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汤养宗“海洋诗”中的意象

摘 要

汤养宗是第七届鲁迅文学诗歌奖获得者,他曾被誉为“海洋诗”人。在汤养宗以“海洋”为主题的诗歌中,“渔人”与“渔物”是主要的意象类型,呈现出一定的审美特色。海边的成长经历和日常生活经验使他的“海洋诗”歌创作存在多种感情与自然结合的特点。他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从普遍中寻找新意,突破了传统“海洋诗”的意象想象空间,拓展了“海洋诗”的书写内容,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实现了诗歌创作语言风格的转变。

关键词:汤养宗;“海洋诗”;意象;探因;意义

一、引 言

中国“海洋诗”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新文化运动到三十年代,这是“海洋诗”的第一阶段,个性、自由与爱情是这一时期的“海洋”内涵。其次是处于战争背景下的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这时期的海洋是关乎国家命运的纽带,是宣扬民族团结奋战的冲锋号。再是建国后一段时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内,诗人们或妥协、或放弃,其所创作出来的“海洋诗”大多是意识形态作品,思想与内蕴含量较少。最后是特殊时期结束到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对外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出现异彩纷呈的“海洋诗”创作,“海洋诗”的创作传统在老作家们的手里得以延续,新作家们则取其精华并汲取西方诗歌创作的方法,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海洋诗”歌创作。

闽东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闽东当代诗人辈出,在互相交流沟通中,诗人们凝聚“群体”的力量,打造了一片闽东诗歌的天地,“闽东诗群”也逐渐在诗坛上崭露头角。

汤养宗作为“闽东诗群”的代表诗人,著有诗集《水上吉普赛》、《在人间》、《一个人大摆宴席》等。在2018年荣获鲁迅文学奖之后,汤养宗成为了研究热点。比如韦文语《诗人汤养宗的时间魔法》霍俊明《“在兰亭做古人”–读汤养宗近作》还非《隐秘的“平衡术”—-读汤养宗的诗歌》许陈颖《内心冲突与语言喧哗–读汤养宗的诗》等。

《水上吉普赛》中共收录了71首“海洋诗”,在这些“海洋诗”中,他从传统的“灯塔”、“风帆”“礁石”等意象中脱离出来,打破了思维的固定性和直面性,打开了“海洋诗”的新世界,给“海洋诗”增加了新的内容。本文立足《水上吉普赛》,对诗人的“海洋诗”进行分析、归纳,解读,在此基础上探求其“海洋诗”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以及意义。

二、汤养宗“海洋诗”的意象类型探析

《周易·系辞》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一说,意思是古代圣人创制物的象和记录语言的文辞,其目的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意义[1]。无数的意象都是在诗歌的创作和传阅过程中产生的。而“海洋诗”的发展,也产生许多与海相关的自然意象。如汪静之的《海滨》中有细砂、卵石、螺壳、礁石等,艾青的《礁石》中刻画的是不畏风吹浪打的礁石,《浪》中一览无遗的将海洋浪花的奔腾描绘殆尽,卞之琳的《白螺壳》、鲁藜的《贝壳》、艾青《珠贝》、蔡其矫《彩色的海螺》等等都是从海洋特有的产物引发的思考。而汤养宗的“海洋诗”歌则是打破常规,把想象潜入海底,用自我的独特生活体验打造了新的意象,为“海洋诗”增添了内容,从《海上吉普赛》诗集中分析,可将他的“海洋诗”意象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渔人类型与渔物类型。

(一)渔人类意象

汤养宗的“海洋诗”中,描写渔民的篇目众多,他用一个个意象描绘出了一部渔人大观的书。俗语云:“男主外,女主内”,在《水上吉普赛》中,汤养宗用笔触详细的描绘了“渔父”与“渔妇”搭配的海边生活,在“父”与“妇”之间产生了古老而又隐秘的情愫—性意识。

(1)“渔父”意象

“渔父”形象在古代就有出现,屈原在《渔父》一文中,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就赋予了“渔父”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水上吉普赛》中,也出现一些“渔父”形象,例如:《甲板上躺着五个渔汉》、《扳撸者》、《章鱼伯》等。与《屈原》的渔父形象不同,汤养宗笔下的“渔父”形象大多是描绘真实的渔民生活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例如:《甲板上裸着五个渔汉》:“五个渔汉像一堆古铜裸在月光下……五个渔汉谈起了女人和婆娘”;《走在渔女中间我想歌唱》中“我是双重身份的渔王/一边用渔歌安抚浪间的鱼群/又在你们裙裾间编织藻叶/你们肥大的臀部曾是我梦中的船帮/我要沿着一首谣曲,航进你们的唇边”;日光下裸露古铜色身体的渔父,直白的言语,真实的表露出渔父们对岸上的女人充满着渴望之情。

(2)“渔妇”意象

“渔妇”意象也是汤养宗“渔人”类型中的一类。《织网渔姑》、《挑鱼的渔妇》、《卖鱼姑娘》等刻画了一系列在海边劳作的辛劳妇人形象。《挑鱼的渔妇》:“一浪一浪地拱上滩头/水声深不可测/渔妇鳞光闪闪/臀部摇摆出船帮的恣意/鱼借助了另一层意义的水纹/使渔筐游动在鱼的意念之中”,身为海边的女人,对于长期从事与渔有关的工作已经习以为常,即使工作辛劳,但她们也不忘展现独特的女人魅力。她们之所以毫不掩饰,不仅是海边生活所给予的财富,也是被海边生活磨砺之后的结晶。

(3)“父”与“妇”

“男人”的对女人的渴望,“女人”所散发的独特魅力,让一种“性意识”产生了。汤养宗在若干诗篇中将一种渔家古老原始的“性爱”用真实的笔调描绘出来。描写得最动人的“性意识”莫过于《船舱洞房》以及《船眼睛》两篇,但两者又不尽相同。

《船舱洞房》较为直白的表露新婚之夜的生命跳动。“那就在爷爷奶奶当初成亲的舱里脱下吧/脱成美人鱼那样/…..露出你樵盘般的男性来/露出你波浪般的女性来/带着海给你的粗犷野性/无拘的发出你对生命渴念的呼吸/……你们只知道在这个新婚初夜/脱得像两条鱼和一家人挤一块/全家人默许/你们也愿意”,多么神秘而又生动的情景,居住着一家三代的“连家船上”洋溢着对生命的的渴求,这生命的跳动也跟这船一样“轻轻,轻轻的摇晃起来了”。性意识在人的感性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在《船眼睛》中,诗人又用另一种较为隐晦的方式来描绘船家儿女简单透明的性爱。“她举起那双平时捏得渔汉子骨子酥麻麻的手/左涂右抹/两只眼睛便美美的睁在船头了/船/多情起来/海/多情起来/再野性的渔汉子被这双眼盯上/今后就该知道什么叫‘女人’了”,没有粗犷的语言,诗人用细腻的笔调动情的描绘着一个女人对于丈夫纯纯的爱,用她痴情的双眼注视着丈夫的渔船,那船似乎无法驶出她的眷念,字里行间都是人性中的真纯与淳朴。

不管是渔汉还是渔妇,他们之间都隐含着这带有现代意识却又古老质朴的人性,诗人有着丰富的内心生活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因此诗歌处处都显得细腻而又真实。

(二)渔物类意象

这里所说的“渔”类意象,指的是在渔业中出现的物,纵观《水上吉普赛》所出现的与“渔”类有关的诗歌,可以发现,渔业中所出现之物,汤养宗都给予了他们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一个个带有独特意蕴的意象。汤养宗往往把对自我的思考倾注于“鱼”类意象中,并通过“渔汛”和“船类”意象来阐述讨海人的命运。

(1)“鱼”类

汤养宗的”海洋诗”中常常用“鱼”类意象来表达生命和自我的沉思。例如《鱼咕》《白水母》《比目鱼》《滩头灰鲸》《鱼王》《珍珠蚌》等等。诗人在些诗中,灌溉了对自己生命的感悟。

在《螺》中,“螺口/大海一扇没关上的门/螺号响处/我们找到最初上岸的那个路口”,诗人的“寻根意识”在这首诗歌中得以强烈的表达,“螺”身上弯曲的纹路在这里化成了诗人自我的创作之路,他早期时发表的诗歌涉及青春、爱情、哲理、人生等,但都没有在文坛掀起大波澜,因为八十年代“寻根热”、“回归乡土”的思潮影响,“他才渐渐悟到自己应该从童年、从生长的渔村去讨生活”。[2]。在《鱼王》中,“你这灰蓝色的王者/在天水线上不断地用背拱起一座座孤独的岛/没有一面网敢对你下手/没有一面网能拦住/你满海泛滥的忧郁”,“你感到刀刃在一天天蚀锈/渴望/哪怕一次小小的反抗/你的孤独火一样的烧着自己/是海水里/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烦乱的旋转”,这首诗中蕴含着汤养宗对着我的思考,他如同一位异乡客,一直在诗歌创作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路,蔡其矫先生说“汤养宗嗜烟嗜酒,喜欢赤裸自己,与周围格格不入”,[3]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让他把生命融入了诗歌,不在乎别人是否理解,义无反顾的重建一条新的”海洋诗”之路。正如他自己说“让别的诗人去歌颂海平面吧,我必须融入大海的水滴中,看到并尝到海平面下的酸甜苦辣”。[4]

(2)“渔汛”类

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与积累中所得,并在交流与沟通中得以传播。对于渔民来说,生活就是与大海打交道,关于这片蓝色大海给予的种种讯息,他们总是本能的进行积累与应用。

“渔谣”是渔民们长期在海上进行捕鱼作业或修渔晒网时所创的自编自唱的民间歌谣,他们把对生活的感知化成号子。《台风》《东南风》《鱼腥香啊鱼腥香》等篇目都是渔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靠着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海上作业。《渔汛从一首渔谣里开始》:“最先总由一首渔谣举起斧/砍向年年的渔汛/我的老爹/喉结粗粝的人/他歌唱时脚板便踩中鱼背/他用声音伐木/大片郁郁葱葱的鱼腥气/总在那些节拍上/迎刃而开/站在船头向渔汛抛出一首歌谣/这是最锋利的风势/血性和航向”,不管是掌握潮汐、避让风暴、还是安全出行等,都是辛勤劳作的渔民们在驾船出海的漫长岁月里摸索出的非常丰富的宝贵经验,他们用渔谣进行传唱,这是渔业捕捞生产习俗的生动写照。

(3)“渔船”类

《水上吉普赛》诗集中,除《老船》、《沉船》两篇完全以“船”这个具体意象出现的诗歌外,其他与“船”有关的诗歌都是将“船”这个意象细致的分成了船骨、桅杆,船舱、船底等,细分后的“船类意象”在诗人的诗中有着独特的内涵,他把自己渔家人的血液全部灌注于“船”的骨骼中。

“话说沉船/话说这船要沉就沉了/(海只打了个喷嚏)/那三个渔汉子刚刚还拉锯般哼着一首《天仙配》……/现在他们想/老婆呀你不要哭/变珊瑚是自愿的/沉船不是自愿的/不回来喝你烫好的酒不是自愿的/让你在岸边披头散发锤头顿足/不是自愿的/话说沉船/话说这船就要沉了/(可明知会沉船/又要出海是自愿的)”(《沉船》)。《哭喊的桅杆》中说道:清晨,他们抱着这根桅杆哭喊/漂不走的桅杆,有灵性的桅杆/他们抱着不存在的船的全部/哭行走进波间的名字/……能漂走的都已经漂走/现在他们只有这根抱着哭喊的桅杆”。沉船是渔民们最常遇到的威胁,这支桅杆将渔民们从大海这个“死神”手里夺了回来,跟随他们回来的还有横七竖八的躺在滩头上的船骨。被风暴毁坏的渔船,仅留下一点桅杆,船骨,这些“残骸”在渔民的手里又被重新安装在新船上,以海而生,迎海而上。这艘带着“死亡”味道的新船又带着新的“信念”重新踏上那片莫测的海,讨海人无法战胜大海,也无法预测命运,他们的命运是一场悲剧,但面对悲剧,他们在充满挑战与威胁的讨海生活中仍然满含着执着的生命信念与强烈的生命意识。

总之,在对汤养宗的”海洋诗”意象进行归纳分析可知,在汤养宗的”海洋诗”中,意象并不是单独出现,而是辅之以其他意象,它们之间都昭示着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共同构成汤养宗”海洋诗”的独特意象与奇特海洋想象。

三、汤养宗”海洋诗”创作风格成因探求

文学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内心情感,即“体裁”,并借此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在对汤养宗的”海洋诗”意象进行一定的归纳和分析的基础上,探求其”海洋诗”创作的风格成因,可以发现汤养宗是受到时代和地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之自我生活的独特感受,形成一种反应社会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艺术。

(一)时代的熏染

福建诗群的大规模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特殊时期”的结束使得文艺界大放异彩,散落在不同地域的诗歌群体,开始重新焕发活力,各种思潮都可以无限制的得以交流。

除此以外,闽东历届的主政领导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形成了一个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时代。比如,1988年xxxx同志历任就任宁德地委XX,采用一系列有力的措施:召开宁德地区首届文代会,成立地区文联,主持恢复已经停办多年的《闽东报》等。

特殊的时代背景,闽东历届的主政领导对文化事业的支持,前辈文人的帮助以及诗人们自我的团结使得闽东诗群逐渐壮大。他们得益于地域,又不为地域所限,而是把民族性、世界性融入到自身的本土性之中,因此,他们具有了更广阔视野下的本土性创作题材。

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乡土诗运动的高潮时期,文坛也因此掀起一股寻根热,汤养宗刚好对接上这股思潮。他紧抓时代的脉搏,在时代的发展中以及“寻根”文学的熏染下以“寻根”为依,以新的角度与读者进行心灵交流。

(二)地域的熏陶

闽东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诗人辈出的传统。最初收入《全唐诗》中的闽东诗人有6位,其中薛令之,是唐朝福建的第一个进士,林嵩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汤养宗作为闽东诗人的一员,自然也受到历史、地域的熏陶。

汤养宗生长在闽东沿海,打开门就是海,迷人的海岸线,坐落在海边的小小渔村,晾晒的渔网,丰富的海洋资源,物产种类繁多,山海相依,景致优美,人情质朴。处在这样的独特环境中,自己的骨血早就浸透着来自大海的气息。大自然所赋予独特的的地理位置为汤养宗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天然的温床。汤养宗的第一部诗集《水上吉普赛》,每一首诗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充满着渔汉、渔娘、鱼美人、珍珠蚌、白水母、大鲸、海草、鱼汛、鱼谣、半岛、台风等意象。他被蔡其矫老先生热情的称为““海洋诗”人”,认为他的诗:“以渔家子弟的率真深情,以新鲜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幅在生存背景上的心灵图像,无论是讴歌或诅咒,都是海与人的生命之歌,揭示了原始液体中哺乳成熟的生命光辉,充满顽强的信念和乐观精神……”[5]蔡其矫前辈的赞赏和期许在这里显露无余。

(三)生活的体验

汤养宗出生于宁德市霞浦县的一个渔民家庭,父母和两个哥哥都是渔民,1978年应征入伍,当了水兵。退伍后,喜欢和文字打交道的汤养宗选择进入剧团做编剧,在县剧团里写了八年的剧本,后又在县文联坐了八年的班,主要从事诗歌写作。汤养宗在县剧团当任编剧时,读到一批在当时不被视为主流的国外文艺书藉,例如尼采,叔本华等人的著作[6],这让他早早就有了比较另类的视点。这些生活经验让汤养宗对于语言有着高度的敏感,凭借着对语言的娴熟使用,加上在不断地创作中进行提炼与创新,使他的”海洋诗”在更具有日常生活经验体会的同时,也更具有诗意,重新打开了对已知世界的再认识。

综上,汤养宗的”海洋诗”歌创作之所以能打破常规,创造独特的海洋抒写,离不开的是时代的熏陶以及自身的生活积累与文学素养。

四、汤养宗”海洋诗”创作意义探寻

在汤养宗以“海洋”为主题的诗歌中,突破了传统”海洋诗”的意象想象空间,拓展了”海洋诗”的书写内容,对“海洋文本”有着开拓性意义,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实现了诗歌创作语言风格的转变,对其后期创作也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对““海洋诗””文本的开拓意义

对于海洋,许多诗人的感受仅仅来自一次或者几次的海洋旅行,亦或是来自阅读书本的体验,海对于他们来说,显得陌生又神秘。没有一定的海洋阅历,导致了在早期的”海洋诗”创作中,意象单薄匮乏。比如郭小川的《致大海》,食指的《海洋三部曲》等诗中,把“海”作为一种整体形象出现,对于海上、海底的一切都无涉及。

而汤养宗的”海洋诗”不写传统的“灯塔”、“浪花”“风帆”等意象,而是着眼于渔民裸露的身体,渔妇妖娆的身姿,大海的粗暴,渔船的翻覆,渔人们在岸边烧船底等等。汤养宗自言:“这些描写是独特的,当时传统的诗人都没有写过,也没有刊物编辑这么粗野地写大海。《福建文学》的诗歌编辑陈钊淦老师打破常规,用大面积的版面一次次把它们推了出来。读过的人都说新鲜,以致《人民文学》后来也用四个页码的大版面发表了那组《家住海边》”[7]。

在”海洋诗”创作的后期,汤养宗慢慢改变了原来的风格,不再拘泥于具体的海洋意象,反而直接使用“大海”一词,把自己化身大海,在“大海”中尽情表达关于人生的思悟。伍明春在《文艺探索》一刊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汤养宗在近年来对海洋的描写与以往不同,过去汤养宗更多是将自己的悲悯情怀寄托在大海之中。而近年随着作者心境的变化,情感基调也不那么悲观了,更多时候融入了作者对于世界、生命和自我的思考。

汤养宗开放、壮阔、动态、充满繁复性的“海洋”视野,不仅仅是”海洋诗”的独家专利,也让其他类型的诗歌创作灵感得到了指导和启发。在这样的“海洋”视野下,海陆文明之间仿佛有了一根绳索将它们连接起来,大地,河流,山脉等陆上之物在诗人们丰富的想象之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不仅能不断的扩大当代诗歌格局,提升了诗歌境界,还能促成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当代诗歌内涵。

(二)对诗人自身创作的意义

汤养宗的语言是动人的,每一个字都充满着灵性,他可以表达对生活的热衷,也可以用一些诙谐的调侃,幽默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被大海折磨的渔民们的命运,看似幽默,实则充满着无奈与悲痛。与从开始的“写什么”到“怎么写”,汤养宗的诗歌创作语言呈现着一种转变。

汤养宗早期”海洋诗”的创作,语言抒情浪漫又唯美,从遣词造句到意象营造都给人留下特别深的印象,《鱼纹》中探寻了生命的起源,写道:“一篇起草我这个人的初稿/在她白姑鱼般光洁的身体上/我是被这密密麻麻大海亘古的密码破译出来的/我的呼吸是有形的/是一条条美丽汹涌着的曲线”,生动明朗的语言,使一首活泼的诗歌跃然纸上。后期诗歌越来越加理性、思辨、多维,运用了大量充满暗示又隐晦的口语,譬如《鱼荒》一诗中,充满着悲天悯人的思想:“大海突然没有了/波流失血了/每一朵浪花都无法扶起/谁把深敛而葱茏的花园/摇成了空枝/”,“空白了!鱼荒了!”仿佛伐木者,砍光了树,渔民们也捕完了鱼,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毁了,再强烈的歌谣也无法表达渔人的无助。大量的”海洋诗”创作使得其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有了一定的语言惯性,于是他开始自发的寻求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不断寻求突破自我的可能性。

在汤养宗看来,诗歌是多维的,同时也是有着多角度的逻辑结构,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印证的,可以把情感和事象之间用多重性的语言进行多元的联系。汤养宗一改先前的”海洋诗”创作风格,他不再书写“海洋”的“广阔”、“自由”、“美好”,而是回归生存,直面市井生活和社会现实。大胆探索现代诗写作,更偏向“口语写作”的诗歌语言。

在新诗中,十分常见的运用“口语写作”。然而,许多所谓的“口语诗”作品中,大都是“粗俗的口语”,没有“诗”。面对这种危险,汤养宗也意识到了,他在一篇随笔中表示:“写出真正的口语诗难度非常的大,因此,应该“铺开口语开阔,多维,复杂,鲜活的多向性,……展现它诗性的辽阔的自由度,使口语写作真正进入书写的自由状态”[8]。

汤养宗不仅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汤养宗诗集《寄望天堂的11封家书》,对口语化进行了持久的实验,在他的笔下,口语叙述并不是苍白无力的,常常带有一定的起伏变化和精神指向。“说一只内急的鸟从天上飞过/你偏偏是那翘首仰望的人/结果,它的粪便落在了你头上/这是一个偶然/但它有两个必然组成:内急的鸟/与翘首的你,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选择了合适的你。所以,白云之下,舍你其谁/所以天意如此,你应该脱帽致意/谢谢”。汤养宗在《偶然与必然》一诗中用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浅显直白的解释了“偶然与必然”这个高深上层的哲学概念。

不容置疑的是,汤养宗在这条诗歌创作语言转变的路上是曲折而艰难的,但这也为其后期的创作打下语言基础。

五、结语

xxxxXX曾言:闽东的锦绣河山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9]。汤养宗作为“闽东诗群”的代表作家,他的海洋意象群刷新了”海洋诗”旧有格局,从海洋的书写到现实生活的追随,再到多维的诗歌创作,汤养宗一直在不断探寻。

汤养宗是福建第一个荣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诗人,这是福建诗歌届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力,努力创作有血有肉,有力量也有温度的精品佳作,并借此推动“闽东之光”更好地传播开去。

参 考 文 献

  1. 汤养宗.水上吉普赛.[M].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
  2. 许陈颖.内心冲突与语言喧哗—读汤养宗的诗.[J].福建文学,2018(10)
  3. 许陈颖.当代诗歌文本的嬗变及审美发现.[J].江汉学术,2019(05)
  4. 伍明春.“只有大海没有倒影”——论汤养宗的诗[J].中国诗歌网,2019(03)
  5. 公刘.他也是海王星——介绍诗歌新人汤养宗[J].文艺报,1986(06)
  6. 伍明春.海洋想象·口语写作·自我超越—谈汤养宗近年的诗歌写作[J].福建文学,2018(10)
  7. 余峥.最终的海:人类与诗的栖居家址—评汤养宗的““海洋诗””[J].诗探索,1995(02).
  8. 汤养宗.我们相依为命的口语与让我们重新说话的口语[J].诗刊,2011(04)
  9. 陈谋.诗人汤养宗: 不断打败昨天的自己[J].成都商报,2018(5)
  10. 吴投文.诗歌给了我一事无成的欢乐—50后诗人访谈之汤养宗[J].芳草.2016(5)
  11. 余峥.最终的海:人类与诗的栖居家址——评汤养宗的“海洋诗”[J]. 诗探索, 1995(02)
  12. 汤养宗.一生中的一秒钟[J].文学教育,2013(06)
  13. 伍明春.口语写作:难度及其超越——评汤养宗的一生中的一秒钟[J].文学教育(上),2013(06)
  14. 陈仲义.现代诗语新论:意象、非意象化、无意象之纠结[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
  15. 邱景华.“闽东诗群”的独特风景[J].福建理论学习,2015(04)

致 谢

时光荏苒,大学四年匆匆而逝。感谢许陈颖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能完成论文。从论文的定题、初稿再到定稿,许陈颖老师用严谨的态度,耐心的指导,一次又一次的提出不足,让我的论文能逻辑清晰,语句通顺。感激许陈颖老师高度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也感谢语言与学化学院的各位老师,从你们身上不仅学到了宝贵的知识,还学会了为人处事。感谢大学四年的生活,让我们从一个个稚嫩的孩子成长为有思想的大人。

最后,衷心祝所有老师身体健康,万事顺意,也祝福全体同学都能马到成功,更上一层楼。

浅析汤养宗“海洋诗”中的意象

浅析汤养宗“海洋诗”中的意象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252.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13日
Next 2022年12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