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沉沦》悲剧性的最大体现在于主人公的民族自卑感和性苦闷。封建势力对个性思想的束缚,封建思想与国外思想造成的冲突,个性压抑下对灵肉的求而不得,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由此看出《沉沦》的悲剧意义体现在三个地方:先是通过该小说反映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时代病”;同时借小说主人公之口歌颂人们强烈的爱国精神;最后该小说的发表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众多青年的共鸣,推动了反帝反封建思潮的壮大。
关键词:时代病 爱国主义精神 悲剧意义
一、引言
《沉沦》是作家郁达夫的代表作品,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XX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这种身处中国近代革命探索阶段的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笔中透露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封建社会的痛斥。郁达夫作为革命烈士兼一个文风颇为大胆的作家,在学者当中自然少不了被研究。但纵观众多探讨郁达夫的文献与论文,以郁达夫写作的艺术手法和个人风格为重点的研究成果压倒性地多于以其作品背后地思想内涵和时代意义为重点的研究成果。例如,孙璐荃的论文《郁达夫文学作品中的“颓废”主义解读》、郭晓平的《论郁达夫小说风景书写的叙事结构艺术》。以郁达夫的作品来看近代中国下的思想矛盾激化和社会现象以的研究成果是极为稀少,而从文学作品来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的研究者们,大多选择了鲁迅、胡适等作家的做作品为研究核心。相比之下,从郁达夫的作品为论据来深入研究其作品的故事内涵机器背后的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珍稀,更别说是单独以《沉沦》这一短篇小说为论据了。
在目前所有的研究基础上,以了解郁达夫代表作《沉沦》,剖析其小说所揭露的社会现象为目的,该篇论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和中国近代史实的基础上,来研究郁达夫小说《沉沦》的悲剧意义。
二、《沉沦》悲剧的体现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位心理扭曲有着诸多心病的海外学子,他作为作者郁达夫自我暴露而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浑身散发着悲剧气息。这位留学青年热爱着祖国,但是祖国并不强大,祖国的弱小与落后无法回应青年对祖国的热爱,弱国子民的身份使他在异国他乡受尽屈辱;对于性和爱情的渴求更是无法满足,种种幻想的破灭使他仿佛踏入一个名为“下等人”的泥沼,一步步走向沉沦,走向灭亡。
(一)民族地位低下导致的自卑心理
1、名为“支那人”的弱国子民标签
《沉沦》的主人公在小说里的形象一直是病态的、忧郁的,但根据小说原文一部分对主人公来到日本留学前的经历的叙述来看,“他”原本并不是就这样扭曲和阴郁,他本是一个满腔热血,对知识和学术研究抱有极大热情的文艺青年。
即使求学经历并不算得上是一帆风顺,但在国内的时候至少还是能随心所欲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术知识,但从主人公来到日本留学之后,便开始了他的噩梦——看不到尽头和希望的沉沦。仅仅是从一个“本国人民”的身份变成了“外国人民”,就足以让他受尽冷落和嘲笑吗?并不完全是,他不只是一个“外国人民”,更是成为了一个“支那人”,那个“东亚病夫”——中国的子民。
小说创作的背景和小说故事的背景是一致的,都是中国处于积贫积弱,在救国的道路上摸索发展的艰苦阶段。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接连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多次割地赔款已经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天朝上国”跌落神坛,在这之后中国人民开始寻找救国强国的道路。
然而这个道路既是漫长的,也是艰辛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在中国存留两千多年,只要中国还没推翻封建势力,就永远没有希望和未来,无法摆脱“东亚病夫”这个称号,即使在自强不息地摸索着前进的方向,这个过程也会一直受到来自各国的欺压和轻视。而这些时代状况往往都会被当代知识分子映射进作品里,在一个如此守旧、贫穷、落后、腐败的国家出身的弱国子民,来到一个相对发达、开放、先进的国家,与当地的留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自然他身上这个“弱国子民”的标签便是越发的显眼了,在小说里,主人公受到民族歧视的象征就是“支那人”这个称呼。
不仅是日本人对主人公称呼为“支那人”,他自己也自称为“支那人”,而这就是赤裸裸的自卑心理现象的体现,即使主人公内心狂热,有着一颗爱国的心,但在现实面前,他并无法单靠一己之力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无法从被冷落和嘲笑的民族歧视压力下逃脱,于是当别人问他府上是哪里,他也只能颤抖着双唇说出承认自己就是支那人这样屈辱的话。
2、民族自卑感下产生的心理自我防御机制
小说的标题叫《沉沦》,顾名思义就是讲述主人公的一个“沉沦”的过程。主人公为了缓解他人的嘲笑和漠视所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也是有他的一套心理防御机制的。主人公沉沦的过程简单概括来说就是他在痛苦之下挣扎,却始终看不到希望,最终毁灭。那么在民族自卑感压迫下主人公的自我防卫措施指的就是他的内心挣扎。
但是在民族压力下,他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抬不起头来,面对日本当地人对他的轻蔑态度和视而不见,他感到自卑、感到郁闷、感到痛苦不堪,“支那人”的身份宛如耳鸣一样在他意识里回旋,这个身份无疑一直在给他的身心持续带来伤害,而他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开始以他独特的方式保护自己,那就是他所说的“复仇”,亦或是寄情于自然风光和文学作品。每当他不被理解,受到他人的轻视和嘲笑,便在心里碎碎念着总要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对他们表示不屑和埋怨,或是带上一本爱读的书,到田野里散步,企图分散注意力。
遇到日本女学生无视了他,他总要复他们的仇;自己把对于性的苦闷和其他中国留学生倾诉却遭到他们的嘲笑,他又要复他们的仇,这样的心理活动,颇有阿Q的风格,本质上和鲁迅笔下的“精神胜利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就是阿Q的心理防御机制。对手是那些全不在他眼里或者甚至于低他一等者,他就只好采用核心的防御机制——自欺式精神胜利法,其实质主要是弗洛伊德及其女儿提出的下列防御机制:替代、压抑、合理化。而“他”对周围人们暗地里的咒骂和蔑视和投情于自然山水风光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就是在寻找心理安慰,他对那些看不起他的人,总是抱有一种仇恨心理,想要以牙还牙,但是身为一个支那人他又能做到什么呢?这何又不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方式呢?这种自欺欺人,正为小说增添了一分悲剧的气息。“他”对别人抱有敌意,对他们感到不屑,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祖国的弱小,民族地位的低下感到深深的自卑。
(二)对爱情渴求带来的性苦闷
1.消极的爱情观念和两性观念
“他”逐步的人性沉沦和悲剧命运和他的忧郁性格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来到日本,身为一个弱国子民他表现出来的是自卑和痛苦,对为祖国做贡献、追求知识真理,但他美满的理想每每被现实摧残得惨不忍睹的时候,他得做法总是消极的。他逃到原野里、他悲愤地哀嚎、却从没想过采取什么强烈的行动去抗争,此时正处青春期的他觉得只有灵与肉双重的满足能安抚他的悲伤,于是他就像着了魔似地渴求爱情,甚至无法正常控制自己的性冲动,纵使欲望操纵他的五感和身体做出窥浴、偷听、去妓院这样的事情来。他无法接受这样的自己,中国人又怎么可能接受得了呢?在他眼里,这就是一个“俗物”的所作所为,身为知识分子,本该将来要成为祖国栋梁,肩负着如此一份责任感的他绝对是容不下这样的自己的。但事实是他无可奈何,他无法自拔,他情不自禁。即使他万般自渎,千百次谴责自己下流、咒骂自己,也无法阻止自己的性苦闷,阻止不了他的沉沦。他的沉沦,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在自我谴责和因性苦闷而犯下罪恶之间反反复复,正因为“他”的人物形象就是如此:消极、胆小、意志力薄弱,被欲望和现实一步步摧残,沉沦至死。
2.性苦闷加深的抑郁心理
郁达夫笔下的“他”是一个被时代摧残的青年,他生在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在灾难之中肩负着报效祖国的责任,被压迫得喘不过来气,身心空虚,灵魂迷失,找不到归宿。
“他”的人物形象上有一个很矛盾的设定,“他”是一个忧国忧民,一心爱着祖国的爱国青年,无论在留学的路上受到什么打击,他依旧爱着祖国,希望祖国富强,但同时他的意志力却又相当的薄弱,意志力薄弱以至于逐步沉沦,最后因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下等人”而投海自尽。“他”的沉沦为一个“下等人”就是源于他对爱情的渴求以及性苦闷,沉沦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起初是对异性产生扭曲的爱;慢慢地开始在被窝里犯下“罪恶”;后来在便所里偷窥少女洗澡;接着散步时又躲在田野里偷听一对情侣幽会;最终他放纵地走进了妓院里,在那之后他就已经觉得自己是个“下等人”了,不配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了,最终投海自尽。
三、悲剧的诱因
《沉沦》是郁达夫一篇以“自叙”为主要角度创作出来的短篇小说作品,其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经历,不仅创作来源于郁达夫本人,很大程度上和像郁达夫这样的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大有关联。中国近代的著名作家,通常有着一些共同点,首先是作家本人有独特文风,但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作品不只是一个纯粹文学作品,更像史书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刻画着时代的影子,散发着时代社会的魅力。
(一)当代中国对个性思想的束缚
《沉沦》是在中国既贫穷又弱小的时代中诞生的。从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天朝上国”的幻想破灭,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腐败无能的满清XX被迫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土地被分割瓜分,财产被掠夺,国权和财富都在丧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经历过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这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中国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又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革命果实。在这之后的军阀的统治下,中国充斥着混乱和战争,战乱使得本已经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状态的中国危机更加加剧了,本就饥寒交迫,又弱小的中华名族,可谓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而在危难之中自强不息正是中华民族的骨气,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力,许多有志之士选择走出国门,跋山涉水,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留学深造,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而《沉沦》的作者郁达夫,就是这众多有志向的青年中的一个。
“我的抒情时代是在那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岛国里过的。眼看到故国的陆沉,身受到异乡的屈辱,与夫所感所思,所经历的一切,剔括起来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同初丧了夫住的少妇一般,毫无气力,毫无勇毅哀哀切切,悲鸣出来的,就是那一卷当时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 郁达夫在《忏余独白》中说到。
这里提到的《沉沦》,在当时引起了许多非难,其实是不难理解的,《沉沦》所涉及的内容和郁达夫的“自我暴露”,在当时封建主义力量仍旧很强大,中国依旧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环境下,《沉沦》的露骨和奔放无疑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口诛笔伐。《沉沦》的主人公陷入灵与肉的冲突和烦恼之中无法自拔,在自我的人性拷问和谴责之下选择了寻死,不仅露骨,还颓废。这个“他”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实际上是以郁达夫当时远赴东洋留学深造的事实为素材的,但也不是完全在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录郁达夫的经历,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绝非像《沉沦》的“他”那样过的如此的不堪。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的外国颓废唯美主义小说和日本私小说,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点,就是有着大量的色情描写。这对于郁达夫的创作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沉沦》作为他的代表作品,就把颓废唯美主义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体现地明明白白。
在小说原文中,存在着不少直白的色情描写,就如主人公傍晚在田野里散步偷听一对男女幽会的片段,即便只有对男女巫山云雨的声音描写,也十分的露骨、色气。像这样开放直接描写男女欢爱的情节,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里是绝对不被允许发表的,这就已经暗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中国还处于相当贫穷,思想文化落后的弱小阶段,在这样的危机之下,个性意识蠢蠢欲动,但又找不到突破封建主义力量的方法,个人的力量又微不足道,所以臣服于欲望的主人公的行为,最终只能是走向灭亡。
(二)中国封建思想和国外思想的碰撞
在《沉沦》那个时代的背景下,中国是落后的,是封建的,是陈腐的,那么《沉沦》的主人公来到日本留学,在这个文化气氛相对开放的国度,总是避免不了思想冲突。
小说里出现的各种对日本女性的描写都十分的大胆,对日本女性的妖娆和隐约若现的春光泄露都毫无保留地捕捉下来,和中国近代小说的里的中国女性形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大体中国女性的形象,都趋向于贤惠,保守,洁身自好,而《沉沦》中描写的女性形象相比之下就显得尤其妩媚诱人。虽然考虑到郁达夫本意就重在强调日本的开放氛围对于主人公来说是一种诱惑,在外文小说和私小说的影响之下也有着露骨奔放的写作风格,也不能直接下定论其原文中的描写完全属实,有着很大的夸张形容的嫌疑。即使如此,中国处于一个弱国的地位,日本相对发达开放这仍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主人公“他”正处于青春年华,在这种青春期的年纪,来到一个社会氛围相对开放的地方,接触着新的思想观念,常被撩拨起那压抑已久的性的冲动,但是又心怀芥蒂,刻在骨子里头的那种国内传统礼教文化始终在束缚着他,让他产生无限的罪恶感。
而如果换一种角度,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角度去分析主人公的经历,那他则是可笑的。小说主人公虽然始终以“他”相称,但实际上叙述给人的感觉和第一人称视角是无区别的。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人称视角来看,主人公只不过是一个无法适应开放的氛围,还孤芳自赏,带有被害妄想情结的痴人罢了。
在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相对开放的思想的碰撞下,从小受封建礼教熏陶的主人公最终走向毁灭和中国近代思想革命的发展也是有着一定的象征。在新旧思想的冲击下,封建必将淘汰,因此思想开放程度的冲突也是导致《沉沦》悲剧结果的一个诱因。
(三)个性压抑下的求而不得
说过了小说当代的中国处境和对个性思想的束缚和守旧,也说过了中外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但让小说整体呈现出来悲剧基调的最直接的根源,还是求而不得。主人公本是一个激进青年,他对现实抱有种种不满,曾想过斗争,想过“总要复他们的仇”,但他同时又很矛盾地存在着忧郁消极的性格,这使他也就顶多心里郁闷,借诗文和大自然山水之美来逃避自己的不满,逃避可耻但有用,不过也不是一直都有用,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对于这样一个意志力薄弱又带着几分傲气的人来说,只是无用的挣扎,“他”的命运注定是悲剧。
他求学经历丰富,才华横溢,有着崇高的理想,希望报效祖国,希望祖国强大,献出自己微薄之力,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在日本被称作为“支那人”让他清醒地看见事实,承认中国在世界竞争场里所处的地位,他多么希望祖国成长,但面对侍女的一句“你府上是什么地方?”他说出“我是支那人”,感觉“又站在了断头台上了”。
民族地位的弱势使他受尽屈辱,此时他只渴望爱情能给他带来满足,但他却不敢和女人多说一句话,封建礼教在他心里跳动着,他多么渴望得到异性的爱和肉体,但在他认知里这是下流的,多余的,这便使得他的渴望成为了他的一种痛苦的根源。
最终理智败给了欲望,他出入了“卖酒肉的场所”,在求学和爱情双方面的不得志的压力下,他对自我的亵渎已经到了“下等人”、“零余者”的程度了。
四、《沉沦》悲剧的意义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当下的沉沦,因为每个时代都不完美,即便是现在,也有许多让人沉沦的社会弊端,但《沉沦》诞生于中国最黑暗最危险的灾难时期,它所显现出来的时代意义绝对是非凡的。
(一)反映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时代病”
小说主人公体现出来的种种病态,其实都是对五四运动中那些强烈地想要在个性思想被压迫的境地之中寻找突破、反抗封建传统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讴歌。他们痛恨封建礼教和帝国主义,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他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反帝反封建的热情,积极地去发现自我的本真,去挖掘自己的个性,开始渴望自由和爱情这些美好的事物。但在他们去追寻他们的欲望时,却又不得不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以及根生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强大和黑暗。他们积极地疯狂的想要打造一个理想的过度,但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许多知识分子因各种碰壁,希望越来越渺茫,没有战胜黑暗的武器和手段。沉重的失败感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而变得忧郁、多愁善感。“无力”“颓废”“迷茫”“彷徨”成了这个时期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标志,也形成了特属于他们的一种“时代病”。
在这种思想发生变革的意识形态突出的年代,郁达夫一直被看作是一个“颓废”作家。但真正颓废的,郁达夫只是冰山一角,他也许是个代表人物,但绝不是唯一的一个。这种颓废的气质,是五四一代人整体所有的精神标签。X著名哲学家杜威,1919年4月来到中国,亲身体验和亲眼所见到五四运动的现状后,他便一阵见血地指出五四一代人整体的精神风貌:“很容易看出来,在政治遍布腐败,社会生活状态令人心灰意冷的时候,这些文化人很容易在艺术和精神中寻求庇护。你们能看到,这最终会助长某种颓废。”而郁达夫正是杜威所述的一类人,他一部分的颓废是如杜威所言,在这个社会腐败的中国下,弱国的国际地位让他受到民族歧视、生活的贫穷困苦和个性压抑都对他进行着摧残;还有一部分颓废就是源于他自身,执着于“情欲于死亡”的创作风格,个人的创作倾向与社会形势相融合,就呈现出一种狂人一般的猛烈的颓废气息,《沉沦》在他的众多作品之中算是首当其冲的,后人把《沉沦》作为郁达夫最经典的代表作也不无道理。
(二)体现强烈渴望祖国富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故事,反映五四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渴望个性解放,但又意识到在腐败的中国社会风气下,这宛如一个不存在的乌托邦,以至于在痛苦中沉沦的一个社会现象。
那个时代的青年们开始对自己的个性意识产生困惑,对传统封建礼教产生怀疑和反抗意识,并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去试图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沉沦》所刻画出来的主人公一个“时代病青年”的形象,一方面充当着现实社会中五四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也在诉说着郁达夫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里的“他”有时候一个人躲在房间里自言自语,抒情作诗,纵观全文,主人公与人交流的、真正说出口的话语,少之又少‘然而他激烈的内心戏和内心独白,倒是成为了小说的主体。表面沉默寡言,多愁善感,颓废自卑,内心却狂躁不安,热血沸腾,在主人公一头扎进追寻爱情和性满足的深渊里,最终碰得头破血流之时,他投海前对着彼岸的祖国嘶声裂肺地呐喊: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
“你还有无数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主人公燃尽生命的最后的一丝热血,把所有的情感指向了呼吁祖国变得强大,对祖国的期盼和理想,把整部小说的起伏推向高潮。《沉沦》的第四章有写到:“黄莺住久浑相知,欲别频啼四五声!”写出了来自异国他乡的贫穷青年的复杂心境。他在异国渴望爱情,醉生梦死,但又当自己清醒后,想起那个在海岸的另一边的祖国,那贫穷弱小的祖国,再看看自己在他国的待遇,一股无奈和绝望涌上心头。
《沉沦》的小说主人公,他很颓废,很无力,但唯独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忧国忧民的炙热的爱国之心是绝对真实的。玉溪师范学院的石健先生在2019年9月第34卷第9期的《内江师范学院学报》中刊登的学术论文——《忧郁背后的狂欢》中有提到过:《沉沦》第八小节中,主人公想给侍女小费,对方推脱不要,他清醒地知道对方嫌少,面色便涨红了。最终,他还是坚持请侍女收下微薄的一张纸币,他的手抖得厉害,声音也颤抖起来,这一过程中侍女并没有什么特殊反应。于是便说明主人公觉得这件事使他觉得面子挂不住,“这种鲁迅所批判的‘面子主义’,与期盼祖国富强的爱国主义,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其实不然,主人公想给侍女小费,侍女不收,此时他便面色涨红了,说他是面子挂不住也不完全错,但比起侍女嫌少,更多的是因为“他”是“支那人”。侍女问他,府上时什么地方,他颤抖地说“我是支那人”,日本人轻视中国人,同我们轻视猪狗一样。面对侍女离开房间去招待另外3个客人,态度完全不一样,主人公不止一次想到过祖国,觉得“我就爱我的祖国,我就把我的祖国当作了情人罢”。因此郁达夫描写主人公因侍女推脱小费感到羞耻,并不是主要因为他的“面子主义”,“他”确实是一个孤高而又自尊心强的青年,但他也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青年。
(三)推动反帝反封建思潮
《沉沦》的主题思想在于控诉封建思想文化的腐朽落后,追求冲破封建统治的束缚,得到人性解放。以郁达夫本人的人生经历为创作素材,描写五四运动时期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个性意识初步觉醒的现象。通过一些情欲的描写,道出五四一代人在传统性道德和个人的欲望无法调和矛盾下的自我挣扎。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现在文学以死亡为极端醒目的标记,充满了苦难叙事,主人公被自己的情欲所支配一次又一次的自妒和沉沦,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抗,体现出作家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沉沦》的发表在五四运动大潮中引起了文坛的一波震撼,其文风的露骨,无疑是在对传统封建礼教宣战。在当时众多染上了同小说主人公那样的“时代病”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沉沦》所写下的苦痛,不仅是“他”的苦痛,也是时代的苦痛,思想与现实冲突是这一切悲剧的导火索,也是这苦痛的基础。坦率的语言,变态心理的大胆暴露,揭露了众人身心饱受压抑而扭曲的根源。在引起了当代青年的共鸣的同时,也唤醒了他们最初的爱国之心。
《沉沦》的发表,在现代文学史上意义非凡,不但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奠定了创造社在小说创作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枯燥的社会里好像吹来了股春风,立刻唤醒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仕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五四运动本质上就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的主力军是学生,是知识分子,郁达夫和他的《沉沦》是五四运动的一部分力量,他在掀起这波反帝反封建热潮的地位是功不可没。
五、结语
通过细品郁达夫的《沉沦》,从小说所展现的现象和人物形象中剖析该作品的作者思想情怀和作品社会价值,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众多学者普遍研究出成果的郁达夫的写作特色,在此基础上结合史实和各类文献,通过该论文更多地能看到中国近代思想文化改革阶段的社会现象和人文思想,以及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们对救国反封的强烈渴望和爱国热情。
为完成这一论题的研究,本文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也有观点和本文观点背道而驰的文献,存在着郁达夫的《沉沦》呈现的是一种纯粹狂妄的自我暴露,无爱国主义精神成分的说法,通过对参考文献的阅读和分析,这些文献的论述也不无道理,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本文仅代表个人的研究与分析。
最后,本论题在导师的两个多月细心指导下完成该论文,在此感谢导师耐心的教导和细致的审批。
参考文献
【1】王海峰.留学青年的悲歌——论《沉沦》的悲剧意义[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9,21(01):68-71.
【2】石健.忧郁背后的狂欢——重读郁达夫《沉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9):41-49.
【3】韩超.《沉沦》的身体书写与国族想象——兼论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的主体建构[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3):91-95.
【4】杨洪承.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另一种书写——以重读五四作家郁达夫小说创作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4-141
【5】刘艳.新文学精神与文人情怀——写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一百周年之际[J].名作欣赏,2019(10):62-67
【6】杨洪承.现代中国革命文学的另一种书写——以重读五四作家郁达夫小说创作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134-14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