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鹿原》是一部充满着悲剧色彩的长篇小说,讲述了在封建色彩浓厚的陕西关中平原上白、鹿两家祖孙三代的恩怨纠葛由此深刻地反应出深沉的民族历史,具有强烈的历史真实感。小说塑造出一批典型真实而又充满着矛盾的鲜活人物,他们充满着强烈的悲剧色彩,笔者拟在这篇论文中以比较的视角,结合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对几位典型人物作比较分析来显示出作品人物悲剧精神。本文主要内容有:一、吴仙草与田小娥悲剧分析二、黑娃与白灵悲剧分析三、白嘉轩与鹿子霖悲剧分析等三个方面内容。
关键词:白鹿原;人物悲剧;比较

前言
陈忠实于1993年出版发表的《白鹿原》曾获得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它以围绕人物的悲剧命运来揭示我们的民族命运。小说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来揭示从清末到解放战争的时代变迁下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历史的形成也是人物的演绎,人物的悲剧命运是揭示民族命运的根据。小说描写了当时生活在白鹿原上的人们如何应对历史改革变迁,那么对小说人物悲剧的分析是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典型人物:对待传统文化封建制度执着遵循的族长白嘉轩、有着新思想跟随时代进步的新青年白灵和鹿兆鹏、最让人感到无奈和同情的有些许反抗的田小娥以及对封建制度有信仰而又犹豫不定充满阴险、狡诈、等矛盾心理的鹿子霖。这些典型人物的命运引导着人们不断地探索着历史和思考着他们的人生经历。然而对人物的分析不仅仅在于去探索民族史和揭示民族命运,也是我们后人自己对历史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那么接下来本篇论文会对典型人物的悲剧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吴仙草与田小娥比较分析
《白鹿原》中大部分的女性是悲惨的在当时充满封建礼教制度的社会,女性的地位低微贫贱。这个有着男权特征的社会,男性有一定的自由、权威;女性所充当的角色就是男性的附属品,这一观点在世人眼中早已印下深深地烙印。那个时代的女性还并没有独立的人格意识仅仅停留在顺从、屈服的层面上。小说的开篇是这样一句话:“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可见女性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对于男性而言仅仅是传宗接代的生育工具,无疑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是可悲的。
1、最使人心痛而又无奈——田小娥
小说中这一人物形象在我看来是命运最为悲惨的一位,从她的出场就注定了她结果的悲剧。田小娥只是郭举人娶来做二房并且这个二房对他而言并没有任何价值,只是让自己延年益寿的工具。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封建制度笼罩下的社会,女性是没有权利决定自己想要的生活,尽管生活的没有尊严、她们也无法反抗,只能选择忍受。直到和鹿黑娃在一起决定回到原上过生活,她的生活才好像明朗了些。然而在这个充满了“仁义”和有着根深蒂固封建思想的平原上是不会容纳这样一个不干不净的女子在原上的,小说中也提到鹿黑娃带着这个女子回到原上时是所有人反对甚至是唾弃的,世人绝不允许他们入祠堂。他们选择在一起原上容不得他们,他们就住在村外的窑洞中不离不弃,这时他们的感情就不仅仅是肉体上,已经上升到了精神上的爱情了。随着故事的发展加之当时这个动荡的年代,田小娥又再一次向她的悲剧命运迈进了一大步。她被鹿子霖诱奸、欺骗甚至被教唆害了白孝文。这时她产生的心理:“我这是真正的害了一回人啦!”说明她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有着善良心理的女子。小说讲到:“她尿鹿子霖脸上”她做出了反抗尽管她的反抗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也不会因为她一个弱女子的反抗就改变什么,但是至少证明她有反抗意识的萌芽,这正是她和吴仙草这个人物的不同。直到后来“鹿三”将她杀死再到后来所谓她死后的报复以及作为“女鬼”的独白,再到最后被一座“镇妖塔”完完全全的毁灭,都充分的揭示封建思想礼教对女性的摧残、对女性人格的践踏以及对女性生命的蔑视。也正是这个具有代表性的时代造成了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弱女子一生的悲剧命运。她的一生让人感到悲痛和同情,她的悲剧命运也正是几千年来封建制度下的产物。抛开她的悲剧而言,田小娥这一形象也具有进步的一面她有对生活的反抗、对爱情的追求,尽管她所有的反抗最终都是徒劳,但是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封建思想的抵抗以及新思想的觉醒。
2、慈爱,母性光辉形象——吴仙草
小说中这一形象的出现是在白嘉轩六娶六丧后第七房要娶回来的人,白嘉轩娶回来六房都先后死去,后来当白嘉轩在雪地里发现极像白鹿精灵的仙草时吴仙草也就出场了。这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精心的设计,将白鹿精灵的灵气与仙草结合也就预示着吴仙草这一人物的性格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新婚夜仙草宁愿牺牲自己来成全丈夫,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身上有着封建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与规范。这是她与田小娥这一形象所不同的,在那个时代女性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是女性所要遵循的伦理道德。在小说中对这个“水色女子”介绍时所说:“待人接物十分得体、心灵手巧、本分持家。”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从小受严格家教遵循任何纲常礼仪的女性形象,她的一生就在于付出对大家庭兢兢业业的操持,对丈夫的顺从、隐忍。直到后来因为感染瘟疫结束生命的那一刻,小说中是这样描写的:“她所表现的是一种超乎平常的平静,她的平静让鹿三和白嘉轩都震慑不已”,可见她的这平淡的一生,都是兢兢业业、不断付出。吴仙草悲剧是面对男权社会,她只能是不断地牺牲自己来维护着人们都肯定的这种道德牌坊,只是全身心的奉献自己而完全丢失了自己,只是认为自己一生的价值就是奉献自己服务于他人。对于小说中的这两个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一个比较,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这个时代的典型女性,都是最终走向灭亡的。然而不同点在于吴仙草这一女性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她就是当时女子要遵循的三从四德,伦理纲常的代言。在她的身上不难看出是以牺牲自己来奉献家庭,在这个崇尚仁义的社会这样的女性是被认可的但却是时代的牺牲品。而田小娥这一女性形象,对比吴仙草来说尽管是被无数人所唾弃,但是她有着勇于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思想,也有着对不满生活的反抗和悲惨命运的抗争。这一人物形象有着新思想的萌芽和新思想的觉醒,尽管她的反抗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总而言之在封建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正是当时这个时期人们生活状态的真实体现。
二、白嘉轩与鹿子霖的悲剧比较
从小说伊始就阐述了在这片平原上有着两大家族,一个是以“白姓”为主的家族,另一个是以“鹿姓”为主的家族。对于白嘉轩这个人物他不仅是白姓家族的家长,更是整个白鹿原上的族长,两姓家族共同祭祀一个祠堂。小说中也凸显了两个家族的纷争波动,从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去世后儿子白嘉轩开始掌管家族,到担任族长管理白鹿原与鹿家平辈人鹿子霖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开始,作为一个白姓的大家长和族长与鹿姓为首的鹿子霖,这两个人物也有着不同和相同点,这两个人也极具悲剧色彩。
1、白嘉轩
白嘉轩在小说中是一个塑造的最生动、经典的人物。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会充满着矛盾,如果一个人的性格只是一种单一形式他是一定不存在的,白嘉轩经历了六娶六亡直到父亲最后一口气也是叮嘱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后来自己去张罗娶回了第七房媳妇,可以看出白嘉轩是一个信奉儒家教义的人,他一直遵守、不断修建《乡约》以“耕读传家”作为治理家庭的信条,仁义是他做人做事一直遵守的原则。他一生行事光明磊落、本分做人、为人正直,小说中也多处提到他的“腰杆挺得笔直”可见他是一个正直仁义之人。作为族长他对李家寡妇不恃强凌弱,对待自家长工鹿三一家宽厚与鹿三兄弟相称可见他重情重义;对待鹿兆谦打断自己的腰不计前嫌,鹿兆谦入狱之时依然尽力相救,危难之时以德报怨、宽容仁慈;面对饥荒特殊的时期作为族长带领大家求雨,稳定人心表现了面对困难时的顽强精神,对《乡约》的遵守不仅仅是要求自族人民,更是严格要求自家。面对自己的孩子白孝文犯错也是依旧遵守当众家法鞭打,可见他的固执与正直;对待鹿兆谦、田小娥入祠堂事件坚决秉承原则,对待最疼爱的女儿固执己见的绝情又突显出他的狠心。他换取宝地,种植鸦片与他对外人说自己一生做事光明磊落相矛盾,这又凸显了他虚伪的一面。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在面对时代更替的时期自然而然就与这个特殊时期产生了冲突,也就注定了他的悲剧。正是这样一个捍卫儒家教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才撑得起大家族。但是一次一次灾难灾祸比如瘟疫席卷整个白鹿原以及一次次发生在原上的革命,这些事件的不断来袭让他陷入痛苦,他想要传承近千年来的封建思想治理白鹿原,使白鹿原变成一个充满仁义的地方这种思想的即将毁灭,新思潮、新制度即将建立,他的一生同样充满悲剧,面对这种形势他的理想破灭也是历史的必然。
2、鹿子霖
这一人物形象在小说中与白嘉轩这一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鹿子霖也同样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和洗礼,甚至同样在一些事情上遵循崇拜儒家道义,不同的是对于儒学教义他持有的是并不明确的态度。他也是原上鹿姓家族的家长,还因为乡约的身份受到人们的尊敬,常与作为白鹿原族长的白嘉轩明争暗斗。小说起初写到白嘉轩为换风水宝地将自己世代“天字”号地卖给鹿子霖,鹿子霖内心的得意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正直之人;想要夺取李寡妇的地也同样体现出他不君子仁厚的一面;在官场不择手段向上攀爬的行为更是狡猾、奸诈的表现;当入狱遇险时对上级的摇尾乞怜以及在得知自己儿子鹿兆鹏的特殊身份时的害怕与焦虑都充分证明他的懦弱。小说中多次描写他遇见娇嫩的妇人便去寻欢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淫乱、无耻的一面;最卑鄙的是他诱奸田小娥以及引导田小娥去引诱白孝文致使白孝文犯错,让白家人的脸面、白家族长的脸面扫地来达到自己内心的快活,这更能体现出他阴险、卑鄙的一面。当然他也有优点所在:修建祠堂、修建学校、支持孩子上学,这可以看出他的英明。从他入狱后回到家中,看到家中门楼的坍塌以及门庭冷落的感觉,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钱再多家再厚威视再大,没有人都是空的。有人才有盼头……”于是又振作起来去谋官职,也欣然接受了陌生的儿媳妇以及孙子,都充分说明他希望家里人丁兴旺。尽管整篇小说我们体会到的都是这个狡猾,阴险的“伪君子”令人厌恶的地方,但是看得出他在原上活着的无奈与辛酸,甚至看到他摇尾乞怜时觉得他及其可怜。这样一个充满着邪恶气息的人物也一样有着他悲剧的命运,最终他神志不清、精神错乱了。他这一生都为了所谓的面子、所谓的神气而活,更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活在他人眼光里的人,只是一味的向乡里乡亲炫耀。他的这一生充满折腾,所有的一切都寄托在了他后代的身上。
故事的结尾,当白嘉轩看到精神错乱的鹿子霖时留下的眼泪不仅仅是为了鹿子霖一生的悲剧而流泪,也是为了自己的悲剧而流泪。不管是正人君子还是伪君子,他们的顽固思想终会与进步的社会相碰撞;那么悲剧的命运是必然发生的。
三、盲目革命与清醒革命者悲剧比较
白鹿原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处在社会变迁的时期,白鹿原上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涌现出了一批革命者,比如说鹿兆鹏、鹿兆谦、鹿兆海、白灵等的新青年;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投身于一个方向,他们所选择的路是不同的。比如受新思想影响投身于革命的鹿兆鹏和白灵;再比如说没有明确思想指引和没有受到新文化洗礼经历了坎坷革命道路的黑娃。
1、盲目革命者——黑娃
黑娃是始终贯穿于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白家长工鹿三的长子从小寄人篱下从而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虽然从小得到允许和白家孝文、孝武一起去学堂念书,但是依然因自己身份低微对他们敬而远之。读完他的一生总是让人无奈而又心生悲悯,他的一生坎坷曲折,无时无刻充满反抗但是终究也没能左右自己的人生。从他和田小娥的爱情开始他就在反抗自己的命运,他想和田小娥入祠堂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日子然而世人对于田小娥的唾弃以及遵循原则的白家族长都反对他们,使他对于自己的婚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他于是受到好友的影响加入了革命潮“风搅雪”的队伍中,砸祠堂、毁乡约在他面对自己不能左右的婚姻有着强烈的反抗。然而这种目的不清的革命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从而使他选择逃跑走上了土匪的道路,之后又接受了国民XXX招安加入国民党,再到解放后担任人民XX领导,直到最后被阴险狡猾的白孝文以多种罪名枪决,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的这一生都在不放弃的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在没有受到新思想的教育和知识的熏陶下,他只是简单地认为革命不过就是砸祠堂那么简单,并没有认识革命的真正含义和目的。在小说的结尾提到原本不受管束、希望自由、对封建思想痛恨的黑娃后来竟也改变了自己向朱先生讨教学问,变得知书达理。不管是向往自由、反抗命运的他还是求学问,变得知书达理的他,他都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思想、儒家文化的弊病。他从反抗命运到戾气散尽在传统文化的包裹下,又回归传统。因此他的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跟位置,却始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2、清醒革命者——白灵
受新文化影响的女性新青年白灵,从出生时作者就给她加上了神秘的色彩,她出生在白家人丁兴旺的时候,出生时院子的梧桐树上有百灵鸟在叫,加之她是这家唯一的女孩,从小活泼、机灵、可爱。从小受奶奶、父亲、母亲的宠爱,从她出生开始就知道她的分量以及独有的与别人不同的气质。有着自己的个性,这为后面她不断地反抗家长,反抗命运奠定了基础,她是小说中有彻底反抗思想的女性代表。作为这样一个在家中备受宠爱的女孩自然和别人不同,不给她裹足、让她接受知识的熏陶、接受新式学堂的教育,使她成为了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女子,也因此不顾父母反对去城里接受了高等教育,甚至参加国民革命培训班,一步步走上革命的道路。与同乡鹿兆海有了爱情萌芽,但因革命信仰不同使他们没能走在一起。当她再次回家被父亲锁在家中时,她并没有妥协而是更加坚定自己要参加革命的信念,然后逃离了家中。她坚决反抗父母包办婚姻、追求自主婚姻。她托人给王村婆家捎去一封信,信里只写着一句:“你们难道非要娶我革你们的命?”她打破了几千年来封建文化、封建思想的束缚。她对革命事业一腔热血,坚定执着,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勇敢加入xxxx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她与黑娃的不同就在于,她接受了新思想的教育,有着新思想的指导积极主动的投身革命,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但是尽管如此也没能逃脱自己的悲剧命运,身怀六甲也依然革命,最终被自己的同胞活埋结束了一生。可见即使有着清晰的反抗意识和新思想,在面对这个动荡的年代也依然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这更加让我们明白当时革命事业的残酷。然而不管是黑娃还是白灵,不管有没有清晰地进步思想,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不管身处何地都会受到社会的压迫和阻碍,同样也会为这样一个时代牺牲,都会经历这样的无奈与悲痛。
总之,小说中任何一个人物,是积极的也好,消极的也罢;受到文化熏陶的也好,没有文化的也罢;充满着仁义道德的也好,邪恶狡猾,奸诈的也罢。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历史转型时期,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白鹿原》这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进步史的曲折与艰难。陈忠实先生通过对小说的这么多人物的塑造来让我们读者体会到几千年来古老封建制度给人们的压迫,让读者深刻感触到痛苦和挣扎的感受。也让读者深思历史,不忘历史。
参考文献
[1]张文.《白鹿原》人物形象及其文化心理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余蕾.《白鹿原》人物形象结构解读[J].湖南社会科学,2004,(03):118-120.
[3]张永明,王素娟.《白鹿原》中女性人物悲剧的写作分析[J].现代交际,2014,(12):77.
[4]董炜.《白鹿原》人物悲剧命运研究[D].延边大学,2007.
[5]姜敏.白鹿原上的精灵——论《白鹿原》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12):26-27.
[6]王宁娜.传统祭坛上的精魂——解读《白鹿原》中女性的悲剧形象[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5):102-104.
[7]王雅静.《白鹿原》之人物形象分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2,(12):26-27.
[8]张恒学.白嘉轩与鹿子霖:殊途同归的悲剧人物——《白鹿原》人物论之二[J].云梦学刊,2001,(04):75-78.
[9]洪群英.评《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J].大众文艺,2013,(03):182+38.
[10]祁小绒,杨晓歌.“无根”的飘零者——《白鹿原》黑娃形象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03):137-141.
[11]海南.叛逆者的悲歌——《白鹿原》中白灵形象分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01):130-131.
[12]王利荣.历史转型时期的女性悲剧[D].西北大学,2015.
[13]陈忠实.白鹿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