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早期小说于1901年出版。小说主要描绘了1835年至1877年关于吕贝克望族-布登勃格家族四代人的兴衰史。小说通过对布登勃洛克家族从兴盛到衰败的描写,从而详细的揭示了当时旧的蓄意剥削资本主义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功,并且成为19世纪下半叶德国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小说通过一代又一代典型人物的变化和家庭日常生活的描述,勾勒出德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图景,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发展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其历史演变,并揭露了这个社会的衰落和衰败。托马斯·曼的人物性格特征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和许多现实主义作家一样。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资产阶级社会和大商人家庭的产物,同时,他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映了同一阶级的不同时代,所以他们显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
对悲剧的理解和描述不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也是许多具有人道主义意识的作家所思考的问题。悲剧在人们面前所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真实的状态,无论是孤独还是死亡,它一直都是人类从古至今都无法避免的悲剧。德国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曼的长篇家庭小说不仅是一部家庭衰败的悲剧史,也是一部注定的生命终结、人际关系的冷漠和商业悲剧。孤独和死亡以及其他类型的悲剧,都是人类不能改变和避免的,人在面对生死存亡时陷入自己的思考、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托马斯·曼并不是要写悲剧,而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揭露悲剧,从而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
二、托马斯·曼思想探源
作者创作这部关于资产阶级家庭衰落的“史诗”,有着深刻的人生基础。托马斯·曼的祖先是十足的商人,而他的父亲又是一家粮食公司的最后一代股东,同时在参议院任职。作者在写这部作品时,也充分利用了旧的家庭档案、书信和家庭传说,并且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以家人的亲戚朋友为模型的。[吴炳芬.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谈《布登洛勃克一家》中安冬妮·布登洛勃克形象的塑造[J].黄河学刊,1997(03):24-26.]
(一)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托马斯·曼在1875年6月6日在德国北部城市吕贝克出生。并且他的父亲是一个巨大的谷物商人,他的母亲在巴西出生,并且有着葡萄牙血统。托马斯·曼在他们家排行老二。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托马斯·曼的父亲在吕贝克是很有影响力的,作者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许多的艺术熏陶,具备了较高的艺术素养。父亲的实用主义和母亲的艺术气质也在托马斯·曼的成长中深深的影响着他,同时也影响了托马斯·曼在后期文学创作时的重要主题。
作为一个青少年,托马斯·曼并不是一个没有天赋的孩子,但他对于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培养自己的写作兴趣,并以散文和作文的形式参与他的杂志《春天的风暴》的出版。在一封保存了1889年的信中,当时才14岁的托马斯·曼在信的末尾被命名为“托马斯·曼,一位抒情戏剧诗人。”这反映了托马斯·曼对他作为作家的未来的严肃态度。
当托马斯·曼在21岁时,他就可以从父亲的遗产中获得160到180马克的零用钱。因此,他就有了足够的收入,于是他决定摆脱那些被动的教学活动,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1897年,托马斯·曼开始创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这也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在1901年出版,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也奠定了托马斯·曼在德国当时的文学地位。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受到了叔本华、尼采和瓦格纳的影响的托马斯·曼,充满了浪漫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且将战争视为某种精神上的净化、解放和希望,认为战争能够捍卫德国意志的民族精神。战争的失败改变了托马斯·曼的思想,使他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和党人。他认为,此时,“民主和人文主义是统一的,如果人们想遵循人文主义,就必须学会在人与人之间民主生活。对于他过去的反理性,他感到了一辈子的“罪恶、债务和责任”。
(二)思想浪潮和文化继承
托马斯·曼的美学观点是一种纯粹的、悲剧性的美,这在他的代表作《威尼斯的死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追求纯粹的美,著名作家阿申巴赫尽管在传染病泛滥的地方,仍然坚持在海滩上等待他心爱的男孩,并最终为他的柏拉图式爱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揭示了悲剧性的悲伤美。同样,这种审美也体现在这部作品中。布登勃洛克家族缓慢而痛苦的衰落,以及其成员的生存、逃离和挣扎,是对失踪的宁静和庄严美的诠释。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种存在状态,那就只能是“累”了,与其说这是一种病态的审美,不如说托马斯·曼正在触及悲剧的根源:人类精神的打击和破坏。
死亡和疾病是托马斯·曼的叙述的主题,从中篇小说“威尼斯的死亡”,到后来的伟大著作《魔鬼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浮士德博士》。托马斯·曼对这样一个目的的倾向,除了世纪之交腐朽文学的时代背景外,也是由于叔本华的哲学体系的影响,其特征是批判理性和悲观主义。在他的文章《叔本华》中,他把叔本华比作尼采和瓦格纳,称之为照亮他思想的三颗星。托马斯·曼坦言:“初读叔本华的作品,醍醐灌顶的兴奋只能与初恋、初尝性相比。作为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叔本华,他将康德哲学体系中的事物解读为“意志”,而意志“本质上没有目的,没有终点,它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意志的本质是不可抑制的冲动和盲目的欲望,因此它也是人生一切痛苦的根源。叔本华认为,“只有在死亡中才能有对意志的否定,或者当完全沉浸在艺术欣赏和艺术陶醉中时,才能获得短暂的平静和解放。”[刁承俊.叔本华、尼采与《布登勃洛克一家》[J].外国语文,1988(01):101-104]因此,在养老院是托马斯·曼否认了生命的意志。
(三)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
法西斯主义是托马斯·曼所坚决反对,无论是他的国家还是任何其他国家。托马斯·曼一直致力于世界和平并且和德国统一,反对反苏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下半场,他谴责英美两国没有迅速避开“第二战场”。战后,他献身于世界人民的和平斗争。他以尖锐有力的措辞发表文章和讲话,呼吁德国团结和捍卫世界和平。他还在斯德哥尔摩签署了禁止原子弹的宣言。响应世界和平委员会的号召,托马斯·曼在他八十岁时回国参加了席勒逝世150周年的纪念活动。当时德国的民主作家和人民都热烈的欢迎他,并一致认为他是德国和平与统一的旗帜。

三、安东妮的悲剧形象
在小说的开始,作者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幸福的三代之家。在这样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家庭中——老一辈的父母身体健康并且精力充沛,第二代的布登勃洛克先生和他的妻子强壮而年轻,孩子们也健康快乐,这是我们看到了这个家庭中最美好的阶段。表面上我们所能看到的是生机与活力,事实上,在家庭的内部,死亡的独特命运已经开始笼罩着他们了。
小说由布登勃洛克家族的四代人组成,但主要集中在第三代人,主要写托马斯和安东妮。安东妮是除托马斯之外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她亲眼目睹了这个家庭的兴衰,她不遗余力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家族。从家人的利益出发,她放弃了与大学生莫顿的纯真美好的爱情,嫁给了格仑利希。这段婚姻是对她的一次重大打击。安东妮的第两次婚姻也是以失败告终。婚姻的失败和家族的没落,深深的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也成功的展现出笼罩在社会现实下的悲剧人生。
(一)家族的殉葬者
1、利益下的被迫选择
在布登勃洛克这个大家庭,我们感受不到相互的亲情,有的只是基于彼此的利益,安东妮的两次婚姻表面上是她自己的选择,实际却是她父母兄弟的撮合。他们不是为了安东妮真正的幸福,只是为了看到婚姻给他们所带来的好处,面对巨大的利益,任何情感都经不起冲击。因此,安东妮的两次婚姻,以及她女儿的婚姻,都是基于这种利益,他们所想的只是如何给家庭带来荣誉和利益,并使之最大化。老约翰有一个大儿子,他心爱的妻子是在生这个儿子的过程中难产而死,所以他把妻子的死记恨在这个儿子身上。后来又因为这个儿子娶了一位平民,因此和他断绝了联系,无论他们的亲属关系如何。此外,当我们看到托马斯和克里斯蒂安俩兄弟的感情时,我们意识到他们是为了钱而斗争,而不是为了家庭的团结,家庭的冷漠也是家庭衰落的真正原因。在父子之间,兄弟如同陌生人,别人的存在是在折磨自己,正如萨特所说的“别人是地狱”,因为他们的冷漠导致了自己的孤独,这种孤独是一种被抛弃,不被理解的孤独。[张丽.衰败·死亡·孤独——论《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悲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182-183.]
2、个人与家族的纠葛
布登勃洛克家族三代人的爱情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的,这种利益是以家庭利益为前提的。安东妮冲动地嫁给格仑利希,是为了想她的名字将有助于家谱,这不是基于相互理解,更不是爱情。在格仑利希面临破产时,她没有丝毫犹豫地离开了格仑利希,并带着女儿回到娘家,没有考虑到与哥仑利希的夫妻之情,所想到到却是这段婚姻使她的家族带来了耻辱。其实格仑利希也不爱安东妮,他对安东妮如此执着的原因一方面是安东妮的美丽,另一方面是,安东妮的丰厚嫁妆,可以缓解他陷入困境的经济。他们婚姻的破裂,是因为他们互相欺骗,彼此不信任对方,并且没有共同语言,所以这样的婚姻是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的。
对于安东妮的第二次婚姻,也在混乱的情况下,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安东妮不想以寡妇的身份出现在上流社会,因此嫁给了一个根本不了解的人,可想而知,结局只能是失败。在布登勃洛克的家里,夫妇之间没有精神上的联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在这种孤独、无知或缺乏共同爱好的背景下,显然和谐的关系更加悲伤。
托马斯的婚姻不可能比任何人都完美,有着丰富的嫁妆,有着良好的艺术气质和高艺术天赋,是一个稳重、谦虚的人,也是一个很好的家族企业大师。然而他的婚姻也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的,托马斯首先考虑了这是否会对家庭有利。虽然两人结了婚,但并不认识对方,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对方的需求,想法和烦恼。
因此,双方都是孤独的,虽然住在同一个屋顶下,但有着不同的想法。托马斯在公司的烦恼,他自己的烦恼,永远不会和他的妻子格尔达讨论,他生活在一个梦中,对音乐有太多的痴迷和痴迷,也不会和她的丈夫交流他们的感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格尔达只能独自面对孤独的痛苦,慢慢地咀嚼痛苦,消化痛苦,最后在孤独中死去。[张丽.衰败·死亡·孤独——论《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悲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182-183.]
(二)资产阶级妇女形象的代言人
1、对待婚姻时的骄傲与自负
安东妮对婚姻的态度决定了她婚姻的失败。在她看来,婚姻不是爱情的结晶,不是个人幸福的象征,而是保护公司利益的手段。于是她撕毁了与莫顿的约,嫁给了一个有点烦人的格仑利希。
在安东妮看来,“老公”的分量要比“陪伴”轻得多。为了保住公司,她可以抛弃她的家人,她的丈夫。参议院不愿意提供帮助,但如果安东妮能为她的丈夫辩护,总有讨论的余地,但在公司和她的丈夫之间,安东妮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公司。这彻底打消了元老院唯一的犹豫,宣告了安东妮家族的毁灭。
安东妮的回答是如此的坚决和迅速,没有任何犹豫和犹豫。这表明“布洛克精神”对她的毒害之深。毒液已经渗入血液,成为她言行的准则,她已经习惯了。因此,当命运给她选择时,她一定选择了公司,而其他人,在公司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当她经历离婚过程时,充满了法律术语,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地谈论她,离婚过程,炫耀她在这方面的“博学”。这种虚荣心已经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如果说她的虚荣心是在她小时候就被家庭的精巧培育出来的,那么她身后的那一大群人就是一天天地增长着她虚荣心的关键。她太虚荣无知了,以为她对公司很了解。这家公司就像一个飞溅的火球,她依赖着它,就像它是金色的,温暖的,快乐的,但不知道被燃烧的危险。
命运好像总跟她过不去。她越想给公司增光,反而越抹越黑,她的再嫁也没有改变这种情况。
安冬妮对第二次婚姻又是怎么理解的呢?她是这样想的:“这件事在我们家庭史上是一个污点……怎样把那污点擦下却是我的事……再寻一门好亲事会把一切都弥补过来。”[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M].译林出版社.2013-11.]
再婚后不久,她发现了丈夫道德败坏,于是愤而返家。她走了一个圆圈,却又回到了原出发点。命运好象总是与她作对,她事事处处都以公司着想,然而总是事与愿违,她又成了公司的麻烦,成了这个家族的黑影。
2、家族衰败时虚荣与自欺
再次离婚后,她便无再嫁的想法,于是带着女儿,孤独度日。她又一次沉溺于法律条文中,津津乐道,又一次体会到炫耀的满足。这时,她的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严酷的生活,使她看清了周围人的面目。但是,自幼培养的虚荣心没有变,“布登勃洛克精神”并没有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而减弱,她单纯的天性也没有变。
而这个时候的布登布洛克家族已经开始衰败,但她的“布登公牛精神”并没有受到任何损害。她把脸肿到了荒谬的地步,托马斯去世后,她一遍又一遍地对人们说:“很多人流下了眼泪,一直到硬胡子。”[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M].译林出版社.2013-11.]但这不是事实。当她的家人眼花缭乱时,她用不存在的东西为自己的饥饿画饼。这家人的赡养,陪伴,几乎和死一样倔强,坚强。
这种“精神”毒害之深,已不仅在于安冬妮本身。安冬妮已走过了人生大半旅程,却没有能给公司增光,反而有损于公司。
安东妮的“布洛登勃洛克精神”不仅毁了她的生活,也毁了她女儿的未来。但她昏迷不醒,仍然渴望为公司效力:公司百年纪念日,她向大家宣布,激动得像个喝醉酒的烈士。就像她自己说的:“上帝知道我的心有多好!我一直真诚地希望在这一生中能取得一点成就,为家庭增添一点光明,现在又结束了。”[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M].译林出版社.2013-11.]当这家人不得不被卖掉,然后卖给哈根斯特罗姆时,她强烈反对,因为这等于承认了她家庭的衰落和公司的垮台,这在安东妮是不能容忍的。
强烈的虚荣心是“布登勃洛克精神”生长的温厚土壤。安东妮从小就养成的虚荣心,使她无论处于何等逆境,始终都保持着一种自高自大的情绪。她那强烈的虚荣心,即使在最不幸时也忘不了炫耀自己。正是这个原因,“布登勃洛克精神”才得以产生,并且被它滋养着,茁壮成长。
可以说,“虚荣”与“精神”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虚荣使她炫耀公司,培养了“精神”而显赫的公司又使得她更骄傲,更虚荣。
四、安东妮悲剧形象的意义
在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的德国,由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人们曾经信奉的“诚实”、“谨慎”和“温和”的商业伦理逐渐被追逐利润的疯狂投机所取代。造成安东妮悲剧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商业社会的诈骗行为
商业社会盛行的诈骗行为,导致了安东妮的悲剧。她的第一任丈夫格仑利希是个商业骗子。为了挽救自己的公司,他为了八万马克的嫁妆而娶了安东妮。公司破产后,安东妮家族不复存在。格仑利希并不孤单。他把东妮当做挡箭牌,把她当做公司的挡箭牌,把他的婚姻当做便宜货,欺骗了安东妮和她的父亲,这反映了当时盛行的商业欺骗。正是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得安东妮无法逃避悲惨的命运。如果她的丈夫不是格仑利希,她的命运会有根本性的改变吗?社会一直是机会主义的,一种百万利润的空气笼罩着,安妮无法逃避这个社会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安东妮的悲剧是一场社会悲剧。
在这种社会盛行的商业诈骗行为中,身在其中的每一人有着相互的利益勾结,不得不所做出的这样那样的曲折求全,来保证自己的商业利益不受损,时代的悲剧和时代氛围酿造的压抑和无奈,身在其中不得不所要承受。在这种社会氛围下,使得整个故事笼罩在一片浮华下的恶俗和悲哀。
(二)婚姻的不幸
不幸的婚姻。安冬妮·布登勃洛克,这样一位美丽、单纯、坦率、勇敢的女子在布登勃洛克家族史上是一个比较优秀的典型,不幸的是她正赶上了家族的衰落时代。她并没有享受到真正的爱情,却饱尝了家庭给她安排的“美满”婚姻的痛苦,她的勇气和才华丝毫无助于挽救家庭的危局,却使她比别人更多地感受到衰败和不幸的苦涩。安冬妮身上虽然有着资产阶级小姐普遍具有的某种虚荣,但她的不幸应归咎于资产阶级社会和资产阶级家庭的不良风气:婚姻成为一种手段—一种谋利的手段。
在利益面前,婚姻显得那么脆弱,本来美好甜蜜的爱情,纯粹的变成了相互交易的筹码,使得爱情变得庸俗难看,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任何都经不起考验,这是生在其中的人被迫的选择。
自身的贪婪和无知。在家庭走向下坡路时,安东妮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力求阻止家庭的衰败,结果是不但不能赢得以往那样的成功,反而时时被他人利用,落得难以启齿的尴尬境地。正是安东妮自身的贪婪和无尽的欲望,是自己永远的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把自己永远关在利益的笼子之中,醒不过来,也正是自身人欲的无休止贪念,导致了她的悲剧。
五、结语
通观安东妮的一生,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布登勃洛克精神”精神。安东妮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还将“布登勃洛克精神”转嫁到女儿身上,使女儿也成为牺牲品。她们的命运,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女性的毒害与压迫。想要改变安东妮的悲剧命运,就必须变革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毛亚斌.作为文化技术的诊疗及其文学化——以《布登勃洛克一家》为例[J].外国语文,2019,35(02):65-70.
[2]毛亚斌.历史话语与时代语境的交织——论《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疾病[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01):105-110.
[3]凌琪.布登勃洛克一家:德国版《红楼梦》[N].合肥晚报,2017-07-23(A02).
[4]黄兰花.论安冬妮·布登勃洛克的市民精神[J].中外文论,2016(02):306-317.
[5]吴炳芬.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谈《布登洛勃克一家》中安冬妮·布登洛勃克形象的塑造[J].黄河学刊,1997(03):24-26.
[6]涂险峰,黄艳.《布登勃洛克一家》:托马斯·曼对德国社会的“病理分析”[J].长江学术,2017(01):75-83.
[7]康渊博.论《布登勃洛克一家》和《红楼梦》中的家族没落[D].南昌航空大学,2016.
[8]康渊博.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剖析《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家族没落主题[J].海外英语,2016(01):148-149+152.
[9]刘韵筑.《布登勃洛克一家》与《红楼梦》的爱情婚姻观之比较[J].才智,2015(30):262-263.
[10]袁雪乔.托马斯·曼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自传性成分探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4,20(04):132-134.
[11]李瑞云.从“艺术家困境”解析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败[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21):236.
[12]托马斯·曼,傅惟慈.布登勃洛克一家[J].当代外国文学,2014,35(01):32.
[13]张丽.20世纪前期中西家族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研究[D].江南大学,2009.
[14]张丽.衰败·死亡·孤独——论《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悲剧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5):182-183.
[15]顾史佳.托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16]胡庆华,唐国华.《布登勃洛克一家》作家生活体验的艺术显现[J].电影文学,2007(17):87-88.
[17]黄燎宇.《布登勃洛克一家》:市民阶级的心灵史[J].外国文学评论,2004(02):82-89.
[18]刁承俊.叔本华、尼采与《布登勃洛克一家》[J].外国语文,1988(01):101-104.
[19]董象,诸燮清.论托马斯·曼与《布登勃洛克一家》[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01):97-103.
[20]曹锡霞.“布登勃洛克精神”的体现者-简析冬妮的形象[J].邢台师专学报,1991(3):50-55.
[21]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M].译林出版社.2013-11.
致谢
通过这几个月的努力,本次毕业论文也已完成,在撰写论文的过程时遇到了许多问题,对于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的字句斟酌,都需要再三的思考,虽然过程艰难,但有老师的指导也让我轻松了不少,所以,非常感谢老师细心指导。
在论文设计期间,指导老师对我进行了认真负责的指导,感谢他在百忙之中对我的论文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才使得本文得以完成。从老师细心的指导中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要有认真端正的态度和永不放弃的决心,以及乐观积极的精神;另外,在论文设计期间一些同学对我的帮助也让我铭记于心,使我受益匪浅。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在此特向感谢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因为他的悉心指导和敬业精神,才让我的论文得以完成。真的特别感谢!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6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