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汤显祖广为人知的四部戏剧《邯郸记》《紫钗记》《牡丹亭》和《南柯记》被称为"临川四梦",从中可以看出,在汤显祖的作品中,梦幻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其实,这四部作品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艺术魅力,绝大部分原因是其巧妙地思维和对梦境奇幻的描写手法。比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一生当中所历经的三种一般人所经历不到的境界,最开始在现实,后来到了梦幻,又到了幽冥,最终又回到现实,生而复死,又死而复生,全剧从开头到发展到结局,都是通过“梦来”将剧情联系起来,具有架构全文的作用。"汤显祖把梦境当作线索贯穿全剧的思想,是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表达方法。
一.汤显祖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
1、1汤显祖的生平经历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自署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
出生在书香门第的他,祖辈们都是秀才,且度精通戏曲与歌艺,从小家庭氛围自由宽松,此外,他的两位师友——徐良傅和罗汝芳,都是明代卓越的进步思想家,对于汤显祖思想和眼界的开阔,追求自由的心灵的塑造都起了重要作用。
汤显祖本人从小就很聪明,刻苦学习,"除了诗词古文以外,还精通各种歌赋、乐府诗集;熟读诸子百家,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在兵法、自然地理、医药等领域都颇有研究。[1]除了爱读并非圣贤的著作,还喜欢广交“义气”之士,通过各种途径,锻炼了正自己正直的优良品质、还有不人云亦云的美好品德。在汤显祖还年少的时候,由于不愿意答应张居正的要求,陷害的他落榜两次,后来在张居正去世的次年,也就是汤显祖34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这艰难的一路让汤显祖深刻的感到了科举制存在的腐败问题,怀着及其矛盾的心情汤显祖步入官场,但是他还是不愿意配合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得不到提拔也就只能得到一个没有权利的官职.为官这几年,与当时社会上思想进步的东林党人例如邹元标、顾宪成等交往密切。
汤显祖这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分别为嘉靖、隆庆、万历,这个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腐败丛生。明世宗喜好歌舞神明丹术,明神宗嗜酒好色爱财。朝廷官员的权力之争,边关外敌侵入,南方的倭寇北方的俺落。那个时段的明朝可谓是岌岌可危.到了万历十六年,南京因为连年的荒灾发生了一场大瘟疫民不聊生,汤显祖看到了到地方救灾朝中的官员接受当地官员的贿赂还能稳稳地升官的现实实在受不了,便上奏弹劾朝臣。他向朝廷上书的《论辅臣科臣疏》使得朝廷为之震惊,汤显祖也因此被贬为了广东徐闻县典史。任职期满后,又被调往浙江遂昌知县。任职的时候,汤显祖正直廉洁,体恤民情,设立书院,亲自上山下乡,为百姓平反冤假错案受到了百姓的拥戴,还在过年的时候放囚犯和家人相聚。这些成果的改革和发展让汤显祖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一点明王朝的千疮百孔,可是事与愿违。虽然成绩不错,百姓喜欢,但是汤显祖还是受到了上级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甚至迫害。如此阴暗的官场潜规则让汤显祖失去了实现政治抱负的信心,同时也使他心系天下的大爱精神破灭。到了万历二十六年,汤显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告老还乡,毅然决然的回到了老家临川玉茗堂寓所。充满艰难现场的官场生涯让汤显祖对现实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体会。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了但是汤显祖开辟了人生新的区域,成为了一名戏剧家。脱离了官场的潜规则,汤显祖积极的投入到了戏剧的创作过程中。就用了一年的时间,汤显祖就完成了被后世广为流传的《牡丹亭》,后来还有一系列的佳作《南柯梦》和《邯郸梦》创作与早些时候的《紫钗记》。他用《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创造了一幅明末现实生活的光景。经历了政治生涯的艰难险阻,现实生活的不顺畅,汤显祖就利用戏剧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与对现实的渴望,也利用戏剧反映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自己的爱与恨。
1、2明代中晚期的社会状况
汤显祖生活的明代中晚期,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出现了种种社会衰落、制度末期的状态。
首先,社会黑暗和腐败,土地集中、政治相当腐败。皇帝带头大量合并和掠夺地产、设置皇庄,明代皇庄的数量,超过了之前的历朝历代。到了万年间,,神宗的皇庄占地已经达到了200多万余亩。宗室诸王,宦官们也都通过自己和皇帝的亲密关系,通过许多手段来获取许多田地。官僚地主们,也通过强取豪夺,兼并大量土地。与土地兼并相伴出现的是政治上的腐败黑暗,皇帝宠信宦官,形成了皇帝、后妃、宦官、首辅组成的最高权利机构,在这张制度下,官僚机构繁复拖沓,办事效率低,几任皇帝大都不理朝政,任由宦官专权,,造成了朝政黑暗的局面,实行残暴的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关就是最好的证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官场混沌不堪,晚明政治一片黑暗。
其次,百姓生活困苦。但是地主豪绅过着奢华无比的生活。土地兼并使得农民们变得无田可耕,赋税徭役繁重使人民生活的苦不堪言,大量平民成了富贵之家的奴隶,成为“贱民”。吃最坏的饭菜,住最破的房子,穿最烂的衣服,过着极度穷困潦倒的生活。
不仅如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以及父长制的影响下,妇女更是成为了社会中的最底层人物,受到了高度的防范和严苛的禁锢。在明代的《任邱边氏族谱》中,就规定了“禁听妇人之言”,此外,还规定了“凡事不惟不谋于妇人”。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妇女没有对家务发表意见的权利,甚至婦女們連普通的聽取意见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可见当时妇女生活的黑暗。同时,在妇女问题上,社会大肆提倡贞烈守节。洪武元年(1368年)有诏:“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志,五十以后不改嫁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同时“巡方督学岁上其事,尤者赐祠祀,次亦树坊表,乌头棹楔,照耀井闾”,为了家族的荣耀以及经济负担减轻,明代妇女成为了家谋取利益的工具,家庭更乐意培养、教导出这样的贞洁烈女,《杨忠愍公遗笔》云:“……妇人家有夫死,就同死者,盖以夫主无儿女可守,活着无用,故随夫亦死,这才谓之死,死有重于泰山,才谓之贞节。”[2]极度盲目愚昧的苦节,使得妇女失去了再婚的权利,一旦丧夫,则意味着终身的孤苦。
另外,在思想文化方面,統治者为了禁锢人们思想,束缚人们的欲望,明王朝大力鼓吹宣揚的以孔子为神圣,以及以儒学为正宗的思想傳統文化,大力倡导程朱理学,恪守封建统治秩序的三纲五常,认为君德即为天德。在三纲五常的束缚下,大众的合理的个人欲望,都被视为不该有的,大呼“存天理灭人欲”。科举考试只能夠做拟古解经、写毫無創新,毫無新意,毫无个人思想的“八股文”,使得科舉時出现万口一词的现象,思想界陷入了一潭死水的境地。
1、3反理学思潮兴起
发展到明代中晚期的时候,理学已经不是人们心中的主流思想了,它渐渐变得固执守旧,禁锢了人们思想的自由。并且在当时社会中还滋生了一些意图谋取利益的虚假不道德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理学被披上了伪善的外衣,最后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下降,名誉扫地,甚至变成了虚假的代名词。再加上面对当时社会出现的问题,理学在其解释上,己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怀疑程朱理学思想的出现是大勢所趨,無法避免。在反对理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最亮眼的閃耀的,最早获得成绩的是泰州学派,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是王阳明先生的学生王良。他们认为:老百姓日常生活所用的道义和天意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本性,这个观点的提出在根本上动摇了程朱理学对“道”绝对性的肯定,甚至还动摇了封建时代的道德准则和统治者的绝对地位。这些超前的意识就被汤显祖所吸收。当时更加激进激烈強烈給人衝擊的的是啟蒙思想家李贽的理论。李贽支持反封建的思想,对绝对道学提出了质疑,戳穿了封建道学家的本来面貌。李贽还大胆公开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理学,李贽认为老百姓最普通的生活如:穿衣服走路吃饭,就是最根本的人伦道德关系。在文学领域上,封建文人长期生活在城市之中,受“市民”文化的影响,行走在寻常百姓家。慢慢的封建文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理念、理学抱负都和市民阶级产生相似的看法,文人们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加入到创作的作品中,产生了脍炙的经典作品。李贄在文学方面的主张與想法意圖目的和他的思想是一致的。他主导思想是:一切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是由人的本性出发,从自然的和谐出发,绝对不可以牵强附会。又说"自然发于情性,则自然止乎礼义,非情性之外复有礼义可止也。"[4]理学思想被文化思想的质疑不断加深,在加上一些作家吸收社会上的进步思想,使得这个时段的戏剧与小说的创作到达了一个巅峰。
二.《牡丹亭》中的梦幻意识的具体内涵
2、1《牡丹亭》梦幻意识的形成——有情天下的呼唤
汤显祖创作的《临川四梦》表现了世间各种不同的现象,而且也是剧作家耗费苦心最终表达出来的人生追求理想。《牡丹亭》里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大爱秉性一直在影响着后人。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在追求爱情过程中离奇梦幻的故事,描写了杜丽娘的不屈斗争以及有钱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故事结尾。梦是什么?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折射,是个人情怀的虚化。全剧一共55出,从第一到九出,写了杜丽娘出生在名门,却在礼教的束缚之下,失去了青春期少女应该拥有的自由。杜丽娘觉得自己浪费了青春年华,感到非非常苦闷,整个人笼罩在悲伤之中,黯然神伤,碰到了柳梦梅。而根据事实,以梦为始,正好进入了汤显祖笔下"至情之境"的状态,《惊梦》后的剧情着重刻画了她寻梦而终、又圆梦而生的故事。全剧当真可谓是哪哪都梦幻,而梦幻又于现实和虚拟中自由穿梭,行云流水之间,充分表现了女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追求。梦境虽然看上去和汤显祖的现实生活不是直接的联系与呈现,但是从深层意蕴来看,它反映了汤显祖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以及无可奈何,表达汤显祖本人对于人间真情的呼唤。
2、2梦幻与理性的冲突和统一
《牡丹亭》中的梦幻意识世界具有比较鲜明獨特的虚幻性的特点,杜丽娘的爱情追求很显然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还会遭到社会的抨击,只得通过“梦”,来实现她的追求与渴望,深层次来说,“梦幻意识”是"情"与程朱理学冲突而有的产物。他个人认为"情不可以论理,死不足以灭情",《牡丹亭题词》中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揭示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对个体欲望的压抑和排斥[5]。
汤显祖认为"情"和"理"是对立与统一的一种关系,既有矛盾又有统一。在汤显祖较为深刻的感受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泯灭人的感情和禁锢个人思想与理论的时候,个人独立的思想浪潮在心中反反复复时,他就更着重支持请和理的矛盾;反观,在面对为了捍卫正义时,为了支持理的合理性时,当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来的传统人伦理念在他脑海里根深蒂固时,他适时看重情与理的统一,理来源于情,情与理互相影响。《牡丹亭》以"还魂"为分界线,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体现了一种对自我的赞同,因梦而死,死而复生,体现了杜丽娘追求自由爱情,突破传统束缚的精神。[6]而第二部分是一种对现实、传统伦理道德的认同,所以待到杜丽娘还魂以后,她对于自身的婚姻态度则发生了变化,即此事言之尚早,待采访完老公公和老夫人之后,才可以请个媒人。","并进一步向柳梦梅解释道:"秀才,比前不同。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秀才可记的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7]她"复活"后的第一要务是陪柳梦梅赴京考取公名,再得到社会所认可的身份之后才送他探望父母,以求得长辈们的宽容和理解。这就体现了,追求爱情可以我家電腦你的最後是浪漫大胆的,而婚事的解决确实还要实际。这一理性选择,使《牡丹亭》的中心思想回拉分到传统文化轨道上来。《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终成眷属是由皇帝促成,二人最终"奉旨完婚"的结局就是汤显祖对于情理美好追求的体现。
《牡丹亭》也是汤显祖关于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艺术性的抒发,一定程度上构建了心目中美好政治的蓝图。体现了汤显祖对统治者施以仁政的憧憬和追求。
汤显祖的根本是一个封建的文化人,避免不了对传统的妥协与适当的认可,他无论是对爱情还是对政治的理想,都是趋向于一种“情理合一”的理想状态,希望二者和谐统一。
2、3《牡丹亭》中梦幻的空间载体——“花园”
陈继儒的《批点牡丹亭题词》认为,“临川老人括男女之思而托之于梦”,由此可见,梦幻意识是汤显祖传奇的最大特色之一。[8]汤显祖自己说道他这剧四梦中最满意的当属牡丹,而《牡丹亭》作为一部奇幻的浪漫主义戏剧,成功之处就在于牡丹花作为剧中的载体。
中国古典爱情戏剧的主人公通常都是写些大家闺秀于富家少爷,而在《牡丹亭》中,书生属于外来者,小姐是出走者,他们共同打破了一个封闭的传统环境,花园这个载体不属于任何范畴,则不仅仅是一个才子佳人们谈情说爱、交流情感的地方,而具有深刻广泛的审美和文化意蕴。《牡丹亭》中,杜丽娘在礼教的管束之下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自由的追求爱情和自身的幸福,于是花园这一不同于任何范畴的载体便适时被创造。《牡丹亭》之所以具有迷人不朽的艺术魅力,与他充满梦幻的构思以及生动的梦境描写无疑有着极大的关系。
《牡丹亭》中,礼教的束缚使杜丽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自由的多嫌棄啊追求爱情和幸福,汤显祖创造了花园这一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梦幻载体。杜丽娘在游览花园之后,自然而然地触景生情、由景及人。[9]
花园成为了《牡丹亭》中“情”与“梦”实现的空间载体。剧中写道杜丽娘在房中睡午觉被母亲呵斥,我们可以看出,闺房是传统伦理的象征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而在花园里没有长辈的监督,只有丫鬟一个人陪着自己,没有了束缚,不在居于闺房之中,花园使她有了一个规避现实的场所,它打破了现实萬箭穿心中的禁闭与束缚,是理想之境的载体。在戏剧中,花园是故事的起点,也是诱发人物表达内心爱情的起点。花园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意象。花园,背后有着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自家的有围墙的花园,是个私人性质的娱乐场所,别人不能随便出入,因此遍容易引发人们的遐想,觉得神秘十足。[10]《牡丹亭》利用花园这一空间载体,来诱发、承载杜丽娘的梦,既体现了作者打破传统道德的追求,同时对于“花园”这一主题空间的成功描写,更是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空间载体,为后来文学做出了示范。

三.《牡丹亭》梦幻意识的作用及意义
3、1由梦对现实进行讽刺
作者在创作《牡丹亭》的时候,已经意识到了理学对于人和社会的危害,在提出揭露的同时,大胆的进行了讽刺。最开始,从杜丽娘的游园入梦来讲,当杜丽娘见识到美丽的景色,内心也出现了一种惆怅的感觉。杜丽娘自幼熟读《四诫》等妇女书籍,父母也请学识渊博的老师傅给她讲课,使她了解到诗经中的《关唯》是讲的是后妃之德,杜丽娘心中的青春萌动才是萌芽便被扼杀。不仅如此,还控制了丽娘的行动,让她连自己的庭院都不能逛的尽兴。[11]这迫使丽娘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只能在梦境中实现。凭借梦境中的美好与自由,来暗讽现实生活的残酷以及伦理纲常对人欲望的扼杀。作者借助梦,来表达自己一对礼教的反抗。其次,杜丽娘自《惊梦》之后顾影子伤春,心情抑郁并离开人世,这并不是最后的结果,作者在又巧妙地插入了《幽睛》一章,讲丽娘在爱情的萌芽下和柳梦梅的人鬼情,这是现实生活中女子绝对不可能做到的,而作者也正是以此鬼魂的勇敢行为,对封建礼教做出了大胆的抨击与讽刺。现实的残酷与梦境的美好,以及美好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性,暗讽了现实生活的阴暗与落后。
3、2梦幻意识使《牡丹亭》达到悲喜剧的统一
《牡丹亭》在整体上应该是属于喜剧,但也包含悲剧成分。剧情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现实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杜丽娘游览花园后产生了怀結婚證不催啊春之情,随即做了一场春梦,但醒来的时候现实中的一切依旧。久居深闺,没有一个知音可以倾听她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外还要树立一个温婉端庄的大家闺秀的形象,这种生活没有自我,没有爱情,更没有自由,现实令她痛苦不已,并折磨至死。[12]现实中的生死,冥界的阴森可怕為何我介紹的是,战乱的流离痛苦,在戏剧的开端故作悲剧,这些现实中的悲惨只有通过“梦”才可化解。为此,汤显祖安排她死亡并遁入冥界,在那里与她的梦中情人实现爱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面对如此冷酷无情的现实,柳梦梅和杜丽娘的爱情是曲折艰辛的,充满艰苦,而梦幻意识所体现的色彩则是明快开朗的,汤显祖祈助于梦幻,来宣泄他心中的苦闷不爽,畅快追求与抒发心中的理想的爱情。由于对人生现状的失望与无可奈何,汤显祖才转而借梦幻来使作品最终达到喜剧的结局,从而挣脱并且改变这个令人窒息绝望的可悲现实,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柳梦梅金榜题名,夫贵妻荣,让他们俩之间的坚贞不渝的爱情战胜了人间的纲常伦理,乃至死亡的界限。这也使得本来潜在的悲剧转变为大团圆式的喜剧。是梦幻意识使得《牡丹亭》的情节波澜起伏,十分曲折,且又悲中见喜,喜中掺悲,悲喜交加,达到了悲喜剧的和谐统一。
3、3《牡丹亭》中梦幻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牡丹亭》是一部描写人物情感的浪漫爱情故事。作者将"情"看做是一种不可比拟的强大的力量,在生活打败了种种困难从而得到美好的结尾。进而为了展现这一這以為是我們现实中的问题,作者通过"梦幻"的这一写作手法。为了表现出现实生活无法打败情,这也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强调的理念是不约而同地。同梦是柳梦梅与杜丽娘联系的枢纽,在她的生与死之间,写儿女之情就是别人所没意识到的。这与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所说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意思相近。同梦是柳梦梅与杜丽娘联系的枢纽,在她的生与死之间,写儿女之情就是别人所没意识到的。这与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里所说的"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同梦"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联系的关键,在杜丽娘的生死一念间,写儿女之情就是别人所没有想到的:牡丹亭自動化換行中先提到杜、柳同梦,柳生和杜女同时在梦中相见;而后杜女因为情而选择死,在死后去寻找柳生,柳生对着画像自言自语,和画中的杜女幽会,最后两人从冥间恋人到再次重生复合。[13]对于梦境的如此构思和巧妙处理,是具有超现我知道和我沒關係实意义能不能醒來的,是浪漫主义的,对当时的思想以及文学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牡丹亭》在封建的充满了古板礼教制度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便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同时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尤其是那些因为礼教制约情感受到极大压抑的古代妇女们。有记载写道,当时的那些少女们在看到此剧之后,受其触动,极端的以至于“忿惋而死”,杭州有一女伶在演到“寻梦”一出戏时因为感情激动,竟卒于台上[14]。
汤显祖这种充满梦幻异彩的浪漫為什麼那那麼好主义创作方法一直延续而且影响到一百多年后的作家洪晟。他在《长生殿》里把唐朝的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理想化做了生死不渝,無比坚贞纯洁的真正爱情,演出了一部“闹热的《牡丹亭》”。[15]洪昇坚持汤显祖的情为先的理念,是“玉茗堂派”里的代表人物;他的剧作中“情缘总归虚幻”都是承于汤显祖;他在《长生殿》中写李、杨月宫重圆的虚幻,更加是将《牡丹亭》中的梦幻意识继承了下去,把李杨二人无法实现在现实中的重逢,最终是在月宫这样的虚幻空间里实现。
结语
《牡丹亭》不仅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更加代表了中国戏曲史浪漫主义色彩创作的水平。
作品创作之时所处的明代,正是政治黑暗,反理学思想兴起的时代。
在《牡丹亭》中,是杜丽娘对“情”的追求引发了“梦”,同时,也是“梦”成就了“情”,一开始杜丽娘“为情而死”的悲剧通过“梦”得到了巧妙地转化,有了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但同时梦境的美好无疑是对现实的最大讽刺,较之现实,梦里可以自由追求,大胆寻爱,而现实中,面对封建礼教的强大束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像梦境中一样的故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一方面他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思考已经超越了时代,成為了時代的先鋒,极具进步意义。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落後現狀是远远的跟不上他的思想的,时代不曾给他回应,他找不到在现实中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因而采用一种梦幻的笔触进行创作,在梦幻的世界里实现自我的真情和追求[16]。
《牡丹亭》中表现出的“至情观”以及梦幻意识,对当时以及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牡丹亭》的出世,为当时的个性解放构建了美好蓝图,同时作品中的“至情”思想以及对梦幻意识的贯穿与运用,更是对后来的一些作品有了直接的思想启迪以及创作手法的借鉴。
情与爱掌控着梦幻,而情与爱是梦幻的来源与最终目的,美好无暇的爱是梦幻的基调,情感上的美也在梦幻美上起不小作用。梦幻实现了情爱,是情爱与现实由矛盾化为统一的载体。梦幻、真情、讽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将汤显祖《牡丹亭》的进一步的意蕴表现的淋漓尽致,赋予《牡丹亭》不朽的魅力。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9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