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辛词用典

  摘要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善用典故的名家,他们在词用典方面各有其特色。首先,从典故来源方面,苏轼的词多使用经、史、子、集中的典故,异彩纷呈,辛弃疾的词多从苏轼、“李杜”诗词、《史记》以及《世说新语》等著作中吸取精华。其次,所选典故内容方面,苏轼的词多涉及一些文化名人,而辛弃疾的词主要是以一些王侯、将军、勇士及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之人为典故素材。最后,在用典的抒情性质方面,苏轼多抒发一种建功立业、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辛弃疾多抒写人生失意、悲哀、批判讽刺的消极情绪。本文依据统一的用典标准,参考“苏辛”词集笺注本,对“苏辛”词用典进行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二人的词在用典方面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用典;比较

  引言

“用典”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极其重要,在古诗文的创作中使用的尤为广泛。用典也叫用事,大多是在文章创作中引用前人所描写、记叙过的话等,从而使得所写的作品更加引人入胜,这样的创作行为就叫做“用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用典为“事类”:“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1]。”
罗积勇教授在《用典研究》中也给用典下了定义:“为了一定的修辞目的,在自己的言语作品中明引或暗引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现成话,这种修辞手法就是用典[2]。”
研究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没有用典时,主要是看作者创作时有没有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前人的著作相融合。因此,在判断东坡和稼轩词是否使用了典故,就需要在具体的词作中进行研究,不应泛泛而谈。
苏轼与辛弃疾皆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璀璨的明珠,他们在进行词体文学创作时爱用用典故且各有其特色。在典故的运用上,苏轼是具有一定理性思考的,用或不用,都是从词作的整体艺术效果来考虑的。因此,苏轼的词虽用典故多,却不影响他的词作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辛弃疾在他的词体文学创作中尤爱运用典故,主要是借典故来抒发自己的不便表达之情,自然大气。本文依据统一的用典标准,参考“苏辛”词集笺注本,对“苏辛”词用典进行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二人的词在用典方面的不同之处。

  一、苏词用典概况

  (一)用典统计

根据王宗堂、邹同庆的《苏轼词编年校注》所收录的331首词,对东坡词用典进行了统计。共得苏词用典798处,从总体而言,苏词中用典词283首,占苏词总数85.5%,未用典词48首,占苏词总数14.5%。苏词所用典故中,事典254处,占用典总数31.8%,语典544处,占用典总数68.2%[3]。

  (二)典故来源

从典故来源看,苏轼的词多使用经、史、子、集中的典故,异彩纷呈,与他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关联,他博览群书,视野广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为他在词体文学创作中使用典故奠定了文学基础。
经部典故的使用。经部典故中使用最多的是《诗经》,一共有24处,约占东坡词经部典故使用的一半。其次,经部典籍中入词较多的有《论语》,共10处。虽然在苏轼的词中经部典故使用较少,但这些化用几乎都是妙笔生花,在词中大放异彩。如《少年游》(去年相送):“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不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4]”中就使用了《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品将飞雪比作杨花和杨花比作飞雪运用于整个上阙当中,前一年把丈夫送到余杭门外,大雪就像杨花一样飘落、飞舞。可现在春天都要过去了,杨花如同飘落的飞雪一样,可是想念的人还没有回来,怎么能不让人日思夜想呢。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典故,语言简洁、精巧,更能将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沁园春》(孤馆灯青)中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5]”,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辛弃疾将上述典故灵活运用,借孔子的话语生动地表达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和情怀。
史部典故的使用。苏轼喜欢读史书经典,东坡词里面使用的事典大部分出自于史书经典之中,史部典故在东坡词中共计164处,在苏词用典中约占五分之一。苏词事典大多都来源于以下9部史部典籍:《晋书》、《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南史》、《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总而言之,史部典籍为苏词用典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事典运用自如,一气呵成,增强了词的抒情功能,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为苏词用典打下了基础。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左牵黄,右擎苍[6]”两句中所使用的典故出自于《梁书·张充传》;“亲射虎,看孙郎[6]”两句中所使用的典故出自于《三国志(http://baike.baidu.com/view/6440.htm”\t”_blank)·吴志·孙权传》。“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使用了《史记(http://baike.baidu.com/view/10088.htm”\t”_blank)·冯唐列传》中的历史典故。这些史书典故的使用十分自然,与情融为一体,更好地抒发了作者保卫边疆、渴望报效朝廷的远大政治抱负。
子部典故的使用。苏轼学识渊博,诸子百家都有涉及,更倾心于道家的庄子和佛家典籍。苏词中使用的子部典故大都出自于:《庄子》、《列子》、《世说新语》、《老子》等著作中。这些子部典故的化用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抽象的思考,开拓了词的意境。如《永遇乐》(明月如霜):“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7]”中的典故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之中。通过对《庄子》中典故的化用更加生动地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对人生的感伤之情。
集部典故的使用。苏轼在词体文学创作中大量引用前人的文学作品,比如活用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柳永、陶渊明、白居易、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给这些典故赋予了新的生命,大放异彩。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8]”化用了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

  (三)典故内容

生活在北宋中期的苏轼,由于时局相对稳定,为他养成较高的个人文学修养提供了契机,使其一跃成为北宋中间阶段最杰出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得意时少,失意较多,儒家思想在他的人生中占主导,道、佛家思想也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苏轼不断反思自己的人生,表现出豁达的人生观。虽通过典故来抒情言志,有消极的情绪在其中,但更多的是豪迈、旷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定风波》(千古风流阮步兵):“千古风流阮步兵”化用了《晋书·阮籍传》中的典故。又如《临江仙》(谁道东阳又瘦损):“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9]”中的典故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等。由此可以看出苏轼的典故内容多涉及一些文化名人等,通过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豪迈、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通过使用这些典故,苏轼多抒发一种建功立业、乐观向上的人生情怀,风格豪迈,呈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坚信人生不全是风雨也不全是阳光,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充满了自信,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依然存在。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0]。
苏轼通过对古战场的缅怀,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才华、气度、功名的凭吊,来表达自己的壮志未酬、功名事业未就之情。虽有低沉、消极的思想在内,但仍掩藏不住他的豁达、豪迈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四)典故用法

在苏轼的词中有明用典故、暗用典故、正用典故、反用典故之分。
明用典故就是作者使用典故时明了清晰地指出典故的来源,使阅读者能清楚的体会到词中典故,一目了然。如:《满江红》(忧喜相寻)“君不见周南歌汉广”中将作品的名字《诗·周南·汉广》直接用入词中。
暗用典故就是作者使用典故时将其稍加改变,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让读者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看出所用典故的出处。如:《浣溪沙》(一别姑苏已四年)“夜阑相对梦魂间[11]”化用了杜甫《羌村三首》(其一)中的诗句,巧妙地化用其意,与自己的词体文学创作融为一体,不可分割。
正用典故,词中所用事典、语典的意义、抒情效果同原文呈现的效果一致。如《南乡子》(裙带石榴红)中的“一点灵犀必暗通”化用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与原文无异。
反用典故,就是词中所用事典、语典的意义抒情效果与原文呈现的效果各不相同。如《南乡子》(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反用了郑谷《十日菊》中“节去蜂愁蝶不知”,郑谷以重阳次日菊花遭遗忘,来讽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而苏轼用“蝶也愁”来抒发良辰易逝,应尽情玩赏之情。苏轼反用典故,另造新意,使人耳目一新。

  二、辛词用典概况

辛弃疾学习和继承苏轼在词体文学创作中的精华,也在词中大量运用典故。

  (一)用典统计

据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本所收的626首词来看,稼轩词涉及有来历出处的词句约有1500处之多,其中能判定性质的典故663个,涉及的主要人物共766人次,总计371人[12]。

  (二)典故来源

辛词也大量运用典故,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文为词”,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中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13]。”总体而言,辛词用典丰富、灵巧、多变,别开生面。
而辛词中的典故多从《史记》、《汉书》、《后汉书》、《世说新语》、《庄子》、《诗经》、《楚辞》、苏轼、秦观、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前人诗词著作中吸取精华,按己所需,活用前人典故,且蕴以新意。对前人诗词典故的借用,如在《满江红呈》(赵晋臣敷文):“一舸归来轻似叶,两翁相对清如鹄”借用苏轼《题别子由诗后》:“见茅檐照水间,两翁相对清如鹄”。又如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就使用了《世说新语(http://baike.baidu.com/view/39662.htm”\t”_blank)·汰侈(http://baike.baidu.com/view/6749136.htm”\t”_blank)》篇中的典故,典故的使用更加表达了作者对年少时抗金战场生活的怀念以及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三)典故内容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激烈,政治环境险恶。他是一名军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一心想着保卫国家,收复失地。他是北人南归,一系列主张都不被重视,甚至还屡遭排挤,他的政治抱负与远大理想不能实现。因此,他喜欢使用历史典故在词中,引经据典,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之情。他多选用一些王侯、将军、英雄侠士、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的人物为素材,这些人物更能展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
就辛词用典整体而言,其典故涉及的人物、内容与苏轼有很大的不同。辛弃疾主要是选用一些王侯、将军、侠义勇士及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之人为素材。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4]。
词中连用四个典故,涉及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他们都是三国时期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物,作者渴望像这些英雄人物一样保卫山河,为国效力,饱含着浓烈的爱国之情。又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5]?
这首词中连续用了四个典故,几个典故中所涉及的人物有刘义隆、刘裕、孙权、廉颇,他们皆是怀有远大志向的英雄豪杰,他们四个人的人生经历、政治抱负等与辛弃疾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典故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呈现出一种豪壮悲凉的气氛,展现出稼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政治理想。再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16]。
这首词中运用了历史典故,涉及李陵、苏武、荆轲这些历史名人,通过表现古人怀才不遇、英名破裂从而来展现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难以逾越的悲凉之情。
通过使用这些历史典故,辛弃疾多抒写人生失意、悲哀、壮志难酬、批判讽刺的消极情绪。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17]?
化用《晋书(http://baike.baidu.com/view/42587.htm”\t”_blank)·张翰传》、《三国志(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440/5060578.htm”\t”_blank)·魏书·陈登传》、《世说新语(http://baike.baidu.com/subview/39662/17441030.htm”\t”_blank)·言语》等典故在词中,对四个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进而表明自己想要报效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最后叹息韶光易逝,曲折迂回地抒发出自己想有作为却难有作为、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流下了英雄热泪。
又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这首词中化用汉代李陵和《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历史典故,涉及李陵、苏武、荆轲这些历史名人,通过表现古人怀才不遇、英名破裂从而来展现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理想与现实之间鸿沟难以逾越的悲凉之情。

  (四)典故用法

较于苏轼,辛词的用典手法更加多样,主要有:暗用、反用、分散用、一典多用等。如:《满江红》“胡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中反用了崔涂的“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之意。又如在:《木兰花·滁州送范倅》“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三首词中都用了《晋书·张翰传》中“莼鲈”这个典故,但在三首不一样的词中,辛弃疾根据当时的环境遭遇、人生经历以及想要抒发的情感给予了“莼鲈”这个典故不一样的内涵,表现出相异的魅力。这才是真正的一典多用,充分显示了辛弃疾在词用典上的灵活与多变。
辛弃疾擅长在反用典故以后,再赋予所使用典故新的生命力,赋以新的情感在其中。如《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中的“路断车轮生四角”反用了陆龟蒙《古意》中“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这个典故。陆龟蒙是希望车轮能有四个角,以此停住,就可以留住行人,表达了一种希望之情在其中。而辛弃疾则是恨天寒冰雪深,就像车轮生了四个角无法前进,使自己追上友人的步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哀怨。反用典故,翻出新意,写出了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一个典故将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凄婉缠绵。

  三、“苏辛”词用典异同

从对苏轼、辛弃疾词用典的统计来看,辛词用典数量多于苏词,辛词比苏词更多地使用典故和前人词汇,扩大了词的再现手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开拓性。
从典故来源看,苏轼的词多使用经、史、子、集中的典故,异彩纷呈,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学修养,苏词的娱乐功能减弱,抒情功能增强,打破了婉约词的传统,语言高度诗化。辛弃疾博览群书,典故多从《史记》、《汉书》、《庄子》、《后汉书》、《诗经》、《楚辞》、《世说新语》、苏轼、秦观、白居易、李白、杜甫等前人诗词著作中信手拈来,另造新意,使人耳目一新。辛弃疾多用典故,且对典故蕴以新意,按己所需,活用典故,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更加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不便表达之情。
苏词的典故内容多涉及一些文化名人等,通过这些典故来抒发自己豪迈、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辛词典故涉及的人物、内容与苏轼有很大的不同。辛弃疾主要选用一些王侯、将军、侠义勇士、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之人为素材。
苏轼和辛弃疾在用典的抒情性质方面各抒其情、各言其志。苏词多借典抒发一种建功立业、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而辛词多抒写人生失意、悲哀、批判讽刺的消极情绪。通过典故的化用将各自的感情在词体文学创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赋予了这些典故新的生命,让它们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苏辛词用典的不同,主要是由他们生活时代、社会环境、政治遭遇、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和政治抱负等不同所造成的。

  四、“苏辛”词好用典故的原因

苏轼和辛弃疾都喜欢在词中使用典故的原因是:既能表情达意,又能使词典雅含蓄,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中国古代文人都讲究以含蓄的方式来表情达意,用典故正好可以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政治理想和雄心壮志。比如,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15]?”倘若改成“凭谁问,吾且未老,尚能征战”,不使用典故,不能更加贴切地写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也表达不出他和廉颇一样老当益壮,雄心壮志依旧在的思想感情。使用典故可以使得词意和词境都得到开拓,同时拓宽词的广度并加剧词的深度,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极大地提升,词的表现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词的含蓄性和形象性。
苏词的娱乐功能减弱,抒情功能增强,打破了婉约词的传统,语言高度诗化,大量运用典故,以诗入词,大量从古籍典著和前人诗词中选用典故,开拓了词的思想境界。苏轼好用典故的原因:首先,与他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很大的关联,他博览群书,视野广阔,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为他在词体文学创作中使用典故奠定了文学基础。其次,也与他自身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他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因此想借历史典故中的人和事来抒发自己不便抒发之情,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与远大志向,同时也展现出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典故的使用,让作者的抒情变得曲折、深刻、婉转。总之,苏词的用典使词的娱乐功能减弱,抒情性增强,将诗词之间的鸿沟填平,为词体的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典故的使用也为他的词作增添了不少色彩,为他成为北宋中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辛弃疾好用典故的原因:首先,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辛弃疾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矛盾激烈,政治环境险恶。他是一名军人,有着远大的抱负,一心想着保卫国家,收复失地。他是北人南归,一系列主张都不被重视,甚至还屡遭排挤,他的政治抱负与远大理想不能实现。因此,他喜欢使用历史典故在词中,引经据典,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抑郁之情。他多选用一些王侯、将军、英雄侠士、有政治抱负、张扬自我的人物为素材,这些人物更能展现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和雄心壮志。从而使他的词具有一种不寻常的雄阔之气,艺术境界辽阔,无人能及。辛弃疾多用典故,且对典故蕴以新意,按己所需,活用典故,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更加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不便表达之情。其次,也和宋代词的创作特点有关。他和苏轼都同为豪放派,学习和继承了苏轼的很多词体文学创作技巧,受苏轼的影响,学习如何吸取前人诗词、著作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典故的使用为辛词增添了魅力,其词是继苏词之后宋词历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五、“苏辛”词用典的意义

苏轼的词用典,对宋代的词体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打破了以往词体文学中多写爱情、离愁别恨的格局,而是多写悼亡、怀古、仕途失意、人生奥妙等,通过引经据典来表情达意,使他的词在内容和境界上远远超过他人。典情相融,使词成为独立的抒情工具。大量使用典故,让词的语言变得诗化,典雅简洁含蓄。他从经史子集著作中大量选取话语、词汇、人和事,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增加了词的哲理意蕴,为读者思考人生、超越自我提供方向,可以帮助读者树立豁达的人生观。典故的使用,让作者的抒情变得曲折、深刻、婉转。总之,苏词的用典使词的娱乐功能减弱,抒情性增强,将诗词之间的鸿沟填平,为词体的文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典故的使用也为他的词作增添了不少色彩,为他成为北宋中期最伟大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苏轼的词用典为辛弃疾的词体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换句话来说就是词史上没有东坡就没有稼轩。
辛弃疾的词用典使他的词具有十足的大家风范,语气跌宕,感情郁勃,使他的内心感情自然地流露在词之中,将他的政治抱负和雄心壮志挥洒在创作之中。他所选用的典故内容、典故人物都是一些富有阳刚之气、英雄气概的侠义勇士、将军等,从而使他的词具有一种不寻常的雄阔之气,艺术境界辽阔,无人能及。辛弃疾多用典故,且对典故蕴以新意,按己所需,活用典故,扩大了词的表现手法,更加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不便表达之情。
典故的使用为辛词增添了魅力,其词是继苏词之后宋词历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苏辛词用典为宋代的词体文学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极大地提高了词体文学的地位,使得词意和词境得到了开拓,同时拓宽了词的广度并加剧了词的深度,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词的表现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词的含蓄性和形象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词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
尤为重要的是,苏辛词用典对整个中国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后世文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范本。如对金元时期的党怀英、元好问等人产生了直接影响。乃至对清代的诗词复兴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代文学家胡适先生对苏辛的词推崇备至,甚至在他的著作中提倡宣扬苏辛的词风、表现手法等。由此可见他们的词影响深远,而词用典为他们的词体文学增添了不少的活力和色彩。

  参考文献

[1]刘勰,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38.
[2]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8.
[3]罗晨.苏轼词用典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3,35(5):123-132.
[4][5][6][7][8][9][10][11]王宗堂,邹同庆.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59,120,,146,108,65,101,398,206.
[12]陈学组.典故内涵之重新审视与稼轩用典之量化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00(9):16-23.
[13]吴衡照.莲子居词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183
[14][15][16][17]邓广铭.辛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48,553,526,31.
[18]李世忠.北宋词政治抒情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23-167.
[19]周炫.浅论稼轩词的用典特色[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9(4):71-76.
[20]白福才.论辛词用典的成因[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2):85-87.
[2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24-35,73-92.
[22]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3]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22.
[24]顾随.苏辛词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3-120.
[25]黎烈南.辛词为何大量用典[J].文史知识,1992(3):106-109.
[26]桂琳.稼轩词用典探微[J].北方论丛,2003,177(1):74-77.
[27]胡勇.论义山诗与稼轩词用典的几点差异[J],2008,23(1):24-2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9771.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2月18日
Next 2022年2月1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