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刘禹锡为人称道的诗作大多产生于他的贬谪时期,而久贬巴楚地区使他对当地民风民俗的体察感受颇深,因为擅长描摹乡俗民俗,所以其殊异的风俗在他的诗作中也多有反映,尤其是对生产劳动、诗酒歌舞、宗教节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细致描述,深刻的体现了其诗歌的民俗价值。刘禹锡笔下之所以如此广泛反映民俗生活,乃在于他关心民生疾苦、注重土风民俗和拥有坚定的信念、豁达的心态以及受南方采风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巴楚;民风民俗
一、刘禹锡及诗歌创作
刘禹锡是仕途坎坷、走过人生艰辛路程的贬滴诗人。曾满怀热情的参加政治革新,但他的命运却因“永贞革新”运动的失败而发生重大转折。从一个政治家被一贬再贬,而这些经验锤练了他坚定和不气馁的性格,他了解社会的积极态度,以及社会与历史的融合,对他的诗歌创作,中唐乃至世界的诗歌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刘禹锡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是一位较出色的诗人在中唐,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在唐大历七年生,在会昌二年死。一生多在谪守生活中度过,先后被贬至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特别是永贞革新的重大,影响他的生活和诗歌创作。在革新运动时期,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是主要现状。面对国家,一个家庭挺身而出,以“一个有远见的人,反宦官,外军”为目标,倡导政治改革,消除苦难。”在永贞元年,德宗死后,顺宗李涌登位,改元永贞。在这一点上,李涌受王叔文、的影响,励志革新。王叔文尤看重刘禹锡,刘禹锡的确也希望能有所作为,踌躇满志,为改革出谋划策。革新运动明显起了积极作用,这个时候的刘禹锡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了信心,随即写下《春日退朝》,通过描绘新雨后的明媚阳光和充满瑞气的宫殿,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愉快。正当革新进行的如火如荼之时,宦官与藩镇势力内外勾结,逼迫顺宗让位,拥立宪宗李纯即位,运动仅仅维持了一百四十六天以失败告终,此后,革新运动的成员或遭杀或遭贬,刘禹锡就是其中一个,被贬之后在会昌二年离世,年七十二岁。
永贞革新失败后,他过着长达二十多年的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活,可是,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击垮他的满腔抱负,相反,在逆境中他积极的进行诗歌创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朗州,写了好多寓言诗如《聚蚊谣》《有獭吟》《飞鸢操》等诗,均是对心中怨气的发泄,对宦官进行讽刺和揭露,表达了的极端的仇恨和鄙夷的感觉;如《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的是他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都具有一种乐天奋发的精神;而《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是他回顾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表明了他不打算退缩而是重振精神。如《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浪淘沙词》《竹枝词》等均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还写了《学阮公体三首》《偶作二首》《秋词二首》《白鹭儿》表达情感,态度积极、乐观。乐天和梦得晚年创作了大量的唱和诗,梦得博得“诗豪”之称。
(二)刘禹锡诗歌研究现状
近年来,在对刘禹锡和他的文学创作的研究有很大的成就,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学术论文。
瞿蜕园的《刘禹锡集笺证》[1]和陶敏、陶红雨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2]是研究刘禹锡和学习古文字的必要。1、通过传著,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年谱》[3]《刘禹锡丛考》[4]《刘禹锡评传》[5]《刘禹锡研究》[6]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分析比较全面;萧瑞峰先生的《刘禹锡诗论》[7]是对刘禹锡诗歌的全面调查,系统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吴汝煜先生《刘禹锡传论》[8]总是围绕着诗人坚定执着的进取精神进行了回顾,结合创作实践,对诗人的思想变化分析,并确保了刘禹锡一生的评价;2、通过文学作品研究,肖瑞峰的《论刘禹锡谪守连州期间的诗歌创作》[9]分析刘禹锡在连州时的文学作品研究,并发现其创作的重心由讽刺寓言诗向政治诗转移;熊飞《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诗简论》[10]对刘、白唱和进行考察,文章认为他们早年在江南就有酬唱的关系;何念龙《萧条异代,接武前贤——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11]探讨了刘禹锡诗的文学渊源的问题。认为他们是在刘禹锡与屈原有相同的放逐经历,所以受屈原的影响,对其诗歌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金五德《柳宗元、刘禹锡远州司马期间心态评议》[12]将柳宗元与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朗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态的异同作了比较,认为刘禹锡的心态比柳宗元的心态要豪迈乐观;王建梅《刘禹锡的贬谪生活与诗歌创作》[13]通过研究贬谪生活与诗歌创作来全面地把握他丰富的人格精神内涵,启示今人对人生的思考。
从二十世纪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刘禹锡民俗诗歌的观注很少。从民俗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研究很少。因此,从民俗学角度看,可以使我们深入了解刘禹锡及其诗歌创作。对民俗诗的研究和发展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作为文学研究,本选题采取传统文献学的方试,在领受昔人研究成效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的文艺理论,以贬谪生活为背景,对诗人的民俗诗歌创作进行深切的探讨与研究。本文探究刘禹锡的民俗诗歌不仅是关注他谪守期间的生活状况,还会从他的心境进行分析,以显示他愈挫愈勇的斗争精神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以及在与命运斗争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
二、刘禹锡诗对巴蜀民俗文化的体现
长期以来贬巴山荆楚贬损,对当地风俗的描写,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体现了当地劳动生产民俗、崇巫好祀民俗、酬唱往来民俗、擅歌喜舞场面。
(一)殊异的生产劳动方式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14](P40)唐代的朗、连、夔、和州人民的生产力水平均比较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使其呈现出别样风情。
1.烧畲
“生产劳动是刘禹锡诗歌的核心内容。”这类诗种类多,涉及面广,民间风味又浓厚。此外,刘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民间传说在诗歌创作中的产生,有时并不是单纯的写锄头,是写民入泥锄里举行的仪式;也不是建造的桥梁或房屋,而是建筑物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的牺牲”。也让我们体会到唐代中期,巴楚、吴越等地古老的生产方法和独特的生产实践。如描写夔州原始生活方式的《畲田行》
蛮族区域,钻龟占卜、占卜和雨露祈福的土地耕种及编织形式,是世界上少数民族地区原始农耕习俗价值的传世之地。所谓“畲田”也称“畲种”通常做法是若卜得下雨卦时,就在下大雨之前去山上把草木烧了并将其作为肥料,然后在暖暖的余灰中撒种,以便于使农作物长的更快、禾苗葱郁良好。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刀耕火种”的意思,落后和原始和神秘奇异的方式,是吴越山区独特的农业垦殖风俗。在夔州有烧畲风俗,在郎、连州也有,均反映在刘禹锡的诗中。如“照畲山火动,踏月俚歌喧”[1](中P605)证明那时畲田遍及朗州武陵地区;如从《莫徭歌》知连州山民落后的耕作技术
莫瑶自生长,名字无符籍,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星居占泉眼,火种开山脊,夜度千仞溪,含沙不能射。[1](中P812)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耕鱼,或火耕而水耨。”[15](P1024),记录了莫徭地区人民砍伐树木,用火焚烧树木来种植水稻,再给其浇水,这样原始的耕种方法。烧畲和水耨,一个是干,一个是水培,两种耕作方法完全不同的,种地的方法是徭族人落后,但在南方楚越却是常见的。
刘禹锡的诗现实性较强。他笔下落后的山地人民,有相同的风俗习惯,风俗畲田,禹锡将畲田习俗写在他的唐代诗歌中,再现原始农业的生产方式,对后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意义。
2.插田、纺麻
不同于朗州生产实践的连州,这已反应在刘禹锡的诗中。如《插田歌》写连州农人种植水稻的喧闹场面
诗的前面着重写插田,水田广阔纵横;农夫身上穿着白色的纻麻布裙,他们一边劳作一边玩耍,愉快而又和睦。他们的俚语,作者几乎什么都不知道,连州山区莫徭人基本都是刀耕火种的劳动方式,诗中穿着白色亚麻裙的女人,披着绿色蓑衣的男人,表明这个地方有植种纻麻、编织蓑衣的活动。诗歌歌颂连州农民的勤恳、朴素的品质和乐观的精神。诗的后面着重写农民和计吏的对话,暴露了计吏的无耻,烘托了农夫的质朴、实在。刘禹锡作《插田歌》的目的是为了“以侠夫观人风者得焉”来对现实进行匡正的。刘禹锡将理想中的“农家乐”绘制出来,便于使执政者为政时作为参考,并使其能够实现。刘禹锡既然有胆量写出这些内容,那就说明他对人民群众的同情已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
3、腊八围猎
莫瑶人有一个习俗,就是在每年腊八的这一天也就是十二月初八围猎,村子里的人都出来了,通过封住山口来狩猎,如刘禹锡在“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连州腊月观莫瑶猎西山》)[1](中P751)中对莫瑶人这种大范围、大动作的打猎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每年的腊八节,是莫徭山区人民集中捕猎的日子。这个时候村子中的男人都要去山上围猎,天上有猎鹰飞,地下有猎犬跑,狩猎的莫瑶人把山道口封住,挥着大旗,敲打着锣鼓,围猎的喊声回荡在山间,场面气势非常大。布局非常细致,然后开始焚烧草木,一瞬间浓烟弥漫着整个山林。鹿、鹄、雉等一些动物因为受到惊吓和被烟熏,接着从它们藏身的地方跑出来,马上就被狩猎者捕获。像这样大阵势的围猎方式,生动地展示了莫徭山里人的狩猎技巧的熟练,他们密切分工配合默契,有组织有秩序,莫徭人勇敢猛烈的民族风情真实地再现出来。
(二)五彩斑斓的生活习俗
谪守巴蜀使刘禹体会了每一种休闲娱乐的活动,聆听了周围的音乐歌谣、并把他们写于诗作中,这是罕见的。
1.诗酒娱乐
从古至今,大多数文人在职场上失意后,都会借醉梦逃避现实、安慰自己的心灵。陶渊明用饮酒对抗乱世的污浊,李白的“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16](P358)柳宗元的“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17](P1253),元稹的“莫怪平生志,图销尽日愁”[18](P170),白居易的“快饮无不消,如霜得春日”[19](P303)。在后期,刘、白的已经非常频繁的往来,作了很多饮酒诗,如《酬乐天斋满日裴令公置宴席上戏赠》《酬乐天偶题酒瓮见寄》等诗,反映了他们这个时间的思考。没有一个不是诗人们的雄心壮志在得不到施展、又不被统治者重用之后在苦闷、悲伤与忧愁中的自我宽心和安慰。刘禹锡在被贬谪至巴蜀荆楚荒凉、萧条的地方之后,使他的豪心壮志难以实现,为了解开自己的愁闷,他也豪饮且高歌写下《送春词》
曾经的青春时光已经悄然流逝,看着自己渐渐老去的容颜,内心悲凉,志向无处施展。好像只有借用酒的力量才能够忘记所有忧愁与不快。清代诗论家宋大樽在《茗香诗论》里曰:“宜言饮酒者莫如诗。饮,诗人之通趣矣,奈参迹者殊多焉。[23](P107)”像这样写酒的诗句在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
酒可以使诗人悲伤和愁苦的心灵得到安慰,从而体现自己的真性情、真人格,在酣醉中抵抗黑暗现实和抒发愤懑之情。曾经,他怀有满腔的热情和高远的志向,而现在只能用“终朝对酒”、“倚枕醉眠”的方式来消除自己低沉的情绪。这种感伤贯穿了他漫长的朗州谪居生活。
2.喜歌好舞
刘禹锡在被贬时期的诗作,有一些是写巴楚地区的人们喜欢和热爱歌舞。在巴蜀地区,民歌对唱是一种比较古老的传统风俗,不管是田间劳作,还是人际交往,或是恋爱抒怀,当地人民均爱用歌声来传达或表达情意,用唱歌来抒发感情,以便于彼此交流。所以,当地人民喜爱唱民歌,已经成为一种风俗。
刘禹锡竹枝词民间模仿的风格,反映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当地的民俗场景,民俗气息浓厚,生动的描绘了巴蜀人民善歌能舞这一风俗。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1](中P868),刻画的是一个少女的复杂情绪。如“月上彩霞收,渔歌远相续”。[1](上P323)所描述的是荆楚地区人民插田、捕鱼时的歌声。从这些诗中,我们真实的体会到巴蜀人民喜爱歌唱的特点。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序言中也深有感触地说:“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1](中P852)这些诗歌反映了中原人民生活的不同方面,展现了巴蜀风俗的独特性和鲜明性。
刘禹锡描述了生命中的舞蹈和诗歌的生产,还说了祭祀舞蹈,如《阳山庙观赛神》《望楚赋》。他在被贬时本来心情是失落的,但在巴楚地区待久了渐渐被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所感染,内心的惆怅也就淡化了,反而融入进当地人的生活中,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和民俗风情,因此他的这类诗贴近人民的劳动生活,写得比较真实、生动、朴实、自然。
(三)举世罕见的宗教节庆
刘禹锡见识和学识广泛,贬谪诗包含大量宗教节庆,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节庆习俗,这些蛮地习俗在刘禹锡笔下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1.巴楚风韵,龙舟竞渡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法定节日中的一个,“竞渡”习俗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它有着悠长的历史。赛龙舟的习俗也体现在刘禹锡的诗中,如《竞渡曲》就展现了这一习俗。据朱辅《溪蛮丛笑》可知这样的端午节竞渡“一月前从船下水饮食,男女不敢共处,吊屈原,正楚俗也,名爬船”[24]我们能看出人们对这个习俗极度重视,祭祀屈原准备工作做的非常认真。
《竞渡曲》首句提到“沅江五月”说明这个时候刘禹锡本人在朗州并且亲眼目睹了武陵人民在五月五日以赛龙舟祭祀屈原的习俗。这样的场面,规模大且热闹,也证明了此时的武陵地区端午节龙舟竞渡的习俗已趋于稳定。历史上五溪地区到现在还流行着这一风俗,说明它的影响力广泛而又深远。武陵的龙舟竞渡习俗,是巴楚人民共同开展的节庆活动,屈原虽是巴族人,但他的文化根源在楚国,巴楚两族的人民已将屈原看作是自己的知己,显然完全跨越了民族的界限。端午节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千年,并且逐渐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可见国人对本民族文化习俗还是非常重视,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其生命力也越来越强,一如这平淡的歌谣,绵延不绝。
2.荆楚巫风,楚巫赛神
荆楚“信鬼神而好祭祀”的风俗绵延流长,影响力强,如“汉家都慰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踏竹歌还”(《阳山庙赛神》)[1](中P672)禹锡对这种风俗作了具体的描述
其序:“梁松南征至此,遂为其神,在朗州。”[1](中P672)传言汉家指挥官梁松因为南征死于阳山(朗州)下,于是受到人们的尊敬,并把他奉为神。据《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踏地为节。”[25]唐代时候,踏歌已成为一种群众的自娱性活动。巫文化是在楚神话的国家民族所特有的,人们总是在重大活动时进行组织,往往伴随着唱歌和跳舞,祈求神的恩赐,要求组织“赛神”,刘禹锡笔下的荆楚巫风盛行,他将这种亲身体会的巫文化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使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流传,为后人研究提供可考资料。
3.苗徭旧俗,盘瓠祭祀,
刘禹锡在他有关宗教的诗中,多方位的展现了“祠盘瓠”的风俗,如《蛮子歌》
梦得在朗州时期,武陵溪地区的苗瑶有定期祭祀盘瓠神的风俗,这个风俗之所以一直延续,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停滞缓慢,文明水平也较低。“祠盘瓠”是最具普遍的苗瑶风俗的代表,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苗瑶特征的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苗瑶族被誉为盘瓠的祖先,并且定时的对他祭祀:有的是一年的年底,有的是元宵节,有的是一年的开始,有的是七月望日,或多或少会有不同地区的差异。这种祭祀活动是落后的农业文明千年来沿袭积攒下的结果,刘禹锡对民族和民俗的认识是有一定准确性的。
(四)人际交往民俗
在中唐这一时期,学者们由于在政治上的利益集体,或是因为追求诗歌的共同兴趣、品位而欣赏诗歌,在相互活动中有颇多酬答、唱和、赠别诗歌。
1.酬答
刘禹锡一生写了很多的酬答诗。在他被降级到朗州、以及连、夔等地,这一次他和乐天在扬州碰头,在宴会上,两人相遇,白感慨之下,当即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表达对好友遭遇的同情。白居易的赠诗,感情真诚,虽然他对刘禹锡的遭遇非常难过和同情,但他的情绪却很是悲观,情感深沉。于是写下人们耳熟能详的《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作为答谢
这首诗在公历两年(826年)的创作中,被贬为和州刺史的他,回到洛阳的路上并由白居易再次写到。虽然情感也有伤感,对自己的遭遇也有感慨和叹息,但这只是表面的,实则他的内心是积极向上的。诗的首联写了梦得前半生的人生经历,“革新运动”后,被放逐在这样一个贫穷、凄凉的地方。在巴蜀荆楚生活了二十多年,并以唱和的形式答复白居易的赠诗;颔联借用向秀思念嵇康的典故,以表达他思念朋友的思想感情。颈联是名言警句,把“沉舟”譬喻成自己已亡的战友、把“病树”譬喻成本身,虽然是感叹自己人到黄昏,渐渐衰老,但“千帆过”、“万木春”表达的是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在未来的未来满怀信心,非很是有哲理。
这是一首以诗为宴的诗歌,白诗是悲、是忧郁、是消极,而刘诗应和了白诗感情的表达,也委婉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虽然经历了如此多的人生变数,但他不气馁、不灰心,仍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尾联两句写今天听您唱了一支歌,很美好,现在暂且凭借着杯子里的酒长长精神吧!刘禹锡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劝说安慰老朋友白居易,告诉他,不要太过于悲观了。诗人虽然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时刻保持着一种斗争精神。由愤慨到斗争到乐观到看开一切,越挫越勇,是诗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情与理的统一,具有很深的哲理韵味。
2.唱和
刘禹锡的诗歌,在时间上是非常多,对友谊,特别是对衰老的叹息,是比较举足轻重的内容。这里作者将他的咏老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对年华的逝去,感叹容颜的易衰是人到年老时的一种正常的心态。如:“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答白刑部闻新蝉》)[1](中P1068)感慨生命的流逝,是文学创作中的永恒主题,在古今中外。它是一种珍惜青春时光,怀念过往生活,恐惧未来死亡的情感。[26]虽然转瞬即逝,人们都很伤心,但在刘禹锡的诗歌中依然体现了他豪迈不屈的个性。“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1](下P1261)展示现了他虽老但不服输的品格。
当时,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洛阳频繁来往,时称“刘白”。白居易之前写了一首咏老诗赠给刘禹锡,题为《咏老赠梦得》,这首诗细致的描述了人到老年时的形象及心理特征,表现了年老渐衰,心灰意冷的悲观情绪。于是刘禹锡对白居易作回答。同样是歌咏人老暮年,两人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白居易的歌更悲观,但刘禹锡的诗歌却是积极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最后二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咏老名句,他认为一生多磨难,不一定是坏事,在此期间看清了一些人的真面目,细细想来也算是幸事。这些诗充满了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生命力,体现了一种乐天、爽朗、与豪迈的精神,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另外还有如:“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1](中P1118)体现出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不懈努力进取的英雄精神,这些均有积极意义。
3.赠别
“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文人友谊的佳话,象蔡邕倒履迎王粲、阮籍青眼对嵇康,杜甫天末怀李白等,多得不胜枚举。刘禹锡所处的唐代与很多人结相处友好,友谊深挚,并且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写了大量表达朋友间交情的诗篇。”[27]以刘禹锡和柳宗元的送别诗为例。元和十年,柳本来应该被贬到柳州做官,但是由于形势状况的不同,刘禹锡是刺史,后降为播州刺史,当圣旨下来的时候,柳宗元就对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人说刘禹锡的母亲年岁已高,现在要让他去蛮地那么远的地方,怎么可以让他带着母亲呢,况且交通也不方便,但是如果他不带母亲,那他与母亲就会永远的别离。柳不忍刘母子分开,起草论文,求把柳州判给刘禹锡,到了播州,刘禹锡终于被迁到连州做刺史。可以看出,“刘柳”的友谊深厚。柳写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这首诗,写两人由于不同原因同被贬,十年后又奉诏回京,后又被放逐至穷苦的边远地区,作者写分别时的不舍之情,以至于潸然泪下,刘禹锡以《再授连州至衡阳酬赠别》作为回赠: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赠别》是刘回答柳诗,意思和原唱一样,禅说一同被贬,之后奉诏回京,而现在又要迁至远州而且在湘水作别。这两首诗,柳宗元的诗更痛苦,但诗写作更平静的是刘禹锡。在这些诗歌中,都是刘禹锡和柳宗元第二次被贬途中写下的,描述了两个人的悲伤的心情和真挚的友谊。刘禹锡生平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朋友的理解和劝勉有很大关系,这些以赠别为根本往来的诗歌,真诚而朴拙,实属难能可贵。
总之,刘禹锡谪守巴蜀荆楚(朗、连、夔、和)等地区所创作的诗歌,尤其是在朗州的十年中可谓是他创作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诗人虽在被贬期间受到了巨大的创伤,既失意又孤独,但他没有像白居易一样沉浸在悲伤的困境中不可自拔;没有像柳宗元一样在煎熬中默默承受,而是凭着愈挫愈勇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超越了人生苦难,他体察民间生活和鉴赏民俗风情,将自身融入民间生活,创作了具有异域风情的民风民俗诗。
他的笔下除了写巴楚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种田、渔猎)、娱乐活动(饮酒、歌舞)、宗教节庆(竞渡、赛神)等内容,还有写五彩斑斓的服饰“蛮衣斑斓布”、“熏狸掘沙鼠”[1](下P813)写蛮族人吃沙鼠、穿着彩色衣服的习俗;有写豪爽的婚姻恋情“花红易衰似郎意,江流无限似侬愁。”[1](P853)写当地女子的痴情;有写独特的自然景观“沅江清悠悠”、“香蔓垂绿潭”[1](上P653);“有写爱情传说“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1](中P706)凄苦悲凉的爱情传说,让人深深的烙在心中。刘禹锡将巴楚地方的民风民俗写得真实而自然,其豪迈的气度和开阔的胸怀让人敬佩,他在巴楚地区所作诗歌具有很深的研究意义和借鉴价值。
四、刘禹锡诗歌广泛反映民俗生活的原因
刘禹锡笔下为什么能出现如这么多的民风民俗的画面呢?简单论述,我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坚定的信念、豁达的心态
他由于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且辗转流离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区域,虽然他也有愁闷和愤懑,但他对信念的坚定、对仕途的坚持和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使他在谪守期间一直保持着达观的心态。因为这样的遭遇使他有如许的机缘阅览他乡的天然风物、乡俗风俗,从而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大量足够的材料。如寓言诗《百舌吟》;咏史诗《观八阵图》诗人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坚定的意志。山水诗《九华山》写了九华山的美丽而神奇,但却不被重视,隐含了自己壮志未酬、得不到重用的情感。:如《浪淘沙九首》其八,表达了他自身固然经历了长期的贬谪生涯,但他相信总有一天会像被沙子埋没的金子一样,会由于被风吹完而表露出来。正因为有了如此坚定的信念,他才能写出这些自然景物和反映当地人民生活劳动的场景,如《竹枝词九首》《踏歌词四首》等。
(二)关心民生疾苦、重点关注乡俗民俗并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刘禹锡虽遭贬谪为一个地方官,不能参与朝政,但他并没有远离时政、远离民生,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深入体察当地的生活状况和民风民俗,关心民生疾苦。如谪守朗州,在仔细观察的情况下写出“濒江之俗,不饮干凿,而皆饮之流”(《机汲记》)[1](上P222);在观察市集的情况下写下《观市》[1](中P535)。到连州,在深刻体会的情况下写出“观民风与长沙同祖习”(《连州刺史厅壁记》)[1](上P218);由于蛮族人喜欢巫术,所以在每次祭祀的时候都会有歌舞相伴,还会歌俚辞。有时禹锡也会参与其中,于是就按照诗人的作品为新辞传授巫术,所以,武陵地区有很多歌辞是他的意思。刘禹锡的诗辞风格模仿学习屈原,并作了《九歌》,并且为沅湘人民作了十几篇《竹枝词》,于是武陵地区人民都注意到了这类歌辞。刘禹锡在《竹枝词九首》并引中写他在夔州任刺史时,听到人们聊《竹枝》,吹着笛子,敲击着鼓来参加节日,于是他特别有感触,才作了《竹枝词》九篇,让喜欢唱歌的人把它传承下去。他不仅参与民俗活动而且写下了《竹枝词》《浪淘沙》《纥那曲》《插田歌》《畲田行》《武陵书怀五十韵》民俗土风的作品。他写对民生深切关注的诗歌,写的真实感人。
(三)受南方文化、文学传统的影响
刘禹锡被贬期间的一些诗歌切实地反映了当地的乡俗民情,撇开前面的两个原因,另有他受到南边地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在他被放逐后,他在蛮地谪居了十几年,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是受了荆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表现出楚骚的风格。如《武陵书怀五十韵并引》是他谪居朗州时写的,《望楚赋》《砥石赋》《何卜赋》内容和体式格局都与楚辞有紧密的关系。他的《竹枝词》在屈原的感染和影响下写作。
刘禹锡对谪居地的乡风民情的记录和描写真实而细腻,这些都体现在其诗作中,由于受“采风讽时”传统思想的影响,他说“古之所以导下情而通比兴者,必文其言以表之,虽氓谣俚语,可俪《风》什。”[1](中P452)这是在《上淮南李相公启》某启中所写,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仔细“观乡风民俗”。他在诗歌中有很多诗或引中都说了诗歌创作的目的是为了收集它们。如《莫徭歌》记载连州莫瑶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如《历阳书事七十韵》并引写道:“至则考图经,参见事,为之诗,俟采之夜讽者。”[1](下P1477)诗人写这类诗的目的是“以俟采诗者”,所以这是诗歌思想内容的真实需求。也因为这样,刘禹锡的一些诗歌在描写谪居地的乡土风俗时,其内容真诚朴实、有可考依据。由此可见,刘禹锡的民间诗歌可以与古典诗歌相一致。
结语
在刘禹锡的一生生活中,在许多人之后,没有固定的住所,所有的磨难生活都被他尝遍,但是他对后世人表现的,是他乐观、豁达、高昂的精神。刘禹锡被放逐了20多年,创作了经济生产、生活习俗、宗教民俗节日、人际交流等民间诗歌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特色鲜明,具有很高的民俗研究价值,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他随被贬为一个地方官,不能参政,但他仍然心系朝廷,做好职内事,认真观察和体悟当地的民风民情,以供执政者参考。从朗州十年的愁闷与反思,连州五年的平和,到夔、和二州时的旷达与闲适,一路走来,从对命运的抗争到对现实的适应再到对理想的坚守,均体现了他超然的人格魅力。可见,他的思想品质和超然的气概对后世的影响是积极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2]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岳麓书社,2003年11月版
[3]卞孝萱.《刘禹锡年谱》[M].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11月版。
[4]卞孝萱.《刘禹锡丛考》[M].巴蜀书社,1988年7月版。
[5]卞孝萱.《刘禹锡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
[6]卞孝萱.《刘禹锡研究》[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
[7]萧瑞峰.《刘禹锡诗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
[8]吴汝煜.《刘禹锡传论》[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萧瑞峰.《论刘禹锡谪守连州期间的诗歌创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10]熊飞.《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诗简论》[J].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11]何念龙.《萧条异代,接武前贤——论刘禹锡对屈原的继承》[J].《江汉论坛》,1991年第7期。
[12]金五德.《柳宗元、刘禹锡远州司马期间心态评议》[J].长沙水电师院学院,1993年第1期
[13]王建梅.《刘禹锡的贬谪生活与诗歌创作》[J].西北师范大学,2009
[1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16]吴永章.瑶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17][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
[18]吴文治等校点.《柳宗元集》[M].中华书局,1979
[19]冀勤点校.《元稹集》[M].中华书局,1982
[20]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1]宋大樽.《清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24]吴钢,张天池,刘光汉.刘禹锡诗文补注[A]蒋维崧,等,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25]范晔.《后汉书东夷列传》卷八十五,东夷列传第七十五[M].中华书局,1973年
[26]凌佐义、罗宗强.《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码伤逝主题》[J]《南昌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6月第26卷2期
[27]付瑶.《刘禹锡唱和诗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附录
民俗视域下的刘禹锡诗歌研究统计表
诗标题 写作年代 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民俗文化 备注
生产劳动民俗 《畲田行》 夔州 歌唱夔州农民的畲田劳动 生产、劳动 畲田、山、耕耨
《堤上行三首》 夔州 写江边居民的生活 生产、劳动 酒旗、日暮、行人
《采菱行》 谪守朗州期间 写秋季时间采菱活动 生产、劳动 采菱、荡舟、笑语
《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有作》 谪守朗州期间 多侧面的写当地人民的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 “樵音绕故垒,汲路明寒沙。”、“山火远连霞”
《浪淘沙九首》 谪守朗州期间 写蜀地的浣纱劳动和朗州的陶金工的艰辛生活 劳动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蛮子歌》 谪守朗州期间 描绘蛮地风俗 风俗 “钩车舟音”、“斑斓衣”
《莫徭歌》 谪守连州期间 写莫徭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生产、生活 火种开山脊,
《插田歌》 谪守连州期间 生动地描写了种田劳动的情形 劳动 春耕春种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公元815—819年 真实反映莫徭族的生活 生产、生活 鹰、鹄、麏
物质生活习俗 《阳山庙观赛神》 朗州 写荆楚的风土人情 音乐、节日风俗 庙、神
《踏歌词》 夔州 写少女们在月夜的江边唱歌跳舞,等待幽会的情景。 音乐、生活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杨柳枝九首》 公元822—834年(任苏州刺史)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饮酒 写景
《浪淘沙》 公元822—824年(任夔州刺史期间 写诗人坚强的意志力 生活 牛郎织女、美人、侯王
《壮士行》 朗州 表现了诗人不妥协、斗争不息的顽强精神 行、饮酒 马、长桥、酒
《桃园行》 表达闲适心情 生产、生活 闲适诗
《途中早发》 表达闲适心情 行 马、行人
《堤上行三首》 夔州 写江边居民的生活 生产、生活 酒旗、日暮、行人
《元日感怀》 公元805—815年 通过儿童无忧无虑的嬉戏作衬托,显示自己的阴郁和寂寞 节日、服饰 儿童炫彩衣异乡无旧识
《西山兰若试茶歌》 表达闲适心情 饮茶 闲适
《捣衣曲》 朗州 反映社会现实 音乐、服饰 寒衣
《秋江早发》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表现诗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 沧州有奇趣,浩荡吾将行。
宗教节庆习俗 《竞渡曲》 记叙了赛龙舟活动 风俗、音乐 舟、蛟龙、彩旗
《阳山庙观赛神》 朗州 写荆楚的风土人情 音乐、节日风俗 庙、神
《九日登高》 借用秋景表现自己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怀 重阳节 写景寄意
《潇湘神二首》 朗州 歌颂纯洁真挚的爱情。 音乐、爱情 泪痕点点寄相思
人际交往民俗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公元826年 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饮酒 酬答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表达了诗人的斗争精神。 建筑 玄都观、桃树
《酬元九侍御赠壁州鞭长句》 公元810年 通过咏鞭赞扬元稹的品格 行 策马
《赴连州途径洛阳,诸公置酒相送,张员外贾以诗相赠,率尔酬之》 公元815年四月 抒发了诗人被排挤的悲愤之情。谪、寄
《洛中逢韩七公丞相之吴兴口号五首》 公元827年 表示了对政敌的满腔愤恨。 离别、饮酒 本欲醉中轻远别,不知翻引酒悲来。
《乐天见寄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公元833年 写在对亡友的沉重悼念中表现出一种奋发向前的精神。 音乐、离别 吟君、短歌、闻琴
《始闻秋风》 公元836—842年 表现诗人奋发不已的乐观精神 离别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诗答之》 写作年代不详 反映社会现实,抨击贵族阶级的穷奓极侈 食 答谢馈赠应酬诗
《客有为余话登天坛遇雨之状,因以赋之》 写作年代不详 抒发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建筑 天坛、雨
《与歌者米嘉荣》 公元830年 寄寓自己遭排斥的愤慨 音乐 唱、旧人
《和乐天春词》 写作年代不详 写春闺的痴呆之态 行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咏史怀古诗 《洛中寺北楼见贺监草书题寺》 写作年代不详 表达了诗人对前辈诗人、书法家的尊重之情。 建筑 高楼、山僧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写作年代不详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行 描写秋景
《台城》 公元824—826年 写陈后主因荒淫而亡国 建筑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金陵怀古》 公元826年冬 写金陵的今昔变化 音乐、建筑 兴废、幽怨
《蜀先主庙》 夔州 称颂刘备,贬讥刘禅。 建筑民俗 凭吊古人
《西塞山怀古》 公元824年秋(调任和州) 盼望国家统一,告诫防止历史重演 建筑民俗 咏史
《再游玄都观》 公元826年 表现不屈和乐观精神 建筑 寄托
《咏史二首》 朗州 表达了不肯屈事权贵的高贵品质。 行 借咏史以抒怀
《荆州道怀古》 公元805年 借古喻今、以古鉴今 建筑 宋台梁馆,帝畿
《观八阵图》 夔州 写诸葛亮非凡的才能。 战争 兵、
《汉寿城春望》 朗州 表现了诗人积极的进取精神。 建筑 汉寿城、荒祠
政治寓言诗 《昏镜词》 公元806—814年 通过为镜子鸣不平,揭露和抨击朝廷的腐败 物态 政治寓言诗
《养鸷词》 谪守朗州期间以养鸷为喻,表达了抑制藩政政治的主张 食 饮啄既已盈
《调瑟词》 谪守朗州期间以调瑟为喻,讽刺执政者的愚蠢 音乐 政治讽喻诗
《贾客词》 谪守朗州期间表达了对商贾的鄙夷,对农夫的同情 生产 贾雄则农伤
《萋兮吟》 谪守朗州期间表达了诗人坚持与权宦进行斗争的坚定意志 音乐 政治诗
《聚蚊谣》 谪守朗州期间揭露权宦凶狠的本性,以及对他们的憎恨感情、 音乐 政治寓言诗
《玄都观桃花》 公元826年 写对阿谀奉承的政治暴发户的鄙夷 住、行 讽刺诗
《磨镜篇》 谪守朗州期间借宝镜蒙尘表现敢于斗争的顽强精神。 妖神 政治寓言
《飞鸢操》 公元815年 讽刺新故丞相武元衡 行 政治寓言
建筑、景物诗 《望洞庭》 公元805年 描写洞庭景色 建筑 月、山水
《松滋渡望峡中》 长庆元年(公元821年) 描写长江三峡 建筑 十二碧峰、夷陵
《九华山》 公元824年 抒发屡遭贬谪,弥年不得志的郁愤情怀。 建筑 奇峰、九华山托物寓意
《望夫石》 公元824—826年 写望夫女子对爱情的至死不渝和相思的历久不衰 爱情 望、相思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