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上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作为广大网民的交流方式,不断成为学者的研究视点。而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具有极大的传播效果,当然,对于网络流行语大肆进驻日常生活领域的现象,引发一些学者对网络流行语规范性的担忧也不无道理。有学者指责有些网络流行语具有随意性、戏谑性、不规范性,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特别是在日常交际和语言教学中更为明显。其中,一些混乱、庸俗、低级的语言,还会污染人们的日常交际和社会环境。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担心流行语会冲击各中小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对此,有很多老师呼吁,若不对这类语言加以控制,否则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以后的日子里,由于计算机普及化、网络舆论自由化和网络监管政策化,网络流行语会继续以其迅速猛烈、悄无声息、逐渐规范的方式进驻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也应该顺应语言发展的规律,以坦然的态度接受之。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特点;是非

前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变革了经济运行方式,便捷了工作方式,改变了社会交往渠道,加强了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互联网的开发利用愈来愈精深,也对其越来越依赖。人们工作于此,学习于此,娱乐于此,生活于此,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包容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即社会,社会即网络。
互联网正以无孔不入之势蔓延至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上的一些语言也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新兴的一种语言现象,它的产生不仅有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是语言系统对社会现实最直接、最敏感的反应。随着铺天盖地的网络流行语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它。何自然、何雪林从模因论的角度阐述;冉永平从语用的角度论述其功能。从搜索引擎里还可以搜索到很多论文,它们从社会功能学的角度分析了网络流行语。认知语言学研究人对世界的感知、经验、观察事物的方式如何影响人们对语言的使用。网络流行语不仅有产生和流行的网络和社会基础,也有它产生的认知理据(cognitivemotivation)。本文拟从认知角度阐释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认知理据。
1网络流行语的概况
1.1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流行语源自网络语言,是网络语言中最流行部分的集中营。结合各学者对网络语言的概念界定,对网络流行语做出了如下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由特定语言符号所构成,伴随社会热点事件的产生而在短时期内被网民大规模高频度地使用于网络聊天室、网络社区、博客等的热门词语,具有高度流行性和统一认知度。”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活跃的外层构成之一,是网络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那部分语言,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但一般生命力并不持久。
而作为网络时代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的网络流行语,被很多人称为信息时代的“社会方言”。诞生于网络上的新词汇、新符号以简洁生动的形式,一诞生就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偏爱,发展神速。这类网络语言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这类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约定俗成后就可以被大众所接受。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和流行如同网络文化一样,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现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基础之上,以及在大众文化蓬勃发展的氛围中产生的。
1.2网络流行语发展的状况
国内学者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起步较晚,对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更是相对滞后、成果稀少,一般认为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笔者对已经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语言学界最早对网络流行语发生兴趣。截至2002年2月,已有的显著成果的研究角度主要围绕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发生原因、词汇构成、语言规范以及网络言语交际中某些特殊的现象及其和日常言语交际的差别等等纯粹语言学方面开展。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词典类。目前,国内有关网络语言方而的专门词典主要有4本,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教授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易文安编写的《网络时尚词典》(海南出版社,2000);还有由网友编辑的网络专用词典《金山鸟语通》(2003);最新出版的是周建民、熊一民的《最新网络交际用语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对于这些研究成果,业界人士认为,网络词典的出现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它刷新了我国辞书编纂出版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彰显了网络语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标志着在中国语言文字领域对网络语言研究的重视和成效”,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令世界“膛目”。网络语言也由最初的技术类语言发展到现今的覆盖网络用户网上生活并辐射到公众社会生活的多种形态的交际语言,与此相应的研究网络语言的著作也陆续问世。以这一领域具有开创性作用的于根元教授的《网络语言概说》为代表,这些研究涉及了互联网和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和语体的特征以及语言规范等等。另外,具有代表性的是刘海燕的《网络语言》,该书系统分析了网络语言的性质、语境、语体风格等,网络语言与社会语言的关系等问题。而网民们在线上的聊天语言也是经过了多重变异。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型和特点。
2分析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型和特点
2.1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类型
2.1.1汉字新词
汉字新词在网络流行语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原因在于这方面的词语在网络流行语大家族里数量众多。其一谐音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也是网络流行语里最活跃的造词手法之一。网络流行语把谐音用到了极致。用谐音制造“谐趣”是网络流行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汉语谐音也是用得比较多的一种网络流行语,在网上,若直接称漂亮的姑娘为美女,那就太外行了,网络美女称“美眉”,也就是“妹妹”的谐音。因为姑娘的眉毛是构成美貌的关键因素之一。网上的“斑竹”也早已和竹子没有了关系,它指的是“版主”,即BBS的管理员。“大虾”也不是人们口中吃的油炯大虾,而是指“大侠”,也就是网络高手。
2.1.2缩略
网民基于经济性的考虑,在与网友聊天或者发帖子时中常常使用缩略语。根据缩略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网络缩略词语分为:英语缩略、汉语拼音缩略、不同符号组合缩略三大类型。网络流行语的特殊环境,网络流行语的经济性和表达信息的密集性原则决定了三种缩略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简化或是缩短输入过程,而当最终目的达到的时候,词的变化又往往主要表现在词形上。所以英语缩略、汉语拼音缩略、不同符号混合缩略只是网络词语用来完成自身缩略、简化的三种方式、手段,而不是缩略完成后这些词在音、形、义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缩略效果。缩略英语短语、词组。如:AFAIK二AsFarAs1Know(据我所知)、BB=Byebye(再见)、BF二Boyfriend(男朋友)、GF二Girlfriend(女朋友)、BTW=Bytheway(顺便说一声)、VG=Verygood(很好)、PM=Pardonme(原谅我)、IMO=Inmyoption(照我的意见)、FM二Followme(跟我来)、BRB二Berightbaek(马上回来)等。
2.1.3表意符号
表意数字是指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表达特定的意思。表意数字基本也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数字谐音词同样也在网际交流中遵守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那些使用方便、易于理解和记忆的谐音词得到网民的青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886","88",这个数字谐音词存网络夺流中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告别语。
2.1.3.1数字谐音
数字谐音就是利用阿拉伯数字的汉语谐音来表示某种含义。例如:
8147:“不要生气”的谐音;
586:再见。“aye一bye唆”的谐音;
94:“就是”的谐音。一般叠用;
7456:“气死我了”的谐音;
56:“无聊”的谐音;
345:“相思苦”的谐音;
1573:“一往情深”的谐音;
8147:“不要生气”的谐音;
065:“原谅我”的谐音;
1314:“一生一世”的谐音;
246437:“爱是如此神奇”的谐音
2010000:“爱你一万年”的谐音;
4242:“是啊是啊”的谐音;
2.1.3.2数字密码
数字密码是指通过阿拉伯数字的特别组合来表示某种含义。由于这类词不便于记忆,也难于理解,它们在网上的使用率并不高,数量也十分有限。例如:
“007”:我有秘密;
“10”或“100”:你很完美;
“1775’,:我要造反了!(1775年X独立战争爆发);
“13579”:此事真奇怪。因为这5数字都是奇数,而在英语中“奇数”与“奇怪”
是同一个词“。dd”;
2.1.4表情符号
最有创造力的是:本身无任何意义的符号叠加在一起,居然表达出各种各样的实在意义,成为情感符号。例如:在网络流行语中,可以用丰富的符号来表现笑,弥补了文字语言的缺陷。如“(*^__^*)”是眯缝着眼睛笑,“^Q^”是吐着舌头笑,“~c~”是坏坏地笑,“o(╯□╰)o
”是苦笑。“(ˉ_ˉ)”表示神秘笑容,“:⌒_⌒”表示平淡无味的笑;“ˆ_ˆ”表示咪着眼睛笑;“O(∩_∩)O”表示捧腹大笑,“(‘@‘)”表示幸运小猪猪:“<@一@>”表示醉了;"Zzzzz""""""”指睡觉的样子。
今天的网民己经习惯于用符号来表达感情,复杂的感情可以用简单的符号代替,以前只有面对面才能看到的表情也可以通过符号来传递,既简洁明了,又耐人寻味,使网上交流充满了人情味。表情符号弥补了文字在非面对面情况下写者表情不直观等方面的不足,增强了语言的可视性,使对方能够快速、准确的了解写者的情感。
2.2网络流行语的构成特点
对于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需要依据一定目的和标准,不同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也不尽相同。网络流行语有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大致分为3大类8小类:分别指谐音类、词义变化类和外来词类,其中谐音类包括同音汉字替代类(如,美眉MM:指漂亮的女生)、方言谐音类(如,童鞋:同学;小盆友:小朋友;酱紫:这样子)和数字谐音类(如555呜呜呜:表示哭声;词义变化类包括旧词新意类(如,打酱油:在网络上表达的已不再是以前的简单含义,而反映一种与自己无关的态度,明哲保身的行为)(如,衰哥,也作衰锅,因于帅哥谐音,常做调侃之意,形容某人长相、身材、学识、态度等方面倒霉、差劲、郁闷等,也间接指某人长的俊秀。);外来词类包括音译词类(如E一mail:伊妹儿)、意译词类(on1ine:线上)和半音半意词类(infernet:因特网)。也有学者将网络流行语直接分为6类,即称呼语(俺、私、偶:我)、问候类(白白:拜拜、再见之意)、别称类(斑竹:版主之意)、发泄类(神马:什么)、动作类(灌水:发无聊的帖子)和其他类(给力:作为形容词,意思为很带劲;作为动词,意思为给予力量)。根据前面对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而从新闻传播角度来看,需要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按照网络流行语构成形式、流行时间、生成来源为标准可以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如下分类:
2.2.1生成来源
一般性质的网络流行语比较常见,不必过分追究其生成来源。这种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主要表现为网民自创,表达一种或一时的心情和心态的词或句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后来据查证:“贾君鹏”其实只是个网络里面的虚拟人物而已),可是有谁能够想到—在2009年7月16日百度“贴吧”里的“魔兽世界吧”里,仅有一个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空头帖,会在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就被超过390000名网友点击浏览,引来超过2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000,000点击和30万条回复,成为网民表达一种无聊空虚心情的典型流行语,引起了大众网民的共鸣。
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逐渐发展为一种特殊话语。“洗脸死、俯卧撑、躲猫猫”等词语的出现,无不和社会影响颇大的公共事件相关。其中2008年在瓮安事件中的“俯卧撑”一词就出现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随着瓮安事件真相渐趋明朗,以及“房价不会跳水,只是在做俯卧撑”等炒作,“俯卧撑”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而这一类话语具有明显的“群体意愿”,表达了对时事不评论、不关心,只做自己事的态度,这也恰恰符合社会公众对公众事件的普遍心态。
2.2.2构成形式
从语义学角度分析,词语的构成形式是理解网络流行语的有效路径。从备受网络舆论及现实社会关注的“词语”来看,有几种显著的构词形式。最为典型的是“姓+事件”,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由当事人和事件组合而成。2010年相信最红的网络人物之一,当属“李刚门事件”被大家广泛熟知的“李刚”。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新区校园内出现一起车祸。肇事司机在撞伤两名女生后,没有停车,而是继续行驶到校内宿舍楼接女友。车子被群众截住后,一句“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成为最牛话。而“我爸是李刚”这一句话迅速蹿红网络。
其二,程度副词+名词,此类网络流行语是“很”、“太”等程度副词与一些名词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网络流行语中“很好很强大”、“做人不能太CNN”“很黄很暴力”、即属于此类词语。
其三,符号类,主要由数字、英文字母以及一些谐音词构成。这类比较常见,比如NB、杯具(悲剧)、洗具(喜剧)、你out了!这类流行语主要是基于情绪和语言表达的便捷和语义的偷换。
3网络流行语的功过是非
3.1网络流行语的利处
3.1.1网络流行语是起到了话语监督功能
随着网络使用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为广一大受众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空间,更多的人选择通过这个空间来实现话语权表达。如此同时,网民通过这种话语表达以实现舆论监督的作用,成为传统媒体监督的有力补充。事实证明,和传统媒体监督相比,网络监督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无论从博客、BBS,以至最便捷迅速的微博,’到各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相关评论栏目,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的舆论监督网站的出现,各种网络形态并存与互动,使得网络监督不仅便捷、快速,而且廉价、有效。网络蕴藏的海量信息,为纪检监察以及司法部门提供了丰富、直接月不易灭失的证据和线索,网络监督成为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重要构成和最佳结
2009年的许多网络流行语大都是和特定的公共事件结合在一起。2009年2月“躲
猫猫”事件就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饱受舆论关注的突发事件,并引发诉诸行动的公共话语热潮。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扩散,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云南省法院开邀请网民参与重大敏感问题官方调查之先河,体现了执法者对网络民众舆论的重视与尊重,堪称官民互动的典范之一。
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相当一部分民众表达意愿、参政议政的重要压下台,它对提
升执政能力、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己经并正在通过网民的有效参与证实。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2007年发端于陕西的“周老虎”事件。“周老虎”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一直遮遮掩掩、拖拖沓沓,致使社会公众舆论的质疑一浪高过一浪,使一件本来只是少部分人参与的欺诈事件欲盖弥彰,演变成一场轰动全国、时间长达一年的重大公共事件,最终严重损害了当地XX的形象。
3.1.2网络流行话语起到了一种技术的传播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媒介给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洽罗德•英尼斯和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著作中指出,新媒介带来的这些变化如此彻底而悄无声息地影响着社会,以致我们儿乎无法察觉到这些变化。他们都是技术决定论的先导,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在今天看来仍然意义重大,在电子化时代,媒介具有一前所未有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媒介引起了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和模式变化,媒介改变、塑造和控制人的组合方式和形态。
在这样的传播场域中,普通百姓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单向度的信息、接收者转而成为双向度的传播者与接收者。这利,转变不仅仅标志着草根阶层从传统主流阶层手中争一取到一部分话语权,而且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也为草根与精英阶层展开对话提供了可能。
3.1.3网络流行语起到了对经济的影响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营销,在20世纪末凭借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消费
者价值观改变、激烈的商业竞争这三个方面得到了大力发展。广告传播价值作为网络营销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范围、传播速度、传播热度、传播成本方面的优势,是很多广告难以到达的,由于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大的传播效果,其中某些流行要素己经被运用于实际的商业宣传中,显示出了相应的现实性。网络流行语不仅在网络中传播迅速,因其突出的娱乐性和情感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被消费者广泛使用。网络流了
行语不仅贴近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由于其在网络上使用所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流行性的铺垫,为其在广告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成为网络流行语存在广告传播价值的前提。同时,从2005年起,随着媒体和网络的推波助澜,网络推手这个词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网络推手最初的炒作方式很简单,无非就是用雇佣一些网民发帖、刷人气的方法将一个话题在各版面中置顶,引起人们关注;而现在,网络推手的网络策划推广行为已经渗透到了最初的创意、舆论初期推广、舆论发展各过程,从而达到全方面有效的“推手”作用。让现实中的普通人以极快的速度红遍网络,把普通人在网络上炒红,就是网络推手工作的一部分。对于社会争议人物,焦点话题的网络营销,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不过,对于以“流行语”为载体的“营销模式”,却有不同的评价尺度和标准。
3.2网络流行语的敝处
3.2.1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通畅
这些流行语都有自己约定俗成的意义,大部分从语言规范的角度很难理解,如“7456(气死我了)”、“木有(没有)”、“拍砖头(批评某帖)”等等,陈力丹先生在《精神交往论》中写到“几乎每个民族都常以为自己的语言十全十美而骄傲,只有十分清醒的人才会意识到本民族语言阻碍民族精神发展的另一面”。马克思也说过“观念必须先从本民族语言翻译成别族语言才能流通,才能进行交流,这种场合的观念才有较多的类似之处”。类比以上两句话,笔者有理由担心掌握网络流行语的那部分人群,也会对该语言有很高的认同感,也会存在一种“十全十美的骄傲”,在这种心理作用下,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频率和场合在不断地扩大,必然会影响到人们交往的质量,引发代际之间的隔阂,直至干扰到精神交往的实质内容,造成“地域”的隔绝,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3.2.2造成少年儿童语言学习的误区
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网民的年龄结构日趋低龄化,一些少年儿童在没有形成完整、正确的语言体系之前就过早地接触到了网络流行语,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能力极强,因此这些通俗、宜记、有趣味的网络流行语会很容易被接受。而网络流行语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也没有古汉语的传承,因此是不规范的汉语,过早地接触会造成儿童语言体系的混乱。另外网络流行语向日常生活渗透,使得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网络流行语的“场”,少年儿童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潜移默化必然会将这些流行语编制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例如目前很多中小学老师批改学生作文时经常会发现“赞”、“顶”、“雷人”等词语出现。
话语是一种资源,无论社会关系如何话语都关涉权利与权力,甚至在今天它也与商业主义合谋。在网络媒介时代,网络流行语是一类“对一话”的言语载体,它以技术的流行形式进入生活当‘下,展示了“话语一世界”的独特魔力。因为,从许多方面来看,“网络流行语”似乎可以称之为“驳杂意乱的公共领域”,是语言游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更是一科,虚拟的交往行为,它确实反映了社会发育)戊长过程的景观当「一},与市场、集体行动、技术理性、语用现象之间难以辨别的利弊关系。
4网络流行语文化现象的分析
4.1语言变异
语言来自于社会,为社会交往服务。其变化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在语言要素中,词汇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最为敏感,变化速度也最快。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要求语言用新的词语标志它们,以适应交际的需要(夏中华,1990)。语言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的社会性,所有被研究过的语言表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它们都包含着语言变异。语言变异包括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等。网络流行语中语言变异的词汇俯首皆是。如谐音类词汇、“被十主动意义词汇”的新语法及拼音英语等都是很好例证。对语言纷繁变异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必然存在于纷繁变异的社会组织中。作为网络交际的工具,网络流行语的存在是为社会交际的需要而服务的。社会交际是嵌套在社会环境内的互动活动。计算机及其技术的普及应用,让网络语言跨域地域的限制成为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公众事件的新闻效应,明星名人效应和积极热情的网民的表达诉求,推动了一个个网络热词的诞生、传播和流行。例如,如果现代青年能协调好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情感,找到合适的途径疏导内心的负面情绪,网络上也不会出现声势浩大的“寂寞党”;如果没有接二连三的楼房质量事故,楼xx也不会频被曝光;如果社会资源和社会阶层能够合理的流动,相信二代标签也没那么有杀伤力。社会时空背景的变化,要求语言用新的词语去表示他们。网络流行语受时空背景的影响而不断更新。
4.2多元文化的折射与文化整合
X未来学家泰普斯科曾说“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链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互联网是个无国界的大场域,包括了世界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从小的方面来说,即使是在相对较小的中文局域网中,每个网络人仍然被笼罩于开放的、多元的场域中。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身份的个体可以在虚拟的场域内共同的工作、生活、学习、娱乐休闲。这既是一个“去地域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去身份化”的过程。在相对平等公平的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互动交往。对某类流行语或对某个公共事件的共同关注和由此而引发的互动和交流是人们在异质中寻找同质的表现。个体由于共同的交往方式和表达喜好,或者共同的文化态度和价值观而结成一群有共同特征的非正式群体。而一群涣散的网络自由人通过互动和交流结成一个非正式群体的过程,也是多元文化的整合过程。文化整合强调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之间的发展与协调。本尼迪克也曾强调“重要的社会学单位不是制度……,而是文化的整体形态”(中国社会学会,2001)。网络交流带来了网络人交往方式、社会关系、甚至生活方式的更新。我们似乎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的集体流行性看到这一点。新的网络交往样式把青年人的“探索精神”拓展到更广泛的范围,虚拟社区内信息和符号平等的交换让每个个体更具个性化和自我选择性。网络时代开辟了教育即生活,学习即生活,娱乐即生活的复合生活模式,这是个网络即生活的时代。网络非正式群体的文化整合也推动了网络社群“亚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5结论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主要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这个庞大的年轻群体正处于生命的活跃期,他们对社会的变化最敏锐,也最容易冲动。这表现在语言上就是:求新、求异、求简、求活。网络流行词语最大限度地表现出青年人的个性张扬和青春活力。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其间,对网络流行语批评的声音也时有耳闻,但是主流对网络流行语还是采取一种宽容和认可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人也逐渐认可和接受网络流行语。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网络流行语,引导网络流行语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网络流行语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会不断地与时俱进,其中有一些网络流行语会逐渐被全社会接受,成为全民通用语的一部分,也有一些网络流行语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淘汰。随着音频技术和视频技术的逐步成熟和普遍应用,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己经有所放缓。未来,网络流行语如何发展演变,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于根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6
[2]《网络语言概说》于根元
[3]《网络语言》刘海燕
[4]《大众文化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6]罗家德.社会网络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78
[7]黄涛.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8]曹起.辽宁工学院学报.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类型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6):30一33
[9]冀静思.甲骨文“日”的网络文化解读.语言应用研究2009:83
[10]王芙蓉,王压.从网络流行语看社会新闻与民意释放.2009(8):108.
[11]伍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及形成原因.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报,2009(9):43一44.
[12]甘玲珑.关于最新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浅思.教育随笔,2009:105–106.
[13]张家瑞,高蓓蓓.网络流行语的秘密:模因.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55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4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