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视域下的杜甫诗歌研究

摘要

爱国主义诗人杜甫一生经历了漫游、困居、为官、漂泊四个时期。每到一处,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诗歌记录下来,流传下来的共有1450多首诗。在其四处漂泊时期,注意当地人的生活,所写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所处之地的民俗生活。从民俗学的角度反映唐代民俗生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饮食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战争民俗、信仰民俗和乡土民情。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代民俗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也是当时生活本身。通过对杜诗民俗学的解读,去感受唐代那丰富多彩的生活。

关键词:杜甫;诗歌;唐代;民俗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有着充满坎坷的一生,坎坷之中透露着传奇。下面我将跟随民俗学的角度去深挖杜甫以及他的诗歌创作。

一、杜甫生平与诗歌研究现状

杜甫诗歌创作内容大都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从诗人的诗歌出发,去体验诗人生活过的轨迹。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是必不可少的。

(一)杜甫的生平及诗歌创作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后迁至河南巩县(诗人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出生在这里)。他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之家,从小就受到了儒家传统思想的教育。[1]诗歌内容广泛,有对生活苦难人民的同情,也有对造成人民苦难生活的统治阶级罪行的憎恶。杜甫是中国古往今来古典诗歌的开创者,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流传下来的诗歌大约有1450多首。

(二)杜甫诗歌研究现状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诗歌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不仅影响和作用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对杜甫的诗歌研究出发,对于后世诗歌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杜诗的题材十分丰富,思想内容博大精深。这些诗歌创作都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杜甫一生经历了许多地方,比如长安、成都、甘陇等。如今流传下来的一千四百余首诗,都有着诗人生活过的轨迹。诗歌之中映射着诗人所到之处的地域文化特色。[2]

就目前对杜甫诗歌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内容层面和艺术层面。内容层面有论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他有着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心系百姓,关注民生,所写诗歌也便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的生活地点不稳定,也有对杜诗漂泊意识的探析研究。分析了杜甫漂泊的原因,以及在漂泊之中所创作诗歌的人文价值。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地方文化,地域文化对于诗歌创作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作动机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对杜诗的家国情怀、杜诗中的悲剧主题、杜诗的意境美、杜诗与兵家思想、杜诗中的“风俗画”、杜诗中的农事诗、杜诗中的饮食、酒文化、以及与唐代节日习俗的研究。艺术层面有论杜诗的艺术风格。杜甫虽然从小受着儒家思想教育,但是随着生活圈子的不断扩大,他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由此便形成了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目前杜甫诗歌研究的现状,可谓是从不同角度来对杜甫诗歌进行了深层次的解剖。纵观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可以看出杜甫关注民生,热爱生活。而这些理论成果,对于我将从民俗学角度来研究杜甫诗歌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从民俗学角度来研究杜甫诗歌的创新与价值

唐代作为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家繁盛、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使得唐诗的发展空前绝后的繁荣。杜甫是一位“多产”的诗人,诗歌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诗歌的写实性将唐代士人的多种民俗生活也就都表现出来了。

民俗文化是民俗学的体现,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而言有信仰与行为,像动物、植物、民间的巫术等等。还有一些习俗,像历法、斋戒、岁时节日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民间故事、俗语、歌谣等等,其中包括故事、俗语、谚语和谜语、俚语等。[3]

杜甫诗歌是对生活的记录与反映,杜甫一生都具有一颗做官之心,但一直仕途不畅。在困居长安时期,生活潦倒,他仍不断寻求应试,由于种种原因的阻碍,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穷苦的生活与不顺的仕途,使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对于人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开始关注与他一样生活穷困潦倒的人民,对他们表示同情。同时也关注与穷苦人民形成鲜明对比的上层统治阶级,对他们的丑恶行径的憎恶与批判。所写诗歌客观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安史之乱时期,诗人心系国家、关注战争、关注人民。在弃官后的四处漂泊时期,用诗歌记录所到之地的风土人情。所作诗歌折射出了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作为民俗学中的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发展的。

民俗是对生活的反映,来源于生活,同时也作用于生活。对于杜诗中民俗学的诗歌研究,也即是对唐代生活的研究。我选择从民俗学视角来研究杜甫诗歌,首先,透过诗歌创作,可以去感受唐代生活的气息。其次,想深刻体会诗人那种崇高的现实主义精神。最后,通过杜甫诗歌的深入挖掘,来对杜诗中所弘扬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

二、杜甫诗歌民俗文化的体现

诗人杜甫除了热爱生活外,也十分热爱诗歌。而民俗作为一种人们长期生活的文化产物,渗透于诗歌之中。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杜诗中的民俗文化进行解读。

(一)饮食民俗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的理念就深入人心,饮食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钟敬文在其《中国民俗史》(隋唐卷)中说道“饮食是人类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一个民族的饮食民俗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影响。”[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待饮食,不仅仅局限于食品方面,也包含饮品方面。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杜诗中的饮食民俗进行解读。

1.主食与辅食

从历史考证来看,唐代人的日常饮食多为早、中、晚三餐。[5]诗人杜甫在成都时,写下了一首《槐叶冷淘》,所谓“槐叶冷淘”是古时的一种面食,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凉面。他在诗中这样写道:

青青高槐叶,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中略)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6](P1992)

此诗介绍了槐叶冷淘这种中国传统著名的凉食的做法。普通的食物面食在作者的笔下就如同被赋予了活的灵魂,使人望诗欲试。这与诗人的经历有关,一生之中处于漂泊之中的他,很多时候都与饥饿为伴。而“吃”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享受,也是一种精神的追求。[7]在隋唐五代时期,人们的主食也主要分为饭与饼。诗人的这首《立春》,就描写了饼的吃法。诗中这样描写: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6](P1933)

唐代的“生菜”也就是我们今天的韭菜,碧绿纤细,有种淡淡的清香。这种春饼就是以薄薄的面饼裹着切丝的韭菜而食,白色的薄饼与碧绿的“青丝”搭配,如同晴朗天空下的蓝天白云。这样的食物充满了浓浓的春天气息。除了面食和饼的描写外,在大历元年,杜甫寓居夔州瀼西草堂时,写下了这首《驱竖子摘苍耳》。“苍耳”,即卷耳,一年生草,叶形似鼠耳,丛生如盘,嫩叶可食。关于如何摘苍耳的,诗人是这样来描写的:

侵星驱之去,(中略)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6](P2016)

将整个摘取的过程描写的十分细致,读此诗如同身临其境采摘一样,这便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出所在。

综上所述,介绍了唐代饮食中的主食凉面和春饼,以及辅食苍耳。千百年来,饮食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吃的种类也是灿若繁星。当然除了以上三种饮食描写之外,诗人还有其他饮食的描写,在这里就不做一一介绍了。

2.饮酒

酒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组成部分,历史久远。在唐代人们好喝酒,饮酒成为唐人的一种风气,上自文武百官,下至普通老百姓,无不爱喝酒,喜喝酒。得益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国家稳定,统治者注重生产关系的调节,社会稳步向前。各类手工业的不断发展,为酿酒业提供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吴玉贵的《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云:“饮酒可以佐餐助兴,使人暂时摆脱俗世的烦扰,袒露出人性中真率的一面,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在文士的饮食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热饮三杯即是家’,饮酒还是人际交往的重要介物,易于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同时,饮酒风俗的盛行还对唐代诗歌、音乐、歌舞等艺术门类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杜甫流传下来的1400多首诗中,与酒相关的就有200多首,可见杜诗中酒文化的份量是不清的。[9]

与友人相聚时,尤其是在饭桌上,酒是不可或缺的。在上元二年,诗人晚年时期客居成都草堂,有友人前来拜访,诗人写下了一首《客至》,诗中描写了招待友人的场景。诗人好客,酒菜盛情款待当然是不在话下,正如诗中所云: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6](P960)

表现出了诗人与友人直率、真挚的友情。我们可以从短短的28个字中感受到与友人举杯畅谈的情景,话语淳朴,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如同日记一般,让人读起来也是倍感亲切。

饮酒之风盛行的唐代,饭桌上离不开酒,与友人相聚时离不开酒,就连生病时也不能少了喝酒。正如天宝年间杜甫所作《病后过王倚饮赠歌》:

长安冬葅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兼求蓄豪且割鲜,密沽斗酒谐终宴。[6](P245)

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款待之情,不过在此强调了生病的状态。而以斗买酒,使宴会充满了亲密的氛围。

除了与友人相聚需要喝酒,爱情也是离不开酒的。作于上元二年的这首《琴台》,描写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两人之间的爱情,司马相如年老体衰时依然能够像最初一样,不忘初心的爱着卓文君。就像诗中所曰:

酒肆人世间,琴台日暮云。[6](P978)

这两句诗十个字主要描写了司马相如家中窘迫,靠以卖酒为生,维持生计。歌颂了两人坚贞不渝的爱情。在这里,酒是被赋予感情的,就像一个载体。酒可以助兴、为生。还可以为文人士子带来灵感,诗人作于天宝年间的《饮中八仙歌》,讴歌了贺知章、李白、苏晋等八个人喜爱喝酒的品性。在这里,就不做详尽的分析了。

(二)岁时节日民俗

在唐代,人们庆贺和挥洒激情都有固定的日子,而节日就成为这个固定日子的名称。岁时节日是唐代人民生活的组成部分,岁时节日民俗也是隋唐五代民俗史的重要内容。

1.社日

社”是中国土神的象征,而“社日”是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据史XX载,自汉至唐,历代都有社祭,根据季节分为春社和秋社。民间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是春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祭社神,是秋社。[10]人们在这天祭祀社神(土地神),以求丰收。

杜甫诗歌中描写社日情景最为代表的当属《社日二篇》这首,主要记载夔州当地秋社风俗的。诗曰:

九农成德业,百祀发光辉。(中略)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6](P2115)

诗人将一派夔州人民庆贺节日的欢乐情形呈现在我们面前,欢快无比、热闹非凡。

宝应元年杜甫在成都居住时,写下了这首《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中是这样描写春社前夕的情形的:

步屧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6](P1076)

春社日临近了,有位田家老汉邀请诗人去他家饮酒做客。并且告诉诗人: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6](P1076)

诗人被田家老汉的淳朴所感动,同时安定的生活也得益于当时此地的统治者严武,从侧面对严武进行了烘托。

2.七夕

是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据传说这天牛郎与织女可以相见。爱情是千古不衰的主题,而悲剧爱情更能动人心弦。在节日民俗中,“七夕节”独具风采,“七夕节”又可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据钟敬文在其《中国民俗史》(隋唐卷)中记载:“每逢七夕,当时长安家家户户的少女少妇,持针线、供瓜果、摆香案,向织女乞巧。直到更深夜静,她们抬头望着满天璀璨的星斗,意兴甚浓。”[11]

通过诗人杜甫所作《牵牛织女》一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当时的七夕风俗。诗曰: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中略)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6](P1595)

将一幅详尽的唐代七夕风俗图展现在我们面前。民间也有七夕之日多雨的说法,而雨水正是两人相见时留下的眼泪,喜极而泣的眼泪不是用话语可以表达的。

3.中秋节

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日,因是三秋各半之,就叫作中秋节。中秋时节,秋雨洗刷过的月光皎洁、明亮,正是赏月的最佳时刻。

诗人杜甫描写中秋赏月的佳作有《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这两首都为中秋之日夜晚月光照耀时所作。其一睹月兴感,其二全诗写景,景中见情。诗曰:

水路凝霜雪,林牺见羽毛。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6](P2117)

诗中所咏月亮,实际折射着诗人盼望与家人团聚的民俗心理。此外,诗人吟咏月亮的诗作还有《月》、《十六夜玩月》、《十七日对月》因所表现的民俗心理相同,在这里就不作详尽分析了。

4.重阳节

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因为两个九,就又称重九节。而日月逢九,两阳相重,就叫作重阳节。登高和赏菊是节日的主要活动。此节日在金秋九月的秋季,秋高气爽,应邀几位友人一同登高游玩,定能令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对于文人士子来说,登高游玩也可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杜甫所作《九日曲江》可看出诗人对重阳的兴致,诗曰:

缀插茱萸好,(中略)九日意兼悲。江水清源曲,荆门此路疑。晚来高兴尽,摇荡菊花期。[6](P202)

此诗主要描写了重阳节这天的情形。茱萸是一种植物,颜色是绿色并且带有清香。佩戴茱萸也是重阳的习俗之一。

在大历二年所作的这首《九日五首》(其一)是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诗曰: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6](P2134)

重九饮酒赏菊,本是节日的传统,可是诗人却因身体抱病,从而下定决心戒酒,对花发慨,已无心赏菊,多少含有一些无奈之情。

5.除夕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亦称“陈岁”。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过年。在春节中,是去旧迎新之时。有贴门神、年画、春联、送神和守岁的习俗。诗人杜甫在天宝年间所作《杜位宅守岁》,写自己四十岁之年在同族家中相聚守岁的情景。诗曰:

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6](P136)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当时的守岁习俗有喝椒酒、椒花颂等。

唐代岁时节日民俗除了以上介绍的五种外,还有其他像上巳日、寒食节、清明节等。从所选取的五种节日可看出唐代节日丰富多样,人们生活多姿多彩。而唐代节日习俗的丰富,得益于当时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

(三)战争民俗

唐朝著名的战乱安史之乱爆发于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战乱的祸端在于统治阶级矛盾的尖锐,而受害者莫过于是普通的老百姓。战争是民俗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战争为了人民,也迫害了人民。战争民俗作为唐代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杜诗中的战争民俗进行解读。

1.心存善良,怜悯百姓

安史之乱前期,唐代社会矛盾尖锐,此时期的人民受到剥削和奴役,承担着过度的赋税徭役。这首《兵车行》可谓是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苦难描写的淋漓尽致。诗曰:

车辚辚,······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6](P141)

描绘了一幅生离死别的画面,让人看来不禁心里涌现出了难受。作者曾亲自目睹过这样的场景。诗中是这样描写的:

道旁过者问行人,······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亦。[6](P141)

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见的一幕的义愤。作于同时期的还有《丽人行》,当时的唐玄宗李隆基,生活骄奢淫逸,十分宠幸杨贵妃。就连杨贵妃的兄弟姐妹也因此蛟龙得水,平步青云。正如诗中所说,诗曰: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匌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6](P194)

描写了游春时的各类奢华,其中包括服饰和宴饮。从诗中可看出杨氏兄妹骄奢淫逸的生活,实在是令人可恨。

2.心系国家,敢于揭露

安史之乱最激烈的时期,国家动荡不安,人民的稳定生活难以得到保证。诗人杜甫也是这一时期的经历者,他一面对于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惨痛遭遇深表同情,一面对腐败的兵役、吏治进行了揭露。据历史记载,天宝十五年九月时,唐玄宗逃到成都,命宰相房琯立太子李亨为肃宗皇帝。同年十月,房琯请命自愿讨贼,而房琯本就无作战经验,书呆子气十足。再加上他硬搬古代车战之法,使得这一战死伤惨重,损失巨大。杜甫听闻此讯后,难忍心中的义愤,写下了这首《悲陈陶》,深切哀悼义军的惨死。诗曰: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都人回面向北蹄,日夜更望官军至。[6](P384)

由此诗可看出,诗人的满腔愤怒表现了出来。作于同时期的还有《悲青坂》,战败后的房琯本不想再继续进兵,但监军的宦官却一再逼迫,无奈之下,只好顺从。而诗人在诗中也对军中的主帅进行了劝诫,表现出了诗人卓越的战略思想。诗曰:

我军青坂在东门,······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是骨。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6](P386)

此诗表达了作者关注战事、关注民生的心系国家之情。除此之外还有著名的“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忧国忧民的战争民俗诗。

(四)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民的生活也起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信仰民俗进行解读。

1.图腾意象

龙与凤一直被看作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一种吉祥之物。根据传说,龙与凤是一种存在的动物。而在这里,龙与凤不仅仅是很少见到或不曾见到的动物。实际上,龙凤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民俗心理。[12]诗人杜甫在同谷县时,相传同谷县东南七里,有龙自潭飞出。诗曰:

青溪合冥莫,神物有显晦。龙依积水蟠,窟压万丈内。(《万丈潭》)[6](P847)

这是一首龙的颂歌,表达了对于龙的歌颂。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动物,在封建时代,是天子和皇权的象征。对龙的歌颂,实际也是对最高统治的拥护。

在乾元年间所写的《凤凰台》,主要描写了凤凰这一信仰民俗。诗曰:

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中略)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6](P834)

这是一首凤凰的赞歌,表达了对于凤凰的礼赞。实际是通过凤凰这一意象来对民族性格的赞扬。凤凰这一意象,不仅承载于杜诗之中,也丰富和发展了凤凰所代表的民俗文化。[13]

2.土地崇拜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就显得至关重要。诗人杜甫在大历年间所作的这首《蚕谷行》,体现了土地崇拜的这一民俗心理。诗曰:

天下郡国向万城,(中略)一寸荒田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6](P2466)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希望将战争中的兵器用于农业生产中,具有转变的头脑,同时也可看出作者不仅关注战争,更关注农业的生产发展。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作者所期盼的就是男耕女织这样祥和的画面。

这首《喜雨》,就表达了祈望风调雨顺的愿望。诗曰:

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中略)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6](P1472)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心系人民、关注农业。这些都体现了务农为重的民俗原理。

(五)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从定义上来看,是一个地方特有的,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随着历史变迁与发展所形成的风俗。杜甫诗歌中有许多关于当地风土人情的描写。通过对杜诗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穿过历史的长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感受唐代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对杜诗中的乡土民情进行解读。

1.自然环境

作于大历元年的《览物(一作峡中览物)》:

曾为掾吏趋三辅,······蜀江犹似见黄河。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6](P1558)

这首诗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回忆,下部分有感而发的抒情。所谓“览物”也就是所指山水景色。形胜在此,风土亦在此,对于峡中当地的景色和风俗描写尽在此。同时期的还有姊妹篇《负薪行》和《最能行》。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中略)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6](P1553)

此诗主要描写了夔州地区妇女的艰苦生活,在当时战乱的历史背景下,妇女走这条路是别无选择的。从中可看出诗人对这一困苦生活的妇女的同情。

诗人杜甫在夔州生活期间留意当地风土人情,除了道出山中负薪女生活之外,姊妹篇也描写了江上水手的生活。

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中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6](P1554)

描写了夔州中的男子生活,他们大多选择在江上以操船维持生计。有些出色的水手都能够穿波过浪,在波涛汹涌的大江上畅行无阻。但有些地方也是凶险无比的,像翟塘峡、虎须滩,而这些水手都能够轻易驶过。诗句结尾运用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作反衬,表现出了当地人们大多为生活所迫才放弃读书而走上了这条轻死逐利之路。两首姊妹篇描写了夔州当地的土风民俗和人民的困苦生活,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当地人民的苦难遭遇的深切同情。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由当地的地形、位置、气候等因素而形成的,发展中的民俗文化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换言之,民俗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2.民风民情

从定义上来看,是长期历史发展与变迁中所形成的以地域为基点的民族特色。从狭义层面来理解,人们不仅仅只依靠自然环境,也添加了一些人为的因素,不过这些都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

作于天宝年间的《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曰:

应为西陂好,······主人情烂熳,持答翠琅玕。[6](P229)

这首诗上部分品物,下部分抒情。体现了中原农耕区的民俗文化。

一首秦州纪行诗《法镜寺》体现了甘陇地区的民俗文化,诗曰: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冥冥子归叫,微径不复取。[6](P823)

将甘陇地区的生活生产状况作一描述,从民俗学的角度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以上从五个方面的13个分类对杜甫诗歌作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反映了唐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建筑民俗、丧葬民俗、社交民俗等等,在这里就不作一一介绍了。

三、杜甫诗歌广泛反映唐代民俗生活的原因

诗歌是生活的反映,诗人杜甫喜爱作诗,将诗歌作为一种“共享日记”流传下来,不仅仅是对生活的记录,也是对历史变迁的记载。

(一)唐代民俗对杜甫生活的影响

民俗是一种文化产物,唐代民俗是唐代时期生活的反映,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就受到儒家正统的思想教育。[14]杜甫的一生可谓是经历坎坷,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漫游时期、困居长安、为官时期、漂泊时期。在三十五岁之前,主要是各地漫游与读书。漫游过很多地方,吴越、洛阳、齐赵、梁、宋。在漫游中结识了许多的朋友,在洛阳结识了李白,之后又遇到了高适。在第二个阶段,杜甫主要生活在长安,多次应试求官,但都以失败告终。在长安生活期间,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前边所介绍的战争民俗中的《兵车行》、《丽人行》就是这一时期所作。第三个时期是诗人为官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通过诗歌记录了下来,其中就有流传后世的“三吏”、“三别”。第四个阶段是诗人四处漂泊时期,诗人弃官后与家人开始了漂泊的生活。经过了秦州、同谷、成都、夔州等地。每到一地,诗人注意当地的风俗,因此有很多的诗篇描写的是当地的风俗习惯,对于当地的文化也是耳濡目染。

纵观杜甫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诗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有一颗求官之心,求官失败后的困苦生活对其一生来说是影响至深的。他热爱人民,在漂泊时期,能够和当地的农民作朋友,十分友善。他的生活经历与唐代民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杜甫诗歌对其人生遭际的反映

诗歌是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是文人抒发内心抱负、理想、情感的载体。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写的诗歌具有现实性。[15]写诗就像画画一样,所作之诗不仅能再现当时的画面,也可寄托情感,使之赋予活的灵魂,诗是传播的媒介。诗除了有写实性、抒情性外,还具有象征性,隐喻性。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封建社会的丑恶。杜甫的诗歌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他所处时代的写照。

杜甫所生活的时代,是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波动较大的时代。诗人生活在此,所写诗歌具有生活的写实性。[16]我国传统诗教所提倡正是儒家的温柔敦厚,诗人将此运用到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学习是没有尽头的,而诗歌的发展也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诗人善于学习借鉴其他优秀的诗歌创作,为自己的诗歌注入新鲜血液,使之赋予了勃勃生机。他热爱人民,亲近人民,深入民间生活的体验,如此的生活轨迹使他的诗歌具有民俗性这一特点。

(三)唐代民俗与杜甫诗歌的关系

唐代人们生活充实,懂得享受生活。这一时期的具有娱乐性质的民俗表现出日益加强之势。唐代的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唐代群体的产物。

唐代诗歌不仅仅是文学的产物,也是生活的需要。饮食、喝酒、歌舞等等,唐人的衣食住行都植入在了杜甫的诗歌中。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民俗是上层建筑,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发展、演变以至消亡,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或者说是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17]由此可见,民俗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杜甫诗歌是一幅画卷,连起来来看可以看到唐代的生活面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都可展现出来,诗歌离不开生活,生活创造了诗歌。

唐代民俗与杜甫诗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民俗对诗歌创作起决定作用,诗歌是民俗的再现形式。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杜甫生平和生活轨迹的了解,可以看出杜甫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之心的诗人。他爱国家、爱人民、爱生活。有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长安困居时期,依然能够通过诗歌记录生活,这种面对生活的积极向上洒脱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将希望的种子播撒于生活中,只有好好经营,才能看到耀眼的曙光。

从对杜甫的诗歌分析来看,诗歌内容广泛,大多取材于生活,同时也作用于生活。诗人之所以用诗歌来记录生活,与他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是分不开的。民俗的内涵也十分广泛,而在“民俗学视域下的杜甫诗歌研究”这一选题下,主要从饮食为首的这类物质生活和风土人情为首的这类精神生活来进行分析。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民俗生活发展特征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其发展规律以及后世影响的研究。

从对杜甫诗歌中唐代民俗的研究,可以挖掘出唐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文化,对于我们了解唐文化和唐人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果把杜甫的诗歌连接起来,将会是一部恢弘的诗史。从民俗学的角度剖析杜甫诗歌,实际是对唐代生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蒙冯宇.杜甫诗选读[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

[2]魏琳.地域文化对杜甫诗歌创作形式与风格的影响[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5

[3]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4

[4]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6

[5]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7

[6]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2015

[7]张梅,张建秒.从饮食看杜甫的精神世界[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1):20-21

[8]吴玉贵.中国风俗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90

[9]张宗福.论杜甫诗歌的酒文化内涵[J].杜甫研究学刊,2007,4

[10]李霞锋,李桂英.试析杜诗中的唐代节日民俗[J].杜甫研究学刊,1995,2:68

[11]钟敬文.中国民俗史(隋唐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29

[12]韩烈文.略论杜甫诗歌的“风俗画”[J].内江师专学报,1992,1:61

[13]张宗福.论杜甫诗歌凤凰意象的文化内涵[J].杜甫研究学刊,2010,3:9

[14]周蒙,冯宇.杜甫诗选读[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

[15]郑勇.古诗研习[M].中国文联出版社

[16]张春艳.论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J]

[17]韩烈文.论杜诗的民俗风情[J].杜甫研究学刊,2002,1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9865.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18日
Next 2022年6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