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仆从这一社会群体,自古以来便存在,广泛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中。“三言”是冯梦龙所编辑、整理、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仆从形象是其中特殊的一类,既有重情重义者,亦有见义忘利者。作者用通俗的语言、细节的描写、人物间的对比等独特的方法对仆从形象进行了塑造,使得这一形象变得立体可感。可通过对仆从形象的分析,了解仆从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探索冯梦龙的教化思想。
关键词:三言;仆从;教化
一、引 言
“三言”即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是晚明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编辑、整理、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集。“三言”作为明代通俗小说的杰出代表,创造了通俗文学的新高度,使得明代文人拟话本、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高潮。“三言”每言有四十卷,总共一百二十卷,冯梦龙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大量而丰富的人物群象,如帝王将相、儒士、官吏、商人、妇女等形象。在“三言”庞大丰富的人物群象中,仆从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人物,提及仆从的篇目也较多。这类人物在小说中绝大部分是配角,可在多数篇目里却对故事情节发展、作者所要反映的主题思想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仆从形象的研究,是从底层人物的角度去析读“三言”,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故事中不同人物间的关系、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手法以及想要体现的教化主题。本文试从文本解读、塑造方法入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仆从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去阐述仆从形象所包含的社会现象以及冯梦龙的教化思想。
二、“三言”中仆从形象的主要类型
在我国古代社会,仆从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依附、服从于主人,处于被剥削、被支配的地位。他们是主人的附庸,跟随着主人帮忙做事,如准备衣食、管理家务、打探消息、陪读伴考、陪玩作戏等等。“三言”故事中的主人公多为市井民众,反映了宋、元、明三代广阔的社会景象与市民阶层的生活情趣。而处在市民中的最底层的仆从人数众多,大部分是市井小民卖身为奴仆,人物也各具特色。冯梦龙在对“三言”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创造时,连着仆从这一类人也一并带入。
冯梦龙的“三言”有着浓厚的说教意味,小说的教化作用是其创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冯梦龙以教化思想作为“三言”的思想基础,其在小说人物的思考与行动中皆有反映。根据教化的需要,小说在人物设置上必然会通过一些人物来表现教化的主题,而仆从则是冯梦龙的选择之一。“三言”中提及的仆从数量多,其思想性格各不相同,本文根据其自身行为选择的差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重情重义型
古代社会中奴仆的数量较大,至于明代仆从的数量则更为庞大,“三言”也就塑造出了一些仆从形象,其中重情重义的仆从形象是最为作者称赞的。这类仆从重义轻利,对主人及其亲人分外尊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惜劳累地去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喻世明言·汪信之一死救全家》中,刘青是汪信之的第一家奴,他是汪信之被小人诬陷而遭到朝廷镇压时第一个站出来为其效力的仆从。在汪信之投降后,刘青想尽办法为其疏通关系,但汪信之仍遭到枭首,刘青就在半夜里偷走主人的尸首去埋葬,再去自首,被官府拷打逼问坚决不说出尸首地点,直至受刑而死。刘青可谓重情重义,他敬服主人的报国之心,不满小人对主人的污蔑,为报答主人的恩情,则在主人大难临头时表示忠心,一路跟随,并在主人死后埋葬其尸首,再从容自首,慷慨赴死。《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徐家兄弟徐言和徐召趁着三弟徐哲死后刮分家产,把包括老仆阿寄一家在内最差的一部分家产分给了徐哲的夫人颜氏。颜氏嫌弃阿寄一家,阿寄并不因此抱怨,而是与颜氏商量生计,打算经商。后来阿寄外出经商,帮助主母一家发财致富:“十年之外,家私巨富。”①阿寄有着忠诚、勤劳的品质,虽遭到主人家嫌弃,却不逃离,而是为了主母一家的存续也为了给自己争口气决定去经商。阿寄在几年内就赚到了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借此机会摆脱奴仆身份自成一家,而是甘愿以仆从的身份继续跟随主人家。就算阿寄做到如此,在死后仍受到徐氏兄弟的质疑,小说中以徐氏兄弟的自私小气与阿寄的无私奉献形成对比,突显阿寄谦虚谨慎、重情重义的品质。
义是我国古代社会道德准则之一,儒家看重“义”,孔子提到“质直而好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孟子则提出“舍生而取义”等,而冯梦龙深受其影响,自身还重视“情”,对忠信实诚、重情重义的人倍加推崇,从而在“三言”中塑造出重情义的人物。冯梦龙提出“能为义仆是良民”,重情重义型的仆从形象则是他忠义观念的具体化,寄托着他的劝谕思想,其主要作用是劝导仆从们重视情义,尽力尽心地帮助主人,不要忘恩负义。
(二)老实本分型
仆从因自身受到社会等级的制约以及主人家庭地位的影响,无法过多的去干涉主人的事务,做好自身所受任务是他们的本分,他们通常小心护主,较为谨慎保守,老实本分。此类仆从数量最多,他们安分守己,一心服侍主人,希望主人家能够发达飞腾,好让他们跟随着过上安稳的日子。
《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中,仆人王定跟随着小主人在京城讨账,不料小主人留恋春院,王定则开始对小主人进行劝导:第一次劝他不能进春院,第二次劝他不能去嫖,之后又多次劝他从春院回家。前两次劝导是出于谨慎保守,防止小主人逗留春院,可效果甚微。此后小主人留恋妓女玉堂春久住春院,不顾王定的劝告,还对他一顿痛骂,甚至要把他打发走。王定作为仆从,身上有着老主人的嘱托,其职责在于保护和照看小主人,他虽有耐心却无法过多干涉小主人的行动,在遭到嫌弃后,他的劝导已毫无效果,只好去向老主人汇报情况,他已尽到了相应的职责。《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仕子萧颖士性格暴躁,他家的仆从一有差错便遭到他痛骂毒打,正因此仆从们全都逃跑,只剩下一个杜亮,可萧颖士还是继续虐待。尽管主人如此,杜亮仍对主人忠心不二,寸步不离:“打罢起来,整一整衣裳,忍着疼痛,依原在旁答应。”②杜亮能在主人无人服侍的情况下自愿留下陪伴,还能够忍受主人的无情虐打,一是因为他的忠心,二是因为他喜爱主人的才学。杜亮虽老实谨慎,但奴性已经支配了他的思想与行为,他的忠心是愚忠,他心甘情愿受主人打骂直至积伤而死。
老实本分型的仆从对主人忠心耿耿,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相当于主人的良师益友,他们十分担心主人,想要保护主人,在主人误入歧途时他们会尽力劝导,就算他们无法改变主人的意志,也会尽可能地完成自身职责。
(三)见利忘义型
见利忘义型的仆从自身难以摆脱主人的支配与控制,无法突破局限去追求自身梦想,面对困境时往往意志不够坚定,难以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选择,容易被利益所吸引,唯利是图、忘恩负义,此类仆从在小说中是以非正面人物形象出现。
《喻世明言·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忍别妻子三巧儿出外经商,不料妻子在薛婆的引诱与设计之下与陈大朗偷情,而蒋兴哥特意嘱咐用以照看妻子的两个丫鬟晴云、暖雪则成了她们偷情的帮手。之后私情败露,晴云和暖雪两人被蒋兴哥拷打,无奈只好老实交代,最后被卖去。身为侍女的晴云、暖雪,忘却了男主人的嘱咐,接受女主人的恩惠却没有尽到职责,对女主人与陈大朗的勾当没有做出阻拦,而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选择了纵容,在他们之间穿桥搭线,眼中只剩下利益。《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女扮男装进入刘家的孙玉郎与刘慧娘偷偷结合,不料事情败露,刘家不愿声张,而刘慧娘身边的丫鬟却把事情透露了出去。这个丫鬟面对歹人的询问,初时不愿说,一见到金钱就忘记了一切,忘记了家丑不能外扬,只顾自身一时的利益而不顾主人家长久的利益,把家丑尽数告知歹人,被其利用。《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身亡》中,海陵王看上了定哥的美貌,则打算通过其贴身丫鬟贵哥去说服其偷情,便派人用宝环珠钏等首饰去引诱收服贵哥。定哥最初对来人的意图还不屑于顾,之后却抵挡不住宝环珠钏的诱惑,见利起意,答应此事。贵哥作为仆从却为了金钱而去引诱自家女主人偷情,借助于自身的仆从身份更好地接近、劝说女主人以达到目的,后来还一直帮助女主人与海陵王传递消息。
“三言”所体现的是冯梦龙的思想观念,其中含着其教化民众从善从良的思想成分,他反对见利忘义,倡导重情重义。先秦时孔子即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念,而明代时经济愈加发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对于一部分人已起不到束缚作用,他们安心地追求着利益。受社会环境、主人和自身主观的影响,一部分仆从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不再死守规矩,而是唯利是图。这一类仆从早已利益熏心,他们见义忘利的行为往往给主人家带来损害,造成家庭关系的不和谐。而“三言”作者就是带着鄙视、嘲笑、唾弃,去调侃、去描写这些人物,其目的是为了揭露当时人们的丑态,以及造成这些丑态的社会因素。
(四)身份变换型
社会现实环境的变化可使其他阶层的民众沦为仆从,而小说中神道灵妖亦可变化为仆从,这些仆从则属于身份变换型。身份变换型可分为两种情况:
1.平民沦为仆从
人物的身份会随着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思想的变化而变化。“三言”中对社会现状的描写涉及多方面,其中战争对市井民众的影响巨大,容易造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人员流动,在战争中的平民转变为仆从,仆从上升为平民甚至成为官吏的不在少数。如《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中因为靖康之役而与丈夫分离的郑义娘,她被金兵将领掳走作为奴仆,后来为了守节而自刎。《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中的程万里与白玉娘,他们是因宋末元兵南下而被掳去成了奴仆,他们的主人让家中仆从男女配对,两人得以结为夫妻,之后白玉娘因犯错被发卖,程万里则在逃跑成功后当了官。
2.灵妖化为仆从
冯梦龙的因果观在“三言”有大量反映,主要借助小说中的神仙道姑以及灵怪奇妖的言谈举止来表现,其根本是为教化观服务。神道灵妖常常以普通民众的形象出现,仆从这一数量庞大的存在正好是他们变化为正常人进行活动的载体。这些仆从主要有《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中的王留儿和王福,《警世通言·一窟鬼癞道人除怪》中的锦儿,《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青青等。如《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诒书》中,两只野狐的书被王臣无故抢走,虽然野狐警告过王臣,但他仍不归还,两只野狐则分别化身为他家中的两个仆从王留儿和王福,利用他们的仆从身份去骗得王臣一家三地的财产损失过半。因为古代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耗时较长,难以亲自碰面交流,一般民众传递消息是由家仆往来传送,野狐才能够化身家仆诱骗王臣一家。小说借由狐妖化身仆从的行为,从侧面体现了仆从身份的现实作用。此篇小说在故事情节的设置上即合理又巧妙,在思想内涵上则是体现了因果观。王臣无故打伤野狐并抢书是起因,经过劝诫仍不还,最终遭到野狐报复得到了破产的恶果,即起坏因而得恶果,小说旨在劝民众好善行仁,不学王臣招灾惹祸,该放手时就应放手。
三、“三言”中仆从形象的塑造手法
由冯梦龙从宋元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中遴选而出,并加工创作而成的“三言”,更加重视小说人物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塑造出愈加鲜活的人物形象,构造出越发有趣的情节。“三言”中塑造了许多仆从形象,其是“三言”人物群像的拓展,冯梦龙通过民间俗语、偶然性情节的方式,运用细节描写、前后对比的手法,去展现仆从的生活、心理、性格、思想等等。
(一)运用民间俗语展现仆从百态
“三言”中的许多故事就是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景象和普通市民的愿望。冯梦龙体会过底层民众的生活,受到市民意识的深刻影响,他注重小说的通俗性,提倡“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③。民间有着大量的俗语,在市民阶层间广泛流传,冯梦龙则把许多民间俗语融入“三言”的创作之中,形成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用简练凝缩、明白易晓的俗语,描写出了仆从的生活百态。
《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身亡》中,海陵王派媒人去收买贵哥,以便通过贵哥去说服定哥和他偷情,而贵哥对媒婆的来意则是不屑,称其为“癞蛤蟆躲在阴沟洞里指望天鹅肉吃,忒差做梦了!”④贵哥凭借着女主人的地位甚是高傲,把海陵王的淫思指作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对媒婆的意图很是看不起。可贵哥见钱眼开而被收买,成功说服女主人并且得到奖赏,她十分得意地把此事称为:“一丝为定,万金不移”⑤。贵哥把自己视为媒婆,把赏钱比作聘礼,为女主人能够追求个人情欲而欣喜,认为自己能办好接下来偷情的具体之事。女主人把她做媒牵桥搭线戏称为:“黄花女儿做媒,自身难保”⑥,担心她没有牵线的经验而在之后办不好事则以此打趣。贵哥与女主人主仆之间相互知心,关系融洽,以俗语打趣和玩笑,展现出她们的真实生活状态。《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为了找回遗失的公库银钱,金满便请了道士来家中做法指点,又打发当作继子的小厮秀童去购买果品酒肉等以作为谢礼。秀童则把此事称为:“成不成,吃三瓶,本钱去得不爽利,又添些利钱上去,好没要紧。”⑦此处秀童的市井口气活灵活现,语言符合其人物身份,用俗语道出了托人办事成与不成都要费钱钞的事实。秀童不认为家主的做法能够见效,以为家主请道士是为了得到指点尽快找出偷钱贼人,却不知道家主怀疑上了自己,自身仍在为家主这一费力不讨好的做法而担忧,还在为家主白费钱感到痛心,体现了他对家主的忠心以及务实的生活态度。
“三言”在仆从形象的描写方面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的是,对仆从形象添加了笔墨,使得这类人物形象能够被读者感知而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状态,也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多彩。然而虽对仆从有所着墨,但大篇幅的描写仍较少,通常是以简约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现人物情感。来自民间的俗语,最能反映社会的现实情况与下层民众的生活趣味,冯梦龙则用俗语去贴近人物的生活,去展现仆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去劝谕世人积极面对生活。
(二)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心理
“三言”对于人物的描写细致而传神,尤其在对人物所处场景及其言行等处的细节描写充满质朴、真实、细腻感,展示出人物的各种心理。
《喻世明言·任孝子烈性为神》中,梁圣金与旧情人相约在她娘家里偷情,没想到丈夫任珪在夜晚突然到来敲门,梁圣金的使女春梅去开门,此处则对春梅的反应进行了描写:“听得敲门,执灯去开门。见了任珪,惊得呆了,立住脚头,高声叫道:‘任姐夫来了!’”⑧该处描写极为细致传神,连用六个短句和“听、执、见、惊、立、叫”这一系列动词,把春梅见到任珪时受到惊吓、心中恐惧、慌忙警报的神态动作以及焦急担忧的心理过程,逐步且清晰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中,在写一个丫鬟救下因心灰意冷而上吊的自家小姐王玉姐时,也展开了充分的细节描写。先写该丫鬟昼中瞒着同伴偷偷饱腹,再写其夜晚肚胀慌忙出恭,后写其不慎跌倒时发觉王玉姐上吊而受惊吓,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连续不断地展现着这丫鬟在夜晚中糊里糊涂地救下小姐的活动过程及其慌张紧急的心理状态,使其形象生动鲜活起来。再用幽默诙谐的方式把原本因王玉姐上吊而产生的紧张氛围进行化解,呈现出了引人发笑的场景:“楼上楼下一齐起身,也有寻着裙子不见布衫的,也有摸了布衫不见裤子的,也有两只脚穿在一个裤管里的,也有反披了衣服摸不着袖子的。东扯西拽,你夺我争,纷纷乱嚷。”⑨此处场景描写细致而有趣,连用四个“也有”,展示出丫鬟们在得知小姐上吊后乱作一团的情境和慌忙焦急的心理。《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中,孙文被人设计害死,死后化为鬼魂找到自家的婢女迎儿要她替自己讨回公道,可自身鬼魂却把迎儿吓了一跳:“唬得迎儿大叫一声,匹然倒地,面皮黄,眼无光,唇口紫,指甲青,未知五脏如何,先见四肢下举。”⑩此处对迎儿的表情神态、器官颜色、肢体动作都有描写,把她受到惊吓的反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其样貌变得立体可感。
相比于以往的拟话本作品,“三言”于艺术上更显成熟之处就在于人物描写的细腻化,作者塑造人物的苦心就体现在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之中。通过对人物所处场景以及相适应的言行进行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由粗糙变得细腻,让读者能够切实感受人物的形象。
(三)通过人物间的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仆从众多,人物性格各有不同,作者则以仆从自身前后行为进行对照,以仆从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暴露出仆从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使仆从与其他人物形成鲜明反差,从中突显出人物的良好品质。
《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博学多识的萧颖士却性格暴躁,萧家的仆从们一有差错便他被打骂,仆从们因惧怕挨打全都逃跑,唯独杜亮留下。杜亮自主人年幼时便服侍在旁,他留守萧家则与众仆从逃走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忠心事主寸步不离,无怨无悔甘心挨打。杜亮的远亲杜明撺掇他抛弃萧颖士另寻良主,他没有因此动摇,而是坦言爱惜主人的才学不舍离去,之后仍旧真心事主,被虐打直至积伤成病而死也没有离去。此处以杜亮的坚守与众仆从的逃跑进行对比,以远亲撺掇前后杜亮的行为进行对照,突出杜亮内心的真诚、坚定以及对主人的忠心。《喻世明言·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中,郑义娘本是一贵妃的养女,嫁给杨思厚,在靖康之役中与丈夫分离,被人掠夺去作奴仆,因不愿受辱自刎而死,化为鬼魂。郑义娘家中的仆从周义亲眼见她自刎,敬佩她为守节而死,就在自己房中供奉她的牌位,还为其守坟。郑义娘的丈夫韩思厚在寻见她的鬼魂时则与其立下不再娶的誓言,可立誓后没过多久就另娶新欢。周义因家主韩思厚不上坟祭拜郑义娘并且违背誓言,而去大骂他:“‘官人,你好负义!郑夫人为你守节丧身,你怎下得别娶孺人?’一头骂,一头哭夫人。”⑪此处把沦为奴仆后的郑义娘的守节自刎和逃难后仍为官的韩思厚的背誓另娶进行对比,表现与赞美了郑义娘的坚贞不屈,唾弃韩思厚的见色负心;再把身为仆从的周义和身为主人的韩思厚进行比照,凸显出周义内心忠信正直、做事义无反顾。
作者就是通过人物行为的前后对照,人物相互之间的对比,去刻画、突出人物性格,使其塑造的人物传达其劝谕世人不忘从善的思想观念。
(四)运用偶然性情节体现人物思想
“三言”作为短篇白话小说的代表,注重情节的跌宕起伏,其在情节上的特点是充满偶然性。为了使得读者更快的理解故事内容,冯梦龙在“三言”的多数篇目中设置了大量的偶然性情节,加快了事件的发生,缩短了漫长的故事发展时间,从而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更快地明确故事的主题,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思想。
《警世通言·金大郎还金完骨肉》中,吕玉六岁的儿子喜儿被人掠走,后卖给陈朝奉当小厮,而喜儿被卖至陈家,表现乖巧且做事机灵,得到了主人的信任。陈朝奉在一次经商途中遗失了金钱,却被吕玉捡到并归还,两人相伴回到陈家,陈朝奉为报答吕玉打算把自家聪明懂事的小厮喜儿送去服侍他,吕玉与喜儿父子就此得以相认。喜儿乖巧、吕玉施行善事、陈朝奉送小厮,这些偶然使得父子两人再认。《醒世恒言·白玉娘忍苦成夫》中,程万里与白玉娘在宋末战乱之中被元兵张万户掳掠回家当作奴仆,并在其主持下成婚。两人不甘心沦为奴仆,想着如何摆脱这困难处境,程万里却对白玉娘心有猜忌,认为是主人派来试他忠心,反而两次举报白玉娘的异心,致使白玉娘遭到惩罚直至被卖。程万里幡然醒悟,之后伺机逃脱:因举报白玉娘之事他真正获得了主人的信任,因要去送礼正缺合适人手,就派他与另一个仆从张进前去,途中张进生病,程万里得以借机逃走,辗转当了大官,不忘与白玉娘的旧情而不再娶妻,经历曲折最终两人得以相聚。白玉娘被惩罚却得以存活以及程万里的顺利逃脱都具有偶然性,如张万户的夫人心善,见到白玉娘将要受刑立即劝阻丈夫停手;程万里则是快速地取得主人信任,碰巧主人缺人手派他去出差,出差时的陪同张进正巧生病。这些偶然既有助于他们逃脱,又使得故事省略了许多细枝蔓节。
偶然性情节缩短了漫长的故事发展时间,加快了事件的发生,使得故事主题以及人物的思想观念更快速且明确地体现出来。吕玉因归还捡到的钱财得以和沦为小厮的儿子重逢,这一偶然情节大大缩减了小说的叙事长度,使得故事直接朝向“戒人作恶,劝人为善”⑫的主题。冯梦龙赞扬的是忠臣孝子、义夫节妇,而正是程万里与白玉娘沦为奴仆的经历以及一系列偶然性的情节才使得他们成为一对义夫节妇,表现出他们这一形象所含的男人守忠而摆脱敌国奴仆身份、守义而不再娶,妇女守节而不再嫁的伦理道德观念。
四、“三言”中仆从形象的内涵
文学形象不只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自古以来,我国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就有关于仆从形象的描写,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中赵朔的门客公孙杵臼、《史记·刺客列传》中智伯的家臣豫让,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等,他们都反映了各自时代的特点和作者特定的思想。“三言”中涉及到的仆从形象也颇多,前文对仆从形象进行了梳理分类,而仆从不仅仅只是小说中的一个形象,他们的出现展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体现了冯梦龙的女性观和婚姻观及其教化思想。
(一)展现了社会的等级制度
在《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徐家的老仆阿寄通过经商为主人家获得大量财富,并帮助主人家去购买本村一个地主的房屋和土地,在与地主交易时,阿寄对主母颜氏说:“今日这场交易,非同小可。三娘是个女眷家,两位小官人又幼,老奴又是下人,只好再旁说话,难好与他抗礼。须请间壁大官弟兄来作眼,方是整理。”⑬在这交易中,阿寄之所以不能与那地主“抗礼”,是因为身为仆从的阿寄对于主人家及其之外的人而言,其地位是低等的,并且他自己也认同奴仆身份低人一等。阿寄的这些言行正体现出了主尊奴卑的社会等级制度。
在我国古代,奴仆这一类人自奴隶社会起就出现。在奴隶社会,奴仆可当作物品进行买卖,可被视为私人的财富,主人家中奴仆数量的多少即可视为财富的多少。奴隶社会过渡至封建社会,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替代,但奴仆这一社会群体仍然留存下来,奴仆这一阶层就得以贯穿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当中。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封建统治者按照一定的地位、阶级、职业、身份把民众分为四大阶层,即士、农、工、商四大阶层,由此形成了从上至下的尊卑贵贱等级。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商人处于四大阶层的最低层,而奴仆则一直游离在四大阶层之外,比商人、平民的社会地位还低,处于社会的最低等级。这一等级观念落到主仆之间的关系上,则是主尊奴卑,即主人处于尊贵、主动地位,仆从处于低贱、被动地位。与四大阶层相适应的道德准则是忠孝节义。先秦以来,忠孝节义就被儒家所推崇,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做人之道,儒家后辈则以此延伸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以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而从汉代起,封建国家就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封建统治者对民众灌输着四大阶级的等级观念,要求民众做到忠孝节义,遵守三纲五常,以维护封建统治。相对应的主仆之间的行为准则是主善仆忠,即主人应善待仆从以示自身仁德,仆从应对主人感恩以示忠诚。在正常情况下,仆人的地位低下,只能依附于主人,一些仆从虽有着忠义的优秀品质,却也带着奴性。如《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身为知识分子的萧颖士却常常任意打骂仆从,他虽然也会在虐打过后懊悔,但仍不断地殴打仆从杜亮,实质是不把仆从当作正常人来看待。而杜亮认为他受到了主人恩惠,就要对主人忠心耿耿,遭到虐待他不但不反抗,反而心甘情愿。每当主人将要施虐时,他还顺着主人的势:“谁教杜亮刚闻得叱喝一声,恰如小鬼见了钟馗一般,扑秃的两条腿就跪倒在地。”⑭由此可见奴性意识已经支配了他的思想与行为。
明代贫富分化严重,普通民众遭到封建统治者与地主的剥削,经受不住经济上的波折与打击,稍有不慎就财损家破成为穷人,只能卖身为奴。因此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奴仆,富者得以畜买奴仆作为廉价劳动力,以家中奴仆数量多少作为衡量财富的标准之一。统治者在法律上虽对奴仆数量有所规定,但在实际社会中却是畜奴成风。如《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中,明嘉靖年间大地主卢楠的家中“至于童仆厮养,不计其数”⑮;《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同是明嘉靖年间,徐氏家族在发达之后则是“婢仆雇工人等,也有整百”⑯;《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中,在无锡的华学士府里,单是丫鬟就有接近三十人。主仆之间严格遵循尊卑等级,主人掌握奴仆的人身自由、经济等,仆从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没有人身自由、独立经济。如《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金满家中的婢女金杏,金满养着她只是为了寻到合适的富贵人家时把她嫁出去以得到钱财,虽然金满把金杏视为己女,但仍把她当做物品随意支配,在需要时则进行买卖。如《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中,老仆阿寄是用主母颜氏的积蓄作为本钱外出经商,经营所得财富最终全部交给主人家,自身却是:“只有几件旧衣旧裳,那有分文钱钞!”⑰虽然主人家的财富是阿寄经营所获得的,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支配的权利,而是由主人家来支配。无人身自由、独立经济的仆从想要摆脱奴仆的身份获得地位的提升,在一般情况下条件较为苛刻,常见的实现方式则是主人的放权。如《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中的秀童,九岁时就卖到了金家,被家主金满当作继子来看待,却仍遭其冤枉,在证明清白后金满愈加疼爱他,视为亲子,把他改名为金秀,金满死后无子就由他继承家业。正是由于金满的放权,秀童才得以步入仕途,摆脱仆从身份。
“三言”中仆从这一群体形象,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主尊奴卑的社会等级制度。等级观念经过封建统治者长期不断的宣传,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效应,表现在至上而下的逐层遵循奴仆道德。仆从、普通民众深受其影响,以至于在我国旧时代直至现代的国民性中,也受到了奴性的渗透。
(二)表现出作者的女性观和婚姻观
“三言”的仆从形象中婢女的数量较多,从其形象中反映出冯梦龙的女性观、婚姻观。在明朝中晚期流行的思想倾向是心学,关注现实的人欲,其中的王学左派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还特别强调“情”的作用。而冯梦龙受心学的影响很大,反对封建理学传统对人们情欲的禁锢,强调“情真”,提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⑱,注重个人的情感。这种社会思想倾向以及作者的思想观念落实到“三言”的爱情故事中,就不存男女双方之间哪方是主要,哪方是附庸的问题,而是体现出男女平等的意识。传统上对妇女的外在要求,如贞烈、守寡等,这些在“三言”的故事中已不是很重要,在很多反映下层民众的爱情故事中,对传统女性的被动的要求也已不太重要。“三言”中有着大量的爱情故事,以婢女为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只是极少数,如《警世通言·唐解元一笑姻缘》中,唐寅对华府的侍女秋香一见倾心,为了娶得秋香他宁愿隐姓埋名混入华府为仆,两人顺利成婚时他告知秋香自己的原本身份以及真实想法,并打算带着她逃跑。而秋香也留心于唐寅,在成婚当晚得知唐寅对自己的一片真心后,立刻答应与其私奔。唐寅在追求爱情时非常地主动,秋香在面对追求时亦是大胆,她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婚姻而非常果断地做出私奔的决定,可见她有着巨大的勇气,并以此去突破传统婚姻观念的约束。
“三言”中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一般需要婢女的牵线搭桥。婢女们通常是作为小姐的陪衬,虽受到小姐的熏陶感染,但相比于处在闺阁中的小姐,她们却能够出入家庭内外,世俗经验比小姐丰富,她们自身的或从外界得来的女性、婚姻观念也会影响着小姐的思想行动。《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中王娇鸾的贴身侍女明霞,一开始是为了从周廷章手上拿回小姐遗失的手帕才答应帮周廷章传信给小姐,之后明霞为王娇鸾与周廷章传递情书,帮助两人暗中结为夫妻,还在周廷章远行后向王娇鸾提出托人送信的主意。而明霞从一开始的不得已到后来的主动提议,从被动帮助到主动帮助,这一转变就是基于明霞对小姐追求个人爱情的认同。《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身亡》中,定哥的贴身丫鬟贵哥劝说其去偷情:“倘或像夫人今日,眼前人不中意,常常讨不快活吃,不如背地里另寻一个清雅文物,知轻识重的,与他悄地往来,也晓得人道之乐。终不然人生一世,草生一秋,就只管这般闷昏昏过日子不成?那见得那正气不偷情的就举了节妇,名标青史?”⑲贵哥认为应主动地去追求自身幸福,若是丈夫没情趣、婚姻不尽如人意,应去寻找有趣之人以求婚外的情感安慰,鼓励女主人冲破传统封建礼教的约束去享受情欲,不用在乎所谓的“节妇”。
冯梦龙提出“情始于男女”⑳,注重描写男女之间的感情,认为男女结合应以真正的爱情为基础,鼓励女性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自由和幸福生活。“三言”中女性意识逐渐萌生壮大,许多女性的言行打破了传统的贞操观念,而婢女则是女性意识在小说中的具体人物化,她们是男女爱情的传递者和个人情欲的启蒙者,她们或暗或明地鼓舞着自家小姐、妇女们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表现出突破封建传统束缚的巨大勇气,这是婢女这一仆从人物的重要作用。
(三)反映了作者的教化思想
在思想上,冯梦龙深受儒家传统思想以及心学的影响。儒家所提倡的是“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提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宋代理学兴起,其在思想上对人们尤其是对文人的影响非常深刻,使人们的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禁锢;明代前期是以程朱理学作为官方的主导思想,到明代中晚期心学崛起,逐渐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中的主流思想,使得一些文人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心学的代表王阳明强调“致良知”等;“异端”李贽则提出“童心说”,主张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等。冯梦龙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王阳明以及李贽的影响,他提倡“情真”,提出“我欲立情教,教诲诸众生”㉑,强调真实的情感;他还受到市民意识的深刻影响,推崇通俗文学,希望通过通俗小说达到教化人民的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代封建文人的基本使命之一就是通过文学创作去进行道德说教,以达到教化世人的目的。中国古代的通俗小说创作强调教化为先,而“三言”作为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其中所反映的思想倾向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对于劝人向善的说教篇篇皆有。在“三言”中,冯梦龙不仅采用叙述者直接进行说教的方式,还选择塑造大量人物以作为说教的载体。冯梦龙在《醒世恒言序》中说到:“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㉒由此可知冯梦龙编辑、创作“三言”的思想是一致的,由“三言”的字面意义即可知其目的就是要劝谕、警告、唤醒世人,让世人能够明理、通达、恒久。冯梦龙看重通俗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小说可以教导人们成为忠臣孝子、贤牧良友、义夫节妇,因此他对小说内容的要求则是不败坏社会的风气、不误解圣贤的思想、不违背经典的要义,以达到人们都能积德积善的目的。冯梦龙所想见到的是良好的社会秩序,所想要传达的是忠孝节义、从善积德的教化思想,这些思想观念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小说人物的塑造之中,体现在人物的思想观念以及言行举止之中。《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开篇即提出:“为奴一日主人身:情恩同父子,名分等君臣。”㉓冯梦龙认为,主仆也应像君臣一样遵循上下尊卑的伦理道德规范,他承认主人虐待仆从不符合道义,但也强调仆从欺骗主人是败坏人伦,强调“能为义仆是良民”㉔。他是从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希望主善仆忠。仆从作为说教的载体之一,虽受到主人的制约,但作为主人身边除亲人以外最多且最亲近的一类人,则是充当社会道德规范的监督者,对主人起到一定的道德约束作用。因此,仆从形象所体现的说教意味则更加浓厚。本文四种类型仆从的行为抉择背后所体现出的思想观念就是冯梦龙劝谕世人重情重义、反对见利忘义的教化思想。冯梦龙通过对笔下包括仆从在内的各色人物的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反映出自身的教化思想以及现实社会中市民阶层的生活情境,劝谕和教导民众,尤其是奴仆、平民,去践行重情重义这一行为准则。
五、结 语
本文尝试从重情重义型、老实本分型、见利忘义型、身份变换型这四个仆从类型来探讨“三言”中仆从形象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并把这类特殊的群体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在整体上对明代仆从的生存状态、冯梦龙的教化思想形成一种把握与认识。
“三言”中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多彩,而冯梦龙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各具特色的仆从形象,对“三言”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补充与拓展,希望通过仆从等一系列人物形象去劝谕世人树德积善、唤醒世人改变世风。冯梦龙在“三言”中呼吁人们重情重义,在对于当时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处于现代社会的我国如何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维持正常秩序、人民如何遵守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指导作用。现今社会提倡平等与自由,封建社会残存的等级观念、主尊奴卑的奴仆思维需要抛弃,而冯梦龙的教化思想虽有封建伦理道德的成分,但他所传达的重情重义的情义观念会一直发挥着正面的社会价值。
注 文
①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514.
②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482.
③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317.
④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941.
⑤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952.
⑥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953.
⑦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388.
⑧ 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068.
⑨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829.
⑩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342.
⑪ 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707.
⑫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17.
⑬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511.
⑭ 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494.
⑮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216.
⑯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525.
⑰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529.
⑱ 冯梦龙.序山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⑲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932.
⑳ 冯梦龙.情史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㉑ 冯梦龙.情史序[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㉒ 冯梦龙.醒世恒言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㉓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480.
㉔ 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1480.
参 考 文 献
[1]冯梦龙.喻世明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冯梦龙.警世通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3]冯梦龙.醒世恒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南炳文.从“三言”看明代奴仆[J].历史研究,1985(06):55-65.
[5]汪玢玲,罗丛秀.“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J].东北师大学报,1989(04):85-90.
[6]刘军华.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01):49-53.
[7]黄善文.冯梦龙“三言”的中和之美[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05):47-49.
[8]苏爱民.试论“三言”作品的语言特色[J].名作欣赏,2006(16):14-16.
[9]刘美琳.“三言”中的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155-156.
[10]宋文翠.谈“三言”描写重心的转移——从故事到人物[J].德州学院学报,2001(01):39-43.
[11]宋瑞斌.从“三言”看明代拟话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1(08):109-110.
[12]侯钧才.冯梦龙情教思想对王学的继承与修正——以“三言”为中心进行考察[J].九江学院学报,2019(02):81-85.
[13]刘霞.“三言”“二拍”小说中婢女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14]任仲夷.“三言”“二拍”中的义仆形象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4.
[15]李春晖.冯梦龙“三言”中的次要人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致 谢
多少日夜,寄情于此!
红日碧空之时,闪星耀月之间,沉心于此。
阅此三言,我思甚深。三言者,喻、醒、警,明、恒、通。喻我以礼,醒我以义,警我以理。明我以文,恒我以心,警我以魂。其言雅与俗兼备,其情纯与真共存。
吾谢吾师,陈副教授!谢师之坚耐,激我精神。望师之风采,长我慧根。感师之弘德,化我疑问。念师之伟力,助我成文。
疫情突至,千里之外母校难再回,长期指导恩师难再见,五湖四海同学难再聚。不能前往思如泉涌,不能面见心中有愧,不能重聚网上相汇。四年学期终将尽,尽将佳愿许此地。
行文至此,泪已盈盈。此间种种,遗憾深矣!以此浅文,谋之学士,惶惶也!我必自省,奋力以图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5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