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广东东莞人。张穆诗画一生,所著诗歌颇丰,其中有310首收录于《铁桥集》中。张穆诗歌题材主要有:伤国忧时的时事诗;游览山水的写景纪游诗;人情达练的赠别酬唱诗;思念故人亲友的追思怀古诗;托物言志的题画咏物诗;不仕隐居的即事感怀诗。因受明清鼎革的影响,其诗歌风格从平白清新变得沉郁悲壮。其擅画所以其诗充满诗情画意,创作妙于用字、适当运用典故。
关键词:张穆诗歌沉郁悲壮诗画结合
一、引言
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号穆之,又号铁桥,东莞茶山人,明末清初遗民诗人也是明清之际杰出的画家。少时在罗浮山读书,漫游罗浮的山水名胜,亲睹山岚隐见,故画山水有生气,亦善画马、鹰及兰竹,因喜爱山中铁桥胜景,故引以为号。成年后喜诗词歌赋,好游历结友。明崇祯五年(1632),逾南岭向北游历,足迹到达衡岳、湖湘、楚南、吴越、钱塘等地。崇祯八年(1635)返回家乡茶山。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闻讯后入闽附唐王,在南明的御营兵部留用。其间曾受命与抗清忠烈之士张家玉到惠州、潮州募兵,并用书信招服了聚众攻打澄乡的赖其肖归顺南明抗清。翌年,唐王被清军所杀,明皇室自起内乱,张穆辞官归里,过着隐居生活。其后,离开茶山,在省内各地流寓,1683年一日无病卒于东莞。著有《铁桥山人稿》,其诗作一向罕有流传。20世纪中期,东莞容庚、番禺汪衍辗转收辑抄录张穆遗诗及友朋的唱和、题咏等,辑为《铁桥集》。后来把遗漏的诗作辑为《铁桥集补遗》,加上《铁桥集》共收诗计310首。现就以张穆的诗歌进行整理研究。
二、张穆诗歌的题材内容
张穆诗歌分为五大类:写景纪游诗、赠别酬唱诗、即事感怀诗、题画咏物诗、追思怀古诗。张穆的诗歌数目繁多及题材丰富,他将自身作为一名明末遗民的历程都写进了诗中。下面是按此分类进行的整理分析。
(一)写景纪游诗
写景纪游是对游览的景象的描述进而抒发感情,此类诗共74首。张穆成年后喜诗歌赋,好游历结友,27岁逾南岭向北游历,足迹到达衡越、湖湘、楚南、吴越、钱塘等地。游历期间饱览了国家的壮美山川景色,写下了大量的写景诗,他的写景纪游诗也多是那段时间写下的,他通过描写眼前看到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写景抒怀,表达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和对通过感受大自然感悟人生。如《黄冈道上》:
闲塘九月雨潇潇,清浅残荷曲木桥。
一派烟光思无限,好栽秋水上轻绡。
这首诗写的是九月秋天季节,闲塘、雨蒙蒙、残荷、小桥,这些景象凑在一起容易让人联想到家乡,“一派烟光思无限”应该就是远在他乡对故乡的想念之情,把看得到的风景勾勒出一幅烟雨蒙蒙的秋日风景画,并通过写景来抒情。以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写景诗,又如《过峡山》:
兰桡数百里,一水万山中。
不为烟霞癖,安知鬼斧工。
云崖欺碧落,石室閟阴风。
岸尽绿溪转,江烟重复重。
诗人游览峡山的时候的景色描写,长河两旁有万山,乘坐小船眼看到高峻的山崖高高耸起似乎直入云霄,山峦重叠,水流盘曲,洞穴吹来凉飕飕的阴风,水面上泛起了白雾,远山笼罩在一片轻纱般的薄雾中虚无缥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优美壮观景象的喜爱之情。
除此之外,张穆也写下了很多描写佳景的句子,“窗寂虫初语,林光月乍通。何曾外廛市,喧断绿香中。”(《佛山宿陈绿图水阁》)写了一场初秋的雨过后,城市变得幽静清凉,感受到了雨后空气的清新。“落木无留影,疏花暗有香”(《冬十月望同破浪师登动秋台玩月怀大车戒固二公》)写出了初冬的寒冷树木落叶花朵凋零的景象。还有“烟消弱柳眠初起,雨过长松暑欲移”(《黄州避暑弘化庵》)、“海气遥吞陆,蒲帆邈溯天”(《春晓同叶秀翀登七仙坛 其一》)、“寒岩低湛水,爱惜暗香开。地静宿花落,崖悬险磴回。”(《梅花岩》)、“雁天寥廓意悠悠,江蓼风蒲飒飒幽”(《茶溪万寿庵同罗曙云干子袁长公叔海客丘挺峙欧庐云集赋》)等,张穆游览无数美景,优美的景色总让他流连忘返,甚至陷入了“坐久真忘世,何知客与同”(《动秋台》)的忘我境界。
(二)赠别酬唱诗
赠别酬唱指的是诗人与朋友之间互相的赠答唱和和送别朋友,此类诗约有67首。张穆喜交友,年轻时结识了很多朋友,也经常去朋友家做客一起唱和,因为大家都是明朝遗民诗人所以志趣投合,此类诗多是以诗歌赠友留别、拜访友人抑或是大家聚会高望唱和共同抒发自己情感互相慰藉,以赠诗勉励朋友,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如《送蔡澹人还泉州》:
客路梅花候,寒香暗扑衣。
怜为今日别,未惜几时归。
贫有寸心赠,情真古道依。
关河方畏路,勉笑莫相违。
这首诗一开始先从当天分别的景入手,那年冬天,送别的路上开满了梅花,梅花的暗香扑面而来,感慨为那么快就要分别欲问何时能够再度相逢,“我”有微不足道的心意送给你,愿你的归途抑或是以后的人生发展一路顺风,勉励你以后在艰难的世道也不要彼此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既勉励了朋友又表达了对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老去离情消不尽,识君方恨别君时”(《送沈朗》)、“送君怀旧隐,猿鹤思犹赊”(《送离公开丛林石洞》)、“从君收拾青山去,墨沈香醪共一舟”(《西湖上送秋林吴山人》)、“何年速入关,相与慰宵晨”(《送翁山道人度岭北访沈阳剩和尚》)、“君亦东海蹈,此别何逢时”(《送沈朗思还东海》)等都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感慨何时才能相逢。
也有一些赠别酬唱诗是战争期间和隐居不仕期间与友人的来往,透露出丝丝的感时忧世之情和悲痛之情。如《送高望公还山》:
相消残垒客言归,剩有青山慰布衣。
十载感人同社燕,一朝愁我对春晖。
江阴思向垂阳结,天远情牵野鹜飞。
言慕鲁连东海蹈,空怀贫食故山薇。
在明清两军战争中,明败清胜,人们不幸成为明遗民,在异族的统治下很悲痛很无奈,为失去故国而伤心,“言慕鲁连东海蹈,空怀贫食故山薇”中引用了“鲁连”的典故,后因被视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代表人物,“江阴思向垂阳结,天远情牵野鹜飞”则又表达了对高望公不臣服于清XX而隐居山林要分别的不舍之情。同样有此意的诗歌有《送万履安孝廉还四明山》、《惠城逢曹子介能始先生季子也感其艰难出死诗以赠之》、《元夜过曾青藜客窗值魏和公明发朱厓》等。
还有与朋友重登故地互相酬唱的《和曾旅斋登飞来故地》:
成坏归今古,仙宫亦劫灰。
曾看金法界,已失玉楼台。
绝壁云犹护,荒山客独来。
徘徊念猿鹤,肯依碧山隈。
诗的一开头就写到了和好友重登故地不禁感慨成坏归结于今古,战乱后华丽的皇宫已经留下了大火毁坏后的残迹,“曾看金法界,已失玉楼台”曾经辉煌变得黯淡,先感慨今昔对比再加上后面苍凉的景物描写,现实的不尽人意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伤感,独抒思古之幽情,暗示对现实的不满和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除此之外张穆还赠诗庆祝朋友的生日,有“愿以兔丝弱,常依松柏苍”(《寿卢臣虎》)的祝寿,也写下了《寿内叔谢惠翁》、《寿陈君伯章》、《珠江寄寿邝无傲》、《寿老友陈梅臣先生》、《寿曹太史能始先生》等祝寿诗,都是对朋友们深深的祝福,可见张穆对朋友情谊之重。
(三)即事感怀诗
此类诗共有90首,可分为感怀国家大事诗和感怀生活小事诗,其中感怀国事诗共30首,感怀生活诗共60首。
1.感怀国事诗
张穆出生在明末,经历了明清鼎革的特殊历史时期,明末政危国变,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水深火热的民族之痛,深深地影响着张穆的思想乃至文学创作。因此,他把对国家民族命运、民生疾苦的关心,对烈士暮年,壮士未酬的抱憾都融入诗中,成就了最能反映时代特色的感怀国事诗。此类诗约30首。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军攻陷北京,明军一溃千里,张穆闻国变悲痛不已,在家乡茶山雁塔寺崇祯碑大声痛哭。一年后,唐王在福建即帝位,张穆抱着忠君报国的信念,“书生弃椽笔,慷慨事雕弓。” (《从陈大将军征蛮》)满怀豪情追随到福建,临行告别朋友写的 “乾坤板荡复何言,此日安危 敢自怜。闻道明良方励治,敢私岩壑赋招贤。”(《留别韩季闲耳叔林榕溪赴闽行在》)表示了自己的一腔热血,让人敬佩不已。跟随张家玉到惠州、潮州募兵由于军饷不足返回东莞,张穆见外敌侵略之时王室争夺XXX而感到愤懑,与此同时又让他顿生忧惧之念,如《移居桥西》“不堪更有风尘话,心倦逢人白昼眠。”表现对国家命运的堪忧,彻夜难眠的忧愁心情。看到百姓生活艰苦,民不聊生的他愈感忧愁,回到家乡茶山所看到的场景所写下《里门秋过有感》二首:
(其一)
里门枯草破垣齐,邻屋无烟白露低。社酒坛边思故老,莎鸡自咽路旁藜。
(其二)
狐狸昼处旧华居,恶木交衢不及锄。愁问居人懒垂手,长饥犹畏长官驱。
家乡枯草一片、建筑断壁残垣,“邻屋无烟”“莎鸡咽旁藜”、狐狸住进了百姓屋子,社会动乱粮食匮乏,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张穆看到眼前这番凄惨情景,不由觉得无奈和忧愁。这两首诗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百姓生灵涂炭时态动乱的时局,看到这番景象不禁涌现饱蘸忧民的心痛。又如“草木伤殊代,村墟剩战烽”(《过清江》)、“家同萍梗定何时,空负柴桑掩柳丝”(《闻茶山故宅复为贼燬》)等。后在《秋日怀闽中老友林异卿赵十五陈叔度》中感慨:
秋原经落叶,聚散感分飞。
远峤荒烟断,重垒故国非。
钓收清海寂,书就北鸿稀。
幽思何能遣,酸风拂芰衣。
秋天的落叶被秋风吹得聚散纷飞,眼看着故土变得荒凉孤寂,清军战火攻击和明军势力抵抗的战争下已经物是人非了,本来秋天就是一个容易让人悲伤的季节,“秋落叶”“青海寂”“北鸿稀”“荒烟断”等词语写出了战乱所带来的凋落肃杀景色,看到沿途所看之景在后两句“幽思何能遣,酸风拂芰衣”抒发自己忧愁在心中累积无法排遣。除了战争给百姓带来困苦的同时,还有其他因素导致百姓穷愁潦倒失去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一些诗中还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和社会黑暗。如《苍头还山言故乡茶山离散之状感作》一诗中:
神宗世号太平时,老稚春风共放眉。井里万家攒突兀,虹桥千柱筑涟漪。
冶游锦瑟留江月,纵猎雕鞍出广陂。百年快事那堪保,昨见桃花人已老。
三朝变态无几时,渐入萧条尚能好。连年戎马征粟刍,巨室金钱敛如扫。
长官爱财白日寝,奸雄窃发何能禁。处堂谁及动殷忧,淫侈先为此时朕。
偶有山童自里来,豹狼方逼市城摧。颓垣野妪啼青草,战垒遗骸知阿谁。
遗骸不掩枯连镞,暮雨低原闻鬼哭。参差高阁成墟烟,永巷蓬蒿深蔟蔟。
一朝故旧如秋风,零落天涯梦华屋。当知缘妄乘化来,生死劳劳苦如蓼。
从一开始回忆明末天下太平的时候,男女老少都生活的很幸福,百姓安居乐业。可是后来三朝变之时也就是清朝侵略统治,百姓生活渐入萧条,连年向百姓征收大量的粮食作为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贵族家族疯狂扫夺百姓为数不多的金钱,县令官员xx腐化白天不工作,不为百姓排忧解,难弄权欺世、窃取高位的人陆陆续续地上位和皇室奢侈浪费。导致城墙可以被豹狼入侵占用,街道住处一片狼藉,地上摆着战争中死去的遗骸也不知道是谁,晚上还传来阴森的鬼哭声像是在诉苦哀怨,高楼变成废墟,宫中乱丛丛的杂草没人修剪。最后两句发出自己无奈和愤懑的感慨。这首诗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种种的黑暗腐败,和表达对清XX的憎恨。诗作《寒食》也表达了自己忧心和愤懑。
而后,张穆眼看着亲朋好友因为抗战牺牲沙场,儿子已经不在人世“未雨拙鸠怜有妇,在阴鸣鹤已无儿”(《闻茶山故宅复为贼燬》),继而出现大饥大旱使张穆身心疲倦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毅决隐居山林,《辛巳元日》中的“中岁倦尘鞅,风流寄竹林”、《新溪漫兴》中的“百年心力半消磨,日倚柴扉看逝波”、《酬客》中“吾本罗浮鹤,孤飞东海东。宁随南翥马,不逐北来鸿。”等诗句表示宁愿贫苦着过隐居生活也不甘臣服于清XX。
虽然隐居山林,但是张穆也心系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关注着时事动荡变化,依然担忧会看到生灵涂炭的场面,担心两军战事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伤害和痛苦,作《丙辰初春漫赋》五首来抒发自己的担忧之情:
其一
贫居野对惟烟水,春渐开眉弱柳间。中外正闻频举燧,风尘安得老栖山。
日愁犬马精神竭,岁老龙蛇历数还。欲问疆场谁制胜,拯民曾急念摧残。
其二
海国春寒阴霭浓,朝闻瓦解六城空。投鞭却笑山公鹤,失马宁同塞上翁。
多事每忧图史累,无钱常愧友朋通。故庐荒陇思归种,处处堪怜虎豹丛。
张穆通过听闻城里外“频举燧”燃起告警烽烟,“瓦解六城空”六城分裂开始了无尽的担忧,担心明军军力衰弱而家乡被桀骜不驯、凶横暴虐之人统治,即使是战争也想着希望战争对百姓的影响力能减弱,减弱百姓忍受炮火动乱之苦。后来还作下了《抵家山故旧多死丧作诗自励》通过禅意自我勉励、平静内心。
在这个水深火热的年代,张穆眼看到这一切令人悲惨的时态常常感慨自己一生壮志未酬,年老还一直心系国家和百姓,常为自己未能报效家园、建功立业而感慨万分。发出“可惜雄心日,相逢已白头”(《番刀》)、“白首壮怀消已尽,谁家明月夜吹篪”(《西郊同岑梵则王说作陈乔生梁药亭陈元孝集高望公客斋赋》)等感慨,并写下“千古遗弓终抱恨,十年磨剑尚如新”有壮士暮年壮志未酬的抱憾。
2.感怀生活诗
张穆把生活的点滴作诗记录下来并感慨,如寄情于隐居山水的恬静休闲、告慰平生的喜悦、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等。此类诗共有60首。
张穆的感怀生活琐事诗多数是来源于他隐居生活后所作的,情感基调是闲适的,从中可以看得出作为明末遗民的张穆向往寡尘事的隐居生活。比如《閒居》:
其一
堂前森竹荫衡茅,道向停居草已交。飞鸟近人衔落果,鸣蜩先气上轻梢。
懒过慧远寻莲社,选梦寒山对石巢。自喜年来寡尘事,诗成犹倩老僧敲。
其二
西风飒飒柳条斜,新月林中影不遮。时有茗香供澹漠,略无文酒事豪华。
僧来静带晴岚气,鹤梦常随绝岛霞。萝薜满扉花自老,兼旬无意出山家。
张穆因为明末皇室皇权纠纷和不仕清朝统治,便毅然背井离乡选择归隐生活,不染世俗之事,诗歌写出了诗人惬意的生活,描写了隐居居住处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只有诗人与动植物间相处的闲静环境,给诗人一种修身养性的感受,“时有茗香供澹漠,略无文酒事豪华”在山间全无饮酒赋诗,都是喝茶作诗,“自喜年来寡尘事”、“兼旬无意出山家”,可以看得出诗人已经适应并热爱这种闲适的隐居生活。同样记录闲适生活的还有《罗浮杂咏》六首、《治圃》、《龙渊放龟》、《拟卜居石塘》等。
张穆也会在平时比较庄重的节日或者特别的日子作诗记录下来并抒发自己感情。张穆在久旱得雨的日子写下了《元日喜雨》来告慰平生的喜悦,如下:
春雨腻如酥,甘霖遍泽枯。
幸先灯市暗,犹及麦田需。
无力侵垂柳,将风入短蒲。
三冬不汝见,小苑拟明珠。
诗中首联写了久未下雨的季节终于在元宵节下了一场春雨,甘霖滋润了干枯的植物,颔联感叹这场雨下得很适时,没有影响到元宵灯市活动且让麦田得到了滋泽,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春雨景色,“侵”、“入”两字把春雨拟人化,写出了细雨绵绵无力使柳枝垂下,春雨伴随着微风进入短蒲草丛中。最后一句夸张地道出了三年不见的这场春雨非常珍贵,也写出了诗人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
又如有平时关心朋友的处境的《闻罗澹峰先生登罗浮不获相从诗以致怀》,
“每感韶华侵短发,四愁歌罢对冥鸿”(《重阳后二日同张离隐何不偕陈元孝陶苦子高望公林叔吾集梁芝五斋中》)感慨青春年华易逝的伤感,“志存遗世轻贫食,诗偶逢春不惜奢”(《山中元日》)写出了诗人归隐山林后以苦作乐的情感,“坐听猿啸冷幽怀”、“西风吹落梧桐叶”(《独夜》)中“猿啸”和“梧桐”的凋零基调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四)题画咏物诗
张穆的题画咏物诗有48首,他除了是一名诗人也是岭南杰出的画家,擅长画马、鹰、兰竹等,多写题画诗且多写动物和植物,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通常借咏物托物言志,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表现生活情趣。
因为张穆喜欢养马《述年》中“虽非千金子,宝马常在途”写出了他对马的喜爱,所以动物类中描写马的诗占大多数。写马的外形如“且勿皮毛矜可爱,神关丰骨不关肥”(《马画题其五》)写出了外表令人喜欢的皮毛,躯体健壮,步伐矫健。“身染瑶池五云彩,至今毛鬣散秋风”(《画马题其九》)、“风鬃云锦别奇姿”(《画马题其八》),写出了马的姿态和外形美丽,毛发随秋风飘逸的英姿飒爽形象。《老马》中“铜脊棱棱瘦有神,身从百战老艰辛。风沙失路怜归后,欲问夷吾不见人。”感慨老马战斗沙场,对老马经历的敬佩和哀叹,《忆故马名春风燕》写出了对已故名马的怀念。除了写马,也还写了鹦鹉、山鹊、燕子、鹰等,如《咏画鹰》:
冥我抱元气,谁与化育侔。千秋见墨妙,信笔雷电稠。
奋迅开老干,上有苍隼游。侧目轻万里,雄视奴鸺鹠。
神存非在击,精爽惬隆秋。噫余当壮岁,慕猎平原搜。
倾金购俊鹘,狐兔穷山丘。调养既已适,所往同仇雠。
年衰谢驰骋,悔与物类尤。今看图画里,空助草堂幽。
鹰象征着正义、自由、力量、勇猛和胜利,它的眼神最能启发个人想法,“侧目轻万里,雄视奴鸺鹠”一句中描写了鹰眼神目光犀利,雄视“鸺鹠”不祥的恶鸟,正义化身的鹰除掉恶鸟表现了诗人除恶务尽、嫉恶如仇的情怀。
咏植物的诗多数是赞扬高尚品质和寄寓美好的愿望。张穆写的最多的就是梅花,借物咏怀以映衬自己高洁脱俗的品格。如《梅花其五》:
严霜压群物,转见成孤高。独放岂有托,素心无乃劳。
自堪珍玉树,只合掩蓬蒿。伴我著书室,青灯夜读骚。
一开始就写梅花作为冬季开放的花在严霜下孤特高洁,独自开放能够忍受抵抗严寒的冬季,表达了梅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最后一句也写了诗人在书房挑灯夜读时有梅花的陪伴。梅花也象征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的人,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咏兰》里有“国香徒贵人间号,只抱孤芳向自钦”,赞美了兰花高洁绝俗的品格;《咏水仙》中“粉面半遮痴不语,冰心无侣欲何依”,将水仙比作温柔害羞的少女,赞扬水仙的纯洁美丽;《咏菊》中“抗节合同高士洁,餐英不见道人肥”,赞美了菊花高尚的情操也赞扬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五)追思怀古诗
此类诗共有35首,可分为思亲怀人诗和咏史怀古诗,其中思亲怀友诗共24首,咏史怀古诗共11首。思亲怀人诗就是思乡思友诗和对故人的悼亡诗,而怀古即张穆一般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1.思亲怀人诗
张穆常年四处游历客居他乡或在外地为官,抗清期间在外地常常回忆起家乡,寂静的晚上往往会唤起他的思乡之情。如《鳞山秋思》中看到“山馆初寒陨夜霜,径边残菊剩丹黄”的景象,因景物引起了“一壑已甘贫亦足,故园翻是老难忘”的思念故园之情。秋天本来就是一个容易让人惆怅的季节,夜霜、残菊使人伤感,秋日寂寞凄凉的思绪勾起了思乡。
中秋作为中国人颇为重视的一个佳节,远在他乡的游子都会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身为游子的张穆通过一种独特的方式也就是寄托于诗歌,《中秋独夜》正是在离乡时望月而表达自己寂寞孤独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如下:
好月不自厌,况当秋半期。
古今同醉夕,河海共圆时。 独立已忘我,长吟欲语谁。
今宵应爱惜,莫待隔年思。
从诗歌题目看得出张穆的孤独,中秋团圆佳节独自一人度过。同一个时空不同地点的亲人在同一个时间怀着同样的情怀共看明月,不同时空的古与今也是这个中秋时刻怀着同样的情怀一同畅饮,诗人哀叹自己已经被他人忘记,也没有同饮之人,内心的哀愁又能和谁诉说,最后一句感慨趁着这个中秋佳节要好好珍惜,不要再等到隔年再相思。
抗清期间因为不屑臣服于清XX而选择归隐山林躲避战乱,心中挂念家乡亲友,“念得馀生愧饭蔬,力田重忆故人初”(《山中避乱怀故园亲友》)过着自力更生的隐居生活回想起家乡的亲人和好友们。还有《秋怀 其一》在残秋江水上,感慨昔日与友人分离,“昔此送行客,今日成远离。离人杳何许,远隔天之涯。”与朋友分离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会,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外,也在凄凉的落叶飘风中发出了“令人感岁驰”的时光易逝感慨。又如《秋怀其四》中写的“鸿雁万里来,将谓慰长别”,“鸿雁”一词象征着羁旅的伤感和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以鸿雁借代书信传达互相思念的感情,“相思苟可穷,汉水当亦竭”可见诗人思念感情之深。
除了表达对家园亲友的思念外,还有对已故益友的哀悼怀念。
在抗清战争期间,抗清烈士文人直接投身于抗清或者反清复明活动中,这些诗人为战争抛头颅洒热血为抗战流尽最后一滴血,有不少诗人牺牲在抗战中,也有幸存者们不仕清朝以笔为武器继续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张穆作为抗战的幸存者得知好友们牺牲,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写下了悼亡诗来怀念好友。
张穆中年随张家玉去潮州、惠州募兵,结识了对张穆有知遇之恩的师长曹学佺,听到曹学佺为保持节操牺牲战场痛苦不已,写下《哭曹能始先生死节》以哭之。开头“感恩积恨两难酬,杖策当年忆未收”就回忆与曹学佺的交往,“先生鹤发兰台客,能似龙门破高格”赞美了曹学佺的高尚的品格,“许身自殉千秋志,就养安知后世名”感情真挚希望他的为国殉身的英雄所作所为能够流传千古。又如《哭梁未央先生》“惟公殉大义,束带扬须眉”,赞扬爱国殉国者的伟大形象。
张穆还有写下了赞扬牺牲英雄精忠报国的气节的悼亡诗。如《哭家文烈》:
昔当壮年万事轻,身骑快马横东城。与兄意气作兄弟,立身每励为人英。
世悲叔季各出处,嘉尔献策名峥嵘。文采风流曲江旧,墨沈翻浪如长鲸。
一朝群鼠折地轴,两京失陷无完城。身馀黄冠返故里,揭竿斩木随死生。
只手独出建旗鼓,虎豹复集如雷轰。呼天饮血誓报国,转战千里无援兵。
层城复合得市众,未睹大敌先呼惊。阵移不复淝水固,日暮犹闻钲鼓声。
这是一首纪念好友张家玉的悼亡词,张家玉是抗清民族的英雄,他参与了无数次抗清活动,最后不幸在战场牺牲,“与兄意气作兄弟,立身每励为人英”生前是张穆一个非常讲义气的兄弟,待人接物为人处世都很好,面对满朝的侵入,两个京城被俘虏,张家玉只手扛旗鼓带头冲向敌方,虽然“转战千里无援兵”但是“呼天饮血誓报国”,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没有知难而退,对张家玉不畏艰难艰苦奋战的精忠报国情怀表示赞扬和敬佩。又如《挽袁强名》“推琴调歇青山断,挂剑人归落木哀”,运用了季札与徐国国君“挂剑”的典故,后“挂剑”是表示怀念亡友的意思,借助典故表达自己对亡友的想念之情。
同类诗还有《挽梁器圃》《挽叶金清》《哭邝中秘湛若》《哭故将军康之弟》《哭何公子皇图》《吊韩孝廉大心》等,都是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赞扬他们高尚气节。
2.咏史怀古诗
因为张穆早年好游历玩水,经历过战争后再度回到之前游玩过的古迹,面对今昔的变化,借登高望远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游玩山水引发的怀古如《龙潭峡山记》除了写景色外,通过山川改色的今昔对比感慨盛衰之感。“浊世不可托,骞怀念唐虞”(《寄陆汉东》)中“唐虞”指尧与舜的时代,也指的是太平盛世,在明清鼎革时代清朝侵略势力增强,张穆成为明末遗民发出了不满现实的清朝统治的怀古伤今之情。
张穆也有时候着眼于自身境遇变化,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感慨,如“放歌怀少陵,邈矣发长叹”(《东溪草堂成》),“少陵”即晚唐诗人杜甫,杜甫生活在和诗人类似的朝代鼎革之际,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官场不得志,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遗憾之情。
还有读史有感而发,如《读荆轲传》:
素车白马易水阳,田光一剑胡太忙。
槁心裂肝感云物,白虹赤日无晖光。
燕丹太子少年耳,报人易做一朝事。
壮夫迟留未可疑,遂尔同心不相俟。
迂哉荆卿故劫王,绕屏真负夫人匕。
樊将军,死已死,虚借头颅行万里。
不济当年事亦难,舞阳小儿不足恃。
张穆通过读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故事发出感慨,荆轲本是文人却被派做刺客,荆轲一直怀才不遇没有知己,后来遇到了欣赏他的人田光,经田光举荐给燕丹太子,视死如归地答应燕丹太子给他刺杀秦王的任务,秦舞阳是和荆轲一同完成刺杀使命的同伙,就在最后时刻看起来凶悍但是胆小的秦舞阳惧怕了起来,而表面胆小心里胆量却大的荆轲上前刺杀,因为剑术不行反被秦侍卫杀死。张穆感慨于荆轲的家国情怀和士为知己者死的大侠风范。
同类诗有《白公堤吊五人墓》到古墓抒发咏史情怀,还有《怀陈实庵内翰》《咏怀其一》《冬至后一日集程内翰蕺庵同诸子赋》等,由于此类诗数量较少便不一一赘述。
三、张穆诗歌的艺术特征
张穆的诗在当时颇有时誉,现代学者容庚评价张穆的诗“于岭南三家而外允推独树一帜。”[1]张穆诗学唐人,“放歌怀少陵,邈矣发长叹”等诗句看得出他尤其推崇杜甫,其诗“华不掩朴,质能兼文”,如邝露评价“其旨数百,其体屡迁,翼虚无,翔寥廓,徜徉佛老,有屹其栖,变化见矣。”[2]张穆的诗歌风格也随着明清易代、个人遭遇的变化发生了改变,早年诗作语言比较平淡自然,风格平白清新,而中年后诗风变得意境开阔、沉郁忧愁。从诗中可见,张穆的诗歌创作妙于用字、适用典故,因为从小学习道学和信佛法,所以他的诗歌也带有道家、神仙家的色彩。
(一)沉郁忧愁的情感抒发
张穆出生在明清易代的这一段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清军不断的侵略明朝不断的攻守,在战争中百姓们难以避免无辜牺牲,过着穷愁潦倒的生活,家园也被战火摧毁,XX也忙于处理政事无法为百姓谋幸福,在这个大背景下张穆的诗歌开始呈现沉郁忧愁的感情色彩。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 “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故志深而笔长,慷慨而多气。”[3],正因为张穆经历了明清鼎革的痛失故国家园经历,闻国变后其诗歌诸多都抒发着沉郁忧愁的情感,而这种沉郁忧愁的感情在战事乱离之际所作的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如张穆在好友高俨广州客舍一同酬唱《西郊同岑梵则王说作陈乔生梁药亭陈元孝集高望公客斋赋》诗以纪之:
青山野水各栖迟,世乱相逢喜复悲。
地似新亭馀草莽,心随落日向天涯。
尊前雨气侵高堞,原上秋风吊古祠。
白首壮怀消已尽,谁家明月夜吹篪。
这首诗是张穆与同样选择隐居不仕清朝的明朝遗民诗人好友相聚一堂的聚会中写下的诗歌。诗中开篇就告知国变后大家都选择隐居于青山野水,乱世后很难得的相逢让张穆又喜又悲,而诗的后面更多是表达沉郁悲伤的感情。明清鼎革新的朝代已经开始,但是“心随落日向天涯”,心却还是念着旧朝,像落日一样永远追随到天涯。第三句则是环境描写,因为是下雨天雨水“侵高墙”飘洒到酒席前,秋风拂过凭吊古祠,整句诗都铺垫着忧伤低沉的基调,最后伴随着清脆的笛声不禁哀叹年华易逝人已白首壮怀已消尽,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可以看得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沉郁无奈之感。除此之外张穆在写景诗中也表现出沉郁忧愁的情感,如《宿西濠陈豫俊水阁其一》:
海岸秋深月已残,数声羌笛倚楼寒。
西濠旧是笙歌地,空忆花前十二栏。
在外兵侵扰、敌强我弱的国家动乱形势危急背景下,张穆的伤国之情十分强烈,常年身在他乡的张穆到友人家借宿,结合眼前的一切有感而发。诗人在开篇就用“深秋”、“残月”、“羌笛”这些意象来描写所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情景交融,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重的感情基调,后面抒情,不禁联想到战乱前热闹的西濠,回首以前的生活,和如今境遇进行对比,表达了出诗人内心的沉闷和对战乱前平定生活的怀念。
不仅如此,张穆在《丙辰初春漫赋》其四其五中看到生灵涂炭的场景而抒发沉郁忧愁的情感:
其四
春还渐渐见生机,三径蘼芜静掩扉。违世未离戎马地,生涯只有钓鱼矶。
愿同紫极占王气,谁拂青氛耀德辉。有限黔黎尽涂炭,更于何日解重围。
其五
清野当年策已非,兴衰时至若神机。戍楼角起川光暮,驿路人稀草色菲。
书剑久藏疑有用,须眉频照欲何归。相逢愿见升平日,冰檗何曾负布衣。
两首诗中前两句反映了当时战乱时期满目疮痍的社会境遇和百姓的生活状态,描绘出诗人在经历了巨大浩劫以后,对当时动荡局势之下百姓的悲惨境遇,并以此来控诉清军的残忍野蛮行为, “有限黔黎尽涂炭,更于何日解重围”,“那能终避连兵日,辄动绸缪未雨中”表达张穆对当时清军入侵,国家动乱时混乱场景的悲伤之情,表现出张穆对战争时期的忧愁煎熬以及对百姓所处悲惨境遇的同情。
也有通过看到屋前菊花吟咏感叹忧愁情感,看到菊花除了赞叹其高洁品质外,也通过菊花托物言志,借菊花来写穿金甲的抗战士兵,“时平共拟抛金甲,岁晏谁将遣白衣。”主要是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后发出“万物早凋惟汝见,只应沉醉对柴扉。”对如今孤寂清苦生活的感叹。又如听闻好友被怨家谋杀所作《哭何公子皇图》写下“乾坤正启明良日,泪洒秋风不尽哀”以哭之,写出了社会已经逐渐安定而好友被谋杀的悲惨遭遇的惋惜,诗人的悲伤哭泣表达了对好友死去的叹惜和沉重的悲伤之情。
(二)诗画结合的意境描写
张穆是一名诗人外还是岭南杰出的画家,诗人钱澄之评价张穆的诗歌道:“于种种物理琐细,皆必命其本末,辨其体用,考其正变,且复有妙笔,曲折以出之”,故其写景纪游诗可以使“即世人未尝见是物者,今皆亲见之于其文”[4],因其擅画,所以文中充满诗情画意。
张穆因为喜爱游历山水,所以在游历期间作下了很多写景纪游诗。他的山水诗总能勾勒出无限开阔的形态景观,如《云门栈》:
千尺临无地,嵯岈敢厌劳。
石渠牵薜带,草阁没云涛。
梦去罗浮近,歌思蜀道高。
掩关春独度,未许越猿猱。
这首诗开篇的千尺临无地就给人呈现一种无限开阔的天地,错杂不齐的山貌,直接写在云门栈所处的环境高不可测,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画面感。自然景观以静态为主,但是张穆善于捕捉自然形象,善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让画面更增真实感和灵动感。“石渠牵薜带,草阁没云涛”以一个“牵”字和“没”字生动形象地描绘朦胧缥缈的云。而后面则是仿照李白的《蜀道难》“猿猱欲度愁攀援”,由云门栈眼前的景象摇曳到罗浮和蜀道,生出一个悠远的境界,构思从高往下望,再思绪联想到了蜀道,打破了时空上的界限,诗境变得开阔深远。如《同区启图戴安仲何石闾游陈秋涛宗伯云淙》的“夜静松涛翻石壁,秋深兰气过溪桥”中的动词“翻”、“过”将松涛拍打石壁和兰气飘过溪桥的场景描绘的有声有色、生气淋漓。又如《惠州秋日同尹澜柱先生假寓叶金吾湖山泛舟其一》中的“百顷玻璃合一湖,六桥分水入山纡”就直接描摹了湖面宽广,六桥以江河作为地区分界汇入山间,使人有一种饱满的画面感。
除此之外张穆也喜欢从感官知觉上描写景色,细腻地捕捉自然环境,营造一种幽静的意境。如《游仙华山》:
秋云静处见林扉,何必桃源世与违。
岩畔石人风共语,屏前仙女月同归。
时看驯鹿眠花影,远听啼猿出翠微。
浪迹欲寻尘外侣,此中长挂薜萝衣。
诗中写了诗人眼看到静处林中有世外桃源般屋舍,后面把石头和风拟人化,生动地描写岩畔的石人与风共语,第三句的“看”、“听”字眼,则是在视觉上和听觉上描写身处的景象,描绘出驯鹿睡在花的倒影下,远方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传来猿啼声的景色。《中秋惠城偕朱竹庵苏印潜集叶金吾来鹤楼重晤胡牧公叶洁吾酌酒待月》中的“过雨舔高爽,遥香忽暗飘”也从嗅觉上捕捉花香。同时张穆也从画面的高低远近来营构一个完整的空间,如“倒影石楼波寂寂,隔帘瑶瑟月漫漫”(《泛舟》)、“暗香澹发瓶莲静,斜影寒通壁月孤”(《閒居其三》)、“西风飒飒柳条斜,新月林中影不遮”(《閒居其二》)、“雁天寥廓意悠悠,江蓼风蒲飒飒幽”(《茶溪万寿庵同罗曙云干子袁长公叔海客丘挺峙欧庐云集赋》)、“鱼戏浅波亲钓石,月回疏柳照帘钩”(《湖上》)等的远景近景高处与低处结合的描写,视觉上给人一种空间上的张力,视觉由大变小由小变大,远近相交错的变化从而增加诗歌画面的生动性和真实感。
(三)适当典雅的典故运用
林语堂在提及古人使用典故的时候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用著名的词语和典故而不言其来源和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这是一种瓣好相投者之共同语言。读者对作者之能写此等文章,心怀敬佩:自己读之而能了解,亦因此沾沾自喜,作者与读者所获得的快乐,是由观念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此种暗示比明白真说更为有力动人,因为一语道破,暗示的魅力便渺不可得矣。”[5]张穆也会适当地运用典故在诗歌上,如《重阳后二日同张离隐何不偕陈元孝陶苦子高望公林叔吾集梁芝五斋中》:
西园月向九秋逢,素影先分海色空。
幽径菊留元亮趣,闲堂尊上孔融风。
霜侵宿鸟翻桐叶,香冷流萤掠桂丛。
每感韶华侵短发,四愁歌罢对冥鸿。
这是一首张穆与好友相聚一堂互相酬唱的诗。“幽径菊留元亮趣,闲堂尊上孔融风”这一句诗中就引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孔融让梨”的典故,元亮即陶渊明,“幽径菊留元亮趣”则是引用了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不仕情怀。“闲堂尊上孔融风”则是出自《后汉书》卷七十《孔融传》注引《孔融家传》:“兄弟七人,融第六,幼有自然之性。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6]由是宗族奇之的典故。这首诗是隐居生活后也正好是重阳节和好友相聚一同酬唱的诗,所以诗人想表达对隐居生活心无尘世的向往生活,和应景的重阳尊老,在闲堂营造遵守公序良俗的风气。后面结合萧瑟的景象,感慨人生光阴和年华易逝。
再如送给朋友方隐君的诗《赠方隐君》中,“肆意君平独寄卜,家如谢傅总能吟”,运用了君平隐居不仕,曾卖卜于成都的典故,谢傅则是借用记载在《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中“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敩之。”的典故,“从古钓徒埋志士,钟牙何意有同音”则是借用了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还有“欲拟宓妃惭宋玉,淩波愁绝见尘飞”(《送查韬荒还西湖》)、“烟销洛浦美人出,月上黄陵帝子归”(《咏水仙》)借用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和洛神相遇的故事。
(四)诗歌的道学禅意色彩
张穆的父亲是一名“教谕”,其精通儒家学说,在儒家诸典籍中对《春秋》尤有研究,可是张穆在诗《述年》中写“弱冠抱迂尚,跌宕不好儒”表明自己没有过多受父亲的儒学影响,反而从小喜欢看道学的书,青年时在罗浮山石洞读书,在此期间结识了道人,在《罗浮杂咏 其四》中“夜凉山雨佳,然灯校仙箓”,记载着张穆对看道教典籍十分用功。张穆有不少诗歌带有道学的色彩,体现了其对神仙世界充满了向往,在他平时记录生活的诗歌中如《茶山孟秋十三夕家奉准提镜乍发光与儿其振共瞻礼恭赋以纪其事》:
念发菩提愿,应在夙世工。兹误落尘网,清饮冰露中。
一室各愿力,辄应如叩钟。孟秋盂兰前,此际天人通。
瑞相夜现光,将谓发众蒙。我有先严慈,皆以德淑终。
每感持法谛,哀广冥福功。愿随五毫彩,永住空界空。
这是一首张穆记录和儿子农历七月十三在家乡茶山瞻仰礼拜的诗作,从“菩提”“愿力”“瑞相”等佛教语看得出诗人对神仙玄学的认识,第一句写了菩萨下凡来,佛寺的人用善愿功德之力敲响佛钟,佛说农历的十七前天人世界相通,晚上亮起了吉祥之光,“每感持法谛,哀广冥福功。愿随五毫彩,永住空界空。”写出了张穆对佛教道学的信仰,和对永住神仙世界的向往。
而后来张穆老年过上隐居写道《舍斋居为精舍》:
老去废尘事,从兹闲有由。池开净法界,地涌古仙丘。
幽路依桥折,春林抚槛流。永怀在白社,今得远公俦。
过上老年隐居生活的张穆没有尘俗之事烦心,便有了空闲与自由,把自己以前隐居的斋舍改造为道士、僧人修炼居住之所,“池开净法界,地涌古仙丘。”写出了他对神仙生活的遐想,希望在这个隐居地方抒发情怀,“远公”是名高僧,所以张穆对道教中的神仙人物充满了钦慕。张穆好交友,与罗浮云水寺晦杲禅师、今释、今无等往来,共同唱和。可见《罗浮云水寺晦杲禅师至茶山见过时方病呈以偈言》:
贫无一物可相将,随地拈花供十方。
觌面勿云相见晚,维摩多病正同床。
这是一首赠给朋友罗浮云水寺晦杲禅师慰问的诗,好友来到家乡茶山,看到生病的朋友,最后一句的“维摩”是神仙人,张穆把朋友和神仙人物联系到一起,可见的其诗歌禅神仙学色彩浓厚。此外张穆也在平时诗歌创作中融入道学色彩,“僧来静带晴岚气,鹤梦常随绝岛霞。”(《閒居 其二》)中“鹤梦”正是其想表达的对超凡脱俗的向往。“麻姑”是神仙谱系人物,“沧海新来说深浅,他年将更问麻姑”(《即事》)在平时事物作题诗中也提及神仙人,表达诗中的神仙思想。
四、结语
本文对张穆的诗进行了分类,并对各个分类及其诗作艺术特色作了详细分析,身为明朝遗民的张穆经历了抗战到最后不仕清朝而选择隐居,在自己世界中过着平静淡薄无尘事扰心的生活,心中也充满着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张穆喜好游山交友,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通过与知己游历山水吟咏写画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用笔墨来真实的记录时态和作为一名遗民的心路程。
参考文献
[1]容庚.张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汪宗术,黄莎莉.张穆年谱[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1.
[3]刘勰撰,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78.
[4]单英.岭南画库张穆[M].广州:岭南美术社,2011.
[5]林语堂著,张振玉译.苏东坡传[M].吉林: 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27.
[6]宋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
[7]张穆著,容庚,汪宗衍辑.何耀光校刊.铁桥集[M].何氏至乐楼出版社,1974.
[8]李君明.明末清初广东文人年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9]陈伯陶.胜朝粤东遗民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116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