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之章法

  摘要

唐怀仁和尚和40多个助手花了近25年时间才完成了《集王羲之圣教序》,这不仅是佛教界在初唐的重大事件,客观地保存了王羲之大量的字迹,成为唐代学王的主要摹本。同时,《集王羲之圣教序》可谓称得上中国书法史集字作品的首创。本文通过对《集王圣教序》选字与拼字、大小排布、通篇行气、章法关系等艺术特色展开深入研究,寻求其在艰苦条件下集字的特点,安排布局,并对圣教序的影响进行探讨,对王羲之书法创作章法的特点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怀仁;集字;选字;拼字;章法;

  前言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军诸帖之书镌刻而成人能成,现存于西安碑林。“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历代书法都对《圣教序》有极高的评价。怀仁习王严谨刻苦的态度与深厚的艺术造诣,耗费40多年的拼字与集字的巨大工程创作了《集王羲之圣教序》,其章法特点更是森然,端庄位置天然,平和简静。本文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形成价值、章法艺术特色及对我们的影响与章法的启示三个方面探讨其重要性,并对以后的书法创作尤其是行书的学习具有借鉴意义。

  一、《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形成及价值

  (一)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形成过程

佛教自南北朝兴盛发展到唐朝,已经有不少人探求佛经的真谛,便开始了去西天取经的行动。唐代初年,举国盛世,安居乐业,由于自由的政治与宗教密不可分的关系,再加上佛教一直以来对书法的影响颇为突出,以书法为佛事的现象十分普遍。帝王为探索佛教的奥秘,加强佛教的传播与弘扬,因此来达到巩固XXX的作用,唐初玄奘法师多年深入学习各宗教经论。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困惑与怀疑,我解决这种问题,他一心决定到天竺当时的佛教圣地已求佛法。一次偶然的机会,在长安遇到一个从天竺来的僧人,听闻其在印度佛教的情况,特别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佛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于是更加坚定了他西行取经的意念与行动。公元629年,贞观三年,玄奘法师(602-604)只身前往天竺(今印度境内),以求学佛法,到那烂陀寺,与戒贤法师学习梵文经典,历史多年,广涉佛法,带着一个虔诚的心受到了戒日王与五印度佛教界的赞誉,在当地社会引起广大的反响。贞观十八年(644)玄奘法师历经千年万险,取道天山南麓回国。贞观二十二年(654)年,应玄奘法师上表请求,太宗皇帝御撰《三藏圣教序》对其西行求法,翻译经典的壮举进行了颂扬。[1]

历代帝王不乏对书法的重视与喜爱,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一。不仅身体力行学习书法,还有大量代表书作留世,《晋祠铭》、《温泉铭》、《屏风帖》等都体现着先皇在书法创作的丰功伟绩。他还制定了各种书法发展的政策来大力提倡书法,如以书取仕、设置与书法有关的专门机构和职位等都促进了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众所周知,太宗皇帝极其喜爱王羲之书作,全国上下,重金求购有关羲之作品,有史料记载“出内帑金帛,购人间遗墨”。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唐太宗喜欢羲之真迹,大臣们也更加热衷收集羲之真迹以博龙颜。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参与《兰亭序》的复制与临摹工作;曾亲笔为《晋书》撰写《王羲之传赞》,曰:“祥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2]”足以见得对晋人尚韵书风的追求,为后人树立了一个最高书法的审美典型,对后世影响深远。

玄奘艰苦取经回国后,为推崇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赞誉其伟大精神并为之感动,对于玄奘法师在佛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极为推崇,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翻译梵经,此计划得到了太宗皇帝的钦定与宰相的大力支持,一年多时间翻译完五部五十七卷经文。圣教序里面有好几部分,包括太宗做的序文、玄奘法师的答谢表、太宗答敕、玄奘再谢表、皇太子李治读后作的《述圣记》、玄奘诣谢、李治笺答,再加《心经》,附注的排署信息,一共1902个字。为永垂后世,昭示天下,命怀仁法师,相传他是羲之的后裔,同是擅长羲之书法的名僧,请弘福沙门和尚怀仁担任集字拼文的工作,为方便怀仁集字工作,特许将皇宫收藏的大批羲之真迹迹给他学习。咸亨三年(672)年,《集王圣教序》石碑立起,受到书法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羲之书法与崇王风气借由这一取道传播开去,集字方法也便在日后学习中得以参考。

  (二)《集王羲之圣教序》的价值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碑刻,碑文共30行,每行83至88字不等,碑螭首方座,通高350厘米,宽108厘米,厚28厘米。给人一种肃穆端庄、严谨流畅之感。全碑现位于西安碑林,我们看到的字帖版本都是裁剪后的册页式拓本。怀仁集字来之不易,章法的处理也是高妙,据史料记载,他和40多个助手花了近25年的时间才完成这一巨作,这是中国书法集字发展中的首例。在集字的过程中,怀仁需要解决很多字形结构的改变及章法关系的处理,在古代艰苦的环境中,全靠书本的翻阅及流传的技法集字是难以想象的,再加上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克服这些难题怀是仁和尚的主要任务。圣教序客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采王书之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情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3]。

清蒋衡《拙存堂提拔》云:“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4]。,《圣教序》问世后,宋、元、明、清以来的历代大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楷模”[5]。王羲之温和典雅和隽永灵动的特点,怀仁和尚在集子过程中充分表现出。此碑功德无景,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绕过的法帖。

  二、《集王羲之圣教序》章法艺术特色

  (一)大小排布

怀仁和尚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根据收集到王羲之的字,以灯影缩小或放大,进行拆解利用,把部首和笔画重新拼接组合。在选字与拼字的过程中,在一些重复多次的字,也考虑到字的变化,墨色、节奏、章法都会有影响。在费事25年才完成了这项巨大工程。在排布字迹时,考虑到每个字笔画数不同的情况下,将独体字结构的字放小,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等结构的字放大,字与字之间大小不一,合理地做到收放有致。反之,如果独体字结构的字与笔画字数多的字面积相似,那么整篇碑刻就会显得呆板统一,更接近楷书的面貌,毫无生气可言。我们可以观察到,“之、以、天”等简单笔画的字缩小(如图一),

“像、厘、敏”等字放大(如图二)。在字的大小排布中,怀仁把字中带有撇捺笔画的字写舒展,“气之舒展在撇捺”。笔画多的字,纵向线拉长,笔画少的字,又压扁,长扁相兼,变化丰富。中国书法自魏晋发展到唐朝,后人在创新自身法度的同时,追溯前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唐太宗李世民确立王羲之“书圣”地位的同时,怀仁和尚费事之久完成《集字圣教序》,不免在尚韵的基础上,增加了自己的法度,整幅作品虽然是行书,却可以看到在楷书的基础上的衍变。

  (二)通篇行气

“行气即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总行气,”这是启功先生说过的一段话。《集字》就是在行气的处理上纵有列,横无行。所谓“笔断意连,气息贯注,连绵不断。”行气体现在行与行或字与字的连接上,明连靠游丝,暗连靠笔意,这即是笔断意连。在《集字圣教序》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明连的字,暗连的字却较多,但由于是集字的关系,再加上遇到羲之真迹里没有的字,他也会根据王羲之自己的笔意书写,他懂得需要注意行气、呼应的问题。最好的效果就是羲之真迹上本身有了上下左右呼应的关系,但是大部分是怀仁集字来的,没法照搬原字,所以他的办法就是尽量加强起收笔与收笔的连带关系,从而增强呼应关系,稍拉大字与字、行与行的距离,削弱不协调之感,增加线条与行气流畅感(图三)。所以并不会像《兰亭序》那样做到那样完美无缺的笔意,稍显逊色。唐人尚法,《圣教序》立碑的主要作用赞扬高僧,弘扬佛法,端庄中正,森然有序的庙堂气象是怀仁布字的首要追求,从整列行气布局来看,每列都会有明显摆幅,倾斜倚侧,但摆幅都不大。孙过庭将学书分为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然险绝,复归平正。”[6]我想怀仁和尚多年学习王羲之字法,虽不能得其灵魂,但可悟其精华。平正—险绝—平正在怀仁《集字圣教序》中可以表现出来。

  (三)章法关系

作品中所有线段的形状、位置、尺度,成为章法构成的基础,通过上述环节的作用而影响到章法的总体效果[7]。邱振中教授在《笔法与章法》中提到的,他对章法有读到的理解与研究,“我们的讨论涉及到两个过程:一个是线结构构成的历史发展,一个是创作时线结构的构建过程。前者是全文的脉络,也是我们致力以寻求的目标;后

者虽然只是作为研究作者构成心理的一种方,但改变了对作品线结构仅仅进行静态分析的惯例,结果使我们于形式之下有所得,是我们在章法本质的认识有所得”[8]。在《集字圣教序》中,对于前者,书法发展到唐朝,对线结构的运用经过前人思考,推陈出新,把握得当。对于后者,怀仁和尚在集字过程中,尽量表现二王字体的结构,但在碰到真迹中没有的字时,他根据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构建,加上对艺术美的认识构建作品。

1.黑白、虚实、疏密

从黑白关系看,黑白之间此消彼长,字距、行距的大小对章法的黑白空间分布是有影响的。《集字圣教序》的字距小于行距,行间取势优先,自形呈内擫状,张力收缩,字的支撑点在四周。它的字距、行距分布整齐,字距/字形、行距/字形比约为1:2,这样常规分布,所谓亭匀。出于实用书写立场的考虑。字距、行距以匀整划一为目的,工整书写。通常我们临摹都重注黑,却忽略了白,而黑与白是互补的,白的部分也有取势的需要,如果对白的塑造意识高于黑,黑的选择营造白[9]。《圣教序》的黑白布局恰到好处,黑白相兼,通篇章法严谨,而布白流畅。从疏密来看,所为疏密,无非是对汉字的笔画进行构架,对汉字的空间个性处理,使结构变得活泼有趣,而不流于死板。《圣教序》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带有行书的笔意,在整体结构中宫紧收的基础上,或四周笔画舒展,或夸大某一部分的空间,形成对比。从虚实关系上看,在各别字的处理上,怀仁和尚会把一些字加粗或加细,“梦、乘、及、布、百”等字明显加粗(如图四),“相、于、真、末”等字笔画变细(如图五)。整幅碑刻变化丰富、自由组合。

2.单字分析

在对《圣教序》单个字的观察中,我发现太宗让怀仁集字是有道理的,他是行家,是个懂字的人。一次25年完成的历史巨作,在结字的处理上是有想法的。“军”字很有王羲之写法的意味,六个横向线方向的横画变化丰富,每一笔画起笔的方向都不同,角度不同,笔锋不同,长短不同,“魏晋风尚”的影响下,怀仁和尚确实学到了王羲之笔法的精髓,变幻莫测,自由飘逸。“盖”字的写法极其聪慧,上下结构的字左右倚侧,上半部分向左倾斜,下半部“皿”向右倾斜,把整个字拉回来,把行书的结构变化表现了出来,很有趣味。“是”字可以看出来长捺以上的部分,都是左倾的,“日”的小横化作小竖,这是行书书写惯用的方法,而且还不止这样,即使在这狭小的空间里,也不放过疏密处理的机会,左密右疏(如图六)。细看《圣教序》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则不朽的篇章,一项宏伟的工程,一颗传奇的瑰宝。

3.节奏

书法运笔要有节奏,节奏美是书法运笔的灵魂,贯穿整个运笔过程的始末。我们将王羲之的《兰亭序》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做对比可以发现,《兰亭序》中很多字在《集王圣教序》中都有出现过,如“无、幽、风、怀”字,通过观察,如果是《圣教序》中的某些字是原模原样地取自《兰亭序》,其实未必这样,怀仁在临碑时将王羲之的笔意融入自己的意趣中,尽量还原其用笔的丰富性即节奏感。(如图七)

无 幽 风 怀

集字圣教序

兰亭序

如何理解节奏感呢?晋人用笔多露锋起笔,非常注重用笔的顺逆,中侧锋的转变等。节奏感决定点画的内涵。孙过庭在《书谱》中强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也是从点画的起伏变化中寻求节奏感。首尾相接也是书法表现节奏感[10]。《集字圣教序》中如何注意到节奏的变化,转折的地方要有提按顿挫,连带的地方写快,细线条要写精致,墨色粗细变化这些都体现着节奏的变化。创作时不能失去节奏,正如人在奔跑时减速与加速,拉奏乐曲的高音与低音,书法创作时也体现节奏的变化,衡量着一个人书法水平,看其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小的范围内,交代清楚用笔的轻重缓急。

  三、《集王羲之圣教序》的影响与章法的启示

唐代出现了一股集王书的风潮。所谓“集王书”,就是一篇文字为基础,从王羲之的所有作品中找出最能代表王羲之水平的字来凑成一幅作品,唐代有一批这样的集王书作品,比较著名的有《集王羲之圣教序》、《兴福寺半截碑》、《行书集右军越州寺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了。

朱广田先生说:“盛中唐之行书,每每宣称临习王羲之,实则全从《圣教序》而来”[11]。可见《怀仁及王羲之圣教序》的影响极大,不仅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提供了大量王羲之字迹的范本,更具有实用性,适合初学者学习。我们把兰亭序和圣教序做个比较,首先是《兰亭序》复本的稀少、不可多见,而《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相对容易的到:其次是怀仁在集王字《圣教序》时,选用了很多《兰亭序》中的字,当代学者曹宝麟对此有专门的论述[12]。《兰亭序》的创作意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才能与技巧,还需要在自然环境中一种感悟与体会,章法中带有一种神秘感,黄庭坚曾云:“世人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13]可见人们都退而求其次,《集字圣教序》却是精心安排,刻画细节。《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也是有很多缺点,由于它是集字作品,字与字之间呼应关系不强,这样我们可以逐字学习、细致打磨,毕竟像《兰亭序》这样超高的书法作品都是一气呵成、气韵贯通都是难得的;再加上《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石刻作品,在点画的表现力上必然会有所缺损,刻刀的材料造成线条表现力的缺失,对线条的表现力远远不如毛笔,较之《兰亭序》的灵动飘逸反而显得呆板;在对王羲之真迹选字与集字中,正是由于刻刀无法复制的特点,造成了王羲之笔法信息的巨大流失,同时也参入了很多自己的书写特点。通过《集王圣教序》来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进行观赏与学习,久之,这种通过剪辑而形成的王羲之行书在唐朝开始广泛的流传,甚至在后来的贞元年间,绝大多数的翰林院学士都大力地对王羲之的书法进行模仿,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书的流派,被称为院体。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对于后世书法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力[14]。

尽管《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美中不足,但它的许多方面可以被我们所借鉴。在书写速度上,行书很注重节奏的变化,在哪个地方快或在哪个地方慢,当然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在笔画的转折处多做停留;在笔画的连接处,尽管有些字过于模糊,摒弃线条过分的连绵牵制而采取笔断意连的方式;在集字创作中,我们可以在忠于原帖的基础上,反复临摹与拼凑,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而形成独特的章法。总的来说,应因势而发,将形势合一,这样才能够将千姿百态、活泼生动的字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欣赏者的眼前[15]。

  结语

唐代,作为书法发展的繁盛时期,文人书家的觉醒与朝廷的鼎力支持,“二王”书风影响之深远,唐太宗李世民崇扬王羲之“尽善尽美”的艺术特征,对其“中和”的思想加以提倡,后世学王这胜多,《集王羲之圣教序》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孕育而成,在中国书法集字中具有引导作用,带来了集字风潮,对后世书法发展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翰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研究与我的创作[D].南京大学,2015.

[2]孙猛.楷书之祖钟繇研究[D].山东大学,2013.

[3]张锡庚.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点画和用笔分析[J].书法之友,1997,(02):56

[4]段惠子.翁方纲著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巩海涛.《圣教序》漫谈[J].东方艺术,2013,(16):116-123.

[6]曾洁.论孙过庭《书谱》的美学理论价值[D].山东大学,2015.

[7]匡赞.中国书法空间观在现代版式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2.

[8]邱振中.笔法与章法[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1.

[9]陈振濂.大学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10]孙喜艳.从苏珊·朗格的“生命形式说”论中国书画艺术的生命性[J].艺术百家,2013,(01):224-225.

[11]杨继龙.李邕书法论[J].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12]严胜杰.唐代《兰亭序》经典化过程研究[D].扬州大学,2016.

[13]黄庭坚.《山谷提拔》[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

[14]黄道周.题王觉斯初集[C].拟山园选集文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1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6-7.

[15]王世懋.圣教序旧本跋[M].《王奉常集卷》.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133册.济南:齐鲁书社,19997:719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8545.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6日
Next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