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之芬研究

鲍之芬是清代京江中期的女性文学家,有《三秀斋诗钞》二卷流传于世,清代著名文人王文治称赞其诗“庄雅清淑”、“卓然成家”,因此研究其诗歌创作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文章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章为鲍之芬生平考辩,主要考述鲍之芬的生平、婚姻、家世还有

  引言

  鲍之芬是清代乾嘉时期江苏地域的女性文学家,其遗留下来的《三秀斋诗钞》展现了她的闺中生活,表露了她的文学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极具艺术性,是清代江苏地域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古人对其诗作评价较高,清代文人王梦楼在其《三秀斋诗钞》序中称其诗“不独闺阁所难,七言古尤隽上,非溢美也,以诗名家者亦罕能臻此,能无叹服?”[[清]鲍之芬.三秀斋诗钞[M].清光绪刻本,1882:1.],因此,研究其诗歌具有很大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助于了解鲍之芬诗歌整体创作特色,也有助于窥探整个清代女性文学家的创作情况,对清代以来江苏地域女性文学创作的研究起到助力推动作用。

  一、鲍之芬生平考辩

  (一)鲍之芬家世

  鲍之芬(1761-1808),字季姒,号浣云。为清朝乾嘉时期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江苏丹徒人。清代乾隆时期文学家鲍皋第三女、户部郎中鲍之钟妹、知县徐彬室。与长姐鲍之兰、二姐鲍之蕙并称为“京江鲍氏三女史”。鲍之芬著有《三秀斋诗钞》二卷,共有诗170首,分为上卷和下卷,上卷诗87首,下卷诗83首。有清代文豪王文治跋语四行,道光庚子姚元之作序,《三秀斋诗钞》最早的刻本为清光绪四年戊寅刊本,其后又有光绪八年壬午刊本。
  鲍之芬出生于清代江南地区有名的文化世家,父亲、母亲、长兄及姐姐们皆能诗擅词,文化底蕴浓厚。父亲鲍皋(1708-1765),字步江,国子生,江苏丹徒人。皋生而颖异,有“奇童”之称。十七岁那年便“所至发为诗歌,出语则惊其长老”[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4[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349.],世人称赞“代称诗者罕有及之者”[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4[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349.],可见其聪慧过人,文采斐然。著有《海门诗钞》。
  母亲陈蕊珠(1714-1778),字逸仙,陈世纶女,鲍皋妻。幼时秀丽聪明、颍悟绝伦,喜好读书,八岁之时已能熟读经书、文选等。在家中不仅操持、料理家中日常事务,还教授子女诗文礼仪,在闲暇之余还为夫鲍皋编校了《海门初集》,可谓言传身教,在那个女子才情不被重视的年代,引领着子女走上了文学之路。陈蕊珠与其三女诗集合刻为《刻选楼合稿》,她有诗49首。
  长兄鲍之钟(1740-1802),字雅堂,号论山,“诗龛四友”之一,夫人钱氏,子鲍孟卿。鲍之钟年少时即文采斐然,博才多学,因创作《初月赋》深受刘墉青睐,从此名声大振。在乾隆南巡之时,因所作诗赋雄奇飘逸、妙笔天成,拔得头筹,授内阁中书。著有《论山诗稿》。
  长姐鲍之兰(1751-1812),字畹芳,适太学生何澧。之兰幼即聪慧,幼时作诗云“若非今夜月,虚度一年秋。”立意老成,清雅可人,殊非幼女可道,时人纷纷流传称道。著有《起云阁诗抄》四卷。
  二姐鲍之蕙(1757-1810),字仲姒,又名鲍茞香,随园女弟子,运判张铉室。师从袁枚并极力主张“性情说”,诗作创作讲究真情实感,抒发人的自然感情。著有《清娱阁吟稿》六卷。
  由此可见,鲍之芬生于一代书香门第,其家族是清代京江地域有名的文化世家,家族文学创作氛围浓郁,底蕴深厚,家族世代皆为文人,博学多才,且皆有文学作品传世,在这样一个文化底蕴浓厚家庭成长的她从小便耳濡目染,深受家庭文学氛围的影响,幼时便展现了不凡的才情。鲍之芬蕙质兰心,秀外慧中,酷爱读书,如其词《消寒十咏临江仙糊窗》所写“从此书灯添夜课”,可见其笃学不倦,潜心研学。又根据《中国历代女作家》记述,鲍之芬曾作《帘钩》四律,因词作辞简义赅、惊才绝艳而广为人传诵,可见其聪明非凡,才智过人。浓厚的家族文学底蕴,母亲的尊尊教诲,都为其进行深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空间。因此她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并逐渐在其文学创作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是与其家族文化熏陶密不可分的。

  (二)鲍之芬婚姻

  鲍之芬丈夫徐彬(1759-1844),号秀亭,鲍皋婿,曾任多地刺史,为人正直清廉、爱民如子,在其任职期间恪尽职守,公正廉洁,处理政务迅速干练,深受百姓爱戴。并得到了总督那彦成的器重欣赏,提拔其为景州知府。文学创作理念师法北宋理学的周敦颐以及二程,强调格物致知,讲究穷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为人处事品行端正,廉静寡欲,性情平和。晚年更是清心寡欲,人淡如菊,以书法、吟咏为乐,生活安逸自在。著有《海天萍寄草》。
  在鲍之芬嫁与徐彬后,二人婚姻生活十分美满,其夫徐生“修然尘表,有鹤立鸡群之致,尝以诗赋就正,华实相宣,叹为超宗,殊有凤毛”[[清]鲍之芬.三秀斋诗钞[M].清光绪刻本,1882:1.],可知其文采风流。官为刺史,“内行纯笃”、“勤民事,励清节,循声卓著畿辅间”[[清]鲍之芬.三秀斋诗钞[M].清光绪刻本,1882:1.]。可见其夫妻二人情感甚笃,时常作诗娱乐,如诗《题外子画账》中“老去风流”“燕燕忙”显示了之芬对于丈夫的调侃与逗笑,亦流露出夫妇二人幸福和谐的生活状态。又如《送外子之山左》中“钟情”、“痴”表明了鲍之芬对于即将远行丈夫的不舍和依赖,从侧面也显示了夫妻二人的感情深厚。虽然婚后丈夫外出求官奔波在外,之芬也会有孤独难捱,无人陪伴的落寞,正如其诗《望峄山》所云“太息知音今已少”,又如《早秋闲居》所写“闺阁无良友”,但其实她大部分时间还是宁静平和的,她的一组诗《早秋闲咏》便流露无疑,她乐于“室陋居非赁,时乐可赊”的陋室,更享受“寤对无尘俗,怡情一卷书”的读书生活。
  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为鲍之芬提供了文学创作的丰富空间,也为其更广泛深入地进行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鲍之芬交游

  与鲍之芬交游的人不算多,只有和女性友人骆佩香、曹默琴、廖织云的交游,而与男性友人的交往更是少之又少,只有和王少林,王秀修两人有诗唱和。鲍之芬与骆佩香的交游最为深厚,在她们的交游唱和诗中记录了二人深厚的情谊,如《春日喜骆佩香见访叠前寄怀韵》“洗离愁”“携手”则充分流露出了鲍之芬对于与友人相聚的快乐与喜悦。又如《前韵再答佩香》“顿减新愁与旧愁”、“检点诗怀谢知己,由他人事自春秋”,鲍之芬将友人称为知己,足以可见二人的关系深挚浓厚,“顿减新愁与旧愁”也同样表明了鲍之芬对骆佩香见面的期待与愉悦。而鲍之芬与曹默琴、廖织云的唱和诗则只有一首,分别是《赠曹默琴夫人》和《题廖织云女史书芍药乐即和来韵二首》,当然感情也没有和骆佩香交游那般深厚。
  鲍之芬还有少许与男性文人交游的诗,如《答王少林先生见寄》、《贺王少林先生得孙》、《寿王修竹先生》这三首。鲍之芬与友人的交游唱和非常少,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思想观念有很大关系,即使清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女性文人的诗歌创作也愈发兴盛,但鲍之芬思想观念里仍有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据《中国历代女作家传》记述“之芬亦重妇德,时名士慕名求见,或欲联吟,皆遭一一婉拒”[沈立东.中国历代女作家传[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277.],而当她在世时也没有将自己的诗词作品整理成集,直至其孙徐维城在其去世七十多年后才将她的遗集刊刻发行,这无疑表明了鲍之芬对于文学创作的意义不够重视,只当做平时生活的消闲解闷,仍囿于传统的封建思想观念。由此可见鲍之芬的文学思想是相对保守的,这也导致她对于女性文学创作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入。

  二、鲍之芬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

  鲍之芬《三秀斋诗钞》凡诗一百七十首,题材也是丰富多样的,通读其诗可以将其诗歌的内容题材大致分为四个方面即写景游玩诗、咏物寄情诗、赠答唱和诗和即事感怀诗。

  (一)写景游玩诗

  鲍之芬在随夫宦游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写景纪游诗,其中不乏有表现诗人跟随丈夫在外奔波内心孤寂思乡情感的诗,如《渡骥江》一诗“烟外浮图影,依稀句曲山。潮头澎湃处,指点旧郎间。寸草坟犹湿,连枝梦不还。谁知游子恨,泪尽白云间。”这首诗是鲍之芬跟随丈夫宦游路途中所作,全诗表露了诗人累年奔波,居无定所的漂泊之感,更有一种“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的离愁别绪。首联写景,“浮图”指佛塔,诗人在烟雾朦胧中隐约看到了佛塔的身影,慢慢地句曲山的轮廓也于层峦叠嶂中显现出来,越来越清晰。颔联和颈联则由实到虚:诗人想到了被那彦成看中提拔官至景州知府的丈夫,那年的他是如此的英姿潇洒。而家乡坟头的杂草已遍地丛生了,即使每晚做梦回乡也始终没能回去。尾联更是直抒胸臆,一个“恨”和一个“尽”字便把诗人此时内心对于回归家乡的渴望以及想归而又不得归的无奈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又如《游故相国园》中“千里慰离情,江淹忆别空”一句,道出了诗人思乡难耐却无法排遣的愁苦郁闷的心境。
  鲍之芬的写景纪游诗中除了有表现思乡情感离愁别绪的,还有展露出诗人观景过程中轻松闲适心境的。如《鹤林寺》一诗“名诗满壁帖双钩,今古才人接胜游。花径不逢殷七七,日斜重上杜鹃楼”,明柱素洁的寺壁上题满了令人交口称誉的名人诗词,过去以及现在慕名来到鹤林寺游赏的人们络绎不绝,前两句直言出鹤林寺的声名远扬与别具一格,暗含了诗人对鹤林寺的喜爱与欣赏,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此时轻松恬淡的心境。后两句则引用了典故,相传殷七七能够让本在暮春时节开花的杜鹃在重阳重新开花。走在馥郁芳香的花间小道上忽地又想起“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的殷七七,想遇到却又不会遇到。天色渐渐暗下来,不觉加快脚步又登上了那为纪念在重阳开花的杜鹃而命名的杜鹃楼。采用带有神话色彩的典故,更添神秘之意。同时也暗含了诗人对于道人殷七七的好奇与欣赏,对鹤林寺杜鹃楼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于此行的满足与愉悦之感。

  (二)咏物寄情诗

  咏物寄情诗一直都是古代文人钟情的题材之一,直至清代也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文人通过歌咏特定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或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
  在咏物寄情诗中,古人们常常将“梅”“竹”等能够有所寄怀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歌咏对象,而鲍之芬也不例外,她关于咏梅的诗就有四首,分别是《梅心》、《梅骨》、《梅骨》、《梅魂》。先看《梅心》一诗“早春独步得其天,冰雪惟凭一点坚。澹处祇宜明月印,静中自有妙香传。芝兰素结生前契,水竹清留世外缘。似笑无言谁更会,风幡不动境超然。”首联颔联均描写梅花的香气,冰天雪地里惟有梅花不畏严寒和困难傲然坚挺,在仍严寒依旧的早春时节独自开放,默默地散发着清香。柔和的月光轻轻地洒落在缓慢流淌的水波上,波光粼粼,万籁俱寂,在这夜阑更深的夜晚依旧弥漫着梅花那清幽淡雅的香气,给人以高洁孤傲清冷之感,暗含了诗人对梅花坚韧品质的崇尚与赞美。尾联“无言”、“不动”、“境超然”则充分流露出诗人对于不惧严寒坚忍不拔独自开放梅花的崇敬与喜爱。
  再看《梅骨》一诗“傲骨从来异众芳,生来耐雪与经霜。何须错节方为铁,不到开花始有香。健笔撑云三折腰,缟衣浸月五铢凉。百年风格诗中见,沈病潘愁孰较量。”首联极言梅花与众不同、坚韧独立的高洁品质。颔联“始有香”则表明了梅花凌寒独放始终挺立的一身傲骨。“健笔”将梅花的经霜傲雪坚挺独立表现了出来,凸显了梅花的不惧风霜与严寒。尾联则直接议论,借用“沈病潘愁”的典故,表示因小小的烦恼或疾病而颓废是不能与一身傲骨迎风斗雪的梅花相提并论的,表达了作者对梅的赞赏和喜爱,同时也表露了自己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梅本身就是作者内在形象的外在寄托,诗人通过梅这一形象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也通过梅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坚韧向上的人生态度。
  除了梅兰竹菊等古人常见的吟咏对象外,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也成为了她咏物诗中的描写对象,仅是以咏字为题的就有五首,如《咏炭》、《咏扇》、《咏梨花猫》、《咏夹竹桃》、《咏芍药》,同时还有《虞美人》、《牵牛花》、《野茉莉》等。诗人将这些日常普通的物象写进诗里,用细腻的笔触描摹它们的形态,寄托自己的情感。试看这首《咏梨花猫》“金铃来往解人呼,爱傍衣襟作暖嘘。灿烂背纹青孔雀,参差爪雪玉蟾蜍。潜身墙穴轻听处,洗面花阴静卧余。蛱蝶几同飞不定,苔斑印损绿疏疏。”首联颔联描写梨花猫的外在形态,戴着金色铃铛的梨花猫不停地在主人旁边转来转来,是那么的善解人意,最喜欢依偎在主人的衣襟旁的梨花猫背部纹路好像青孔雀,爪子雪白如玉蟾蜍。猫着身子懒洋洋地蹲在墙边,太阳出来了便舔着爪子认真细致地洗起脸来,洗漱完成后便心满意足地躺在阴凉处小憩。轻盈敏捷的蛱蝶轻拂花梢翩翩起舞,梨花猫也不禁被这婀娜优雅的蛱蝶吸引,跟随蛱蝶的脚步,绿茸茸的青苔上不知不觉便留下了稀稀疏疏的脚印。整首诗给人留下轻松愉快的感觉,一只可爱悠闲的梨花猫形象跃然纸上。诗人通过细腻地描摹自然地表达了其对梨花猫的喜爱以及面对梨花猫的愉悦,也暗含了诗人对于这种悠闲自适生活状态的满足与追求。诗人在其咏物诗中大都选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通过对这些平常物象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诗人那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周边美好点滴的眼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藏在眼睛背后那敏感细腻的心思。这不仅向我们展现了诗人的日常生活,更是向我们展露了诗人那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赠答唱和诗

  赠答唱和诗在鲍之芬的诗歌体裁上也占了一定的篇幅,鲍之芬的诗歌记录了其与家人及友人之间的往来唱和。其中有19首是鲍之芬与其家人之间的往来唱和,与友人间的也有16首。鲍之芬通过这些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她们兄弟姐妹之间浓厚的情感以及她与友人的交往状态。
  如《答长姐》所写“去岁吟秋曾寄君,一年光景又秋分。怀人别梦惊凉雨。见雁归心逐远云,客邸经时频望信,西窗何日共论文。长安砧杵三更月,捣断愁肠不可闻。通观全诗,整首诗向我们传达了诗人对于长姐畹芳的思念之情。首联“吟秋”“秋分”点明了时节,“又”则说明二人未见时间之久,既流露出诗人对于长姐思念之深,又暗含诗人对于韶华易逝的感慨。颔联“怀人别梦“见雁归心”则展露了诗人对于长姐的万般挂念以及对于早日姐妹团聚的渴望。颈联写诗人经过客邸时频繁地查看是否有收到姐姐的来信,一个“频”字极具感染力,诗人对于长姐的惦念尽显其中。下句写诗人对于姐妹团圆相聚的企盼,渴望着与姐妹相聚共讨文章,可是这样的一天什么时候到来呢?而“西窗”一词又更增加了现实凄凉冷清的意味。尾联“砧杵”指古时候人们洗衣服时的棒槌,“愁肠”则道出了诗人内心无限的愁苦烦闷,短短几字诗人与姐妹的情深意厚、绵绵深情喷之欲出。
  又如《寄论山兄》所写“伤心忆到送别时,别泪欲倾杨子渡”、“当头一度一肠断,清辉两地悬离愁”,一个“倾”和一个“断”字直言诗人对长兄的思念深切与无限挂念,更蕴含着兄妹之间浓厚真挚的感情。再如《暮春寄怀论山兄》、《和论山兄留别元韵》、《次韵答仲姐》、《和秀亭赠歌者二首》《赠愷元姪新婚》等赠答唱和诗也都表露出亲人间的感情深切浓厚。
  除了与兄弟姐妹之间的赠答唱和,鲍之芬也有一些与友人的赠答往来诗,在前面的交游概况部分提过,其生平往来交游唱和的友人并不多,大多是与骆佩香王少林的互相唱和,少量与曹默琴、廖织云往来赠答。其中与骆佩香感情最为深厚,唱和最多,譬如《和骆佩香留别元韵》“倾谈半日情何限,分手三年梦几多”、“诗筒正拟常往来,南浦匆匆怅若何”,这是鲍之芬送别友人骆佩香时所作,此处诗人直抒胸臆,“倾谈半日”、“梦几多”写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无限惦念以及二人之间的浓浓情意。“常往来”、“怅若何”则道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离开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于二人保持书信联络的渴望与企盼,足见二人情谊之深。而诗人与王少林、曹默琴等人的往来更多的是表达对他们的欣赏与敬意。如《赠曹默琴夫人》中的“才名久已重王门,未接芝兰座上春”、“盥手风前披素扇,簪花如见卫夫人”,“才名”指才气名望,“芝兰”指德行兼备的子弟,“卫夫人”指东晋时期著名的女性书法家,这几个词便足以可见诗人对其的欣赏与敬佩了。又如《答王少林先生见寄》“诗酬白雪盐无味,书学春山米当餐”,意在表达诗人对于友人诗作技艺高超以及生活简单质朴的钦佩与瞻仰。

  (四)即事感怀诗

  女性文人的心总是敏感细腻的,她们常常通过诗作记录抒情,在鲍之芬的即事感怀诗中,大多表现了时光荏苒、年华易逝之感。譬如《闻歌感旧》其一“京洛繁华旧梦过,空怜岁月逝如波。琵琶莫更弹明月,司马青衫泪已多。”曾经京城美好繁华的日子在眼前一幕幕掠过,时光飞逝如同电波一般,后两句化用白居易的《琵琶行》,表达韶华易逝的伤感。
  又如《春日即事》所写“瞬息流光又一年,暗香吟散落梅前”,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又是一年冬天,俏不争春的梅花开了,清新淡雅的暗香萦绕在梅花周围,此处仅仅一个“又”字便把诗人慨叹时光转瞬即逝的感受传达出来,更添伤感落寞之意。
  再如《舟中感怀》“廿载光阴弹指间,何缘两度入长安。分明红日当头见,争奈青云置足难。客路辛勤徒往返,亲情聚散各悲欢。湖光山色依然在,枨触生平泪不干。”这首诗是诗人行舟路过长安,触景生情,有所感怀而写。首联“弹指间”直接抒情,感慨时光易逝,光阴不再,再一次经过长安不禁慨叹时光稍纵即逝。颔联“青云”指高官显爵,这两句表达丈夫仕途之路的艰辛与不易。颈联写自己与丈夫一路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的伤感与无奈。尾联“枨触”指触动,感触,尽管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这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却依旧如初,联想到丈夫仕途沉沉浮浮不禁伤心愁绪涌上心头黯然泪下。通观全诗,诗人即事感怀,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蕴含了诗人无尽敏感细腻的情思。女性文人鲍之芬心思细腻,敏感多情,她总是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也总因眼前的点滴景物触发情思,触景生怀,诗人将自己即事感怀的心情记录下来,而诗人那细腻敏感的心思也在她的即事感怀诗里尽情体现。
鲍之芬研究

  三、鲍之芬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鲍之芬的诗歌创作整体上呈现一种空灵自然,婉转流丽的艺术风貌,意象含蕴深厚,手法传神多样,语言清雅流丽。

  (一)含蕴深厚的意象

  意象是蕴含着诗人纤腻情思的客观物象,也是寄托诗人审美理想的艺术载体。袁行霈也曾说过“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物象”[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53.]。自古以来,不少文人都将自己细腻柔婉的情意熔铸于此,鲍之芬也不例外,她诗中风、杨柳等司空见惯的意象成了她思想情感的寄托者,丰富深厚的意蕴也让人涵咏不尽。
  在鲍之芬展露柔婉真切情思的诗作中,“风”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的意象在其诗作中频频出现,其中不乏清新淡雅、空灵自然的风,试看《暮春即事》“窗开暖日已添线,簾卷和风自鼓琴”,温暖明媚的阳光透过敞开着的纱窗洒落进来,窗明几净、温馨典雅,质朴素雅的卷帘伴着柔和的清风沙沙作响,仿佛奏出了一首流转舒缓、流畅明快的琴曲。此处的“和风”轻柔温暖,伴着和煦明媚的阳光,营造了一种恬淡清新,安然舒适的氛围,带给人温馨安适之感,亦流露出诗人作此诗时恬静安然、自在舒畅的心境。又如《早秋闲咏》“鸦披斜照返,蝉咏晚风疏”,傍晚,夕阳西下,归巢的乌鸦伴着落日的余晖朝自己的家中速速飞去,似乎是想要与家人分享今天收获的食物,夜幕降临,漫天遍野的知了欢快地叫着,一阵轻快凉爽的晚风吹过,柔和清凉,与知了的叫声交互映衬,闲适而又悠远。“鸦”“斜照”“蝉咏”“晚风”种种意象交织,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而如此轻快明丽的氛围正与诗人闲适自在、安然恬静的心境相契合。
  除了清新淡雅、空灵自然的风之外,鲍之芬的诗作中还有许多传达孤独愁绪的风,先看《和骆佩香留别元韵》“残雪消梅朔气和,寒风唤起病维摩”,淡淡的寒风唤起了作者的无限愁绪,此句借“寒风”奠定了全诗愁苦哀怨的情感基调,勾起了对“病维摩”友人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凄婉愁苦的心境。再看《秋月病中寄怀骆佩香》“怀人何处赋登楼,风雨蕉窗暗客愁”凄苦绵延的雨伴着萧瑟寒冷的风无情地打在蕉窗上,亦打中了诗人凄凉哀怨的心,此处风、雨、蕉窗构成了一幅萧瑟阴冷、凄婉孤寂的画面,染上了愁苦哀怨的色彩,暗合了诗人愁绪满怀的心境。
  杨柳作为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象在鲍之芬诗中多次出现,或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或抒发思乡怀旧之意,亦或是传达吟咏美好春光之感,在不同的情境下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情感内涵。鲍之芬常常借杨柳表达离别情意,如《和骆佩香留别元韵》“杨柳晴丝仍别袂,桃花新涨有同波。诗筒正拟常往来,南浦匆匆怅若何。”初春,天气晴朗微风和煦,素洁明丽的桃花清香袭人,盈盈欲滴,婀娜多姿的柳树扭动着身姿,曼妙旖旎,然而如此宜人的景象却因离别染上了一种伤感落寞的色调,诗人借杨柳流露出对与友人即将分别的不舍与留恋,展现了惆怅孤寂的情感意蕴,给人以落寞寂寥之感。又如《送外子之山左》“纫兰佩君子,不用折杨枝”,这是诗人送别丈夫远行时所作,她用清新秀丽的文字勾勒出一种淡雅温馨的气氛,分别之时不折杨柳,给丈夫佩上纫兰,看似淡逸洒脱,实则暗含淡淡的伤感,诗人借杨柳透露出分别之际淡淡的离情别绪,蕴含了浓浓的惜别深情。
  除了借杨柳表达离情别意之外,鲍之芬还常常借杨柳抒发自己的思乡怀旧之意,以柳传情,借柳寄思。试看《舟中对月怀长安兄嫂》“忆昔春风杨柳岸,只赊荒苇作秋声。记得团圆共书堂,论文樽酒惜清光”,曾经微风和煦婀娜多姿的杨柳岸,如今只剩下荒凉萧条的芦苇丛,回忆起当年团聚论文品酒共赏月的美好场景却一去不复返了。鲍之芬把杨柳作为自己抒发相思怀念的情感寄托物,用杨柳传达了对长安兄嫂的挂念与担忧,再加上荒芜颓败的芦苇和肃杀的秋风,更是牵动了诗人惆怅落寞的愁绪,传达了诗人的牵挂与怀念。正如刘熙载所言“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6.],意象的存在寄托着诗人敏感多情的纤细情意。

  (二)传神多样的手法

  在鲍之芬的诗歌创作中,运用了传神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等,这些多样化表现手法的运用不仅更传神地传达出诗人的内心情感,同时还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清]王夫之.薑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4.],情发乎景,诗人常常通过景展露其内心忧愁敏感的情思。如《望峄山》“荒山从目尽蒿莱,桐树何年委爨灰。叹息知音知己少,天公不为育良才。”前两句联描写眼前看到的景色:从这篇偏僻荒凉的山望过去眼里全是慌烟蔓蔓的杂草,郁郁苍苍的桐树作为燃料什么时候才可以烧尽呢?诗人借景抒情,此处直言峄山周遭环境的荒芜衰败,实则暗含了诗人心事无人能懂,无人诉说寂寞凄凉的心境。又如《寄怀三嫂》“梦秋寒重雨丝丝,花外声声唤子规。行不得时无限意,数行珍重寄离思。”“寒重”“雨丝丝”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子规”表明悲苦哀愁,诗人借寒雨和子规抒发了自己的乡愁,表达了对三嫂的无限惦念及离愁别绪无人诉说的孤独凄凉的心境。景物的凄凉哀愁与诗人的愁苦悲伤相契合。诗人将自身的苦闷哀愁通过景物抒发出来,极大地增强了情感表达的效果。
  虚实结合也是鲍之芬诗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如《题外子画帐》“当年张绪态犹狂,老去风流燕燕忙。招取清风邀素月,陶然一枕黑甜乡”,前两句是在回忆张绪潇洒风流的往事,后两句则回到现实,心情愉悦的丈夫此时也同张绪一般,陶然自乐,诗人将回忆与现实联系在一起,一虚一实,充分地流露了诗人丈夫内心的轻松与和乐,也从侧面反映了二人夫妻生活的和睦与美满。再如《送外子之山左》所云“江湖非习惯,寒暑好扶持。鹤发高堂上,归鸿莫过期。”前两句是虚写,想象独自一人在外的丈夫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凄苦,后两句则是实写,表露了诗人对丈夫“莫过期”的嘱咐与不舍。虚实结合,诗人对即将远行丈夫的不舍与依依惜别以及独自一人在外奔波的担忧与挂念尽显其中。
  除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声衬静也是鲍之芬作品中常常用到的。例如《柳枝词十首》其一“斜阳巷陌新晴里,吹出饧箫第一声”,傍晚,雨过天晴,红日西斜,柔和的夕阳静静地洒在曲折悠长的巷陌上,宁静和谐,仿佛被包围在惠风和畅的晴天里,一声清幽悦耳的饧箫声传来,是那么的美好和谐。此处诗人用饧箫声反衬出蜿蜒交错巷陌的幽静与安宁,以声称静,将极大地增强了表达效果。又如《游故相国园》所云“院静稀人迹,庭间有雀声”,清幽雅致的庭院罕有行人的足迹,唯有庭间那清脆叽喳的麻雀在枝头歌唱,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祥和。作者借用麻雀响亮悦耳的歌声来衬托出庭院环境的静,一静一动,互相掩映,清幽宁静的氛围便愈发凸显。

  (三)清雅流丽的语言

  诗歌是最美丽的艺术语言,它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作者所见所思所感,言简意丰。在诗歌创作中,鲍之芬的诗歌呈现出细琢隽秀的审美特征,表现出婉转灵动、请雅流丽的语言之美,这是鲍之芬在诗歌语言表情达意上的精妙灵动之处,同样是她纤腻情意的自然呈现。
  “词的选择体现了诗词的语言艺术”[高蹈、王德保.古代诗词语言艺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1.],在诗歌语言的选用与创作中,鲍之芬喜炼字,注重用词的准确贴切,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如《同外子渡骥江》一诗“烟霭升沉山弄色,帆樯来往水无波”,这是描写诗人和丈夫途径骥江时的景色:连绵起伏的山在朦朦胧胧的烟雾云气中若隐若现,仿佛一个娇羞的女子在弄月吟风。接踵而来的船只来来往往而水面依然平静如镜子一般。这里的“弄”字颇有韵味,将烟雾云气与重峦叠嶂的山相互映衬烘托的状态形象化地表达了出来,一幅清新淡雅、湖光山色的山水画尽显眼前。再看《重登木末楼仍叠前韵》一首“远树曾经迷别雁,长风有意送归舟”,远处亭亭如盖的树木吸引了即将分别的大雁,徐徐的长风特意送别那驶往家方向的小舟。这里“迷”和“送”二字均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人的情感,让原本人身上的动作形用在了远树和长风上,瞬间使这些没有情感的事物活了起来,极富人情味,读来亲切有爱。同样,像这样极具表达效果的用词还有很多,如《渡骥江》“浪花晴泛雪,海气远吞天”中的“吞”,《题廖织云女史书芍药即和来韵二首》“东君着意绚春姿,妙笔平分适化奇”中的“绚”等,这些原本没有情感的事物被赋予人的情感特征和动作行为,瞬间使他们活跃起来,生机而又活力,生动而又形象。
  明代中叶诗论家胡应麟曾言“诗最可贵清”,而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貌上,鲍之芬诗的语言便呈现出清雅流丽的特点。她与丈夫徐彬婚后的生活幸福美满,在她的创作中,处处透露着她生活的闲适自乐,她用女性特有细腻真挚的笔触描写身边的点滴,传达着平和悠然的心境,语言清雅流丽,自然清灵。
  如她的《早秋闲咏》其一“室陋居非赁,时穷乐可赊。醇香饔藏酒,生意手栽花。杯贮三分月,阶翻五色霞。何须问秋兴,更在阿谁家。”诗人从居住地的环境开始写起,“室陋”“居非赁”“乐可赊”明了直白地抒发了自己虽身居陋室却很满足欢愉的心态。她同时也享受着既有“饔食”“美酒”又可“栽花”,举杯对月惬意舒适的恬静生活。语言轻快明丽,读来有清新淡雅,婉转流丽之感。
  《早秋闲咏》其二“帘垂昼景静,暑退薄凉初。径草随消长,窗蕉白卷舒。鸦披斜照返,蝉咏晚风疏。寤对无尘俗,怡情一卷书。”诗人用清新隽秀的笔调描绘着周遭景象:“帘垂”“景静”“径草”“窗蕉”“白卷”“斜照”“晚风”等一切事物在诗人笔下看上去都是那么生机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全然享受着笑对落花,把卷诗书的日子,诗人将其细致的所观所察与细腻的情思都熔铸在了她的文字里,自然而又清雅,清新而又活力。在她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安然美好,带给人淡雅悠远之感。
  再如《移居南轩》一首“负郭三间足自娱,浓阴初长草新铺。室堪避暑何妨斗,簾好防蝇不尚珠。静裹围棋先得意,梦中高枕己志吾。萦怀多少江郎思,月下风前兴强扶。”这是诗人刚刚移居时所作,面对移居诗人“足自娱”,“新铺”“避暑”“防蝇”“得意”则充分展露了诗人对新居室的满意与顺心,暗含了诗人内心平和恬然的心境。语言直白清雅,读罢其诗,一股安然恬静舒适的气息扑面而来,怡然自得清新淡雅之感尽显眼前。同样的,“春意先将腊意回,东风日夜剪刀裁”、“皎洁裁圆月,参差展半规”、“薄雾龙蝉羽,轻云约素丝”等诗句,诗人均用清雅流丽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动人的画面,给人自然清雅之感。

  结语

  鲍之芬在家庭文学氛围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其诗语言清淑流丽,感情细腻真挚。在她的诗歌里,展现了她的日常生活,表露了她敏感细腻的情思,亦流露了对于人生的态度和追求。在诗歌创作中,努力探索,呈现了自己特有的创作特点,意象含蕴深厚,手法传神多样,语言清雅流丽。不仅有古代女性一致表现出的敏感多情,更尝试探索,创作了一些带有男性文人倾向的组诗,如《柳枝词十首》、《菊影四首和外子韵》、《闻歌感旧四首》、《庚戌早春和王少林先生梅花十首》等,这些诗歌均以组诗的形式出现,这样的诗歌形式是当时闺阁女性创作中少见的,是鲍之芬诗歌创作中的突破,同时也为后来女性文人在创作形式上提供借鉴意义。总之,鲍之芬的诗歌含蕴深厚,意味深远,在清雅流丽的文字中闪耀着不凡的光芒,展露着自己的才情,是清代京江地区一道美丽的风景,值得后人去品味和欣赏。

  参考文献

  [1][清]鲍之芬.三秀斋诗钞[M].清光绪刻本,1882
  [2]镇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镇江市志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3]中华大典编纂委员会.中华大典文学典明清文学分典4[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4]嶙峋.闺海吟(上)[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2
  [5]沈立东.中国历代女作家传[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6]马兴荣.中国词学大辞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7]吴灏.历代名媛词选[M].上海: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16
  [8]徐珂.历代闺秀词选集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6
  [9]梁乙真.清代妇女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27
  [10]胡云翼.女性词选[M].上海:亚细亚书局,1928
  [11]陶秋英.中国妇女与文学[M].北京:北新书局,1933
  [12]刘合媛.清代中期京江鲍氏三女史诗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3]管梓旭.清代京江鲍氏女诗人诗集版本考述[J].辽宁:兰台世界,2015
  [14]乔晓军.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15]严其林、程建.京口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8][清]王夫之.薑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9]高蹈、王德保.古代诗词语言艺术[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3844.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9月2日
Next 2021年9月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