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拟声词特点及其运用

  摘要

拟声词是通过模拟声音的方式形成的一类特殊词汇,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具有拟声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现代汉语拟声词作为汉语体系中的一种语言符号,具备了语言符号的共性,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拟声词的运用有利于生动形象的描述表达对象,增强文章的节奏感、韵律感以及音乐感。本文立足于现代汉语拟声词,从现代汉语拟声词的特点出发,对其语音结构、文字、语法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描述;并且从汉语拟声词与修辞、汉语拟声词的语义色彩、汉语拟声词与语体、汉语拟声词与方言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汉语拟声词的运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拟声词;语音结构;语法特点;语义色彩;修辞运用

  前言

语言与言语通过各类词构成,是根据交际者所想传递的思想情感而组成的有机综合体。这些词虽然在语言与言语里的作用上体现出主次之分和轻重之别,但它在表达职责方面应该是同等的。人们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各类词的潜在功能进行挖掘和发挥。任何用进语言与言语的词语,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求。而为了表情达意,在选词方面,我们总是希望所选的词语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它本身已明显体现的或还隐含着的功能与作用。拟声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因其生动鲜明的形象性被人们广泛运用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

拟声词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具有的一类特殊词汇,它的产生、使用和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完整表达语义,通过模拟事物声音的方式形成的一类词。[1]拟声词的产生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汉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符合于现代汉语语音系统的构成规则。人们通过其所在的语言社会环境学习并且掌握拟声词,运用拟声词表达模拟对象所发出的声音,让听者觉得十分形象具体,给人以动态感。因此,汉语拟声词是汉语使用者在本语音系统的规范下,模仿事物的发声所形成的词,是汉语使用者经常运用的一类词汇。

  一、现代汉语拟声词特点

现代汉语拟声词作为汉语的一种词类,具有其它语言符号的共同特点;但因为它表达的是模拟事物声音的语音,这种通过语音传达语音的特点又同通过语音记录事物的词汇有所区别,使其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在语音结构、文字、语法等方面区别于其他词汇。

  (一)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语音结构特点

1、音节结构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听觉上面最容易分辨的语音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2]汉语中一个音节为一个音节,儿化音情况除外,如“花儿”“鸟儿”等儿化音都属于单音节。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占有一定的优势,三音节词和四音节词则相对较少,其它数目的音节词更加稀少,通常只表现在个别音译词上。现代汉语拟声词可以分为单音节拟声词、双音节拟声词、三音节拟声词和四音节拟声词。单音节拟声词是指由一个音节构成的拟声词,例如“砰”、“咻”、“哗”等。双音节拟声词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单音节拟声词重叠构成的双音节拟声词,例如“砰砰”、“咻咻”、“哗哗”等;另一种是由两个单音节拟声词连用而构成的双音节拟声词,如“哗啦”、“叮咚”、“轰隆”等。三音节拟声词如“淅沥沥”、“轰隆隆”、“唧唧唧”等。四音节拟声词也可分两种,一种是由双音节拟声词组成的四音节拟声词,如“叮咚叮咚”、“滴滴答答”、“啪嗒啪嗒”等;另一种是由其它音节拟声词组成的四音节拟声词,如“丁零当啷”、“稀里哗啦”、“呜里哇啦”等。

2、联绵拟声词

现代汉语中联绵词包括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而在现代汉语拟声词中,许多双音节拟声词具有联绵词形式。双声指两个汉字的声母相同,双声形式的拟声词如“叮咚”、“噼啪”等。叠韵指两个汉字的韵腹韵尾相同,叠韵形式拟声词如“咣当”、“哗啦”等。非双声叠韵指两个汉字的声母韵母均不相同,非双声叠韵形式的拟声词如“噗嗵”、“咕咚”等。

  (二)现代汉语拟声词的文字特点

1、拟声词与异形词

汉语拟声词传递的是模仿对象的声音,与其所用字的字面意思并无太大关联。如杜鹃鸟又称作布谷鸟,“布谷鸟”与“布谷”二字毫无关系,只是借用了“布谷”二字的字音。所以,拟声词的词形比一般词的要多,同一个拟声词往往可以写成不同的汉字[3]。如:“哗啦啦”又可写作“哗喇喇、哗拉拉”,“吧唧”又可写作“叭唧、吧叽”,“吧嗒”又可写作“叭哒、吧哒、叭嗒”。

汉字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注重其书面形式的表意功能。在记录拟声词时,往往采用与模仿对象或者模仿的声音有关系的、形式相符的汉字来进行记录。如:

小明用棒槌不断地敲打衣物,梆梆的声音响彻河谷。

公鸡在地上啄食,邦邦地响。

“梆梆”表示的是棒槌敲打衣服的声音,“邦邦”是公鸡吃食的声音。二者表达的意思都是事物撞击后产生的声音,但在记录与木头有关的拟声词时,如,人们还是习惯于使用带木字旁的“梆梆”,其它情况则习惯于用“邦邦”。

2、拟声词与偏旁

拟声词描写的是事物、人及自然界的声音的词汇,其字形、字音、字义三方面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拟声词形音义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我们可以根据组成拟声词的汉字的偏旁来判断指称对象。

表达人和动物的鸣叫、人和动物的动作有关的声音通常带“口”字旁,如:“哈哈”“呵呵”表示人的笑声;“哞哞”“咩咩”表示牛羊的叫声;“哐哐哐地敲门”中的“哐哐哐”表示敲门这一动作发出的声音。表示与水有关的拟声词带“水”字旁,如:“淅淅沥沥”、“潺潺”、“涓涓”、“汩汩”等。表示与风有关的拟声词带“风”字旁,如:“飕飕”等。

但这并不是通用的规则,只适用于现代汉语拟声词中的一部分。有许多拟声词字形和字义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关联,不能仅仅凭借字形断章取义。如:“呼呼”通常表示的是风声,与人无关;“潇潇”通常也表示的风声,与水无关。这些词语并不能单单通过词形来判断其指称对象。

  (三)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语法特点

现代汉语形态变化较少,它的语法性质通过词语在句子结构中的功能来体现,极少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达。拟声词作为汉语中的一类特殊词,其语法特点不同于其它词类。

1词法特点

有的人认为汉语拟声词,词法结合形式上没有任何特点。[4]但汉语拟声词经常用作造词材料进行造词,或以单独的形式参与造词,或以语素的形式参与造词。总之,汉语拟声词有它独特的词法特点。

(1)构成名词

现代汉语中一些拟声词,可通过与其他名词组合的形式构成名词。拟声词构成名词时,大部分拟声词在词中是前置的,如“啦啦队”、“拨浪鼓”、“布谷鸟”等。也有极少数拟声词是后置的,如“三轮嘣嘣”、“小嘣蹦”(即嘣蹦车,一种载人的三轮摩托车)。

(2)构成动词

拟声词构成动词有三种情况。第一,拟声词可直接用作动词,不必变化形式。这一类词多为双音节拟声词。如“吧嗒”、“扑棱”、“嘀咕”、“咂吧”等。

他吧嗒着嘴,好似在回味似的。

小鸡扑棱着翅膀,四处逃散。

此时,“吧嗒”、“扑棱”等词作为动词,词的第二个音节应读作轻声。

第二,拟声词与动词组合,构成偏正结构的动词。如“哄笑”、“哄传”、“轰鸣”、“轰响”等。

人们听完他的话哄笑了起来。

巨雷在田野上空轰鸣着,让人不由得害怕。

句中“哄笑”、“轰鸣”等词是由拟声词成分加上动词成分,构成偏正结构的动词。在例句中以句子结构成分的形式作为动词。

第三,拟声词可与动词相组合,构成动词成分在前拟声词成分在后的述宾式的动词。如“打呼噜”、“打哈哈”、“打哈欠”等。

你好好说话,别跟我打哈哈。

他最近听课的时候总是打哈欠

此时,例句中的“打哈哈”、“打哈欠”是由拟声词与动词结合构成的述宾形式的动词。

(3)构成形容词

拟声词用作形容词的构词成分时,可以分为“主谓式”、“偏正式”、“联合式”、“述补式”以及“附加式”。有的拟声词可以和名词结合,构成主谓式,如“嘴巴巴”、“香喷喷”等。有的拟声词可以和形容词结合,构成偏正式,如“梆梆硬”、“嘎嘣脆等”,此时组成的形容词中,拟声词成分多位于形容词成分之前,拟声词成分后置的情况很少。拟声词还可与形容词、动词、拟声词等联合构成形容词,如“乱乱哄哄”、“骂骂咧咧”、“叽叽喳喳”等。

2句法特点

在不同的语系中,拟声词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拉美语言中,拟声词主要作为名词或者动词。在阿尔泰语系中,拟声词表现为副词的形式。它们可以通过变化形式来做其它的句子成分。但是汉语拟声词却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如独立语、谓语、定语、状语以及补语等。

(1)作独立语

拟声词可作独立语置于句首,但应该在拟声词后停顿或者使用逗号隔开,此时这个拟声词独立于后面的句子,不在句子的结构之中,成为了句子的独立语。如:

“咯咯咯”,公鸡洪亮的声音宣布着新一天的到来。

拟声词“咯咯咯”位于句首,用逗号隔开,与后面的句子无结构关系,相互独立,成为句子的独立语。

拟声词也可置于句尾充当独立语,如:

他想着昨天晚饭吃的那条鱼,不由得砸吧了几下嘴:“那鲜美的滋味啊!啧啧!”。

拟声词“啧啧”置于句尾,用符号隔开,充当引号中句子的独立语。

(2)独立成句

汉语拟声词可以独立成句,此时拟声词后面不用加“的”或者“地”。如:

“叮铃铃……!”桌子上的电话响了起来。

例句中的拟声词“叮铃铃……!”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直接独立成句。

(3)作主语

拟声词一般不能作主语,但是在判断性的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此类句子的谓语动词多为“是、像、好像、”等。如:

滴答滴答是时钟转动的声音。

噼里啪啦像放鞭炮一样。

叽叽喳喳好像喜鹊似的。

例中“…是…”、例中“…像…一样”、例中“…好像…似的”都是判断性的句式,此时例子中的拟声词“滴滴答答”、“噼里啪啦”、“叽叽喳喳”才可以充当主语。

(4)作谓语中心语或动语

部分拟声词可以充当形容词性谓语,充当不及物动词的拟声词多为动词形式,极少充当及物动词带宾语。拟声词可以表示动态属性,其后可接“着、了、过”等动态助词,也可接“起、起来”等方向补语,用“不”来进行否定。如:

他咕嘟着嘴生闷气,好像谁招惹了他似的。

你再满嘴跑火车,信不信我拿枪“突突”了你。

给车轴上了点润滑油,就不吱呀了。

例“咕嘟着嘴”是拟声词“咕嘟”带上动态助词“着”,后接宾语“嘴”,表示噘着嘴不说话。例“突突”在句中拟声词用作动词,带上宾语“你”,意思是“开枪毙了你”。例“吱呀”在此处拟声词作动词,表示“发出响声”,前面加上否定词“不”构成否定形式“不吱呀”,表示“不发出响声”。

(5)作宾语

现代汉语拟声词不直接用作宾语,其作宾语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如:

听到这里,他又冒出来一句“呵呵”。

只是被蚊子叮了一口,他却不住地喊“哎哟”。

例中的拟声词“呵呵”与例中的拟声词“哎哟”都没有直接充当宾语,只是临时在句中用作名词,然后充当宾语。

(6)作定语

汉语拟声词用来修饰可发声的名词时,充当定语,一般以“拟声词+的+可发声名词”形式出现。如:围栏里,叽叽喳喳的小鸡不停地叫唤。拟声词“叽叽喳喳”加上“的”修饰可发声事物“小鸡”,构成定中关系的短语,此时拟声词用作形容词。

单音节拟声词作定语往往在其后带上“的”,以“单音节拟声词+一声”的形式出现。如:“砰”的一声,门重重的关上了。拟声词“砰”加上“的”作定语,修饰重重地关门声。

多音节拟声词作定语时,可以直接修饰其后所跟的名词“声”,通常以“多音节拟声词+声”的形式出现。如:叽叽嘎嘎声从破旧的车架子中发出,仿佛在宣告它即将退休了。拟声词“叽叽嘎嘎”声作形容词修饰“从破旧的车架子中发出的声音”。

(7)作状语

汉语拟声词可以作状语,其后可加“地”也可以不加“地”。如:

他咚咚地敲着鼓。

听完他说的话,小红咯咯地笑起来。

例拟声词“咚咚”作“敲着鼓”的状语,修饰“敲鼓”,此处可以加“地”也可以不加“地”。例“咯咯地”在“笑”前面作状语,也可以省略“地”。

单音节拟声词只有加上“地”才可作状语,不能单独使用。如:“唰”、“哗”等。

一辆车“唰”地从他旁边开了过去。

她端着一盆水站在阳台上,“哗”地泼了下来。

例例中的“唰”、“哗”都是单音节拟声词,后面加上“地”才可以作状语修饰“开了过去”、“泼了下来”,不可单独使用。

双音节拟声词作状语时可带“地”也可不带“地”,二者无太大区别。如:“疼得哇哇乱叫”和“疼得哇哇地乱叫”,有无“地”并没有意义上的差别。

三音节拟声词作状语时一般都带“地”,如:“树叶哗哗哗地落了一地”、“猴子噌噌噌地爬上树”,例句中的拟声词“哗哗哗”、“噌噌噌”加上“地”作状语修饰句子谓语成分。

四音节拟声词作状语时可带“地”可不带“地”,如:“那个小孩哼哼唧唧地闹个不停”,“他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此时有无“地”,句意基本无变化。

(8)作补语

汉语拟声词可以作补语。如:

他听到消息后,哭得稀里哗啦。

孩子们玩了一天,晚上睡得呼呼噜噜……

例中的拟声词“稀里哗啦”和例中的拟声词“呼呼噜噜”分别“哭”、“睡”的补语。

  二、现代汉语拟声词的运用

在语言的语法结构中,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是语言中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符号。[5]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构成句子的基本成分,选择恰当的词汇可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汉语拟声词作为语言词汇的一部分,如果使用得当,可以将其表达的抽象意义灵活的运用于语言成分之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高名凯曾指出:“语言成分当然可能包含形象意义或比喻意义……形象意义和比喻意义并且只是附属于概念意义之下的意义色彩,不能成为独立的义素,它们只是一种附加的义素。”[6]因此拟声词突出的表达效果是值得重视的,拟声词在语言中的运用是不可小觑的。

  (一)拟声词与修辞

1、拟声词与修辞的关系

现代汉语通常从修辞的角度谈论拟声词,将拟声词看作一种修辞现象,许多与修辞有关的书都通过摹绘或摹状来探讨拟声词。《实用现代汉语修辞》:“通过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等以人的五官的感受把事物的声音、色彩、形体等如实地描摹下来,叫做摹绘。”[7]《修辞通鉴》:“摹绘即运用语言手段,把现实生活中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的颜色、声音、形状、景色情态等准确地生动地描摹出来,也称作摹状。”[8]《修辞学发凡》:“……而摹写听觉的尤为常见,所以普通就称它为摹声格。”[9]《中国词语的声音美》:“拟声是摹写外界客观的声音,感声是表达内情主管的声音……所以祗须巧为运用这些拟声或感声的词语,就足以增加行文之美。”[10]

拟声词作为修辞方式的一种,在古时候的作品中就得以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使用拟声词,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各种画面,使各种形象得到深刻的表达体现。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短歌行》)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辞》)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山鬼》)

例中的拟声词“呦呦,”例中的拟声词“啾啾”,例中的拟声词“飒飒”、“萧萧”,各自生动具体地描绘了描写对象的声音,使诗歌既有形象感又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不由得让读者联想到了诗歌所描绘的场景,给人生动形象的画面感,使人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2、拟声词的修辞效果

拟声词通过描写声音对表达对象进行描写,让人体会到鲜明的的画面感、节奏感,同时产生了充分的比喻修辞效果。如:“突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将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此处拟声词“噼里啪啦”并不能真正的“将我从沉思中拉了回来”,而是运用这样的拟声词描写“我”的“沉思”被打断的这一场景,更具形象感,像是某种情景戛然而止的感觉。

  (二)拟声词的语义色彩

汉语拟声透过语音形式传递着一定对象的抽象意义。刘叔新指出:“拟声词既然代表着某种声音对象,是具有理性意义的。而象征作用很强的语音形式所形成的听觉形象,就只是伴随着理性意义而出现的感性色彩。”[11]“是非概念性的抽象意义。”[12]拟声词是语言符号单位的一种,表达着某种意义,也表达着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意义。

一般来说,汉语拟声词的词义是中性的,但是汉语拟声词的语义色彩在一定情况下会产生变化。如:“磨磨唧唧”、“大大咧咧”、“吹嘘”等。这些词中的拟声词“唧唧”、“咧咧”、“嘘”的语义本来不具有任何感情色彩,但是运用到具体的句子中变产生了贬义的感情色彩。如:“他说话做事总是磨磨唧唧”、“这大大咧咧的性格是做不了大事的”、“两个小孩互相吹嘘自己的家里有多富裕”。句中的“磨磨唧唧”形容说话做事慢慢吞吞;“大大咧咧”指性格马虎,做事不认真;“吹嘘”指夸大自己的优点,此时拟声词均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三)拟声词与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13]因为受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材料的选择、运用及表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同的语体对语言的要求也不一致,语言材料的功能分化体现了语体的语言运用。拟声词作为原语言材料,必然会对语体产生影响。

文艺语体使用拟声词的频率较高,因为这些文学体裁的语言形式要求较为严格,注重节奏感、整体感。而恰当的运用拟声词则可以形成较好的音韵节奏、语言形式。儿童文学作品中就经常使用拟声词。陆稼祥在《修辞与儿童口语语体》中说过:“……儿童喜欢带上情感、富有形象色彩的艺术性强的语言,也喜欢通过声音来摹写情状。”[14]

口语语体多用在日常交谈中,书面语体则较多见于写作之中。拟声词也可分为口语语体及书面语体两种形式。拟声词具有丰富的口语色彩,但是不仅仅只是在口语中才,同样也有适合书面语体的拟声词。而且大部分拟声词对于两种语体都适用。但部分有拟声词音无字,只能用语音标记的拟声词只可用于口语,如:“bia”、“duang”等。口语拟声词具有更生动的拟声效果。因此,部分文学作品使用拟声词更为频繁,如:相声台本、戏剧话本等。

  (四)拟声词与方言

在使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拟声词的表达不尽相同,如在汉语里婴儿的哭声是“哇哇”,在英语里婴儿的哭声却是“sqeak”。同一语言内的拟声词还会有地域性的差别,如狗叫的声音在官话中是“汪汪”,在粤语里却是“yuyyuy”。[15]同一时代、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中的拟声词也不相同,如母鸡产蛋后的叫声,在陕西拟作“咯咯哒”,在天津静海县却拟作“咕咕”。拟声词是模仿拟声对象的声音而形成的,但是语言体系的不同、时代的变迁、以及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影响,都有可能是同一种声音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从而表现为不同的拟声词。

  (五)拟声词的运用范围

拟声词的运用范围十分广阔,在口语作品中的运用多于书面语。文学作品,尤其是民间文学、民歌、儿歌、儿童文学作品中使用较多。此外不少广告行业和网络语言里对于拟声词的使用也越来越多。

1、文学作品中的拟声词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可以发现作家在描述语言对象时,会使用一些拟声词,使作品达到一定的“音响效果”。在文学作品中合理的运用拟声词可以使作品产生良好的影响——在引起读者产生生动的感受之时,同时达到充分的比喻的修辞效果。拟声词的运用还可以让文学作品产生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感。例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白居易《琵琶行》)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悔不该,呀呀呀……得得,锵锵,得。锵令锵!我手执钢鞭将你打……”(鲁迅《阿Q正传》)

例中通过运用拟声词让诗歌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例中通过运用拟声词,生动的描绘了阿Q的荒缪形象。

2、儿童语言里的拟声词

儿童歌谣,绕口令是人们熟悉的儿童语言,拟声词在这一类语言中也有广泛的运用。绕口令有其自身独特的语言形式,它可以锻炼人们的语言能力,矫正发音,让人吐字清晰。如:

金爷爷打上课铃

发现冰凌封住铃

他棒敲冰凌乒乒乒

冰凌撞铃叮零零

冰撞铃,撞碰冰

乒铃,乒铃,乒铃乒

金爷爷打铃真好听(绕口令《打铃》)

例子中运用大量的拟声词,使语言有声有色,节奏韵律得到生动的表达,入耳顺口,便于阅读记忆。

拟声词在儿童歌谣里的使用也十分常见,通过使用拟声词,儿童歌谣可以变得富有韵律感,唱起来朗朗顺口。如:

哔哩哩哔哩哩哨音像银铃

多好听多好听(《吹艚哨》)

例子运用了拟声词,使歌谣听着富有音乐效果,容易上口,利于歌唱,便于儿童把握。

3、广告语言里的拟声词

广告文案要如何吸引受众,如何使用语言艺术让人喜爱,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人首先应该思考如何使用广告语言。随着广告媒体的发展,在广告语言中使用拟声词的做法越来越常见。因为运用拟声词的广告描写,比使用形容词进行描写更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例如,乐事薯片广告语言中经常配上“咔嚓、咔嚓”的拟声词,与其它广告词相配合使用,让人从听觉上感受到吃薯片时发出的“咔嚓”声,在脑海中产生吃薯片的画面,从而让人产生购买欲望。德克士的广告口语“开心就要咔滋咔滋”就是一则很好地运用了拟声词的例子,让人在听到广告语的同时就联想到了吃脆皮炸鸡时发出“咔滋咔滋”声的场面,给人生动地画面感和形象感,让人不由得产生食欲,从而达到让人购买其产品的广告效果。

  结语

拟声词在语言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不论是在古代作品中,还是现代生活及习作中;不论是在儿童语言、文学、广告或网络用语中,还是在快板、相声、戏剧以及人们的日常谈话中,人们都大量的运用拟声词对表达对象进行描写,从而使表达对象更为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合理的运用汉语拟声词,可以使表达生动并且富有情趣,还能够渲染气氛,使不同的情态的以表达,产生较强的感染力。但是不恰当地使用拟声词,会使语体不协调,从而表达效果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因此,拟声词在运用时也应该十分注意,应该合理得体地运用拟声词。首先,在文章写作中使用拟声词时,不仅要选词精准贴切,还应符合情景、语体风格。其次,拟声词的语体特点也应该得到重视,不同的语体使用拟声词的情况也不相同。如相声、话剧、小品等富有感染力的文艺语体对拟声词的使用较多,而政治语体等实用语体中一般不宜使用拟声词。还值得注意的是:在拟声词的选择方面,应该坚持合理适度、准确模仿的原则。滥用、过度使用拟声词都是不可取的,不合情理的使用拟声词会导致语体混乱,语言与语境不相符。而选择恰当的拟声词可以更好地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语言、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之间的影响越来越多;由于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语言习惯也受到影响,拟声词在表达方面也具有了多样化的倾向。但是,汉语拟声词的创制和使用必须遵循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的规律及规范,不可滥造新词,更不可胡乱使用汉语拟声词。

  参考文献

[1]李镜儿.《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1

[2]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31

[3]袁明军.《现代汉语》里的拟声词[J].《语文研究》,2007,1:38

[4]张静.《教学语法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40

[5]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0

[6]高名凯.《语言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60

[7]王本华.《实用现代汉语修辞》[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2:60

[8]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主编.《修辞通鉴》[G].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413

[9]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96

[10]郭绍虞.《照隅式语言文字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30

[11]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93

[12]马庆株.《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M].2004:232

[1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238

[14]陆稼祥.《语体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179

[15]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59-16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7466.html,

Like (1)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6月2日
Next 2022年6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