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边塞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岑参的边塞诗大多以描写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对祖国疆域的热爱和对士兵的关怀,展现了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岑参的边塞诗共有四十余首,其中以《将军百战身名裂》、《燕然山下董永死》、《万里长城守望者》等著名篇章最为人所知。这些诗篇以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描绘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对岑参边塞诗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他的诗歌创作与边塞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关系。第一章根据岑参的思想内容对边塞诗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其情感内涵。第二章阐述了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并分析了岑参的边塞诗艺术特色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时代因素、文学时代因素、个人因素。第三章探讨了岑参边塞诗的价值以及影响。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更是反映唐代边塞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见证。他的诗歌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对于研究唐代边塞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岑参,边塞诗,盛唐气象,雄奇
绪论
我国作为一个诗词大国,经历了两千多年来的诗词发展,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诗词体系。在这发展期间,很多文人作者因为经历的相似、又或者是因为共同的处境而引起的共鸣和审美观的相似,就会使诗词产生相同的流派,使诗词的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一定的相似。国内的盛唐诗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了很多艰难的问题,边塞诗作为其中一个非常著名的题材,同样也经过了岁月的洗礼。本论文主要研究岑参边塞诗,将岑参的边塞诗分为羁旅思乡诗、送别友人诗和建功立业诗三类。在分析各类诗歌时,本文重点探讨了岑参的诗歌艺术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一)研究现状
以“边塞”为主题的诗词创作在中国盛唐诗歌中是一个无法割舍的存在。在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中,边塞诗的数量也在持续且稳定的呈上升趋势,由于“边塞”主题的诗词影响非常深远,数量众多、质量极佳,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边塞”文学现象。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对于边塞诗的研究,学者们还没有从创作题材这一角度进行边塞诗的探究,而是偏向于具体名篇边塞诗的剖析与鉴赏,例如郑临川的《论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殿奎的《〈登鹳雀楼〉简析》,在对这些篇目进行讲解分析的过程中,诗人的边塞活动常常会被无意识的囊括其中,在这点点滴滴慢慢的积累中过程里,边塞诗逐渐在大众面前散发着属于它的光芒,为后来边塞诗的多样化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边塞题材诗词被划分出来作为单独一个主体进行研究。研究的方向与内容朝着多元化发展。主要可分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边塞文学源流探析与主题研究。这一类研究主要以翟明刚和裴登峰为代表。翟明刚在《试论中国文学的边塞主题》里叙述了边塞文学的起源,他认为其源头来自于上古社会“望祭山”宗教祭祀活动、生殖崇拜仪式、重九边塞习俗。而裴登峰在《盛唐诗词中的边塞主题及创作缘由》中对边塞诗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了研究和概括,在该篇文章中作者在认可重阳节边塞风俗与边塞文学创作有关的同时,依据边塞诗的主旨情感进行了题材的分类。第一类是抒怀,抒发作者个人情感体验和对家国的忧虑。第二类为怀远思乡诗,阐发了对故乡的想念和故人的怀念。二是边塞的题材诗的情感内涵探究,例如马元龙研究分析边塞后抒发的情感多为悲苦愁恨。
三是对边塞文学进行心理学和美学研究,主要以李彩霞为代表。四是边塞文学的综合研究。众多的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解析边塞文学,或从其产生的源头,或从其发展的脉络,或从其空间结构,或从其思想内涵,或从其艺术手法,或从其地理位置等。这些有关边塞文学探析的著作对于后世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对以岑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进行了研究,对边塞诗发展的规律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归纳出这种类型诗词所能够体现的意境。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边塞诗被誉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岑参边塞诗大多以描绘边疆风光和武士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唐代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壮烈英雄主义精神。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岑参边塞诗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将分析岑参边塞诗的分类和情感内涵。岑参的边塞诗根据思想内容分成羁旅思乡诗、送别友人诗、建功立业诗三大类,岑参情感内涵又受思想内容的影响表现出浓厚的思乡之情、深厚的送别之情和立功边塞的报国豪情。其次,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学自身因素及诗人个人因素探究真实的本质特征、奇特的美学特征、悲壮的风格特征形成的原因。最后,本文将分析岑参边塞诗的价值和意义。岑参边塞诗的主题主要包括对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对士兵英雄主义精神的赞颂。通过对岑参边塞诗的深入解读和分析,有助于学习和了解唐代边疆地区的历史,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意义
我国的诗词历史中,边塞诗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它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也为我们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源和经验。由于时代不同,我国诗词作品在创作中也会受其影响分成各个阶段,且每一阶段都会有非常优秀的诗词作品及代表人物的出现,优秀的诗词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民族诗词的发展和进步。边塞诗是我国诗词类型中较为突出的类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诗词类型。本文通过对岑参边塞诗的研究展开深入探讨,从而更加透彻的理解边塞诗,在一定程度上对文章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意义。
岑参边塞诗是唐代边塞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边塞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还表现出唐代文学的风格和特点。通过对岑参边塞诗的历史价值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一、岑参边塞诗的类别及情感内涵
本文将《岑参集校注》作为诗歌的语料来源,重点探析岑参边塞诗的类别及特征。岑参的边塞诗在《岑参集校注》总集中比例不大,虽然仅有四十余首,但正是这些边塞诗使他成为盛唐时期最杰出的边塞诗人代表之一。本文将《岑参集校注》中的边塞诗根据思想内容分成羁旅思乡诗、送别友人诗、建功立业诗三大类,其中羁旅思乡诗二十二首、送别友人诗十二首、建功立业诗八首。岑参艺术特色又受思想内容的影响表现出真实的本质特征、奇特的美学特征、悲壮的风格特征。
(一)类别
边塞诗常涉及精忠报国的爱国思想、建功立业的功名意识、奋勇征战的英雄精神、渴望胜利的希冀等内容,还有部分体现出人道主义思想,对穷兵黩武的反思、对追求功名的悔意以及对士兵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岑参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根据思想内容可以分为羁旅思乡诗、送别友人诗和建功立业诗三大类。
1、羁旅思乡诗
人这一生,不可能一直停驻在家乡的温暖港湾中,背井离家,身处异乡,是无法避免的事。而古人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中常常有攀边塞处的传统习俗。在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当旁人都与家人和和美美团聚时,辗转在外的诗人却独自在一人在他乡漂泊游荡,无知音,无亲人相伴,孤身登到高处,凝视着家乡方向,思念着远方的亲人,孤独之感油然而生,在他们强烈的想家和怀旧的感情影响之下,产生了大量的边塞怀远思乡的诗作。
“陇水何年有,潺潺逼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1.]–《经陇头分水》
这首诗是岑参在远离家乡的边地,目睹了陇水的流动,思念家乡的标志性作品。此诗也是边塞怀旧主题的诗歌,他们经常捕捉边塞所见所闻的景物画面,并对其进行浓墨重彩或平淡朴实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离愁别绪。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1.]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这首诗通过悲凉的意象,诗人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孤独、落寞以及思乡之苦。这些诗往往都会主动摒弃温馨的色调和鲜活的意象,选择伤感、悲凄的意象来表达与节日幸福欢乐迥然不同的孤苦寂寞心境。有的诗作词句还会运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来渲染烘托漂泊无依的羁旅愁绪。
这些诗歌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思乡和怀旧情感,与节日幸福欢乐的氛围截然不同。通过选择悲凉的意象和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诗人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孤独、落寞和无助,让读者感受到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2、送别友人诗
自古以来伤别离,古代交通不发达,朋友之间分别后相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离别时的愁绪尤为强烈。岑参在边塞送别友人的诗中,也常常表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依依不舍的情感。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诗描写了送别时的场景,以“雪”为抒情发展的线索,勾勒出四幅雪景图,结构清晰,情感鲜明。诗的前五句描绘了一幅“八月飞雪的苦图”,诗人先说轮台的雪下得非常早,并用妙笔生花的手法表现出雪花的样子。诗的第六七句描绘出一幅“军营饯别奇寒图”,为了送别友人,主帅在帐中准备了丰盛的酒宴和各种西域乐器,热闹非凡。尽管在环境艰苦的边塞之地,大雪纷飞、红旗肃立,但这座白雪覆盖的城池也为送别增加了一份特殊的寓意和情感色彩。在这样的场景下,诗人的情绪是格外激动和热烈,态度是乐观奔放。诗的第八句和第九句分别描绘了“东门惜别惆怅图”和“别后雪地思乡图”,诗人描写了在轮台东门送友人归京的场景,此时友人渐渐远去,迂回曲折的山路上消失了友人的身影,只留下雪地上一行行马蹄的印迹。这种场景营造出一种空寂、幽静的氛围,意味深远,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岑参常常目睹友人得以回归内地,因此在边塞送别诗中表达了深深的不舍之情。他感叹自己的归期未定,而友人却可以回归,这种离别的无奈和不公让他更加珍惜与朋友相处的时光,在诗中体现出对友谊的珍视,也流露出浓浓的乡愁。
3、建功立业诗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俱爱边塞望远,望向那高处的亭台楼阁,名山古川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观景抒情的平台。在高台之上。汜博旷远的天空、苍茫厚重的大地、渺茫飘远的云,潺潺流水聚合成一幅大气磅礴的图景呈露出一种引人入胜的、震慑人心的崇高感,一帆风顺之人会顿时心胸开阔,引吭高歌,抒发豪情,而命运坎坷之人则会在时空无限与人生短暂的反差中备尝悲苦,且在古代,文人志士的人生价值取向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都心怀天下,志存高远,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拥有一番属于自己的成就。但人生在世又哪能事事如意?大多数人虽处于繁华昌盛的京都,但却没法有所作为,亲眼目睹着奸臣当道,结党营私,看着小人得志,又难以和他们狼狈为奸,也无法逍遥世外。只能在抑郁寡欢的登上高台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愁闷。
岑参的边塞诗中既有充满自信的壮歌,也有不如意的感叹。他非常重视功名地位,但是也会在环境超出他预期或者遇到挫折时感到失落。此时,岑参会发出深沉的感慨和感叹。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4]
–《逢入京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岑参在西行途中与东行使者相遇的情景,激起了他深沉的思乡情感。通过描述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展现了旅途的颠沛流离和思乡的苦痛,同时也表达了他在此时所怀抱的建功立业的豪迈抱负。全诗语言简练、画面感强烈,使人触景生情,强烈地体现出诗人的个性和情感风貌。这首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园的热爱,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憧憬,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在这首诗中,岑参对人生追求和感慨,以及思乡情感的深情描绘,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历史和社会价值,对我们了解古代诗歌和理解人生体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类以建功立业的为主题边塞诗,大部分都是作者处于人生低谷之时,从而衍生出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千古悲愁。
(二)情感内涵
岑参的边塞诗反映了他对于战乱所带来的痛苦、不安和无助有着深刻的感受,主要情感内涵包括:在异乡奔波、战火纷飞的环境下,诗人强烈地感到自己离家的孤独和想念故土的思乡之情;为友人践行的美好祝愿和对友人的深深关切及依依不舍的送别情;赤诚报国的慷慨之情及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心。这些情感内涵通过岑参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得以深深地刻画在边塞诗中,从而表达了他对于时代、生命、个人亲族、祖国历史等多层次丰富内容的感怀和反思。
1、浓厚的思乡之情
作为长期在沙漠戍边的官员,岑参对家乡之情深刻而真挚。他笔下所描绘的波涛滚滚的黄河,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都勾勒出了他十分怀念家园的感觉。他笔下的欣欣向荣的桃花、杏花和柳树,在他的心目中,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时节符号。岑参的思乡情最为生动地展示在边塞诗中,普通人想家已经十分煎熬,岑参将这种浓厚的思乡情感化为文学形式,让后人可以更好地理解那段压抑无助的岁月。
“苜蓿烽边逢立春,葫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86.]
–《题苜蓿烽寄家人》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出门在外的游子的视角,向自己的亲人写下一封家书,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边塞孤寂、荒芜的景象,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随后,他转述一个守城士兵对天起誓,海誓山盟式的维护疆土的铿锵誓言,暴露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危险。紧接着,他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诗的最后两句则表达了思乡之情再次激发人物内心的不安和忧虑。即使岑参身处高楼之上,能够远眺山河美景,但也不能平静地看到自己离家远去、与亲人分隔两地的现状。
整首诗歌中,岑参运用自己深入生活的人物体验,结合鲜明的典故化语言,把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表达,触动了许多读者的情感共鸣与思考。总的来说,岑参所表现的思乡情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这种沉甸甸的思念之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感伤,更是一种集体行为的象征。
2、深厚的送别之情
自古以来伤别离,在《岑参集校注》四十多首边塞诗中,其中有十二首是以送别践行为主题的,岑参的边塞送别诗字字流露出与友人深厚情谊和对其归途的担忧。正如上文送别友人诗所提及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浓厚送别情的集中体现。这首诗在描绘景色、写情感、运用对比等方面都显示出高超的技巧。离开的寂寥心情和未知所带来的隔阂,在历经千百年后依然能够触动人心,令人深受感动。下面具体分析这首诗中岑参边塞诗深厚的送别之情的表现。
首先,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出大漠沙场的苍凉景象与温暖情感的鲜明反差。他将荒野旷远和心灵慰劳相融合,以此突显出久别重逢的珍贵和难舍之感。
其次,诗中提到武判官面临的危险,强调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但除了诗人自身的悲愤,他也将关注点放在武判官身上,让读者感受到“判官”被寄予多么重要而艰巨的责任和使命,更多地思考他作为一个英雄的意义。最后,诗人把送别的情感高度浓缩在五个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含有对方向和未来的担忧和不舍,也体现出离别中时空的距离和隔阂。
诗人的积极乐观和豪情万丈更是透过诗歌得以突显,为边塞送别增添了一份壮美和气魄。总而言之,岑参以其独特的艺术感受和创作风格,完美地将离别之情与豪情激荡结合,使得这篇边塞送别的诗篇,成为无愧于千古奇喻的经典之作。
3、立功边塞的报国豪情
岑参出身“一门三相”的名门望族,但他的父亲岑植只当过两年刺史就过世了。由于家族势力的衰落,岑参并没有得到一个持续富裕安稳的家庭环境,因此岑参渴望建功立业,曾两次出塞,立志承担重振家门的重任。
岑参首次出塞,不太适应边塞生活,创作的诗大多都带有思乡之愁。再次出塞,由于边塞地区的局势比较稳定,加之升迁官职,因此,相对于初次出塞而言,他能更好地边塞生活,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佳作,例如上表这首诗是岑参在唐代所作的一首边塞诗,歌颂了封大夫在西征中立下功绩的报国豪情,充满了豪迈激昂爱国热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严峻的战乱环境中对军功立业的推崇和赞美,彰显出其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以下从该诗中分析其表现的立功边塞的报国豪情。以下从该诗中具体分析其表现的立功边塞的报国豪情。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9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首先,此诗描绘茫茫荒原与壮美长城相映成趣的景象,突显了边疆守卫者的崇高义务与危险处境。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表现出对戍卫者不懈防御和捍卫祖国疆土的敬意,彰显了岑参深厚的爱国情怀。其次,诗人特别强调了封大夫出征的决心和勇气,并向他致以迎风而立,舞剑弄刀的敬仰之情。他将胸中壮志直接融入了诗歌中,用语言抒发自己的激情与振奋。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深深为封大夫和其他边塞英雄们骄傲感动的心情,认为历史会铭记他们。
岑参立功边塞诗的写作主旨大多都是记录并歌颂边塞军民的英勇事迹的崇高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及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岑参边塞诗的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虽然两人都写出了大量充满艺术特色的边塞诗,其所表现的战争景象、爱国思想以及对古老传统文化的追求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两人在生活经历、人格气质、创作风格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他们的诗歌也各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高适的诗歌展现出他爽直果敢的性格和深厚的民族主义情感。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壮阔的历史背景和苦难的人民生活,用大胆豪放的语言反映了对理想与真实的深沉思考,体现出他对爱国和正义的积极追求。而高适的诗歌语言简练、音韵优美,具有浓郁的音乐性和艺术感染力。
岑参的诗歌则更加注重诗意的表达和凝练,他的边塞诗多使用对比手法,善于通过对物象的描绘与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另外,岑参的诗歌中也经常出现对自我现实处境的反思,表现出他深刻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总的来说,岑参的边塞诗风格雄奇磅礴、恢弘壮阔,充满了唐代文化复兴浪潮所要呈现的变革之气。
因此,高适和岑参两人虽然被并称为“高岑”,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在个性上还是显著不同的。两位诗人都以其特有的方式表现了爱国情感和边塞生活的压抑与坚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佳作,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下文将对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展开分析。
(一)特征
岑参的边塞诗具有真实、雄壮和奇特等艺术特征。这些诗作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雄风,其风格特点是雄壮;同时,岑参边塞诗对西域景观有着独特的美学表现,并充满了奇思妙想。他使用了颇具创意的手法,如自创新题、奇情壮采、七言歌行用韵奇特等。此外,这些诗作非常真实,因为岑参曾在边塞生活过,对于当地的景象和事物有着深刻的认知,因此他所写出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真实性和历史价值。
1、真实的本质特征
岑参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岑参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边塞人民的英勇形象,更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岑参边塞诗风格奇真,既有奇异之处,又具真实性。相对于其他边塞诗人而言,岑参的诗作更加具有真实的特征。他对西域情况的真实描述,赋予了他的边塞诗以宝贵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岑参的边塞诗广受读者喜爱,因为它描绘了西域神奇的自然景色,让人们对这个地方有了更深的了解。
岑参边塞诗常使用夸张手法描述西域景物,但其地名确有真实性,岑参两度出塞西域,亲身经历了许多地方,这使得岑参边塞诗具有鲜明的纪实特征。许多学者对岑参边塞诗中的地名也进行了广泛研究与考证。相比之下,虚拟边塞诗中使用的地名只是为了表达情感,缺少真实描绘,虚拟性较为突出。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2]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边塞诗岑参所描写的热海,虽然夸张地描写了热海的热,但是热海是真实存在的,就是现在的伊塞克湖。岑参对热海的记录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当时热海的具体情形,对了解和研究唐代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奇特的美学特征
岑参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美风光。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荒凉、辽阔和壮美。例如,“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3]、“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2]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展现了边塞地区的自然风光,更表现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勇敢。他通过对边塞人民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仍然坚韧不拔,勇敢抵抗外敌的精神。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9]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此诗生动地描绘了边塞人民的英勇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勇敢。岑参的边塞诗向诗界吹来一阵“胡风”。岑参有非凡的想象力,其边塞诗中有很多夸张的想象,这些想象往往超出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凭借奇特的想象力,岑参的边塞趣味横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11]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诗人眺望渭水东流,怀念故乡,希望热泪能够随着水流回家。尽管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但它让渭水有了生命,并增添了诗意。这首诗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岑参游历西域后深受震撼,他在创作边塞诗时采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包括自创新题和奇特的用韵。传统的乐府旧题如《出塞》、《入塞》等限制了诗人表现边地新奇事物的可能性,而岑参的创造力使他能够自创新题,展现出了他对西域的深刻感受和独特的想象力。漆绪邦在《盛唐边塞诗评》中说:“而在盛唐诗人中,最善于根据表现实际生活的需要而自创新题的,是岑参。”[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16.]在岑参的边塞诗中,无一使用乐府旧题,全是自创新题,如上文所提及的诗歌都皆即事名篇,不落案臼,方便对西域风物的描绘,“但承袭古题之作,因为究竟存在着既有题目所特有的内容、形式的限制,不易写出诗人鲜明的创作个性来。”[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16.]岑参游历西域后发现,传统的乐府旧题已经限制了诗人表现边地新奇事物的可能性。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和表现艺术个性,他开始自创新题,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展示边塞地区的文化与风貌,这也为以后的边塞诗歌流派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相比之下,沿袭陈旧的乐府旧题反而会削弱艺术活力。
3、雄壮的风格特征
严羽《沧浪诗话》中写到:“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陈超敏.沧浪诗话评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86.]。由此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同时具有“悲”和“壮”的特点。悲壮情怀贯穿自隋末至初唐的边塞诗歌中,成为这一时期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尽管边塞诗涉及到战争、杀伐、死亡等主题,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是雄壮。因此,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探究盛唐边塞诗以及岑参边塞诗的深层次特征和艺术质量。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包含了思念家乡和送别友人的情感,更体现了他的非凡志向和昂扬精神。
边塞诗所描述的是军旅生活,表现金戈铁马般的军队气势和艰苦环境下的英勇精神,而不是儿女情长。岑参的边塞诗体现了盛唐军队勇猛无畏的雄壮气魄,也突出了雄厚的军旅风格。这种军旅精神不仅表现在对战争的渴望和对胜利的追求,更是体现在对家国的忠诚和为民族国家事业而奋斗的使命感上。因此,岑参边塞诗中少华丽诗句,多纪实描写。岑参的边塞诗无论是对军队的正面描写还是对艰苦环境的渲染,都是为了凸显出盛唐时期军队勇武的精神面貌和浩大军威的雄壮特点。
(二)形成原因
开元盛世的大唐气象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岑参也渴望到边地建功立业,因此亲身体验了西域并在边地生活约六年。这些经历为岑参的边塞诗提供了足够的审美观照和真实性。此外,盛唐气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氛围,并为岑参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思想背景和文学资源。岑参的边塞诗融合了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性,形式多样,艺术表现力强,包括长篇叙事诗和短小精干的诗句等不同形式,其中一些千古名句至今仍在流传。此外,岑参的家族历史虽然曾显赫一时,但父亲的早逝和家族势力的衰微使得岑参没有获得足够的政治资源。然而,这些经历却让岑参深感重振家业的责任,激发了他到边塞建功立业的决心,也是他创作具有奇特艺术特征的边塞诗的前提。
1、社会时代因素
岑参成长于盛唐,这一时期,大唐王朝经过了初唐的开明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积极进取的时代氛围也促使了诗人创作更加丰富和深刻。时代背景的特定性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和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作品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评判。
这种特定的社会背景直接促成了岑参边塞诗的创作和艺术特色的表现。他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情感的描绘,以及对当时社会风貌、官场生活等方面的认识,向人们展示了壮阔的自然风景、孤独悲苦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家庭、祖国的眷思。边塞与内地的巨大差异形成了岑参诗歌中鲜明的个性特点,并通过描述战斗场面、英雄壮举等形式来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和强烈感受。由于生活背景的影响,岑参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方面也更加注重凝练、简练和富有异彩的比喻与暗示。在岑参笔下,边塞诗呈现出真实的人生体验、独特的美学特色以及雄壮的诗意风格,这些都是时代与个人的相互交融所呈现出的真实表现。
2、文学自身因素
盛唐气象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氛围,为边塞诗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文学资源和思想背景,其中各种文化交流以及高度的文学创作活动使得岑参的边塞诗形成了多重的文学元素。例如,唐代文人对于佛教、道家等思想经典的研究与借鉴,使得此时期的文学深入自然、真实、积极向上的态度。而颇具野性和原始风貌的边疆文化,也与中原文化在这个时期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学格调。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顶峰时期之一,充满文艺复兴意味,在这样一个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边塞诗歌往往较以内带为主的古体诗更加奇特而浪漫,涉及到了更为广泛的主题。从宏观角度来看,边塞诗的创作有意将古体诗风格转化为富有敞开感的现实叙述方式,增加了个人经历与情感体验。唐中后期域内外文化思潮的影响,边塞诗人的涉足,在此基础上也产生大量边塞诗。例如王昌龄、李颀、李白、杜甫和王维等文人在边塞诗作品方面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但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歌成就最为突出。由于他们多次出塞,感受真实,游历的范围也非常广泛,虽然二者的诗歌创作风格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不同,各具特色。这种文化思潮对岑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较为私人化的书写风格和开始涉及自然环境真实感的描写技巧上。另外,这一时期的诗歌运用换韵、排比、衬托等技巧多样,让边塞诗更有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感性效应。
3、个人因素
(1)家族传统
岑参的高祖父是岑善方之子岑之象,曾祖父是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和堂叔岑义也都曾担任过唐代的宰相,因此被称为“一门三相”。
“参,相门子。”[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523.]–《感旧赋并序》
岑参在这首诗的中开头即道出岑参家世之显赫。这种家族背景使得岑参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环境熏陶,并且在政治和文学领域有较深的影响力。可以说,这些家族先辈的早期成就对于岑参的文学创作和政治人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建立功名被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并充当着岑参的人生追求的动力。由此,久居边塞的岑参得以充分领略边塞的奇妙风光,写下许多奇情壮采并且用意新巧的边塞诗。
(2)两次出塞经历
岑参在嵩阳隐居了一段时间后,感到平凡的生活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他来自显赫家族、受到良好家风熏陶的背景让他注定不甘于平庸。因此,离开了嵩阳的岑参开始踏上积极进取的入仕之路,追求自己更高的人生境界。岑参自天宝八年赴安西开始西行出塞求仕,先后两次辗转途经西域,累计在边境生活了六年。这段崎岖的和战争纷扰的生涯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了边塞的荒凉和艰苦,领会到了边地士兵的英勇和忠诚,突出了诗歌取材的真实特征,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边塞诗风格。
上文提到岑参虽然家族多人身居高位,但到岑参时已经趋于没落,父辈没有能力为他提供进入体制平步青云的良好平台,再加上此前一直隐居读书,不像王维等诗人年少成名,因此他的入仕之路并不顺利,献给朝廷专门的机关的文赋石沉大海,两次经过潼关都未能得到被朝廷赏识从而被任用的机会,即使是参加科考考取第二名及第后,也只是被任命为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管士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边塞诗雄岑参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57.],远远不能满足岑参本人的志向要求,而在唐代这一特殊的朝代,边塞地区战事多相应机会也多,因此对于在中原处处碰壁的岑参来说,远赴边关,建功立业,出将入相是个难得的选择。杨炯所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何明,曹阳.唐诗在作文中的应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3.]成为当时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们的心声,可见在唐代,文人戍边并不少见,像岑参的好友颜真卿、封常清、武辞仁、胡莫友等都曾先岑参一步赴西域任职,但是像岑参一样赴边执着,能在重返中原后还执意回到边塞的文人并不多见,而岑参这样独特的二度出塞真实的人生经历也对其边塞诗歌创作真实的本质特征及其奇特的美学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三、岑参边塞诗的价值及影响
岑参是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就备受赞誉。他以开拓边塞诗的广阔境界而闻名,并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他的诗歌内容和诗风方面。在诗歌内容上,岑参多写边真实的边地自然景观,在诗风上,岑参重要的风格特征就是真实、奇特和雄壮。下文分别对岑参边塞诗的价值及影响进行分析。
(一)岑参边塞诗的价值
岑参边塞诗以其真挚感人、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军旅生涯反映了唐代边疆士兵的生活,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艺术价值
创意独特,题材新颖:岑参以边塞的军人生活为主题,通过真实严肃的描写和想象力丰富的联想创造了一幅非凡的画卷,让人深刻感受到大漠的辽阔和戍边士兵的苦涩。
诗意浓郁,意境深远:岑参运用形象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优美抒情的语言,展现了大漠荒凉、沙漠广袤、孤寂无声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戍边士兵的坚韧、顽强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语言优美,形式新异:岑参的边塞诗运用了骈文和夹句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既保持着唐代五言诗的规范和传统,又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使其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富有变化。
意蕴深刻,寓意丰富:岑参的边塞诗不仅是一首军歌,更是在表现政治背景和时代风貌的同时表达了人生及生命的意义,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内涵。
2、历史价值
反映了唐代战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岑参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了唐代西北边塞的人文景观和风土人情,反映了当时唐王朝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安全威胁。
揭示了唐代社会中军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岑参边塞诗不单是一部赞美军人的诗歌,更展现出军人在大漠边陲所处的严酷环境和自身命运的悲剧性,深刻反应当时社会对于军人待遇和荣誉的关注。
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忠诚、拼搏上进、奉献精神等人文特征,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为研究唐代诗歌和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作为唐代五言诗和边塞题材的代表,岑参的边塞诗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研究价值,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珍品之一,可以为人们提供了详实的阐述唐代文学及历史政治、军事背景的有力材料。
3、文学价值
体现了文学的人道精神和生命意义:岑参通过对士卒在劳苦、艰险、孤独等环境下坚韧的一面进行描写,塑造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和抒情感染力的美感氛围,表达出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其逐步超越单纯的以军事贵族为赞美对象的诗歌。
深入挖掘并把握了边塞题材的诗歌的可能性:岑参以丰富的想象和感受在描绘大漠荒凉、故土残缺、戍防长久等边塞题材的素材上进行衍生和扩展,开拓了唐代边塞题材诗歌的可能性,在叙事手法上已经发展到了高峰。
在创新与传承间平衡处理、实行集中表征和低调自我的批评技巧:岑参边塞诗在表达唐代文人持续关注下的西域大漠生活和自我真实地描摹创作过程中,显现了对于以诗歌存在的不遗余力地赞美对象、创新表征手法,给唐代边塞文学篇章与理论实践注入相应的人文关照。
技艺高超,造诣精深:岑参边塞诗语言流畅、音韵优美,押韵难度大,在平仄上也讲究纵横到位,笔势交融锤炼。其运用夹句、比兴、排比等各类修辞手法,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听体验空间。
4、思想价值
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岑参在诗歌中通过对边疆士兵守卫河山、保家卫国的描绘,弘扬了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表达了对家园、对河山、对部族和家人的深厚感情与责任。
倡导忠诚奉献的精神:岑参的边塞诗赞颂了戍卫边疆、护卫祖国的军人,树立起敬业奉献和对职责忠诚的楷模形象,强调了个人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利益和整体的统一。
颂扬坚韧不拔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岑参对于戍边士兵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内心搏斗等进行了真实描写,展示了戍者以钢铁一般的意志与毅力,不畏艰难、苦辣面对命运逆境的奋发姿态。
体现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岑参在描述边疆戍卒和边塞情景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岑参以超越物质和世俗的高度,对人生、自由、时光等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呈现了智慧和文学的交融。
总之,岑参边塞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也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今天,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岑参边塞诗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并注重其对于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二)岑参边塞诗的影响
岑参的边塞诗以其朴实自然、豪迈激昂的风格,生动地反映了唐代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和爱国情怀,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和推崇。岑参边塞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岑参边塞诗开创了边塞诗派,成为唐代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同时,岑参边塞诗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抒发感受的方式,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对后世诗人的启示:许多后世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等都对岑参边塞诗表示赞赏,并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使他们的诗歌更富有真情实感和民族气息。最后,表现在对国家教育的贡献:岑参边塞诗被列入了唐代文学经典之一《全唐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对于后世国家教育的推广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岑参的边塞诗对后世的影响在于它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现出了边塞士兵的艰苦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种表现手法在后世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同时,岑参的《边塞诗》也为后世的边塞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岑参的边塞诗对的影响在于它的历史价值。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疆的风景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这种历史价值在后世的历史研究和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了解唐代边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岑参的边塞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岑参的边塞诗对的影响还在于它的思想价值。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塞生活的怀念之情,反映了唐代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反响,也在后世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历史、文学和思想价值都在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岑参的边塞诗对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将继续影响着后世的文化创新和发展。
结语
在本论文中,我对岑参的边塞诗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诗歌的类别及情感内涵、特征及形成原因、价值及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岑参在诗歌创作中的独特风格和思想深度。首先,岑参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常常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现出边塞的苦难和荒凉。其次,岑参的边塞诗类别丰富,既有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绘,也有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后,岑参的边塞诗意象丰富,常常运用自然景物、动物、人物等形象来表现诗歌主题,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岑参的边塞诗创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历程中重要的一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深受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珍贵遗产之一,它不仅是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绘,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思考和关怀。通过对这些诗歌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岑参的诗歌艺术,也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参考文献
[1]陈铁⺠,侯忠义.岑参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廖立笺注.岑参诗笺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漆绪邦.盛唐边塞诗评[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陈超敏.沧浪诗话评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5]任士英.盛唐气象[M].北京:中华书局,2011.
[6]廖立.岑参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7]李白、杜甫.李白杜甫诗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8]倪木兴选注.初唐四杰诗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9]王嵘.西域探险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10]管士光.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边塞诗雄岑参传[M].北京:作家出社,2016.
[11]程光炜.贾平凹序跋文谈中的“古代”[J].文学评论,2016(5).
[12]冉娟.岑参边塞诗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J].新疆艺术,2023(01).
[13]王怡培.高适、岑参边塞诗颜色词探微[J].甘肃开放大学报,2022,32(05).
[14]张立博,苏媛.岑参边塞诗情感类型及成因分析[J].伊犁师范大学学报,2021,39(04).
[15]张若荠.岑参、高适边塞诗风格异同之分析[J].新纪实,2021(32).
[16]赵士城,黄海英.岑参两度出塞边塞诗情感基调差异成因探微[J].新纪实,2021(13).
[17]石竞文.浅析高适、岑参边塞诗差异[J].汉字文化,2021(04).
[18]张亚飞.胡琴琵琶与羌笛:从岑参边塞诗创作看盛唐西域乐舞[J].北方文学,2020(11).
[19]钱林,吴华峰.近十余年岑参边塞诗研究综述[J].昌吉学院学报,2020(01).
[20]程海军.岑参边塞诗对北朝民歌的继承与发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7).
[21]尹德雪,李敏.岑参边塞诗教学及拓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27).
[22]Cai Z.How to Read Chinese Poetry[J].2007.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