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生平及诗歌创作研究现状
李白是我国文学历史长河中一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许多诗歌被人们所称赞并流传于后世。李白的一生即是奋发昂扬的一生,也是坎坷多艰的一生。他少年时期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他渴望建功立业,但事与愿违,李白奋斗一生,却终是没有机会去实现仕途经济,晚年在悲凉孤寂中度过。
李白传奇坎坷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二十一年的蜀中生活,他喜欢读书,喜欢习剑,喜欢漫游。这一时期李白同道教教徒在岷山还有过一段隐居的生活,这对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阶段是他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了十六年,在这一漫游阶段后期,李白定居安陆,与许圉师的孙女成亲,开始了他“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空虚苦闷的生活。第三阶段是李白在唐长安城生活的三年,因好友举荐,李白接到玄宗的征召来到长安。但玄宗只是单纯的赏识他的诗歌创作,并没有给李白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机会,而李白也看清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后期便表现的十分放纵,“贵妃研磨,力士脱靴”这些留下来的事例都能反映出李白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在长安生活的三年是李白诗歌创作的转型时期。第四阶段是李白人生中第二次漫游时期,诗人离开了长安,来到东鲁和梁园,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漫游。第五阶段是李白经历安史之乱的时期,是李白生命的最后七年。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称“讨杨贼,清君侧”进兵中原,安史之乱由此爆发。公元七五六年,永王召聘,李白应聘入幕,可好景不长,数十天之后,永王就被肃宗讨伐,李白遭流放。生命的最后几年李白是在孤寂凄凉,穷困潦倒的状态下度过的。
李白诗歌创作一向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历代学者从多角度系统深入的对其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丰硕,蔚为大观。总的来看,主要可以变现为三个方面,其一,从宗教学的研究角度上看,盛唐时代下统治者主张儒家、道教学说,学者结合李白的生平从儒家、佛教、道家三方面对李白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安敏在《李白及其诗歌的崇道倾向》一文中对李白诗歌中道教炼丹采药的研究;赵朝芳在《李白儒学思想与诗歌研究》一文中对积极入世理念的研究。其二,从美学的研究角度看,李白的诗歌创作中运用了许多意象。胡筠在《李白诗歌意象探析》这篇文章中分析了李诗中白发和流水两个意象的内蕴和作用;段慧娟在《李白诗歌中的星意象研究》中写到星星这个意象在李诗中多次出现,诗人对天文和星象有较深的研究,常通过星表现自己的审美情感。其三,从文学的研究角度看,李白的诗歌类型多样,其所做的山水诗,边塞诗,游览诗,赠答诗,乐府诗等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巩宏昱在《李白山水诗研究》中研究了李白诗集中涉及到的山水描写,毛咏雪在《李白边塞诗论析》中分析了儒家思想,游侠风气和道家观念对李白边塞诗的影响,何岁莉在《李白游览诗研究》中分析到李白诗集中游览诗的特点。
历代学者对李白诗歌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总结出李白诗歌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对后人产生的影响。
二.李白诗歌对唐代民俗的反映
李白一生主要生活在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盛唐时代。盛唐时代大背景下所形成的特定的民间风俗习惯对李白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影响。唐代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民间艺术方面、信仰方面、岁时节日方面、物质生活方面。
(一).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主要是指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音乐、舞蹈、绘画等活动。在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的盛唐王朝,民间艺术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唐代民间艺术所呈现出的丰富多彩的发展趋势,在李白的诗歌得以体现。
1.民间音乐
唐代诗歌创作的空前蓬勃促进了音乐舞蹈的快速发展,唐玄宗的大力提倡加之大量外来音乐传入中国,使唐首都长安成为了一座国际性的音乐城。生活在盛唐的李白多才多艺,在他的诗歌中,可以发现许多描写音乐的篇章。如《秋浦歌》这组诗是李白漫游至秋浦时,看到当地山川景物,感受到当地的民俗风情后所作,共十七首。其十三写到: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1](p246)
李白看见清澈的水面倒影着一轮素净的明月,月光下几只白鹭飞过,种地的农郎放下手中的锄头认真的倾听着采菱女优美动听的歌声,并唱和着山歌迎了上去,对唱着,合唱着,一同渐渐地远去了…….民间音乐是广大民众自己创造的一种口耳相传的民间艺术,李白通过对农郎和采菱女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盛唐时期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唐代农民的生活规律,一边劳动一边唱歌是农民解除劳顿最好的方式。再如《春夜洛城闻笛》中写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p1112)
这首诗是诗人游历至洛阳时所作,在静谧的夜晚,诗人忽然听到不知是哪家的庭院里飞出的玉笛的声音,这声音悠悠不断,融在夜晚的微风中,飘满了整个洛阳城,在异地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使李白油然而生一种怀恋故乡的情思。这首诗由傍晚不知哪出飘来的笛声而引发作者思恋故园之情。唐朝,笛子盛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李白的音乐诗中咏笛抒怀、闻笛生情的诗篇也有多数,笛声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给唐诗以丰富的意蕴。
2.民间舞蹈
舞蹈的发展与音乐的盛行是相伴而生,密不可分的。李白深受唐代歌舞文化的熏陶,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写到唐代民间舞蹈。如《赠汪伦》中写到: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3](p402)
这首诗是李白游历至泾县时,遇好友汪伦而写的一首有名赠别诗。李白坐上小船刚准备要离开的时候,忽然间听到河岸边传来一阵阵的踏歌声,于是回头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好友汪伦携及乡友来给自己送行。诗中“踏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人们劳作之余的一种游戏,大家聚集在一起手拉着手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来解除劳顿、调整身心。踏歌活动在唐代开始盛行,上至唐代君王,下至乡野村民,无不表现出对踏歌活动的喜爱之情。在一些传统的节日中,统治者也会下令组织一些人数众多、规模盛大的踏歌活动。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踏歌”活动逐渐从民间歌舞转变成一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送客形式,人们一边唱歌,一边用脚有节奏的踏地打拍子,把无形的情谊用有形的送客形式表现出来,更能体现出主客人之间深厚真挚的友谊。
3.民间绘画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至唐代时,绘画艺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代有一大批绘画大师,极负盛名者像阎立本、吴道子、周昉等。李白一生所著的题画诗有二十多首,其中流传最广、成就最高的当属题花山水诗了。如《巫山枕障》中写到: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山横天更不留。”[4](p1140)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床边的屏风上画着的一幅三峡山水图,画上有白帝城的树影山色,有神女峰的朝云暮雨,有三峡横天奔涌的巴水,但这些树影山色,朝云暮雨,或巴水奔涌的雄姿,此刻都凝固在这屏风的画中,诗人把瞬间定格成永恒,化动为静,更将自己的身心也融入绘画之中,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
(二)信仰民俗
信仰民俗即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同时又是民间的一种民俗现象。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开放,于是,各种宗派思想也被人们所接受。李白一生中他的思想是比较复杂且不断变化的。青年时期,锐意进取、事君显亲、济世安邦的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天宝三年,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逍遥出世、炼丹登仙的道家思想日趋浓厚,到了晚年,特别是因入永王幕府,而含冤入狱后,他遁入空门的佛家思想逐渐浓厚。
1.道教信仰
道教是我国本土的一种传统宗教,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养生摄气之学一直为古人所向往,李白深受道教的老庄思想影响,与道教有着不解之缘。罗宗强先生在《李白与道教》一文中谈到“建立不世功业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任侠使气、纵酒挟妓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炼丹服食、希求神仙,更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生活。”[5](p260)李白在《日出入行》中写到: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6](p310)
这首诗是李白利用乐府古题而创作的,李白认为花草不会对春风的关照表示感谢,落叶不会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人类不能够主导四季的运转,不能够主导万物的兴衰,因为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春暖花开,秋寒落叶,这些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人为无法改变的,李白深受老庄哲学影响,将人的生死看做花开花落一样自然,李白的人生观是超脱起俗、豁达开朗的。再如《古风·西岳莲花山》:
“西岳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7](p21)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的后期,诗歌前五句为我们勾画了神仙生活的自由与超脱,表现出飘忽轻逸的感觉。而后两句则写出洛阳胡兵所到之处尸骨遍野、血流成河的惨状。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关注。李白道教思想中对神仙的追求其实是他对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一种慰藉。
2.佛教信仰
佛教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已经发展成熟,李白晚年,佛家思想占据主导。李白一生广泛交友,其间也不乏有佛教的僧人,佛教的思想对李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在他的诗歌中可以表现出来,如《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
“茫茫大梦中,惟我独先觉。腾转风火来,假合作容貌。”[8](p693)
这是一首表述佛理的诗歌。诗人慨叹人生如梦,慨叹世间万物之像都是短时存在的,并且主张人们只有消尽心中的烦恼,静心修佛,潜心有佛,才能悟得轮回解脱之道,才能达到佛家所主张的不生不灭、万籁俱静、任性逍遥的人生境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李白的佛教信仰。
3.儒教信仰
纵观中国思想历史发展,儒家思想几乎一直都处于正统的地位,影响着古代文人贤士的创作,李白自幼受儒学影响,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是贯穿其一生的,在他的诗歌中可以反映出来。《永王东巡歌》其二写到: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9](p249)
这首诗写公元757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李白看到三川一带因战争连绵,看到人民南逃避难的状况,不由心生感慨。诗歌后两句写诗人也想成为像东山的谢安一样人物,叱咤风云,平叛战乱,壮志报国,实现其“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10](p807的人生理想。
(三)岁时节日民俗
钟敬文先生提到“岁时节日,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11](p131)在唐代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的社会环境下,民间的岁时节日迎来了唐代节日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出现了许多以民俗节日为创作题材的诗篇。在李白的诗歌中也有描写岁时节日的。此处以重阳节为例。如《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12](p964)
这首诗写诗人在重阳节的第二天,回想昨天登高刚刚结束,今天又端起酒杯,慨叹菊花在重阳节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受人采摘。再如《寄崔侍御二首》其一: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13](p487)
这首诗写诗人在九月九日茱萸成熟的时候,插鬓时突然发现自己的双鬓已经斑白,不由得伤心,登到高处瞭望远处的大海高山,满目凄凉,为古昔的人感到悲哀。重阳节来了自己也不知道,坐在船上喝着酒任水漂流。作者借重阳节感慨时光易逝和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情绪。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出现过重阳节的风俗习惯,至唐朝时,重阳节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被定为正式的传统节日,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通过出游赏秋,赏菊花,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远眺等活动来庆祝。古人认为茱萸这种植物可以帮人们避邪驱难,认为菊花酒不仅口感佳良,而且可以强身健体,保健益寿,除去疾病,躲避邪祟。古人讲究重阳节喝菊花酒,插茱萸是受到一个民间传说的影响,相传东汉人有一个人叫桓景,他在九月九日这天携全家登高,并且在这一天与家人一起喝了一些黄酒,插了几株茱萸,回到家之后才发现自己躲避了一场灭门之灾。于是重阳节饮菊花酒,赏菊花,插茱萸,登高这些活动就被世人效法,流传于世,一直延续下来。
(四)物质生活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是一个大的范畴,主要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行旅民俗、民居民俗等。在李白的诗歌中多有对物质生活民俗的描写,此处以饮酒食俗、行旅民俗为例。
1.饮酒民俗
在中国历代社会中,饮酒风气一直都盛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凡是年节吉日、宴亲待客都离不开酒。到了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快速发展,为唐朝的酿酒业奠定了基础。盛唐时期酿酒业的盛行形成了唐代人好饮酒的习惯。盛唐时代的文人雅士们喝酒必赋诗,赋诗必喝酒,于是酒便成了文人雅士笔下永恒的主题。在李白笔下有许多描写酒的诗篇,反映了唐代的饮酒习俗,如送别酒俗、宴饮酒俗、独饮酒俗等。
如《金陵酒肆留别》,这是一首描写送别酒俗的诗歌,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14](p1016)
诗歌写诗人准备去扬州之时,他的朋友为他设酒践行,在春风拂柳、酒店飘香之际,酒女吴姬端出美酒请大家品尝,金陵的朋友都来与诗人告别,大家一同畅饮,举杯共觞,诗人在飘逸的酒香中,在觥筹交错中,与友人告别。
再如《金陵凤凰台置酒》,这是一首描写饮宴酒俗的诗歌:
“置酒延落景,金陵凤凰台。长波写万古,心与云俱开。
六帝没幽草,深宫冥绿苔。置酒勿复道,歌钟但相催。”[15](p944)
这首诗写诗人与朋友在金陵凤凰台上置酒畅谈,感慨要珍惜时光,珍惜生命,并且谈到了如今贤能之人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社会政治状况,最后诗人用旷达的态度来疏解内心的无奈与苦闷,于是,奏起音乐,敲响编钟,端起酒杯,与朋友一同豪饮。
再如《月下独酌》其一这是一首描写独饮酒俗的诗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16](p1088)
这首诗写诗人一人在月夜花下自斟自酌,以月为友,对酒当歌,陪伴诗人的除了大自然中的月色和花色,只有眼前的一壶酒了,于是,诗人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与自己共饮,通过饮酒排遣自己孤寂忧愁的心绪。
(二)行旅民俗
盛唐时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越来越多的文人雅士都渴望走进大自然,亲临山水,于是,便形成了当时社会下的行旅民俗。李白一生行旅频繁,各处漫游,在漫游途中,写过许多关于行旅的诗歌。如《夜泊牛渚怀古》中写到: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船,枫叶落纷纷。”[17](p451)
这首诗作于李白青年时代的漫游途中,诗人秋夜行船前进,游至西江牛渚山,,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秋月,不禁想起了东晋谢将军镇守牛渚时,偶闻诗人袁宏咏诗,对其大力赞誉的往事,于是慨叹自己也能吟咏,但却无识贤之人倾听,诗人只能看着满天纷纷飘落的枫叶,待第二日天明之时,挂起船帆离开牛渚,继续前行。隋唐时期,水路交通发达,隋代开通的大运河沟通了黄河、长江、淮河等五大水系,至唐朝,水路设施基本完善,水驿、桥梁、津渡大量出现,水行工具也是种类繁多,有木船、竹船、皮船等。水上行舟是唐人最惬意的出行方式,唐代士人漫游、百姓出门都乐于舍车马而登船舟。再如《灞桥行送别》中写到: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18](p1029)
这首诗写到诗人在灞桥送别友人,诗中“无花之古树”实际上指的是灞桥边上的柳树,在长安城向东的灞桥边上,常有唐人折柳送别的场景。 “柳”与“留”同音,赠别柳条表示希望友人留下来,不忍与友人离别,于是,逐渐的折柳送别便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习俗。在《忆秦娥箫声咽》中李白也提到了灞桥边上折柳送别。
三.李白诗歌反应民俗生活的原因
从古至今,文学创作与生活、民俗文化与生活的关系都如鱼儿与溪水之间的关系一样,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生活孕育出了诗歌创作,也形成了特定的民俗文化。以下将从三方面来分析李白诗歌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一)李白诗歌与唐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诗歌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了诗歌。诗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的侧面反映,是时代的产物。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其中“诗可以兴”主要是针对个人的自身修养而言的,诗歌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有一定的净化提升作用。“诗可以观”主要是指从诗歌中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状况,观风俗之盛衰。孔子认为诗歌是反应社会生活的。“诗可以群”主要是指诗歌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和睦,使社会变得更加团结。“诗可以怨”主要是指诗歌可以抒发人们心中的愤懑不满之情,可以表达人们对社会不正之风的揭露。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歌的功能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诗歌具有抒情言志的功能。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来反映和揭示社会生活,展现自己的志向与抱负。《左传》中第一次正式的提出“诗以言志”的理论。“诗以言志”即“赋诗言志”。指通过诗歌来表意抒情。诗人在作诗时总是有所寄托的,诗中的言辞论调、笔墨字句都是诗人自己内心思想观念的表现。同时,诗歌又是取材于日常生活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所以,诗歌被认为是社会生活的浓缩,诗歌所要表达的一切都是生活的情感化。
(二).唐代民俗与李白生活的关系
钟敬文先生在谈到民俗的概念时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20](p1)这句话反映出了民俗与生活两者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民俗文化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们生活习惯的定型,民俗文化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孕育形成并逐步发展传播的。
民俗源于生活,生活创造了民俗。中国的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社会时,农业的出现为我国几千年来的饮食民俗奠定了基本的结构,农民根据四季的差别,根据二十四节气的不同,而选择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这是农民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的农时民俗;兽皮骨针、蚕丝织衣是中华民族服饰民俗的源头;人们崇拜天神,为满足生产和生活上的需要,人们会祭天、祭祖,这是人们最初的一种信仰民俗;从汉代到唐代,佛教和道教逐渐兴起,便出现了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等信仰民俗。至元明清,人们出门在外、四处远游时,日常生活中的道路设施、交通工具、驿站旅店等会逐渐形成一种行旅民俗。这些农业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建筑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音乐等都是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如在劳动时形成各种生产劳动民俗;在传统节日中有不同的节日民俗;在日常生活中有饮食、出行、服饰等民俗;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也有各种礼仪规范民俗。这些民俗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是在社会生活发展下逐步演变形成的。
(三).李白诗歌与唐代民俗的关系
上文分析了生活与诗歌之间、生活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诗歌和民俗都是源于社会生活习惯的。在研究“诗仙”李白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李白的生活受到各种地方民俗的影响,这些民俗习惯融入到李白的生活中,进而影响其诗歌的创作。生活在盛唐时代的李白,其诗歌创作受到唐代民俗文化的熏陶。李白五岁便随家迁至蜀中,在蜀中度过青年时期,所以,李白从小便受到巴蜀民俗文化的影响。巴山蜀水是我国神话发展的摇篮,许多地方志中都有对巴蜀神话的描写。如蜀人祖先蚕丛和鱼凫的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些神话流传于巴蜀地区,对生活在此地的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如《蜀道难》中引用了蚕丛、鱼凫,《公无渡河》中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巴蜀地带的这些神话传说使李白的诗歌显得飘逸、瑰奇,更具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在盛唐文化繁荣的时代下,民歌民谣十分盛行,李白一生喜欢漫游,在漫游途中,他善于学习各地的民歌民谣,并吸取民歌中的养分,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如他漫游至江夏,学习了当地的民俗,便写下《江夏行》;漫游至荆州,学习了当地的民歌,便写下《荆州歌》;漫游至襄阳,学习了当地的民歌,便写下《襄阳歌》;漫游至金陵,学习了当地的民歌,便写下《长干行》。李白诗歌吸收了大量的民间神话、民间音乐等民俗文化为创作的素材,同时,这些民俗文化也对李白诗歌创作的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留下的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合,对人具有教育功能,优秀的民俗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增加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李白诗歌所表现出的热爱自然,蔑视富贵的精神,也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精神。
四.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李白生平的五个阶段及其诗歌研究现状,从民间艺术、信仰民俗、岁时节日民俗、物质生活民俗四个方面对李白诗歌中的民俗事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并从诗歌与生活的关系、民俗与生活的关系下总结出了李白诗歌与唐代民俗文化的关系。李白在诗歌创作涉及到的大量的民俗事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一笔宝藏。从民俗学角度看,李白诗歌具有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李白诗歌的民俗文化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唐代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历史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白著.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李卷[M].北京:黑龙江出版社,2005.
[2]陈伯海.唐诗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李白著.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李卷[M].北京:黑龙江出版社,2005.
[4]李白著,王琦注胡.李太白全集[M].中华书局,1977.
[5]文史知识编辑部.道教与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92.
[6]胡淼.唐诗的博物解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6.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