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著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之一,它是胡赛尼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后又一部大获成功的文学作品,因此这也奠定了胡赛尼在X文坛的地位。在《灿烂千阳》中,胡赛尼通过非常细腻的笔法和不同凡响的表达技巧,展现了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在阿富汗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三十多年间,在引路人的引导与自身的成长下,从顺从走向反抗、从绝望走向希望、从痛苦走向重生、从可悲走向救赎的成长之旅,也通过玛丽雅姆的成长进一步揭示了女性自我觉醒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 卡勒德·胡赛尼 《灿烂千阳》 引路人 玛丽雅姆 女性觉醒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喀布尔布,之后全家移居X,是一位著名的美籍阿富汗小说家。他先后出版的两部作品《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都获得了众多读者的追捧,使他在文坛中名声大噪,因此他也被喻为“近年来国际文坛最大黑马”[]。
在《灿烂千阳》这部小说中,胡赛尼以阿富汗长达三十多年的枪火战乱以及复杂的父权制[]为写作背景,讲述了以玛丽雅姆和莱拉为代表的女性在阿富汗战乱期间遭受的痛苦与绝望,最终奋起反抗,追逐爱与自由平等的故事,塑造了玛丽雅姆和莱拉从开始的隐忍和服从到最后蜕变成为爱反抗与追求自由的伟大女性形象,也充分体现了阿富汗女性成长的艰辛历程与成长背后的伟大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玛丽雅姆经历的成长困境来感受她的成长及形象的蜕变,并在正面引路人和负面引路人的影响下,最终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灵魂的救赎,也借此透露出阿富汗万千女性生命里微弱的希望之光[],鼓励更多传统的阿富汗女性勇敢的站起来反抗,追逐属于自己自由与平等的人权,创建阿富汗新女性时代成长的里程碑。
一、玛丽雅姆的成长之路
玛丽雅姆的一生是隐忍的、痛苦的,是男性社会的附属品[],更是父权社会和宗教压迫下的牺牲品。她从一出生就被冠上“哈拉米”这个充满侮辱性和不被社会认可的称号,经历了从“恋父到审父”[]痛苦的心理过程,承受了婚姻里无数次的家暴之痛,经历了数次从怀孕到流产过程中交织的希望与绝望,到与莱拉互相依靠与支持,她们在一次次的压迫下奋起反抗,共同为爱而战,重拾希望[],最终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灵魂的救赎。玛丽雅姆在这些痛苦的经历、成长的困境中一步一步成长,从最初的隐忍和屈从蜕变成阿富汗新女性时代的代表,散发出伟大女性的耀眼光芒。
(一)玛丽雅姆成长的困境
玛丽雅姆的成长困境主要包含被嫌弃的童年、恋父到审父的痛苦、隐忍而痛苦的婚姻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困境都为玛丽雅姆最终的觉醒做了一定的铺垫,也使玛丽雅姆从极度顺从成长为为爱拿起反抗的武器,反抗以扎里勒和希拉德为代表的父权体系和男性社会,最终完成她的成长之旅。
1、被嫌弃的童年
玛丽雅姆一出生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哈拉米”,即私生女的意思,这是她一辈子都无法抹掉的身份印记,也是她童年悲剧的开始。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是赫特拉上层社会的有钱人,她的母亲娜娜曾是扎里勒的一个女仆,扎里勒与娜娜两人身份地位的巨大悬差以及玛丽雅姆的出生让这件本不该发生的“丑闻”变得更加耻辱,也使以扎里勒为代表的男性社会蒙羞,玛丽雅姆也因此从小遭到母亲及周围人的歧视与嫌弃。玛丽雅姆从出生便与母亲居住在古尔德慢村外围一个简陋的小泥屋里,远离人群,从小忍受着娜娜的冷言冷语,忍受他人异样的眼光和扎里勒几任妻子的唾弃与咒骂,也是扎里勒一直不愿承认的第十一个孩子。因为对扎里勒而言,玛丽雅姆只是他因犯错而留下了的耻辱,是使他颜面扫地的一个人生污点。
玛丽雅姆十五岁前的人生,生活在对扎里勒的等待中,邻近人的嫌弃和闭塞的环境,让她对扎里勒完美父亲形象和幸福家庭生活的期待到达了顶峰。但当扎里勒亲手将她送到希拉德的手中时,她内心建立的天地轰然坍塌,经历了满怀希望到彻底破灭和认清现实的痛苦心理落差,让她的内心划上了一道不可磨灭的伤痕。
玛丽雅姆的童年注定是可悲的、被人嫌弃的,尽管所有的过错都应该由生下“哈拉米”的人来承担,但是在这绝对权威的父权制度与阿富汗复杂的政教合一[]的背景下,却是她背负了所有的痛苦与指责,开始了悲剧的一生。
2、恋父到审父的痛苦
十五岁生日前对玛丽雅姆来说,扎里勒就是她人生的天地,她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切,是她内心无限崇拜的伟大父亲形象。每周四与扎里勒相聚的日子,是玛丽雅姆童年最为快乐的时光。在周四到来之前,她会“坐立不安”、“心不在焉”;当在扎里勒要离开之时,她又会屏住呼吸进行自我欺骗。她会记住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想象他生活里的一切,绝对的信任与依赖他。在玛丽雅姆心中,扎里勒的形象是伟大的、超越一切的,也正是基于这些,在玛丽雅姆心中形成了很强的“恋父情结”[7],也正因在“恋父情结”的推动下,玛丽雅姆踏上了她的成长之路,也踏上了她人生的不归路。
玛丽雅姆从满怀希望出发到经历了被拒门外、短暂流浪,再到母亲娜娜上吊自杀的绝望过程,一切都像注定了一样。她开始审视扎里勒在她心中伟大父亲的形象,终于明白原来扎里勒对她短暂的爱与善意的谎言不过是为了掩盖他曾犯下的过错与耻辱,当他虚伪的外壳与冷漠的心逐渐暴露出来之时,玛丽雅姆最开始建立的完整天地逐渐动摇。对玛丽雅姆而言,最致命的一击是扎里勒为了彻底摆脱她,抹去他生命里的污点,竟把她嫁给了一个比玛丽雅姆大近三十岁的男人。这时,她人生的天地彻底坍塌,从最初对扎里勒无限的信任与依恋,到最后被逼迫嫁给希拉德的绝望过程中,玛丽雅姆完成了从“恋父到审父”痛苦的心理历程,也为她后来隐忍而痛苦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3、隐忍而痛苦的婚姻
玛丽雅姆被迫嫁给了希拉德,从此走向了婚姻悲剧的深渊,而逼迫她走向婚姻深渊的人正是她曾最信赖的父亲——扎里勒,这对她来说是致命一击,也是她最后奋起反抗和自我觉醒的重要伏笔。
十五岁的玛丽雅姆被迫嫁给了希拉德,这既暗示了玛丽雅姆婚后生活的“不平等”关系,也暴露了这个时代的女性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现状。她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顺从男性社会的一切要求,她们的婚姻生活和自由都牢牢掌握在男性手中。希拉德最初制造的“幸福”假象,的确让玛丽雅姆对家庭生活和未来燃起了希望,但这一切都是短暂的,这实际上只是希拉德为隐藏他残暴面孔而戴上的伪善面具。在玛丽雅姆第一次流产之后,希拉德隐藏的兽性逐渐暴露,他残暴而扭曲的面孔在黑暗中发出狰狞的坏笑。他随时随地对因经历过数次流产而丧失生育能力的玛丽雅姆进行轻则侮辱咒骂,重则拳打脚踢的残暴行为,甚至用坚硬的石块塞满玛丽雅姆的嘴巴并逼迫她咀嚼。此时他伪善的面具被彻底撕破,玛丽雅姆的人生与婚姻也到达了深渊的最底端。
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玛丽雅姆也并没有怪罪希拉德,她从小在母亲潜移默化的教育的和复杂的宗教影响下,忍耐已经在她的意识里根深蒂固。在玛丽雅姆内心深处,她已自觉接受了她遭遇的所有生活之苦和家暴之痛都是上天对她的惩罚,更是她作为“哈拉米”该遭受的折磨与报应,她心底深处认为自己是一个“永远不能合法的享受着其他人所拥有的东西”的人。所以她在面对这所有的黑暗与痛苦时,选择了隐忍。
(二)玛丽雅姆形象的蜕变
玛丽雅姆成长前期与成长后期的形象是截然不同的,前期展现更多的是阿富汗传统女性的典型形象,精神世界匮乏及缺乏自我意识,在迷失自我的世界里苦苦挣扎,展现出一个令人同情的失落悲哀的女性形象[]。而后期展现出的形象是具有反抗精神、追求平等自由和自我意识完全觉醒的伟大女性形象,同时在思想上更加的成熟和稳重,成长为阿富汗新女性时代的代表。
1、成长前期形象——迷失自我
玛丽雅姆是阿富汗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是阿富汗万千妇女形象的一个缩影,充满了悲剧色彩。她身上展现了阿富汗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同时在母亲娜娜的教导及男性社会的统治下,形成了隐忍、顺从的性格,使她在日后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阿富汗妇女奠定了基础[]。
玛丽雅姆由于生存环境闭塞,精神层面的成长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引导,导致精神世界处于极端匮乏的局面,不懂得表达爱与交流,以自卑的心理面对自己的人生,形成了一个面对所有痛苦和社会的不公只会默默忍受的悲剧女性形象。在成长前期,玛丽雅姆以对父亲的极度依恋和完美形象的想象作为她天地的支撑,以无知的信任与依赖将母亲娜娜推向死亡的极端,这时的玛丽雅姆已经迷失在自我的世界里,无处自拔。在面对丈夫希拉德时,即使是逼迫的婚姻,玛丽雅姆在婚后却依然选择以家庭和希拉德为中心,以家庭琐事和生育子女作为女性生活的主要职责,以极端的爱情观念看待这段不平等的婚姻,一步一步在丧失自我精神的世界里游走。此时的玛丽雅姆已经在闭塞的环境和男性社会的压迫下迷失了自我,她的人生以男性社会作为世界的支点,全面展现了一切服从于男性社会的传统女性形象,她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爱和自由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精神世界更是处于极度匮乏和自我意识处于及其封闭的状态。在这个阶段的玛丽雅姆对自己的人生别无选择,对所有的不公只有顺从和忍受,反抗对玛丽雅姆来说,只是一个遥远而又不可触及的词汇,她信奉的只是娜娜曾教她的忍耐,因此玛丽雅姆最终只能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万丈深渊。
2、成长后期形象——找寻自我
迷失自我的玛丽雅姆只剩下麻木的心灵和闭塞的精神,意识处于极其封闭的状态。在遇到莱拉之后,她封闭的意识逐渐被打开,爱与自由的微光照亮了她黑暗的心灵,同时让她意识到她与希拉德之间存在的仅仅是繁衍后代的关系,是一种没有爱情与极其不平等的夫妻关系。在阿兹莎的影响下,玛丽雅姆的心灵彻底被打开,莱拉与阿兹莎的善良与爱意充满了她从未有过阳光的心灵,最终实现了自我意识完全觉醒,在找寻自我的世界里一步一步艰难前行。同时在莱拉反抗精神与独立女性意识的影响下,玛丽雅姆心底的反抗的意识开始逐渐觉醒并变的越来越强烈。最终,玛丽雅姆为救莱拉杀死了希拉德,自我意识到达了顶端,从最初的隐忍彻底蜕变为为爱勇敢反抗男性社会的不公和残暴,也开始学会了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不仅如此,玛丽雅姆在在思想上也开始变的成熟,在面对杀死希拉德这件事的后果,她的第一反应不是选择逃避,更不是选择和莱拉、阿兹莎一起逃离,而是以成熟、理性的思想和行动面对现实,安排所有的后事,为阿兹莎一家的团聚选择承担所有的责任。
此时的玛丽雅姆自我意识已彻底觉醒,精神世界注入了对爱的真正的理解与对自由迫切的渴望,以反抗精神和行动对抗男性社会的压迫与不公,能够遵从内心的声音进行思考,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玛丽雅姆以己之命救下了莱拉,也将她的爱与希望传递给了更多阿富汗正在受压迫的女性。她也蜕变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的思想意识和反抗精神的阿富汗新女性形象,找寻到了自己和主导属于自己的人生,带着闪耀的光芒,屹立在所有生活在男性社会和复杂宗教压迫下的传统阿富汗女性的心中,为她们反抗意识的觉醒注入了爱的力量。玛丽雅姆蜕变成具有反抗精神和拥有独立思想的新女性形象,这一过程像黑夜里迸发的烟花,美丽灿烂而又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阿富汗传统女性成长的重要引领人之一。
(三)玛丽雅姆成长的归宿
玛丽雅姆最终离开了世界,带着莱拉与阿兹莎温暖的爱与自由的希望离开。她的一生是悲剧与痛苦交织的,同时也是爱与希望相连的一生。对于她不合法的人生而言,她拥有了一个合法的结局,以爱之名,找寻到了她内心之处的安宁与归属感。
1、婚姻终结,自由而生
玛丽雅姆第一次为她的人生做出了抉择,为救莱拉而杀死了希拉德,结束了二十七年婚姻。十五岁前,她在孤独里等待扎里勒的到来中度过,十五岁后,她在希拉德残暴、黑暗的婚姻里度过,她一生的决定权都在这两个男人手上,被逼迫的婚姻、厚重布卡的限制,没有选择与自由,只有顺从和隐忍。直到生命的最后,她做出了人生的选择,结束了这所有的一切。
玛丽雅姆终结了婚姻,为自己的人生争取了自由,她的人生终于在经历了重重的困难,属于了自己,哪怕只是短暂的时光,却成为了她人生中最伟大的时刻。
2、为爱付出,为爱而死
玛丽雅姆的一生都在男性社会和宗教的压迫下度过,缺少爱与归属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但在遇到莱拉与阿兹莎之后,她们唤醒了玛丽雅姆对爱的渴望与依赖。也正是在这份爱与希望的推动下,玛丽雅姆、莱拉及阿兹莎之间形成了更紧密相连的关联。她们用爱温暖彼此,使彼此在这个战乱与压迫共存的社会里找到了依靠。
玛丽雅姆为了她爱的人付出了生命,她也得到了她在这世间从未拥有过的爱和希望,她是一个为自己爱的人付出了所有爱也因此得到了爱的女人,同时她内心的灵魂也得到了真正的救赎。玛丽雅姆用爱将莱拉与塔里克维系在一起,让阿兹莎享受一家团聚的幸福,而莱拉也将带着玛丽雅姆的爱与希望更好的活下去,并将这份独特的爱与希望传递给更多的人。
二、玛丽雅姆成长的引路人
成长引路人是X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丰富主人公生活经验,引导主人公形成某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在《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成长与离不开几个关键的人物,他们在她的一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带领着她积极向正确道路前行的正面引路人,也有使她丧失自我、步入深渊的负面引路人。无论是正面引路人,还是负面引路人,都是玛丽雅姆最终实现自我觉醒的重要人物,在她的成长之路留下浓重的一笔。
(一)正面引路人
在小说中,法苏拉赫毛拉、莱拉和阿兹莎是玛丽雅姆成长之路正面的引路人,他们像指南针一样引导玛丽雅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用爱与善引领着玛丽雅姆走向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和道路,使她黑暗的人生多了一座希望的灯塔,让她在孤独的前行的道路上有了依靠。
1、知识与善意的馈赠——法苏拉赫毛拉
法苏拉赫毛拉是玛丽雅姆成长之路上知识的启蒙老师,也是她成长路上的第一个引路人。法苏拉赫毛拉是村里讲解《古兰经》的法师,因为知识、阅历丰富,受到许多人的尊敬与爱戴。法苏拉赫毛拉每周都会到泥屋教玛丽雅姆朝拜仪式和背诵《古兰经》,教她读书写字,在散步的时候还会给玛丽雅姆讲他年轻时的所见所闻。在玛丽雅姆说话的时候,他也总能耐心的听完,并且为了玛丽雅姆想上学的事情去征求娜娜的同意,为玛丽雅姆的成长争取一个更好的环境。
法苏拉赫毛拉将知识与善意馈赠给年幼的玛丽雅姆,用《古兰经》的知识让玛丽雅姆的内心得到了知识的滋养,也让她在娜娜自杀的愧疚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在娜娜自杀之后,他来扎里勒家看望、陪伴玛丽雅姆,并在娜娜的葬礼上为她念诵祷文,这一切都给了玛丽雅姆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他也关注着玛丽雅姆的成长,关心她的生活与学习,即使在所有人嫌弃玛丽雅姆之时,他依然能用他将自己心中的善意馈赠给玛丽雅姆,并教会了她爱与保留心中的善意,使她在日后与莱拉和阿兹莎之间建立爱的城堡保留了希望。
2、姐妹之间的生死情谊——莱拉
姐妹情谊通常被理解为妇女在共同受压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的相互关怀、互相支持的一种关系[]。在小说中,玛丽雅姆与莱拉之间在压迫下因为爱与反抗建立了同生死共命运的伟大姐妹情谊,也正因为这份姐妹情谊,将她们对未来的希望和彼此的生命紧紧的维系起来,经历同生死共命运的安排。玛丽雅姆从小在缺爱的环境下成长,内心对家庭与亲人的爱无比的渴望,但在扎里勒的无情抛弃和希拉德的暴力下彻底毁灭。直到与莱拉相遇,玛丽雅姆逆来顺受的悲剧性格开始发生了改变,也唤醒了她对爱与自由的渴望。莱拉言语和行为中透露出来的反抗的精神和自我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玛丽雅姆,她们面对着共同的敌人––希拉德。从最初共同分享丈夫的敌对局面扭转为共同对抗希拉德的过程中,她们之间的相连的纽带逐渐形成,同时在男性社会和家庭暴力的压迫下,她们之间的纽带也变的越来越紧密。
玛丽雅姆与莱拉在彼此身上找到了互相依靠的肩膀,莱拉的进步思想影响着玛丽雅姆思想意识的觉醒,她们之间建立起的姐妹情谊也让她们更加的团结与坚强,共同对抗强大的父权体系,追求美好的生活。莱拉引导着玛丽雅姆走向反抗父权体系、反抗希拉德的道路,同时又将她引向追求爱与自由的道路,成为玛丽雅姆成长之路积极的引路人,引领着玛丽雅姆一路前行。
3、以爱之名唤醒沉睡的爱——阿兹莎
阿兹莎是莱拉和塔里克的私生女,和玛丽雅姆的身份一样,是这个社会不被认可的、不合法的”哈拉米”。阿兹莎用她没有偏见的、温暖的爱,唤醒了玛丽雅姆内心对爱的渴望与生命的希望。在阿兹莎到来之前,玛丽雅姆从来没有体会过被需要和被依赖的感觉,并把自己归类于这个世界上无用的人。但在阿兹莎到来之后,阿兹莎把她当做真正的家人,用爱和行动表达出玛丽雅姆是不可或缺的家庭成员和重要性。也正因如此,玛丽雅姆在这温暖的爱与需要中体会到了当母亲的满足与幸福,也弥补了她多次流产而致终身不育的遗憾。
当希拉德即将伤害莱拉和阿兹莎之时,玛丽雅姆为了保护她们,勇敢的站起来反抗,带着莱拉和阿兹莎的爱与希望,走向为爱牺牲的道路。阿兹莎真正意义上的爱,唤醒了玛丽雅姆,也唤醒了玛丽雅姆心中沉睡的爱,也正是这份爱与依赖让玛丽雅姆最终为了救莱拉和阿兹莎而杀死了希拉德。这时的玛丽雅姆已彻底觉醒,她清楚的知道只有反抗才能保护她所想要保护的人,莱拉与阿兹莎的爱正是她背后最强大的后盾和武器,也是她黑暗生命里的一道曙光。阿兹莎给予了玛丽雅姆爱和希望,也让她勇敢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她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使她在充满愧疚的生命里找到了面对生活的希望,心灵和精神得到了慰藉。
(二)负面引路人
娜娜、扎里勒和希拉德是玛丽雅姆成长之路负面的引路人,他们使玛丽雅姆形成了缺陷性格,导致她丧失了自我意识,给她的婚姻生活和精神带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也使她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1、男性社会的牺牲品——娜娜
娜娜是玛丽雅姆成长路上的负面引路人,即使她在小说中出现的篇幅不多,但她带给玛丽雅姆成长的影响却是一生的。娜娜从小生活在父权制的统治之下,是阿富汗传统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忍受着男性社会的统治与支配,没有自我意识,以男性和扎里勒为家庭的中心,即使她常常背地里当着玛丽雅姆的面咒骂扎里勒,但当扎里勒来到泥屋时,她总是以听从安排、支配的形象出现。她把女性的人生只有忍耐、顺从男性的思想意识强加给年幼的玛丽雅姆,并把家庭的失败全部归结在男性的身上,认为是男性社会造就了她悲哀的一生。这种矛盾的思想,影响着玛丽雅姆日后的家庭观念和渴望家庭的幸福,也使她对未来的家庭生活有了娜娜的阴影。
不仅仅如此,娜娜还剥夺了玛丽雅姆接受教育的权利,并认为女人接受教育是这个世界最无用的东西,并且不断给玛丽雅姆灌输女人只需听从男性社会的支配、对所有的痛苦和遭受选择忍耐才是正确选择的思想。娜娜极端矛盾的个性与自杀的选择,给玛丽雅姆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留下了抹不掉的阴影,这也促使玛丽雅姆成长为一个具有极端个性的女性,给她日后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不磨灭的痛苦。
2、强大父权制的拥护者——扎里勒、希拉德
父权制指一种家庭——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政治体系[]。在此体系中,女人是男性社会的附属品,男性决定与掌控女性的生活和命运,并以不平等的方式使女性屈从于他们。在阿富汗复杂的宗教背景下,父权制有着强大的力量,整个社会秉持“未嫁从夫,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观念,它影响与制约着阿富汗传统女性的一生,并掌控着她们生活和婚姻的方方面面。而玛丽雅姆正是这强大父权体系下的牺牲品,同时在原生家庭的教育与宗教的影响下,她的主体意识逐渐丧失,直至完全失去自我,成为男性社会中一个没有灵魂的附庸者。
扎里勒和希拉德是玛丽雅姆成长路上负面的引路人,她的一生都掌控在以扎里勒和希拉德为代表的父权体系中,经历了从天真烂漫的期待到完全失去自我的痛苦历程,也从多方面展现了阿富汗传统女性的悲惨处境。扎里勒为了维护他的形象,维护他在父权体系中的社会地位,从未在家人面前承认过玛丽雅姆的身份,玛丽雅姆在家门口苦苦的等待却只换来了他的避而不见和娜娜自杀的结果。这一切都打击着玛丽雅姆,她终于意识到娜娜的话是对的,她于扎里勒而言只是一个耻辱,是一个不被他和社会所认可的私生女。此时,她心中的世界已轰然坍塌,但她又不得不接受扎里勒的安排嫁给希拉德,开始她人生另一段黑暗的旅程,扎里勒也将她推上了人生的不归路。
希拉德是强大父权制的维护者,他认为女性是家庭生活廉价的劳动力和生育的机器,没有任何的尊严和权力,一切只能听从男性的安排。他要求玛丽雅姆在外出的时候必须穿着厚重的布卡,不能让其他男性看到她的脸,不能独自一人外出。希拉德开始通过话语的掌控权一点一点控制玛丽雅姆的意识形态,直到完全控制玛丽雅姆。然而,希拉德认为女人在外面露出脸是羞耻的同时却允许自己看一些污秽的杂志,这暴露出男性社会不平等的双重标准及对话语权掌控的绝对权,女性只是父权体系下的执行者和压迫者,最终成为这个社会的牺牲品。
玛丽雅姆在扎里勒和希拉德支配和控制下走向了深渊,完全丧失了自我意识,也使她真正形成了极端主义的个性和走上了极端主义的道路。
三、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女性开始拥有自我的意识和开始追上走求独立自主的道路,并且为女性独立取得胜利而不断奋斗。
(一)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背景
在阿富汗不断更迭的XXX、连绵不断的战争中,普通百姓都遭受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这对于妇女和女孩而言,更是生命里无法言说的痛。她们没有自由的权利、没有选择的余地,一切都只能听从男性社会的支配和宗教主义的压迫,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无数女性站起来反抗,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反抗意识和独立意识出现并不断增强,为女性真正解放踏出了一步又一步。
1、男权文化下的家庭环境
男权文化也被称为男权制、男性主义等,是指男子在家庭、社会中的支配特权[]。对于一个家庭而言,男权文化决定了男性和女性的地位。通常而言在男权文化下,女性处于一种极不平等的地位。在阿富汗这个国度,男性是家庭的中心和支配者,女人是他们的附属品和生育的工具。随着时代的迁移,女人越来越像男性社会的一件物件,并且逐渐成为男性社会的私人物品。在男权文化下,女人的面孔只能自己的丈夫才能看,无论在什么样的公共场合甚至在自己有客人在的家,她们都要求佩戴面纱,否则就是无耻和放荡。女人不能接受该有的教育,不能外出工作,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附男性。在家庭生活中,女性的作用仿佛只有操持家务和生儿育女,忍受丈夫的虐待和辱骂。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社会现象逐渐演变成阿富汗特有的男权文化,在这样的文化下,女性遭受了无数的家庭暴力和侮辱,男尊女卑的现象也越演越烈。
2、战争、宗教下女性的命运
在这战火纷飞的三十年间,从苏联入侵阿富汗到爆发塔利班专政的无数场战争中,阿富汗国家内部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人民在战火下苦苦的挣扎与痛苦逃亡,他们每天生活在战争恐慌之中,饥饿贫困、生死离别时时刻刻威胁着阿富汗的人民。
玛丽雅姆也在这战火之中痛苦的挣扎,每天生活在塔利班专政的统治之下,在躲避军阀的混战里苦苦挣扎。在战争期间,希拉德的鞋店被毁,且每天不得不躲在家里随时与冲进来的塔利班士兵对抗,对空气中的每一丝威胁都感到恐慌。又因男性才是家庭经济的唯一来源,女性不能外出工作,只能在布卡下隐忍的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玛丽雅姆饱尝饥饿的折磨,同时又在无法逃避的家庭暴力中绝望的苟活。战争的阴影与痛苦,让陷入家庭暴力与宗教压迫的玛丽雅姆无处可逃,最终只有勇敢反抗,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和权利。
阿富汗信奉的宗教是伊斯兰教,是一个政治与宗教主义教条合一的国度,以《古兰经》为圣经。极端的教条主义影响和制约着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尤其是对女性的压迫最为严重。女性在公共场合不能露出脸以外的其他部位,在没有允许的前提下不能与其他男性交谈。极端的宗教主义达到最顶峰的时期是塔利班专政时期,他们制定和颁发了对女性极其不平等和充满侮辱性的条例,女性不能和男性一样接受教育,不能在没有男性的陪同下私自外出,更不能允许有娱乐性的活动等。女性只能成为承担家务的工具和生育的器械,只能顺从与妥协男性社会的一切安排。从这些不平等的条例中可以看出,阿富汗女性在极端宗教主义压迫的痛苦生活与绝望,她们连基本的人权都不能拥有,只能在深渊里苦苦的挣扎。
玛丽雅姆在这极端的宗教主义下,面对痛苦的婚姻与希拉德无数次的家庭暴力,只能一次一次屈从,并从《古兰经》里寻找庇护与精神的支柱。玛丽雅姆是战争、宗教压迫下的阿富汗万千妇女之一,但她在《古兰经》里得到了内心的平静,让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得到了成长。
(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意义
玛丽雅姆从出生到接近死亡,直到对抗希拉德时,女性的意识才彻底觉醒。在她杀死希拉德之后,她没有选择和莱拉一起逃离这个国度,而是安排好一切并独自承担杀人的罪责。此时的玛丽雅姆,不再是那个以男性社会为生活中心的家庭妇女,而是已经拥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意识,以己之命救下莱拉和阿兹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达到最高峰[],实现了自我灵魂的救赎,是阿富汗新女性时代的曙光。
1、自我灵魂的救赎
玛丽雅姆一生都以私生女的身份而感到愧疚与自卑,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得到了释然,她得到了爱与归属感,实现了自我灵魂的救赎。与莱拉和阿兹莎的相遇让原本处于自卑的玛丽雅姆变得自信起来,她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存在。她开始审视自己一辈子隐忍的生活,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得不到家人的爱与信赖,是一个只能活在厚重布卡下的人。但阿兹莎没有偏见的爱唤醒了她,认可了她是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并在阿兹莎和莱拉强大的爱的力量下,玛丽雅姆寻找到了她悲惨形象下失落的灵魂,并在爱与希望里实现了自我灵魂的救赎,在死亡面前找到了生命的平和与归属,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玛丽雅姆面对自己充满艰辛和痛苦的一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她内心深处对自己不合法的人生、对娜娜的愧疚也得到了释然,从绝望和痛苦走向了希望和救赎,得到了一个合法的结局。
2、新女性时代的曙光
玛丽雅姆的反抗让我们见证了一个传统阿富汗女性的蜕变,也让阿富汗更多的女性看到了追求男女平等的的迫切性与希望,为她们走上蜕变的道路给与了最好的指引和鼓励。完成了成长之旅的玛丽雅姆不再受控于男性社会,她开始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意识,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勇敢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以此找寻到自己存在社会的意义,实现了真正的意识觉醒。
玛丽雅姆的蜕变,不仅得到了自我成长,也鼓舞了无数正在压迫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玛丽雅姆用她最终的结局证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承担了莱拉与阿兹莎爱的责任。她最终勇敢的反抗和意识的觉醒,也带给阿富汗传统女性更多的力量和启示,她们经历着近乎相同的人生与遭遇,彼此更能感同身受,这给阿富汗妇女解放运动带来了更强大的力量,也为阿富汗新女性时代带了耀眼的曙光。玛丽雅姆的人生不仅完成了蜕变,实现了自我灵魂的救赎,同时她生命里交织的爱与希望、反抗的精神与对自由的追随及独立思想意识也带给阿富汗传统女性更多的希望与鼓舞,展现了阿富汗新女性时代的光芒,也为更多为追求平等与自由的阿富汗女性树立了榜样。
四、结语
《灿烂千阳》通过对玛丽雅姆艰辛成长历程的书写,展现了阿富汗传统女性在父权制和极端宗教主义下的悲惨遭遇和婚姻的现状,也借此表达出只有勇敢抗争才能看到阿富汗传统女性生命里和婚姻里的希望,鼓舞更多的女性参与到反抗与追求平等自由的行列中来,为阿富汗新女性时代的建立奠定基石。在阿富汗这个国家,女性只有拥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及勇敢的反抗之心,才能拥有男女平等的权利和人生的自由。玛丽雅姆抗争的胜利,让更多生活在阴霾世界的女性看到了人生的希望,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独立和解放的希望。
参考文献
[1]卡勒德·胡赛尼.灿烂千阳[M].李继宏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刘婧娴.《灿烂千阳》的空间叙事艺术探析[J].铜仁学院学报,2013(15).
[3]张力.为爱而战,重拾希望――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灿烂千阳》[J].2016(36).
[4]王佩.对《灿烂千阳》的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J].绥化学院学报,2012(32).
[5]赵淑彦、李志红.《灿烂千阳》中女主角们的反抗历程[J].《戏剧之家》,2016(3).
[6]曲捷、郑玮.《灿烂千阳》中女性成长和救赎主题分析[J].新闻传播,2016(5).
[7]王琼.《灿烂千阳》女性人物的命运分析[J].林区教学,2018(8).
[8]陈玲.阳光下的阴霾–论《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悲剧成因[J].北方文学,2012-8.
[9]陈心雨.浅析《灿烂千阳》中的女性形象[J].汉字文化,2019(15).
[10]赵赛宁、蒋红艳.《灿烂千阳》中女性形象的比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
[11]张丽莺.《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成长之旅–从成长小说的视角解读[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06):82-84.
[12]王慧.《灿烂千阳》中玛丽雅姆的成长之旅[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13]王梦琦、蓝云春.《灿烂千阳》中的姐妹情谊探析[J].海外英语,2015(10):192-193.
[14]吴慈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玛丽雅姆和莱拉的自我解放[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4(16)
[15]郎琴芳、孙玉婷.布卡下的璀璨光芒—解读《灿烂千阳》中阿富汗女性婚姻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
[16]于雯馨、赵欣悦、封雪媛、吴岳欣、王梓伊.双重压迫下女性的自我迷失: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8(7):3-3.
[17]强妈.做好父亲先走出“男权文化”[J]中华家教,2016(6):1-1.
[18]廉菲.面纱下的千缕阳光:解读《灿烂千阳》主人公女性自我意识觉醒[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
致 谢
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这意味着大学四年生涯也接近尾声,时光轻轻浅浅,在这四年里很荣幸自己能在这充满人文气息的美丽校园、在老师们学识渊博的熏陶下度过,也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的充实和精彩。在这里也借此机会对这四年来帮助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同学深表谢意。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她和蔼可亲的性格和悉心专注的指导,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方方老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从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收集方面,还是从论文的结构、层次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方方老师的悉心的指导和热情的帮助,特别是她专注的精神、专业的学术素养及广博的知识面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终生受益,在此我表示真诚的感谢和深深的谢意。
感谢文学与传媒学院所有老师的帮助和支持,感谢你们这四年来的谆谆教诲,是你们的兢兢业业和辛勤付出才让我更好的完成了大学学业,以更崭新的姿态面对未来和人生。
感谢我的父母,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和背后所有的支持和理解,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的坚强和努力,你们的付出与爱,是我心中最坚强的后盾。
感谢我的同学,感谢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宝贵建议和温馨的鼓励支持,让我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更加自信和乐观。
再一次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是你们让我平淡的人生变的更加有意义。最后,祝愿所有的老师、同学工作顺利、万事胜意。祝愿我的母校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更加的美好!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