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祝允明草书风格及其影响

祝允明是明中叶吴门书派的领军人物,其狂草不仅传承张旭、怀素、黄庭坚的风格,此外也开启开明末浪漫主义的时代,因为祝允明身处独特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萌芽和个性理念开始形成,让其狂草和之前的贤旭、素、黄庭坚狂草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被叫做“浪漫”狂草

 

  引言:文字是所有民族的主要文化承载物,在长久演变中,也开始传承民族文化,情精神。承担了大众对历史的记忆以及对后代的期望。汉字是我国长久发展历史中的产物,在朝代更迭的时候也出现众多变化,但是始终不变的是民族理念在大众内心深处的地位。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部分,主要将汉字当做重点,开始变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将普遍性和艺术性全面结合,在我国发展历史中被长久传播。变成我国民众甚至外族人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佳选择。而我国狂草在张旭时期出现,始终被当做书法艺术的最高境地,被众多书法家所重视,也有书法爱好者指出其高不可攀。我国传统狂草大师典型人物是张旭、怀素、黄庭坚、祝允明等,其狂草特色各不相同:张旭——俊逸豪迈;怀素——苍劲有力;黄庭坚——字中有笔;祝允明——极致颠狂。本文重点分析祝允明的狂草。分析他就需要论述吴门学派,此学派是明中叶在苏州区域存在的以彰显个性为目标的书派,随之出现的是吴门画派,吴门印派。到祝允明、文征明,吴门学派方在国内明确自身重要位置,他也成为此书派的领军者。

  1祝允明生平及时代背景

  1.1祝允明生平简介

  祝允明出生在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在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去世,字希哲,长洲(目前江苏吴县)人,由于长像奇怪,而自嘲丑陋不堪,由于右出现枝生手指,因此号称枝山,被后世叫做“祝京兆”,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他的科举仕途并不顺利,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与乡试,在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之后数次参与会试不第。乃至其子祝续在前一科中进士,此时祝允明断绝考试想法,之后凭借举人当官,在正德九年(1514),成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成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此后因病归乡。祝允明擅长诗文,特别喜欢书法,知名度高。其和唐寅、文徵明、徐祯卿被叫做“吴中四才子”。且和文徵明、王宠成为明朝著名的书法家。他出生在文化厚重的苏州,因此学习生涯也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名叫教导。此处对他影响最深远的是外祖父徐有贞与岳父。外祖父喜欢草书,行草学习唐朝怀素以及宋朝米芾,用笔直接且华丽,结构俊丽清新,具有古雅气息。李应祯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祝允明也得到他的教导,在跟随岳父学习的长久时间内,他在书法领域得到较高的成就。祝允明自小学习,擅长诗文,学习书法。在欣赏他的遗墨时,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他所具备的传统功力。小楷学习钟繇、王羲之、严谨端庄,厚重有力;草书学习怀素、黄庭坚,晚起草书,彰显雄浑气势、俊丽清秀,被人所关注。他为人豪迈,个性积极,具有雄浑的气度,呈现在“狂草”中,即便有时候会失笔,然而却更显纵逸,气韵灵动,值得我们欣赏与钻研。
  祝允明书法的大部分成就源自狂草与楷书。狂草源自怀素、张旭,大部分是靠近黄山谷,提按与使转笔法重叠应用,行之间的距离紧凑,进而产生肆意烂漫的视觉感受。主要是楷书也撰写的更为谨慎,具有晋唐人的典雅特色。祝允明觉得书理的巅峰是张芝、王羲之,后代文人仅仅是遵从他们的规则,在本质上无法进行较大的改变。他指出唐人可以遵守文人之理,依照那个时期人的法则来撰写;宋初不差,也存在可取的地方,此后就大变传统,古法被肆意忽视,大部分是恶怪。在元代才有赵孟頫改变风格,复原晋唐,然而终究自身个性因此存在“奴书”的缺憾。因此要了解书法的根本就需要向晋唐学习。在掌握与了解传统之后,其技法需要彰显个人特点,这就是祝允明对“功”的深入需求。其在《评书》中指出个人不想跟随步钟、索、羲、献的脚步,想要借鉴项羽与史弘肇的勇敢进行创新。所以他不只否定世人对传统的轻视,此外也指出我们不能变成“奴书”。祝允明对于“性”没有较多的叙述。其倡导“起雅去俗”,也就是提出以学识与素养来陶冶性情、纯净心灵,进而进入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出现上述两点之后,就能在“入神”时期创作出神采奕奕的专业作品。其对“入神之境”的诠释为“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跨越多种现实的时候,才可以“闲窗散笔”,轻松的表述。祝允明在书法观念上的标准,不只要满足艺术创作原本的规律标准,此外也要符合文人的审美需求,进而提高自身的书法创造能力。

  2.1祝允明时代背景

  明代早期,苏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此外也出现大量富裕的人家,因此对苏州区域的文人与经济进行钳制,成祖时期,首都迁移,政治中心也随之改变,在成化时,上述政治、经济的限制方针开始放松,文人书画家的创作随之更加自由。明代时期的书法,开始从早期的台阁体迷雾中出来,台阁体书法主要是满足应试需求,而吴门书家不受宫廷限制,创作更为自主,因此书法活动存在中心,主要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转移到商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苏南区域,特别是汇聚在苏州区域,且将吴门书派的存在当做奠定。苏州发展历史较长,文化发展水平高,经济与商业贸易成为重点,文人墨客汇聚,书法家大部分汇聚在此地区。吴门书派甚至成为巨流,变成明代历史中的主要书法流派,开始突破明代早期文化虚空的书坛限制,变成中期书法的主要流派。上述书家,可以脱离台阁体的限制,舍弃学习时人而追寻唐宋,且倡导传播个性,自我创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个性思想理论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提倡呈现个性情怀此外寻求独有艺术特色的吴门书派为主,明代中期经贸发达的苏州,促使我国书法在明代书坛开始脱离台阁体的限制,逐渐进入到更加广阔的道路。

  2祝允明草书风格

  2.1祝允明书法形式分析

  古人之前指出草书“匆匆不暇草书”。当前民众对此言论也提出不同的看法。很多人指出其表示在较为短暂的时间书写草书,有人觉得过于匆忙无法写草书。本文觉得,对于了解草书独有书写规律来说,需要耐心钻研和探究,而不能匆匆不暇。但是假如了解到本质规律,所有内容了然于胸的时候,在书写时总的节奏就是匆匆不暇,如此才能充分呈现出草书独特的飞动特点,特别是狂草。祝允明可以变成明代主要书法家的现实因素是,吴门书派领军者,不只具备独有的天资与家教,此外也是其在书艺行业内所得到的卓越成就。接下来主要从多个部分对祝允明书法形式开展论述。
  2.1.1草书用笔
  我国书画一般通过线条呈现,因此大部分使用尖锋毛笔,要呈现出书画的线条点画特点,需要关注执笔,在运笔的时候掌控轻重、节奏、偏正、曲直等方式,就是"笔法"。笔法使用源自毛笔的出现,草书笔法类型众多,主要包含中锋、侧锋、方笔等,是众多书体中最复杂的。祝允明指出假如不关注笔法那么得到的字就缺少力度,而简单的模仿其形就变成东施效颦,增加丑态。因此需要指极坚实、臂极纯熟,方可以使用灵活,自然骨肉停均,方圆无迹,长此以往,才可以超神入化。祝允明用笔可追溯古人,也可以创新,其此后所撰写的头尾大部分是圆锥形,也是祝允明学习古法的主要特点,祝允明在此后草书中高效使用上述方式,通过笔触,平直紧凑且没有起伏的运动,整体对比的写出圆形,弧形的笔画。综合笔势并不连贯,在较少的连接处和横竖撇捺偶然重视延伸之处断开,笔之间的连接虚实相间,笔尖自由散漫。怎样掌握运笔的重点,落笔时需要做多种笔画,呈现不同的书风,其间变化较多,需要像落笔和起笔那样,行笔的节奏笔画或字的连和断,和转折形式,笔锋等,都需要格外关注。
  2.1.2草书墨法
  墨法使用大部分源自我国造纸术,我国宣纸的特性催生了用墨方式的特殊审美艺术。墨色需要跟随用笔情况而改变,墨色多变可以让人感觉到视觉变化,让人感受到笔墨的艺术性,满含乐趣,生机无穷,欣赏者可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畅快淋漓,情绪陶然。其中“墨法”,主要依靠用笔的变化,墨以笔为基础,笔以墨为形式。笔中需要有墨,无墨就缺少神采;墨中需要有笔,无笔就不存在筋骨。书法风格之间各有不同,主要因素是笔法差异,此外是墨法差异,用笔和用墨相融合,才可以充分表现出书家的书艺气韵,祝允明的狂草书和楷书的用墨明显相同,前者大部分用笔豪迈俊逸,有时候会出现侧锋刷笔的笔画,墨色变化较大,在蘸足一笔以后第一次写重,因为行笔速度很快,因此在运笔时期笔画存在飞白,之后立即减速,在渴笔以后以力收回,和起笔浓墨对比有润有枯,在视觉层面具有艺术性,肆意挥毫可以充分表现出祝允明在书写时期的感情变动。
  2.1.3草书章法结构
  其中章法,包括字之间的大小和距离,行之间的距离,题款和印章在所有篇幅内的具体方位。祝允明书法作品谨慎、谦卑的境界。他的草书气势源自旭素,章法在各名家集合上自成一派,肆意洒脱,在晚年草书作品中点的使用更加明显。草书《前后赤壁赋》节选(如图2-1)是上述典型作品,比如“不”字,“言”字都成为点在篇中存在,视觉冲击力提高,伴随点的书写,字和笔画遥遥呼应,随之变化,进而促使字之间存在多种规矩的空白,促进点线面的融合,在字的书写上最初是疏朗拓展,此后是稠密,特备是在书写结尾大部分是点、线的融合,逐渐无法了解到汉字的本体特点,好像神游物外那样,强化作品韵的艺术魅力,心情也更加积极与豪迈。
 试论祝允明草书风格及其影响
  图2-1《前后赤壁赋》节选

  2.2祝允明书法意境

  草书艺术的鉴赏,就是崇高的艺术魅力。草书艺术的瑰丽奇特,并非是表面,而是精神内涵,需要我们用心鉴赏,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草书意境之美,表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创作家在精神、审美、特色与对欣赏者得到的感染的艺术境界。通常地说,可以让作品内营造出美的意境,是书法家在艺术上进入较高水平的标志。草书艺术假如可以让人感受到美,就需要书家将真挚诚恳的感情融入到自身艺术活动中。在书法理论与知识中,最无法表述、最无法论述的就是书法意境。此类意境和文学意境(诗、文)的纠缠,书法意境的可感和描述之间的差异,书法意境的明确性和多义性的各自感悟,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书法意境的叙述。其中传统书论中对书法意境的叙述较少。大部分从艺术造型层面,对此类意境的产生和鉴赏方式开展分析和论述。依靠祝允明营造的意象与意境,彰显艺术意境与意象的方式是道法自然,而自然的方式是阴阳互生,形势出矣。他们创作的艺术意境之后,欣赏着通过场景感受到齐总所蕴含的感情是最终目标。
  2.2.1古拙醇厚
  祝枝山书法变化较多,不同的卷都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比如草书《牡丹赋》如图2-2,通过硬毫小笔书写,瘦劲且温婉,纵横交错,云烟萦绕,偏多怀素遗意。用笔工中带拙,稳重豪迈,表现出米芾的风格,甚至相对含蓄,章法谨慎,呈现出个人的独特之处。祝允明绝去时人书不学,上追魏晋唐宋元,且汇聚众人之长,开始彰显出个人的风格特色。古文精血贯注,因此出笔莹润,肉中坚实,行间茂盛,书尚古拙。后人即便略有新意,然步入古人之拙,因此祝允明取法乎上,书需要依靠法,巧从法生,追寻历代,复原晋唐,所寻求的就是古雅理念。祝允明的书法大部分源自古代创作家,把其古拙理念继承下来,根据个人特征,产生古雅特色。
  2.2.2意趣浪漫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其中的线条,特别是草书,也表现出突出的特点。其不只存在形状差异,方向差异,此外也包含疾涩、润燥、扁圆、质感、力度等多部分差异。草书艺术线条类似众多、变化无法估测,可以充分呈现出所有草书家细微的内心感受。祝允明的草书在所有书体中最擅长的一类,通常是学习张旭和怀素,笔法精炼、气势豪迈,成为明代时期的巅峰,用意险但并非不稳,取径奇而不是尝近怪,其感性书风在狂草书写中呈现的酣畅淋漓淋,表现出肆意洒脱的情景。祝允明的草书随意俊朗,不计点画工拙,然而表述狂放,飘逸,通篇纵横交错,无往而不利,随势而天成,特别是后期点的使用,彰显出自身随性洒脱的书风特点。祝允明之前凭借积极向上的入世心态进入仕途,寻求随遇而安的自在生活,之后开始受道家学说的熏陶,寻求超然出世的理念。上述豁达、静谧、超然、脱俗的生活状态与方式则是重要的生存智慧,是让人脱离发展困境,让人肆意洒脱的方式,书法风格也开始呈现出浪漫主义气氛,在狂书狂草书表现出俊朗飘逸的景象。
 试论祝允明草书风格及其影响
  图2-2草书《牡丹赋》节选

  3祝允明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3.1祝允明书法主张

  祝允明书法倡导是"性"和"功"共同发展,此外超乎神采,书艺思想凭借"神采"为本质目标。其中要想完成上述目标,就需要"性"、"功"共同发展。"性"表示人的理念,"功"表示书法创作的水平与实力。其指出只有功力而缺少精神内涵,神采就不存在,而得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假如缺少表达能力,此时神采就无法直接呈现出来。双方不可或缺,需要全部兼备,对于"功",祝允明指出必须在借鉴前人的时候才可以得出。所以他反感当时的人不想学习传统而将其叫做"奴书"的观点。因此撰写《奴书订》进行反驳。在此观念上,其晚年在《书述》中也否定岳父李应祯。其指出需要"沿晋游唐",也是源自他对书法史的全面了解。祝允明觉得书理的巅峰是张芝、王羲之,后代文人仅仅是遵从他们的规则,在本质上无法进行较大的改变。他指出唐人可以遵守文人之理,依照那个时期人的法则来撰写;宋初不差,也存在可取的地方,此后就大变传统,古法被肆意忽视,大部分是恶怪。在元代才有赵孟頫改变风格,复原晋唐,然而终究自身个性因此存在“奴书”的缺憾。因此需要了解书法的本质是借鉴晋唐。在学习与掌握传统之后,其技法就会出现独特之处,也是祝允明对"功"的深刻要求。在《评书》中指出个人不想学习步钟、索、羲、献的后尘,而要学习史弘肇的勇猛进行创新。因此其不仅反对对传统的轻视,也指出不能变成"奴书"。祝允明对于“性”没有较多的叙述。其倡导“起雅去俗”,也就是提出以学识与素养来陶冶性情、纯净心灵,进而进入到更高的精神层次。出现上述两点之后,就能在“入神”时期创作出神采奕奕的专业作品。其对“入神之境”的诠释为“一时超然格度之外”,在跨越多种现实的时候,才可以“闲窗散笔”,轻松的表述。祝允明在书法观念上的标准,不只要满足艺术创作原本的规律标准,此外也要符合文人的审美需求,进而提高自身的书法创造能力。

  3.2祝允明书法的历史影响

  祝允明倡导的书法理念,突破台阁体统治书坛大概世纪的沉闷。台阁体,也就是当时科举考试应试考试所延伸出的产物,所有人都相同,类似算子,万人相同,缺少趣味,但是却变成科举取士的关键方式,限制书法的自主发展,丧失书法原本抒情达意寻求乐趣自由的宗旨,甚至被笼罩上沉重的世俗功利色彩。进而造成大部分文人限制内心本性,收敛自主的个性。祝允明的存在就处理了功和性、古法和神采之间的关系,通过真实行动深刻批判自行其是者的负面理念,引发其他人的书法实践,成为重要的榜样,其书学思想和实践对后代产生一定的影响。

  3.3祝允明书法对当今书法创作的借鉴意义

  我们在了解书法的时候,也需要关注本身的文学修养,不能限制在技法掌握中,也需要关注学识素养,作品不能只关注表面特点,也需要不断升华,因此好的作品不只需要成熟的技法,此外也需要学识教养当做基础。此时在鉴赏祝允明书法的时候可以了解到他的性格特点。点画分明,不存在苟且之处,书写草书的心态类似真书,我们在学习其草书作品时,通常都是粗放心态,并未深刻了解到细微变化之处,通常关注到虚无之境界,然而并未重视到法度。祝允明留下的就是怎样合理的看待古人所残留的书法作品。也就是说,后世书家在学习他的作品之外,也需要学习其在传统基础上的改变和创新,敢于打破陋习的限制和约束。

  总结

  祝允明是吴门书派发展高潮的产物,其传承吴门文人的书法观念,然而并未古板的坚持所学习的书学思想与理论,而是不断进行创新和改变,彰显独有的特点与创作形式,让书法实践得到更大的发展,内涵丰富。祝允明在传承前辈书学理念与文化内涵的时候,也促进了吴门学派的未来发展,其书风在祝允明身上被传播和扩散,此外祝允明也开始凭借个人学习和深刻感悟,指出遍游历代,回归晋唐,转益多师,取意宋元,功性并重神采为上的艺术原则和理念,最后变成吴门书派的主要力量。此外其书法实践和原则对目前的书坛也有积极的指导效果,点明我们学习的正确道路,把传统和创新融合起来,防止因偏激而进入怪圈。在书法分析中,希望在未来科技发展中,唤起大众对书法的关注。在了解全新科技所具有的功能时,也需要时刻牢记古代优秀文化和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祝允明.怀星堂集[M].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祝允明.祝枝山全集[M].上海:上海大道书局,1935.
  [3]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
  [4]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葛鸿祯.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3.
  [6]葛鸿祯.中国古代书法家丛书—祝允明[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7]刘九庵.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
  [8]王方呈.吴门书派草书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9]李会军.祝允明与明中叶吴门书法[D].南京艺术学院,2016.
  [10]张飞.祝允明小楷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11]陈亚靖.祝允明书法研究[D].河北大学,2012.
  [12]何炎泉.祝允明的复古与创新[J].中国书法,2014(05):37-61+2+209-212.
  [13]王卫民.祝允明狂草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6.
  [14]杨坤衡.祝允明书法思想与实践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5605.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1年12月21日
Next 2021年12月24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