也率先有了质上的飞跃。在李商隐逝世之后近八百年之时,吴乔对李商隐诗歌思想艺术上的成就给予了最高的评价。在《西昆发微序》中吴乔喟叹“七百年来,有如长夜”,并大胆重新估价了李商隐“夫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义山。义山虽取法少陵,而晚能规模屈宋,优柔敦厚为此道之瑶草奇花。”[1]这种评价其实从根本上肯定和认证了李商隐在唐代诗坛上的位置。到了民国时期的研究成果就已经是较为可观的,据统计,有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和《李义山诗辨正》,苏雪林《玉谿诗谜》等专著都是对李商隐诗歌有了更大程度上的飞跃。现今国内外共出版专著和选本大约有40多部,最为优秀的学者有: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刘学锴、余恕诚、黄世中合编的《李商隐资料汇编》等。这些著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李商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还有各类期刊上发表集结的论文约900多篇。总体来看,李商隐诗歌研究从角度、方法、手段、内容上已经全部涉及。

二、李商隐诗歌民俗文化的体现

纵观李商隐一生的诗歌作品,有反映民俗学视向的诗歌有八十多首,共分为七类民俗视角。分别是:岁时节日民俗、饮食民俗、信仰民俗、居住建筑民俗、行旅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服饰民俗(民俗学视向分类详见附录)。从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很少见得有人从民俗学视角下研究李商隐的诗作。以下我将从岁时节日民俗、饮食民俗、住宅家居民俗、信仰民俗四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

(一)岁时节日民俗

安史之乱虽把唐王朝从繁荣的景况转入衰败,但经过中唐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晚唐社会已经是一片平稳安宁的盛况。岁时节日民俗也渐渐成熟与复苏,岁时节日是指约定成俗的民俗活动。李商隐在诗中对元宵节、七夕节有较多的描写。其中有关七夕节的有将近十首。

1、元宵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宵节的民俗活动在唐代已是大众狂欢的节日。在这一天有上元节的重要传统活动。这些不同种类的民俗活动也反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

(1)赏灯、燃灯

赏灯、放灯和燃灯是元宵节里一个重要的习俗,这一风俗习惯从唐代就已开始直到今日依旧是正月十五日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人们会在正月十五的夜晚去街市观赏明灯,小孩子也会手提灯笼,还会把屋内的所有灯光都燃亮,这一习俗在唐太宗李世民时代就开放了夜禁,都城的燃灯在当时的唐朝社会也是时尚的象征。唐玄宗时代也曾在常春殿设临光宴赏灯。李商隐在《正月十五闻京有灯恨不得观》把月圆之夜的百姓活动展现的栩栩如生。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2]P74

“灯光”一词展现出夜市中人们手握灯笼,在灯火遍明的集市游赏。街上车水马龙,达官贵人们坐在马车上观望市井的璀璨明耀的灯火心里荡起喜悦高兴的情怀,人们放灯于天空,把美好的愿望寄托其中。正月十五的月圆之夜长安城被月光笼罩在朦胧之中。街道车水马龙,富贵云集长安城,上元节的燃灯习俗使得都城一派灯火通明。欢声笑语、嬉戏热闹的场面令晚唐诗人李商隐十分向往,但却没有机会去帝都欣赏这王朝的繁华盛景,他只能以一介小官的身份在民间与百姓祭奠紫姑神。这都城的燃灯习俗也与民间的祭祀紫姑信仰形成了对比。

(2)迎请紫姑神

紫姑神是厕姑的意思。坑三姑是在武则天时期一名刺史的小妾,被大老婆嫉妒在元宵之夜杀之于茅厕。民间习俗上有在上元节夜晚,迎请紫姑神的习俗。相传是用筛罗或粪筐,拿上扫帚,穿上破衣,写上祝福的话语:你的丈夫不在,可来游玩。因此,这个祭祀紫姑的习俗就具有了占卜的功能。李商隐在《昨日》中记录了这一活动。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未容言语还分散,少得团圆足怨嗟。二八月轮蟾影破,十三弦柱雁行斜。[2]P264

民间信仰的紫姑相传是在正月十五日含恨而死的女神,因此从南北朝以来就有了在正月十五这天夜晚祭祀紫姑神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会给人们带来吉祥安康的福音。诗中说明正月十五是紫姑神离开人间的日子,并且这一习俗只在民间才会进行,在宫廷、达官贵人家里是不复存在的。

2、七夕节

农历的七月七日是传统的七夕佳节,七夕节的出现始于汉朝。在古代节日民俗中,“七夕节”独居风采,因为它与爱情有关,再因它的节日活动的主人是女性。七夕节的民俗活动主要是妇女乞巧。因此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民间的传说里,每年农历七月七日的这个傍晚是天上的织女和牛郎鹊桥相会的日子,所以,牛郎织女故事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

(1)蛛丝乞巧

蛛丝乞巧这一风俗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在《开元天宝遗事》中有记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夜里,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赏舞听乐,把食物、酒摆在庭中,求恩于牵牛星、织女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3]第二天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少,民间亦致之。这种蛛网乞巧的风俗最早在南朝就已出现。李商隐的《辛末七夕》正好反映了这一习俗。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凤玉露时。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4]P97

此诗作于大中五年,“惟与蜘蛛乞巧丝”一句反映了民间在七夕之时,妇女们用七夕节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来表现了民俗活动。七夕节家家户户的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摆香案,陈列瓜果于庭中向织女乞巧。若有蜘蛛网于瓜上的妇女则认为是得巧。并且直到深夜活动才结束。

(2)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也是在七夕里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七夕在唐朝时期就已是爱情的象征,到了这天,灵鹊飞到鹊桥之上,使得隔在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跨河相会。

李商隐本就是个缠绵多情的诗人,因此用七夕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生活。《七夕》这首诗歌就是李商隐关于这一在七夕节爱情故事的叙述。

鸾扇斜分风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一年一度来。[5]P109

此时写于七夕之时,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织女会在鹊桥渡河相会,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分离,因此李商隐说“换得一年一度来”。诗里把牛郎织女相会写的愉悦动人,织女斜分帷帐,走出风幄,鸟鹊云集,星桥横搭,牛郎织女就在此相会。这一鹊桥会也是在七夕节人们非常看重的,因为可以把自己的爱情寄寓其中。李商隐则就把自己对妻子王氏的爱寄寓在了牛郎织女的故事里。

(二)饮食民俗

人类的饮食生活中,最终是通过寻觅动植物来充当饮食原材料的。唐朝的饮食民俗不仅体现在风格迥异的食材上,蔬菜、水果、酒、茶油等,也表现在食品的来源和生长的特色以及饮食的习惯上。

1、蔬果、副食类

在唐代月令式著作《四时篆要》中,具体列举了与蔬菜有关的条目七十条。这已经能明显反映出唐代时期人们对蔬菜生产是很重视的。

(1)竹笋

唐朝时期的蔬菜品种有四十多种,从静尼烹制的“辋川图盘饤”和尼姑梵正的《辋川图》冷盘来看,唐人的菜盘中已经出现了莲、芹、笋等各类细菜。竹笋颜色是白色、口感细嫩、味道清鲜被称赞为“菜中上品”。《诗经》中也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6]P246说明笋早在2500年甚至3000年前就已经广为人食。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有一首《初食笋呈座中》的诗歌,这首诗就是对“笋”的描写。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皇都陆海应无数,恋剪凌云一寸心。[5]P178

李商隐当时赴郓州(今山东)入仕途,郓州离於陵(今山东邹平县东南)较近。李商隐初到此地,正是竹笋初萌之季,竹笋鲜嫩可口,不过於陵竹林稀少,而食者众多,因此竹笋论价如金,其重如金。不过皇都长安是竹林富饶之地,遍地“嫩箨香苞”。山东当时有六十多个县邑种植竹笋。其中有些品种的竹笋可以直接食用,而李商隐在诗中写的竹笋可以直接食用的刚竹。竹笋刚成熟之际,味甘微寒,主要可以消渴,这也与“嫩箨香苞初出林”恰如其分。笋壳包裹着清鲜娇嫩的竹笋,嫩笋好似含苞未放,形状如花苞一般,这样壳嫩笋鲜的初竹,春雨浇灌后飘溢着勃勃生机。

(2)石榴

石榴是从西域引进中原的,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得安图林安石榴以归,因此名为“安石榴”。在《博物志》中这样记载石榴:果中子繁者,惟夏瓜、冬瓜、石榴。故嗜果者,目瓜为“百子翁”。[7]P474唐朝石榴的繁盛时期是女皇武则天年间,武则天喜爱石榴,将其栽培。盛唐杨贵妃也喜爱石榴,在华清宫亲手栽植了很多石榴树。可见石榴在李商隐生活的朝代已经绝非凡品。如《石榴》这首诗就是对唐代时期果品的描绘。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可羡瑶池碧桃树,碧桃红颊一千年。[5]P28

果品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消费的副食,食用水果主要也是地位最贵的象征,本诗中的石榴就是在宫廷中供帝王妃子享受的食物。石榴花开于初夏时节,果实成熟在九月。本诗中李商隐陶醉在石榴花开结果的千娇百媚里。石榴枝芽婀娜多姿、气质非凡,石榴花娇艳如霞、璀璨闪烁,在甘霖的滋润后石榴果实繁盛蓬勃、甘甜味美。食下饱含水汁的果肉,吐出的石榴子实也无比新鲜,李商隐把石榴果的“红”与碧桃相相比较,碧桃是王母娘娘瑶池中的珍品,可见与之比较的石榴俏丽高贵。这样就更说明了石榴是供帝王们享用的果实,不是唐朝时期所有人都能享用的消费品。

(3)茶油

在楚汉战争时,刘邦身负重伤,在使用茶油后伤势愈见恢复,于是赐封“茶油”为御用膳油。茶油的存放时间很长,可长达一百年左右,在民间也有人称之为“百岁果”、“长寿油”。茶油是从山茶科和油茶树种子中获得的,是古代最早的木本食用植物油。茶油的栽培历史也已经有2300年的历史。在唐武德四年,茶油已经广泛种植到郴州地区,是宫廷御用不可缺少的食材。

李商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品尝到了“茶油”的芳香,写下了这首即兴创作的诗,虽然只有两句,但却把“茶油”写的让人垂涎三尺。让人在味觉、嗅觉都能感受到茶油传递的香味。

“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8]P44

油茶的盛名已经流传至清朝雍正时代,雍正皇帝在武陟视察黄河险情时,品尝到县令进奉的油茶,尝后龙颜大悦。写下“怀庆油茶润如苏,山珍海味难媲美”[9]的诗句。还大加鼓励百姓开油茶馆。因此油茶的美名就此远扬。

2、饮酒民俗

酒文化兴盛于唐朝,唐代嗜酒也是一种风尚。古诗中对于诗人饮酒的情绪、酒宴、酒器、以及酿酒的描写是浩如烟海的。说到酒大家会想到李白、杜甫。但是李商隐在其六百余首诗中有关于酒的描绘有一百多首,李商隐的饮酒诗的内容涵盖了爱情、仕途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诗人把自己浸泡在酒里,其诗也充溢了酒的醇美,酒的气息。

(1)抑郁之时

饮酒是跟人的情绪相关的,从唐人的饮酒风俗中,可以真真正正感受到他们放达,低落,与抑郁的情怀。郁闷情绪是与李商隐最密切的,李商隐在一生郁郁不得志的结果下写下了《夜饮》

卜夜容衰鬓,开筵属异方。烛分歌扇泪,雨送酒船香。江海三年客,乾坤百战场。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5]P218

作这首诗时李商隐正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之中,此时已入不惑之年,可功不成名不就,终日奔走,坎坷不平,常年寄人篱下,又客在异乡,此诗用来借酒消愁。“卜夜容衰鬓,开筵属异方”就诉说了诗人心中的哀怨,在衰老之时又是心情不畅之时,借“夜饮”来释放内心的苦闷。伴着悲歌与哀舞,连蜡烛都在垂泪,夜晚的清风吹来微雨,伴送着酒杯中醉人的醇香,而雨中的酒香比平时更浓烈。李商隐在梓州幕府已经待三年,但却仍旧还是一个幕僚而已,原因却是天下的战乱使他客居在外。“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谁能推辞酩酊大醉而淹卧不起呢?此用刘桢典故把自己的身体比于刘桢的卧病清漳。全诗李商隐诉写了无限的悲哀沉痛,对身世的喟叹和对命运的感慨,借酒遣愁,强颜欢笑的情绪层层显现出来。

(2)高兴闲适之时

饮酒又在愁苦郁闷之时但也有高兴、怡然自得之时。李商隐诗作大多是感伤身世,深情绵渺,少见有淡然身外的诗歌。这首《自喜》是李商隐在家为母守孝期间的诗作。这段逍遥隐逸的生活恬静清幽,李商隐终日与酒为伴。

虎过遥知穽,鱼来且佐庖。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髎。[5]P5 4

此诗李商隐淡然身外,超脱物外,有着与人无争的淡然心态。在闲居时与邻居一起喝松髎酒,这是一种用松脂酿成的酒,这酒有延年之功。在饮酒的酣畅中抒怀自己小小的蜗居却能容纳燕子巢,春日里碧绿的竹青皮包裹着笋衣,一簇簇红芍药绽放香苞,路过的老虎也只知有陷阱便绕道而行,溪流带来鲜肥的鱼儿让李商隐大饱口福。李商隐饮着松叶酒摇摇摆摆的沉醉在风景里。闲致有如清风徐来,心情有如云淡风清

(3)酒宴

在酒宴的场面上,有行酒令,歌舞艺术的配合,也有“暖酒”的习俗,一般在唐代宫廷上酒宴都是在饭后配合赏舞听乐进行。这些酒文化民俗在李商隐的《无题二首》(昨夜星辰)中有提到: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如转蓬。[2]P81

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此时李商隐任职秘书省,光明的仕途之路又展现在他的眼前,他在达官贵人的酒宴上作了这首诗。在画楼西畔的一场酒宴上。有“灯红”指代舞妓与乐师表演音乐与舞蹈的场面。“春酒暖”是唐代饮酒风俗中一个显著特点,唐人喝酒讲究“热饮”,就要温热再喝才有酒的甘醇与芬芳。春酒的意蕴是因为唐代人把酒一般命名为“春”。这是指代酒的种类,比如松髎酒。

(4)酒具

在酒文化中最重要的器物就算是属杯了,唐人对饮酒器具是非常讲求,有蓬莱盏,海川螺,舞仙盏,夜光杯,玛瑙杯等珍贵酒器。李商隐在诗中饮酒所用的“玛瑙杯”就是其中的一种。

柳带谁能解,花房未肯开。空馀双蝶舞,竟绝一人来。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年年春不定,虚信岁前梅。[5]P214

李商隐的这首《小园独酌》中的“轻斟玛瑙杯”就是指轻斟酒的器具。玛瑙是玉制成的酒杯,色泽清透红润。在宫廷中多为常见,但在民间也是使用繁多的,毕竟宫廷之中有御用的金银杯才是当时酒具中的圣品。

(三)居住与建筑民俗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对唐代时期的住宅曾说过:“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10]可见,这一时期的住居是各具特色的。

1、住居建筑

唐代时期贵族官僚住宅与普通百姓的居室有天壤之别。因为有法令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享受不同的住宅待遇。官员在施行马,居住面积的等方面都有特权。

(1)行马

在官员住宅中有体现等级制度的风习。就是在门前列“施行马”。行马出现在唐代,是指府邸前设置的阻拦人马通行的木架。程大昌《演繁露》中提到:“晋、魏以后,官至贵品,其门得施行马。行马者,一木横中,两木互穿以成四角,施之于门以为约禁也。”[11]P272可见施行马在晋魏时代就已经出现,并且说明是达官贵人家里才能有的。《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中又记载:隋唐规定“三品已上,门皆列戟、行马。”[12]P207因此在唐代三品以上官员才能拥有此等特权。李商隐在一首《九日》中记载了令狐楚之子令狐綯的住宅前的行马。

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2]P137

此诗作于大中三年。李商隐拜访令狐綯,李商隐由桂林幕府返京的途中所作。

在令狐綯门前设立行马,也说明了他官位的崇高。所谓的“官重施行马”与“多

为将相官”都是说明施行马只能在高官家中。

2、住宅家居

唐代的室内设物在当时是别具特色的。最重要也最常见的就是屏风、帘帷等。而起居用品也数茵褥、床榻了。

(1)茵褥

茵褥是唐代时期铺在床榻之上的褥子和毯子,坐卧舒适并且保暖。有铺在地上的为“地衣”。有的铺在案上称之为“案褥”。还有铺在坐具上称为“褥席”。

茵褥也是非常普通的家居用品,在民间的百姓家是极为常见的物品。如李商隐在《义山杂篆》中的“杀风景”一节就是对“茵褥”的描写。这里的“茵褥”是指坐具。

“松下喝道,苔上铺席,花下晒,石笋系嘛马,步行将军,果园种菜,妓筵说伤事,春花泪下,斫印垂杨,游春重载,月下把火,背山起高楼,花架下养鸡鸭。”[13]P22

李商隐将“苔上铺席”列为“杀风景”之事。可见坐具已是当时民间生活最普遍的陈设用品。而“杀风景”体现出唐朝时代已有更加高贵的家居用品,但是“茵褥”仍然是比较重要的坐具。

(2)屏风

屏风是古代最重要的陈设家具之一,多用竹质、木质或其他金属硬材料制成。以帛、纸做屏面。采用琉璃、云母、水晶为装饰材料。当时唐玄宗时期就给安禄山的住宅赐“银平脱屏风”。屏风分为连地屏风和床上屏风两大类,除了挡风和遮蔽功能之外,还有移动便利的特点。一般来说屏风都是置于床边,与帷幔配合。屏风共六扇,称为“六合屏”或“六曲屏”。《中国民俗史(隋唐卷)》中记载:唐代时期屏风的大小大致是方1.36米,每曲宽56厘米。六曲扇在李商隐的《屏风》中有描绘。[14]P163

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夜半酒醒时。掩灯遮雾密如此,雨落月明俱不知。[5]P63

这首诗写的屏风形状是“扇形”,共六扇,可连起来转折。置放在翠绿色的帷幕边。诗中的屏风与时空相结合,在高楼之上。李商隐在诗中描述了“屏风”的用途,屏风是用来掩灯遮雾的,为了使得室内和室外的一切光与景都严密的屏敞在里面。屏风的使用效果就是可以使得屋内的人不知屏风外发生的事。屏风在唐朝时常见的家具陈设用品,唐代大诗人很多都曾对屏风有各种各样的描写,说明唐代家居使用屏风十分普及。

(四)信仰民俗

当今世界流行主要宗教在隋唐五代就已经流传到了中国。如佛教。唐代时期多样化是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在唐王朝时期不仅存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并且在不同信仰里也存在着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因素。

1、道教信仰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唐太宗李世民认为到家的始祖是“老子”。唐太宗李世民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前。这更加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

《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中讲到:统治者把《庄子》、《老子》的道教经典列入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考试中。[15]162

李商隐与道教的情缘在十四岁已开始,宝历年间离家求仕之前,有一段隐居玉阳学仙的经历。这在《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一韵》中有提到:“忆昔谢驷骑,学仙玉阳东”。[5]P308李商隐的诗里也有许多道教习俗的描写。

(1)炼丹服食

求仙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如果想长生不老,就必须得有修炼的方法,也因此道士们进行了探索。终于有了自己修行的道法。而炼丹服药就是其中一种。唐代是炼丹服药的发达时期,几乎晚唐的五位皇帝都热衷于服食丹药,而这些帝王们也大多死于“长生不老丹”。可见当时晚唐帝王对朝政之事荒废把精力用于炼丹服药。李商隐的人生经历了唐宪宗、唐穆宗、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五代帝王。除了文帝外,其余四帝都因服丹药致死。虽然李商隐也是道教信徒,但他对道教有自己的正确见解和理性判断,与一般痴迷丹药的道徒不同。因此,李商隐写下许多减退讽刺皇帝求仙访道的诗作。这里我以《贾生》、《瑶池》为例,来论述李商隐讽刺帝王求仙追求长生不老的荒谬虚妄。

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2]P85

《瑶池》是李商隐作于大和初(847)年的诗作。

王母等待穆王的到来,可始终等不到穆王,才知道穆王已驾崩。按理说穆王已见过神仙,服用了丹药,本应该长生不老,但却以驾崩告终,实在是破神仙之妄。李商隐强烈讽刺了穆王追求长生不老服丹药之荒唐。

《贾生》是作于宣宗大中二年(848)的诗作,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5]P205

汉武帝想重用具有政治才干的贾谊但却大臣阻挠,因此被逐出朝廷。汉武帝渴求贤才,贾谊被召回,在宣室接见。因此李商隐说到“宣室求贤访逐臣”。汉武帝与贾谊就在宣室聊到夜半时分,但迟迟不问关于百姓苍生的事只追问鬼神之神。这与晚唐皇帝唐武宗服用丹药追求长生不老相符合,认为服食丹药就可长生不老修炼成仙。唐武宗服用了茅山道士杜元阳合成的九转丹后,遍体生疮,鬓发俱脱,十日而驾崩。李商隐也借此诗讽刺了荒废政事的唐武宗。

(2)道观结友

在求仙的路上道徒们会结交到许多道中友人,从而一起修炼道教。李商隐早年玉阳学道时也结识了很多道友,永道士便是其中一位。《寄永道士》就是为其道士所写。

共上云山独下迟,阳台白道细如丝。君今并倚三珠树,不记人间落叶时。[5]P118

此时李商隐先回念俩人在道观中学道的经历,俩人一同上云山学道,商隐尘缘未尽,早已下山。永道士却至今还在玉阳山。作者还隐约记着玉阳山间的小路如丝般窄,因为多被人踩踏,草木不长,从远处看就如”白道”。李商隐又在此讽刺戏谑永道士,在山上其实是”并倚三珠时”,这三珠树实指同在山中学道的”华阳三姊妹”。

2、佛教信仰

李商隐早年学习道教,但在晚年却专注佛教。其实在诗人有过崎岖的仕途之路和不被朝廷重视的经历后,就开始在佛教中寻求解脱。晚年居住在东川时,佛教思想随之而升。这也是晚唐时代风气渲染的结果。唐代推崇儒、释、道三教,晚唐时代佛教高涨。李商隐一生仕途艰难,爱情不过,妻子早逝,这些是他对尘世失望而有了皈依佛门的念头。

(1)佛语文化

佛词是佛教信仰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佛教信仰民俗的诗歌里有许多关于佛语佛词的记录。李商隐与佛教的接触中,受到了佛教的深深感染,在诗里表现出了有关佛词的术语。如:《题僧壁》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心接愿重。大生便去欺粟颗,小来兼可忍针锋。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5]P6

诗中的“乞脑剜心”是菩萨在为婆罗门说法时愿意献出脑髓,剜割自己的肉身做灯炷来举行法会,在身上剜上千孔作为菩萨前的佛灯,“三生”是指信佛三生,是前生,今生,来世。佛法无所不包无所不含,颔联两句是对未来的期望,对过去的忆想。若能信仰佛语,就可以彻底觉悟前生、今生、来生。这首诗也直接引用佛教术语在诗歌中,舍生求道、乞脑剜心,三生等词。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虔诚态度。李商隐也在佛教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把自己的三生与寺院结缘。

李商隐与佛教法师也有过接触,其中智玄法师就是一位。《别智玄法师》一首是李商隐晚年皈依佛门思想的深深体现。云鬓无端怨别离,十年移易住山期。[5]P168李商隐正值“云鬓”壮年时,却不幸将于人世间告别。“无端”是佛家中的词,反映李商隐对人生无常,事态变化的感受与理解。正当壮年却生病即将告终,与智玄法师告别,这十年是李商隐从长安去桂州做幕僚直到病逝。这十年来漂泊不定,与皈依佛门几次错过。“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是李商隐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迷惘之后,在生病即将结束之时有对佛门强烈的皈依感。只有佛教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之处,这首诗则是李商隐佛教思想的深刻体现。

领略李商隐的民俗文化诗篇让我感受到李商隐写作民俗诗独特的视角。其实,除了以上分析的四类民俗视角之外还有其他几类民俗文化譬如“民间艺术民俗”中的《听鼓》(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银河吹生》(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歌舞》(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还有“服饰民俗”《蝶三首》(其三)。“行旅民俗”《归墅》、《桂林》、《春游》、《乐游原》。因此,李商隐在民俗类诗歌里的描述其实是多方面的。

三、李商隐诗歌广泛反映民俗文化的原因

唐代的文化特点通过诗歌的表达显得各具特色。唐代的民俗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是民族和时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验证。唐代社会的民俗文化是开放灵活并且丰富的,这对诗人的写作关注点会有影响倾向。而诗人会把各地的民俗活动记载下来与诗人仕途游历是分不开的,只有对不同地域和感触的差异才能写出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诗歌。

(一)幕府游历的漂泊生涯

诗人们的诗歌特色与他个人生平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而民俗文化更是与地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李商隐的一生游历幕府,在不同地域对当地风俗的感受是颇深的。他的幕府巡官经历从他十八岁(公元829年)开始。此年令狐楚聘请李商隐入郓州幕(今山东)为官。而山东郓、兖两洲的竹笋正是对李商隐创作的视角的体现,因为在李商隐的家乡是不种植竹笋的。初入令狐楚幕府的李商隐把新地域的饮食文化进行了描写,如《初食笋中呈作》。李商隐的二十八岁是他仕途之路刚有起色之时,在沁阳县做秘书省校书郎。在一场达官贵人们的酒宴上,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得意,把此地关于酒的喝法、称法,以及与酒宴相配的“歌舞音乐”都在《无题二首》中描写出来。而这一好景保持的时间不长,会昌五年是李商隐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本来在岳父王茂元幕府中任职秘书省正字的他听到母亲病丧的消息只好停止任职,为母守丧三年。这三年也是他安定闲适的三年,不在进行幕府漂泊。与邻里一起品尝“松髎酒”,对此地酒具的“玛瑙杯”在《小园独酌》中有使用的记录。当他结束三年时光,重赴郑州与妻子团聚,继续担任幕府中的秘书省正字。此时正值春节过后,元宵佳节到来之际。他身居郑州,面对月圆之夜的城内赏灯、燃灯、迎请紫姑神的习俗,把这一中国传统节日在作了《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和《昨日》中。李商隐的幕府游历生活一直在持续,大中二年从桂官观察使郑亚幕府中离桂北归,路过令狐綯家,进府拜访记录了达官贵人家门前的“行马”。李商隐四十岁时,妻子王氏去世,这天是公元851年的七夕节,他把爱情寄托在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中。同时在《辛末七夕》中当天的“蛛丝乞巧”习俗有描写。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诗歌中对民俗文化活动的体现是受他一生的幕府游历与个人生活的变化所影响,对异地风俗的关注视角才会使得诗歌中体现出丰富的民俗文化。

(二)唐代民俗文化的兴盛

唐代的诗歌并不单纯是书斋中的产物,而是生活的一种需要。要研究李商隐的民俗文化诗歌,就不能忽视唐代兴盛的民俗风气。因为社会的文化倾向会影响诗人们的创作视角。李商隐诗中民俗文化的诗歌也因当时民风对他思想的影响。唐代人喜好饮酒,而饮酒跟诗是分不开的,唐代流行的酒具与饮法对李商隐的饮酒诗有很大程度上的感染。唐代与前朝代相比,这一时期人们生活风俗特点是岁时节日活动的增多。在盛唐时期,相传唐玄宗和杨贵妃开启了七夕节“蛛丝乞巧”的风俗。此外,唐太宗李世民在“元宵节”开放了“夜禁”的先例,因此在李商隐的诗中可见得正月十五街市灯火通明的景象。隋唐五代时期最为流行的陈设家具是“屏风”。不仅对屏风的摆放位置,屏风的大小形状和材质,就连上面的绘画图案都有一定的讲究,李商隐对这一住宅装饰品也有关注。宗教在唐代时期已流传到中国有几百年。佛教在武则天时期进入了鼎盛时期,使得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僧尼人数增加,于是全国各地的寺院也遍地可寻,李商隐与佛家的关系由于唐代禅风的流行对他的思想生活影响很大。他把佛家语词也写在了诗中。唐武宗在皇宫修筑仙台,并且炼丹求长生的风气越来越大众化,可见唐朝时期统治者对“道教”的信奉是大力提倡的。李商隐也对帝王服食丹药和求仙访道的史诗有描写。比如《贾生》、《瑶池》。这些表现民俗文化的诗歌与诗人所处的社会民俗文化倾向四分不开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是会影响文人写作的视角。

诗歌与民俗学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容割裂的关系,一个朝代孕育了风俗各异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又反过来影响着整个社会,也影响着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创作。民俗文化反映出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人墨客的视角以及它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这也潜移默化地对后世文化产生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从民俗学视域下分析了李商隐的诗歌。首先对李商隐的个人生平,及李商隐诗歌研究现状做了叙述。第二部分对李商隐诗歌反映在民俗文化上的岁时节日、饮食民俗、居住建筑民俗、信仰民俗四类诗歌作了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这些诗歌能反映唐代民俗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李商隐的个人幕府游历生涯,一个是唐代民俗文化的兴盛。这两个原因对于李商隐的诗歌是影响颇深的,只有在特定的生活与社会背景下才能使得李商隐诗歌有丰富多彩的唐代民风民俗。在李商隐民俗诗歌这一方面还有着许多可待挖掘的内涵,李商隐是晚唐时代不容忽视的诗人,他留给后世的文学是有着很大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学风格例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王仁裕,丁如明.《开元天宝遗事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4]邓丹,陈芝国.李商隐诗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2004.

[5]田松青.李商隐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6]靳勇,周益锋,张克平.《诗经》[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8

[7]华飞,吴玉贵.《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第二十三卷》[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8]张俊绘.常山茶油三叹[J].浙江林业报,2014(12).

[9]宋华美.《唐韵茶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11.

[10]罗哲文,王振复.《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华飞,吴玉贵.《四库全书精品文存.第十九卷》[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12]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13]李商隐.《杂篆七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4]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5]叶林生,丁伟东,黄正术.《中国封建官僚政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附录

李商隐诗歌民俗事象分类

民俗事象 诗歌名称 写作年代 具体诗句 事象

岁时节日民俗 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会昌五年 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赏灯、燃灯

《昨日》 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 迎请紫谷神

七夕节 《辛末七夕》 大中五年(公元851)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作迢递作佳期 蛛丝乞巧

《七夕》 鵉扇斜分风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壬申七夕》 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七夕偶题》 宝婺摇珠佩常娥照玉轮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饮食民俗 蔬果、副食 《初食笋中呈座年》 大和八年(834年)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竹笋

《石榴》 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 石榴

《茶油》 芳香滋补味津津,一瓯冲出安昌春。 茶油

饮酒 《夜饮》 公元853年 谁能辞酩酊淹卧剧清漳 抑郁

《自喜》 会昌四年(公元844年) 慢行成酩酊邻壁有松髎 高兴闲适

《无题二首》(昨夜星辰又东风) 公元839年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酒宴

《小园独酌》 会昌五年(845)春 半展龙须席轻斟玛瑙杯 酒具

《龙池》 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 酒宴

《杜工部蜀中离席》 大中六年(852年)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饯别

居住与建筑民俗 住居建筑 《九日》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行马

住宅家居 《屏风》 六曲连环接翠帷高楼半夜酒醒时 屏风

信仰民俗 道教 《瑶池》 大中初年(847) 瑶池阿母倚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炼丹服食

《贾生》 宣宗大中二年(848)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炼丹服食

《圣女祠》 大和初年 松篁台殿蕙香帷龙户瑶窗风掩扉 道观

《寄永道士》 共上云山独下池阳台白道细如丝 道观结友

《华山题王母祠》 莲花峰下锁雕梁此去瑶池地共长 道观

佛教 《题僧壁》 大中七年(853年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佛词

《明禅师院酬从兄见寄》 大中年间 人非四禅缚地绝一尘喧 寺院

《别智玄法师》 东西南北皆垂泪却是杨朱真本师 法师

《同崔八诣药山访融禅师》 大中二年(848年) 若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僧只见猿 禅师

《忆往一师》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法师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僧人

民间艺术民俗 《听鼓》 大中二年(848年)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江清 鼓乐

《银河吹笙》 大和三年(829)秋 怅望银河吹玉笙楼寒院冷接平明 雅乐乐器

《歌舞》 公元389年 遏云歌响清回雪舞腰轻 歌舞

《又效江南曲》 莫以采菱唱欲羡秦台箫 箫

行旅民俗 自然风景 《乐游原》(万树鸣蝉隔岸虹) 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楚泽》 夕阳归路后霜野物声干

出行 《桂林》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桂林道中作》 大中元年(847)秋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闲游 《乐游原》(春梦乱不记) 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

《乐游原》(向晚意不适)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闲游》(危亭题竹粉) 危亭题竹粉曲沼嗅荷花

郊游 《春游》 烟轻惟润柳风滥欲吹桃

服饰民俗 《蝶三首》其三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额黄

《袜》 尝闻宓妃袜渡水欲生尘 袜

《效徐陵体更衣》 密帐悬栀子绣领刺鸳鸯 服色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53.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8日
Next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