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名”的概念及特点
(一)“地名”的概念
“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最早所表达的意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地名有着很大的意义上的区别。在当时,地名是具体的丘名、陵名、坟名、衍名、邀名、瞩名等,当时“地名”的内涵没有现在这样丰富,直到东汉、两晋时期,“地名”这一概念才和今天基本相同。
著名地理学家曾世英先生给地名下的定义非常全面:“作为泛称,地名就是地方的名称;作为专指,每一个地名都是人们对地理环境中具有特定位置、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方所共同约定的语言代号。”一般根据地名所指的地理属性,将地名分为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两大类,前者包括高原、盆地等地形区名,山名,水名,谷名等;后者包括行政区域名,居民地名,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交通、水利等人工建筑名,名胜古迹,纪念地名等,本文所要研究的是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中的行政区域名。
(二)地名的特点:
地名的出现比文字要早得多,至今许多没有文字的民族(或部族),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他们自己世代相传的地名。地名是语言的、地理的、历史的多侧面的综合。具体说来,地名具有以下特点:
1、区域性
顾名思义,地名是地方的名称。地名的产生、形成及在这个地区的广泛使用,与人们的居住地和活动范围有紧密的联系,但这一般又都局限于一定的区域,所以地名的命名具有区域性特点,这是客观的地理实体在地名中的反映。在大草原上,“塔拉”(蒙语“草原”)等名字较多;在山丘地区,以山命名的较多,如四川峨嵋山等。
2、社会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地名是一种大家所认可的,被生活在当地和附近的人们都能够认可的,也可以说是一种约定俗成而产生的。再被大多数人所能接受之后,地名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地名,有了区域性的特征。也才能真正起到交流作用。
同时,地名还有着其民族性的一面,这也是它的一种重要表现。一般来说,对于各区域内的地名,都是以生活在当地的居民来命名的。藏族多崇信佛教,地名中也反映了这个民族的信仰,如“拉萨”意为圣地或佛地,蒙古族人多生长在大草原,过着放牧生活,不同的民族语,在词汇、语音和语法方面彼此不同,同一民族语的内部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方言土语的差别。不同语种的地名分布通常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分布范围,以及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特征。如“乌鲁木齐”蒙古语就是优美的牧场的意思。
3、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地名是人类历史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地名也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是地名命名以后,由于作为地方的指称而被长期传播,与其它语词相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地名不是每个时期都全部更新,而是大部分继承,少量更改,另有新增。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变化较小,比较稳定,以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得名的人文地理实体名称也因此而稳定,行政区划名称则变动较多。
二、中国的地名文化
(一)地名的文化特性
人类自有了文字符号的那天开始,就被赋予了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天性。地名正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的统一体。地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先秦时代,在中原大地上,很多地方都采用“丘”、“陵”、“阜”来进行命名,其实这跟当地的地貌地理环境十分不开的。当时地貌起伏不平,人们为了生存,只能择高地而居。两汉时,产生了很多以“乡”、“亭”、“聚”来命名的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则与当时豪族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了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二)地名命名的文化依据
古代先人对地方的命名,依据方方面面。有以植物命名的,如苹果园、枣林沟等;有以动物命名的,如马乡、绵羊坡等;有以神话命名的,如陕西凤翔县相传为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得名。此外还有观音堂、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起源都和古老的传说有关;有的地名源于历史故事或者历史事件,如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
1、生活环境和地貌
古代以地貌特征命地名很普遍,例如河北邯郸,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阝)而成为邯郸。
2、族群姓氏和方位
此外,以族群姓氏和方位命名的也很多,如牛庄、张家、秦店、北坡、东郭、南岭、西峪、中庄等。许多地名与古代社会经济活动密切联系,通过它们,可以透视各行各业。清末民初温州成了万商云集之地,从地名就可看出当时温州商业经济成长以及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如打篷巷,因从前该巷居民大多以编制舴艋船箬篷为业,故名;打银巷,据传此巷西端有一打银店铺,以手艺精巧而著称,故以巷名。
3、浓厚的宗教色彩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有关宗教的各种地名以及宗教建筑名很多。如嘉福寺巷因是温州四大寺院之一的嘉福寺所在地而得名;白塔巷,因巷内有百尚信胜寺(俗称白塔寮)而得名。方言与地名也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方言是在某一区域内,因地理、历史、民族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地方性的共同语。方言地名有时候也与方言地域的历史人文景观有深刻的联系。如“浃”,指河道支流中的小河汊,温州人称小河汊为“河浃”,或儿化为“河浃儿”,如龙泉浃;“垟”,指大片的田地,来自古越语,如垟儿、三垟、翁垟、垟头下。
地名五花八门,有文雅之名,也有粗俗之名。在人们的心理中,总是喜欢地名取得好听、文雅些,地名反映求福禄、祈寿祉、期昌盛、盼太平的社会心态,如安平坊,意在人生“平平安安”;勉人巷,因巷中多粪坑,臭气熏人,乃取其反义,名曰美人巷,后谐音改称勉人巷;兴文里、砚瓦槽又反映了对科举、教育的重视。

三、“长春”市地名文化研究
冯志涛在其硕士论文《吉林省地名文化研究》一文中,对吉林省的地名文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于吉林省地名的研究,却只有《吉林省自然地名志》和《长白山地区地名典故》等极少成果,前者属于地名志,是地名词典类的书籍,后者介绍地名典故,属轶闻故事类书籍。2005年4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吉林省地名地情文库》,考释了吉林省市县地名、自然地名,介绍地名民间传说,综合了上面两书的特点。但三者都没有就吉林省的地名文化做出系统的理论研究。
长春市民政局丁永在其论文《长春市城市地名规划初探》中,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长春市的地名进行了研究,并着重从长春市地名命名面临的问题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姚瑞等在《吉林历史悠久城市秀美市辖区地名更靓丽———吉林省市辖区地名概说》对吉林省市辖区的地名进行了研究,认为南关区是一个源于抵御农民起义军关城的地名;宽城区源于清嘉庆初年表明地理形态的城区地名等。
张强、李会臣、丁永在《长春境内地名文化意蕴初探》对“长春”名称的历史演进历史进行了概述,并总结了长春街路名称的特色。
(一)关于“长春”地名由来的三种说法
一说,长春之名源于“长春花”。(据《盛京通志》);二说,长春之名源于辽金古地名———“长春州”的简称。在《吉林地志》、《长春县志》、《东北舆地释略》中均有对长春州的记载。今永春镇有个长春堡,据说长春沿用了这个村落的名字。但是长春堡又来源于辽长春州、金长春县,所以说无论是长春州,还是长春堡都同出一源;三说,长春州之名源于女真语“茶阿冲”。据说,女真族人出猎前有一种野祭仪式———滴血酒祭天,女真语称茶阿冲,“长春”是女真语“茶阿冲”的音译。
(二)长春市域内地名的文化特征
1、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长春行政区划及居民点通名中,很多属于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如“山”、“岭”、“岗”、“台”、“坡”、“沟”、“洼”、“河”、“泉”、“湖”、“溪”、“泡”、“湾(湾子)”等展现了长春的地形、地貌。还有以“石”“窑”等为通名,反映了长春的矿产资源,如双阳区太平镇板石村,南关区有赵家窑、李家窑、瓦盆窑等。这些以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为通名的地名,反映了地名通名的地理文化。
吉林省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在总土地面积中,山地占36%、平原占30%、台地占28.2%、丘陵占5.8%。大致以大黑山为界,吉林省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以“山”“沟”等为通名的地方多集中在东部山地。
至于长春境内的地名,有两个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是大岭镇(榆树)建镇于岭,以岭名镇;另一个是大坡镇(榆树)位于坡地,以地势得名;两者都是属于榆树市的。除上述两个之外,还有土桥镇,同样属于榆树市的,它的名字是以镇旁土桥而得名的,
2、反映植被状况
长春地名中有很多以“树”“、林”等专名的地名,反映了长春的植被状况。长春素有“森林城”之称,森林资源丰富,除在专名中了解到的杏树、梨树外,长春还分布着红松、山杨、白桦、矮柳等树种。反映人民的色彩意识。在长春市的各类地名中,使用最多的颜色是“黑”、“白”、“红”、“青”四种颜色。黑色源于黑土地,白色源于冬季的皑皑白雪,红色源自夏季的姹紫嫣红,青色源于树木的郁郁葱葱。如黑鱼泡、黑嘴子、黑背岭、黑顶子、东大青、西大青等。
浏览吉林省地名录,即使乡镇地名先不去探究,在各市县名中,我们不难发现“榆树市”、“桦甸市”、“梨树县”等与植物有关的名字,在吉林省地名中,比较普遍的通名“树”、“林”、“甸”等反映了吉林省的自然植被生长特点,再现了当地初建时的植被面貌。
如:榆树市,传原城南有一棵十余人方合围的参天古偷,周围百米之内无其他树木生长,始作“大孤榆树”,略作县市名。
据《东三省政略》记载,清朝末年,“东省森林之盛,实为天然物产。计其输出之地,可由松花、鸭绿、图们诸江而区分三路。图们江以内属挥春产,其绵亘于长白山东干山脉一带者,面积广裹,约三千余里。”“良材巨木,荫蔽天日,弥望皆是。”咸丰年间将东三省的原始森林划为48处,其中有n处至今仍在吉林省境内。
现在,吉林省仍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省森林覆盖率35.9%。林地面积607.9公顷,人均占有林地5亩,是全国人均数的2.8倍,主要树种有松树、榆树、梨树、杨树、桦树等。在西部平原地区有大量的草甸子,草原面积150多万公顷,人均草地4亩,高于全国人均数的1.2倍。
3、反映各族人民的社会心态
长春境内的地名通常反映了人们的趋吉心理、儒家思想、求雅心理等,如南关区和平社区、龙兴社区、吉顺社区等。宽城区的善人村、绿园区互助社区等。反映多民族聚居的历史。长春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现在生活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蒙族、朝鲜族等。长春境内的满语、蒙古语地名反映了各民族的分布及其迁移的历史。一些地名源于满语、蒙古语,比如肚带河屯(双阳区),“肚带”为满语,意为“猎人居住的地方。”
4、街路名称以数字、城市名、意愿命名
老城区以数字、城市名、意愿作为街路命名。老城区街路名称多沿用原名,基本没有改变,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数字名称或者以方向指位命名,如一匡街、二酉街、三辅街、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六马路、七马路、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七道街、百汇街、千山路、万宝街等,还有东朝阳、西朝阳、东中华、西中华等以方向指位命名;二是以地名命名街路;三是以人们的意愿及情感命名街路,如人民、解放、自由、工农、繁荣、富民等,以这类命名的街路居多;四是以企业名称命名街路,如皓月、亚泰、修正、锦湖等。
开发区以花卉、行业特色连缀词作为街路名称。净月经济开发区道路名称采词多以花草木、旅游文化为主题,如樱花、银杏、郁金香等名称,其中以净月大街、福祉大路、聚业大街为主线。高新技术开发区道路名称以行业品牌为主题,如卓越、慧谷等;汽车产业开发区的道路名称采词以汽车产业为主,如越野、奔驰、高尔夫等;在开发区中采用同词拓展连缀的方式命名。比如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彩带街、彩虹街、彩霞街、彩云街、彩织街、彩云街,高新区的超强街、超群街、超然街、超胜街、超达街等。虽然这些街路名称在词性上、语流音变等方面并不搭配,但却把城市道路规划得井井有条。
5、反映历史传统
吉林“本满洲故里”,是清王朝的“发祥圣地’夕,满族曾在吉林省的人口中居主体地位。1644年,顺治进关后,满族八旗官兵携家带口,大批满族人从吉林境内迁出,涌入关内。吉林境内所余旗户不多,汉人除流放到吉林的反叛案犯及其他犯人外也所见无几,在广大的吉林大地上,以编入八旗组织的形式,聚居着满、蒙、达斡尔、锡伯等各族以及少量的汉族人口,总数不过数万。
吉林物产丰富,风光秀美,清廷入关后,认为“吉林乃国朝开创大业之地,若与民杂处则弃满洲之旧道”,所以开始实行封禁政策,流民不得入境。但从康熙年间起,就不断有汉人从关内流入吉林,或私采人参,或开荒垦种。因满族八旗人口日增,乾隆年间将京旗两千余户陆续迁往吉林,乾隆以后,吉林出现“旗、民同屯共处”的局面。民国以后,中原一些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大批贫苦农民无计生存。1920年开始,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破产农民分赴东北各地,多半以上流入吉林。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XX开始在此招垦。清光绪八年(1882年),由于关内流民来此耕种的日渐增多,清XX在这里设农安分防照磨,属长春厅。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式设农安县,取用“农安”二字,为“隆安”、“龙安”的谐音,又有“安抚农民,鼓励农耕”之寓意。
6、反映经济文化的发展
以“店”为通名的地名多反映了建屯时的经济文化。“店”在汉语中有“村落”、“商铺”等多层含义,而吉林省地名中以“店”为通名的则多是“商铺”、“店铺”之意。
如梨树的郭家店镇处交通要道,因郭性开设大车店得名;德惠的夏家店镇有夏性开设店铺,故名。在这些以“店”为通名的地名中,很多在“店”前加上开店者的姓,添以“家”字,既表明了店铺的主人,又反映了店的性质。有的地方则干脆用商号的名字给当地命名,如:农安的三盛玉镇是以商号得名。大车店、旅店、酿酒坊等小店的开设,成了当地的代表,并成为了当地的名字,可见吉林省过去的经济并不发达。
吉林省地处祖国东北边睡,古代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境内先后散居的肃慎、东胡等族系的少数民族,多以渔猎为生,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商业很不发达,见于史料记载的商业资料大部分是地主xxx与中原王朝的朝贡、通贡贸易,民间贸易的资料较少。
明朝后期,由于吉林境内民族、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地方xxx经常更换,使本来就不发达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专业经商者寥寥无几。清初,清XX对吉林地区实行封禁政策,后鉴于人口压力和巩固边疆的需要,鼓励华北居民向东北迁移,开垦东北荒田,“罪人”也向宁古塔将军辖区流放。打牲乌拉(今永吉县乌拉街)等衙署所在地出现小商小贩和初级贸易市场,进行“其市以银布,不以钱”的简单商品交换。康熙十五年(1676年),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市),那里成为宁古塔将军辖区的军事、政治中心,加上水陆交通便利等条件,商业逐渐有所发展,副都统衙署及骚站所在地伯都钠、挥春及伊通边门等地逐渐有商业出现。嘉庆八年(1803年)起,直隶(含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各省商人随着“流民”来到吉林,在各地开设店铺,故而一些新的聚居地以这些商号作为自己的地名。
结语
地名文化是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体系,它集中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历史渊源和内心意愿,是各种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人类生活的历史面貌。具体到长春市来说,由于历史上特殊的原因,其命名有着浓厚的政治原因。研究地名,对这一区域的文化和历史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探讨。
具体到长春境内的地名文化,以往的很多学人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涉及,但是,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没有相关的专著出现。本文在对地名文化的基础知识进行整合的基础之上,对长春市地名的来源和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认为
长春市作为满族的发源地之一,因为清xxx的建立,其境内的命名和历史有着深远的关系。比如九台,比如榆树等等,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印记。所以,要对长春市的地名进行研究,从历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朱建颂方言与文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2]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2)。
[3]陈保亚语言文化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4)。
[4]李庚元地名的联想效应与指位功能中国地名,1998年第6期。
[5]谭汝为民俗文化语汇通论[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楚战国、楚天骄华人姓氏与地名关系之研究河南大学学报,[J],1997,7。
[7]徐鸿修秦汉时期两次两次大规模更改地名的研究天[J]。文史哲,199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