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受戒》的雅俗共赏

《受戒》是汪曾祺的经典之作,亦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全文以散文的手法来描绘书中的诗意,用文中的深度来展现当地的民俗风化。它不仅将雅俗交融贯通,还在轻描淡写之间将人性美、自然美、和谐美在俗世的烟火气中展现出来。

关键词受戒雅 俗 诗意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对“初恋”的模糊印象的理解与体会。在《受戒》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和尚明海和小英子两个人物之间的羁绊,在他们的身上,仿佛看到了两个年轻而又纯真的灵魂从相知、相伴到相爱的过程。而作者富有诗意的散文笔触的白话描写更是为文章增添了不少美感,从对人物的逐渐剖析中使我们感受到人性的淳朴自然之美,在描写当地的风俗文化的同时也展开了乡村田园生活的另一番秀丽之美的画卷,更是打破传统禁锢,为明海与小英子的感情日渐催化的同时做好铺垫。而在文章中更是通过诗意的雅化之美和民俗风化的风气之俗将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透过文字来点滴诉说出来,在轻描淡写之中有意无意的将作者心中的“桃花源”给铺展开来。也向我们展示只有在解放人性之后,才能够寻求到心灵的归宿,才能够领悟生命的精髓。

一、《受戒》中诗意般的雅化

(一)人性美的诗意

人性是人的生存本能,而人对于爱的渴望与追求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无论年少年老,都有秉承自己内心的权利。在《受戒》中,寺庙里的师父们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俗世的相关联系,他们并非我们刻板印象中遵守清规戒律的和尚形象,而是与这尘世互相羁绊,无法割舍的相连关系。就像文中,二师父仁海的老婆在每年的夏秋之际都会过来荸荠庵避暑;精明能干的三师父在外面也有好几个相好的;更有甚者,就连方丈都有小老婆。虽然这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和尚有所不同,却又有所相同。都说佛爱世人,而在《受戒》中,和尚不仅爱世人,更是与世人长长久久的相伴在一起。于是年少懵懂的明海就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开始了重塑情感观念,对于人性之爱有了另一层理解。但明海由于自小所接受的认知,其更多的是羞涩的心态,在面对小英子这个有好感的姑娘时,他总是默默无闻的谨随着自己的内心行动,但是又不敢大声诉说自己的内心想法。而相较于明海,本性大胆活泼的小英子则显得更为勇敢。她虽大胆放肆,敢在庄严肃穆的庙前大声喧哗,但是她也极懂分寸,在未知晓明海心意之时她只是一贯的保持着自己的本性而为,许是叫明海来家中帮忙,在默默的陪伴中滋生出朦胧的情愫;许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海的脚,随着自己的心性而为,不受拘束。但在她看清明海的内心之后,便敢大声喊出让明海娶她,也勇于用行动证明。她不似别的小姑娘一样扭扭捏捏,而是趁着青春年少的年岁去追逐爱情。可以说她是解放了人性的代表之一,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谨守着本性的同时,也敢于承认内心渴求的欲望。

而他们这份自由而又不受俗世牵绊的爱,又何曾不是对现世生活的理想化呢?它摆脱了禁欲的佛门戒律,和尚也摒弃了远离俗世的生活,逐步融入人世,在爱的环境中充分的解放了人性,在入世中寻求真我,在真我中感悟生活。而将自身放置在佛门与俗世之中,在挣脱开俗世的纷扰后,从而获得满足。

他们不受世俗伦常的牵扯,他们敢于追求,敢于应承。因而这种跳脱于俗世纷扰的尘世看上去又格外的不同,它折射出一种至真至纯的理想生活,犹如诗意般的梦幻。它营造出了一个不一般的环境,在这诗意般梦幻的环境中,彻底的解放人性,让人不再仅局限于世俗的羁绊之中,以人性最为原始的渴望去追逐着内心最为渴望的欲望,从而使精神得到真正的满足。在文中,每个人都像是风筝一般,自由自在,谨随内心,他们很容易得到满足,不争名夺利,没有更多的贪欲。就这样生活在这种精神收支满足的世俗之中,以这种恬然满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恰似五柳先生的淡泊心性一般,但是却在极富诗意的同时又给人一种浓重的烟火气息的熏染。

(二)自然美的诗意

除却人性美的诗意,在《受戒》全文中,作者更是以散文的写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清新淡雅的乡土画卷。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乡土生活环境的拘谨认识,它终于脱掉了贫苦生活的帽子,不再一昧的成为贫寒生活的代表,借以自然美景的诗意,生成了一座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乌托邦世界。在作者的用心描绘下,细细品味,好似眼前就是自带朦胧仙境般,江南水乡的美好模样。在这里,自然的灵巧透过笔下的世界完美的折射到现实中来,恍若闭上眼睛,便可看到在芦花飞舞下的自由奔跑的小英子在向我们挥手而来。不得不称赞,汪曾祺着实善于描摹美的画面,不需多华丽的言语,而是在平凡朴实之中将生命之力赋予这个鲜活的世界,借由芦苇荡的生灵,让这里的一切都变得灵活起来,生动起来,散发着蓬勃向上不息的生命之力。将自然美景完美的融合于其中,点缀成了诗意。

而在文末的轻描淡写中,更是能够体会到悠闲淡雅的水乡风景与主角的纯真之情,“芦花才吐出新穗。紫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的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 一种小鸟) ,擦着芦穗,扑鲁鲁鲁的飞远了”[1]透过对芦苇荡的描写,将自然的风光美景跃然于纸上,让我们在感叹于自然的造物能力的同时也为文末明海彻底解放自我做出了铺垫。而在芦苇荡之中,绽放的不仅是芦花,更是一朵鲜活的生命之花,它在自然的包容与感化下,卸下了自己内心最后一丝防备,敢于开怀拥抱生命的活力,得以勇敢诉说自己的爱恋。

除了生态的自然美,更有人文的自然美。在文中开头,明海跟着舅舅初次来到县城,头一次见识到热闹喧哗,却又繁华的集市令我们的主角忍不住频频窥看的心,而这充满了市井风味的人文美,也第一次崭露头角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为了营造出水乡特色,人们的出行交通不仅是船,就连住的地方都是被水乡包裹着的。比如小英子一家所居之地,便是在一个三面环河的岛上,这种桃源一般曼妙的地方,在这里处处都是。在这桃源乡里,人们傍水而居,与水相融,性格也养成了和水一般的至纯至善。在作者心中,“小英子眉眼的明秀,性格的开放爽朗,身体姿态的优美和健康,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的全身都散发着一种青春的气息”[2]正是在这诗意般梦幻的桃源乡的养护下,才造就了小英子似水般澄清透彻的勇敢大胆,和这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性格。她就像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个缩影,向我们展示了在自然的力量的灌溉下健康成长的人性美。

(三)和谐美的诗意

在这里,人不仅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也与社会环境得以相融统一。就像文中所提到的“这地方的地名有点怪,叫庵赵庄。‘赵’,是因为庄上人大都姓赵,‘庵’,是因有一个庵,庵叫菩提庵,可是大家都传讹了,叫成荸荠庵。”[3]作者充分的将乡土人情融合在社会环境之中,生活在此处的人们更是如此,在保持着自我的同时也贯彻着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不仅在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中保持着和谐的平衡态度,在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处中,更是达到了高度的和谐,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跟人的生活的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在彼此的相融之中透露出和谐之美,诗意也在此刻呼之欲出,自然环境在此处,不再是冰冷般存在着的事物,更是与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在它们迸发出无限的生命力的同时也为这个世间带来了浪漫美好生活的追求,于是,它们将人内心深处的心灵渴望通过外在的环境给表达出来。

但是汪曾祺并不满足于此,他所想营造的并不单单只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处,他还要创造出精神层次上的和谐美。于是,便有了“佛俗合流——佛性与俗世人性的和谐”。[4]在这里,佛门与俗世之间再不是分割的一体,更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而“和尚”本来就是佛门的代表,他们代表着佛入世,但是又不与世俗牵扯任何的关系。但是在《受戒》中,佛性跨越禁锢,与世俗相融,佛门子弟也不再是清规戒律、色即是空的代表,而是纷纷踏入红尘,与红尘相伴。出家也不再是看破红尘的专属,而是为了生活而存在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尘世的方式也与佛门的生活交融在了一起,和尚们在寺庙大堂内公开杀生和赌钱,师父们还与红尘相伴随行,不仅可以娶妻生子,还将妻子带入寺庙中生活,他们放肆的享受着现实的快乐。汪曾祺也没有批判这种远离世俗看法的行为,而是书写他们在此间生活的姿态是多么的与世俗接近,在深入世俗的同时也逐步变得更贴近世俗生活中。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佛门,他们来得更为自在。而他们也就在这自在中,真正的与社会接轨,做到了和谐共处,实现了真正的和谐美。他们就这样融入在世俗中,不受礼教的束缚,在自然的领导下和谐共处,在水到渠成的方式下养成了诗意般的乌托邦社会,超越了现实,用诗意构成了一个桃源乡。

二、《受戒》中的俗

(一)习俗里的俗

在一般作品描写中,描写习俗多是为了烘托气氛,加深读者印象而作。而在汪曾祺笔下的习俗描写,不仅向我们介绍了水乡的风土人情,更是推动剧情高潮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在明海的家乡——当和尚,是一门习俗。而因为家庭因素种种原因的影响,明海成了家中当之无愧的和尚的人选,为了保证明海能够成为一个好和尚,明海自小便启蒙读书,为着日后当和尚做出努力。正是因为这层层铺垫,才有了明海与小英子相熟,并成为后面他们俩感情日渐深厚的契机。

在推动剧情发展的脚步过程上,作者并未采取过多的言语描写,而是在叙事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为明海与小英子两人不断的创造机会,促使他们之间的情感逐步由朦胧发芽的小树苗成长为后面的茁壮小树,爱情因此而得到生根发芽的机会,最终突破世俗禁锢而成长起来。比如,在明海当了小和尚之后,便逐步被庵里的生活习俗所潜移默化。在这里,他看到了与世俗不相符合的一面。和尚在此间便不再是全心全意供奉佛祖的拟名词,他们与世俗紧紧地贴在一起,在佛门中成功入世。他们的生活不再清苦,而是过的相当清闲,甚至连着装也不做要求,佛门代表人“方丈”的名称都变成了“当家的”。而庵里的师父不仅可以娶妻,甚至还可以将妻子接来庙中同住,有时还会在荸荠庵中杀生和赌钱。也许看上去他们都是“伪”佛门,但是不可置否的是,他们的确将自己与这世间联系得更为密切,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佛门代表,而是佛门在世俗中行走的真切案例,以己身投入世俗中,达到了佛门真正的在世间的行走,领悟了人生百态的滋味。于是在这样的生活习俗的熏陶和层层铺垫下,明海与小英子的感情也不再是违反世俗约定的,反倒成为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存在。除此之外,佛爱世人这一词,变得更具体化了,佛的形象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初衷犹未改,他们在世人的心中从始至终都是慈爱的形象,而在此刻,佛终于融入世间,来到人间,真正的爱上了这世俗中的人,也顺势的拔高了文章的深度。

不仅如此,在荸荠庵这片乡土下生活着的乡民,他们也有着为祈求美好生活而存在着的习俗——嫁闺女时需要剪纸绣花。在前面的铺垫中,明海在启蒙时打好的绘画基础,为后文中小英子举荐明海为姐姐描摹绘画,这样一来二往,两人得到了更多的接触,而两个懵懂不知的少男少女,在这长久以往的接触中,情愫得以慢慢积累,最终得以发展。而在文末,写到了和尚受戒的习俗,受戒本就是斩断尘世的因缘,全心的皈依佛门。但在这里,却达成了一种和谐,这也间接的促使明海和英子两人捅破了最后一层朦胧情愫的窗户纸,使得他们两人得以真正的直面爱情,从而使明海在受戒后完成破戒,推动文章达到高潮,呼应了文章追求解放人性的主旨。也在这习俗氛围的作用下,他们两人的情感进程得以不断加速,在这质朴的风土人情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所在。

(二)言语中的俗

汪曾祺自小便生长于民风淳朴的高邮,虽然后来为求学而离乡,但是年少时生活习俗的记忆却深深的镌刻在了他的脑海深处,因此在他的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乡俗语的描写,这种关于对家乡的缩影描写,也成就了不一般的乡土滋味。而这种浸透入骨髓的记忆,正是他年少时记忆中家乡人的日常生活习俗和用语,这也初步的构成了他对这世界的了解,因此他的笔下常常是家乡俚语掺夹着现代白话,但他的小说却又超脱于传统的乡土小说,而带有着少许古典风韵的别样风姿,使他的文章在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淡然的气魄。

也正因为他的自身经历,使得他的小说中关于俗语的描写也就变得不再庸俗,而是附带上了别样的风雅,但是在小说的个性化口语中还是可以窥见一二言语中的俗。就像在明海的家乡,出家并不和我们习以为见地称为“出家”,而是变成了“当和尚”;法号这种佛门通用言语,便也直接抛弃掉,直接在师父前头点缀个称呼便可以了;方丈自然也不是称为“方丈”,而是融入当地的俗语,俗称为“当家的”。此外,还有明海与小英子两人在明海受戒前的对话,更是能够窥见俗语的巧妙运用——“ “受了戒有啥好处?”“受了戒就可以到处云游,逢寺挂褡。”“什么叫‘挂褡’?”“就是在庙里住。有斋就吃。” 不把钱?”“不把钱。有法事,还得先尽外来的师父。”“怪不得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就凭头上这几个戒疤?”“还要有一份戒牒。”“闹半天,受戒就是领一张和尚的合格文凭呀!”“就是!”“我划船送你去。”“好。”[5]在这段简短的文字当中,没有过多言语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采用了当地的方言,使文章富有大量的乡土气息,读起来亲切朗口。不仅如此,汪曾祺还极善于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而塑造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例如寺庙中的几个和尚,便极具特色,大大咧咧如仁山、勤快踏实如仁海、聪明精干如仁渡,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能够充分的展示出人物身上极其鲜明的特色,同样的身份,却有着迥然的性格特点,虽然没有华丽繁饰的言语铺砌,但是却多了一股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地域风韵。而这简单质朴的言语,往往最能直达人心深处,虽俗,但是却也在俗气中体会到了真切存在的风土气息,让人感悟到其间独特的美。

(三)浅带着烟火气息的俗

既然所写的是乡土风情,那便少不得烟火人情味。在以往人们的意识之中,寺庙本就是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地,出家为僧本就是看破红尘,斩断尘缘的了断,或是出于对佛门的崇敬,而选择皈依佛门,不再入世,追求佛门清净的生活。而荸荠庵这个地方,却打破陈规,给佛门注入了世俗的气息,使佛门顺势入世,浅带着烟火气息来到人间,并浸染上尘世的烟火,在体验生活的同时也着感悟生活。因此在《受戒》中,虽然只以平淡朴素的语言来书写着一日三餐的朴实生活,但是作者在描写时,透过小英子的船桨不停的划动的同时,也借此机会将其间蕴含着民俗风化的气息吹进人心,逐步的深入人心之中,打动人心,从而与读者产生共鸣。这种浅带着烟火风味的俗,缠绕着人心,无法忘怀。虽然在现实中处处可见,却又难得可贵,因其剥离了对京华烟云的追逐,只追寻着恬然自足的生活的态度不停地贯穿着全文,才打造出了别样的风骨,拥有了足够的力量让这股烟火气息得以用袅袅的姿态逐步地去深入其间,并在人们的生活中似有若无的泛动着点点涟漪,影响虽小,却又无法割舍。

无论是在那幽静深处的佛门,还是俗世中的寻常人家,在此间都带有着若有若无的烟火气息。在这烟火气息的点缀之下,佛门不再高不可及,而是跳入世俗之中,并用自己的方式与世俗融为了一体,成就了真正的大道。庙里的僧人们不再是与世俗剥离开来,而是落入凡尘,融入其间,变成此间最正常不过的“俗”人,在尘世的喧嚣中修行与生活着,并且将自己的修行方式与生活态度交加融合在一起,蜕变出了一道不一样的佛门风景线。而又以小英子这样再也普通不过的农家作为例子,将这邻里乡间最为普通的俗世生活的画面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而这种浅带烟火气息的俗透过文字,并由此渐渐的渗入读者的脑海之中,展开了一幅立于乡土生活之上的悠然的人生态度的画卷,在俗气中保留着一丝幻想的意味。

三、《受戒》雅俗的交融

(一)雅中见俗

在诗意的雅化与民俗风化的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远处的汪曾祺在古典文化和乡土气息熏陶下,将自己多年的岁月历练和对生活的感悟完美的合二为一,交融汇合在一起的态度。他用自己对雅与俗的理解化作了笔墨,透过笔触化为文章传达于世人所知。此外,在文中也采用了些许笔墨对于自然环境的美来加以描写,在这充斥着乡间俗语的乡土生活当中,利用这点滴的笔墨,立稳了一个“雅”景的描写,就似在文章结尾对于芦花荡的描写当中,便可以看到一幅空灵清新的画面,它缓缓地披着这身蕴意着朦胧美的衣裳向我们走来,一步一步地将自身的美留刻在读者的心间,并趁此机会慢慢地揭下这清新乡土文学的面纱,毫无遗漏地展露专属自身的美。而为了达到更完美的诉求,在文章中,他更是大胆地借用了佛门和俗世这两个相差甚远的代表,并将二者融为一体,将这本就位于“雅”化的佛门境界与这尘世牵扯起来,并以生活在寺庙中的师父们作为鲜活的代表,将他们虽身处雅境,心却向俗的生活态度展现在世人面前,借此机会打破了人性的禁锢和世俗的牵绊,透过“佛”的入世和“和尚”的破戒让我们看到了诗意的和谐美化。同时,也在极尽平淡的描写之中将古典的“雅”透过诗意来渗透,与世俗完美融合,在诗意的雅化中窥见少许俗意,却又不分彼此,互相融合,彼此成就。

除此之外他们还“相互渗透,不仅如此,他还将佛门“下拉”,以俗写雅,荤素不忌;而世俗里的小英子家却被雅化,如桃花源。写庙堂生活的时候,把小英子写进来;写世俗生活,又把小和尚拉进去,雅俗镶嵌,互为和谐。”[6]即是在写世俗的时候,在其间掺夹着雅,在书写着诗意的同时,又刻画着俗态,便是透过这种雅中见俗的契机,向人们折射出浸染了佛尘相融的理念,并赋予了这种并不一般的乡土世俗美景以雅化的诗意的美感。这样的创作手法,使得他抛弃了陈规旧念,剔除了种种俗世纷扰,将这种和谐自然的美感铺展开来,在雅俗共赏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桃源乡土世界,最后真正的实现了古典雅与民俗的完美契合,无论是在描绘诗意美的画卷时掺入的民俗风化气息,还是在烟火气中窥探诗意,都能够真正的做到两者并存,实现雅俗共赏的深度交融。

(二)俗中见雅

《受戒》一文本就是立于乡土风情中创造出来的文学作品,其扎根于乡土文学之中,汲取着其间给予的有关于“俗”的养分,无论是在生活习俗之中还是乡间俗语的表述中,都能够感受到它所想要广泛传播的民俗风化的俗气,便好似《受戒》这一文虽名为受戒,但是却是一个破戒的过程,它打破成规,成就了新生,它在渗入尘世的途中给人轰然一击的感受,在这个饱含着浓厚乡土风情的地方以俗的方式向人们介绍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尘土人间,正是这种极富有的乡间风情的存在,改变了人们对自己传统认知上对于“和尚”的理解,原本的和尚是与青灯和古佛相伴的存在,他们心中有信仰,所做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精神信仰,正是如此,他们在自身的肉体与灵魂上,都恪尽职守的规劝着自己,以确保自身的纯净,他们虽对着人世间的一切抱有着怜悯慈悲之心,但却不与这俗世人间相伴,而是用佛门大道来感化俗世,也趁此机会得到了自身的升华,也因而成佛。但是在此间,“和尚”只是一种职业,是为了生存而存在的职业,和寻常农夫一般,只不过将这寻常人家的生活搬到了寺庙当中,不再去墨守成规,也不再遵守着那些佛门的清规和戒律,而是拥有着和普通民众那般随性自在性格特征。他们不仅会和寻常人一样杀生和赌博,甚至还会结婚生子,虽然地点迁移到了寺庙当中,但是也将这种俗世的普通生活融入在寺庙当中。而这本书更是充分的融合了作者自身及其家乡高邮的生活习俗特点,但是却又以佛门生活的清奇角度向我们述说着这个故事,于是在讲述着的民俗风化的同时,还增添了些许的诗意。在这俗世的大舞台中央,开门别面的诉说着诗意的雅化。

而在这里,除却讲佛门生活之外,还向我们介绍了在这世俗中的这些常人他们随性的生活态度。就似在文中以小英子为代表的乡土人家,他们并不会将自己过多的时间耗费在寻求温饱上,更喜欢追求的是随着自己的喜好而活,简而言之便是开心就好。他们恣意而为,寻求自己内心的欢喜与安宁,脱离了俗世间的俗气,反而在这平淡无奇的生活中,看到了点点斑驳的情趣所在,因此可以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他们对自由的追逐与渴望的精神。而这本书正是将这世俗间的日常生活活灵活现地搬到纸上,在这纸卷之中上演着一段又一段寻常可见却又有所不同的“普通”生活。而且这种人们固态意义上的俗却又在这诗意般的雅化当中增添了些许不似人间的梦幻感。在这里,人们生活富足,没有压迫剥削,有的只是泰然的生活态度,他们无需为生计而操劳半生,只需在满足生计的同时去追求着内心深处的深切渴望。于是诗意在此刻从世俗中挣扎出来,在这个完美的空间里展示其风姿,无论是江南水乡般美好的自然景象,还是高于世俗的佛门圣地,都融进了这个日常可见的社会生活当中,以点滴的雅韵掺杂于其间,显现出一派清新自在,立于世俗,却又超脱世俗的完美景象。于是雅俗在此间得以共存,不再是两个对立的个体,它们在彼此的帮助之中,重获新生。

四、结语

《受戒》不仅完美地将雅俗两者相并交融在一起,更是汪曾祺对生活的态度的看法。自始至终,他都在致力于向我们灌输乡土生活的美好,也借助着诗意的雅化将民俗风化的独特一面展示给读者。借助明海与小英子的情感的进程,向我们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世外桃源的江南水乡,也不断的向我们展示只有摒弃世俗礼教的束缚和对功名利禄的渴望才可以真正得到人性的解放,才能够回归生命的本源,做到真正的雅俗共存。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6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78.

[2]汪曾祺.(汪曾祺全集:第6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0.

[3]汪曾祺.受戒[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80.

[4]韦永恒.论《受戒》的和谐生态美[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

[5]汪曾祺.受戒[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5.8.

[6] 童一菲.《受戒》:文学想象的“突围”与雅俗之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

致谢

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走向尾声,在城院的这四年,始终是我难忘的回忆。回首这四年来的学习生活,十分感谢文传各个老师的孜孜教诲以及同学们的关心与爱护。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他是我们全文传人心中的“男神”,他学识渊博,平易近人,并始终用他那不断追求着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影响着我。在本次的论文指导过程中,虽然多次打扰,但是老师总是非常热心的帮助我。从选题到论文格式方面的修改,他都非常细心耐心的与我沟通,即使受疫情影响,他还是会在网线的那头帮助我这位即将毕业的学子去修改论文。在此,向老师表示我内心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激!

论《受戒》的雅俗共赏

论《受戒》的雅俗共赏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8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1158,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8682.html,

Like (0)
1158的头像1158编辑
Previous 2023年3月18日
Next 2023年3月18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