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死亡主题寓意

摘要

与死亡作斗争是文学创作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童话中就常伴有死亡主题的身影,它在儿童文学中占有很大的地位。作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的儿童文学,死亡是《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主通过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作品中不同种类的死亡场景,分析死亡在作品中对于主人公成长的影响;第二部分透视死亡主题背后的深刻原因,理解作者的死亡观点以及作品的表现方式;第三部分探索死亡主题在作品中的意义,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的主旨及深刻内涵。正如这本小说所描绘的一样,小说主题的死亡主题意义,不仅促进情节发展、烘托其他主题还进一步的把现实世界与魔法世界的联系构建在一起,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同类的研究提供参考与素材。

关键词:《哈利·波特》;死亡;成长;生命

引言

对于《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研究,国内的研究成果比较少,有的研究从魔幻文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作品的构成;有的从神话原型的角度切入,分析小说中所蕴含的欧美民俗文化;有的从凯尔特文化、巫师文化切入,研究凯尔特文化、巫师文化对当今文学作品的影响;还有的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分析作品中的优秀女性形象[1]。但在作品最基本的成长主题的研究方面,研究成果较少,目前有对作品多元成长主题的综合研究与对父亲形象对于主人公成长的影响的研究等,对于小说中的死亡主题研究论文很少。

在一次采访中,作者J·K·罗琳曾评论道:“我的书主要是关于死亡的。”本篇论文会围绕作品展现的死亡主题开展,从作品描绘的死亡情节切入分析,探讨这个系列中所展现的对死亡的观点和态度,最后总结作品中死亡主题的隐喻意义。

一、死亡主题的表现场景及分类

总结《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所展现的死亡场景,将其分为四类:献身死亡、惧怕死亡、突发性死亡、自然性死亡。该部分会根据分类对作品中死亡主题的表现场景进行分析。

(一)献身死亡

第一类死亡主题的表现场景是牺牲生命,代表人物是哈利·波特的亲生父母:莉莉·波特和詹姆斯·波特,这一分类基于他们的死亡原因:保护他人。

1 莉莉·波特

在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开场,哈利就成为了孤儿,他的父母在与伏地魔的对抗中不幸牺牲,然而哈利成为了第一个在伏地魔手下存活并重创了伏地魔的人[2]。这是因为哈利的母亲莉莉·波特为了保护儿子,在面对伏地魔的残忍杀戮时,没有选择保命逃跑而是用自己的爱与牺牲换来了哈利的幸存,用母爱的强大力量为哈利施加了一个古老而伟大的魔法——爱的咒语,幻化成一个永恒的护身符,保护哈利健康安全的成长,并赋予了哈利无可比拟的力量,这力量强大到足以与法力邪恶高强的黑魔头伏地魔相抗衡。

作者通过母亲的死亡和母爱保护力量的刻画,丰富了人物形象,塑造出了温暖动人的女巫形象,同时也升华了作品中的母爱主题,强调爱的力量之伟大。

2詹姆斯·波特

詹姆斯·波特死于与伏地魔的战斗中,为了保护妻儿,为其争取逃跑的时间,詹姆斯毫不犹豫的直面危险,最后死于伏地魔的魔咒下。在哈利的成长过程中,无数人告诉他与詹姆之相似,总有人在哈利面前回忆他的父亲是一个怎样优秀的人。父亲的缺席并没有影响哈利成为一个继承了父亲优秀之处的少年,同父亲一样,哈利十分擅长魁地奇,性格善良勇敢且正直,敢于打破常规。父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在于是否到位,而是孩子心中对父亲形象的信任和依赖,即使仅靠他人对父亲的描述,哈利也能在心中构建他所信赖的父亲形象,并向之成长[3]。

作者通过刻画哈利成长过程中母爱的咒语对其的保护以及他所展现的与詹姆斯相同的优秀品质,表达出死亡并不意味着离去,引导读者关注生命的意义以及儿童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安稳构建。逝去的人们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于深爱他们的人心中,为了保护所爱之人而牺牲生命,无惧死亡,虽死犹存。

(二)惧怕死亡

1.伏地魔

在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伏地魔一次又一次展现其邪恶性格,伏地魔到最终被消灭之前也不理解爱与生命的伟大,他过于纵容自己对永生的欲望,对他人的生命伤害践踏甚至反噬自己也不足惜[4]。作者在作品中设计了好几种达到永生的方法,但这些方法都被正义的巫师们逐一击破,作者有意塑造出这种对比,不仅更好地衬托出正面形象角色的正义伟大,也传达出对生命不尊重以及畏惧死亡、妄图追求永生行为的抨击:无惧死亡,死亦重生;畏惧死亡,虽存已死。

2食死徒:小矮星彼得、马尔福家族

小矮星彼得在被揭露他是真正做出泄密背叛行为从而害波特夫妇牺牲的罪魁祸首后,失去了庇佑的他只能投奔他的主人。为了帮助主人重回辉煌,小矮星彼得甚至切下自己的手,他会这么做的原因并不是对伏地魔的忠诚,而是他对死亡的恐惧,伏地魔也清楚,所以在回归后他对彼得说过:“你回到我身边,不是出于忠诚,而是因为害怕你的老朋友们。”[5]这一切都描绘出小矮星彼得的胆小龌龊。在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小矮星彼得被伏地魔赠与的银手掐死了,因为他选择了帮助哈利而违背了自己主人的意愿,在这一刻,小矮星彼得终于展现出格兰芬多学生应具备的善良和勇气,即使哈利和罗恩试图解救彼得也于事无补。毫无疑问,伏地魔对任何一个无用的追随者都会果断而残忍的杀害,他正是利用这种手段来维护追随者团队对自己的忠诚,但彼得的行动向读者展示了这种联结之脆弱。

(三)突发性死亡

战争必然伴随着牺牲,在战争中,死亡总是突如其来,在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伏地魔卷土重来后,作者在死亡主题上的野心开始展露,每个角色的牺牲都包含作者一定的寓意。

1塞德里克之死

他(哈利)听见远远的头顶上方有人高声而冷酷地说:“干掉碍事的。”[6]

这是塞德里克·迪戈里死亡的原因,塞德里克和哈利在三强争霸赛中共同获得了最终奖杯的下一个瞬间,他们被转移到了伏地魔重生的场所,由于塞德里克是伏地魔计划中的不速之客,他被无情的杀死了。

塞德里克成为了伏地魔卷土重来后的第一个牺牲者,他的死亡对于魔法界意味着混乱和战争的开始,也是哈利第一次亲身经历且理解的死亡,塞德里克的死亡对于哈利所带来的阴影和影响是深远的,他在哈利的人生甚至是对于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哈利在经历了塞德里克的死亡后,陷入了迷茫慌乱的时期,以他为中心的反抗战争突然而强势的开始了[7]。

在整个哈利·波特系列中,塞德里克是唯一没有缺点的人物,作者塑造出一个完美的角色为哈利真正的成长献祭。成长的阵痛是惨烈的,而高尚者的死亡是最为沉重的痛击,塞德里克的死亡不是没有意义的,他的死亡意味着哈利真正的成长的开始。

2.教父小天狼星之死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一部英雄冒险小说,英雄面前不能有可以挺身而出保护的人,哈利的结局一定是孤身一人直面伏地魔。小天狼星在作品中是扮演父辈的角色,身为孤儿的哈利成长过程中需要温暖的父辈角色引领其成长,但是也需要父辈角色的死亡,让其真正获得成长,象征主人公脱离童年,也暗含对造成人们家破人亡的暴力的警示。小天狼星的死亡意义就在于,哈利内心最温暖最向往最依赖的希望被打碎,小天狼星为哈利的成长而牺牲,哈利自此开始强大起来[8]。

3.斯内普之死

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是整部作品里最复杂的角色,亦正亦邪,每次出场都带有黑暗的氛围,且是整部作品中悲剧色彩最为浓重的角色。斯内普的童年和家庭是不幸的,在学校的求学生活是阴暗的,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失败的,他的结局是死在伏地魔的蛇——纳吉尼的口下。斯内普人生中曾出现过的美好是哈利的母亲莉莉·伊万斯,但他亲手推开了这份美好,并在这份美好被彻底打碎后陷入复仇的深渊中,最终为了爱情悲惨的牺牲。斯内普的死亡被哈利全程目睹,这个他最爱的人的孩子,也是他最恨的人的孩子,斯内普临死前将自己的记忆赠与哈利,哈利通过斯内普的记忆知道了所有的真相并找出了打败伏地魔的真正的方法,斯内普的死亡标志着整个故事开始走向结局。

四)自然性死亡

1邓布利多之死

对于死亡,邓布利多表现出的态度和理解非常豁达。在第一部作品,哈利阻挠伏地魔盗取魔法石成功后,邓布利多与哈利在医务室的谈话中讲到:“对于头脑十分清醒的人来说,死亡不过是另一场伟大的冒险。”[9]在被黑魔法所伤后,邓布利多意识到时间的紧迫,他利用所剩不多的时间帮助哈利分析伏地魔的弱点,为哈利迎接未来的黑暗道路培养足够的能力。邓布利多奔赴死亡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哈利的教育过程。

邓布利多对于主人公而言,其存在的本质是精神上的领导,哈利在邓布利多死后,仍然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邓布利多交流,在哈利一行三人踏上征战的旅途后,邓布利多留下的信息为他们引导前进的方向,这是哈利传承了邓布利多精神的体现。在邓布利多完成教学的使命后,哈利需要学会独立面对挑战,教育不是简单的教与学,学习者在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这就是传承的过程。作者用邓布利多的死亡传达出向死而生的死亡态度,也通过打造邓布利多的死亡隐喻教育和传承。

2哈利·波特赴死

哈利·波特在斯内普教授的帮助下,在战争的尾声,得知自己身上带有伏地魔的灵魂碎片,必须被伏地魔本人亲手杀死,才能完全地击败伏地魔,他明白了自己的生命长度等同于消灭魂器的时间长度,所以身上带有伏地魔最后一片灵魂碎片的哈利必须奔赴死亡。

哈利转动复活石见到了父母、教父小天狼星以及卢平,他们就如同守护神般陪伴哈利走向死亡,确切来说是引导哈利走向终结。这一情节的设计暗示死亡并不等于消亡,死去的灵魂会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肯定了复活与永生。在哈利被伏地魔的杀戮咒击中后,进入了一个白色的世界并在那里与邓布利多进行了交谈,在哈利询问如何离开时邓布利多给出的回答是:“往前。”随之哈利便回到了战场上,他获得了新生,伏地魔的灵魂碎片被他留在了那个世界。

不难看出,作者设计这些情节所表述的意义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灵魂不死,生命可再。哈利逝去的亲人们的灵魂带来了“永生”的暗示,消除了哈利对死亡的恐惧,从容选择死亡,完成自己的使命,最终获得新生。

二、对待死亡不同态度的产生原因

根据上部分对死亡场景的四种分类,对应解析作者在作品中所展示的对待死亡不同态度的原因,分别是爱与友谊对生命存在的定义;对死亡的逃避、恐惧心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死亡是不可逆转的命运以及生命应遵循自然法则。通过解析原因进一步理解作者关于死亡和生命的观点,体会作品死亡主题的展现方式。

(一)爱与友谊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最为主要的成长主题是“爱”。爱的力量在魔法世界里被认为是巫术的一种分支,但其并不是能被任何一个巫师随意掌控,莉莉·波特在死亡前所爆发的母爱的力量,就给哈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保护和影响。而伏地魔对爱的排斥以及他对爱这种情感的无能,正是导致他走向失败的原因。“爱”的主题在整个系列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读者可以在作品中感受爱对哈利成长的影响。

1.父母爱

哈利与父母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正面的榜样,优秀的性格和特点可以代代相传。而伏地魔与父母的关系则是展示了对待爱的错误态度会造成的后果。

伏地魔的母亲梅洛普·冈特出生在一个野蛮的粗鲁家庭中,从小遭受父亲虐待的她并不懂得如何表达情感,在她爱上了一个没有魔法能力的麻瓜汤姆·里德尔后,她选择制作爱情魔药使对方迷上自己,并持续使用魔药维持对方对自己的情感。可想而知,这种方式所维持的情感之脆弱,果然在梅洛普中断药水后,里德尔果断抛弃了她,最终梅洛普在失去爱情的痛苦中生下孩子,并给予其父亲的名字,最后选择了死亡。考虑到梅洛普的成长经历,她对于爱的错误认知似乎也情有可原,但不幸的是,这种对待爱的错误认知也影响到了她的孩子,并使得伏地魔最终走上了追求黑暗的道路。

2.师生情

在邓布利多带领哈利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死亡这个话题从他们第一次深入对话就开始了,邓布利多通过对话的形式引领哈利去理解死亡,在哈利完成自我牺牲的任务之后,他们在禁林里的对话也是最后一次关于死亡的讨论,邓布利多告诉哈利:“不要怜悯死者,哈利。怜悯活人,最重要的是,怜悯那些生活中没有爱的人。”[10]作者借邓布利多之口表达出对死亡的观点,死亡应该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它可以被视为值得感激的事情,而不是一件可怕的需要逃避的事情。这些观点解释了邓布利多的选择,并鼓励哈利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

3.朋友间的友谊

在作品中,朋友的爱帮助每个角色的自我成长,哈利和罗恩、赫敏帮助同学纳威·隆巴顿克服胆小害羞的缺点;海格一次次调解哈利、罗恩和赫敏的小矛盾,告诉他们友谊的重要性等等。在第一部到第七部,哈利和朋友们经历了无数次冒险,每次面对不同情况的考验,即使是死亡的威胁,朋友们都能互相帮忙,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助哈利共同完成挑战,并一同成长。

作者在塑造哈利与朋友们之间的友谊时,最突出的就是他们之间的信任,在作品中可见哈利一行人互相之间的信任程度之深,哈利在准备牺牲自己的时候,将还未完成的消灭魂器的最后一个任务交给了纳威,而纳威也完美的完成了任务,这一互动就足以体现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可以信任对方代替自己继续战斗的关系。而哈利也能放下杂务,从容迎接属于他的战斗。

(二)对死亡的逃避

在魔法界中,伏地魔即为死亡的代表,大部分巫师不敢直呼他的名字,因为对其黑暗力量的恐惧,而只能称呼他为“神秘人”、“那个名字不能提起的人”。而在哈利的成长过程中,伏地魔的每一次出现都给哈利带来巨大的危机。在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伏地魔在自己的名字上施了咒语,只要有人将其念出,便会遭到食死徒的追杀,而哈利和朋友也是因此落入到黑暗势力手中遭受折磨。这一切都表明出伏地魔名字所代表的意义即为死亡,伏地魔很擅长利用死亡的力量,但他本身也深深恐惧着死亡,这就体现出了伏地魔的弱点所在[11]。

与之相反,正义的巫师们不仅为生命的逝去而痛惜,还拥有从容面对死亡的气概。炼金师尼克·勒梅为阻止魔法师被伏地魔所夺,放弃长生不老选择将其毁灭后从容赴死;莉莉选择牺牲自己,为哈利留下一道保护咒并重创了伏地魔;邓布利多更是设计了自己的死亡献身正义的事业;还有众多在战场上牺牲的哈利的战友,他们没有一个成为了幽林返回现实世界,因为他们从未逃避死亡,而是勇敢的接受现实。

(三)对死亡的认同

在魔法世界中,巫师们可以利用魔法能力做到许多普通麻瓜无法解释无法理解的事情,有巫师故意使自己被麻瓜们抓住后进行焚烧,他们对烈焰施法使其无害,并享受麻瓜们恐惧的视线,可见巫师在生活中,魔法可以为其抵御自然中许多对于麻瓜而言很危险的事物,但同样作为人类,死亡并不会因为巫师的魔法能力而绕路,在死亡面前,没有魔法能永远完美的抵挡,也没有魔法能将逝去的生命唤回。

在死亡圣器的故事中,获得复活石的丈夫唤回了妻子的灵魂,然而妻子在回归后却十分痛苦,他们不仅未能回归妻子在世时的甜蜜生活,丈夫最终也因困于幻境中过于痛苦而选择自杀,魔法终究也无法打破生死,复活石的实际功能其实是带走生者。作者通过这些细节的设定,肯定死亡的存在,鼓励生者应该坦率接受死亡。“沉湎于虚幻的梦境,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作为一个冒险故事,这一个角色的突然死亡都是哈利成长过程中痛苦的助力,但更主要的是,作为一部儿童文学,这些情节设计有助于儿童读者群体理解对待死亡的正确态度,体验生命的重量以及学会以理性的态度的面对死亡。

(四)遵循生命的自然法则

新生与死亡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一,在童话中,总有恶角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能力,追求永生的行为本身不具有褒贬,动机才是决定行为是否邪恶的主因。在《哈利·波特》中,伏地魔试图打破自然法则的行为表现出了罪恶的本质,显示了他的狂妄和贪婪。

年幼的哈利无法理解勒梅的选择,在他经历过许多死亡的打击后,在邓布利多的引导下,哈利对死亡的理解渐渐丰满,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中最后一场战争中,哈利与死亡的关系达到了最亲密的时刻,哈利利用伏地魔杀死了自己身上所附带的伏地魔本人的灵魂碎片,从而摆脱了与伏地魔的联系,以独立而完整的生命重生。这一情节的设计展示出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生命终结的概念,死亡是自然规律下所产生的生命环节,永生在魔法世界和非魔法世界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是魔法世界永恒的局限,遵循自然法则,理解生命的概念,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强调的观点。

三、死亡主题的意义

(一)促进情节发展

首先,死亡主题随着伏地魔的登场而出现,伏地魔带来了死亡的威胁,同时他也深深恐惧着死亡,为了征服死亡追求永生,伏地魔制造了魂器,试图掠夺魔法石,抢走老魔杖,任何拥有征服死亡力量的魔法物品他都趋之若鹜。在第一次试图杀死哈利而被母爱力量重创时,伏地魔变成了影子和蒸汽,然而他并没有反思,而是继续他黑暗统治的道路。《哈利·波特》七部作品展现了伏地魔失去力量——寻找力量——获得力量——自我毁灭的全过程,并且伴随着这个过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随之展开剧情。

此外,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也与死亡主题有关,哈利在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中展现死亡主题对于成长的影响,从而展开故事情节发展。哈利与伏地魔之间的成长经历非常相似,都是孤儿,都在不被理解的环境中成长,都是蛇老腔,甚至两人的大脑可以相连。但对于爱的理解使二者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哈利是为了他人的利益战胜死亡,而伏地魔为了自己的利益战胜死亡,这点不同导致二者的结局天壤之别。

(二)烘托其他主题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有很多主题:母爱、友谊、和平、爱情、美德等,作者描绘了多位母亲愿意为儿女牺牲生命;因为爱情弃暗投明选择保护哈利的斯内普教授;在战争中奋死搏斗最终换来和平的凤凰社成员及霍格沃茨师生们,这些情节因为有了死亡的衬托更加烘托出其他主题的意义。在整部作品中,友谊是被展现最多的主题,哈利与朋友们一同生活一同成长,在面对死亡时,他们身上为朋友爆发的力量是友谊的最好见证。

除了友谊,死亡主题还烘托出另一个主题——自我牺牲,即美德主题,为了他人利益选择自我牺牲的正义行为,在现实世界也是值得令人赞颂的美德,哈利及其战友们都能为实现正义力量的成功而牺牲。死亡是可怕的,但在黑暗的力量面前,善良的道德会闪光,并以勇气支持我们。死亡主题通过对其他主题的烘托,丰富了该系列小说的内涵。

(三)构建现实世界与魔法世界的联系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所构建的魔法世界,是英国社会中的一个小众社会群体,巫师们与麻瓜——即不会魔法的人类,都一同在英国内生活,并且两个世界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巫师可以在麻瓜社会中生活,在魔法学校中学习麻瓜世界的知识;麻瓜可以通过某些关系进入到魔法世界,比如赫敏的麻瓜父母可以跟随赫敏进入对角巷,但总而言之,巫师社会和知道巫师社会的人群,是非常小众的,《哈利·波特》打造出两个背景的社会完美融合的世界,这种设定使得读者能更加有代入感,对巫师社会的理解加深。

而死亡主题在这样一个世界的构建中也起到了帮助的作用,在魔法世界中,巫师们做事情比麻瓜要更加自在,因此在巫师社会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来约束巫师的行为,每个人必须遵守法规以维持巫师社会的稳定运转以及与麻瓜社会的和平相处。死亡主题也告知了读者,魔法并不是万能的,再伟大的巫师也会死于魔咒的攻击下。通过这样的设定,小说所营造的世界也更加丰富,更加栩栩如生。

因此,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设定也不显得突兀,例如哈利是个孤儿,但他可以在厄里斯魔镜和会动的照片中与父母互动;小天狼星坠入帷幔后再也回不来了;最伟大的巫师邓布利多在第五部中死于斯内普手下。这些死亡相关的场景,都显得更加自然和谐,读者也更加能代入到情节中。

四、结语

本文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研究对象,探讨作品中死亡主题的意义。首先,通过将死亡场景分为四类:献身死亡、惧怕死亡、突发性死亡、自然醒死亡,分类列举代表场景,在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死亡主题的内涵以及死亡主题对主人公成长的影响。其次,文章探讨了对待死亡不同态度的产生原因,依次从爱与友谊、逃避死亡、死亡的不可逆转以及遵循自然法则四个方面来阐述,进一步分析理解作品中死亡观点的展示和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最后,论文深入探讨了死亡主题的意义,在于促进情节发展,烘托其他主题以及加强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代入感。

参考文献:

[1] J.K罗琳著,苏农译.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 J.K罗琳著,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密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J.K罗琳著,郑须弥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 J.K罗琳著,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火焰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 J.K罗琳著,马爱农,马爱新,蔡文译.哈利·波特与凤凰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 J.K罗琳著,马爱农,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7] J.K罗琳著,马爱农,马爱新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室[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8]刘艳.《哈利·波特》系列作品死亡主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2

[9]赵倩.解码《哈利·波特》小说中死亡隐喻的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3.

[10]王昀.《哈利·波特》中死亡的象征意义[N].读与写杂志,2008(5).

[11]石锋,于虹.向死而生——《哈利·波特》的死亡哲学[N].沈阳大学学报,2010(22).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死亡主题寓意

VIP月卡免费
VIP年会员免费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4年6月3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209779.html,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上一篇 2024年4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6月7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