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韦应物一生大约写有诗歌560首,其中多写山水田园,隐居生活,反映民间疾苦的诗歌。但他一生在各地做官,对各地的民风民俗体察感受颇深。在他的诗歌中尤其对战争民俗、行旅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物质生产民俗、建筑民俗等方面有细致的描述,深刻体现了诗歌在民俗方面的价值。韦应物的诗歌之所以有这么多反映民俗对生活,乃在于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对风土人情的重视,和他对生活坚定的信念。
关键词:韦应物;民俗学;诗歌;唐代
一、韦应物生平及诗歌创作
韦应物唐代诗人(737—792),出身世族,十四岁入宫为三卫郎,青年时候的韦应物豪放不拘,安史之乱后他开始流落失职,立志读书,后来担任了许多地方的地方官。中年后慢慢变得沉稳也开始关注百姓的疾苦,思想越来越成熟,成为了一个受百姓尊敬的地方长官。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盛誉,白居易《与元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6]比如《夏冰歌》、《采玉行》等都是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并且揭露贵族荒淫无耻的生活,代表了新乐府运动的新声。他的诗歌最有代表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四库全书总目》称韦应物诗“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15]《韦江州集》有《四库丛刊》本,他还传有《韦苏州集》,《全唐诗》里共辑录了他十卷的560首诗歌。他一生各地做官所以这些诗中有很多反映了当地的民风民俗。
二、韦应物诗歌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角度
韦应物作为一位唐代的诗人,后人对他的研究很多,主要是从他的诗歌风格内容方面来研究的因为他的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后人对他的评价较多认为他的诗风继承陶渊明“发纤禾农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当代学者有从他的内容风格方面,诗歌意象方面,从他的诗歌渊源及影响等等来钻研。而我在这篇文章中要从民俗视角来解读他的诗歌。所谓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代代相传的一种社会生活现象,它间接地反映出民族的经济结构,历史传承,价值判断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和时代的文化表征。”[1]唐诗是中国文化一颗璀璨的星星,而民俗诗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章将唐代诗人韦应物有关民俗诗歌分类整理出来分类研究,通过对诗歌内容分析呈现出唐代风俗特色。本文主要从战争民俗,行旅民俗,社会生活民俗,节日民俗,生产民俗,隐居民俗,建筑民俗等方面具体研究。从以上几点大致还原唐代的基本民俗特点。
三、韦应物诗歌民俗文化的体现
“民俗,也就是民风,古人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其实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长期从事生产和进行生活活动而形成的风气习尚,它既是一个民族或地域的现实客观物象,又是一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载体,具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两重性,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和丰富,从生产活动到衣食住行,从人际交往到游艺娱乐,从信仰禁忌到气候节令。”[12]下来我们就从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歌中来看唐代社会的民风民俗。
(一)战争民俗
战争自古以来就存在,神话故事中就有许多描写战争,刚开始是人与自然的斗争,后来是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占领土地食物的斗争,最后各诸侯之间,国与国之间,都是为了土地权利,但在战争中伤害最大的都是百姓,韦应物就有许多描写战争的诗如《寄畅当》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青袍未及解,白羽插腰间。”[5]
这首诗是作者建中四年秋天在上任滁州刺史时写给中唐著名诗人畅当的,描写了当时蕃镇叛乱,畅当当急国家之急,弃笔从戎,参与平定河北诸镇叛乱的壮举,刻画了一位壮士形象,末尾四句表达了畅当不甘笔砚,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这里的青袍是青色的官服,指官职卑微,唐代的制度,八品九品官服青色,说明阶级划分森严。白羽是指箭,用羽毛装饰起来的。
《经函谷关》
“圣朝及天宝,豺虎起东北。下沉战死魂,上结穷冤色。古今虽共守,成败良可识。藩屏无俊贤,金汤独何力!驰车衣登眺,感慨中自恻。”[5]
这首诗作者是在感慨安史之乱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朝,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一个故事,因为唐玄宗专宠杨贵妃一人,使杨家势力越来越大,统治阶级的腐朽使人民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阶级矛盾越来越深,促使安史之乱的发生,这样一段历史流传于民间早就人人皆知。
《鼙鼓行》
“淮海生云暮惨澹,广陵城头鼙鼓暗。寒声坎坎风动边,忽似孤城万里绝,四望无人烟。”[5]
这首诗是写战争后的一片荒凉景象,鼙鼓是古代军队中用的小鼓,用鼓的响声激励将士或渲染紧张的气氛。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战争中鼙鼓一敲就表示战争进行到了非常紧张激烈的局面。
(二)行旅民俗
“在人生活的四大要素中,衣、食、住虽也取于自然,但与自然保持着相对的距离,出行,早出晚归都是投身于大自然,体验愉悦经历艰险,因此,唐代人看重出行,形成了有关行旅风俗。”[4]
郊游是早出晚归的一种游行,而且会选择风景优美,人少的地方,欣赏风景放松,体验愉悦。韦应物的《游龙门香山泉》:
“羽觞自成玩,永日亦延趣。灵草有时香,仙源不知处。还当候圆月,携手重游寓。”[5]
这首诗是作者描写龙门香山泉一带的优美景色,在这优美的景色中使作者流连忘返,嘉树翠绿,灵草芳香表达了作者对这美好景色的喜爱和高雅情趣。最后一句“还当候圆月,携手重游寓”体现了作者长时间在官场中已经淡泊名利,向往自然。
我觉得郊游不仅仅是去欣赏风景的,而是作者借着风景来让自己消除平日里的烦恼,官场就像战场一样每天都勾心斗角,所以只好抽出身来投身于自然中让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再游西郊渡》:
“水曲一追游,游人重怀恋。婵娟昨夜月,还向波中见。惊禽栖不定,流芳寒未遍。携手更何时,伫看花似霰。”[5]
作者曾在月夜里经过此地,第二天又经过这里,用清淡的语言描写了西郊的曲水、夜月、惊禽、野花组成的优美景色,末句表达了对西郊无比留恋的与向往。
大历十四年所做的《东郊》:
“乐幽心屡止,尊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5]
这里的东郊指鄠县的东郊,诗中描写了作者摆脱繁冗公务投身大自然后的无比喜悦心情,在诗人眼里自然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充满了诗情画意,引起了他的留恋玩赏,以至于羡慕陶渊明想要拔罐归隐在这山水间。
从作者的这几首诗可以看出行旅民俗中的郊游都是时间短,地方近,而且风景优美,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借着风景放松心情,从诗中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还有其他的行旅诗如《贵游行》这是描写王公贵族出行的,这里的贵族应指的是杨国忠和他的族属,描写了他们荒淫无耻的享乐生活,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横暴奢侈和精神生活的空虚无聊。还有《温泉行》是描写唐玄宗每年和杨贵妃都要来华清宫泡温泉避寒,作者路过于此看见一片残破景象,想起天宝年间所见的玄宗骄奢淫逸生活,弥漫着浓重悲凉的历史沧桑之感。还有《广陵行》是作者游扬州时所作的,描写扬州为军事要塞之地,物产丰富,所以驻军威武雄壮,最后感叹自己漂泊流落,功名离自己颇为遥远。还有很多关于行旅的民俗诗就不一一例举。
(三)人生礼仪民俗
人生礼仪内容丰富,牵扯到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各种的人际交往、诞生、婚礼、丧礼。人处于一个社会中这些都是要经历参与的,从这方面也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些习俗。
1、送别诗
赠别诗是诗人在平常和友人交往中常常所赠送友人的诗,这也是一种生活交往,韦应物在他的诗中有很多这样的赠别诗,例如《送冯著手李广州署为录事》:
“郁郁扬州柳,萧萧征马悲。送君灞陵岸,纠郡南海湄。所愿酌贪泉,心不为磷缁。上将酬国事,下以报饥渴。”[5]
这是作者在大历四年时所作,冯著是作者的密友,李广州,李勉,冯著受李勉之聘为广州录事,作者以此诗相送,希望冯著此去为官清正,有所作为,表达了自己的美好祝愿。从这可见韦应物和冯著的关系的密切,为朋友想的如此之到。
还有《送元仓曹归广陵》:
“官闲得去住,告别恋音徽。旧国应无业,他乡到是归。楚山明月满,淮旬夜钟微。何处孤舟泊,遥遥心曲违。”[5]
这是送元仓曹回扬州所作,他先叙述朋友的漂泊之情,末句抒发别后相思,以问句作结,可见情长。表现了韦应物非常重视友情。
《送别覃孝廉》:
“思亲自当去,不第未蹉跎。家住青山下,门前芳草多。秭归通远徼,巫峡注惊波。州举年年事,还期复几何。”[5]
孝廉是汉代以来选举官吏的科目,唐初科举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代宗宝应二年最后下令停止明经、进士举,命州县举孝廉,就是推举有孝悌廉耻之行的人加以推荐,再通过经学和对策考试之后受官。覃孝廉就是一个应孝廉科不第的举子。诗中先写了朋友要离开,写友人的居住环境,写的亲切蕴藉,最后两句说科举年年都有,劝勉、鼓励与安慰友人。可见此时的科举已经很完善了。
2、悼亡诗
“古代,人们相信灵魂不死,死,只是人生旅途的转换,希望亲人死后能在阴间得到安宁,因而特别重视为死者治丧、送葬、守丧,力图以此安慰亡灵,并表达对死者的哀悼、怀念、尽孝之情。”[14]韦应物在妻子死后写了一些悼念妻子的诗。《送终》:
“奄忽逾时节,日月获其良。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5]
这首诗是葬后所作,写的是送葬过程,第二句说获良日,是说选一个好的日子,古代不管是婚丧嫁娶都要看黄历挑选一个好日子图吉利,南望郁苍苍应该是指终南山妻子的安葬之地,古代对于安葬的地方也很有讲究,也讲风水,因为觉得是人死后居住的地方和生着的人一样都得有个好的住处,所以作者给妻子选择了终南山。诗中叙事平时感情真挚,字字出自肺腑,用女儿的表现来渲染了丧妻后人天永隔的悲情苦意。
《伤逝》:
“染白一为黑,焚木尽成灰。念我室中人,逝去亦不回。结发二十载,宾敬如始来。提携属时屯,契阔忧患灾。柔素亮为表,礼章夙所该。仕公不及私,百事委令才。一旦入闺门,四屋满尘埃。”[5]
这是一首悼念妻子的一首诗,先说人死不能复生,和妻子生前一直相敬如宾,感情一直很好,妻子死后对妻子的思念久久不能释怀,也无心打理家里的事.这首悼念诗写得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但沉痛之语气灌输其中。
《往富平伤怀》:
“晨起凌严霜,恸哭临素帷。驾言百里途,恻怆复何为?昨者仕公府,属城常载驰。出门无所忧,返室亦熙熙。”[5]
这也是为吊唁亡妻而作。严霜说明此时已经入冬,作者一大早赶往富平,路途遥远,天气寒冷,而且爱妻新亡,使作者不由得伤感起来,想起妻子在时的欢悦和现在妻子走后的凄凉,不由把悲苦之情流露出来。写路途上的艰辛和孤寂越显得凄凉。这里的素帷是指亡妻的灵帐,灵帐是白色,丧葬用的东西基本是黑白色,因为这些事是白事不能用鲜艳的颜色,黑白色给人一种沉痛,严肃的感觉,是对死者的一种尊重。而古代对于婚礼,过寿,得子这类事属于喜事也叫红事,表示高兴,所以都用的是红色的东西来装饰,即有红白喜事说法。
《出还》: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人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5]
这是作者出使富平归家时哀悼亡妻所做的,写了之前归家是高兴的,而现在回家是伤心的,回到家里整天精神恍惚,吃不下饭,家里人劝我吃点饭,而我看见对案是空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可见韦应物对老婆的缅怀之深。
3、婚姻民俗
《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泝轻舟。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5]
这是女儿出嫁时写的,因为妻子早逝,幼女从小由杨氏所抚养,现在长女出嫁杨氏,作此诗送之,妻子早逝父女相依为命,现在女儿要出嫁,作为一个父亲对女儿有不舍还有期望,希望她嫁过去后能谨守妇道,善事公婆,看到这样的画面使人感动,任何一位父母对女儿临结婚前都是这样的有不舍,有期望。塑造了一位慈祥感人的父亲形象。这样的场景叫送女也叫哭女,因为养了多年的女儿现在要嫁给他人,父母肯定有不舍,但这也是喜事,眼泪中有悲伤也有高兴,在这女儿出嫁这一天迎亲的队伍还没来时父母在家里会给自己的孩子说许多话叮嘱孩子在以后的日子里该怎么做,说着说着就不的流泪,使看着的人也随之流泪,这样的风俗在平常嫁女中都可见到。“唐代在成亲之日,从迎亲开始到新娘入门,进洞房拜见公婆,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繁琐的风俗礼节,既掺入少数民族风俗而具有民族文化融合特色,又融进唐诗兴盛的某些时代文化特点,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多彩的婚礼仪式。如催妆、障车、传席、坐马鞍、青庐、撒帐、遮扇、却扇、弄新妇、拜舅姑等等。[14]
(四)岁时节日民俗
唐代的时候许多节日已经流传很久,逐渐发展成熟,许多重要节日的内容很丰富,出现许多娱乐活动,节日成为人们挥洒激情的焦点。
1、寒食节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清明节,《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明而明净,故谓之清明。”[7]“寒食禁烟、拜扫是前者在唐代的习俗,清明赐火、踏青是后者在唐代的习俗,寒食节和清明是唐代的两个时令节日,但这两节日的习俗相交辉映,不可分割。”[7]“学术界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之制,民间则比较认为流行介子推的传说,认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设,秦汉时期寒食节开始兴起,但其节俗活动还很单调,只是一个单衣性、地方性的民间节日,仅在晋地流传。”[8]
《寒食日寄诸弟》:
“禁火暖佳辰,念离独伤抱。见此野田花,心思杜陵道。联骑定何时,予今颜已老。”[5]
《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5]
这两首诗都是作者在寒食节那天写给在长安和在北京的诸弟的,诗的开头都说了这个禁火的风俗,寒食节和清明节离得近,刚好春暖花开,所以人们也会出门踏青欣赏春景,诗里也写了出门踏青所见的风景,但可惜只有作者一人,激发了作者的思念亲人之情。
2、夏至
每年的6月21或22日是夏至,说明夏天到了,这一天是一年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作者的《夏至避暑北池》: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5]
在夏至这一天作者来到北池避暑,夏至在五月中旬,这时荷花开了,作者来到北池赏景避暑,诗中说,公门的闲暇时间很多,但这时是农田里忙的时候,自己坐在这避暑,田间的劳动者怎么受得了那酷热呢?不仅抒发了自己安闲自在的诗酒生活还表达了对民事与民生疾苦的的关切。
3、七夕
在古代节日民俗中,“七夕节”独具风采。又因节日活动是女性,后代称“女儿节”或“少女节”。七夕节一直是被人们当作爱情的节日来过的,是我国古代的情人节。
《七夕》: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5]
相传每年在七夕这一天牛郎织女两个相爱的人才能在鹊桥相见,所以后来被人们当作爱情的象征。作者以七夕为题,实际上是写自己的别情,人世间山川阻隔,事物牵绊,常恨别离,天上的牛郎织女也只能一年见一次面。诗中四五句写自己露珠打湿了自己的单衣,一直站到半夜,天上的牛郎织女又何尝不是,早晨又得分离,末句总结人世间聚少离多,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家人的思念。
4、重阳节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九日。“《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10]
这首《九日》:
“今朝把酒复惆怅,忆在杜陵田舍时。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5]
这是写重阳节的诗,昔人重阳节有登高喝酒的风俗。这时作者在外逃难刚好遇到重阳节,回想起之前一家人住在杜陵团聚共度的重阳节是多么的欢乐,而现在只有自己一人在外漂泊喝酒没有家人的陪伴,想想现在还不知道明年这是自己在哪里漂泊,不禁悲伤惆怅。
作者还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九日》:
“一为吴郡守,不觉菊花开。始有故园思,且喜众宾来。”[5]
诗中提到菊花,重阳节是菊花正开人们还会和菊花酒,一个人在苏州做官,不知不觉院子里的菊花都开了,重阳节到了。古代人们很重视每一个节日,而且都有它的意义,家人团聚,所以一道过节在外漂泊的人不由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作者此时也是这样的,末尾两句虽然写的乐景,但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孤独,显示出作者的思亲之切。
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出门赏景、登山、赏菊、吃重阳糕、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但现在的重阳节是属于老人的节日,倡导人们要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这是2012年重新修订过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一章第12条明文规定”。[13]
(五)物质生产民俗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象”。[4]
1、农耕
我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在全国经济比重中占据重要位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不断积累经验,比如耕耘、灌溉、收获等等的农耕制度,代代相传,于是通过农耕我们便可以看到唐代农耕民俗的传承和农民的生产状态。[2]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仓癝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5]
第二句的惊蛰说明古代人们的种植都是按照节气来的什么节气种什么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的经验积累下来的。孟子说:“不违农时,古不可胜食也。”[9]所以说农民是非常种植的节气的。农人一年没有几天是闲的,从此天起就要开始忙了。丁壮是指男的,古代家里都是男耕女织,男的负责种地,女人在家里织布做饭照顾孩子,基本上自满自足。古代农民靠天吃饭,所以下点雨老百姓非常高兴,希望有一个丰收年,这里膏泽是指雨水。古代农民每年要给国家叫徭役,这对百姓来说负担很重,使得末尾四句就说了,粮仓里没有存储的粮食,徭役还不知道怎么办。最后两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就比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百姓自己种粮食但没有粮食吃。作者对生产民俗的描写“并非锄头的形式,而是农夫吧锄头插入泥土里所举行的仪式,并非鱼网和鱼叉的制作,而是出海渔夫所遵守的禁忌,也并非梁和住宅的建筑术,而是那伴随着建筑的牺牲和人们的社会生活”。[11]
2、种药制药
《种药》:
“好读农神书,多识药草名。持缣购山客,移莳罗众英。不改幽涧色,宛如此地生。汲井既蒙泽,插楥亦扶倾。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悦玩从兹始,日夕绕庭行。州民自寡讼,养闲非政成。”[5]
中医是我国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医术,中医所需的药材是中药,作者的种药就是写自己种植中草药,作者因为喜欢读《神农本草经》所以认识好多中药名,作者种植草药不光说种植的方法,还说在其中找到了乐趣,最后四句抒发了作者怡情养性、疏于政务的高雅情趣。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虽然也是劳作,但不同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劳动人民是为了生计和沉重的徭役,而作者是在其中找乐趣。
《饵黄精》:
“灵药出西山,服食采其根。九蒸换凡骨,经著上世言。候火起中夜,馨香满南轩。”[5]
诗中写了炼制饵黄精的复杂过程,从“采其根”、“九蒸”、“候火”、“馨香”等词看出作者非常精通此术。古代只有中医,但中医治疗慢,而且医学不发达,人们总祈求有神仙或灵丹妙药能够立马见效治病,诗的第一句就有灵药一词,说明这是作者在炼制一种灵药叫饵黄精。后半部分表现了作者对超尘脱俗的神驰和寻求。
(六)隐居民俗
住在乡下或乡里,深居不愿出仕当官的隐居。像这种隐居的诗很多,尤其诗人最爱隐居,在仕途不顺或报复实现不了或是被贬就会向往隐居生活,把生活寄情于山水间。这是很常见的,有的诗人是真的隐居,再也不关心朝堂,有的诗人看似隐居但时时刻刻还在关心国家发生的事。
《幽居》: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5]
韦应物一生做官大历十四年七月因病辞官建中元年一直在长安闲居,这段时间过起了隐居生活。这首诗就是作者退居沣上善福精舍时作,这里的幽居就是隐居,这时作者过着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看着外面的人来人往都是为了谋生,感慨自己能够寄情于山水,亲近自然,不为了身外之物所劳累。九十两句表现出诗人与民同乐的雅趣,和旷达的品质。
《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园林鸣好鸟,闲居犹独眠。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四肢一舒散,性情亦欣然。还复茅檐下,对酒思数贤。束带理官府,简牍盈目前。”[5]
诗的前半部分写自己清闲自在的闲居生活,又写了他的两位朋友为公事所烦,没有时间享受美景和美酒,两者对照说明作者厌烦了官场,向往自然生活。诗中简牍是指当时官府文书,当时官府文书是在这种竹简上写的。
(七)建筑民俗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建筑,所以建筑的不同也能体现出许多不同的民俗。唐代是我国建筑发展极其辉煌的时代,不论从城市规划、宫殿建筑、园林建筑等等,都达到了一个高度。
作者这首《长安道》:
“汉家宫殿含云烟,两宫十里相连延。晨霞出没弄丹阙,春雨依微自甘泉。春雨依微春尚早,长安贵游爱芳草。宝马横来下建章,香山却转避驰道。归来甲第拱黄居,朱门峨峨临九衢。”[5]
这首诗是描写上层社会骄奢淫逸的生活。写杨家兄妹但又借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故事来讽刺。第一句说汉家宫殿,唐代墨客多用汉朝指唐朝。第二句说两个宫殿要相隔十里,可见当时的宫殿有多大。驰道是指皇帝马车行走的正道,当时长安城内的规划是非常规整的,每条路,每个门都有特定人出入的。这里甲第是指最好的住宅,古代人分为三、六、九等,住宅也是,身份不一样住宅所建规模也不一样。这首诗从皇室的住宅,穿衣等方面描写,表现了权贵生活的豪奢表现的淋漓尽致,具有很大的讽刺意义。
《慈恩寺南池秋荷咏》:
“对殿含凉气,裁规覆清沼。衰红受露多,餘馥依人少。萧萧远尘迹,飒飒凌秋晓。节谢客来稀,回塘方独绕。”[5]
慈恩寺在长安晋昌坊,隋代改为无漏寺,后来废除,贞观二十二年又改为慈恩寺,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祖庭,佛教很早传入我国,玄奘西天取经就是从长安出发,回来后他大部分的译经都在慈恩寺,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就是为了安放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而建造的,可见当时唐代对佛教的重视,古代逢年过节都喜欢去庙里烧香拜佛,把现实中实现不了的事给佛祖祈祷。可见人们很早就接受了这个外来文化,而且跟中国的文化相结合。作者这首诗是写慈恩寺里的荷花,南池已经残破,只有那荷花还开着,两两游人观赏,写物即写人,透露出一种落寞情怀。
以上从七个方面的民俗分析了韦应物的诗歌,他的人生礼仪的诗是非常多的,从这部分诗中可以看出韦应物这个人喜欢交朋友,许多的诗都是写给朋友的,有的朋友去外地做官,有的回家乡,他就会写一首诗赠送朋友,而且诗中的感情非常真挚,我觉得人生礼仪民俗这一块是非常能从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交往中看到整个社会所交往的状态,从这块看作者非常重视友谊,重视朋友间的感情。作者写对妻子悼亡的是也很多,有些为妻子送终的,有些出门在外孤独一人对妻子的思念,女儿出嫁时也有体现出对妻子的私念。在这里还有很多关于民俗的诗我就不再一一例举了。
四、韦应物诗歌广泛反映民俗生活的原因
韦应物作为唐代民俗生活的经历者与感受者肯定与唐代民俗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韦应物年少时豪放不拘,后来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变得沉稳,在各地做官越来越体会到了民生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歌中反映的民俗离不开他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一)唐代民俗与韦应物个人生活的关系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时代所塑造的产物,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大时代的变化。韦应物生于唐朝,唐朝是我国古代最繁荣的时代所以思想比较活跃开放,韦应物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早年性格豪放不羁,横行乡里,乡人苦之。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漂泊失职,开始发愤念书,少食寡欲,常“焚香扫地而坐”。他的一生基本都身在官场,自从安史之乱后他才立志读书所以他的诗歌创作是开始于安史之乱后,从此改过自新,从一个繁华恶棍后辈变成忠诚仁爱的儒者。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他开始发奋读书,游历各地体察了百姓的疾苦,也经历了生死离别,作者一生的经历都用自己的诗表达了出来。他的这种人生经历深深感受到了各地的民俗文化。
(二)韦应物诗歌与生活的关系
其实刚开始最早的诗歌是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发出来的号声,慢慢演变就成为口头的歌谣被人们流传,后来被人们记载下来,诗歌慢慢成熟起来被人们用于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抒发自己的感情,所以由此看来生活是诗歌发展的源泉,也是生活的写照,所以研究唐代诗歌就能看出唐代的民风民俗。唐代的诗歌是诗歌发展的巅峰,那是因为唐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所以那些诗人在年轻时才有机会去各地浏览,这样才使得他们有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历,作诗才有灵感,才有素材。不同的社会时期有不同的社会风貌,不同的社会风貌是由这时期国家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作者的思想和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也是由这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风貌多方面决定的,所以不同时期的诗歌就会有不同的特征,因为诗歌是离不开社会的背景和当时社会特征的,诗歌的内容一定和当时社会有关。
(三)唐代民俗与韦应物诗歌的关系
韦应物诗歌中所反映的民俗,都是唐代社会的民俗,诗人韦应物是唐代大社会下一个小小的缩影,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在唐代这个大的社会下活动的,所以从诗人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唐代社会的一个民俗风貌。民俗其实就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它具有传承性,一代一代的继承这种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社会的一种风俗,这种继承是一种无意识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其实这就是民俗的传承,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文化的一般特征:文化是一个综合体的统一体,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整合的;文化是有社会成员创造并掌握的,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和力量,是社会传承的结果”。[3]
一个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他的每一个举动行为都是在这个大环境下约定的,所以我虽然只是研究了唐代的一个诗人关于民俗的诗但也能反映出唐代的社会民俗,而且诗是古代一直保存下来的流传形式,他不会像历史那样刻意去记载,而是以自己的所想记录下生活,这样才能真实的还原唐代的一些民俗。韦应物的诗歌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风俗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这些诗歌中我们总结出了很多唐代的民风民俗,说明诗和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下来就会孕育出属于这个民族的一些民俗,而这些民俗也会影响民族的发展,对后代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韦应物作为唐代诗人中的一位,他的诗歌内容离不开唐代文化和唐代民俗,他也不可能突破这个范围,他的诗中肯定具有唐代文化的特色。唐代我们都知道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顶峰,那时国家富强国力鼎盛,百姓安居了业,所以那是人们的生活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思想也是最开放的。唐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民俗一直到现在有的我们还保留着,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但在生产种植是我们还是会按照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节气去种植,因为多年的经验已经验证它是不可违背的。还有清明扫墓,端午节吃种子,寒食节禁火等习俗知道现在依然保留着。
五、总结
“文学与民俗自古以来便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一个民族孕育了民俗,民俗反过来影响整个民族,民俗反映出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以及它所形成的文化传统,也潜移默化地对后世产生影响。”[2]所以说作者的诗歌也是和唐代当时社会是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诗歌也影响着人们对于民俗的人是,诗歌不停流传后世对吼来的人们也产生影响,但是唐代民俗中即有善风也有恶俗陋习,我们这篇文章研究唐代的民俗是为了在唐代的民俗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于志鹏.唐诗视野下的唐代民俗生活略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4,1.
[2]朱瑞华,曹丹丹.从唐代民俗诗看唐代民俗[J].山西青年,2014.14.
[3]李平.中国文化概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0.
[5]陶敏.王友胜.韦应物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韦江.略论苏轼对韦应物诗歌的接受及其影响[J].乐山师范学院院报,2009.
[7]何海华.论唐代寒食清明诗[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8]杨媛.唐宋清明节俗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10]刘洪青.重阳节的起源[J].中国社会保障,2014.
[1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8.
[12]何立智.论唐诗中的民俗母题及其美学价值[J].咸宁师专学报,1994(3):53-56
[13]周涛.重阳节与老年节的缘分[J].新天地,2015.
[14]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15]谢卫平,张笑笑.论为应物的悼亡诗[J].湖南工程学院报,2007(4):44-4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