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摘 要

亲属称谓是指对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的称呼,研究亲属称谓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双重意义,不仅可以了解这种语言的语音系统特别是词汇的面貌和特点,而且可以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的亲属制度。本研究以毕节方言为研究对象,描写了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系统,基于这一系统,分析了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的语言特点,包括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最后探究了其中的蕴含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毕节方言;亲属称谓;语言特点;文化内涵

一、引言

“亲属”一词的出现,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典籍《礼记·大传》中的记载为“亲者,属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①,有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称谓”一词出现迟于“亲属”,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现代汉语词典》对此的解释为称呼或名称。所谓的“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血缘、婚姻、法律上收养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对某种语言进行文化的考察,最能引人注目的当是亲属称谓语,在我国很早就开始了亲属称谓的研究。古代对亲属称谓的研究比较单一,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亲属称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范围也更加广泛,有字典、专著和论文。对地方方言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学者们的注视,通过考察当地的亲属称谓来了解他们的风俗文化。亲属称谓作为汉语地方方言的基本词汇,对研究词汇学有重大意义,当我们把不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共时比较时,就可以显示出它们语音和语义上的差异,从而揭示各地方言语音和语义的发展演变。古代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和现代汉语的不大相同,但传统的宗法伦理制度、价值观念还是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现代汉语亲属称谓中,如内外有别、辈分分明、长幼有序。同时,当亲属称谓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时,我们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当中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生活以及人们的心理状态的变化。

毕节是贵州省下辖地级市,毕节市辖七星关区、赫章县、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纳雍县、织金县、黔西县、金沙县、大方县、百里杜鹃管委会、金海湖新区7个县、1个管委会、1个新区,本文的研究范围则是基于金沙县。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东部,金沙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根据明生荣、明茂修、谭本龙的观点,金沙方言又可分为三个片区,即城关片、清马片、源官片。有关金沙方言的研究,只有一本县志和五篇期刊论文和一篇学位论文,大多都是围绕语音来展开,而关于亲属称谓语的专题研究近乎空白,这正留给了我们研究的空间。

二、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学界对亲属关系的划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根据前人的分类,再结合毕节方言的称谓事实,本文采用张孝忠等编辑的《古今称谓词典》,把汉语亲属称谓语横向划分为四个谱系,即父系、母系、夫系、妻系。从面称和背称把父系纵向分为五个等级,祖辈、父辈、己辈、子辈、孙辈,母系纵向分为祖辈、母辈、己辈、子辈四个等级,夫系和妻系则没有再分。对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系统进行梳理,从一些亲属称谓词可以看出是非常有毕节方言特色的。

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表如下(有特殊发音的均用国际音标在旁标注):

(一)父系

表2-1祖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曾祖父 祖祖 祖祖
曾祖母 祖祖 祖祖
祖父 爷爷[ii]、公 爷爷[ii]、公
祖母 奶[lai214]/[lai55]、奶奶[lailai] 奶(lai214/lai55)、奶奶[lailai]
祖父之兄(弟) 排行+{爷爷[ii]/伯[pei]公};排行+{爷爷[ii]/公} 排行+{爷爷[ii]/伯[pei]公};排行+{爷爷[ii]/公}
祖父兄(弟)之妻 排行+伯[pei]奶;排行+奶[lai55] 排行+伯[pei]奶;排行+奶[lai55]
祖父之姐(妹) 排行+姑婆 排行+姑婆
祖父姐(妹)之夫 排行+姑公 排行+姑公

表2-2父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父亲 爸爸、老汉儿、老者儿 爸爸、老汉儿、老者儿
父亲之兄 排行+伯伯[pei] 排行+伯伯[pei]
父亲兄之妻 排行+伯[pei]娘[liang35] 排行+伯[pei]娘[liang35]
父亲之弟 排行+爷、排行+爸、爸爹 排行+爷、排行+爸、爸爹
父亲弟之妻 排行+娘[liang35] 排行+娘[liang35]
父亲之姐 排行+孃[liang55]、排行+爹[ti] 排行+孃[liang55]、排行+爹[ti]
父亲姐之夫 排行+姑爷[i] 排行+姑爷[i]
父亲之妹 排行+爹[ti]、排行+孃[liang55] 排行+爹[ti]、排行+孃[liang55]
父亲妹之夫 排行+姑爷[i] 排行+姑爷[i]

表2-3 己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哥[ko]、哥哥[koko]、排行+哥[ko]、名字+哥[ko] 哥[ko]、哥哥[koko]、排行+哥[ko]、名字+哥[ko]
嫂嫂、排行+嫂 嫂嫂、排行+嫂

续表2-3 己辈

名字、老弟儿、老+排行、弟弟、弟、弟儿 、兄弟 名字、老弟儿、老+排行、弟弟、弟、弟儿、兄弟
弟媳 名字 名字、兄弟媳妇儿
姐[tɕi]、姐姐[tɕi]、排行+姐[tɕi] 姐[tɕi]、姐姐[tɕi]、排行+姐[tɕi]
姐夫 姐[tɕi]夫、哥[ko]、姓氏+哥[ko] 姐[tɕi]夫、姐[tɕi]夫哥[ko]、哥[ko]、姓氏+哥[ko]
妹、妹妹、老+排行、名字、老妹儿 妹、妹儿、妹妹、老+排行、名字、老妹儿
妹夫 名字、兄弟 名字、兄弟
堂兄 哥[ko]、哥哥[koko]、名字+哥[ko] 哥[ko]、哥哥[koko]、名字+哥[ko]
堂兄之妻 嫂嫂、排行+嫂 嫂嫂、排行+嫂
堂弟 名字、弟 名字
堂弟之妻 名字 名字、弟媳妇
堂姐 姐[tɕi]、名字+姐[tɕi] 姐[tɕi]、名字+姐[tɕi]
堂姐之夫 哥[ko]、姓氏+哥[ko]、名字+哥[ko]、姐[tɕi]夫 哥[ko]、姓氏+哥[ko]、名字+哥[ko]、姐[tɕi]夫哥[ko]
堂妹 名字、妹 名字
堂妹之夫 名字 名字
表兄 老表哥[ko]、名字+哥[ko] 老表哥[ko]、名字+哥[ko]
表兄之妻 嫂嫂、排行+嫂、老表嫂 嫂嫂、排行+嫂、老表嫂
表弟 名字、老表弟 名字、老表弟
表弟之妻 名字 名字、弟媳妇
表姐 姐[tɕi]、老表姐[tɕi]、名字+姐[tɕi] 姐[tɕi]、老表姐[tɕi]、名字+姐[tɕi]
表姐之夫 哥[ko]、姓氏+哥[ko]、老表哥[ko]、姐[tɕi]夫 哥[ko]、姓氏+哥[ko]、老表哥[ko]、姐[tɕi]夫
表妹 老表妹、名字 老表妹、名字
表妹之夫 老表、名字 名字

表2-4 子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儿子 名字、儿子、幺儿、老+排行 名字、儿子、幺儿、娃儿 、老+排行
儿媳妇 名字 名字、媳妇儿、排行+媳妇
女儿 名字、幺儿、排行+女儿、老+排行 名字、姑娘、女儿、幺女儿、排行+女儿、老+排行
女婿 名字 名字、女婿
兄弟之儿子 名字、幺儿 名字、侄儿、内侄
兄弟之儿媳妇 名字 名字、侄儿媳妇
兄弟之女儿 名字、幺儿 名字、侄女儿、内侄
兄弟之女婿 名字 名字、侄女婿
姐妹之儿子 名字、幺幺 名字、外侄、外外
姐妹之儿媳妇 名字 名字、外侄儿媳妇
姐妹之女儿 名字、幺幺 名字、外侄女、外外
姐妹之女婿 名字 名字、外侄女婿

表2-5 孙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孙子 名字、孙儿[sɐr]、老+排行、蛮孙儿[sɐr]、幺儿 名字、孙儿[sɐr]、老+排行
孙媳妇 名字 名字
孙女 名字、孙儿[sɐr]、老+排行、蛮孙儿[sɐr]、幺儿 名字、孙儿[sɐr]、老+排行
孙女婿 名字 名字
外孙子 名字、蛮孙儿[sɐr]、外孙儿[sɐr]、幺儿 名字、外孙儿[sɐr]
外孙媳妇 名字 名字
外孙女 名字、老+排行、蛮孙儿[sɐr]、外孙儿[sɐr]、幺儿 名字、外孙儿[sɐr]
外孙女婿 名字 名字

(二)母系

表2-6祖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曾外祖父 祖祖 祖祖
曾外祖母 祖祖 祖祖
外祖父 外公、家家[ka44]、家[ka44]公 外公、家家[ka44]、家[ka44]公
外祖母 外婆、家家[ka44]、家[ka44]婆、婆婆 外婆、家家[ka44]、家[ka44]婆、婆婆

表2-7 母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母亲 母儿、老妈、妈妈、妈 老妈、妈妈、妈
母亲之兄 舅舅、排行+舅、排行+母、母母、母儿、名字+母儿 舅舅、排行+舅、排行+母、名字+母儿、母母、母舅
母亲兄之妻 舅妈、排行+舅妈 舅妈、排行+舅妈
母亲之弟 舅舅、排行+舅、排行+母、母儿、名字+母儿、母母 舅舅、排行+舅、排行+母、名字+母儿、母母、母舅
母亲弟之妻 舅妈、排行+舅妈 舅妈、排行+舅妈
母亲之姐 排行+姨妈 排行+姨妈
母亲姐之夫 排行+姨爹[ti] 排行+姨爹[ti]
母亲之妹 排行+姨/孃[liang55] 排行+姨/孃[liang55]
母亲妹之夫 排行+姨爹[ti] 排行+姨爹[ti]

表2-8己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表兄 哥[ko]、老表哥[ko]、名字+哥[ko] 老表哥[ko]、名字+哥[ko]
表兄之妻 嫂嫂、排行+嫂、老表嫂 嫂嫂、排行+嫂、老表嫂
表弟 老表弟、名字 老表弟、名字
表弟之妻 名字 名字
表姐 老表姐[tɕi]、名字+姐[tɕi] 老表姐[tɕi]、名字+姐[tɕi]
表姐之夫 哥哥[koko]、姓氏+哥[ko]、名字+哥[ko] 哥哥[koko]、姓氏+哥[ko]、名字+哥[ko]

续表2-8 己辈

表妹 老表妹、名字 老表妹、名字
表妹之夫 名字 名字

表2-9 子辈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表兄(弟)之儿子 名字、幺儿 名字、侄儿子
表兄(弟)之儿媳 名字 名字、侄儿媳妇
表兄(弟)之女儿 名字、幺儿 名字、侄女儿
表兄(弟)之女婿 名字 名字、侄女婿
表姐(妹)之儿子 名字、幺儿 名字、姨侄儿子
表姐(妹)之儿媳 名字 名字、姨侄儿媳妇
表姐(妹)之女儿 名字、幺儿 名字、姨侄女儿
表姐(妹)之女婿 名字 名字、姨侄女婿

(三)夫系

表2-10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公公 爸爸 老人家、老人、爸爸、老公公
婆婆 妈、母儿 老人家、老人、妈、老妈、老婆婆妈
丈夫 名字 我家那个、名字、老公
丈夫之兄 排行+哥[ko] 排行+哥[ko]
丈夫兄之妻 排行+嫂 排行+嫂
丈夫之弟 名字、老+排行 名字、老+排行
丈夫弟之妻 名字 名字
丈夫之姐 排行+姐[tɕi] 排行+姐[tɕi]
丈夫姐之夫 姓氏+哥[ko] 姓氏+哥[ko]
丈夫之妹 名字 名字
丈夫妹之夫 名字 名字

(四)妻系

表2-11

亲属关系 面称 背称
岳父 爸爸 老丈人、爸爸
岳母 老丈母、丈母娘、妈、老妈
妻子 名字 名字、老婆
妻子之兄 哥哥、排行+哥[ko] 大舅子、舅子、哥哥[koko]、排行+哥[ko]
妻子兄之妻 嫂嫂、排行+嫂 舅母子、嫂嫂、排行+嫂
妻子之弟 名字 舅子、小舅子、名字
妻子弟之妻 名字 舅母子、名字
妻子之姐 排行+姐[tɕi] 排行+姐[tɕi]
妻子姐之夫 姓氏+哥[ko]、哥[ko] 姓氏+哥[ko]、哥[ko]、姨夫儿

续表2-11

妻子之妹 名字 姨妹儿、小姨妹儿、名字
妻子妹之夫 名字、兄弟 名字、姨夫儿

三、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的语言特点

(一)构成方式

现代汉语中词的构成单位是语素,构成方式是语素和语素结合的方法。毕节方言亲属称谓,按照语言的句法规则和亲属间的关系以及所处语境来构成了一套亲属称谓系统。为了更好地了解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结构,我们将从六种构成方式来进行分析。

1.单纯词

单纯词指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单纯词有“父、母、夫、妻、兄、女、儿、侄、甥、姥姥、老老”,毕节方言亲属称谓单纯词有“公、祖祖、家家、外外”。从中可以看到亲属称谓单纯词有两种类型,分别是单音节亲属称谓单纯词和叠音亲属称谓单纯词。单音节的亲属称谓单纯词有“父、母、夫、妻、兄、女、儿、侄、甥、公”,“公”在毕节方言中指爷爷,更多称呼的是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

叠音亲属称谓单纯词有“姥姥、老老、祖祖、家家、外外”,叠音单纯词指“由不成语素的音节构成,重叠后仍是一个双音语素,是单语素词,不是词的形态变化。”②按照辈分的高低来分析,首先是曾祖辈,“祖祖”不仅可以指父系亲属中的曾祖父母,也可指母系亲属中的外曾祖父母。其次是祖辈,“家家”指外公或外婆。最后是子辈,“外外”是对外甥和外甥女的称呼,“外”与“内”、“里”相对,主要指称母亲、姐妹和女儿的亲属,“外外”指的即是姐妹的儿子或女儿,这一例不同于前两例,“外外”这一称呼只适用于背称,而“祖祖”和“家家”既可用于面称也可用于背称。

2.复合式合成词

复合式的亲属称谓是由不同的词根语素组合而来,数量上要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现代汉语中复合式的类型有主谓式、动宾式、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五种,毕节方言亲属称谓有联合式和偏正式两种。联合型的亲属称谓是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词根并列在一起,其中只有一个语素在起作用,另外一个只是起附加和衬托作用。例如“兄弟”,“兄弟”只是“弟”在起作用。同时,两者先后顺序不可调换,如若调换后,“弟兄”则可指一个家庭中所有的同辈男性,而“兄弟”只能表示一个人,可以指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也可以指同辈中年龄小于自己的男性,这时泛化为拟亲属称谓语了。偏正型的亲属称谓是指两个语素之间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有“家”/“外”+核心称谓词、排行+核心称谓词两种。

第一种是“家”/“外”+核心称谓词。“家”在毕节方言中有两种读音,[ka]和[tɕia],在用作亲属称谓时读作第一种,其他情况都读作第二种。“公”“婆”在古代本指公公和婆婆,但用“家”来修饰时则为“家公”“家婆”,分别指外祖父、外祖母。“外”是相对于“内”来说的,可以表亲属之间的亲疏关系,以示无直接血缘关系,例如“外公、外孙儿、外甥、外侄女”。

第二种是排行+核心称谓词。表排行的标记主要有“大、二、三……小、幺”,排行最大的标志是“大”,有“大孃、大爹、大姑爷、大舅、大爸、大哥、大嫂”等。“大孃”指明了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或者在姐妹中排行第一,表示“大姑”的意思。单说“孃”的时候可以称呼和妈妈年纪相仿的无血缘关系的妇女,这些人可以是认识的街坊邻居,也可以是过路的陌生人。而“大爸”是指旁系宗亲,即祖辈是同胞兄弟,而父辈却不是,因为是排行第一且年龄比父亲小,所以才称呼为“大爸”。排行最小的标志是“幺、小”,“幺”由“小”引申而来,意为最末,如“幺爹、幺孃、幺爸、幺舅、幺娘、幺女、小孃”等。“爹”本是指男性,而在前加上“幺”后表示小姑的意思。同样是父亲的姐妹,在普通话中只是称呼为“姑姑”,但在毕节方言中却有不同的称谓,可以是排行+“爹”或排行+“孃”,所以这里的“幺爹、幺孃、小孃”都可以指小姑,而“小孃”又指小姨。排行在中间的标志有“二、三、四……”,例如当父亲排行老大时,就称呼其弟弟为“二爸、三爸、四爸、二爷、三爷、四爷……”。这一偏正结构适用于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而时代的发展家庭结构在逐渐缩小,许多家庭为独生子女,则不存在排行的大小了。

3.附加式合成词

附加式是指词根加上词缀的形式,词缀失去了基本意义,只起附加作用或表示语法意义,因此需黏着在词根语素上,词缀在前称谓前缀,词缀在后称为后缀。毕节方言附加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前缀+词根,另一种是词根+后缀。

第一种是前缀+词根,前缀有“老”。首先是“老”,“老”本义指年老、衰老,《礼记·曲礼》“七十以上曰老。”在演变的过程中其意义逐渐虚化成为词缀,通常和名词结合。在毕节方言中也存在许多“老”缀的亲属称谓词,如“老婆、老公、老妈、老弟儿、老表、老三”。“婆”和“公”在毕节方言中分别指外祖母和祖父,但加上”老“缀后指夫妻双方对彼此的称呼。

第二种是词根+后缀,通常是加“子、儿”缀。“子”的本义是婴儿、孩子,这时是一个实词,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这一义项渐渐弱化,演变成为名词标记,结构上来说从属依附于词根。毕节方言亲属称谓中如“舅子、舅母子、嫂子、儿子”,这些“子”缀并无实在意义,只是丰富了语音。“舅子”和“舅母子”是舅舅和舅妈的背称,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找媳妇要找有舅子的”,即女方要有兄弟。“儿”缀是指在称呼一些亲属时会带上儿化音,“儿”缀的例子有“母儿、老汉儿、老者儿、大爸儿、老弟儿、老妹儿、兄弟媳妇儿、侄女儿、姨夫儿、小姨妹儿”。“老汉”和“老者”两个词加上“儿”缀后,意思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都表示父亲,通常情况下只有自己的孩子称呼其父亲为“老汉儿”或“老者儿”,而别人只会说“老者儿”,配合“你家”使用,如当父亲不在家时,别人会问“你家老者儿去哪儿了?”。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只有这两例加上“儿”缀后意思发生了变化,其余的只是感情色彩上显得更加亲昵,意思并未改变。

4.重叠式合成词

需注意的是要把叠音单纯词和重叠式区分开,重叠式的亲属称谓同样由相同的两个语素构成,但去掉其中之一,只用一个语素表示也具有亲属称谓意义。现代汉语中重叠式的亲属称谓有“公公、婆婆、爷爷、妈妈、爸爸、婶婶、姑姑、舅舅、哥哥、妹妹”等。毕节方言重叠式亲属称谓有“孃孃、婆婆、母母、嫂嫂、幺幺”。毕节方言“婆婆”不是指丈夫的妈妈,而是指外祖母,如要表示同等意思,只需加上“老”缀,“公公”也是如此。“孃孃”表示“姑姑”或者“姨”,“母母”指“舅舅”,“嫂嫂”指“嫂子”,“幺幺”指兄弟姐妹的儿子或女儿。当我们把以上所举亲属称谓词拆开后,单个语素仍然具有亲属称谓意义。

5.合称

合称是指亲属称谓的复数形式,用一个称谓词可表示多个亲属。亲属合称有“弟兄、姊妹、奶孙、娘母、爷子”等,这些亲属合称需加上复数词尾和数词才具有亲属意义。首先是“亲属合称+复数词尾”,毕节方言亲属称谓中的复数词尾主要有“伙、些、家”,亲属合称加上复数词尾后能称呼多个对象。如“弟兄家、姊妹些”等,长辈在教育同胞的几个兄弟时通常会说:“弟兄家要和和睦睦的,不要打架。”;“姊妹”在历史上曾有的用法表示姐姐和妹妹,而现在的主流用法都是指家中的兄弟姐妹,合称为“姊妹”,既有男也有女。如若某家的兄弟姐妹经济条件很好,旁人会说:“他家姊妹些个个都有钱”。另一种是“数词+亲属合称”,在毕节方言中比较常见的有:两奶孙表示祖母和孙子或孙女、三爷子表示父亲和两个孩子、两娘母表示母亲和儿子或女儿、两口子表示两夫妻、几姊妹表示同胞的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兄弟姐妹。使用亲属称谓合称后,在多人交流对话时会更加的简便,不用一一说出每个人的名字。

6.儿尾词

儿尾词需和前文的“儿”缀区分开来,儿尾可以单独成一个音节,不用附着在前一个音节后面,“儿”缀不能单独成一个音节,往往是和前一个字组合为一个音节。儿尾现象在毕节方言亲属称谓中出现得不多,有“幺儿、娃儿”。“幺儿”有浓烈的亲昵色彩,本指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那个,既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不过在特殊的语境下,父母都会叫自己的儿女为“幺儿”,不管排行的大小。“娃儿”在一定的语境下指“儿子”,有时指一个家庭中所有的孩子,有时还是一个社会称谓语指“小孩儿”,例如“你家姑娘娃儿(儿子)在哪里工作啊?”,或是别人夸赞某家的孩子们很优秀时会说:“他家几个娃儿都有出息得很。”,又如“你这个娃儿(小孩儿)调皮的很,把我家窗户用石头砸破了。”

(二)使用特点

1.面称和背称的不对称

被称呼亲属在场时的称呼叫做面称,反之,则是背称。面称主要是招呼被称呼亲属而达到与之通话的目的,背称则主要说明说话人与被称呼亲属之间的关系。③亲属称谓的面陈和背称不对称的现象,主要出现在长辈以及年长于自己的平辈亲属中,小于自己和晚辈亲属则可以直呼他们的名号。如婆婆的面称有“母儿”,而背称没有这种称呼,背称通常会称呼为“妈、老婆婆妈”,或是“××家奶奶”;岳父的面称为“爸爸”,背称为“老丈人”;岳母的面称为“妈”,背称为“老丈母”。“舅舅”背称有“舅子、母舅”,“表2-11”中姐姐的丈夫背称有“姨夫儿”,这些面称是没有的。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见背称比面称复杂很多,因为面称只需要考虑称呼人和被称呼人的关系,而背称还涉及到听话人。另外,面称多用于口语,显得亲切、随意,背称多用于书面语,显得庄重、正式。

2.同形异指

词汇是用于反应客观事物,有些词会出现一个词有多个义项的现象,指称的对象也会不同。亲属称谓中的“同形异指”,是指书面形式相同的亲属称谓可以指代不同的亲属关系,也有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异位”。在毕节方言中,“同形异指”的例子很多,“祖祖”既可以指曾祖父和曾祖母,又可以指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家家”既指外祖父,又指外祖母;“母儿”既指母亲,又指舅舅;“孙儿”既指孙子,又指孙女;与自己同辈的父系和母系中的兄长都称为“哥”,同时姐姐的丈夫也会称呼为“哥”,而不是“姐夫”。“孃孃”这个亲属称谓的含义更为丰富,首先,我们可以称谓父亲的姐妹为“孃孃”,如出现多个姐妹,则在前加上排行以区分大小;其次,母亲的妹妹也可以称作“孃孃”,在姐妹中排行最小时则可称为“小孃”,母亲的姐姐还是按照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称呼为“姨妈”;此外,母系亲属的配偶中会出现和父亲同姓的人,本人就有切身的体会,二舅的配偶姓张,因此本应该称呼为“舅妈”,而我们却称呼为“孃孃”;最后,“孃孃”还可以称呼非亲属关系的的女性,前提是年龄和母亲一般大小,不管是熟悉的街坊邻居还是买东西时遇到的陌生“阿姨”,我们都会称呼为“孃孃”,感情色彩上显得更加亲昵,也会让人觉得你是懂礼貌的孩子。

3.异形同指

与“同形异指”相反的是“异形同指”,在反应客观现实的时候多个词表示一个义项,这相当于我们说的“近义词”。亲属称谓中的“异形同指”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书面形式不相同的亲属称谓指代同一种亲属关系。这一特点体现了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的丰富性,同时只有和自己关系较为亲密的亲属,才会出现这种现象。例如父亲在毕节方言中可以称为“老汉儿”、“老者儿”、“爸爸”,在使用前两者的时候没有特定的语境,只是因为个人的主观情感不同而不同;父亲的弟弟称呼形式也有两种,“爸”或者“爷”,为了区分排行大小,在前面加上数词“大、二、三”,排行最小的加“幺”;“母母”、“母舅”、“舅舅”都是指“舅舅”,“母舅”是用于背称;“小姨”和“小孃”都是指母亲姐妹中排行最小的那个“姨”;“排行+爹”和“排行+孃”都是指“姑姑”。

四、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作为语言的要素之一,和人类社会的文化关系也十分密切。亲属称谓是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稳定性比较强,作为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更加深刻地反应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使得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播。从毕节亲属称谓系统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宗法制度的重视,以父系宗亲为基点展开,表现在内外二分、辈分分明、长幼有序三个方面。同时,一些地方的男尊女卑观念很明显地体现在称谓中,而在毕节方言中性别歧视现象不明显。此外,地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原毕节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受到冲击,走向融合甚至被替代。

(一)严格遵循中国传统宗法制度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大国,古时生产力低下,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绵延的需要,人们必须聚集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大家族,这时候就需要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给不同的亲属定义不同的亲属称谓,以此区分亲疏。这时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体系和机制来进行族内管理和制约,族长为最高首领,采取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历经了漫长历史的演变,宗法观念慢慢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淡化,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遗存仍然保留着。毕节方言亲属称谓体现的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主要表现为内外二分、辈分分明、长幼有序。

内外二分,“内”即是父系男性亲属,“外”指的是父系女性亲属和母系亲属。例如称呼兄弟的儿子为“内侄”,称呼姐妹的儿子为“外甥儿、外外”,称呼儿子的儿子为“孙儿”,而称呼女儿的儿子为“外孙”,称呼孃孃的孩子为“老表”,“表”和“里”相对,即“外”的意思,虽然孃孃和父亲同姓,但是已经外嫁给别人,正如俗话所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外嫁之后就是夫家的人,孩子随父姓,不随母姓。所以内外二分是以姓氏来区分内外,同姓为“内”,异姓为“外”。但也不乏把无血缘关系的亲属配偶视为“内”亲,如姐姐的丈夫称作“哥”,把姻亲亲属视为宗亲,关系上显得更加亲密;舅舅的配偶若和自己同姓,称为“孃孃”,不称呼“舅妈”,在传统观念上就把她视为是宗亲的亲属,这样称呼会显得亲属关系更加亲近。

辈分分明,辈分不同,相应的称呼也不相同。在称呼小辈或年龄小于自己的平辈时,可以直呼其名,或是为了表示亲呢,有时用昵称代替,而面对长辈或平辈中的长者时,就必须严格按照宗法制度来称呼。上至曾祖辈,下至曾孙辈,其称呼形式都是分明的。父母以上的长辈,曾祖辈无论内外都称为“祖祖”,祖辈称谓有“爷爷、公、奶奶、家家”,而晚辈中,儿女的子女为“孙儿、外孙”。同时不以年龄大小来评判亲属关系,必须严格按照宗法观念辈分的大小来称呼。于是,在一个家族里面,通常会有年龄比自己小的舅舅、孃孃。

长幼有序,同辈里的亲属由于年龄的大小,也有长幼的区分,相应的亲属称谓在父系男性亲属中尤为突出。古时有伯仲季叔的称呼,表示父亲的兄弟,在毕节方言中,父亲的兄弟也有特定的称谓,比父亲大的称为“伯伯”,比父亲小的称为“爸、爷”。而同为父系亲属的孃孃,区分大小的时候只是加上“大、二、小、幺”等表次序的词,母系亲属的兄弟姐妹也是如此。

(二)性别歧视现象不明显

性别歧视出现在多种汉语方言亲属称谓中,如陕西安康地区存在性别偏见现象,表现在男性支配论、女性称谓中俗称偏多、合称中“男前女后”的语序三个方面;湖北武汉方言、仙桃方言、广水方言中重视父系,轻视母系;甘肃庆阳方言中男尊女卑观念体现在妻以夫荣,母以子贵。与这些方言相比,毕节方言中性别歧视现象并不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男女亲属的称谓形式相同。例如“祖祖”可用来称呼(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家家”可用来称呼外祖父和外祖母,“幺儿”可用来称呼儿子和女儿,“孙儿”可用来称呼孙子和孙女,不会刻意去区分性别。第二,女称男用,男称女用。毕节方言中把舅舅称作“母”,如若母亲有多个兄弟,则按照排行的大小来称呼,这是女称男用的现象;而男称女用,是指把姑姑称作“爹”,同样如若父亲有多个姐妹,也按照排行的大小来称呼。只有在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或是母亲的兄弟时,性别歧视现象是不明显的,其他情况下性别特征是分明的。

(三)地域文化和社会心理

今天的毕节市是明代以前的水西地区,毕节方言形成于明代初期,以西南官话为主。“明初经营西南,西南平定后向云贵两省大量移民。”④涌入的大量移民中,有来自四川、江西、湖广地区的(今湖南和湖北),本人祖上即是从江西迁入贵州,也有少部分来自安徽、江南、两广地区。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方言,对毕节方言形成一定的冲击,最后走向融合。例如“爷爷、爸爸、舅舅、哥哥、兄弟”等都是从四川方言中借入而来,在原方言中,“爷爷”的姐妹也可称作“爷爷”,“姨妈”由“舅舅”承担,“姑姑”可称为“爸爸”或者“爹”,后两例现在也有这样的用法。此外,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不断深入,国家大力倡导学习普通话,毕节虽处在边远地区,却也受到普通话很大程度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身处市里或县里的孩子,父母更愿意教育他们使用普通话,心理上有一种文化水平高的优越感,在给自己的孩子介绍好友时更愿意说“叔叔”“阿姨”,而不是“爸儿”“孃孃”。同样,贵阳作为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些毕节人也会在选择此地工作。“这些人需要入乡随俗,需要融入贵阳社会,需要消除经济落后地区方言的人来到省会城市的孤独感和自卑感,而学习和模仿贵阳话就成了入乡随俗融入贵阳社会和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的第一需要。”⑤当他们回到毕节后就会带来贵阳方音,从而影响周围的人群,如“外公、外婆、姨妈、阿姨、叔叔”是从贵阳话中借入,“叔叔”在原毕节话中后一个字的声调是阳平,而现在变为阴平。

五、结语

亲属称谓是指对和自己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的称呼,本研究以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对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的类型进行了梳理,从语言的角度分析了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的构成方式和使用特点,最后探索了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毕节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方式偏正型的复合式最多,单音节和叠音单纯词,联合型、附加式、重叠式的合成词,合称,儿化词则较少;毕节方言亲属称谓中还存在面称和背称不对称,从中可看到亲属称谓的纷繁复杂,在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中也有所体现。文化上来看,毕节方言亲属称谓中蕴涵了中国传统宗法制度文化,称呼亲属时内外二分、辈分分明,长幼有序;男尊女卑观念在毕节方言中表现不明显,性别歧视现象不太严重;地域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使得原毕节话的亲属称谓逐渐被融合,甚至被替代。

注 文

①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51.

②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07.

③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7.

④候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9.

⑤易闻晓.黔学论集[M].四川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82.

参 考 文 献

[1]张孝忠等.古今称谓语词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2]冯汉骥(徐志诚译).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3]]叶南.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220-222.

[4]史金宝.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J].复旦学报,2003,(02):132-140.

[5]刘薇.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06.

[6]焦国荣.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6.

[7]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8]骆明弟.汉语亲属称谓之文化性初探[J].贵州文史丛刊,2008,(04).102-106.

[9]岳嫣嫣.二十世纪以来汉语亲属词研究方法述评[J].南方论刊,2008 (08):49-50.

[10]喻黎.仙桃方言亲属称谓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11]涂光禄.贵州汉语方言特色词语汇编[M].贵阳:贵州大学出版社,2010.

[12]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14]范丽荣.庆阳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2.

[15]王婷.武汉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13.

[16]王倩蕾.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综述[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40-44.

[17]甘红.四川官话亲属称谓语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18]杨红.亲属称谓的文化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9):97-99.

[19]冯桂容.四川巴中方言亲属称谓研究——以金山乡庙村为中心[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0]潘燕.贵州仁怀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J].和田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15,(04):69-72.

[2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2]杜璇.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7.

[23]江钒.汉语方言亲属称谓研究述评[J].萍乡学院学报,2017(05):83-87.

[24]王炘睿.甘肃方言母系亲属称谓词研究[D].肃:西北师范大学,2017.

[25]龙紫薇,喻锦.近十年来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综述[J].吉首大学学报,2018(02):210-213.

[26]万小双.湖北广水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27]李少婧.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综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02):58-61.

致 谢

白驹过隙,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这篇论文的写作也进入了尾声。回首这四年的时光,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我都收获了很多温暖的帮助。首先,向我的指导老师李频华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很荣幸大一时李老师教授我们现代汉语课程,使我的方言口音慢慢有了改善,再到大三的修辞学课程,从基础的说好普通话到学习修辞学这门学问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从而更加认定要选择现代汉语作为我的毕业论文设计。从一开始的选题、资料搜集、开题,到论文的写作、修改直至最后的定稿,李老师都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同时,要感谢和我一起愉快共度四年大学生活的姐妹们,这些日子里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我们一起携手完成了四年大学学习生涯,感谢这一路有你们相伴!此外,要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为了我以后的美好前程,他们在背后默默付出了许多辛勤的汗水,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鼓励,在本文撰写过程中,也提供给我宝贵的信息和建议。最后,感谢培育我的母校,感谢所有参加论文评阅的老师们!

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贵州毕节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价格 ¥9.90 发布时间 2022年12月12日
已付费?登录刷新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写文章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447766.cn/chachong/84480.html,

Like (0)
写文章小能手的头像写文章小能手游客
Previous 2022年12月12日
Next 2022年12月12日

相关推荐

My title page contents