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摘  要

李清照与柳如是她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她们的人生经历也有所不同,但她们二人的诗词中都体现了她们的家国情怀,她们用女性的角度去表达自己对家国的情感,二人的诗词风格都有各自的特色,李清照的诗词较含蓄婉约,有俊秀空灵之美,柳如是的诗词较潇洒脱略,有超然脱俗之气。在她们处所的时代中,二人给女性诗人诗词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关键词:李清照 柳如是 家国情怀 诗词风格

李清照与柳如两位女性作家在中国诗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尽管她们所处时代不同,出身和境遇也各不相同,但她们的文学情操等方面都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如她们描写情爱诗词,这些诗词都较广为人知,但她们同时也是描写家国情怀的女性诗人和词人,可这些诗词很少有人注意到,因此,本文将对她们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进行研究,挖掘出她们爱国诗词的价值。而且国内现阶段将她们两人对比研究还不是很多,很少有人会将她们联系起来研究她们爱国诗词中的现状,更多的是研究她们个人的作品和人生历程,而本文将从她们的诗词中研究她们的家国情怀,寻找她们的价值,探讨她们二人诗词创作中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对黎民百姓生存的关注,从中可以认识到她们不逊于男儿本色的家国情怀。根据已有的资料来看,李清照的爱国诗词有14首,有《渔家傲》、《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打马赋》、《打马图经》、《永遇乐•落日熔金》、《题咏八楼》、《夏日绝句》、《咏史》、《清平乐》、《声声慢》;柳如是的爱国诗词有11首,有《剑术行》、《赠友人》、《送曹鉴躬奉使之楚藩二首》、《出关外别汪然明》[1]、《于忠肃祠》、《初夏感怀四首》、《岳武穆祠》。

一、二人诗词中家国情怀之表现

李清照与柳如是在前期的生活比较幸福安定,诗歌创作也比较偏向于个人的情感生活,但也有表现自己壮志凌云和爱国的诗句,后来她们都经历了国破家亡局面,生活比较凄惨悲苦,她们的诗歌创作更加关注的是民生疾苦,将对国家的关注融入到个人生活感情之中,让我们从她们的诗歌中可以读出她们对国家、民族、百姓的关注。

(一)对国家社稷的关注

李清照与柳如是二人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但二人关注国家社稷的心情却是相同的,无论是前期和后期的诗作都有体现她们对国家社稷的关注。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是在国家面临着外敌入侵时期所写的,自己被迫离开家乡而伤感写下的诗词,诗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这首词虽然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爱国情怀,但却在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她深深的爱国情,就拿这首词的“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2]”来说,虽然写的是对眼前之物的感慨,感叹物是人非,担忧国家的“风雨”变幻无穷,也蕴含了词人对国家社稷命运的担心。词人虽然晚年落魄,但她的盛名却没有减弱,还是有很多贵族来邀请她去参加元宵酒会,但她的心情不好,担心国家命运,就都委婉拒绝了,这体现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这一句中,而“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3]”这两句是词人回忆往昔汴京的繁华盛世,那时人们十分重视元宵节,会有很多的活动,词人和女伴会打扮得很漂亮去游玩,比如她们会戴当时流行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体现出词人当时愉悦的心情。然而“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过去那些愉快的日子早就逝去了,词人如今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人憔悴了,心也老了,对于繁华热闹的景象不复以往,兴致缺缺,词人的这两种心境对比,更从侧面反映出金兵入侵对词人心灵产生的巨大阴影,而那些普通百姓就更不用说了,国家遇难对他们产生的阴影更加巨大,心灵创伤更加严重。最后一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转而写出词人既怀念昔日的元宵美景,想要眷恋往日的温柔,但又怕触景生情,自己被迫离开故土,有家不能回,怕看到美好的景象会让自己感慨万千,加剧心中的悲痛。这句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虽然对生活仍有向往之意,但自己又会生出孤苦凄凉之境,所以她只能在现实中隔着帘子听“笑语”来重温旧梦,慰藉内心,好像自己从未离开故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词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对回到故乡的渴望,对国家社稷的关注,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统治者苟且偷生的不满之情,希望统治者可以重振旗鼓,收复失地。

在柳如是的诗词创作中,她的家国情怀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如她的《初夏感怀四首》(其四),这首诗是在她年少时期写的,虽然那个时候国家还没有面临十分严重的危机,但我们还是可从她的诗作中隐约窥见未来国家形势的严峻。诗云:

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这首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荒荒慷慨自知名,百尺楼头倚暮筝。勾注谈兵谁最险,崤函说剑几时平[4]。”就表明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以救国为己任的,然而君主却一直耽于美色,一直在醉生梦死,诗人只能倍感无奈和心力交瘁。第三句的“长空鹤羽风烟直,碧水鲸文澹冶晴。”用了典故来表明了诗人预见到战争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而在这场弥漫着硝烟的战争中,百姓受到的伤害是最严重的,诗人用这句表达了她对受苦受难的百姓的深切同情。最后一句“只有大星高夜半,畴人傲我此时情。”用夜半一星高照来暗示国家社稷有为难,诗人十分担心国家的命运,要以担忧国家命运为豪。

(二)对民族气节的坚守

李清照与柳如是虽然是一介弱女子,但她们都没有向敌人屈服,而是投身于抗敌事业中。李清照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弃城逃走,而不是奋力抵御敌人之后,她心中的民族气节让她为她懦弱的丈夫赵明诚而感到羞愧,因此,她和赵明诚在流亡途中没有像往日一样的亲密,在经过乌江镇的时候还创作了一首《夏日绝句》,诗云:“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其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2]。”这一句便表现出她宁愿一死,也不愿妥协金人,想要以死报效国家,不愿忍辱偷生的想法,她的丈夫听到她所作的诗句也深感羞愧,这更加说明李清照宁愿用生命来换取民族气节。这首诗很深刻地揭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取向,那就是她想要在活着的时候成为人中豪杰,为自己的国家尽一份力,能够为国建功立业;而死的话,也要死得其所,能够为国家效劳,可以成为鬼中的英雄。这首诗也有讽刺之意,讽刺统治者的自私自利,为了自己能够活命而抛弃百姓,不顾百姓的生死,让百姓深陷危难当中,而自己却在苟且偷生。所以,当李清照站在乌江这个地方时,她想到了项羽,项羽宁愿战死也不愿苟且偷生,宁愿自刎也不愿落荒而逃地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的这种精神和壮举都让她十分的敬佩,这更加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无耻行径的痛恨。

柳如是也同李清照一样,愿意用生命来捍卫民族气节,所以当清军攻占北京之后,开始了南下之行,打算攻占她所在的城市,她就劝她丈夫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水殉国,以示自己的民族气节,这在顾苓的《河东君小传》中也有详细的描写:

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虽然她因丈夫的阻拦没有死成,但这也体现了她爱国的民族气节,为了坚守自己心中的民族气节,她没有跟着自己的丈夫去北京,而是留在了南京,还常在书信中劝诫她的丈夫,和她一起帮助郑成功等抗清英雄,资助他们抵抗清军的侵略。而她在自己的诗作也有表现出对民族气节的坚守,如她的《岳武穆祠》:“钱塘曾

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柳如是在杭州参观岳武穆祠时[4],想到了岳飞坚持不懈的抗金精神,还有他不屈服于金人的民族气节,令她佩服,而如今她的国家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战争不断,烽火连绵,她也想像岳飞等英雄一样心系国家,想要为国效力。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炽热的爱国之情和侠义之气。

(三)对爱国英雄的赞美

李清照与柳如是的诗词创作中也有表达对英雄的赞赏,通过对他们的悼念来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操,例如李清照的《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一),这首诗第一段中的“垂衣思北狩”、“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纯孝臣”、“霜露悲”[2],这些词体现了李清照不赞同统治者为了尽孝而求和的做法,她希望有像窦宪那样北破单于的英雄可以出现;也希望有像桓温那样收复失地、重见旧地杨柳的英雄可以出现。但可惜并没有像他们那样的爱国英雄出来拯救国家,为国效力,而且她强烈谴责统治者一味求和的行为,这一行为让她感到十分失望。在第二段的“春官有昌黎”、“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夷狄已破胆[2]”中,她赞美了使臣韩肖胄的品德才能,肯定他的能力,希望他可以重振宋朝的国威,不要向金人屈服,希望他像王商、郭子仪这些英雄人物一样为国争光,赢得国家尊严,让金人臣服于大宋使者。在第三段的“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中,李清照表达了她对韩胡二人能够顺利完成使命的期望;又在“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中表达了她希望他们可以像韩信一样效忠汉朝,像荆轲一样敢于奔赴危难,还希望他们可以顺利完成出使任务;还在“久阴后土湿”、“风势急”“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2]”这些词中,她想像了一下为韩公、胡公两人践行的悲凉画面,借此来表达自己对他们敬佩之情,高度赞美了他们的勇气可嘉。在最后一段的“嫠妇”、“沥血投书”、“夷虏”、“性虎狼”、“不虞预备”这些词中,她用一个平民百姓的寡妇身份来向使者进谏几句话,她希望韩胡两人要小心敌人,提高警惕性,不要落入敌人的圈套,不要轻易相信他们的话,一切都要三思而后行;而在“吸乞乡关新信息”、“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2]”中,她请求韩胡两人可以带一些有关中原百姓的信息,多关心一下百姓现如今的生活,并且她还请求韩胡两人可以记住她一个的心愿——“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

柳如是不仅常常在她的诗词中抒发她对国家大事的关心,而且也常常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出自己对爱国英雄的悼念和赞美,对身边的友人也高度赞扬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表示自己的崇敬之情。就如她的《于忠肃祠》:“少保绝世人[4],功

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柳如是在这首诗中就高度赞扬了爱国英雄于谦的英雄事迹,她高度赞美了民族英雄于谦的功绩,肯定了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保卫国家的不易。她还很佩服于谦的用兵和指挥能力,称赞他的魄力和人格魅力。虽然爱国英雄于谦为国做了很多事情,但如今他已经去世两百多年了,他的祠庙却荒芜萧条,也没有人来祭拜,这让柳如是十分感慨,为英雄无人悼念而愤懑,更为英雄后继无人而恸哭。而在她的《赠友人》一诗则是赞美她身边的抗清复明英雄孙临,为了抵御外敌而英勇就义,讽刺那些苟且偷生之人。

二、二人家国情怀形成原因

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是受什么所影响的呢,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怀呢?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她们二人家国情怀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李清照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官礼部员外郎,而且还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他的为人十分正直,还很清廉,很为民着想。而李清照身为他的女儿,自然是深受他的影响,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念,所以这些从小的熏陶使她不但继承了她父亲的文学禀賦,而且也继承了她父亲耿介忠直忧国伤时的崇高品质[4]。李清照后来还嫁给了赵明诚,也经常和丈夫讨论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李清照在这种家庭环境中,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强烈地爱国情感,所以当自己的国家有难时,她的诗词创作也会渐渐显现出她对国家社稷的关注,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也许有人会觉得李清照的爱国情怀的产生受家庭环境的熏染并不奇怪,那么柳如是自幼身为一个青楼女子,又怎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呢,可能有人会觉得很奇怪。柳如是虽然沦落到了烟花之地,但在她十四岁的时候被周道登卖入家中,很受他的宠爱,周道登经常会教柳如是诗词歌赋,所以柳如是经常受到他的文化熏陶,对于诗词也有自己的想法。后来又与其他文人志士交往,更有了豪侠之气,之后她又嫁给钱谦益,丈夫钱谦益是朝廷官员,二人也经常谈论国家时事,谈论诗词文学,柳如是在这些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她诗词创作中的爱国主义就更加鲜明了,对国家大事更有了自己的见解,更加关注百姓的生活。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

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产生的原因也离不开她们个人的女性意识觉醒。她们都处在给广大女性规定了“三从四德”法则的封建社会,要求女性在这种规则下度过一生,但李清照与柳如是并没有选择这样做,李清照没有听从这样规则的安排,而是用她的才能来反抗这样不平等的封建制度,在这样的环境下,她努力创作诗词文学,发挥自己的才能,她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枷锁[4]。她对于诗词歌赋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诗词中极力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敢于鞭挞统治者和那些畏惧敌人的臣子,嘲讽他们的无能,敢于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心。在爱情婚姻观念上,她向往与她志同道合的的人,能在精神上与她产生共鸣,她的丈夫赵明诚便是与她有着共同追求的人,所以她丈夫死后她便格外怀念她与丈夫从前的美好,以至于后来她嫁给了与观念不合的张汝舟时,宁愿鱼死网破,也不愿意与他这样三观不符的人过一辈子,选择与他和离,这也是李清照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柳如是更是如此,虽然她是烟花女子,但她经常与有才华的文人交往,对于诗词创作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自己的独特人格魅力,在与这些文人雅士的交往下,她的女性意识也渐渐地苏醒过来,敢于用诗歌来表现自我,敢于用作品来抨击封建制度,她的作品中有不少气势如虹、充满了男子气概的诗句,在诗词中也流露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之感,在写给友人的诗歌中也透露出对家国命 运的担忧。在爱情婚姻上她也和李清照一样,选择了和自己有着共同追求的人结合,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相守在一起,选择能她诗词的人共度一生,所以她才会嫁给钱谦益,这也是她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

(三)国破家亡的经历

促成李清照与柳如是后期诗歌风格转变的原因是离不开她们的个人生活经历的,她们后期的诗词创作更加偏向于关注国家社稷,因为她们后期都了国家危机。李清照的后半生都生活在民族危机极为深重的北宋末南宋初,金人不断侵扰国家,而且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但她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主战派一边[4],希望朝廷能够积极应对金人的侵袭,可以回击他们,而不是一味的主张求和,向金人臣服,寻求短暂的安宁,所以她一直致力于积极御敌,用自己的诗词为破碎的山河引吭高歌,用她的作品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

柳如是后期生活也同李清照一样,经历了国破家亡、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外敌入侵,君主又昏庸无能,无所作为,只能被迫南下,以死明节又不成,没有办法为国家做出有用的贡献。柳如是的心中更是百感交集,希望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尽一些微薄之力,用她和丈夫的家产去资助那些反清复明英雄,希望可以帮助到他们,对于国家民族和英雄的担心,她用自己的诗词作品来传达出自己的心声,希望通过自己的诗词传达出她的爱国之情,传达出她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表现出她强烈的民族气节。

三、二人家国情怀的表现差异

李清照与柳如是虽然同是女诗人,诗词作品中都有体现家国情怀,都是令人敬佩的爱国女诗人,但每个人的创作风格都是各不相同的,都会有不一样的特点,都有各自的差异,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分析她们诗词中家国情怀表现的差异。

(一)语言风格运用差异

李清照的语言风格有两个时期之分,在李清照还未经历丧夫亡国之前,她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蒙上一层薄薄的哀愁情绻,对狭窄的人生发出的感伤和幽怨,很少有写爱国的诗词,但也不代表她前期没有爱国诗词的佳作,这时期的她爱国诗词语言风格较为明朗,心中很有抱负,如她十七岁所作的《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二首》,她剖析了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以及唐朝军队又为什么会战败的原因,李清照强烈抨击了昏庸无能的唐明皇,讽刺了他的醉生梦死,鞭挞了奸佞小人误国,她希望当今的统治者可以吸取历史教训,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要再沉迷于短暂的安逸之中,而是提高警惕,积极防御外敌,那些大臣也应该劝诫君王,让他不要再相信谄媚小人。所以她这两首诗中影射了当今君主的纸醉金迷、臣僚之间的尔虞我诈,她用借古喻今的方式来对当权者予以劝戒,这些表现了她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对国家大事的关注[5]。而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尤其是经历了丧夫之痛后,与前期哀愁感伤和偏向于情爱的语言风格相比,则更显得悲怆和沉郁,她诗词中的爱国情感更加鲜明了,所以在她后期的作品中更多是以民族情绪和爱国情感为主题的[6],就比如她在绍兴五年时流落到金华写了《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首词,她在词中感慨物是人非,面对熟悉的景物想起了以前的事物,就更加感慨自己的人生遭遇了,但她在词中更加反映的是丧国之痛,她将自己的不幸与家国的遭遇结合起来,在诗词中就更加显得愁苦沉痛,更加忧愁国家的前途。

柳如是也同李清照一般,诗词作品也有前后期之分,只是她的作品较为潇洒脱略,比较欢快清新,很有英雄气概,前期她的诗词作品常跳出新词丽语、惊人耳目、很有侠义之气,就如她的《拟回车驾言迈》中的“美好会有时,金石何足恋。我行大漠中,凛凛风吹面。”这句就很气势磅礴,很有侠士之气,就很有柳如是年轻时的个性。而且她前期的作品中也有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就如她的《春江花月夜》中“无愁天子限长江,花底死活酒庇王”就传达出她对朝政衰退、国家面临危难局面的担忧,还讽刺了沉迷于酒色的统治者和大臣们,嘲讽他们一直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而她后期的作品中语言风格较为平和深厚,语言功力见长,并且加上她的个人经历,后期还投入到反清复明的事业中,更加让她的诗词创作中体现出对国家的关注,对百姓命运的担忧,所以她在《赠友人》这首词中,不仅表现了她对友人孙临这等抗清英雄牺牲的敬佩与欣赏,更加表明了她的政治态度,她忠于自己的国家,她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十分忧虑,对现下局势的十分忧患,希望统治者可以清醒一些,不要再沉迷于美色之中,用酒精来麻痹自己。

(二)表现手法运用差异

李清照在诗词创作中常用以小托大或者用映衬的手法来加深、加强她想要表达的感情,用这些手法来构筑文章,创建意象[7],例如她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这首词一开始就描写了景物的美好,但其实是为了衬托出作者心中的忧愁,所以尽管有美好的景物在,词人也没有办法欣赏,词人通过这种手段来感叹她的不幸和国家的遭遇,因此更加映衬出她对国家的忧心。她在诗词中也会常用白描和叠字的手法,如《声声慢》中在开端就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她这十四个叠字运用得十分巧妙[8],表现了自己的孤寂愁苦、无人可诉说的悲凉心境,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句则运用了白描手法,刻画出她对凄凉环境的难以忍受,表现出她此刻心情的沉重。

柳如是在诗词创作中常用对比和借古讽今的手法,如《初夏感怀四首》(其一)中的“海桐花发最高枝,碧宇霏微芳树迟”和“总有家园归未得,嵩阳剑器莫平夷[9]。”柳如是面对这些景物产生了触物兴怀之情,因此她将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的事物巧妙地进行对比,更加凸显出如今的悲凉荒芜之感,更加折射出她和百姓渴望国家和平、生活安定的愿望,强烈表达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担忧,对百姓处境的忧虑,这首诗表达了她深沉的家国天下情怀。在《岳武穆祠》这首诗中,柳如是借怀念岳飞抗击敌人的功绩来赞美岳飞的拳拳爱国之情,但是这样值得人们尊敬的英雄,他的祠庙如今却异常萧条荒凉,让人感慨万千,她的这首诗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和那些权贵安于现状、麻木不仁,对他们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做出了鞭挞,表达出诗人对家国民族的担忧,传达出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情感方式表达差异

李清照在后期诗词创作常用对过往生活的怀念来传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表现她孤身一人生活的凄凉愁苦之境。我们可以从她的字里行间中品味出她浓烈而真挚的情感,在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天真与离愁,看到她强烈的家国情怀。比如她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2]。”她的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描绘出一幅海天一色的美景,场面十分壮阔,场景十分浪漫。李清照在这首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美好温暖生活的向往之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词人的天真之情,但在这首词中也传达了她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抨击了朝廷的腐败无能,讽刺了统治者的昏庸无能。她在《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中,通过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来对照她如今的生活,用过去的心情来对照她如今的心情,这种时空对照,更加突出词人内心的孤寂,更加传达出词人希望朝廷能收复失地,表达了她对故土深深的怀念之情。

柳如是则常在她的诗词中缅怀爱国英雄,歌颂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用他们的伟绩来表达对当世英雄壮士缺乏的感叹,而且她的诗词中也蕴含了她对家国和民生的关注,经常表达出她的家国情怀。如在她的《于忠肃祠》这一首诗中,她就歌颂了历史英雄于谦的丰功伟绩,赞美于谦的能力和高尚的人格,为如今没有像于谦这样的爱国英雄来报效国家而恸哭,感慨国家缺乏可造之材,表现出她对国家命运的忧患之情。

四、二人家国情怀差异之缘由

李清照与柳如是虽然都写爱国诗词,诗词创作的风格也都各有差异,那么到底是什么缘由导致她们的家国情怀有区别呢,本文将从她们的身世背景、情感进行分析。

(一)出身背景不同

李清照是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她在这样优越的生活环境之中使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向往着美好的爱情生活,对待爱情和未来有着极大的憧憬,因此她和赵明诚结婚后,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了现实[7]。她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过得很不错,所以她早期的生活洋溢着安定的幸福之感,因而当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她对早期的生活十分怀念,我们可以在她的诗词中体验到她对过往生活的怀念,对乡土的深深思念之情,对家国命运的密切关注。

而柳如是早期的生活则与李清照早期幸福美满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幼年生活是伴随着辛酸和苦涩的,很小的时候就成为了青楼女子,被周道登看中之后,

她也没有过上几年幸福生活就遭人嫉妒,被人诬陷,再度沦为风尘女子,就在青楼中与文人雅士交往,希望可以找到懂得欣赏她的人,后来她与钱谦益结婚后,她过上一段时间安定美满的生活,二人经常吟诗作词,生活得十分融洽[7]。但在这之后,她也同李清照一样经历了国破家亡,但她却很明事理地用资金去资助抗清复明英雄,希望可以尽一点绵薄之力,为国家尽一份心,在她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她更多的是表现自己对爱国英雄的崇敬之情,对爱国英雄的缅怀。

(二)情感经历不同

李清照的情感经历较为单薄,她没有柳如是那样的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婚后的生活也和丈夫情投意和,没有太大的波澜,十分平静,在此后在流亡途中,丈夫病逝,她就在晚年二嫁给张汝舟,但过得很不幸福,两人没有又感情基础,而张汝舟也只是贪恋她的钱财,还经常虐待她,所以李清照没有办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就在她的朋友的帮助下,她终于成功地和张汝舟和离了,然后一个人孤苦的度过晚年。因此,李清照在诗词中会经常怀念与丈夫赵明诚的生活场景,她的早期诗词中也会对未来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期待。

而柳如是则自小就在青楼中长大,还曾给人做妾,后来又被陷害再次进入烟花之地中,她在这样的环境中见识过很多人,比较能懂得人心,因此她对美好感情更加的向往,更加看重人的品格,后来她遇到了才子陈子龙,二人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奈何陈子龙的家室出面干预,二人无奈分手,这让柳如是更加想要找到一个对她一心一意之人,后来她与钱谦益结婚,算是找到了她的良人,但也是好景不长,丈夫病逝了,她为了守住丈夫的财产,不想被人污蔑,就选择自缢身亡,以证清白。柳如是的情感经历造就了她刚强洒脱的性格,因此我们可以在她的诗词创作中看出她直白的情感,看出她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结语

李清照和柳如是这两位女性作家的人生体验不同,她们都有各自的社会阅历,而且性格也不相同,所以她们的诗词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李清照较为含蓄婉约,柳如是比较直白洒脱,但我们都可以在诗词看出她们的拳拳赤子之心,看到她们在诗词中表达了自己对家国的关注,对民族命运的担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李清照和柳如是,了解到不止情爱思想是她们诗词中的重要内容,她们的爱国思想也是她们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她们也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有着浓厚的政治意识,她们也有着不逊于男性作家的才华,也成为了“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的有力注脚。

参考文献

  • 许广民, XUGuang-min. 论柳如是诗词的人格魅力[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05,       16(2):59-62.
  • 候健, 吕智敏. 李清照诗词评注[M]. 1985.
  • 王高宇. 李清照“别是一家”的词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2):37-38.
  • 刘燕远. 柳如是诗词评注[M]. 2000.
  • 顾国华. 李清照诗歌的爱国特征及原因分析[J]. 文教资料(6):90-91.
  • 颜贺华. 论李清照在诗国中的三种角色[J]. 剑南文学月刊, 2011(2):71-72.
  • 吴仪. 李清照与柳如是:离乱时代成长起来的女诗人[J].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2(6):50-53.
  • 卢益中. 李清照闺情词浅论[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1988(2):56-58.
  • 刘君萍. 柳如是诗词特点及其成因探析[J]. 文教资料(29):42-45.

 

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论李清照与柳如是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价格 ¥5.50 发布时间 2023年3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5542.html,

Like (0)
打字小能手的头像打字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3年3月12日
Next 2023年3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