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汪曾祺的小说有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寂寞和温暖》为例,分析其小说的艺术特征。一是语言生活化,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二是语言诗意化,语言优美,清新空灵。三是语言哲理化,引人深思。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思想追求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深远,打破了小说、散文、诗的界限,开创了散文化的小说,也让审美的视角回到文学本身。小说对于当今也有很大的启示。人在快节奏的时代迷失自我方向,精神家园逐渐荒芜。小说安慰读者的心灵,鼓舞人们追求诗意的生活状态,构建自我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生活化;诗意化;哲理化;汪曾祺
一、引 言
据研究现状,当代学界对汪曾祺本人和作品的研究十分丰富,后人对于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和散文、戏剧创和民间文学研究方面做出很高评论。对他的研究分以下几类:一是从汪曾祺的不同年代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汪曾祺一生的小说创作经历了40年代、50-70年代、80-90年代三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只有三篇作品,作品最多、影响最大的是40年代和80年代。二是从他的美食散文进行分析,汪曾祺的美食文学作品独具特色。三是从汪曾祺写作的词语表达进行研究。四是从研究小说“意象”的角度,解读汪曾祺的故乡题材小说。五是从研究汪曾祺有关昆明的短篇小说。六是从研究汪曾祺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比如西南师范大学的郑燕写的《诗意·多元·和谐–汪曾祺小说艺术特色研究》探讨中国意境及小说意境、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整体诗化倾向以及汪曾祺的小说意境。辽宁师范大学的韩知彤写的《汪曾祺民俗散文审美研究》提出了“汪曾祺语言的最大的特色表现为富有诗歌语言的意境美与音乐美”。①这些论文都对汪曾祺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寂寞和温暖》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是汪曾祺20岁(1940)至70岁(1990)五十年间创作的一些短篇小说的集合。《寂寞和温暖》讲述平常人的小事和民风民俗等,其中传达作者诗意的生活态度。以《寂寞和温暖》为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征可分为生活化、诗意化、哲理化。本文将通过《寂寞和温暖》中的故事,分析小说的情节内涵和艺术特征,探究小说艺术特征产生的原因。
二、小说艺术特征的体现
《寂寞和温暖》这本小说集是按照汪曾祺的写作时间顺序而成,分别收集了四十年代作品《老鲁》、《戴车匠》、《鸡鸭名家》。六十年代作品《看水》、《王全》。八十年代作品《寂寞和温暖》、《安乐居》、《天鹅之死》。
每一篇小说中都有性格鲜明的人物,而这些人物中渗透了作者的价值观,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的艺术特征。对小说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将作品的艺术特征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生活化
汪曾祺从20世纪40年代创作小说作品,作品是对生活经验的抒写。小说创作本身具有虚构性,但他的小说给人真实感。他将自我的生命体验转化为高超的创作经验。汪曾祺辗转四方的经历给他提供创作资源。小说语言的生活化是明显的特征之一。汪老的作品取材于平凡生活,切入点着眼于“小场景”,在《寂寞和温暖》中收入了很多篇章是取材于民间生活。以下从三方面论述小说艺术特征的生活化。
第一,小说素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说中很多内容来自于作者的真实生活。作品既葆有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又高于生活。汪曾祺的作品是对生活细腻贴切的描绘记录,平中显奇淡中显味。比如《戴车匠》中戴车匠不仅代表着一个人、一间店铺,也代表一个地名。文本写巷口街边有老太婆摆摊,卖各种蔬果,呈现了一幅农村闹市买卖场面。小说把生活中不值得一提的两个老太婆打架的激烈场面写到了小说中。小说中营造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氛围,描写街上的店铺,卖烧饼油条的摊子变热闹,棉线店的布条在风中吹拂。这些画面都来源于生活中。以及《鸡鸭名家》中写余老五是一个炕鸡能手,每到清明节前后,他会很严肃认真,时刻关注小鸡情况,炕鸡时用一种母性判断炕房的一切。余老五作为一个能人的形象,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些有高超技艺的人经过自己的苦练才得以练就一身好本领。汪曾祺把农村中的炕鸡画面描绘得很细微,写余老五炕鸡时的小心谨慎,生怕破坏了小鸡的孵化。
第二,语言质朴平实,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看水》写了一个孩童看水的经历,由于大人每天上班时间过长,没有人来看水,于是看水的重担就轮到了小吕身上。小说细致描绘了小吕在看水中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和他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困难的过程。小说生动再现了小吕独自一人看水的经历,比如小吕为打发时间阅读《水浒传》,当他发现大水冲出了一个洞时,急忙采取补救措施,大功告成之后心里十分踏实。这些细节描绘来自生活,可见汪老敏锐的观察力,将生活素材融入写作中,流露出一种生活气息。《黄油烙饼》写八岁的萧胜和奶奶在农村的贫困生活,描绘了那个年代真实发生的事情,因为家庭贫困,萧胜的妈妈把新鞋子和没有动过的黄油锁在了柜子里面。萧胜的妈妈之所以把这些物资藏起来,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替将来做准备。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每个人都体验过饥饿,每一个家庭都饱受饥饿之苦。萧胜小小年纪在艰难环境中长大,他学会了自己采蘑菇来填饱肚子。汪老善于描述生活常态中的个体,以小见大。小说中还写了当时的阶层分化,不同的阶层在不同食堂用餐。大队有两个食堂,社员和干部分别在北食堂、南食堂用餐。干部有权利吃羊肉、黄油烙饼,而作为社员的萧胜一家只能吃红高粱饼子。汪老以萧胜小朋友的口吻发问:“为什么我不能吃黄油烙饼?”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职位的高低也影响着生活水平状况,引人深思。
第三,语言中流露出亲民意识。汪老的小说很多人物来源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他在下放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底层百姓,他和老百姓们感同身受,小说中也真实描绘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比如《寂寞和温暖》中写现实把沈沅打成了右派,对她进行了精神摧残,导致她的精神完全垮塌。这是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灾难。后来,沈沅得到了平反,她作为一个农业科技人员,甘于寂寞,钻心研究农业。在小说中汪老既表达了同情类似沈沅的知识分子,也表达对他们可以坚守自我的赞美。以及《天鹅之死》写白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判为右派,她是“白天鹅”的象征,象征着优雅、纯洁,但最后她被批斗了,白天鹅也濒临死亡,这意味着美的丧失和沦落以及美好的毁灭。②小说写很多游人觊觎鹅肉才欣赏白天鹅,折射出人性在文化大革命逐渐扭曲。最后,小说的结尾以孩子的口吻呼唤美的回归。汪老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被批斗的分子,深感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通过这些小说中表达汪老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那些遭到迫害的知识分子的惋惜同情。以朴素的文字为知识分子鸣冤,流露出平民化意识。
综上分析,汪老的作品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的特点,其作品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了“家常味”,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候能够产生一种朴实、简单的心理感受。③“家常味”的审美特征显现出汪老热爱生活、亲近生活的态度。汪老的作品当中有一种平民意识,他在创作时描绘生活、展现生活。《寂寞和温暖》中很多题材来于生活实际。汪老作品中的生活味还体现在描人状物中传递出的真实感,即人物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没有架空生活实际,能够把读者很好地带入文本之中。汪老在作品中融入了他自己的思考、体验,表现他独特的审美意识,没有急功近利,而选择了自己的文学,关注人、关注生活。
(二)诗意化
谈到“诗意”,我们会联想到荷尔德林的诗句“诗意地栖居”。海德格尔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诗大致内容是“神本是人的尺度,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④荷尔德林认为人愿意甘于劳累的生活,由于人怀着善良和纯真。人类最原始的生活本身是“充满劳绩”的,人类生存境界本就受到限制,但人类一直在追求无限的可能,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海德格尔面对工业化时代,反思人类生存问题。同样,读汪老的作品可以看到一种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随着社会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极速扩张,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人类的生活节奏变快,社会中大量信息涌入,社会环境变化大,人际关系变复杂,精神压力也接踵而至。需要个体平衡好自己的时间,调整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各种变化。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需要发展精神需要,学会以艺术化的态度享受人生。以下从三方面论述小说艺术特征的诗意化。
第一,养成生活审美化的视野,学会挖掘日常生活的美好。比如《看水》中以小吕的孩童视角,在看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小说透过小吕的眼睛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环境,“月亮很明朗,天空是蔚蓝的,一个宁静、温柔的夜”。③眼前的景色给了小吕快乐和欣慰,他没有抱怨看水过程的辛苦,勇敢承担起看水的任务并在其中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小说通过孩子的视野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美丽事物,鼓舞人们学会用自己的双眼发现美。
第二,回归本真,追求精神的深层满足。汪老的小说传达了人们应该重视精神需求,而不仅仅是物质上需求。比如《安乐居》写安乐林的人懂享受,在日常生活中享受精神上的满足。例如吃东西有很大的讲究,不是单纯为了吃,不同的菜品有不同的吃法,在吃的过程中品尝美食、品味生活,追求一种精神享受。安乐居中每一个人喝酒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老吕喝酒讲究“慢”,他喜欢自带酒杯和美酒,一个人慢慢地喝酒、抽烟。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他都是以这种不紧不慢的态度品酒。而老聂是个急性子,喝酒时风风火火。画家喝酒很独特,一口气喝下了二两酒。他们在一天中抽出闲暇时光来馆子里品一品酒,放松一下身心。在安乐居中每个人不仅品尝到了佳肴,而且得到了精神上的休憩。以及白薯大爷每天只卖一个早上的白薯,卖完收摊,就去安乐居吃菜。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忙碌和闲暇并存,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向往精神上的慰籍。可随着时代发展,安乐居消失了,变成了一个贸易中心。安乐居在小说当中象征着一个心灵栖息地,安乐林的人都会在那里闲谈、相聚。那里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休憩的场所,安乐居的消失意味着人们的精神栖息地遭到了破坏,精神家园被贸易中心取代。诗意的栖息地在现代社会急剧发展中逐渐消失,汪老通过安乐居的消失呼吁人们重塑精神家园,呼吁人们追求闲适、诗意的心态去生活。
第三,顺其自然,跳出个体情绪的困扰。人的内心焦虑有很多方面,比如现实生活的压力、内心世界的困扰等等。学会超越感官的感受,跳出自我的束缚,顺其自然,或许可以达到内心的安宁。比如在《寂寞和温暖》中写沈沅在文革时期被批斗下放干活,每天劳动结束之后,她都坚持看书。她已经形成了在劳作后阅读书籍这一习惯。“书”在沈沅的世界里是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倘若没有书籍就失去了不竭的动力源泉。沈沅在书里找到安慰,为她提了一个心灵栖息地,通过阅读充实了心灵,达到内心从容不迫,不为内心激烈冲突神伤,不因外界力量受影响。我们也应在书籍中追寻自我,建立一个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汪老的小说具有诗意化特征。汪老面对文革之后千疮百孔的中国,没有用犀利文笔批判世人,而是用温暖的小说来唤醒人心,给人力量和鼓舞。没有用一针见血的文字揭露黑暗现象,而是用安静的文字来抒发温情。读完汪老的小说,使人内心安宁,学会用心观察生活,用心领悟大自然的美。即使在喧闹的环境中也葆有自己的一块心灵栖息地。
(三)哲理化
汪曾祺的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充满哲理和睿智。他的作品被称为“浮躁的社会的一剂清凉剂”,他被称为“中国式的抒情人道主义者”。⑤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发生变化,在社会飞速发展中人们渐渐丢失一些必要的优良品德。汪老的很多作品激发人们发现被潜藏的精神品质,呼唤人们重视自己的精神家园,注重传统文化继承。以下从三方面论述小说艺术特征的哲理化。
第一,体现道家“无为朴素”的观点。道家主张“朴素无为”,即人要顺应自然,保持自然纯朴的本性。比如小说《戴车匠》中写戴车匠是一个手工艺人,他身上具有的特质是千千万万手工艺人的特质,闲适、有耐心、淡泊,他习惯安安静静地待在巷子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戴车匠是一个知足的人,他每天固定的时间上工,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他每天完成安排好的工作后,则心满意足,若额外完成多余工作则十分欣喜。工作后的时光,他会去茶馆喝茶、抽一袋烟、看戏,不急不躁享受生活。戴车匠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春夏秋冬他都会做出不同的物件供人玩耍,比如春天的竹蜻蜓,冬天的花灯等等。戴车匠保持着纯朴的生活习惯,以闲适态度对待生命中的一切。从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可以看出他的身上具有道家那一种朴素自然的气质。
第二,体现“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观。汪曾祺有一颗赤子之心,幼年的生活环境高邮故乡造就他不拘束的性格,赋予他一颗童心。汪老的很多作品以儿童视角向人们展示一副童年画面,唤起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将自己从浮躁的现实中剥离出来,深挖出内心的童年净土。汪老用文字给人们建立一个人性完美的世界,孩子们无邪天真的心是人类灵魂深处的一块净土。比如《天鹅之死》中以孩子的口吻发出对美的呼唤。天鹅对于孩子们是高雅、纯洁的象征,但天鹅的死亡意味着美的丧失和沦落。在文化大革命中,人心扭曲,残害无辜生命,毁灭爱惜美好的东西。当孩子们看见天鹅被猎杀,他们流泪,为天鹅之死心痛。孩子的眼泪犹如钻石般纯洁,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看待美好的事物。汪老倡导以孩子般纯净的心看待生命,常怀敬畏生命之心。最后孩子们的眼泪都飞到天上如同星星一般闪耀,寓意着美好纯真的事物悬挂高空,也象征着白蕤的人生不以失败结束,会以另外一种姿态悬挂。当然,小说中也有一种悲剧意蕴,白天鹅一只被打死,另一只不鸣绝食,最终双双死亡,其中蕴含的真情令人感动。孩子们面对天鹅的死亡万分悲伤,在他们眼里生命是珍贵的。
第三,体现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小说中可以发现汪老辩证统一的思想,例如灾难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比如《祁茂顺》写到主人公祁茂顺的本行是做裱糊的,现在从事蹬车职业。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房子逐渐变成钢筋水泥楼房,不用糊纸顶棚,他被迫改行。小说中金四爷赞扬祁茂顺的糊浆技艺高超,也表明汪老对工匠艺人的赞赏。小说的结尾写“北京的大酒缸和酥鱼都消失了,店面都变成了卖手表和照相机的。”汪老借此表达他对传统文化慢慢流失的惋惜。传统文化的消失,新科技取而代之,事物的发展具有辩证性,一方面在消失,一方面也在发展,有时候灾难也是一种前进的动力。
以及《戴车匠》中花了大量笔墨写巷口里各种摊子叫卖的热闹场面,有烧饼店、棉线店等等,体现了古老的手工制作。可结尾笔锋一转,戴车匠这一行业消失了,戴车匠年老之后,无人继承他的行业,车匠的手艺成了绝学。小说以双关手法写到戴车匠的手艺被代替了,戴车匠象征着老一辈人,戴车匠技艺绝传也代表传统的手工技艺消失。小说传达了对传统工艺消失的惋惜,手艺无法延续的无奈感伤。小说中戴车匠、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都面临相同的窘境。现实中很多传统手作技术也逐渐失传了,越来越少人会捏泥人,越来越少人会制作手工麦芽糖。诚然,城市在变化,古朴宁静的小城被西方文化、现代科技侵蚀。这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科技不断进步,必然淘汰落后的事物,在淘汰旧事物中发展新事物。
《鸡鸭名家》写余老五、陆长庚这两个传奇风俗人物的技艺如同魔法一样,他们与天地自然形成默契,营造从容自然的生存状态。小说中详细叙述他们的高超技艺,可现在拥有神奇技能的劳动者慢慢消失。这些劳动者娴熟的技术并非一个人、一时间形成的,来源于祖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小觑。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孵化已经被智能机器取代,可见事物发展是辩证统一发展的。
综上,从道家“无为朴素”的观点、“复归于婴儿”的生命观、辩证统一的思想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小说艺术特征的哲理化。汪老的小说篇幅虽短小,却蕴含深刻意义,蕴藏先人的哲思。
三、小说艺术特征形成的原因
文学创作是作者和生活内外交互的一个过程。艾布拉姆期将文学四要素归纳为“作者、世界、作品、读者”。当作品有了受众,文学艺术创作就成为了一个多元交互的过程。小说创作中中融合了生活经验、主观思想情感,每位读者阅读作品的感受各不相同。汪老的小说是作者和读者沟通对话的方式。汪曾祺先生通过记叙平凡人物的平凡小事,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小说创作的过程是长期而又复杂的,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是作者的结晶。汪老的童年经历、个人成长过程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等都会影响作他的艺术创作。汪老的小说艺术特征的形成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个人经历
良好的家族氛围对汪曾祺的影响深远。汪曾祺从小生活在高邮的水乡,有着安逸幸福的童年和自由随和的生活环境。他出身在文化气息浓郁、氛围和谐的书香之家,典型的士大夫家庭给了他良好的修养、高雅的情趣。其父汪菊生精通琴棋书画,其淡泊平和的性格、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年的汪曾祺。汪曾祺受到良好教育和家庭文化熏陶。汪曾祺父亲教育子女的态度影响他一生。汪曾祺的父亲尊重孩子活泼、独立的个性。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写到“父亲性格随和,富有爱心。”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也记录了父亲和他的生活往事。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末贡生,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以及祖母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他笔下很多的美食散文来源于祖母的影响,祖母在他幼年经常做很多美食。除此之外,学校的门卫、学校的语文老师也影响着他。故乡给汪曾祺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高邮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比如文游台、镇国寺、净土寺塔等等。小镇上的人情风貌、婚丧嫁娶习俗、衣食住行成为汪老小说创作的原生题材。故乡给汪曾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给他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抹灭的影响。在举家良好的文化氛围下,汪曾祺养成了搜集素材的敏感性,获得了大量小说创作的素材。
成年后他外出求学,一方面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作品,如萨特、卡夫卡、契科夫等作家的作品,吸收了很多精神食粮。另一方面他在西南联大的师长朋友们,比如闻一多等人对他产生深远影响。汪曾祺师承沈从文,继承了沈从文选材自由、语言清新的写作风格。
1958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劳动。这段经历让他接触到底层生活,近距离观察农民劳动。给他的小说提供丰富的素材,把看到到的人、看到的事写入小说中。这一段下放经历丰富了汪曾祺的生活经验,吸引他将更多审美视角转移到劳动者身上,进而升华成一种平民情怀。
人的思想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综合形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带有不同的文学气质,这些影响会渗透到人的感觉、知觉中。汪曾祺自幼受儒家影响,形成了随遇而安的和谐性格,看待事物也怀有儒家慈悲宽容的心态。他把积极入世、对生活的热情转化为创作理想。
(二)时代背景
汪曾祺的创作除了受到家族氛围的推动,还受到外部小说家集团的影响,以京派作家为主。京派作家的代表有周作人、废名等等。汪曾祺师从沈从文,继承了京派小说的艺术风格,远离政治,关注人生和平民,追求宁静艺术特征,描写朴实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京派小说把中华传统的的文化和民风民俗结合,形成了一种古典式的和谐的风格。⑥汪曾祺还受到西方现代派影响,西方的意识流和现实主义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赖以存在的核心——情节,让诗化叙事成为必然的结果。这一思想也影响了汪曾祺小说散文化的叙事特色。
事物的产生都有其相应的原因,汪曾祺小说艺术特征是对当时的反思。20世纪60年代,国内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人们的思想麻木,被高压统治。等到文革结束后,汪曾祺认为作家有责任在人们受到伤痛之后,写温情的作品给人精神愉悦享受,这与小说产生之初的娱乐大众的功能一致。汪曾祺认为小说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唤醒人心,更在于温暖和鼓舞人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转型期,一种文化焦虑在慢慢弥漫。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这与汪曾祺追求的传统文明精神相悖。转型的过程漫长,环境复杂,中国社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整体性文化焦虑让很多作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在慢慢消逝,拯救它们的责任迫在眉睫。汪老也在寻找和呼唤失落的文明,回归传统,走向民间。在传统和现代的激烈碰撞下,作家们开始思考人类的生存问题,产生忧患意识,开始自觉挖掘传统文化。同时,国外流行存在主义,人类开始思考生存的意义。海德格尔提出了“诗意地栖居”,思考人类存在目的,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达到精神上的解放,使人性健康发展。国内和国外的时代背景都影响着汪老的小说创作。
(三)思想追求
汪曾祺本人追求诗意的生活,热爱生活,怀有乐观的精神。童年自由的生活赋予他拥有一颗鲜活的童心。他希望用文字为人们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重建精神家园,展示人性的美好。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掌握方言,增强作品的生活色彩。在西南联大中他接触到很多不同于家乡的民间文化,这些民间文化都为他的创作累积素材。1959年他担任民间文艺刊物《说说唱唱》编辑部主任,对民间文化有了更深认识。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视野,也形成了很多民间智慧。在散文《随遇而安》中“他感激自己被打成右派,三生有幸,没有平淡度过一生。”通过这段经历他接触到中国的土地与农民,从劳动者那里学到了很多。汪老没有把苦难当做痛苦,而以淡然超脱的态度面对苦难。在这段坎坷的生活中,他对民间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并上升到对民间精神的把握和对心灵栖息地的确认。
作为一个士大夫,他宽厚而又温情。汪曾祺欣赏儒家“仁义礼智”的思想,他对生活旷达超脱、随遇而安,崇尚道家的“顺应自然”。这些仁爱、超脱的文化传统对他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成为他做人处世的准则。汪曾祺在战乱、革命的年代坚守自己的生命轨迹、审美眼光,形成一种和谐美好的关系。
每个作家的风格各有不同,风格不同的原因有多种因素。汪老自幼接受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熏陶,对他的性格形成有一定影响,造就他豁达的态度,乐观的精神。汪曾祺的个人经历、所处时代背景、自我的思想追求都影响着他的小说创作风格,形成了语言简单朴实,又充满诗意美,蕴含一定的哲思的小说特色。
四、小说艺术特征的影响
汪曾祺喜爱阅读《庄子》,从中领悟了生命的法则。他在《七十书怀》一文中明确谈到生与死。他说:“我想到自己没有六十几了,不免紧张,我不怕死,只是觉得进入七十,去日苦多,无可奈何。”⑦对于死亡,汪老没有恐惧,只是惋惜生命的流逝。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我们应该思考在死神来临前,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让有限的生命延长价值。越来越人陷入精神危机,精神家园荒芜,被外物奴役,失去自我。汪老对于生活状态和生命的思考引发我们深思。汪老的小说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对后人也有很大的警醒、启发。汪曾祺无愧于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他的“大”在于融合现代性与民族性,融合文人精神与民间传统。随着后人深入研究,其价值越发弥足珍贵。
(一)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
第一,汪曾祺的作品打破散文、诗、小说的界限,其散文化小说开创了新的写作方式。汪曾祺把绘画融入写作,开拓小说新的表现形式。小说淡化意识形态的叙述态度,以“近似随笔”式的结构,给人新颖、亲切之感。
第二,汪曾祺的小说不像政治性的作品给人束缚感,而给人乐观的精神和美的享受。并非汪老粉饰了黑暗残酷的旧社会,而是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挖掘健康的人性。他希望用他的作品给予人们快乐和安慰。他强调自己的作品应该温暖人心,对社会有益。汪老挖掘普通人民的精神美,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磨难,展现人民纯朴善良的心灵。
第三,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的切入点,显示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蕴含他独特的人生感悟。汪曾祺的作品使人重温世界的美好和温暖。他的作品给读者打开生活之门,通过小说发现现实世界中未曾注意的美,发现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的温馨。
第四,汪曾祺的小说让文学视角从社会政治化转向个人审美化。汪曾祺怀有民间文化意识,抒写秀美的自然风景、纯朴的民风、健康的人性,让文学审美的关注点转移到文学的本身,不再是传统的“文以载道”。
第五,汪曾祺的小说融合了知识分子精神、文人传统、民间情怀,把中国传统文学引入白话写作中。在汪曾祺的作品中有很多“最后一个”模式。比如《戴车匠》“最后的车匠”;《鸡鸭名家》“最后一次掌握孵化技术的艺人”;《天鹅之死》“最后一次跳舞的白蕤”。汪曾祺这种“最后一个”模式侧重回忆和逝去的美,呼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他善于挖掘民间生活的民风民俗,用散文化的笔调为当时的文坛注入流丽的文学之风。⑧
每个人的年龄、阅历、语言有差异,不同读者对于不同作家有不同喜爱,也会形成不同的读者群体。但汪曾祺的作品受到不同阶层群体喜爱。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汪老的作品中蕴含的社会历史内涵。在经历了十年文革的苦难之后,中华民族要求平复民族的创痛,同时人们也希望在新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劳动人民健康、温暖的人性,得到精神上的鼓舞。中华民族需要清除生活中的假恶丑,寻找真善美,树立对新生活的信念和热情。⑨
(二)对现实的启示
汪曾祺的作品帮助人们从历史回顾中重新认识现实,用历史的记忆温热今天的生活。小说给人向前向善的精神,鼓舞并温暖人心。当然,文坛上对汪老作品赞扬的同时也有批判的声音。有学者认为他的作品缺乏思想的深刻性,难以形成思想上的震撼,容易令人陷入虚幻的乌托邦世界。但是,汪老的小说更多是得到赞誉,通过阅读汪曾祺先生具有地方色彩、人情美的小说,产生进入桃源之乡的超脱感。没有讽刺小说的黑暗官场,没有市民阶层的勾心斗角。汪老的小说引人深思生存的意义、自我的个人价值、艺术的诗性追求等等。当今喧嚣的生活让人心浮躁、疲劳,人心要安慰、休息、宁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仅只有物质财富值得追求,还有诗和远方。背着灵魂上路,带上自己喜欢的书,让灵魂在字里行间中游动,把时光定格在书页之间。通过阅读汪曾祺小说,让心灵慢慢地静下来,感受那颗诗意的心。即使身处乱世,也能在心中修篱种菊,在现世中安顿自我。
五、结 语
本文分析了汪曾祺小说生活化、诗意化、哲理化的艺术特征。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思想追求三方面探析小说艺术特征产生的原因。汪曾祺的小说开掘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意蕴,具有含蓄深远的审美意蕴及温情体贴的人文关怀,小说呼唤友善和爱意,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作者非常珍视他笔下“小人物”的可贵品质,对民俗当中朴实的思想表示认同,并且企盼能够通过自己的描写给读者一些心灵上的安慰。通过描绘底层百姓的平凡小事表达一种诗意的生活态度,用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给人心灵慰籍,匡正民风,复淳世风。
注 文
①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②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③朱寿桐.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④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⑤沈佳.“十七年文学”经验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9.
⑥方星霞.京派的承传与超越[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⑦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⑧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⑨徐曼曼.汪曾祺的生命观及其审美化表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参 考 文 献
[1]洪子诚.当代文学关键词[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胡家祥.审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洪子诚.汪曾祺全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7]洪子诚.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8]高群英.浅谈汪曾祺作品的平淡之美[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0).
[9]陈亚丽.汪曾祺散文的“淡泊”与“平静”[J].文艺争鸣. 2010(19).
致 谢
岁月如歌,时光荏苒,大学四年即将结束,很幸运在师院里和各位老师、同学相识相知。大学如同一个微型社会,在这里我学习了知识,收获了友情,也经历了挫折,认识到了不一样的自己。在此感恩母校,感恩我的导师林銮生老师,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为我指出论文中的不足和错误,帮助我修改,不断完善论文主体。并且在论文写作中更教会我治学要严谨,做事要负责,严于律己的人生道理。四年的时光既是求学之路,也是自我磨砺、自我成长之路。在大学里我不仅学习了丰富的学科知识,养成了坚韧的性格,还锻炼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做铺垫。大四的实习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教师之路的伟大、任重而道远。如今,我即将背负行囊,迈出大学的校园,步入社会经历不同的风景。既畏惧社会中未曾料想的困难,又满怀期待和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希望我在未来的教师之路上奋勇前进,收获成功与喜悦!时维盛夏,临近毕业,虽不能师生共欢聚一堂,仍系念依依,感谢各位老师给予我的鼓励和帮助,愿老师、同学们的前程都繁华似锦。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