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伦理主题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得意的作品。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很多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然而研究视角多集中于硬汉形象、生命伦理、悲剧意识和艺术特色等方面。近几年来,人们逐渐将视角转向了《老人与海》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从老人

  导论: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表面看是写老人、大海和大鱼的寓言小说,实则是蕴意丰富、造旨极深的巨著,其中所表达对大自然的思想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地去挖掘和探索。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于这部小说的评论大多集中在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和文章象征手法的讨论方面。实际上,这部作品同时也蕴含着其他丰富的内涵主题。本篇论文将从生存竞争伦理和生态伦理、宗教伦理三个方面分析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潜藏在狮子形象中的生存竞争伦理意识以及人类失去理智后的动物丛林法则,进而启示人们当人类失去理智造成伦理混乱时带来的可怕后果。第二部分主要讲海明威独特的生态伦理意识,通过老人整体的形象塑造来表达对当今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的否定和对返璞归真生活态度的向往,同时通过老人捕鱼的失败对未来环境破环人类将会受到报复的预测。第三部分主要讲从老人与大马林鱼以及文中表达的精神谈及宗教伦理。

  一、《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

  潜意识的生存竞争伦理

  《老人与海》是在抛开所有社会因素的背景下,简单的叙写老人与大海以及海上生物之间的故事的一则小说,然而只了解这些只能算是看到了海明威这部小说的冰山一角。接下来将从老人与大自然各自所在的伦理对小说进行整体分析来发掘冰山之下的奥秘。在讲述圣地亚哥从出海前到捕到大鱼然后与鲨鱼斗争最后回到岸上,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海明威通过对狮子形象的分析为他所表达的生存竞争伦理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就从文中狮子的形象入手来详细分析老人内心潜在的生存竞争的伦理意识。
  《老人与海》中,作家塑造了大马林鱼、大海、鲨鱼、狮子等多种形象色彩。其中大马林鱼被看成是人在奋斗过程中所树立的伟大理想的象征,大海是五味陈杂、翻云覆雨、变化万千的人类大社会的象征,鲨鱼是人类奋斗过程中出现的荆棘道路的象征,狮子常被看作是法力高强、英勇强健和能创作奇迹的象征。就小说中狮子的具体形象而言,它在文中总共出现过五次,多次都是在老人处于困难之时出现的,之后老人便会化险为夷。因此多数评论家把狮子看作是老人硬汉精神的象征,是圣地亚哥硬汉形象的代表,通过狮子来表现老人在困境中拼搏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然而除此之外,通过分析狮子每次出现的场景,我们就会发现狮子形象的频繁出现实际上暗示了老人在捕鱼过程中争当王者的求胜心里的欲望不断加强,同时狮子形象的多次出现也使老人信奉的生存竞争伦理意识变得越来越突出。
  有句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老人靠捕鱼为生,靠着顽强拼搏的精神在海边生活着,虽年事已高,在海上捕得鱼也越来越少但他从未放弃过成为海上最棒的渔夫。老人出海前与小男孩聊天,说他年轻的时候当过水手,也见过海滩上的狮子。这是文中首次出现狮子,老人在提到狮子的时候也提到了自己最崇拜棒球运动员迪马吉奥。狮子是森林的主宰,迪马吉奥最棒的棒球运动员,两者都是各自领域的最强者,并且同时出现在老人的谈论中,不难看出老人潜意识里所表达的对最强者的崇拜。狮子的出现仿佛是老人对自己的一种暗喻,他也是最棒的渔夫。最后老人也很开心的接受了男孩说他是海上最好的渔夫的称赞。如果将这三者联系在一起分析,森林中的王者、棒球界的王者和捕鱼事业中的王者,不难发现作家潜在里表达了虽然老人年事已高,但是对于这次出海打鱼,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同时并坚信自己还是向原来那样优秀,要在海上做一名最好的渔夫,向狮子一样,向迪马乔一样,都是强者。因此狮子形象第一次出现实际上是老人潜在的有意识的伦理表达。
  接下来,狮子好几次在老人的梦中出现。其中在老人出海前,在自己的屋子睡着时就梦到狮子,他没有梦到海上经常有的暴风雨,也没有梦到漂亮的姑娘,也没有梦到在小镇上发生的事,也没有梦到他过世的夫人,他只梦到了狮子。有些学着说这是海明威想表达对老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表达了对不受环境污染的生活的向往。但是只有这些并不能够充分的表明,老人为什么会梦到狮子,而且在老人的梦中狮子是最重要的,地位超过了身边所有的事物。老人为什么只梦到了狮子?狮子又是代表着什么呢?接下来将把老人出海前同老人出海后梦见的狮子联系起来一起分析,然后探索狮子形象多次出现所表达的真正的寓意。
  老人从梦中醒来之后,便拿起平日里的钓鱼工具,开始了自己的捕鱼任务。经过了84天的努力,老人一无所获,就在第85天时,老人捕到了比自己的小船还要大两英尺的大马林鱼。看到面前的大鱼老人知道自己根本不是它的对手。与他瘦小的身躯相比这条大鱼实在太强大,太有力量了,但是老人并没有退缩而是告诉自己一定要打败这条大马林鱼,以此来证明他如同狮子般厉害。然而大鱼并没有老人想的那么容易对付,不久老人就筋疲力尽了,他想“但愿它睡去,这样我也能睡去,梦见狮子。”紧接着,在老人捕到大鱼后又说起起狮子,他问自己为什么自己总是梦到狮子而且只梦到狮子没有别的事物?老人在捕鱼前也梦到过狮子,而这次也梦到狮子,两者相呼应,此刻老人已捕到了自己人生中见到的最大的一条鱼,并且正跟大鱼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搏斗。他离自己成为最好的渔夫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所以在深海上他此刻最想做的就是在与大鱼的这场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这样一来就为“为什么如今只剩下了狮子”找到了答案。狮子也正是老人生存竞争意识的具体形象体现。他此时正与大鱼进行着搏斗,狮子是丛林之王,是强者,是胜利的一方,老人想成为最优秀的渔夫,就得在这场决斗中取得胜利,同样老人在海上生存竞争的伦理经过狮子形象也更加凸显的表达了出来。之后,因为过渡劳累大鱼渐渐安静平稳下来,老人也累倒了,趴在船上睡着了做起了梦来,他梦到海滩上有一头狮子,狮子正在召唤者其他狮子的到来,吹着海风,狮子们玩耍着。此处的狮子,除了可以当成是圣地亚哥喜欢的动物之外,侧面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之外,也表达出了老人要做向狮子一样的强者。,在梦境中表现的是一头狮子在海滩上等待其他狮子的到来,如同他打败大鱼后回到海滩的场景,带着他胜利的战果等待着其他渔夫们的围观和称赞,此刻的梦境预示着老人必胜的心理的增强,也是他内心生存竞争意识的最强化。
  《老人与海》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意识,从老人出海打鱼的那天就开始上演。在捕鱼过程中,老人钓到了一条鲯鳅,将它拖到船尾上,用木棍敲死了它,想用它来补充自己的体力,这是老人与鲯鳅之间的生存竞争;当老人用刀子划破鲯鳅的胃时,发现在鲯鳅的胃里有之前吃掉的两条小飞鱼。原来鲯鳅以吃小飞鱼为生,这是鲯鳅与小飞鱼之间的弱肉强食竞争;水母虽然是海里最具欺诈性的生物,人们轻易都不敢招惹它,但当它遇到海龟时,海龟就会闭上眼睛把它们连同触须一块吃掉,这是水母被海龟吃掉的场面;当鲨鱼在某个角落看到海龟,也会抓住时机将它们一并吃掉,这是鲨鱼与海龟的生存竞争。在大海上,无时无刻不发生着生存竞争的斗争,在老人与鲨鱼身上表现的更加突出。

  (二)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

  狮子形象的出现潜意识的表达了老人生存竞争的伦理意识,在大海上生存竞争的场面时时刻刻都在不停的上演着,而老人的加入使得竞争演变的更加激烈。老人刚刚用三天三夜的时间战胜了大马林鱼,结束了一场弱肉强食的战斗。紧接着另外一场你死我活的为争夺大马林鱼之战也即将上演。大马林鱼的鲜血为老人引来了更强的对手——鲨鱼,为了维护住大马林鱼老人开始了与鲨鱼的生死搏斗。在这场血肉搏斗中,狮子一样的老人与鲨鱼分别都是食物链顶端的最强者,强强之战更加突出了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特点。
  当老人打败了大马林鱼,将其捆绑好准备回家时,因大马林鱼的血腥味引来了如饥似渴的灰鲭鲨。它是海里游得速度最快的鱼,紧闭着双唇紧紧尾随在老人的小船后,最后找准机会用它那跟老人手指差不多大的锋利巨齿咬到了大鱼的身体,老人听到鲨鱼吃大马林鱼的声音,十分气愤,于是使出自己全身的力气,用他平日里所使用的鱼叉向鲨鱼狠狠地刺去,不久鲨鱼就死了。可是最后鲨鱼还是把老人的战果吃掉了四十磅。老人说他杀死鲨鱼是属于一物降一物。这是达尔文所提出的生存竞争观念。这句话对自己杀死鲨鱼在伦理上找到的理由,也是对自己信奉的丛林法则做出的伦理诠释。
  就生存竞争而言,老人与鲨鱼的这场决斗没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他们都是为了生存才一起争夺大马林鱼,唯一不同的是老人会使用自己的智慧,会利用诡计,和手上的工具来对付鲨鱼,这些使他成为了决斗中的强者。他胜利后也曾讲过人可以失败,人可以成功,可是人不可以被自己打败。这就话放在精神层面分析,往往被堪称成老人“硬汉”形象的真实写照,但要是从狮子这个形象的角度分析,我们就能看出这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竞争生存伦理,同时也表达出他要在竞争中成为胜利者的决心。在接下来与鲨鱼的决斗中,老人也实现了自己目标。来了两条大鲨鱼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杀死了,来了一群鲨鱼他用自己的武器和诡计把鲨鱼群赶走了,但是他回到岸上后大马林鱼只剩下骨架了,到最后面老人终于明白,自己同样也是一个失败者。
  因为在文中老人信奉的生存竞争的丛林法则,实际上是是动物世界的伦理。虽说人与动物都是动物有很多地方都挺相像,但是动物界生存之道和人来社会的生存之道是有本质区别的。人是有理性的高级动物。在人类生活的领域中,不是经过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斗争来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是通过法律、伦理、道德、习俗等等共同构建起来的社会伦理体系。老人在捕鱼的时候丢失了理性,放弃了人类社会伦理接受了动物界的伦理,把自己当成了大马林鱼和鲨鱼的同类,他对它们既相爱又相杀。在动物世界里兄弟之间是可以相互残杀的,而在人类社会伦理中,兄弟之间是不能相互残杀的。在捕鱼的整个过程中,老人没有因为大鱼是自己的兄弟而手下留情。他这样子是完全的将自己投入到了动物的世界,忘却了人类社会伦理的禁忌,与大马林鱼搏斗当中把自己也当成了与大马林鱼相对的动物。
  《老人与海》中的生态伦理
  超前的生态伦理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也进入到了高度物质享受阶段,为了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过的好,就不断的从大自然的后库中不停的夺取与浪费,使得生态平衡遭受着严峻的考验。许多文人志士纷纷开始从文学创造中,表达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见解,海明威就是当时的前驱者,《老人与海》中深刻的表达了他独特的生态伦理意识。
  小说情节非常简单,讲述的是古巴的老渔夫圣地亚哥为了生存自己一个人出海打鱼的事情,老渔夫出海84天任何鱼都没有钓到,最后在第85天的时候捕到了比自己的渔船还要大的大马林鱼。经过三天三夜的战斗最终才拖着大马林鱼的尸骨回到了岛上,这期间老人屡遭鲨鱼群的袭击。由于体力透支,老人最后回到家后很快就睡着了为结尾。
  很多评论家向来习惯以圣地亚哥这位在生活伦理夹缝中的硬汉形象来探讨分析着这篇小说,习惯从生命的伦理来分析,然而这些都只是在表层面对小说进行的阅读和理解,如果把眼光投射到他所有的作品中进行分析对比就能发现海明威这部小说对超越当前人类自身伦理的深刻思考。
  海明威通过圣地亚哥之口表述出自己与当下流行物质利益追求截然不同的生态伦理意识。在他的笔下,圣地亚哥住在一个茅棚里,屋内仅仅只有一张床、一张饭桌和一把椅子。床上铺的也只是旧报纸,只有一条很多年的旧军毯;身上穿着始终不换的衬衫,烂了缝烂了就缝不知道缝了多少回了,缝的就跟它船头的帆一样,他出海打鱼用的工具跟他的衣服一样,极少极旧,只有小木船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面补上一些面粉袋子,被收起来时,就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他也没有鞋子,又或许有只是舍不得穿,所以总是光着脚丫在海滩上走,平时出去打鱼,老人就不带吃的,只带一瓶水。跟海上其他的捕鱼者完全不同,圣地亚哥捕鱼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其他人捕鱼则是为了追求更好地物质生活。
  在物质横飞的社会,海明威通过一个吃生鱼、赤脚走路、饱受生活的风风雨雨却乐在其中的形象描写,其中主人公生活简单、朴实、淡泊的形象,凸显出了他对物质生活简单化的主张。这种主张其实也是对当前人们普遍流行的物质享受这一生活观念的否定。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人都开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变得以物质文化需求为主。人人都在为物质生活不择手段而奋斗的时代,海明威的这种返璞归真的生态意识是超前的,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严重的生态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等问题,为了挽救生存环境,人类正加倍的偿还着自己发展带来的恶果,由此看来朴素、淡然的的生活方式比费劲全力的向大自然无限的索取要有意义的多。同时海明威也通过圣地亚哥的生活方式为我们勾画出来一个未来人们生活方式返璞归真的蓝图,这种超越当前人类生态意识为我们重建组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之间的矛盾,改变当前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大帮助。
  生态伦理意识下的生活态度
  海明威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他的童年和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1899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的橡胶园,这个地方曾被称为“X最大的村庄,最好的郊区。”村民们都十分喜欢这个郊区宁静且淡定的生活。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喜欢户外运动,喜欢感受乡间泥土的芬芳,平日在周末,经常带着海明威去打猎、露营、以及钓鱼。也经常带着海明威一起去户外运动,海明威也非常喜欢甚至继承了父亲的这些爱好,与大自然产生了亲密无间的关系。海水、浪花、森林、鲜花。。。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跳过创作早期与中期,海明威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在混乱的社会中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到了晚期,海明威的笔便开始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独特的童年经历以及从小就与大自然建立的特殊情感使得他笔下的老渔夫自然也被附带了对大自然特殊的感情。在意识到也不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你死我活相互竞争的样子,而是相互依存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样子。海明威自然在小说中引申出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态伦理。老渔夫圣地亚哥除了拥有在生活伦理的夹缝中生存的硬汉形象,还有一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心灵。在海上,老人视飞鱼为自己的朋友,为娇小的黑燕鸥不能捕到食物而感到难过,他喜欢姿势优雅、速度快、价值高的绿海龟和玳瑁,对被人类宰杀了的乌龟感到伤心,像见到好友一般的与小鸟交谈,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他欣赏波光粼粼的海面,在海上,风儿是他的伙伴,海豚是他的兄弟,海藻是他的邻居。。。还有老人最爱的大海,他将大海常常比作一名女性来看待,喜欢用西班牙语lamar来称呼她,老渔夫用充满淳朴的爱来欣赏享受着大自然的一切美好,人与自然显得是那么的友好相处,和谐自然,甚至是亲密无间。
  老渔夫对大自然的赞美与热爱,来源于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海明威充分的表达了老渔夫对大自然的热爱,他尊重大自然中生命形式,同情每一个物种的遭遇。大马林鱼,他称马林鱼为自己的“兄弟”,在自己进食时,还不忘惦记着大马林鱼,“希望能够把那条鱼也给喂一喂,它是我的兄弟啊!”[7]P73他对大马林鱼同样也充满了赞叹,在心底里发出“鱼啊,我爱你,而且也十分的尊敬你。”[8]p65认为大马林鱼是神圣而灵性的生物,发出“它能喂饱多少人呀,他想。但是他们配吃它吗?不,当然不配。它的行为、它伟大的尊严让谁都不配吃它”。[9]p93在老渔夫与大马林鱼决斗时,也诚恳的表达出,其实大马林鱼比自己沉着,比自己强大,比自己有力量,他能够胜利只不过是比大马林鱼手段高明罢了!海豚,在海上凄清的夜晚,他能通过声音辨别出海豚的雌雄,他羡慕动物世界的和谐,称赞它们的和气,同时发出觉得它们非常的不错,在一起玩,在一起闹,既打又闹,与飞鱼一样,都是他的朋友。这样的感慨。鲨鱼,老渔夫对鲨鱼也充满了敬畏之情,他称鲨鱼天生地要吃海里的一切的鱼,称它们游的是最快的,身子强,最强,战斗的武器是最好的,以至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自己观察鲨鱼的外形,你就会看到启示鲨鱼的外形特别特别的漂亮,整体看上去光滑处处都泛着光,漂亮极了。脊背是蓝蓝的,在背下面与之相对着的是极其漂亮的白色的肚子。圣地亚哥与称兄道弟的相处,正是海明内心深处想表达的,人与自然之有抛开一切利益纠葛,建立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像自己的亲骨肉兄弟姐妹们一样,这样我们人类社会也能更加有效的发展了。老渔夫的行为向我们表明,人与其他自然生物之间是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这实际上是海明威去拿对现今人们对人与自然生物的重新定位,实际上也是海明威自己认识上的跳跃。这种思想是与当今追求传统的以满足自我为重点的人类中心主义相互驳斥,这种超前的生态伦理思想意识是摆正人与自然以及经济发展的明灯,尤其在这种思想是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这种超前的生态伦理意识无论是对当前的经济发展还是未来更大的经济蓝图设计都有非常大的意义:从古至今,人类总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无所不为,认为地球上的一切都是大自然赋予他们的,都是他们用来发展自己的后仓库,所以对于非人类的生命形式,人类只当他们是自己所需的物品毫无感情可言,因此当人类对于大自然其他生物滥取滥杀时,大自然也以自己的形式给人来带来了严重的惩罚和报复。海明威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另一方面可以从思想上帮我们改变对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增强生态和谐发展的意识,帮人与自然建立一个合乎法律以及道德文明的关系。这也是我们未来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对金钱和富贵的追求不再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也不是社会的主流追求,相反的,因追求更多的财富而造成别的其他方面的破坏或者污染,则会遭到世人的指责和唾骂;大自然的财富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着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当今生态失衡的状况,为子孙营造一片无污染的天。这是我们将要达到的目标也是生态伦理的最高境界。海明威正是通过《老人与海》向我们表达着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三)对生态伦理失衡后果的预见

  大自然千变万化,内心潜在的能量变化也不要可估量,它的力量远远超出人类,人类不可能战胜大自然成为整个自然界的主宰,即使是胜利的,那也只是暂时的。在圣地亚哥与大马林鱼的拼搏中,就已经证实了这个观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虽然他一方面很热爱大自然的一切,但同时他也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征服欲。与大马林鱼为开战前,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飞鱼是他的朋友,同情乌龟被杀害的遭遇,与小鸟欢快的对话。。。。,然而当他面对生活的压迫,尊严的受损,不得不逾越一般的物竞天择法则将自己置身与动物世界的竞争中。依靠自己作为人类所拥有的智慧战胜比自己强大大马林鱼,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鲨鱼群毁掉了他胜利的成果。海明威正是通过老人正反两个反面来展现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矛盾的心理,老人对大马林鱼的赞美与同情展现出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而当人类的利益欲望膨胀时就会逾越过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心理矛盾激化,胜利欲战胜道德底线,最终得来短暂的胜利。然而人类没想到的是大自然正以它的方式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报复,鲨鱼群毁掉老人战利品就是一个跟好的证明。海明威正是通过这样的结果来向人类发出警示,当人类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的追求不顾一切无视道德底线以及法律原则像大自然夸张的性的利用、索取以及破坏和污染时,生态系统就会承受不住造成失衡,而相对的,大自然也会将自己所受的伤害原封不动甚至加倍的还向我们。老人的战利品的摧毁就是当今人类肆无忌惮的向大自然实施暴力的后果的预见。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伦理主题

  二、《老人与海》中的宗教伦理

  奥克帕克是海明威小时候生长的地方,这个地方除了是个安宁恬静的世外桃源外,还有着“圣休村”之称。村子的教堂到处可见,村民们多数也都是信仰基督教的教徒,每到周末也都会去做礼拜。海明威的双亲及姐妹都信教,可以说他们家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之家,他们吃饭前要祈祷,唱圣歌,读圣经,家人们都笃信基督教。尽管长大后海明威一直在尝试着脱离宗教的思想来创作,但从小受宗教思想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带有《圣经》的影子。

  (一)、《老人与海》中的圣经精神

  圣经旧约曾对人的苦难做出这样的解释:上帝创造了人类,但是由于人类不听上帝的劝告,犯下了原罪,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最后耶稣通过救赎使人类获得解救。因此,基督教认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来赎罪的,都要经受住苦难,通过苦难来考验和锻炼自己。《老人与海》中反映的精神完全与圣经旧约中这种人类赎罪观完全吻合,老人在大海上经历了生死磨难后在精神上才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小说开头提到过圣地亚哥已经八十七天没有在海上捕到任何东西了。按照耶稣从受洗到被试探的日期加上期间基督教的节气可以看出,八十七这个数字有着深层的含义。按照耶稣受洗后,曾被圣灵引到旷野,禁食四十昼夜,受到魔鬼的试探。[11](此处的“旷野”在文章开头描写老人那长满伤疤的手掌时就埋下了伏笔,说“它们像是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12]其中无鱼可打的沙漠就是指圣灵把耶稣引到的那个旷野。)禁食的四十天加上基督教斋期的四十天总共八十天,还有之后的圣周,刚刚好八十七天。圣地亚哥在海上八十四天未捕到任何东西,在后来的三天内就捕到了大马林鱼,这其实是喻指耶稣从受难到复活中间经过的那三天。同样作为基督化身的圣地亚哥也是在海上周旋了三天后,最后获得胜利。
  从海明威的悲观主义来分析这赋有特殊含义的八十七天,这八十七天本身包含着一个小循环同时也寓意着人这一生的大循环,人生其实就是往复循环的过程,如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那一系列需要发生的动作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人生以前发生的事,会重复的经历,今生与今后是相连循环往复的,这一点与《圣经》的主旨也是完全符合的。

  (二)《老人与海》中的基督

  1、圣地亚哥—-基督的化身

  在整部小说中,总共个出现过两次被钉十字架的场景。第一次是在他钓上大马林鱼时开始的,因为大鱼实在太大了,老人和小船都被大鱼拖着走,他就把钩索放在背上(此处喻指耶稣扛着十字架上蜀楼地),因为疼痛他就将一只麻袋垫在钩索下面(此处喻指耶稣身上穿着的袍子)老人头顶带着的草帽因为太紧额头感到十分疼痛(此处喻指耶稣头上的刑冠),拽着钩索使双手勒出了鲜血(此处喻指耶稣手上钉着钉子),出海前男孩给老人送来吃的(喻指耶稣“最后的晚餐”)。第二次是在鲨鱼来侵袭时老人与之斗争中表现的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当老人与用鱼叉使出全身力气将第一条来侵袭的鲨鱼杀死后,紧接着又来了两条侵袭的鲨鱼,当老人第一眼看到时发出了“Ay”的一声。这个词无法解释就像人的手被钉子穿过钉到木板上,疼痛时发出的不由自主的叫声。这就像是在表达老人第二次被钉上十字架。
  大家熟知圣雅各是耶稣最早收的门徒之一,圣地亚哥正好是用西班牙语拼圣雅各的拼法。这样子看来老人同时也是一个信徒的身份。在海上钓鱼的过程中,老人一直用生鱼,和穿上仅有的一瓶水来保持自己的体力,在这启示作家是想用鱼肉来喻指圣饼,来说明是信徒领的圣餐。另外,在文章最后,老人独自一人摸黑回到家脸朝下,伸着双臂躺在床上来喻指教士领受圣职时的动作,这些是作家暗示人们主人公就是基督的化身。

  2、大马林鱼——基督的另一个化身

  文中在描写大马林鱼被老人捕到后,为了逃命不断挣扎拖着老人和小船前行,然而因钩钓勒着的被拽着好痛。这其实是与老人第一次被钉上“十字架”做呼应,将大鱼也当作了基督的化身。老人把大鱼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来看待,与它对峙时也会为大鱼感到心疼。从这个关系来分析,此刻的大鱼与老人都是同类,都是神的化身。当老人带着大鱼回返过程中,鲨鱼偷袭大马林鱼实在为大马林鱼第二次受到重创,这样就把作家笔下的双重基督体现的更加明显了。在文章最后,作家描写老人上岸后,后头往大鱼残骸的那幅静止画面更是耐人寻味,作为基督的化身,老人已经历完他的苦难历程,准备开始迎接下一个苦难的到来。而作为基督的另外一个化身——大鱼,此刻它被绑在“十字架”上,像作家描绘的那样“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13]这句话等于在暗指,所有宇宙的事物,包括人在内,就像耶稣上蜀楼地、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去的命运一样,宇宙间的一切都注定要毁灭的,只有曾经做过的那些回忆是永存的。因此全书末尾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老人正保持着对他生命中美好事物的甜美记忆,而之前所发生的一切都将一去不复返,迎接的只是一系列循环往复的苦难。

  结论

  20世纪时,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通过老渔夫圣地亚哥与大自然中其他非人类事物的描写,向我们表达了人与自然不是主宰与被主宰者的关系,而是在同一个生物链中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食物链金字塔最顶端的人类,应该承担起对自然保护的责任,不能因个人私欲的膨胀而突破道德的底线去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一个世纪过去了,现如今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遇到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危机,这也证实了海明威在老人与大马林鱼和鲨鱼群斗中老人结局的描写是正确的,当人类逾越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关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大自然就会以它的形式对人类进行报复。
  如今中国也难逃厄运,正承受着大自然的“回馈”,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刻不容缓。同时也应认识到,只有高度重视生态伦理,通过生态伦理来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这样才能全面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才能健康有序地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老人与海》黄源深译译林出版社
  【2】聂珍钊《老人与海》与丛林法则外国文学评论2009.03期
  【3】解析生态文学批评视野下的《老人与海》赣南医学院,江西赣州罗江霞刘传江
  【4】《春潮*老人与海》海明威著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5】张洁。生态批评视野下的《老人与海》[j]2013(12)
  【6】戴桂玉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老人与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7.11(6期)
  【7】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老人与海》的生态批评江汉论坛[j]2003.07
  【8】陈春生人与自然的和谐:《老人与海》的生态论理解读湖北师范学院学报[j]2010年第3期
  【9】王育烽《海明威的生态情节》厦门大学[j]2007年第一期
  【10】邓格红《表现与创新》–《老人与海》与基督教精神云梦学刊[j]2001年5月
  【11】余箐王桃花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老人与海》长沙学院[j]2005年11月28日
  【12】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82.html,

Like (1)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0年11月27日
Next 2020年11月2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