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及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摘    要

母亲形象是女性形象分析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便多有涉及,母亲作为和子女联系最为紧密之人,天然具备教育职能。《儒林外史》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并加以改进,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深明大义的贤母,其特征是聪慧明礼,具有独特的眼光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子女的成长提供良性的环境和恰到 好处的帮助;二是能力欠缺的愚母,其特征是个人思维认知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的承担母亲的教导职责;三是教子严苛的严母,其特征是虽然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教育的方法与理念,但教育过程中过于严苛,教育行为呈现功利化特点。三类母亲的自身特征深刻影响了子女的发展道路,为当代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构建良性的家庭关系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儒林外史》 ;母亲 ;当代家庭教育

ABSTRACT

The image of mother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female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it is often involved that mother, as the person who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her children, naturally has educational functions The Scholars inherited and improved the image of mother in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types: first, the virtuous mother who understands the great sense of justice is characterized by intelligence, courtesy, unique vision and correct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benign and just right help for the growth of children; Second, the foolish mother with lack of ability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limitation of personal thinking and cognition, which can not bear the teaching duty of mother well; Third, the strict mother of the godson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ct that although he has certai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ideas, the excessively strict educ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utilitarian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ypes of mothers have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children’s path,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contemporary mothers to build a benign family relationship in family.

Key words:The Scholars; Mother; Contemporary family education

目    录

引言

第1章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母亲形象及其职能

1.1 中国古典文化中著名的母亲形象

1.2  中国古典文化中母亲的职能

第2章 《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及其对子女产生的影响

2.1 《儒林外史》中母亲形象的特征

2.1.1  《儒林外史》中母亲形象的共同特征

2.1.2  《儒林外史》中母亲形象的差异性

2.1.2.1  深明大义的贤母

2.1.2.2  能力欠缺的愚母

2.1.2.3  教子严苛的严母

2.2 《儒林外史》中母亲形象对子女的影响

2.2.1  影响子女的性格与人品

2.2.2  影响子女的前途与命运

2.2.3  影响子女的情绪与健康

第3章 《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3.1  当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的时代背景

3.1.1家庭环境复杂化

3.1.2教育环境复杂化

3.1.3女性角色复杂化

3.2《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3.2.1重视母亲的特殊作用

3.2.2 提高母亲的综合素质

3.2.3 建全社会保障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儒林外史》作为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深刻描述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与禁锢,反映了官场腐败的风气,对后世研究明清时期士人众生相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儒林外史》也是一部颇具典型意义的讽刺小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近些年来,学界对《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十分丰富,其中母亲形象由于对现代家庭教育具备一定的启示意义而逐渐为学界所探讨。“七一勋章”的获得者、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梅曾经说过:一个女孩受教育,她可以改变三代人。这句话足以看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将目光聚焦在《儒林外史》中的几位母亲身上,以明清时期的家庭教育为背景,探寻她们在家庭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并希望对当代家庭教育有所启示。

在中国古典文化作品中,出现了诸多母亲形象,这些母亲以其复杂多样的性格特点存在于文学史的璀璨长河之中,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她们又以自身的品格和教育方式,影响子女的品格和为人,影响后世许许多多的母亲以及子女。

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存在着崇母的风范。从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到国之重器后母戊鼎,无不展示着母亲在古代先民心中崇高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列女传》之一的母仪传便讲述了周室三母——大姜、大任、大姒的传说,她们是胎教之祖,懂得教育方式,受后世推崇。这种崇母遗风在两汉时期,随着母权的崛起得到加强。汉代提倡尊崇儒术,以孝治理天下,以皇室举例,从吕后称制、窦太后专权到邓太后临朝,两汉后族外戚的崇高地位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母权崛起的诠释。“母亲是绝大多数女性所必然扮演的重要家庭角色,汉代的女性地位虽是依附于男权社会之下,但社会对母亲这一特有的女性身份却是十分尊重的。无论是当朝统治者还是士大夫阶层或者普通百姓,皆注重对母亲权益的保护和孝道的践行,尊母、敬母也已成为社会美德。”[1]7在如此社会现状之下,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母亲形象,受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文学作品中,母亲形象往往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贤顺正直的慈母,一是淫乱自私的恶母”[2]她们的行为及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在子女身上产生烙印。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正面母亲形象不胜枚举,《列女传》中便描述了许多优秀的母亲形象,从“清静专一”的弃母姜嫄到“教以事理,推恩有德,契为帝辅,盖母有力”的契母简狄,这些母亲凭借自身的才智教导辅佐了出众的首领,为后世所歌颂。又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贤母孟母以及岳母,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3]如孟母三迁,孟母深知周围环境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次易居,最终孟子“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更离不开孟母的悉心教导。而这类贤母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三国演义》中宁死不屈、以死明志的徐庶之母、《后汉书》中“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不惜为儿担责的孔融之母。在《汉书》《后汉书》中还记载了一些继母典范,如帮助继子学成为官的翟方进继母:母怜其幼,随之长安,织履以给方进读。这类母亲的共同点是她们教育子女绝不是简单的溺爱呵护,而是讲究方法、以身作则,以德育为主,孔融母子兄弟三人“一门争死”的故事,也是深受孔融之母果敢有责的影响。在孩童的稚年时期,母亲是孩子关系最为紧密的、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子女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上述事例也可以佐证,母亲的个人品德和教育方式对于子女的性格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正面形象自然也就有反面形象,中国古典文学当中也不乏恶母形象。与贤母形象相对,恶母形象教育方式失当,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并未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类母亲形象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有焦仲卿之母。焦母是典型的封建大家长形象,具有专制和独断的特点。正是由于焦母的封建专制、把个人意愿强加于子女之上,才酿成了这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也可以作为恶母形象的代表。赵姨娘是贾政的妾室,贾探春以及贾环的生母,她生性愚昧无知、恶毒残忍,为了报复王熙凤和王夫人,赵姨娘伙同马道婆作法,险些害死王熙凤和贾宝玉姐弟;弟弟赵国基去世,恰逢探春管家,赵姨娘大闹一通,给探春好大的没脸。在赵姨娘的胡搅蛮缠之下,不仅女儿探春与其离心,更是把贾环养成了“上不了高台的小冻猫子”。观上述两位母亲的行为方式,或品行低劣,或不尊重子女意愿,最终都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

但是我们在分析母亲形象的同时,不能光看母亲的正面抑或负面形象,也要分析其复杂性。人皆有两面性,母亲作为人的一个身份划分,自然也具备两面性。比如上述例子中的岳母,岳飞愚忠的性格也受其母的影响。而赵姨娘和焦仲卿之母,愚昧和专制之中也包含对子女的疼爱。正是这些人性的复杂,才造就了文学史上无数熠熠生辉的母亲形象。

母亲这一形象的出现,往往会带有一些共性,其中母亲的职能就是社会与天性共同赋予母亲的。纵观中国古典文化,母职为古代所重视。西汉思想家贾谊在《新书》中说道:“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4]。娶妻娶贤的观念在古代极为盛行,贤良淑德可以称之为女子安身立命的根本,其缘由也是有贤能的女性在辅助丈夫和教育子女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在西汉,经学家刘向写作《列女传》一书,其中《母仪篇》的序言中说:“所取乎母仪者,为其守礼知义,端严善教,以为后世法者也”[3],这是说这些母亲遵守礼法,通晓道义,端庄严谨,善于教子,可作为后人学习的榜样,所以为她们立传。后世在撰写《烈女传》,无不赞美歌颂教子有方的母亲形象。母亲的职能更多的体现在养和育两个方面,养,顾名思义,就是养育、照顾之意,是指母亲有照料子女生活起居的责任,而育,则更倾向于教育,教育职能是母亲的核心职能之一,也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一项职能。

“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5]135母亲作为家庭的重要一员,自然身担教育的重任。母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导师,如能正确行使教育职能,会对子女成长产生正面的引导。比如上述分析中的孟母和岳母,她们把母教寓于德行之中,注重对子女品格的塑造以及处事能力的培养,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既是二位贤母教子有方的体现,又是社会对其贤德的赞美与褒扬。这类母亲正确认识到了自身所承担的教育的责任,并且对孩子加以引导和管教。母亲的正面教育为孩子未来进入学校和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孩子的性格养成产生积极的作用。

但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也有部分母亲没有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错误行使或不行使教育职能,从而对子女成长造成负面的影响。如《红楼梦》里的赵姨娘,由于自身能力受限,品行不端,只会一味教导儿子贾环与兄长争夺家产,传输错误的价值观,导致贾环畏畏缩缩,文不成武不就。从心理而言,贾环因为是庶出本就自卑,更应在能力上加以引导,尽力弥补这种身份上的差距。从这点来看,贾环与胞姐贾探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很大的原因是贾探春由贾母和王夫人教导,没有沾染母亲的恶习性。由此可见,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后天教育尤其的重要,赵姨娘错误行使教育职能是贾环长成如此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林外史》以其辛辣的文笔、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直为后人所称道,母亲形象就是其中的一类。《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作者吴敬梓对其态度或褒扬、或惋惜、或不赞同,勾画笔触虽少,人物却丰满有神、跃然纸上。这部小说描述了深明大义、支持儿子追求自己人生幸福的王冕母亲;麻木胆小、唯唯诺诺全心全意依靠顺从儿子的范进之母;目光短浅、爱子心切却不关心儿子前途命运的匡超人之母;才华横溢、将不能参加科举的遗憾寄托在儿子身上的鲁小姐以及护犊心切、不支持女儿殉节但无力改变的王玉辉妻子。这些母亲各有各的特点,她们以自身的特质、不同的教育方法影响着各自的孩子,从而培养出了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轨迹的子女,给后世之人以告诫抑或启示。本文将选取《儒林外史》中有代表性的几位母亲形象进行分析,阐述不同的母亲形象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从而分析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

观《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有生活困顿的贫穷老妇,也有家境优渥的富家小姐,有不通书文的乡下媪,也有知书达理的官家女,她们身份各异,所受教育不同,人生际遇更是千差万别,但是如果抛去这些外在的世俗眼光,仅把这些人物形象归为母亲这一身份来看待,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些母亲身上也存在着一些共有的特征,其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且不可磨灭的就是深厚的母爱。

母爱是一切生灵的天性,在人类社会中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儒林外史》中的几位母亲对子女的疼爱就是母爱最好的诠释。王冕之母临终之时不愿王冕入朝为官,认为王冕性情高傲,官场又十分凶险,害怕他弄出祸事来,最终没有好下场。放弃功名利禄,飞黄腾达的机会,只希望孩子能够平安、快乐,这正是母爱最深刻的体现,不掺杂任何个人的私欲。范进之母和匡超人虽然没有王冕之母的一番见识,但是对子女的关爱之情也是毫不逊色,范进之母在范进中举喜极失去意识之后,害怕胡屠夫真的伤到儿子,专门赶出来告诉胡屠夫“亲家,你只可吓他一吓,却不要把他打伤了!”寥寥数字,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就跃然纸上。匡超人的母亲一见到儿子,便先“捏一捏他身上,见他穿着极厚的棉袄,方才放下心”,天下慈母之心,就体现在子女的衣食住行、生活细节上面。有慈必有严,鲁小姐就是典型的严母,文本中对鲁小姐及其子之间的互动着墨不多,但是爱之深责之切,先不论对错,严厉的教育有时也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王三姑娘之母生长于封建文人家庭,生活贫苦,遵循三从四德,但在王玉辉希望其女殉节的时候,她也持反对意见,最终女儿依然选择殉节,王玉辉妻子哭的几乎昏死过去,可怜一片拳拳爱女之心。作者吴敬梓通篇采取白描的手法,不仅把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更是把不同母亲的母爱表达描绘的生动而又自然。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无论教育方式如何,身份地位如何,所受教育如何,对子女都有着深厚的母爱,这是她们形象的共同特征。

古往今来的文学经典中,贤母都是我们所歌颂的对象,《儒林外史》中也有这样一类贤母,她们深明大义,教子有方,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冕之母。王冕之母作为《儒林外史》中最负盛名的贤母良母,深明大义的形象特征深入人心,而王冕作为作者吴敬梓笔下的一个颇具理想性的知识分子形象,其人格的塑成离不开王冕之母的悉心教导。

王冕之母知书达理,具备一定的学识和眼界。在那个“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年代,王冕之母敏锐的觉察到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封建科举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不欲王冕入朝为官,甚至在临终时留下遗言,不要出去做官。在知县亲自来邀请王冕出山,也是王冕之母不卑不亢,沉着应对。能够跳出名利的圈子来看待官场的浮沉,不慕名利,此等眼界,远非常人可比。

作为一位自身素质过硬的女性兼母亲,王冕之母也有着明确的教育意识。虽然丈夫早亡,家境困顿,王母也是尽力供王冕读了三年书,这一点在当时社会已经尤其难得。王母的教育意识不仅体现在供王冕读书,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其对王冕的母爱并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关心其深层次的需求,尊重孩子的意见,注重性情和品格的培养。

王冕之母同时具备教育的方法和能力。文本中有一件小事可以深刻反映出王母的教育水准。在王冕十岁时,因生活贫困,王母不得不将其送到隔壁人家牧牛,王母此时说的一番话十分有技巧: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只有出去的,没有进来了;年岁不好,柴米又贵;这几件旧衣服和些旧家伙,当的当了,卖的卖了,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寻来的钱,如何供得你读书?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你又有现成饭吃,只在明日就要去了。[6]1仔细分析来看,王母这番话先是说了不让王冕读书不是她的本意,然后细讲缘由,是家里实在困难,最后言明去处和好处,而不是直接的告知或者命令,这样讲道理的诉说从王冕的角度来看要更加容易接受,而且可以了解家庭状况和母亲的辛劳,培养责任心和孝心,后来的王冕果然孝顺体贴,离不开王冕之母的谆谆教诲。

2.1.2.2  能力欠缺的愚母

《儒林外史》中还有一类母亲,她们是当时社会中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一类,她们个人思维认知具有局限性,不能很好的承担母亲的教导职责,甚至有些母亲完全没有认识到自身应该具备教育职能,这些母亲表现在行为举止上就会显露出一些愚钝和无知,典型代表是范进、匡超人和王三姑娘的母亲。而这种母亲又可以分为如下两类:

第一类是范进和匡超人的母亲。她们自身能力不足,文化层次较低,阅历和眼界都不足以支撑她们正确行使教育子女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之下,她们相当于没有意识的被动放弃了教育的责任。范进和匡超人的母亲都为人良善,但是由于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文化限制,让她们只能围着锅台和家庭转,对一些超出茶米油盐的问题认知模糊。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这类母亲对儿子的关心都在日常生活当中,是吃饭穿衣这种小事,但是对于决定人生道路的大事基本是不插手的。以范进之母举例,这样一个年老又没有赚钱营生的封建底层女性来说,荣辱都系在儿子范进一人身上,但她更像范进身后的一个透明人,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助力。因此,在范进久试不第的情况下,亲家胡屠夫也可以高高在上的对她讲话。在范进高中之后,邻里乡亲都开始称呼她为“老太太”,送来的珍宝府邸让人眼花缭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范母,在超出她日常范围之外的事情之上几乎是没有主见的,对范进的科举也没有很大的帮助,比如范进晕倒之后范母只知哭泣毫无思绪,而范进中举之后得知豪宅珍宝都是自己的,兴奋而死。范进之母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从这仅有的片段中,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范母为人文化水平不高,依靠儿子且为人情绪不稳定,完全不具备教育子女的能力。观这类母亲的行为处事,造成这种现象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自身文化水平太低,能力欠缺,认知具有局限性。范进之母的唯唯诺诺是如此,匡超人的母亲在一定程度上和范进的母亲是有相似之处的。匡超人的母亲为人善良,与其父亲时常教导匡超人要以德行为先。匡母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十分典型的慈母形象,她相夫教子,伺候一家老小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对待儿子极尽疼爱,嘘寒问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匡超人的母亲也是一个不懂得教育子女的人,文中如此说道:一夜又梦见你头戴纱帽说做了宫。我笑着说:‘我一个庄农人家那有官做?’傍一个人道:‘这官不是你儿子,你儿子却也做了官,却是今生再也不到你跟前来了。’我又哭起来说:‘若做了官就不得见面,这官就不做他也罢’。[6]156这是匡超人刚进家门时匡母对其叙述的五梦之一,从这个梦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匡超人的母亲对匡超人的前途是没有什么太高的期盼的,比起做官,更希望能与儿子时常见面。这既可以看出匡超人母亲的一片慈爱之心,也可以看出匡母在思维方面的一些局限性:身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人生道路和前途没有远见,只顾吃穿住行这类事情,完全不顾孩子的仕途发展的如何,更不要提对孩子进行带有远见的家庭教育了。

第二类母亲是王三姑娘之母这种类型的母亲。她们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有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是身心还是深受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束缚,是三纲五常制度之下的受害者。这类母亲知道自己应该履行教育职责,但是由于种种束缚,从而主动放弃了教育职责,让家庭的话语权和教育权完全归于男性,自身选择臣服于夫权或父权。王三姑娘的母亲是王玉辉的妻子,她听说女儿要殉节之后,是十分心痛并且不赞同的,书中这样说道:老孺人劝女儿,那里劝的转。一般每日梳洗,陪着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母亲和婆婆着实劝着,千方百计,总不肯吃。饿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抬了回来,在家睡着。[6]471王三姑娘的母亲固然疼爱女儿,但是却也拿女儿没有办法,殉节在女儿和丈夫的心目中都是一件十分光彩的事情。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制度对女性的荼毒,也是母亲等女性长辈丧失教育子女权利的一种体现。这种教育职能的丧失,并不是指母亲不教育子女,而是母亲在这种父权和夫权的压迫之下,只能看着孩子或教导孩子成为封建制度的卫道士,就算母亲是清醒的,也不能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我们说,这类母亲主动的放弃了教育的责任。

在《儒林外史》中,还有这样一类母亲,她们既具备教养子女的学识,又能对子女的前程有着清楚的规划,这类母亲看似会教育子女,在教育的过程中却也暗藏隐患。这类母亲的代表就是鲁小姐。

鲁小姐本身是个学识极为丰富的奇女子。鲁编修将鲁小姐充作男儿教养,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加之鲁小姐聪慧颖达,文章做的极好。就连父亲鲁编修也曾夸赞: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然而鲁小姐深受其父影响,认为八股文章才是正道,对于诗词歌赋不屑一顾。偏偏父亲为自己选的“才貌仙郎”蘧公孙本人对考取功名可以说是十分不在行,只谈些风月雅事,诗词歌赋。可想而知,鲁小姐和蘧公孙这样一对夫妻是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蘧公孙不爱功名利禄,鲁小姐却希望诰命加身,这种情况下,鲁小姐深感把封诰希望系在蘧公孙身上是“误我终身”。因此,鲁小姐将自己不能参加科举的遗憾、对丈夫的厚望、对功名的期待都转移到儿子身上,希望通过儿子未来在官场上的成功,文中借养娘的口说出了鲁小姐的想法: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不要学他父亲,家里放着你恁个好先生,怕教不出个状元来就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6]108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鲁小姐盼望儿子出人头地也并无不可,加之鲁小姐本人就有着丰富的学识,又出身书香门第,有着便利的教育条件。可以说,鲁小姐对孩子的前途有着清醒的认知,也具备较强的教育意识和方法,这一点在当时尤其难得。但是我们也能明显的感知,鲁小姐的教育太具备功利性,就是为了读书做官,参加科举考试。她对唯一的一个儿子可以说是十分严厉,文本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家里,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四更鼓,或一天遇着那小儿子书背不熟,小姐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倒先打公孙到书房里去睡。[6]131一个四五岁的小儿,本来正应该是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时候,却被母亲天天拘在屋子里看书,甚至要学到天亮,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辛苦。

鲁小姐对儿子的严厉,源于自身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追逐与认同,这与王冕之母的不认同,范进、匡超人之母的不了解还有所不同,正是这种认同和遭遇,让鲁小姐如此望子成龙,成为一位满腹经纶的严母。但是,鲁小姐的这种功利性行为,让其错误的认识了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子女的成长。[5]

在上述文字中,我们主要分析了《儒林外史》中五个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母亲形象,这些母亲所处阶级各异、文化水平参差,教育方式不同,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她们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和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2.2.1  影响子女的性格与人品

母亲形象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十分深远,其中孩子的性格与人品在潜移默化中会受到母亲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在王冕身上可以窥探一二,王冕性格端方,淡泊名利,可以说是深受其母的影响。文本中说道: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乘一辆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著鞭子,口里唱著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6]4这种乐观、豁达与淡泊,除了王冕的天性和遭遇,与王冕之母的言传身教离不开关系。王母本人对于封建科举制度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这种观念也影响了王冕,母子二人都更热衷于这种闲云野鹤式的生活。王冕身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却从内心深处不认同这样的制度体系,和王母的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匡超人虽然后期在社会的腐蚀之下堕落,但在文本之初,他却是个德行出众、孝顺有加的杰出青年,这种品格与其母亲的关爱和教育有关,匡超人的父母一直教育匡超人要以德行为先,匡超人母亲本身也是勤劳贤惠,因此在父母的教养之下,匡超人尚未长歪,但是由于其父母出身底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没有长远的见识和成体系的教育方式,导致匡超人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见识浅薄而定力不足。鲁小姐的孩子年纪尚小,但是这种狼式教育,极有可能会形成贾宝玉这种看见父亲如同“老鼠见了猫”的懦弱性格,或者养成贾政一样的迂腐、杜慎卿一般的虚伪与空虚。由此可见,孩子性格的养成,除了部分先天因素,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

2.2.2  影响子女的前途与命运

观《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我们也可以分析出,母亲对子女的前途与命运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会让孩子形成不同的三观,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王冕之母从内心深处对科举制度的不认同,或多或少也会影响王冕的认知,让其不热衷于科举考试和功名利禄。试问如果不是王冕之母的规劝与日常影响,可能王冕就会入朝为官,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正是由于王冕之母性格中的淡泊名利,才会影响王冕的人生道路选择。而鲁小姐的孩子由于出场时年纪尚小,没有明确的未来命运的阐述,但是通过鲁小姐这位母亲的教育方式我们也可以推断出,鲁小姐的孩子不出意外,在未来是一定会参加科举考试的。鲁小姐形成这样的性格也与其父鲁翰林的教育脱不开干系,鲁翰林常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6]106鲁小姐继承了鲁翰林的这种观点,那么有很大的可能鲁小姐的孩子也会继承这种观点,重科举八股,成为封建科举制度之下的卫道士。我们可以猜想,如果王冕和鲁小姐的孩子互换母亲,可能王冕会成为一个追名逐利的人,鲁小姐的孩子反而有可能成为一个淡泊名利的理想型知识分子,这就是母亲的教育对孩子前途选择的影响。

读完《儒林外史》,我们不得不承认,子女的情绪与健康这类被中式传统教育忽视良多的问题,也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文本中能深刻印证这一观点的是范进和范母这一对母子,范进在中举之后大喜过望,“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竟然昏了过去,听起来不免觉得荒诞可笑。因此后世常用范进中举来比喻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形象。但是阅读后文,范进这种大喜大悲、情绪不稳定的背后也有其母的影响。范进之母在文中虽然是个透明人形象,作者却也花费心思叙述了她的结局。范进之母的结局在文本中是这样描写的“老太太见这些家伙什物都是自己的,不觉欢喜,痰迷心窍,昏绝于地。”“挨到黄昏时候,老太太奄奄一息归天去了,合家忙了一夜。”[6]35范进之母是因为范进中举之后,有人送来房屋珍宝,看见这些东西兴奋过度而一命呜呼。这与范进中举差点失心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范进和范进的母亲都是容易大喜大悲的情绪不稳定的人,简而言之,就是自控力偏低,母子二人可谓如出一辙。我认为,这种自控能力的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环,显而易见范母在这方面是失败的,她自身的情绪不容易控制,也没有教导范进控制情绪。而母亲在子女健康上面的影响,文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描述,我们也可以从鲁小姐的孩子身上推断出来,鲁小姐经常课子到深夜,不规律的作息和高强度的学习很多成年人都不能忍受,更遑论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这样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方式对孩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抹杀的负面作用,例如《红楼梦》里面的贾珠,有研究表明,其早亡就与其父的严厉教育而导致健康欠佳有关。如果鲁小姐一直奉行的是这样的教育方式,难保其子不会成为下一个贾珠,成为古代不可胜数的“文弱书生”之一。

《儒林外史》中出现的几位母亲形象,她们的个人性格以及为人处世对子女的性格和三观都形成了巨大的影响。母亲的一言一行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孩子的举止言行,这一点在当代社会也同样适用。我们需要认识到,“家庭在社会中履行的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就是对子女的教育”[7],现代社会母亲仍然是构建家庭和谐关系、承担教养职责的重要角色。

步入新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时代背景,也越来越凸显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同于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体系,现代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女性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随着女性广泛的参与到工作与社会建设中,个人价值更加凸显。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亲这一形象是以牺牲部分个人价值为前提的,这就不免产生冲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母亲的教育职能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

进入21世纪,尤其近些年来,由于政策变化、社会风气更加开放、女性地位普遍提高等因素,现在的家庭结构、家庭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环境呈现复杂化的趋势。首先,我国长期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近些年来逐步放开,多子女家庭日益增多,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面临不同的教育困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平衡多子女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亲子关系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主题。其次,受人口流动和大城市虹吸效应影响,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去往大城市打工,留守儿童数量大幅度增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让社会和很多父母苦恼的一个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家庭模式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身心,这就要求除社会帮助外,父母双方也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尽力平衡工作和教育之间的关系,为子女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第三,一些特殊类家庭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近年来逐渐增多。这样的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这些现实中存在的教育问题,都会对亲子关系乃至孩子的身心健康、三观品格造成很大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及父母看到了家庭教育的影响,打算有所改变。与此同时,教育环境也更加的复杂化。以中国当代社会举例,随着科技与文化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人才,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培养,高学历人才意味着在社会竞争会有更高的竞争力和更多的机会。因此,现在的家庭普遍注重教育,在教育上的支出和投入也远远超出前几十年,尤其70后、80后、90后父母们,他们接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较为开放,在进行家庭教育和为教育投资时,选择的方法和态度都比较和缓适中,投资的力度也远远超出他们的父辈。有研究表明,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要远超从前。但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父母却秉持着落后的教育理念,一味鞭策却不注重教育方法,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倾尽全家之力培养一个子女,对其倾注太多的期望,不免有揠苗助长之嫌,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可以叫过度内卷。更有甚者依然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动辄打骂,不能与子女进行良性的互动。为了迎合市场,谋取利益,许多补课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屡禁不止,更加加重了教育内卷,形成恶性循环。为了给教育减负,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度打击教培机构,出台了双减等政策,但是时间尚短,效果如何,还需要验证。

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作为男权社会制度之下的附属品,只承担相夫教子的职责。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之下,女性角色更加的复杂化,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女性在各行各业都顶起了半边天,母亲身份只是她们的诸多身份的其中一个。许多职场女性和女强人的出现,都向世人展示了女性不输于世间男子的风采。但是女性角色复杂化的其中一个影响就是部分女性会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工作或者自我实现上面去,留给家庭的时间自然而然的会有所减少,有时候甚至会忽略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在现实生活中,部分母亲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很好的尽到养育责任。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成为横梗在很多母亲面前的一个难题。纵然能够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孩子之间的性格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而很多母亲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效果事倍功半。

与传统的家庭模式相比,这些新特征对现代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母亲这一职能也要从传统中吸取经验教训,要更好的行使自己的教育子女的权利,发挥教育职能。本篇论文希望通过对《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分析,来寻找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

在上述论文中,我们分析了《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五位母亲形象,也分析了这些母亲对自己子女所造成的影响。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也要看到《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母亲这个形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之上,是牺牲了母亲个人的一些个人价值,保留了母亲的一些共性的。承担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就是母亲的这些共性之一,是母亲这个身份所赋予的一种职责。我们应该认识到,母亲在当代家庭教育当中是具备特殊作用的,母亲的生理特征决定了母亲陪伴子女的时间相对会更长,尤其是在子女的幼年时期,母亲更是承担了更多的教养职责。而幼年时期恰恰是三观养成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不容忽视。除此之外,由于女性的一些先天特征,在家庭生活中其对整个家庭氛围的营造也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母亲对子女性格行为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正是因为母亲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在新时代,母亲更要强化教育意识、承担教育责任。实施下来就是在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责任的承担中要格外重视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生活中有的女性注重生育,却疏忽了养育的重要性”。[8]有些母亲一心关注工作事业,对家庭忽略良多。她们能够给子女物质关怀,却不能提供亲情的陪伴,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三观。有些母亲虽然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但是又不太重视教育,秉持着吃饱穿暖即可的育儿观,任孩子“野蛮生长”,这种方式也并不可取。因此,母亲要平衡好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更要重视子女教育。除此之外,母亲不能因为太过贪图享乐而忽视教育责任。在当代家庭教育中,部分母亲并没有认识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生为不养的现象屡见不鲜,比如一些自己尚未实现经济和人格独立、甚至尚未成年就已经诞育子女的女性,她们可能对母亲的身份尚且懵懂,养育都十分艰难,更不要提教育了。还有部分“农村少奶奶”,如同甩手掌柜一般,自己只顾吃喝玩乐,孩子只管生不管教养,全权交予家中长辈。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告诉我们,不仅要在社会层面宣传母亲在家庭教育当中的重要性,更应让母亲从自身角度明确其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主动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这就要求在当代家庭教育当中,母亲要转变自身的认知,学习如何更好的对子女进行教育。

母亲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素质,因此母亲要提高文化素养。在孩子尚且年幼的时候,他们会以身边大人的行为举止作为参照物,这时候,母亲作为和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之一,会成为孩子首先学习的对象。这时候,如果母亲具备良好的素质,会对家庭教育产生好的影响。例如《儒林外史》中的王冕之母,其深明大义的品格不仅帮助王冕拒绝了县令的邀请,还直接影响了王冕的性格,使王冕长成了一个淡泊名利的真名士。反之,范进之母也将自己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的弱点遗传给了范进。这说明母亲对于孩子的影响力之大。因此,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母亲应该做到提升自己的素质,只有自己的素质提升了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否则,就算母亲明确了应当承担起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也会因为自身能力的欠缺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

除此之外,母亲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意愿和阅历会影响子女的选择和前途,当提升眼界与心胸。在《儒林外史》中,王冕终身没有做官固然有其淡泊名利的一面,但是仔细考虑,也有其母的影响,王母心胸宽广、不重名利,对于官场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思想也传给了王冕。如果不是母亲的言传身教和临终遗言,王冕是否会形成这样的性格还犹未可知。而鲁小姐从小生活在一个重八股重功名的家庭氛围中,其父鲁编修教导鲁小姐八股文章,这种对仕途经济的向往导致鲁小姐的教育太具有功利性。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其子未来大概率也会继承母亲的观念,成为封建科举制度之下的卫道士,这其实与鲁小姐自身的眼界离不开关心。王母和鲁小姐的观念,或多或少都对子女的选择造成了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就算子女没有遵循父母的观点,母亲的观念也会潜移默化的限制或者影响孩子,例如匡超人之母,匡母一片慈母之心,但是内心深处是害怕孩子当官之后“遗忘”父母的,正是匡母浅薄的认识与眼界,没有给予孩子好的导向,或许也间接导致了匡超人的堕落。这就要求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母亲应提高自己的眼界与心胸,慎重的给孩子提出有价值的意见,由于现代我们倡导人格的平等,母亲也要做到和孩子平等的对话,因为母亲作为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天然具备沟通的责任。母亲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意见,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同时在家庭关系的构建过程中,也应该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从而创造融洽的亲子关系,如同王母在王冕年幼的时候希望其去放牛补贴家用时一样,要有理有据,让孩子容易接受,不能将自身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

最后,母亲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度,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不能让教育太功利,也不能忽视教育。过度放纵不干预和过于严苛太干预都是不可取的行为,而这两者行为恰好是当代家庭教育过程中十分容易出现的问题。而《儒林外史》中也有母亲犯了这样的错误。如王三姑娘的母亲,她属于对待子女教育比较束手无策的典型,不能插手孩子的教育导致其受父权和封建思想影响过深,最终酿成悲剧。而范进之母的性格偏向于唯唯诺诺,不太能经历的住事情,她更像范进身后的一个透明人,在对范进的教育上应该是不大能提供帮助的,范进之母也不懂这些名利场和读书人的事情,没有教育理念的概念,更遑论教育技能了。而与范进之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小姐,鲁小姐是过于严苛的代表,经常课子到深夜,这样的做法不逊于揠苗助长,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起不到好的作用。我们可以说鲁小姐具备一定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但是教育理念过于严苛,更倾向于一种主导与服从的关系,不利于子女发展。在当代家庭教育当中,母亲应该认识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就算是父母和子女之间,人格也是完全平等的,这一点是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在封建社会中,父为子纲,孝道大于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不对等的,父母之命不可违。这样的亲子相处模式不适用于当代的家庭教育。但是不可否认,当代家庭仍有不少这样的父母,认为子女应该服从于自身的意识,殊不知这样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

因此,在当代家庭教育当中,母亲要吸取上述的经验教训,把握好教育的度,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技能。这要求母亲正视自身在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正视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张弛有度,注意过犹不及。而多子女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母亲应该注重教育的公平性,不能厚此薄彼。

由于女性角色的复杂化,在现代社会,母亲只是女性诸多角色的其中一个,不同于封建社会女性只能相夫教子,现代社会母亲在家庭职能之外,还要参与社会职能。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于女性,尤其是正当生育年龄的女性的就业歧视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女性尤其是母亲社会职能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从而影响母亲的自我价值实现与家庭职能之间的角色平衡。比如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会有隐形歧视,对于女性求职者会更加注重其婚育状况,适龄未婚、已婚未育、已婚已育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求职失败,一些女性就算长期就职于某公司,也有可能因为生育原因遭遇辞退或冷处理。此外,还有一些母亲因为生产、哺乳等原因离开职场一段时间,再次求职会变得更加艰难。因此,许多母亲或未来的母亲不得不面对二选一的困境,要么选择事业延迟生育(或更多的将重心放在事业上忽略家庭),要么选择家庭放弃事业,当一位全职主妇。许多企业也会担心育龄女性和哺乳期女性因为子女原因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无法及时填补就业市场的诸多漏洞。

所以,社会要在求职、怀孕哺乳期的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对女性做出保护,为母亲提供广阔安全的自我成长空间,这样也有利于母亲家庭和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以达到两种职能之间的平衡。

《儒林外史》作为清代著名文学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深刻描绘了封建社会制度之下的社会百态,反映了官场腐败的风气,对后世研究明清时期士人众生相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儒林外史》中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以及她们的教育方式对各自子女的影响,来研究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在当代家庭教育中,有很多与封建社会教育的共同点,有些适合时代的要求,有些不符合时代的特点,母亲在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借鉴《儒林外史》中母亲的优点,避免这些母亲身上存在的缺点,同时使家庭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以更加开明的教育方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谭师.《汉书》《后汉书》母亲形象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 刘园园.试析儒家思想对古代文学母亲形象塑造的影响[J].科幻画报,2018.(02):141-144.

[3] 刘向.《列女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3.

[4] 贾谊.《新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

[5] 史爱芬.浅论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职能[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135-136.

[6] 吴敬梓.《儒林外史》[M].贵阳:孔学堂书局,2019.

[7] 周纯英.论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教育职能[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67-68+71.

[8]宁化芬.家庭教育中母亲角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云南教育(视界综合版),2022.(10):35-36.

致谢

行文至此,落笔为终。致学路之事,谢所遇之人。

明朝即长路,惜取此时心。这段为期四年的大学之旅,始于2019年的初秋,终于2023年的盛夏。在保定学院这个青春洋溢、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我度过了最珍贵的四年,目之所及,皆是回忆。也许明天我就要背起行囊,开启下一段路程,愿那时仍能不忘初心,以梦为马。

生逢盛世,与有荣焉。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祖国,何其有幸,能够生在一个和平强大的国度,不经战乱,不缺衣食,让我顺利的完成学业。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

饮水思其源,学成念吾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刘艳云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初稿的几经修改再到定稿,刘老师都给予我耐心的指导和无微不至的帮助,让我得以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感谢大学四年遇到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朽木,衷心祝愿各位老师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从牙牙学语到亭亭玉立,爸爸妈妈都给了我最深厚的爱与帮助,让我得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寸草春晖,没齿难忘。

山水一程,三生有幸。感谢五位舍友,陪我青春年少,见我喜乐哀愁。四载时光倏忽而过,只道谢,不道别,愿早晚复相逢。

最后,感谢文学,感谢那个虽然不够优秀但却一直努力的自己。

再见,我的学生时代。

再见,七一东路3027号。

附录A

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调查问卷

第1题   您的性别      [单选题]

第2题   您的年龄      [填空题]

第3题   您母亲的年龄      [单选题]

第4题   您母亲的最高学历      [单选题]

第5题   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母亲陪伴的时间      [单选题]

第6题   您认为母亲对您的教育问题是否重视      [单选题]

第7题   您是否认同母亲的教育方式(理念)      [单选题]

第8题   在您遇到困难时,是否会咨询母亲的建议      [单选题]

第9题   您认为母亲的建议对您的成长帮助大吗      [单选题]

第10题   在您的成长过程中,您的母亲是否有以下行为(最少选择一项)      [多选题]

第11题   您认为您的性格或三观是否受到母亲影响      [单选题]

第12题   您认为母亲是否能够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自我价值实现和家庭职能之间的平衡)      [单选题]

第13题   您认为母亲在平衡自我价值与教育职能时面对的问题有哪些?(最少选择一项)      [多选题]

附录B

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在论文初期的数据搜集过程当中,我对117位不同年龄段的子女进行调查,目的是分析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之下母亲在家庭教育之中的影响。本份调查问卷从子女角度入手,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回收及分析,我发现如下问题:

一、母亲的学历(文化素养)、年龄影响教育观点和方式

通过分析3、4、6、10这四道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50后、60后母亲学历偏低,进一步分析可以得知,这部分母亲在教育过程中不是很讲求方法,更为关注日常生活,而70后母亲普遍比50后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在家庭中也更为关心教育,讲求教育方式。

二、部分母亲教育方法失当

通过分析第七题和第十题,我们可以得知,在部分子女心中,他们的母亲存在教育方法失当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过于严格的“虎妈式”教育和过于疏忽的放养式教育(不太关心教育,更注重生活层面的关心),这两项分别占比56.41%和45.3%。因此,部分子女并不认可母亲的教育方式。

三、部分母亲在平衡家庭与工作时存在问题

通过对12和13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部分母亲不能很好的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这类母亲在统计中占比17.09%,导致出现上述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占比较高的有缺乏工作经验或教育技巧、家庭琐事缠身,无法投身工作、工作压力大,无暇顾及家庭、周边环境的影响、周边人的不理解不赞同、部分企业对已婚已育女性存在歧视,求职艰难等等。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对,我们可以得知大部分子女都认为母亲很重视教育,自身受母亲三观影响较大,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在母亲处得到有帮助的建议(6、7、8、9、11题),但是也有小部分子女认为,母亲陪伴时间较少,在家庭教育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我对于母亲如何在家庭教育更好的发挥作用有如下思考:

1、母亲应该认识到,自身具备教育的职能,应更多的关注家庭教育

2、母亲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掌握教育技巧

3、母亲应与时俱进,完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4、母亲应平衡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5、社会应对母亲提出援助,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论《儒林外史》中的母亲形象及其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6月7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9925.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4年6月3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29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