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审美魅力

摘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九十年代的散文领域产生了轰动效应。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充满了丰富的美学蕴藉,将充满陌生感、诗意表达和大胆想象的语言艺术,带有崇高美感的情感表达以及文化批判精神与文明

  摘要: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在九十年代的散文领域产生了轰动效应。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充满了丰富的美学蕴藉,将充满“陌生感”、诗意表达和大胆想象的语言艺术,带有崇高美感的情感表达以及文化批判精神与文明对比精神的交织,完满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其散文独特的审美魅力。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艺术;崇高情感;文化批判;文明对比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审美魅力

  前言

  九十年代的散文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余秋雨创作的文化散文。以《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为代表的散文集,以其独特的美学风格,风靡海内外,构成了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大景观。其代表作《文化苦旅》更被评论家认为是“当代散文创作中一次富有意义的理性精神复归,是民族文化诗学多姿多彩的集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散文大繁荣大发展的一个时期,作者群体和作家数量都非常地庞大。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也由于自身需求与散文功能的完美契合而强化了散文的传播。其中,文化散文的勃兴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而最先引起广泛的社会轰动效应的,正是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作品。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自发表以来,一直都是诋毁与赞誉参半,饱受评论者的争议。研究者们有的从文化层面或史学层面探究他的作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厚重感,有的从美学理论层面探究作品的审美特点,当然,也有很多批判其作品中史实方面的失误亦或是滥情嫌疑。但无论如何,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都在当代散文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对于当代散文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启迪之功。其作品将文学、史学、美学乃至哲学完美融合,为当代散文提供了新型的范例
  本文主要从美学层面入手,以余秋雨文化散文所展现的语言艺术、崇高情感以及文化批判与文明对比精神三个角度为依托,试图浅要说明余秋雨文化散文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魅力,展示作品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一、语言艺术

  余氏文化散文独特的审美魅力首先来自他的语言艺术。余秋雨在自己的文化散文中善于打破语言运用的规范,采用新颖的组合遣词造句,从而给读者造成一种“陌生感”,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体验。人的感官是容易疲劳的,需要新鲜活泼的刺激,才能不断地获得满足。语言本来就有美学因素(诸如车跑、风叫等等),可是讲熟了,成为机械性的自动反应,便失去了这因素了。日常语言常常把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僵化、固定化和割裂化,语言愈发达,抽象语汇愈多,这一点愈突出。而在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语言自身仿佛也成为了审美对象,他能够不断发掘语言的美学因素,以新奇的比喻、鲜活的拟人和大量的排比等修辞手法,刷新读者对常见对象的感觉,不断地唤起读者新鲜的感知、想象和情感,因而让人在愉悦的审美过程中印象深刻。
  比如,“到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死的标本和活的生命,这种对民族文化遗产新颖而又准确的比喻重新解读了文化的定义,能够唤起读者对于文化的新鲜感知和情感,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从各种角度阐释成熟该有的特征,读者在这样形象独特的比喻中能够深刻理解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所经历的成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历史,曾经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做过一个有关城市的梦。梦很快就碎了,醒来一片荒凉。”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将一个消失城市的繁华形象地拟作历史老人作过的梦。一觉醒来,梦碎了,城市也消失得无影无踪。扑面而来的荒凉感怎么能不令人伤感。这种对文化消失的遗憾以一种崭新的语言组合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能不说,即使是哀叹,也是凄美的。
  此外,诸多排比句式的运用,极力铺陈,恢弘大气,带着浩浩荡荡的气势震撼人心,令读者在阅读之时有种畅快淋漓的审美享受,不得不被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征服。比如“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纹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历史是坎坷,历史是幽暗,历史是旋转的恐怖,历史是秘藏的奢侈,历史是大雨中的泥泞,历史是悬崖上的废弃”
  其次是语言中充满诗意的表达。余秋雨在文化散文的写作中非常注重选取美的意象,营造一种充满诗意的意境,完美地继承古典文学的诗情和诗意之美,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而读者也得以在浪漫主义的文学氛围中,感受着古典和现代的交汇。《阳关雪》,阳关与雪的组合,令人脑海中浮现出“西出阳关无故人,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诗句,在加上纯洁的白雪,单单是这两个意象,就已经营造出一个极美的意境,还未往下读文章,就先陶醉其间;《风雨天一阁》,凄风苦雨,悲凉的味道,一语双关,读完全文,对天一阁悲壮的藏书历史肃然起敬,感叹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笔墨祭》,选取毛笔作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意象,论述书法艺术之美,同时也指出其在现代社会被淘汰的合理之处,于是不得不以诗意的痛悼,为传统文化之美“张罗一个酸楚的祭奠”,并感叹道“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白发苏州》,苏州与白发,两个极具美学意味的意象,巧妙地搭配在一起,使得历史与文化都消融于美学;《乡关何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诗情中追寻失落的故乡,追寻失落的文明;《一个王朝的背影》,单单从名字就有种淡淡的孤寂感和凄凉感,一个王朝最初无论多么兴盛繁华,依旧逃不过走向衰落的命运,而最后留给后人的也不过是一群文人单薄的而又带着落寞感的背影,这背影融于文字,融于诗情,流传下来;《这里真安静》,站在埋藏着日军骨灰的坟地,看着残暴的侵略者的生命终结在这里,凝结成一个安静的角落,躲避着人群和历史,只剩茂草和鸟鸣,只剩羞愧和罪名。作者从一个独特角度发出的这种诗意的喟叹,极具象征意味,极具讽刺和批判的味道;《遥远的绝响》,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天籁之音,它来自无法复制的“正始之音”。读者听到的是作者用饱含诗情与敬意的语言讲述着千百年前的另一个心灵世界,讲述魏晋名士阮籍、嵇康的潇洒风度和带有些悲剧意味的诗意人生。如果创作中缺少诗意的表达,那么文章的审美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读者也就无法深入体会中国文学独具诗情的美学特点。
  最后是在想象中表现真实。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谈到,“艺术能表现‘动’,照片不能表现‘动’。‘动’是自然的‘真相’,所以罗丹说照片说谎,而艺术真实。”虽然这里是在说雕塑艺术,但这种审美观念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艺术真实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真实。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言文字所创造的艺术真实具有更加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余秋雨在文化散文的写作中就表现了这种艺术真实,而这种艺术真实的独特之处在于,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地再现某些鲜活的文化生命和震撼的历史现象,让读者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对历史和文化进行一种近距离的审美感知。
  比如,《道士塔》中,作者大胆借助想象,虚构出一个愚昧道士用自己的双手破坏民族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场景,没有出现一个贬词,但是愤怒和无奈、心痛和惋惜的情感却在这种想象的情节中表露无遗。这种艺术化的处理确乎要比单纯列举详尽的事实和数据高明得多,也更加深入人心。《一个王朝的背影》一文中,作者在一个山庄中所演绎的清王朝三百年的兴衰秘史,同样是大规模地借助想象虚构了一整段的历史。既有对“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的由衷赞叹,也有对“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的叹息。不同的读者能从作者对这段历史的精彩演绎中看到作者的用意或是找到其他深刻的含义,这也是余氏的想象带给读者的与众不同的真实。《遥远的绝响》一文中,作者本着一种虔诚而又恭敬,甚至有些诚惶诚恐的态度,艺术地再现着阮籍、嵇康这两位魏晋名士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对于他们两位细腻的心理刻画,令读者得以在文学的审美体验中更加真切地感受传奇人物心灵的温度,与千百年前的文化灵魂进行现代的对话。在这样充满张力的艺术想象中,感受到的是更加真实的人物性格和更具魅力的文化人格。同时也显示出作者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感叹力。同样地,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东坡在乌台诗案前后的心理变化以及流放黄州之后的状态的艺术再现,让读者能够透过作者的文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文化大师的人格魅力与内心苦楚,也更能够在小人污蔑大师的卑劣行径中窥见小人内心世界的不堪。从而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机制产生更加深刻的思考。“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读着这样的句子,看着这样的画面,读者的内心也受到了最大程度的冲击。

  二、崇高的情感

  文学如果不能传达情感,那就无法称之为文学。中国文学历来有抒情传统,数千年前的作品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无一例外都是因为饱含真挚的情感,在情感上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使读者与作家进行跨时空的情感交流。中国抒情文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屈原在作品中注入了“个性化的情感”,他“使这种情感形式在显露和参与人生深度上,获得了空前的悲剧性的沉积意义和冲击力量。”魏晋文学的情感态度则更直接体现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的意识,以“深情的感伤结合智慧的哲学”的美学风格标榜的魏晋风流,历来是各时代文人向往的审美天地。作者继承了抒情文学的传统,在文化散文的创造中几乎把文化当成了情感表达的符号,将带有崇高美感的深情风格发挥到极致。
  兼具大自然的魅力和文化的魅力的“人文山水”、历史遗迹、文化人物等,本身就是崇高的对象,康德曾指出,面对这样崇高的对象,“把感情提升到了顶端,那种感情的本身才是崇高—我们说它崇高,是因为心灵这时被激动起来,抛开感觉,而去体会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观念。”并且认为“高级的艺术作品,都可以产生这种崇高美感。”余秋雨在文化散文的写作中,总是对自己笔下的山水、文化遗迹或是健全的文化人格怀着无比崇高的敬意,不论是赞美还是痛惜,字里行间都表露无遗。读者在阅读这些篇章时,心灵无时无刻不在被这种或激昂或哀伤或酸楚或无奈的崇高情感所激动着。并且这种崇高的情感在极大程度上引发了读者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维护民族文化尊严的欲望,从而能够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譬如,身处道士塔下,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敦煌莫高窟珍贵的文化遗产被一个愚昧而无知的道士破坏,并且经由他手大批流向国外,作者所抒发的那种失落民族瑰宝的酸楚、遗恨、痛惜之情的强烈,也极大地感染着读者,令读者的心潮因此而澎湃,并且久久不能平复;来到都江堰,作者对李冰所创造的水利奇迹为后世作出的巨大贡献高度赞美,同时也为李冰的精神世界所折服,这种情感态度传达给读者的是高贵人格所释放的正面能量;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进入天一阁,翻阅藏书的同时,也翻出了一部范钦家族历经风雨,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藏书史,作者在这其间所倾注的是一种对坚守文化的悲壮人格的崇高敬意,读者在这种悲壮的文化情感中也能够感受到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传承;作者为传统毛笔文化的消逝感到惋惜,却也理性认识到其有无法生存在现代社会的理由,于是不得不为怀着酸楚的心情告别这种美好,祭奠这种逝去。这种对传统文化逐渐消逝的悲凉感同时又兼具理性的态度,也能够让读者在情感上惋惜的同时引发一些深刻的思考;为普普通通的乡间信客树碑立传,表现小人物在乡村文明开化中的荣辱兴衰,让读者看到了普通人物在文化历程中的生命轨迹,这种关注的目光是一种可贵的情感传递;在东北这片流放者的土地上,作者为那些被流放的文化灵魂在苦难中所表现出的高贵而动心,为他们在苦难中还为当地的文明开化作出贡献而敬佩,对于如此高贵的对象,自然也会表达出崇高的情感,读者在阅读时也被这些高贵的精神所感召着,感化着。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之所以能够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其所表现的对象足够高贵,足够伟大,另一方面也与作者在作品中所倾注的情感有着极大的关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文字中灌注的崇高感情所打动,从而体会到这种深情的审美风格的独特魅力。

  三、文化批判与文明对比

  既然是文化散文,那么文化必然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一方面,能够以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增强散文的可读性和审美性,另一方面,作家能够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与历史文化进行深层对话,从不同的层面解读其深层内涵。余秋雨作为深受历史文化熏陶的学者,他熟知中外文明,因而在创作中能够使与自然山水、历史遗迹、文化人物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就在这看似平常的伫立瞬间,人、历史、自然混沌地交融在一起了。”
  作者曾在文章中直接表白自己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自己对文化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是个文化人,自己生命的主干属于文化,自己活在世上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接受文化和传递文化。怀着这样的一颗赤子之心,背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为了解答生命的困惑,作者跋山涉水,亲自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文化苦旅》。在此之后,又继续在《山居笔记》中,试图探询一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文化难题。可以说,这两部作品是作者对中华文化脉络的梳理。作者的目光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片中华大地上,而是以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放眼世界文明,在世界其他土地的文化现场和废墟遗迹中行走着,考察着。这就是《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的伟大行程。在这些艰险的旅途中,作者也曾说过他自己最看重的不是发现了那数万公里而是从那数万公里重新发现了中国文化。所以他在探究域外文明的写作时始终不忘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中华文化,对比中外文明并反思中华文明,并关怀着整个人类文明的终极走向,显示出一种包容式的人文主义情怀。
  在《青云谱随想》一文中,作者对现代艺术家进行批判,认为游人不懂朱耷、不懂画是因为现代画家的艺术不够强健,不足以震撼民众,使他们的生活常常缺少一种艺术激动,这也体现了作者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十万进士》中,对于科举制度造成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退化以及科举对文学生命力的破坏进行了批判;在《夜航船》一文中,作者以形象的比喻来对中国社会的“夜航船文化”[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216.]进行批判。他认为中国文化的进程恰恰就像一艘夜航船,在缓慢的行进中,为千百年前的细枝末节哪怕是一些琐碎的知识争论不休。这种拾人牙慧,拒绝反思,在谈笑间消耗文化生命力的弊端,不得不令人感叹;在《柳侯祠》中通过柳永的坎坷仕途批判中国社会的贬官文化;在《西湖梦》中也了批判以林和靖为代表的隐逸文化;而作者笔下最有力的批判莫过于对“历史的暗角”——小人,的批判。《苏东坡突围》中,文化大师苏轼遭受品格低劣的小人的诋毁和围攻,却无处申辩,只得屈打成招。然后被绳子捆扎着游街示众。大师在示众的同时是整个民族文化脸面的丢失。作者不禁开始反思,正是中国的文化机制,才纵容了这样一群毫无文化功绩的小人能够成功地践踏文化大师的尊严。《历史的暗角》一文,便是以小人为主要对象,列举出一些《史记》中记载的小人,深入分析小人的行为特征,并将小人分类,还从社会环境之处小人难以防御的原因,最后呼吁社会对小人的注意。整个论述鞭辟入里,批判深刻有力,令读者不得不对中国的文化机制进行反思。更难得的是,对小人的批判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的小人现象也是异曲同工。《大师与小人》一文中,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晚年的苦恼就是来自小人群体。这些小人能够迅速消解伟大,伟大的创造力,伟大的文化。所以作者“不能不再一次强烈地领悟:历来糟践人类文明最严重的人,不是暴君,不是强盗,而是围绕在创造者身边的小人。”
  《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两部作品是作者向世界上其他文明投去的目光,但这考察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跳出中华文明圈,从一个更客观、更具对比性的视角,来审视和反思中华文明。同时也是为寻找文明自身的逻辑,关怀人类文明的终极走向所作的一番努力。《千年一叹》作品集中,有对希腊文明遗址的赞美和哀叹,对埃及文明中断原因的探询,对孕育了众多辉煌古文明的中东地区所遭受的极端主义冲击的批判与同情,还有对南亚文明地区最集中的恐怖主义的震惊和失望,作者一边为这些文明的衰落和毁灭而惋惜和失落,一边在对比中惊讶着、寻找着中华文明既不中断又不湮灭的原因,最终挖掘出中华文明在地理环境的阻隔、文明的体量、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以及科举制度这五个方面与其他文明的与众不同之处。作者在面对不同的文明时,有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文情怀,不狭隘,也不武断。在他笔下的文明都有着各自的表情和神态。文明在各种自然或是人为破坏力的面前总是那么脆弱,无论它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时刻。《行者无疆》一书,是对欧洲文明的深入考察,是作者进一步为中华文明寻找的对比坐标。从南欧到中欧,再到西欧,最后进入北欧,一路感受欧洲文明的精致与辉煌。美第奇家族为新文化中心的营造而做出权力和财富的集中贡献,使得权力、财富和文化资源得到良性的集结,而中国文化在这方面不能不汗颜;德国柏林费希特、黑格尔的墓地的众多游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墓地和故居的冷清和寂寥形成对比,这让作者领略到德国知识分子的纯粹和他们文化思维的独立,而反观中国知识分子,却总是与权力相连,难以做到学术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立性;欧洲人闲散的生态模式,与中国人成年累月忙忙碌碌的生活状态,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一点让作者清醒认识到在经济发展道路上应该学会关注人文理想,在物质富足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诚然,欧洲文明的高度发达会引起我们的羡慕和赞美,但我们同时也应该像作者一样在学习欧洲文明的当下作出一些更深入的理性的总体思考。作者最后放眼整个人类文明,并得出“二十一世纪的最根本冲突,产生在文明与非文明之间。守住全人类的整体文明,是迫在眉睫的当代大道”的结论。这是对整体人类文明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一种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人文主义情怀。至此,作者已经完成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对话,并在这种对话中重新发现了中华文化,重新认识了中华文化。

  结语

  余秋雨既有学者的渊博知识,又有作家的壮怀激越,既有古代文人的忧思和沉静,又有当代知识分子不安的灵魂,他集一个文化人和一个诗人为一身,孤独地奔走于中国大地的江南塞北,乃至世界上其他充满文化魅力的土地,寻访文化古迹,挖掘其灵魂和内涵。诗性的语言、大胆的想象、崇高的情感和人文情怀贯穿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作品中。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以自己独特的审美魅力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在当代散文领域散发出不可磨灭的耀眼光芒。正如他所希冀自己的作品能够带给读者最独特的感受,他笔下的文字确乎能够在审美上使读者体会到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参考文献

  [1]沈义贞.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235-255.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01-500.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9-11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68-275.
  [5]余秋雨.山居笔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324.
  [6]余秋雨.文化苦旅[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1-363.
  [7]余秋雨.千年一叹[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389.
  [8]余秋雨.行者无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1-325.
  [9]严冰.论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D].福建师范大学,2003,7-20.
  [10]谢东升.理性、诗性的契合与冲突[D].河南大学,2005,14-22.
  [11]段晔.论九十年代文化散文的审美特征[D].宁波大学,2009,34-43.
  [12]陈安娜.余秋雨散文的修辞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4,6-25.
  [13]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5):66-72.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88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19年9月22日
Next 2019年9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